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業;發展對策
引言
報告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處理好“三農”問題的關鍵,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為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進而產生許多工作崗位,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村民通過美麗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收益,生活在生態宜居的地方,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就會大大提高。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會被更深層次地發掘弘揚,一些古老建筑、優秀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就會被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居民的思想會更加開放,與外界的交流會更多,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會積極學習,進而提升本村文明風氣,這對于鄉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貴州經濟的發展增速雖然較快,但相對于一些發達地區增長空間較大,鄉村旅游業起步相對較晚,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本文將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提出了一些措施。
1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
貴州是名副其實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貴陽”等膾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業也是全省經濟支柱產業。據貴州省統計局數據,2019年,貴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318.8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7.21%、30.07%,占據貴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鄉村旅游業的推動下,國家政策的傾斜與扶持,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旅游+農業”等模式的不斷發展,貴州省大部分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貧困鄉村擺脫了貧困,建成了新型的農村。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處納灰村入選了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對于貴州省來說,鄉村旅游業一直是當地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產業。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貴州省依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擁有較多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舒適宜人氣候條件。同時貴州的歷史文化底蘊頗為深厚,從1930—1936年,的足跡遍及貴州的68個縣(市、區),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如婁山關戰斗遺址、會址、烏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點。這些豐富的資源條件,形成了目前貴州旅游產業的一個發展模式,創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體功能區,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極拉動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貴州省發揮交通與旅游區位優勢,做好荔波、赤水、七星關、碧江、玉屏、盤州、獨山、道真、威寧、桐梓、思南、從江、羅甸等多個旅游門戶,創建了多個優質的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云游貴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和相關旅游服務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巖古鎮、黃果樹瀑布等景區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智慧景區,引領帶動了貴州旅游產業的高質量、智慧型、全方位的發展態勢。
1.3產業融合模式
貴州省創建了旅游業和農業相互融合發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貴州獨有的特色鄉村旅游。在貴州山地特色的基礎上,探索研究出了觀光體驗、休閑創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過發揮區域種植、養殖特色,合理系統地設計和規劃,建設鄉村商業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同時依靠當地特色的民風民俗文化、生態田園風光等優質旅游資源,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游玩服務,讓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觀光暢游,創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貴州獨有特點的農業與鄉村旅游休閑示范區,為突出“爽爽的貴陽”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傳多彩貴州作出貢獻。
2貴州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2.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地勢原因,貴州省山區較多,導致鄉村發展建設較為緩慢,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衛生等方面設施較為落后。而對于游客而言,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和旅游體驗感息息相關,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饋將決定這些旅游景點是否可以長久發展。很多景區在村鎮,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繕,停車場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點之間不能快速直達,基本沒有公共衛生間,衛生間多為村鎮村民自建,衛生環境較差,旅館多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條件簡陋,衛生不達標等一些問題都將會帶來游客一些負面反饋,導致游玩時間縮短,經濟收益減少,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宣傳,不利于景區的長久發展。
2.2缺乏專業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對于旅游業的發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專業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對于鄉村旅游業而言,很多景點都是依靠當地居民經營,以農家樂、民宿為主,性價比較低,村民由于缺乏專業的經營與管理知識,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綜合素質偏低,服務水平和質量均有待提高。同時,還因為管理制度混亂,缺乏規范化統一的管理制度,使得鄉村旅游業呈現一種雜亂無章的粗放式經營狀態。要想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個部門之間協同合作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然而現存的問題卻是難以形成統一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以及缺乏現代化專業化的管理人才。
2.3鄉村旅游品牌缺失
對于旅游業而言,一個知名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勝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對于貴州省當地的鄉村旅游業而言,則缺少品牌。鄉村旅游業主要依托于當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很少會與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時,由于鄉村旅游規劃并沒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對于鄉村旅游的財政支撐可能是有限的,會阻礙當地鄉村旅游業的優化配置和資源整合。臨近的鄉村之間未必能夠形成利益共同體,產生集群效應。大部分都還處于“農家樂”這個層面,不能創新推出更具有發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競爭力。
2.4安全意識薄弱
安全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保障,目前貴州省的鄉村旅游還存在一些安全問題。貴州地形比較復雜,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隱患較大。安全設施落實不到位,如,瀕臨水潭的地方沒有安裝防護欄,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險項目存在安全問題,如,一些巖洞沒有開發,就對游客開放,探險項目沒有配備專業的導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聯系當地的村民來引導,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夠的時候,由當地未成年人充當導游,引導游客進山探險;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沒有通信網絡,遇到突發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2.5環境保護不力
對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綠色手段,幫助實現鄉村振興。然而在實際的鄉村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有些人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當地的旅游景點大肆開發,一些洼地、峰林、峰叢、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壞,甚至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遺跡、生態資源等,使其變得面目全非,最終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而且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只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態環境的修復。如,直接將廢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燒垃圾等行為。
3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措施
3.1推動基礎設施與旅游區域的協調發展
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是要保證旅游景區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加寬美化鄉村連接縣城的道路,修建公共衛生間并配備工作人員定時清掃,對餐飲及住宿情況進行持續監督,通信網絡全覆蓋等。只有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安全舒適的景區環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時感到身心舒暢,擴大景區的口碑,游玩人次才會增加,鄉村旅游才能更好地發展。由此可見,基礎設施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是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基礎性保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規劃區域旅游時應將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在內,將餐飲、住宿等行業與鄉村旅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共推貴州旅游業的經濟發展。
3.2完善旅游業規劃,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自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貴州旅游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緊抓這次機會,開發旅游資源,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利于貴州將自然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添磚加瓦。但是大開發不等于濫開發,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尋找平衡,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自然資源不受損害,要積極保護當地的峰林、峰叢、溶洞等自然景觀,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提高當地居民和游客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在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旅游業經濟才能持續穩步增長。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鄉村旅游特色
通過挖掘各地民族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等,把鄉村旅游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保留少數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突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特色化,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鄉村旅游要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將旅游產業延伸至其它產業。如,在保留傳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開發鄉村養老、影視基地、婚紗攝影基地等其它旅游產品,打造獨有的鄉村旅游品牌。
3.4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鄉村旅游專業服務能力
鄉村旅游業面臨著人才緊缺的現狀,為了解決這種局面,要培養旅游專業人才,要開展好職員素質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對于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來說,可以將鄉村居民進行統一管理,進行培訓,并通過建立與培訓相關的考核制度來評價培訓情況,提高鄉村旅游職員的整體專業能力。此外,還可以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為農村輸送旅游專業人才,這不僅能夠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質量,還能節省大量的培訓費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貴州省的鄉村憑借著特有的旅游資源和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快速發展,但還存在鄉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貴州的鄉村旅游業要積極查找問題、改進問題,激發鄉村旅游市場,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加快貴州省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鄧小海,肖洪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轉向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艷飛,張良.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18(09):50-52.
[3]王琳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0(06):40-41.
[4]黃快林,黃立霞.以鄉村旅游業助推鄉村振興[N].湖南日報,2018-11-18(002).
[5]陳永馳.河南省鄉村振興進程中鄉村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篇2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物聯網農業
1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差異化大,城鄉區域發展嚴重失衡,特別是農村區域發展差異巨大,現階段促進農村發展是我國的重要戰略規劃,而農業是農村發展的首要環節,我國應該重點推進發展現代化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和現代智能設備對接、加快建設農業物聯網產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物聯網技術是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會對我國農村建設和現代化、智能化農業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推進“三農”變革的重要動力。這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文明、和諧、富裕、幸福的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影響。
2鄉村振興下物聯網技術與農業的結合
物聯網技術在國外取得了很好的發展,然而我國的物聯網技術起步較晚,很多方面均落后于國外,但最近幾年我國在物聯網技術領域取得了較大進步。農業和物聯網技術結合領域是世界各國的重點研究方向,但其難度較大,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復雜程度高,具有集成性是以結果為導向。農業物聯網是通過各種軟件和硬件設備的相互配合實現各種任務指令的落實,它通過各種設備的連接從而實現溫濕度監測、視頻采集、土壤土質監測,依靠互聯網設備連接實時情況與虛擬數字世界,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程監測,以到達生產綠色、高效、安全的農產品。農村農業的物聯網化、智能化表明,農業和物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不僅是物聯網技術與農業技術進步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是農業產業快速增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新的突破口,更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力手段。
3鄉村振興背景下物聯網農業面臨的問題
3.1成本高、收益周期長且不顯著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有著廣泛的發展基礎,但我國農業的經濟效益低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基本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幾乎沒有農業深加工產業。因此,加速推廣物聯網農業的實施,相關部門必須考慮前期的投入成本,必須考慮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民對農業物聯網技術的認知和接納程度,必須考慮農戶的收入水平,農戶是否有經濟條件引入新的技術以及新技術的實際收益。根據調研情況,農業物聯網體系(軟件+硬件)的價格在9000~40000元。高昂的投入與實際獲取的收益相差巨大,而且投資收益周期太長,這是大多數個體農戶不能承受的。
3.2物聯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不完善
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是我國物聯網農業技術的主力軍,三方在物聯網農業的規劃、設計、實施、反饋等方面的標準不統一,不能按照固有的標準來建設物聯網農業體系。三方的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在開發和實踐等方面的配合不緊密,農戶需求的和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設計的差距巨大。院校和科研機構研究出的物聯網技術實踐效果不明顯,對農業生產幫助較小,甚至增加使用者的負擔,農戶不知道怎樣使用,物聯網技術實施效果基本沒有,不能對農業產生經濟效益。因此,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三方要認真聽取農戶的意見和使用反饋,增加基層調研,完善頂層設計,盡快建設一個完善的、標準化的物聯網農業體系。
3.3農業生產規模達不到要求
對于物聯網農業來說,農業生產必須要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才能更好的實施。我國農村農業大多是個人種植,雖然也有土地流轉,但流轉規模還是不能達到要求?,F階段我國出臺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不斷引導農村土地健康流轉,為一些種田大戶實現物聯網農業打下來堅實的政策基礎。
3.4人才缺乏
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技術人才儲備遠遠低于各國。對科研機構、高效來說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不僅嚴重缺乏技術設計類(軟件類)人才,而且對實施農業物聯網硬件設備的設計、制造型人才缺失嚴重。對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使用者農戶來說,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民的教育水平不高,大多為小學或初中,缺少中高級務農技術人才,且農戶對于新技術的接納程度有限,沒有即了解專業技術知識又懂得農業生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對于廣大農村來說,長期處于弱視發展的農村在經濟、環境等方面與城鎮差異巨大,導致農村留不住專業的技術人才,人才流失嚴重。因此,制約農村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最大屏障為人才的缺失。
3.5專項資金利用率不高
近年,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物聯網試驗區工作,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政府籌集資金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但由于受傳統農業思想影響大部分農民對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農業的現代化、智能化并不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認為物聯網對農業產業的升級提升動力不足。因此,導致政府專項資金利用率極低,甚至利用專項資金購買其他生產資料,致使極個別的農業物聯網示范性工程變成了“表里不一”的形象工程。
4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產業興旺與農業物聯網建設對策措施
4.1通過農業產業擴大農業生產規模
農業產業規模的擴大有利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首先,確定農村產業發展的因地制宜戰略。依據農村資源情況,區位優勢和開發過程來聚集其他優勢,以此來確定主導產業,可以充分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其次,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擴大農業產業種植規模與種植品種,要充分挖掘農業的附加產業,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與文旅產業及服務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新農村旅游服務業。最后,加速農業供給結構改革,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產業經營形式,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4.2降低實施成本,提升產業效益
當前我國政府是農業物聯網產業化建設的主要部門,大部分農業物聯網產業都是依靠政府的專項資金建設,其他社會建設資金的投入占比很小。然而政府部門的建設資金十分有限,要想更快、更好地建設物聯網農業必須廣泛發動其他社會資本,使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物聯網領域,拓寬資本進入渠道。拓展建設資本渠道,首先要使農業產業的生產規模得到擴大,形成產業化農業,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進而使社會資本獲得農業的生產效益。其次要充分發揮農村土地規模化和土地集約化。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確保土地的合法流轉,當加快土地的合法流轉,鼓勵種田大戶承包土地,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通過提高農業效益不斷降低農業物聯網的實施成本,加快農業物聯網技術不斷擴散,更好的服務農戶,提高農業產業效益,實現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要加大對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應增加對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設備設施的創新研發力度,在硬件和軟件上擺脫依靠進口,從而從根本上降低物聯網的實施成本。
4.3建立健全的農業物聯網產業體系
相關政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出臺規范性的政策要求,加快健全現代農業體系、物聯網技術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深化農業體質改革,構建以政府主導、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對物聯網產業化技術的成果轉化。健全農業物聯網體系,需要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協同作用,政府部門要保證對農業物聯網的調控能力和引導能力,將農業產業效益放在首位,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把技術與實際生產結合,企業來轉化相關的科研成果,從而使農戶更方便有效的使用物聯網技術。通過這樣的方法,形成有效的一體化的溝通合作體系和平臺,將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技術運用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使用率。
4.4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要增加物聯網人才培養和儲備計劃,出臺各種政策吸引人才并能夠留住人才。不僅要培養物聯網技術研發人員,更重要的是培訓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加強他們的技術認知,熟練掌握基本的農業物聯網技術,使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正常運行。同時,要增強農戶對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學習培訓,定期開設新型農業技能培訓班,以企業、院校為龍頭,鼓勵專業人才走入企業、校門,走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的交流,推動農業物聯網的快速發展。
4.5資金支持
財政部門對現代物聯網農業資金投入規模總量較少,資金投入增長緩慢,且沒有一個穩定的投入機制。因此,政府部門應當給予農業企業稅收的優惠,促使農業企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既保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又要保證企業自身的利益;其次,確立起農業物聯網建設專項資金,通過立法形式確保專項資金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建立一個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最后,優化物聯網的投資和融資政策手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機構對物聯網的支持力度。
篇3
[關鍵詞]節水灌溉;農田水利;鄉村振興;高職教育;創新
1研究背景
1.1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全國共有耕地面積12786.19萬hm2,全國耕地灌溉面積為6916.05萬hm2,其中廣西為173.10萬hm2[1]。與此同時,我國還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根據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31605.2億m3,但是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239.8m3/人[1],遠少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進入21世紀以來,在農業節水措施上得到大力發展,據統計,有效灌溉面積由2000年的5382.00萬hm2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6760.00萬hm2[2],與此同時,盡管每年全社會投入節水農業的資金高達50億元以上,但是農業部門的節水成果與預期仍有較大差距,農業用水量的降幅僅為2.9%[3]??梢姡r業水資源短缺目前還是我們仍需面臨的一大難題,農業節水工作還任重道遠。
1.2廣西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現狀
廣西耕地面積為441.94萬hm2,截至2020年底,廣西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3.10萬hm2,占全區灌溉面積的95.66%;全區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18.93萬hm2,占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的68.70%。在廣西全部工程節水灌溉面積中,以低壓管灌為主,達19.46萬hm2;其次為噴、微灌,面積達13.33萬hm2,其他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67.18萬hm2,廣西全區設計灌溉面積達萬畝以上的灌區共計3525處。廣西有效灌溉面積自2010年以來呈現逐年穩步增長的趨勢,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在廣西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應用。新時期廣西水利任務艱巨,全區農田水利工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節水灌溉技術也勢必會得到更廣泛、更科學、更合理的應用。
1.3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節水灌溉技術課程教育現狀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以水利、電力等工科類專業為主的創新型高職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全國優質水利高等職業院校、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2021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全國水利人才培養基地,并入選廣西首批節水型高校。作為水利高職院校,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可幫促產業振興,實現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能力,學院面向水利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學生開設了灌溉排水工程技術、水利工程管理、灌溉與管理、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技術等專業課程,并結合課程實訓,以理論加實踐的教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最大滿足行業及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需求。此外,在學生的技能競賽方面,學院鼓勵在校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競賽,并鼓勵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充分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原理制作模型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激發創新潛能。
2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與高職教育有效融合
2.1理論結合實踐育人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開設節水灌溉技術相關課程的同時,注重節水灌溉實訓實踐教育。2021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勇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校內成立校企合作節水灌溉技術協同中心,進一步促進節水灌溉技術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及實習實訓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學院校內建設的節水灌溉實訓基地為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項目認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節水灌溉相關課程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實訓平臺。在學習任務安排上,主要結合地區常用的灌溉排水工程措施以及以后的發展趨勢,重點講述渠道灌溉和現代節水灌溉規劃設計。校內可開展節水灌溉相關課程實訓地點包括了節水灌溉技術展示長廊、節水灌溉技術實操室、節水灌溉產品及模型展示室、節水灌溉示范實訓場(智慧農莊、無土栽培實訓室)等。實訓學生可在節水灌溉技術展示長廊認識節水灌溉技術科普知識,情景式實地認知節水灌溉管路鋪設、灌水器種類及效果等知識;可在節水灌溉技術實操室模擬進行微灌系統首部樞紐設計、田間管網模擬鋪設實操及微噴灌系統的組裝等實訓內容;可在節水灌溉實訓場的無土栽培實訓室開展水肥一體化原理及應用、田間管路鋪設、微灌智能控制系統設計與安裝等實訓內容;節水灌溉產品及模型展示室內陳列節水灌溉相關管材、管件、過濾器、各類閥門及灌水器等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實際應用相關器材。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節水灌溉相關實訓內容多樣,注重學生技術技能實踐教學,多方法多手段培養學生對于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崗位需要。
2.2以技能競賽促進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教學
職業素質及專業技能是從業人員必備的綜合素質,通過職業技能大賽,在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競賽是加強技能人才選拔培養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全國性水利職業教育學生競賽活動,自舉辦以來,旨在提升水利職業院校學生實操能力,加強水利行業后備技能人才培養,促進水利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行業發展。賽項選擇有利于水利事業發展和水利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所涉及的技術技能也是水利行業需要的。第十四屆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置了《節水灌溉技術》賽項,第十五屆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置的《節水技術》賽項對于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職業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賽項的設置不斷提升學生節水灌溉技術的專業綜合技能水平,也促進了節水灌溉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的發展?!豆澦夹g》賽項整體分為理論和技能操作兩部分,理論部分涉及到水利職業道德、新時代水利行業精神、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及節水灌溉相關的專業知識,包括噴微灌工程設備基本知識及系統設計、噴微灌工程系統施工安裝、噴微灌工程的運行管理、低壓管道灌溉技術、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水肥一體化及節水灌溉自動化基本知識。技能操作部分則涉及到微觀系統的識圖及安裝與運行。大賽全方面鍛煉了學生在節水灌溉系統設計、施工安裝與運行維護等方面的綜合性實踐與創新能力,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起到引領作用,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培養高技能人才。
2.3農田水利節水灌溉
工程技術與創新創業實踐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可增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近年來舉辦的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鍛煉了大學生創新的意識及能力,并且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執行力[5]。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各項舉措推動創新創業優勢資源集聚[6],于2021年入選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示范基地。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系與美國亨特綠友集團、上海華維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建了節水灌溉創新創業中心,由校內專業教師及校外的企業專家共同指導學生利用節水灌溉技術原理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水利工程系學生參與了《旋轉式魚菜共生模型》《柬埔寨智慧生態示范村》《自主感應灌溉系統》《淋致80°——一種純凈水自熱裝置》《植物管家》等創新產品的研制,所研制產品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中獲得不錯成績。學院依托職業教育集團及八桂水利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平臺,結合節水灌溉實訓基地,校企協同培養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2]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水資源稀缺性、灌溉技術采用與節水效應[J].農業技術經濟,2022(2):47-61.
[3]徐濤,趙敏娟,李二輝,等.技術認知、補貼政策對農戶不同節水技術采用階段的影響分析[J].資源科學,2018,40(4):809-817.
[4]武建玲,趙文靜.推進鄉村振興留住美麗鄉愁[N].鄭州日報,2022-01-08(5).
[5]張家玲,周倩薈,鄭一帆,等.大學生創新項目與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關系分析[J].科技與創新,2022(2):113-115.
篇4
一、江蘇農業發展進入依靠科技動能為主的新階段
隨著江蘇省農村土地確權政策的落實,宏觀政策調控措施更多轉入微觀政策支持,產業自身現代化發展內稟機制作用將更加凸顯。推動江蘇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產業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鄉村振興極大拓展了傳統農業科技領域。當前,我國農業基本功能已經從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轉變到農業產業強大、農村振興、農業文化傳承、自然生態保護、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與之相適應的農村生產業態不斷出新,日益豐富。現代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貿易、鄉村經濟社會、農村景觀設計、農業生態系統修復、農業文明與傳統保護等成為重要支撐新農村發展的新科技領域。農業產業鏈延伸呼喚科技創新鏈延伸拓展?,F代農業競爭已由產品之間的競爭,轉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面對當前需求側消費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加速的有利時機,江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有效彌補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競爭優勢的不足,增強江蘇農業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呼喚農業科技創新鏈配置,而傳統農業科學院由于學科發展的保守性,還不能有效支撐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鏈配置,面臨著和新興領域、和外部工業經濟學科加強協同的新使命。農業科技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呼喚自主合力突破。較長時間以來,江蘇主要農業科技通過引進和因地制宜的改進創新,取得了快速且顯著的成果。目前,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的挑戰已經擺在面前。從農業院科技發展內部看,通過近十年的自主創新研究,開展關鍵核心科技創新的時期已經到來,傳統的科技人財物等相關資源組織運行方式需要適應性重構,聚力創新需要在關鍵技術突破中踐行。豐富的農業科技服務呼喚多樣化形式?,F代農業產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最典型特征是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特殊重要性?,F代農業的規?;C械化、專業化、信息化、期貨化等特征,不僅遠遠超出了傳統農技服務的專業,而且大大改變了服務的形式,科技服務自身專業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場化、網絡化發展已經對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的科技服務提出了更加多樣化的要求和更加豐富的內容。全球化與聯盟化呼喚省級農業科學院戰略新定位。世界農業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從第一次綠色革命開始,到轉基因作物應用,核心農業科技的創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來愈明顯。雖然自然“光溫水土氣病蟲草文人”等資源決定的農業區域特式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新興“種肥藥技施機備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顯。國內農業相關科技單位對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的高度重視,廣泛重組和聯合對建設高水平、國際化一流強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戰。
二、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主動系統謀劃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江蘇農業科技力量較為雄厚,學科門類與新興學科領域比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優勢明顯。以省農業科學院為代表的農業科學院所在農業應用基礎發現與創造發明研究實力優勢明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基礎雄厚。面對當前江蘇在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擔當,應以農業科學院為主體,整合相關力量,主動系統謀劃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為江蘇現代農業率先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推動力和牽引力。圍繞供給側改革主線,謀求特色品牌產品品質提升科技新發展。通過應用轉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品質營養、標準信息等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江蘇特色品牌提升發展;通過集成轉化農產品生態健康種養、氣調保鮮儲運等適用技術促進產品與產業鏈延伸和提升同步發展;通過融合轉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生態景觀與設計、現代園藝等科技促進高效農業與新興農業業態的科學發展。與產業部門與龍頭企業合作、協同、聯盟工作,加快推動江蘇新興優勢科技成果發揮產業效益。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謀求優勢產業技術體系整體提升新跨越。通過保持傳統糧油品種育種優勢,加強全程機械化栽培與產后標準化科技,促進江蘇省糧油產業主體單位穩固;通過加強果蔬育種優勢,實用化設施與農機配套,促進全省高效特經作物產業實現新跨越;通過加強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集成研發,配套工程化、工廠化設施條件研究設計,促進全省區域特色新興產業的現代化發展。通過提供應用基礎科技成果、共建產業化應用轉化示范平臺(園區)等,推動農業科技轉化,提高農業科技研發對全省農業產業的貢獻度。面向國家和江蘇重大科技需求,謀求現代農業領域核心技術新突破。通過基因聚合、基因編輯技術與傳統育種體系的融合,引入高產抗病蟲、優質營養基因資源,發展農畜產品生物技術育種核心技術;通過單克隆技術、干細胞及生物反應器技術與組織培養、細胞工程、微生物發酵等的融合,發展適用農業高效生物工程技術;通過農業生物傳感、智能控制與大數據處理平臺利用技術匯聚,結合現代農業設施與裝備物聯網技術,突破現代農業產業智慧管理系統的國外壟斷。引進吸收國內外相關共性技術最新成果,組建關鍵技術實驗室與工程實驗室,支撐現代種業、肥料、飼料、食品加工業等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謀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新水平。通過高端訪問學者進修培訓,國內行業與產業平臺搭建,重大(點)專項項目的實施,配套學術與應用影響結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國領域影響的領軍人才;通過國內外中長期進修培訓,國內外名師結對“傳幫帶”,競爭性重點應用創新與服務計劃實施,配套領域設計與協調組織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通過專題方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基金設計實施,結合國家與江蘇省“優青、杰青”計劃培育考評,遴選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勵為主,結合“開放、競爭”“聯合、淘汰”機制,促進農業科技人才活力的競相迸發。
篇5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對策
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有利于提振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培育新型特色產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年來,臨澤縣委、縣政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打造全省高品質設施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為目標,以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為主攻方向,連續多年出臺縣委“1號文件”支持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推動全縣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占地3500畝的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已建成,入園經營企業4家,投產2棟50間雙孢菇菇房、10座工廠化姬菇生產車間、發酵隧道9條,新發展高端食用菌生產面積452畝,累計達2134畝,年產鮮菇3900t;擴建絲路寒旱農業示范點10個,新發展戈壁設施農業5620畝;建成高品質設施高原夏菜千畝村示范點6個,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3.12萬畝。結合高品質設施農業的發展,全縣在“設施農業+鄉村旅游”方面,成功打造了德源農莊田園綜合體、河西走廊葡萄風情小鎮、紅橋酒莊等集高效農業技術推廣示范、綠色有機果蔬生產、旅游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新型經營業態,培育形成陳軍西瓜、銀先葡萄、百惠鮮蔬等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高品質設施農業已成為助力臨澤縣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最為活躍的一個因子。
一、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承接中部農業特色產業梯度轉移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利用設施及鋼架拱棚的溫室溫濕度變化規律、作物生長習性、產品上市期價格,合理安排作物種植茬口,充分利用生產季節和作物生產周期,錯開中部特色農業產業上市時間,承接中部產業梯度向西轉移,實現農產品全國范圍內全季節生產。
(二)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加快推廣精準水肥管理技術、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蔬菜標準化生產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和合理安排茬口等高品質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農業產業化由低技術、低附加值、低成長狀態的傳統農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成長狀態轉變步伐,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有利于產業扶貧政策的深入實施以打造高品質設施農業示范園為切入點,創建“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等產業扶貧形式,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積極參與基地建設管理、生態休閑服務、環衛保潔等工作內容,鼓勵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扶貧貸款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產業發展,以獲取土地流轉金或股金分紅等收入,增加經營性收入,助力農業脫貧。
(四)有利于加快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能夠有效降低農民在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生產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復種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在加快品牌建設和提高市場競爭力方面的效果明顯。通過示范推廣,可使生產基地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規?;a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特征更加明顯,進而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開辟新的途徑。
二、制約因素
(一)總量規模小,效益不突出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伐,突出群體效應,有效解決種植品種單一、茬口集中、難以保證周年供應的突出問題。大力推廣高效、輕簡化的設施農業管理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高品質設施農業發展上規模、上檔次。
(二)帶動功能弱,產品附加值低市場千變萬化,新型經營主體應著力培育牽市場、聯基地、帶農戶的共享發展理念,樹立滲透大城市、開拓大市場、參與大流通的創新意識,組團發展、抱團經營,健全應對市場變化的機制和體制,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促進多元化發展。
(三)產業鏈條短,特色品牌培育慢增強賣品牌、賣產品的市場經濟意識,推動商標注冊,引導貼牌銷售,改善優質產品多以初級產品銷售為主的局面,促進產品生產趨向特色化、系列化、標準化,優化產品布局結構,創特色、創品牌,推動品牌化農業建設。
三、思路和對策
發展高品質設施農業,應堅持生態優先戰略,按照“園區引領、龍頭帶動、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培植設施農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結構,著力在特色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一)統籌規劃,增加投入建設高品質設施農業,需要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來裝備。要在嚴格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的同時,搶抓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脫貧攻堅、農業農村改革等方面不斷增加投入的有利時機,爭取在扶貧產業開發、特色產業建設、農業高效節水、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等方面增加投入,注入活力。要立足縣域資源優勢,秉持“生態優先、規劃先行”理念,做好設施農業用地的調整與規劃利用,編制長遠發展規劃,以點帶面、連片成帶,確保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實現生態發展、長遠發展。
(二)夯實基礎,完善服務合理建設地下管網、綠化及“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設施農業生產要素,提升土地承載能力,增強對產業、資金、項目等發展構件的吸引力。強化招商引資規模和實效,積極對接大企業大項目,通過大項目建設,積極帶動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創業的積極性,既要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還要增強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并適時改進和完善扶持政策不合時宜的地方,多方聯動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讓廣大農民、項目業主切實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為投資新建設施農業創造較好條件,開辟新的途徑。
(三)注重質量,加強監管建立完善與市場對接相適應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儲存包裝等標準體系,確保產品從品種選擇、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等各生產環節,以及到市場、到餐桌都有標準可依,引導生產者自覺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實現產品標準、生產規范的系列化。落實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監督管理規定,嚴格管控農業投入品的經營和使用,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切實讓經營者放心經營、消費者放心消費。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將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納入階段工作目標,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逐步實現蔬菜生產記錄可查詢、產品流向可追溯、儲運信息可追蹤,確保產品質量。
(四)強化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積極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將農業物聯網與農村電商平臺對接,搭建生產者和消費者點對點的溝通渠道,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培育現代農業新模式。加大農機補貼實施力度,鼓勵支持新型農機具的引進和開發,強化農機服務,減少勞力投入,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加強就業者技術培訓和素質養成教育,提高勞動生產率,助推高附加值設施農業發展,全面增強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軟實力和競爭力。
篇6
【關鍵詞】國內外經驗 城鄉統籌 發展模式 合理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omestic first-tier cit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and practice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val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related measures.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clear QuanJiao coun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odel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ast and reasonable.
Keywords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pattern , reasonable
建國以來,我國為快速推進工業化,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實行城鄉差別政策和城鄉分割體制,由此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差距的拉大,并引發了許多難以回避的社會矛盾和現實問題。因此,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歷史任務。
然而許多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時間較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他們日益認識到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縮小地區和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趨向一體化,取得了明顯效果。這些成功的實踐為我國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相關案例分析與借鑒
1、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經驗借鑒
①英國城鄉統籌的實踐
工業革命開始后,英國城鎮化速度大大加速,英國的鄉村迅速向城鎮轉化,農業用地被城市大量侵吞,鄉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日益荒涼,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顯現,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會問題。20世紀初,英國出現了將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合并解決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理論――田園城市構想。到二戰前,英國形成了在全國范圍進行城鄉規劃的共識,為促進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的解決。1948年英國制定了《城鄉規劃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城鄉規劃體系,并設立了從地方到中央的獨立的城鄉規劃管理機構,同時,英國還通過立法為政府干預和指導城市問題的治理、引導城鄉的有序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與行動框架。
②日本城鄉統籌的實踐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由于片面追求發展工業,引發了工農收入和城鄉差距拉大等傾向,導致了農村人口急劇流向城市,地域間差距擴大,傳統的村落社會迅速崩潰,鄉村人口迅速減少。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日本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制定和實踐扶持農業和振興農村的法規政策;二是實施政策轉移支付制度;三是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區公共事業建設的財政投入;四是大力發展各種農民組織。
③經驗借鑒
發達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起步時間較早,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早期。由于重城市、輕鄉村,這些國家大都出現過地區和城鄉發展不協調多帶來的各種問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他們采取了大量措施縮小地區和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取得了明顯效果,其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制定城鄉協調發展的相關法律,通過立法扶持弱勢地區發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合理運用“政府干預”手段,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實行多種支農經濟措施,減少農民負擔和提高農民收入,建立完善的政府和民間組織,發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2、國內城鄉統籌發展經驗借鑒
①嘉興城鄉統籌的實踐
從2003年開始,嘉興市就全面籌劃統籌城鄉發展問題,在全省率先出臺《嘉興市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城鄉空間布局、城鄉產業、城鄉基礎設施、城鄉勞動保障、城鄉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城鄉環境保護等“六個一體化”同時推進。2007年底,按《規劃綱要》要求,該市第一階段任務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興市委市政府又出臺《嘉興市2008年到2012年打造城鄉一體化行動綱領》,利用5年時間,在原先“六個一體化”基礎上再加上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礎組織保障機制,形成“1+6”體系,有力推動統籌城鄉發展工作。
在城鄉基礎建設設施方面,嘉興主要構制“路網”、“公交網”、“電網”、和“信息網”五大網。在推進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方向,城鄉就業一體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②成都城鄉統籌的實踐
成都市從2004年開始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并將其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體做法可以歸納為“三三見六,以一化二”。這里,第一個“三”,是指“三個集中”,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第二個“三”是“三大重點工程”,即:農業產業化工程,農村扶貧開發工程,農村發展環境建設工程?!傲笔侵噶湓挘阂皇且钥h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二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三是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四是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六是農民身份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③經驗借鑒
與國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起步雖晚,但一些地區結合中國國情,從自身條件出發,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從已有的實踐經驗來看,寧波、嘉興和成都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對全椒縣城鄉發展,將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堅持規劃先行和實施科學系統的城鄉規劃,建立和完善發展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整治規劃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制度創新,改革城鄉行政區劃和二元戶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1、新時期全椒發展目標取向
強化區域互聯互通,重塑城鎮空間形象,成為安徽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門戶城市,新滁城(滁來全城鎮密集區)南部副中心城市,加速承接產業轉移,成為滁州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基地”,依托四位一體網絡,成為區域性現代流通體系的“樞紐節點”,深度挖掘旅游資源,成為滁州魅力山水特色的“世外桃源”,塑造良好城鄉空間,成為讓居民具有強烈歸屬感的“幸福家園”。
2、全椒發展目標定位與職能方向
區域層面上,提升全椒功能、產業、品質。將全椒打造成“江淮靚門戶,宜居宜業城,滁城新高地,金陵后花園”。
具體功能組成為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和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和皖江城市帶先進制造業基地。
三、城鄉統籌發展模式與路徑
1、城鄉發展模式評價
各地在城鄉統籌實踐中涌現出許多典型,其中以合隆鎮、二春蓮花山和長東北核心區等最有代表性。分析和進一步總結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對本次全椒縣合理、全面地統籌城鄉發展定會有較大的裨益。
①以城帶鄉的“拉農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依托中心城鎮和工業園區發展的農村地區。以工業向工業集中區發展、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三個集中”為發展重點,依托工業園區建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以土地流轉為契機,農業生產逐漸向集約化、機械化發展,積極向本地工業企業提供原材料。
②城鄉融合的“合農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位于城鄉結合部,但城市建設區尚未擴展至此的鄉鎮。這類鄉鎮一級納入城市規劃區域范圍內,可共享城市相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延伸提供的便利,培育自身特色產業,壯大自上而下的城鎮化動力,其主要職能是為近域城市提供綜合服務。
③城市擴展的“變農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緊鄰城市建成區的鄉鎮。城市向外擴展和工業園區建設已經延伸至這些鄉鎮,致使農業用地向城市建設用地及工業用地轉變、農村地域景觀向城市地域景觀轉變、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轉變。對于已經轉變為城市居民的失地農民,應加強社會保障和補償力度。
④村企共建的“新農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域內有與農業生產聯系較為緊密的企業的鄉鎮,是一種典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以企業和鄉鎮共建為基礎,以村企融合或企業+農戶的合作方式,實現原材料本地供應和農村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變,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⑤城村互聯的“帶農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城鄉功能聯系較為緊密的鄉鎮。該類村鎮距中心城市較遠,發展相對獨立,但是城鄉之間聯系緊密,且配置較為均衡合理。城鄉分工明確,城鎮作為帶動中心,強化公共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向外輻射能力,鄉村則以供給和服務城鎮為主要職能。
2、全椒縣城鄉發展模式選擇
在全椒縣的城鄉統籌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尊重縣域經濟的客觀現實,注重“城鄉差異”的原則,借鑒以上幾種典型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針對縣城不同區域分別制定城鄉統籌發展策略,根據城區、山區、湖區、洲區的不同區域發展情況,合理選擇城鄉統籌發展模式。
3、全椒縣城城鄉統籌發展路徑
基于合理規劃發展模式的城鄉統籌發展路徑:
第一,城市通過新型工業化擴大就業,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發展空間,這是統籌發展的起點。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如何“流”的問題。
第二,“三個集中”謀求規劃經濟效益,這是統籌城鄉高效有序發展的關鍵。解決富余勞動力及鄉村入口“哪里流”的問題。
第三,通過城鄉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改革,使進入城鎮的人口及其家屬成為真正的城鎮居民,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內容。解決富余勞動力如何“留”的問題。
第四,為農村地區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落腳點。解決“不流入城市留在鄉村”的居民的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縣統計局.2013年全椒縣經濟運行情況分析[OL].
http:///include/web_content.php?id=25447,2014-02-24.
[2]喬森.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的歷史實踐與經驗借鑒[J].中國城市化,2009.
篇7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財政政策;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特色小鎮
一、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國際比較
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就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了解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歷程并把握現階段我國財政政策和新型城鎮化的配套現狀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出適合我國國情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建議。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起步較晚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的起步較晚,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才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逐步快速發展起來。1978年以前我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一直在20%以下,而英國、美國、日本三國的城市人口占比穩定在60%以上。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為17.9%,而同一時間的美國、英國、日本城鎮化率都在70%以上,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也達到38.5%。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國家積極開展經濟建設,1978年以后我國的城鎮化速度隨著國家經濟和工業的發展明顯提升。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1.8%,與世界城鎮化的平均水平52.5%基本達到一致(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雖然起點晚,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發展速度加快。應在保持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同時促進我國城鎮化又好又快地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
(二)我國已經進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
目前,關于城鎮化發展階段廣泛被認可的劃分標準是:當城鎮化率小于30%時,說明城鎮化發展處于初步階段;當城鎮化率在30%到50%之間時,城鎮化發展正在處于向基本實現邁進的階段;當城鎮化率處于50%到70%之間的水平,認為城鎮化發展處于從基本實現到完成城鎮化過渡的階段;而當城鎮化率大于70%時,則認為該階段城鎮化已經處于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階段。[1]按照這個劃分標準將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四個國家的城鎮化發展階段可大致劃分如下:由表1可知,城鎮化率由30%發展到50%的過程中,我國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時間,我國在2011年城鎮化率首次超過了50%,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常住人口,比英國、美國、日本三個國家歷時都要短,平均每年城鎮化率以將近3%的速度增加。而201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9%,從2011年的50%到超過60%用了不到10年時間,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也快于其他三個國家。城鎮化的快速增長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府政策落實能力的提高,由于城市的過度擴張可能導致的資源環境問題以及人口福利水平等因素也開始出現。[2]考慮到傳統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以及我國對于經濟發展質量的要求,我國開始重視城鎮化發展的質量,不再單一地將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代表的城鎮化率作為衡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2012年“十”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接下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正式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在城鎮化由基本實現向完成的過渡階段時期提出來的,也是在充分考慮到我國實際國情和其他國家發展城鎮化所遇到的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應該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走好我國城鎮化從基本實現到完成的過渡階段時期的道路。
二、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的財政政策比較分析
(一)發達國家完善社保制度的政策比較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發達國家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一直積極探索和建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從而更好地促進城市化發展。[3]英國作為“城市化故鄉”,根據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福利問題積極探索改進的方法。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英國設立農場主養老保險制度,并以“農業社會互助金”的模式實現了農村人口社保。英國政府還根據貝弗里奇報告了社會保險白皮書,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保體系。美國政府針對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人口數量在城市的集聚而產生的住房困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措施[4]。政府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和補貼政策以確保民眾尤其是貧困人口的住房問題,讓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社會保障待遇相同,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而二戰結束后的日本同樣面臨著由于“高發展、低福利”導致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和城鄉兩極分化嚴重的問題,為了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保障農民基本生存權,日本提出“全民皆保險”的口號,由中央政府、縣、町政府共同出資來健全社保體系。并在1985年的《國民年金法》提出讓國民年金成為共同的基礎養老保險,擴大了社會保障的主體,逐步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社保體系。
(二)發達國家促進鄉村發展的財政政策比較
鄉村發展是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鄉村發展條件不僅有利于縮小城鎮化發展中的城鄉差距問題,也意味著城鎮化發展實現了高質量的發展水平。英國城鎮化初期忽視了鄉村的重要性,由工業革命作為起點城市的快速發展而農村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英國政府開始重視鄉村的地位,英國政府自19世紀末開始積極實施財政政策發展鄉村,1909年頒布《住宅城鎮規劃條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城鄉規劃的法律。促進鄉村發展的政策有效地解決了之前以城市擴張為主的城鎮化發展給鄉村帶來的不利影響。[5]美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是建立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基礎上的,美國政府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農業與工業發展并重的原則,使得鄉村和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協調發展。日本為了應對城鎮化發展初期出現的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提出一系列保護鄉村、促進鄉村發展的措施,實現了鄉村在城鎮化進程中有特色的發展。
(三)發達國家發展小城鎮的財政政策比較
在城鎮化進程中,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在人口、環境等資源方面介于大城市和鄉村之間,因此小城鎮可以引導鄉村發展并調節大城市的擴張。英國政府將城鎮化發展的規劃立法,重視小城鎮對勞動力的牽引作用和對工業的促進作用,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城鎮、鄉村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美國政府在城鎮化發展的初期就開始重視小城鎮的發展,以大城市為依托,利用了大城市的輻射功能帶動美國小城鎮的發展,并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以及開發商共同承擔小城鎮的開發建設費用,逐步確立了大都市、小城鎮、鄉村互相促進的發展格局。[6]日本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大都市圈的過度擴張,大都市的發展與其他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為了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日本政府運用資金大力扶持落后地區、小城鎮的發展,實現了均衡的城鎮化發展。
三、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引擎,當前財稅政策仍然存在需要改進的空間以促進新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7]對比分析英國、美國、日本在完善和促進社保、鄉村和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手段,可以為我國發展新型城鎮化提供借鑒。
(一)社保制度福利應更加傾斜于鄉村
社保是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兜底線”,社保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更加強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我國的社保制度雖然在不斷改革與完善,但當前的社會保障機制仍然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下公眾對于福利水平的要求。一方面,當前戶籍所附著的福利制度使得我國的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不同,城鎮人口擁有更多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而作為需要更多扶持和保障的農民反而享受更少的社會福利,當前農村的社保制度不符合新型城鎮化下對于人們生活福利水平的要求。[8]另一方面,現階段下,對于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民工,由于他們的就業地點、生活居所的不穩定性,以及這些人口自身對參與社保的積極性不夠,使得他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對比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我國的社保制度應該更傾向于農村,現階段我國城鎮的社保制度比鄉村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城鎮人員享受更多的福利,相反生活水平并不高的農民的社保覆蓋面很小,這不利于城鄉的融合發展,因此財政資金要促進城鄉社保的均等化,擴大財政資金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力度,給予農民更多的優惠和便利。我國的社保制度還應進一步擴大社保的覆蓋面,讓全民都享受到更好的社會福利。政府應該積極探尋改善社保機制的方法,通過鼓勵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參與,來補充、完善現有的社保機制存在的不足;通過降低社保費率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激發企業吸納更多就業的能力,增加社會就業。
(二)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新型城鎮化發展不僅是城市的發展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統籌、協調發展。在小農經濟時期,自給自足的經濟特點使得鄉村自身可以提供人們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而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規模化效益更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9]因此很多地方走上了以農養工的道路,即犧牲農業和鄉村的發展來促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發展道路并不符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鄉村和城市融合發展的要求,新型城鎮化是既要保證城市高質量的發展,又要有針對性地扶持鄉村、振興鄉村的發展道路,是讓鄉村和城市都實現有特色、高質量發展的模式。我國農村地區一直以來都屬于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落后于城鎮經濟,雖然我國已經全面取消農業稅來減輕農民負擔以及農村經濟的成本,但是要想發展鄉村經濟,財政政策不能止于減輕農民的成本問題上,更要大力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因地制宜幫助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立廠房來增加鄉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來源;通過財政支出的方式引入先進技術改善農業裝備條件,發展現代化農業;幫助并鼓勵發展創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開展合作化、規范化的農業發展和經營模式,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同時,由于市場在自發條件下資本會選擇短期內有較大回報的投資項目,因此各基金政府要適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
(三)制定優惠政策促進小城鎮發展
篇8
當前正處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況下,我們見縫拖針,召開這樣的會議,也是當務之急。因為江蘇的鄉村旅游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層次,產品轉型升級,全面提高品質,是我們江蘇鄉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下面就有關問題我再補充說明三點意見:
一、關于這次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問題。
這次會議是面臨我省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候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周局長作了一個非常好的報告,他在講話中,對全省的鄉村旅游,從改變現有狀況,不斷提升層次;順應時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質;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市場復蘇,實現旅游振興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推動鄉村旅游建設和全面提檔升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對下一步全省鄉村旅游如何上臺階、上層次,全面提檔升級,促進升級轉型,不斷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提出了七點具體意見,講得非常好,指導性、針對性都很強,具有很實際的指導作用,對我省鄉村旅游今后一個階段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周局長的講話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時期內鄉村旅游工作的具體指導性意見。對周局長的講話精神,請同志們回去后及時向各地方的領導同志匯報,并結合當地的具體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同時也希望同志們回去后能盡快召開各地的相關會議,一方面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特別是周局長的講話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進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全面提檔升級的指導意見。建議同志們在向各地領導匯報的同時,應盡快取得政府在資金與政策上的支持,推進鄉村旅游上臺階、上層次、上水平,全面提檔升級。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政府主導必不可少,沒有政府的組織領導,單純靠市場自然發展,靠農民自發行為,鄉村旅游很難有大的作為,這一點很重要,對此,我們一定要形成共識。目前,在旅游行業的具體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牽動黨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創優”“創強”和鄉村旅游,因為鄉村旅游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密相聯。
二、關于我省鄉村旅游全面提檔升級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在經過對我省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現狀、基礎、總體水平、在全國所處的位次、市場需求和發展規律等客觀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斷,并廣泛深入地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的基礎上而提出來的。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尤其是近五年的發展,我省鄉村旅游產品不僅在“量”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在“質”上也有了重點突破。目前,全省各種形態的鄉村旅游點1700多家,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萬人次。本世紀以來,特別是04年全國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工作會議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省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建一處景點,保一片生態,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來,省政府已連續兩次召開全省鄉村旅游工作會議,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開現場會和觀摩會。全省各地各級旅游部門為發展鄉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現出了蔣巷村、旺山村、鴻山生態園、吳楚農耕文化園、傅家邊生態園、翠谷莊園、大石山休閑農莊、世外桃源、星期九農莊、沭陽蘇北花卉園,以及當時的江心洲農業旅游示范點等一大批在江蘇,乃至在華東地區,甚至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認知度與美譽度的鄉村旅游產品。江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省旅游產業中的新亮點和新的增長極。
國家旅游局領導曾多次贊揚江蘇的鄉村旅游工作,國家旅游局曾邀請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專程視察江蘇省的鄉村旅游工作,并向國務院提交視察報告,國務院將此報告批轉給了江蘇省委省政府。視察報告對江蘇的鄉村旅游產品,及鄉村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國家旅游局認為,江蘇鄉村旅游總體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并且明確要求在新一輪鄉村旅游發展中,江蘇的鄉村旅游產品在提檔升級方面,在全國應率先突破,盡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國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也多次指示我們,江蘇的鄉村旅游現在不僅要注重量的發展,更要注重品質的提高。
應該看到,當前我省的鄉村旅游產品,在數量繁榮的背后,還存在著質量不高、低檔次、低水平重復,以及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鏈不長等問題。已推出的眾多產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產品在剛剛推出、密集推銷的當時熱鬧一陣,過后就歸于沉寂,具備可持續吸引力的產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盡管江蘇的鄉村旅游產品還存在著眾多方面的品質差異,鄉村旅游發展還存在著眾多不平衡性,但總體來說,我省鄉村旅游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面,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次會議實際上是江蘇鄉村旅游發展與轉型升級過程中承上啟下的一次重要會議。
事實表明,消費者需要我們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市場迫使我們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要求我們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我省鄉村旅游的發展進程推動我們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鄉村旅游產品的內生力也需要突破傳統產品的模式轉型升級。客觀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打造鄉村旅游精品和高端產品,比如像國外的莊園和鄉村俱樂部等等。好的鄉村旅游產品應該給人以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曲、夢幻情的感覺和意境。
促進我省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我省鄉村旅游產品的品質,是我省鄉村旅游今后一段時期的首要任務和迫切需要。如果說前一階段我省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是注重“量”的擴張和規模效應,那么今后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注重“質”的提高和產品品味的提升,實現更加集約化、品質化、科學化的經營和管理。
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工作是基層做的,經驗是基層創造的,成功的經驗來自于基層。在新一輪的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各地旅游部門要加強指導,并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實踐,總結,創新,突破。對一些品質高,市場化程度高的產品,我們要重點關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們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創建“江蘇十大鄉村旅游精品”活動,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對一些富有潛力、可塑性大的產品,我們各級旅游部門要重點支持,省里的鄉村旅游引導資金及鄉村旅游點道路連接線資金,在照顧“面”的同時,將會有所側重的進行調劑和傾斜。
三、關于鄉村旅游規劃和單體產品的策劃問題。
規劃更多的是區域性的,是政府層面的。而對單體產品而言,策劃與創意更為重要。
對于一個地區或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必須堅持統籌規劃,科學規劃,高起點規劃,以規劃來統籌和協調本地區或本區域的鄉村旅游發展,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會亂套,就會一哄而上,產品就會出現更多的更為嚴重的雷同化和同質化現象。同一區域或近區域內,必須堅持鄉村旅游的錯位發展,必須努力打造各自產品的特色,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
對單體鄉村旅游產品,要精心策劃和創意,一個好的創意或策劃,對產品的市場認知度、美譽度、影響力、市場占有率,以及產品的品質、品味和生命力,是至關重要的。
鄉村旅游產品,緣于鄉村,高于鄉村。鄉村旅游,應該具備“鄉”的特色,“村”的感覺,“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檔升級,并不是一味地去講究設施的豪華,其核心與本質是要講求產品的品質和品味,高品位謀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
當前許多鄉村旅游產品品質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產品的規劃或策劃者們是以一種簡化和僵化的模式來開發的,規劃或策劃理念既不來自對旅游市場的調查研究,也不來自對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規劃或策劃之前就設立了套路,然后按照這些套路拼湊,甚至偽造資源,這就造成了許多鄉村旅游產品的形式類形化、體驗表面化、項目同一化。
西方國家的鄉村旅游已經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其中的一些經典產品經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那些經典的鄉村旅游產品,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往返。富有經典品質品味的鄉村旅游產品,不僅生命力頑強,而且在市場上能始終保持旺盛狀態。這就是精美的策劃與創意的成果。
在規劃中應構建鄉村旅游布局模式,產品開發一般應選擇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名勝區的周邊地帶,把握區位優勢,尋找自身依托。鄉村旅游業態有它的特殊性,鄉村旅游產品與其他旅游產品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普通旅游產品注重的是游覽性,而鄉村旅游產品更多的是體現休閑、放松、參與和體驗。要適應現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擺脫快節奏、繁雜、喧囂、污染嚴重等都市環境的需求,為都市居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后花園”,借助于與現代城市截然迥異的田園、村落等,以觀光、參與、休閑、體驗等活動吸引都市居民來度假、休息,給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產品的客源市場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徑距離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時城市圈內。鄉村旅游產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樣,消費群體不同,所以它的品質品味要求也不一樣。城市是鄉村旅游的市場主體,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處于長三角的核心地帶,長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場旺盛,發展鄉村旅游的潛力巨大。
在提檔升級的過程中,各地應該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做出特色,打出品牌,營造精品,講求效益。對現有產品中產品化和市場化程度較高,品質品味也較高的產品,應該進行再潤色,做到錦上添花,進一步創新突破,做到好中創優,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對一些鄉村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或不太成熟的產品,應該充分挖掘潛力,集思廣益,好好謀劃,發揮后發優勢,高起點發展,高品質建設,后來居上。
我們要想方設法加強鄉村旅游規劃人才與產品策劃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努力培育一支有水準的人才隊伍。同時,要加強對各級旅游部門的相關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們還將組織第四期專門培訓班。計劃明年適當時候組織人員第三期赴境外或國外學習考察。
篇9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村經濟;發展
在農業發展中,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幫助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能夠將農業資源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動農村人口更好地就業,縮小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也有了較好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內涵分析
1.生態農業具有循環的內涵對于生態農業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組分,這本身便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包含了生物、社會以及經濟三個方面。在進行農業實踐的時候,將生態經濟系理論應用進來,最后形成一個生態經濟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要求協調、整體、循環、再生、非常重視各個農業結構之間的調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產環節之間進行接口的建立,從而形成良性產業鏈。此外,還要求不同的專業、產業和層次部門更好地協作,提高管理的綜合性。比如形成?;~塘、稻田養魚、農林復合經營系統,都能夠將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很好地體現出來。
2.生態農業具有綠色的內涵生態農業的本質便是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非常關注環境污染、產品質量等一系列的問題。傳統農業中也存在很多進行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整合和調整的系統,不但切實提高了資源利用的實際效率,還能夠抑制有害物質,切實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隨著生態農業理念的落實,更需要將綠色農產品生產所具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將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將農產品安全優質、食品健康作為核心,通過產品標準化生產手段來進行農業的整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3.生態農業具有低碳的內涵通過分析生態農業生產中的不同工藝流程可以發現,生態農業能夠更好地共享資源,切實提高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能夠排放更少的污染物,從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將水稻種植作為案例,在種植水稻的時候,會產生非常多的溫室氣體,進行稻魚共生系統的建立,能夠通過魚類活動來攪動土壤,從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實際排放量。
4.生態農業具有高效的內涵高效主要包含了兩個重要方面,分別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進行生態農業發展的時候,比較重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產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產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國家存在一定的差別,西方在生態農業發展的時候,為了做到回歸自然,可以將農業生產力犧牲,但是我國不同,我國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比較重視土地生產力的提高。通過系統結構改善、系統管理加強和增加系統養分循環來提高土地的生產力,而不是僅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們可以說,發展生態農業能夠切實提高社會經濟和生態方面的效益。并且和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生態農業的穩定性更高,也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二、生態經濟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我國生態經濟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想要二者協調發展,便必須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并在這個基礎上找到問題解決措施。
1.政府的引導作用沒有得到較好地發揮首先,政府行政部門沒有進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對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合理分析。生態環境發展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F在我國政府的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其在農業生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但是還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監督制度,我國目前在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統。其次,農業生態化發展程度較低,無法在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和協調的作用。隨著經濟轉型改革的進行,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跨區域發展并沒有真正實現,獨立發展模式也給跨區域的資源協調和配置以及聯動發展造成了阻礙,這也導致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時候市場競爭力提高緩慢。最后,政府對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的支持還存在一定限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生態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給農村產業鏈的拓展提供了思路。農村旅游行業發展的主體往往是農村的家庭,產業化程度較低,生態旅游以及生態化產品等概念并沒有得到較好的融入。
2.技術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我國當前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比如生態農產品加工時,技術水平落后,相關的設備資源比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生產規模也有了明顯的擴大,產品多樣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在銷售的時候依然通過傳統的方式來銷售,加工也不夠精致,沒有能夠將產品所具備的附加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很好地體現出來。專業人才的數量比較少,人才體制支撐也不夠完善,人才及技術方面的創新在產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便必須完善人才體系。首先,當前無論是農業經濟發展還是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優勢人才以及技術制度并沒有很好地向農業經濟發展傾斜;其次,沒有給相關技術人才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體系內部和人才技術創新獲得的支持非常有限,這也給農村生態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阻礙。
三、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策略分析
生態經濟要求發展生態農業,農業發展的目的便是為了提高農業的效益,筆者上面分析了當前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找到了一些解決策略,希望能夠推動我國生態農業更好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1.重視政府引導作用的發揮(1)建設干部考核制度,協調農村經濟發展首先,需要進行干部考核體系的建立,重視生態環境的實際承載力。隨著生態理念的深入,雖然我們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承載力依然很差。為了滿足實際的需要,我們必須進行干部考核體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情況下,不但要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還必須讓經濟發展和資源發展更加協調,在考核的時候,把生態環境指標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標,只有這樣環境保護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據政府生態功能區域來做好經濟發展的協調和規劃,進行都市經濟發達區域以及生態經濟區的建立,根據環境承載能力以及資源情況來對農業生態發展和農業經濟發展進行統籌。進行都市內經濟發達區域建設指的是建設產業開發區和促進示范區,進行觀光型和生態化農業產業的發展,將農業的功能從以往的單項功能轉變成為多項功能。進行示范區的建設,能夠進行優質品牌的培養,做好生產技術方面的創新。進行經濟走廊建設指的是通過生產條件的完善來進行優質果蔬、糧油和肉類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形成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擴展區域發展模式。在進行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時候,應該重視發展那些優勢明顯的農產品,發展綠色食品加工行業,推動生態農業產區的發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態功能區的建設,重視農業問題的研究,提高農業發展的品質,切實提高農村的綜合生產能力。最后,需要重視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將信息和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做好市場環境的研究和生產規模的調查,從政策和資金出發來推動農業生態功能區更好的發展,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財政政策的制定,幫助農村更好地發展。(2)做好市場調研,完善評估制度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便必須對鄉村旅游和鄉村環境進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須充分調查市場情況,準確定位旅游產品以及市場的實際需求,對交通、資源以及市場進行合理評估,讓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能夠發展得更加和諧。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將當地資源的優勢發揮出來,完善鄉村旅游環保制度,從而給鄉村旅游更好發展提供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對鄉村旅游進行引導和扶持,完善健全環境評估和審批制度,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在進行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還必須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視節能環保及時的引入。需要給排污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確保環境和鄉村旅游二者能夠發展得更加協調。經營者必須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幫助其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從發展規劃出發合理地使用新資源和新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更好的進行。對于游客的行為也應該進行監督和引導,幫助其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在設施設備上可以進行標語的張貼,提醒游客的相關行為。
2.將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發揮出來(1)引進和更新科學技術農業想要更好發展,必須將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給產學研結合以及一體化產業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進行品種培育、產品深加工以及安全生產的時候,需要將新的科技成果引入進來,重視生態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吸引更多的企業來農村建廠和運營。農業發展也必須給農業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進行優惠政策的制定,將社會資本引入進來,推動外向型經濟更好發展,擴大產業的規模。(2)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人才還比較少,并且人才本身的知識儲備也不足。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實施農業人才培養戰略,讓人們真正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進行產業主體的明確,將其在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轉型中的作用發揮出來。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農業經濟想要更好地發展,便必須將人才和優勢資源放在同等的位置,對產業發展的思路進行明確,做好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的薪資待遇,重視人才的引進和人才作用的發揮,對人才流動機制進行完善,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篇10
竹質宜居房生態居住新選擇
2月12日,春光明媚、風和日麗,在四川大邑縣花水灣某個加工企業的廣場上,兩棟精致的別墅內外人頭攢動,熱鬧不已。這兩棟完全以竹櫝構建、無任何鋼筋材料的全竹質生態宜居建筑引起了各方專家的興趣。
從外觀上看,這兩棟兩層樓的小別墅與普通別墅毫無差異,造型別致,立面如大師設計般質樸簡潔,而屋外的竹亭、露臺卻透露出一絲不同于鋼筋水泥的自然氣息。
走進竹質別墅內部,空氣中一股清新竹香味撲面而來,仿佛置身于竹林之間享受暢快的呼吸,一行人等精神均為之一振。據隨行的專家介紹,這樣的竹質建筑以竹櫝嵌入堆砌而成,內外竹墻面沒有添加任何的防水層或封膠,更沒有任何裝修材料釋放怪味,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和諧的自然氣息只會讓你感到冬暖夏涼,舒適愜意。
當然,對竹質建筑的了解并非這樣淺嘗輒止的參觀。隨行的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常委、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江澤慧對竹質生態住宅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贊揚。
除了可見的生態自然體驗,竹質建筑還可以根據用戶具體要求提供不同風格、不同檔次、不同規格、不同配置的產品,江澤慧會長感嘆到,竹質建筑能滿足節能、環保、省地、省時等要求,倘若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今后的發展將具有巨大的市場空問。
而據國際竹藤組織項目官員沈淑紅女士介紹,該組織十分看好竹質抗震宜居房在四川災后重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認為,以竹代林將是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大趨勢、符合科技環保綠色居住等生態理念的利國利民之舉。通過對“綠色家園”項目的了解后,她表示國際竹藤組織接下來的工作將大力推進相關產業發展。
據了解,早在2008年5月,國際竹騰組織便通過商品共同基金(CFC)向都江堰災區捐贈了20套竹質預制板房,這也是在都江堰市祥和家園安置點修建的都江堰市第一個抗震竹預制活動板房示范點。住進祥和家園的村民不必再忍受板房的悶熱之苦,充分享受了生態竹居的優勢。雖然該批竹質預制板房造型相對簡單,內部仍以鋼架支撐,但以竹為主要材料構建的基本建筑已然顯示出了竹質建筑的優勢:簡易、抗震、環保以及可再利用等。
而后,更為成熟的竹制建筑在第九界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上的亮相,更引起與會的國際竹藤組織官員、各國建筑專家的強烈關注。這種被稱為“竹質抗震宜居房”的建筑將標準化生產的竹櫝(建筑模塊)以積木堆砌方式搭建,外觀時尚、功能齊全,完全以竹櫝構成而內部不含任何鋼筋等輔助材料,卻將磚墻的力度與竹制結構的優點相結合,堅固又便捷而修建這座二層近200m2竹質宜居房樣品僅用了一周時間。
當時在西博會上對該“竹屋”的短暫印象便讓與會的國際竹藤組織主席江澤惠感嘆,該技術的推廣將讓國際竹藤組織的使命由原來如何利用竹子的問題改變為如何大面積地種植竹子,在親自主持了國際竹藤組織與該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后,江會長承諾將在世界所有成員國中推廣應用該技術。
在2月份的大邑縣,江澤慧會長又進一步地與竹質宜居房“親密接觸”,并了解了以此技術為核心,充分發揮竹產業鏈生產能力的“綠色家園”項目,而國際竹藤組織與花旗銀行合作、對竹農的培訓活動也即將在北京于2月底揭幕。屆時,全力推動竹林經濟發展,構建綠色家園的生態經濟產業鏈條項目也將正式隨同啟動。
“綠色家園”以竹為媒 構建竹質宜居示范社區
綠色家園 綠色理念
生計恢復是所有災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四川省災后重建基金引入的第一個慈善項目“綠色家園”慈善項目,將全面圍繞竹產業鏈的開發,以竹林經濟、竹林旅游為源頭,圍繞自主知識產權的竹質宜居建筑核心技術,發展災后重建的生態宜居社區,并引入生態居住的核心理念、為建設和諧的鄉村精神家園注入更深層次的內涵。
“綠色家園”項目概述
綠色家園項目將首先選取地震災區某適宜區縣作為項目試點示范區,在區域內種植竹林,引導當地居民從事相關竹業種植和加工,增加原住民的就業,促進區域經濟振興發展。同時,恢復發展獨具川西特色的林盤文化,以此帶動相關體驗式旅游業發展。
其次,在示范區內,進一步將竹子進行深加工。項目核心技術圍繞以借鑒歐洲木櫝技術研發創新、通過德國權威機構認證、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竹櫝(建筑模塊)生產技術,將竹子深加工成為建筑材料,用于構建各種規格和戶型的積木式抗震宜居房。
依據此技術,“綠色家園”項目初期將在災區建造多個示范社區,由重點企業贊助的公共建筑如學校、醫院、博物館、養老院、活動中心等首批竹質抗震宜居房將呈現在人們眼前。
另外,基于構建新型農村示范社會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要求,“綠色家園”還將進一步提倡和諧、倫理、養生、自然的鄉村社區文化,引導土地集約化管理,有效利用配置各項公共資源,倡導綠色“社區公約”的管理模式,以物促心,達成互助互愛、協同參與的新鄉村精神理念。以重建物質家園為基礎,進一步促進鄉村精神家園的修復。
項目建設內容
物質家園建設:政府支持向慈善機構、企業及個人吸納項目善款購買竹苗并鼓勵農戶種植竹子以善款收購成材竹子、進行原料深加工在指定區域修建竹質抗震宜居房共建新型農村示范社區
精神家園建設:政府、公益組織引導優質企業協同參與土地集約化管理、社區化管理有效利用合理配置各項公共資源共建綠色社區精神家園
實施“綠色家園”項目,符合未來環境保護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它將首先滿足災區重建的各項要求,最終以此延展開來,為人類創造全新的居住環境和建筑理念。能引導人們為實現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不懈努力。
緣何倚重植物鋼鐵?――“綠色家園”之價值觀
美國建筑師達雷爾?德博爾說:“沒有比竹子更好的建筑材料了?!?/p>
為什么我們會選擇圍繞竹林經濟發展、修建竹質抗震宜居社區的“綠色家園”為災后重建基金的首個關注項目?
因為被稱作“植物鋼鐵”的竹,具備了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良好特性所致。由于竹子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態建筑材料,使得竹制的建筑具備堅韌、環保、綠色、可移動等特性,符合未來環境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項要求。我們堅信,綠色家園所倡導的竹制建筑將在災后重建及未來居住科技發展中貢獻重要的力量。
關鍵詞:堅固 抗震
2007年12月,當一輛載重8.6噸的卡車在橋面上輕松駛過時,世界第一座可行車的現代竹橋在湖南耒陽建成,這個寬3.4米、長10米的竹橋其用于承重的9根大梁全部是竹材梁,竹梁之間的橫隔板也是竹材。
1991年,哥斯達黎加發生了一次里氏7.7級地震,大批磚瓦和鋼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但20多座用竹子搭建的建筑卻安然無恙。
基于國內外竹材研究的成熟及對其性能的高度認可,竹制建 筑比普通建筑材料構建的房屋具有更好的堅韌性和抗震性,據測試,在地震高發地區其使用年限也超過30年?!熬G色家園”將推行竹質抗震宜居房為己任,協同社會各界在地震災區修建示范社區,為災區修建具備足夠安全性能的房子。
關鍵詞:可移動 反復利用
2008年1月,一座占地5130平方米、幾乎相當于墨西哥城中心廣場一半面積的建筑在墨西哥城揭幕,這座全世界最大的用竹子建成的建筑被稱為“游牧博物館”,因為它跟其他的建筑不同――搭建博物館的材料竹材易于拆卸、組裝和運輸,適于到世界各地舉辦展覽,故此得名“游牧博物館”。
而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竹質抗震宜居房”樣品儼然就是一座微型的“游牧建筑”,自從搭建以來的短短半年時間,它已經在第九屆中國西部博覽會上亮相,又被移動到生產廠家的展示區陳列,最近又來到大邑縣某竹料加工廠接受相關專家的考察。作為“綠色家園”的核心技術和最終成品,“竹質抗震宜居房”的簡便和可移動性被認為是符合災區生態重建要求、且創造未來生態宜居環境的新型科技成果。國際竹藤組織會長江澤慧女士感慨到,由于竹質材料不同于普通建筑材料,具有易于拆卸、可反復利用的特性,對于資源環保具有重要意義。
緊扣綠色能源、生態環保――“綠色家園”之資源觀
在現代房屋建筑中,大量使用的鋼材、水泥,玻璃、砂石、粘土磚及其它金屬、化工材料等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大多以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為主,長期大量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使這些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越來越緊缺,越來越昂貴。隨著世界建筑業的不斷發展,都市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建筑材料緊缺問題已是令人擔憂的全球性問題。
日本、德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著手尋找、研究、開發利用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生態環保的建筑新材料。而竹子因其生長迅速(2―3年即可成材),收縮量小,高度的彈性和韌性,強大空氣凈化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樹木的4倍)等優勢被廣泛開發利用,以各種方式使用到建筑物中。也因為竹子所獨具的環保吸引力,被多國媒體和建筑人士預言為21世紀的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國是竹子的故鄉,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全球80%的竹資源在亞洲,亞洲80%的竹資源在中國,中國開發利用竹資源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竹產業的技術水平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正因為如此,2007年國際竹藤組織選擇了中國境內設立國際竹藤組織。到目前為止,國際竹藤組織也是唯一一個把總部設在中國的世界性協會組織。
簡單來說,竹子符合未來環境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生態環保、可再生利用材料。近年來,竹產業已成為國家鼓勵發展的朝陽產業項目。
綠色家園多方體現社會價值
循環綠色經濟:綠色家園雖然以竹質建筑為核心技術發展抗震宜居房,而其關注面將上下延伸,構建綠色竹經濟的產業鏈。實施該項目可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竹子資源實施深加工開發,提升竹產品結構,創新竹質建筑材料品種,使竹子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現代文明生活緊密結合;能較好地延伸竹資源產業鏈項目,促使竹子資源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直至實現綠色建筑所倡導的先進居住理念典范。
農業復興增加就業:綠色家園項目將首先從種植竹子開始。以發展竹林經濟為切入點。能夠很大程度解決留守村民的就業問題,迅速地促進區域經濟振興發展,并致力于形成上下復合型產業鏈經濟。整體思路貼合國家三農指導思想的方向。
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技術:項目的核心技術借鑒歐洲木櫝技術研發創新、通過德國權威機構認證、并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改項目的實施在歐洲新型積木式建筑技術基礎上改進開發了以竹子作為基礎原料、并將這一創新制作成用于構造各種規格和戶型的積木式建筑結構模塊。竹櫝模塊具有輕質、簡便、環保、易搭建等特性。
顛覆居住理念:緊扣節能減排、科技環保的社會要求。以竹櫝模塊構建的房屋具有節能、環保、科技、防火防風等特點,在鄉村的大量復制將顛覆傳統的居住理念,開啟環保居住新時代。
災害多發帶重建典型模式:以經濟發展為龍頭、上下聯動并具有核心技術價值的綠色家園示范社區,具備可復制性。能夠廣泛運用于本國災區重建,并能出口至日本、美國等災害多發國,并同樣具有技術優勢。
如何參與綠色家園
“綠色家園”是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發展竹林經濟、拉動就業、恢復旅游業,修建竹質抗震宜居房、直至創建和諧生態居住為目的的循環經濟慈善項目。
項目的核心技術――竹櫝(建筑模塊)生產技術已經得到國際專利的權威認證。而在整個項目的參與過程中,我們將秉承豐儉由人、海納百川的原則,希望社會各界貢獻自身的力量積極參與其中。
三種參與模式部分參與
民眾及個人:投入災后重建專項基金的大部分普通數額捐助款項,將用于購買竹苗,提供給當地居民播種。由于“綠色家園”項目從竹產業的種植前端開始介入,鼓勵鄉民種植竹林、促進就業增收,你的捐助將為他們定向提供竹苗用于種植。
中等參與
單位及企業及個人:投入災后重建專項基金的中等數額捐贈,將用于綠色家園的項目建設需要的過程,以及推動竹林副產品的深加工,幫助當地村民增收,促進旅游業復蘇發展;企業也可針對性選擇資助綠色家園示范社區內部分公共建筑,可以冠名、委托修建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
戰略合作
重點大型企業及個人:對于重點關注并介入“綠色家園”的戰略合作者,將全程參與“綠色家園”項目的推廣和建設過程:與區域政府合作創建多個“綠色家園”示范區,定點資助“綠色家園”項目推動的學校、博物館等,根據不同的項目建設階段進行深度合作。并將協同公益組織長期跟蹤“綠色家園”示范社區的生活及經營狀況,獲得及時反饋。
發起單位:
四川省民政廳 四川省慈善總會
成都傳媒集團《慈善》雜志
受贈部門:
四川省慈善總會“災后重建專項基金”
帳號:4402233009024905168開戶行:工行成都城南支行指揮街分理處
鏈接
“災后重建專項基金”是《慈善》雜志聯合四川省民政廳、四川省慈善總會成立的以川企蜀商為主體的慈善公益平臺。同時,該基金正在聯合四川省民政廳、四川省國資委、四川省經委、四川省工商聯、四川省食品工業協會等省級七部委共同向川內企業發出倡議,進一步推進“川企蜀商慈善聯盟”的建立。
“川企蜀商慈善聯盟”及“災后重建專項基金”是全國唯一一個與省級慈善總會合作,并獲得省級七部委聯合會簽的企業聯盟協議和專項基金,而“綠色家園”項目是“川企蜀商慈善聯盟?災后重建專項基金”旗下的首個慈善項目。
發展竹產業企業應高度重視自主知識產權
國際竹藤組織會長 江澤惠
“企業應充分認識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國家相關部門鑒定后的標準才有利于企業產品的推廣和大范圍的利用;企業應高度重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要高起點創新”。
“創新自主知識產權,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竹產業在我國較其它產業起步晚、發展滯后、產業不集中、未形成規模,我們更應大力推動和鼓勵竹產品以及竹建筑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行業發展?!?/p>
“目前社會各界對環保材料十分關注,竹產業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木質資源持續緊缺,成材周期慢,相比之下,竹子的優勢便顯現出來,而以竹代木將能夠利于推動環保進程”。
四川省林業廳廳長 林平
“竹子基地是我們四川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大產業其中一大產業就是工業園林,其中包括工業園的竹林和工業園的木材用林,現在09年可能有600多萬畝,竹業大概占據三分之一,有兩百多萬畝的面積,前景非常好?;仄饋砹爽F在關鍵要看竹產業的加工。加工要實現多元化、高附加僮,基本的如竹膠板、進一步的竹房子都是開展的重點。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竹質宜居房技術創新,不僅為災區重建更為未來推動生態居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p>
- 上一篇:機械畢業設計課題
- 下一篇: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