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療存在的問題與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09 17:1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醫療存在的問題與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醫療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篇1

翁國星接著說,在各種提案中可以看到,關于醫改的話題比較多,而他更為關心農村基本衛生服務。

他說,最近幾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正成為我國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的一個重要實現形式,但以自己所在的省份為例,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還有一些實際問題需要加強。

鄉村醫生問題

翁國星介紹說,鄉村醫生隊伍存在女性比例偏低、年齡偏大、學歷層次較低三個特點,在村衛生所執業的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者僅占3.9%。

鄉村醫生隊伍為何會存在這種不容樂觀的局面?

翁國星委員說,原因有二:

一是鄉村醫生缺乏保障。鄉村醫生多是半農半醫,同時還要承擔大量的公共衛生任務,每月僅補貼60元。國家對鄉村醫生的待遇及養老保障沒有政策規定,鄉村醫生對養老問題反映強烈,長期下去,很可能造成鄉村醫生隊伍后繼乏人。因此,他建議國家盡快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待遇問題,建立鄉村醫生保障制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穩定鄉村醫生隊伍。

二是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問題難以解決。目前鄉村醫生隊伍中具備資格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人員極少,現有的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人員大多數不愿意到村衛生所執業。部分鄉村醫生取得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后,又不愿意留在村衛生所。目前,國家沒有制定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學歷教育的政策。醫師資格考試規定,2002年以后取得的函授、自考等醫學學歷不能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這樣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難度更大。建議國家綜合考慮鄉村醫生隊伍的現狀,適當放寬鄉村醫生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條件,同時附加獲得資格后必須在鄉村執業等條件。

鄉鎮衛生院問題

翁國星委員說,目前鄉鎮衛生院建設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沒有建立公益性的運行機制。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加上對農村衛生工作重視不夠,解決衛生院公益性運行機制的政策難以出臺,有限的補助政策在一些地方也落實不到位。目前鄉鎮衛生院主要靠醫療服務收費維持運行,公益性質在淡化,增加了農民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

另一方面,按照政策規定,鄉鎮衛生院還要為當地群眾提供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計劃免疫等公共衛生服務,卻沒有相應的工作經費,于是,鄉鎮衛生院只能依靠臨床的收入補充公共衛生服務的開支,可想而知,這樣勢必會直接影響公共衛生任務的落實。

翁國星委員建議,最為重要的還必須以建立鄉鎮衛生院的公益性運行機制為切入點,解決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使鄉鎮衛生院的困境得到根本扭轉。一是堅持從經濟發展水平出發,逐步解決農村與城市的衛生資源配置差距過大的問題;二是堅持農村衛生事業為農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和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扭轉鄉鎮衛生院主要靠醫療衛生服務收費維持運行的局面,避免將醫療服務變成牟利的工具;三是強化政府提供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的責任,增加衛生事業費投入,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和管理。

“新農合”的補助問題

翁國星委員說,福建省“新農合”制度建設提前一年完成國務院“實現新農合制度全覆蓋”的構想,但是,福建省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中存在的最大難題是福建省多數地區地方政府財力十分困難,全省9個地市中有6個地市經濟發展滯后,58個縣(市)中41個無法保證工資正常發放,需要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困難面高達70%。中央財政按中西部地區50%的標準對福建省參合農民進行補助,全國24個中央蘇區,福建省就占了13個,而且都是經濟欠發達縣,目前沒有享受到中央對中西部的補助政策。按照國家的要求,2008年政府補助標準要提高到80元,中央對中西部參合農民補助40元,但對福建省僅補助20元,福建省各級財政均受到很大壓力。

篇2

四川兩會:建議調整養老金計發辦法

?“在養老體系的建立中,很多業內精英總是糾結于城鄉養老的區別問題上,認為農村有土地,農村老人養老金可以大幅度減少。

遂寧代表團的劉章華代表是蓬溪縣赤城鎮連珠橋村黨支部書記,他說,國家近幾年在努力加大對農村養老事業的投入,但城鄉養老差距確實存在。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劉章華說出解決辦法,“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標準;另一方面修建農村養老院,讓農村老人們老有所養;繼續加強對年輕人進行教育,促其盡應盡的孝道,而不是一味地在外掙錢。”

來自內江代表團的何圣東代表也道出了養老方面出現的問題,“工作總體比較平穩,但也發現以個體身份參保的靈活就業人員,在繳夠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后,退休時初始基本養老金太低。”

據何圣東稱,以內江為例,2010年全市累計繳費滿15年并開始享受養老金待遇的有3625人。據計算,這部分人15年累計繳費約3萬元,2010年開始領取的基本養老金平均僅為387元,較內江失業救濟金低114元,僅為內江市最低工資標準的60%。

“這類退休人員在職期間繳費總金額增長很快,而退休時初始養老金卻增加很少。”為此,何圣東建議調整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使養老保險繳費標準與養老金領取標準更加趨于合理。?

湖北兩會:給鄉村醫生發退休金

湖北省政協委員在提案《關于加強村衛生室、村醫隊伍建設的建議》中稱,鄉村醫生是為廣大農民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的重要力量,在農村防病、治病第一線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議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逐步提高這一群體的待遇,解除其后顧之憂。

委員建議,應逐年提高鄉村醫生補助標準,著力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對鄉村醫生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給予補助,武漢市近期也擬出臺政策,規定60歲以上的鄉村醫生每月可領取500元左右的“退休金”。同時,可借鑒江蘇、浙江等地的辦法,鄉村醫生也可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施鄉村一體化后,鄉鎮衛生院應加大對村衛生室的統一管理。鄉鎮衛生機構可按照企業的模式,由個人承擔一定參保金額,政府對鄉鎮衛生機構給予適當補貼,用于鄉醫參保不足的補充,形成類似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制度,提高參保的可行性和穩定性。形成這種管理,需進一步規范鄉村醫生的資格及準入制度。

河北兩會:養老金年內至少上調10%

河北省人大代表、省人社廳廳長付文才明確表示,今年養老金調整幅度不會低于10%,同時還將適時適度提高工傷、失業保險待遇,確保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付文才說,截至去年,河北省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連續上調了7次。“今年將繼續提高。調整的幅度正在測算,暫時還沒有確定,但上調幅度不會低于10%。”

“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支付比例將普遍達到70%,同時適時適度提高工傷、失業保險待遇,確保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付文才表示,今年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240元,還將用部分新增補助資金通過購買大病保險等方式增強保障能力。

除了提高社會保險待遇,原制定的斷保補繳、“五七工、家屬工”參保辦法要繼續實施。去年,全省有8萬多名歷史遺留人員納入企業養老保險,解決了企業養老保險的歷史遺留問題。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明年要全部推開,實現全面覆蓋,其中新農保參保率要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城鎮未就業的群體、農村居民只要達到60周歲,就可以按月領取相應的養老金,城鄉居民“老有所養”將不再是夢想。

陜西兩會:農民工應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范圍

據統計,目前在陜西省境內就業的農民工人數為346萬,其中本省農民工為216萬人,外省來陜就業的農民工為130萬人。然而,農民工社會保險還存在法規層次低,覆蓋面窄,記錄、接續、轉移制度缺失等設計不完善之處。

陜西省政協委員建議,針對當前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問題,應盡快完善立法,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范圍之中。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應提升至制定地方性法規或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層次。建議修改《陜西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專章規定;建議制定《陜西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條例》,對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專章規定。

同時,委員們建議,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對于陜西省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堅持分類分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對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形成穩定的勞動關系,且已在城鎮居住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應考慮直接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經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繼續按原規定執行。對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年以下勞動合同,就業狀況不穩定的人員,應設計一種過渡性的方案,逐步納入保障。

貴州兩會:確保養老保險覆蓋1000萬人

2012年,貴州省將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確保1000萬人參保,其中380萬符合條件的老人必須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并探索建立“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機制,在全省普遍落實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政策。至年底,貴州城鎮職工養老、城鎮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將分別達到293萬、640萬、170萬、216萬和210萬,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同時,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新增試點縣52個,達到77個,占總數的83%,納入國家試點的覆蓋面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已經有849.7萬人參保,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

網民之聲

全國應完善退休養老制度?

對養老待遇公平的訴求,引發公眾對于“雙軌制”的強烈質疑,并呼吁改革。網民指出,雖然國家年年為企業退休職工漲養老金,但相較于不斷上漲的公務員及事業單位退休金,養老差距過大問題很難改變。網民希望,國家傾聽百姓訴求,制定出國家公平合理退休金政策,縮小貧富差距,更不該讓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期待國家完善退休養老制度,體現公平。

IP(124.232.149.):縮小企業退休人員與公職退休人員退休金的差距,傳統的10%的微調,所謂的“八連調”之類,肯定是縮小不了差距的,與不聲不響上調的同類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待遇相比較而產生的落差,年年在拉大。

IP(218.8.55.):人社部應就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長期偏低問題,到各省企業退休人員中調研,傾聽呼聲訴求,制定出公平合理的退休金政策,體現公平公正,執政為民,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和諧,共同富裕。

IP(61.158.248.):中國人即將進入領取養老金的高峰期,農村城市化改革進程加快,必須保證農民將來也能夠領取足夠的養老金。

IP(116.114.22.):強烈要求政府在調整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工資時,充分考慮到遠離退休工資平均水平之下的廣大退休職工。

篇3

(一)現有人員不能滿足業務工作需求。一是隨著新醫改工作全面實施,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等各項醫改任務的深入開展,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量逐年增加,醫務人員也需要不斷增加。二是各醫療衛生單位逐步規范化設置各科室,現有的人員已不能滿足規范化設置的需求。三是鑒于我縣地廣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牧民隨草而居和生活習慣等實情,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半徑大,醫務人員工作量大,鄉村醫務人員人數急需擴增。四是隨著村衛生室的逐步規范使用,鄉鎮衛生院一部分工作人員前往村衛生室工作,導致衛生院工作人員短缺。五是隨著各項業務的拓展,各醫療衛生單位缺少X光、心電圖,B超、檢驗等醫技人員。六是縣醫院按照二級甲等醫院評審要求需新建急診科,分設兒科,科室增設后需醫護人員24人,現有人員無力承擔此項工作。

(二)衛生人員配備不足。一是縣直醫療衛生單位人員編制不足。縣直醫療衛生單位按照相關設置標準和文件要求,現在的編制人數不足,其中縣人民醫院需增加人員編制45人、縣疾控中心需增加人員編制3人、縣婦幼保健站需增加人員編制20人、衛生監督所需增加人員編制3人。二是鄉鎮衛生院空編較多,鄉鎮衛生院編制136,實有在職人員103人,空編33人。三是村醫人數不足,我縣規劃建設村衛生室30個,按照每個村衛生室1-2名村醫配備標準,還需村醫15-30人。

(三)現有衛生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縣直醫療衛生單位缺乏學科帶頭人;全縣醫務人員平均學歷偏低,90%人員為在職學歷;部分一線臨床醫師沒有執業證,存在潛在的醫療風險;衛生人員缺乏和經費不足導致進修培訓時間較短,無法系統學習專業知識,技術水平提高緩慢。

(四)難以引進和留住衛生人才。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人才不愿來。即使把人才引進來,也是無法留住的。2010年-2011年給鄉鎮衛生院招考了44名工作人員,目前已有7人辭職。同時,各醫療衛生單位近幾年陸續退休和調離的人員也較多。

二、加大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一)給予引進人才管理政策支持。建議縣委、政府在衛生人才引進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一是建議給予招錄的優秀醫學院校畢業生住房安置費等,從而使更多的優秀醫療人才留在我縣工作。二是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的傾斜力度,在落戶、子女就學、住房、職稱、待遇給予優先考慮。尤其對于拔尖人才建議高薪聘請,并從政策、感情、環境方面給予特殊關心和支持。三是建議縣合管中心鄉鎮編制的人員,交由縣合管中心統一管理。

(二)加大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資金投入。一是逐步提高村醫補助標準,解決村醫五金和養老問題,穩定村醫隊伍;二是加大衛生經費投入,加大對衛生人才隊伍培訓和培養力度。三是年終對于工作表現突出和優秀的給予重獎。

(三)增加醫療衛生單位人員編制。一是縣人民醫院需增加人員編制45人。按照國家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床位和人員比不少于1:1.4的規定,縣醫院設置床位100張,應有編制人數140人(其中需醫生67人,護士56人)才能正常運轉。二是縣婦幼保健站需增加人員編制20人。根據衛生部《婦幼保健機構管理辦法》,婦幼保健站按人口的按1:10,000配備,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區和大城市按人口的1:5,000配備;縣婦幼保健站應再增加編制20個。三是縣疾控中心需增加人員編制3人,按照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若干規定》,縣級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編制應至少為24個,縣疾控中心目前為21個編制。

篇4

關鍵詞:福建;鄉村醫生;繼續教育

鄉村醫生是我國農村衛生服務主體,承擔著全國近8億農村人口最基本的醫療、預防、保健及健康宣傳等衛生服務工作[1],在改善農村衛生狀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醫生準入制度的實施,人們對農村衛生工作的需求不斷增加,提高鄉村醫生繼續教育質量與專業技術水平,成為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福建地區鄉村醫生基本情況及繼續教育現狀,并提出建議及對策。

1對象與方法

以問卷形式對福建廈門、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三明、寧德、龍巖、南平9個地區的鄉鎮衛生院醫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抽取調查樣本時,充分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地域分布,以確保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和可信度[2]。本次調查采用自制的“福建地區鄉村醫生繼續教育情況調查表”,包括鄉村醫生基本信息、繼續教育現狀和繼續教育意愿3部分,共15個項目。

2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8份,有效回收率89.3%,通過Excel整理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1福建各地區鄉村醫生基本情況分析

2.1.1鄉村醫生年齡與學歷

本次調查的268名鄉村醫生中,女性85人,占31.7%,男性183人,占68.3%;31~40歲的占50.0%;學歷:大專學歷者居多,占38.1%,低學歷(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占9.4%。詳見表1。

2.1.2鄉村醫生執業醫師資格證獲取情況

268名鄉村醫生中,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99人(36.9%),獲得鄉村醫生執業證的169人(63.1%),見表2。調查發現,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人數相對較少的原因如下:知識儲備不足(41.4%)、學歷不高(17.1%)及年齡太大(12.7%)等。

2.1.3鄉村醫生職稱情況

此次調查的268名鄉村醫生中,101人(37.7%)為中級職稱,64人(23.9%)為初級職稱,60人(22.4%)無職稱(見表3)。

2.2鄉村醫生在崗繼續教育現狀

2.2.1培訓時長

調查顯示,171人(63.8%)每年培訓時長為50~100學時,49人(18.3%)每年培訓時長大于100學時,48人(17.9%)每年培訓時長小于50學時。

2.2.2培訓單位

調查顯示,268名鄉村醫生中,在縣級機構參加培訓的143人(53.4%),在市級機構參加培訓的57人(21.3%),在省級機構、鄉鎮機構參加培訓的分別有18人(6.7%)和50人(18.7%)。

2.2.3培訓內容

調查顯示,167人(62.3%)參加全科培訓,參加以西醫為主與以中醫為主的培訓分別有72人(26.9%)和29人(10.8%),表明參加全科培訓的鄉村醫生居多。

2.2.4繼續教育形式

調查顯示,對于繼續教育形式,106人(39.6%)參加定期集中專題學習,13人(4.9%)參加函授,詳見表4。總體上看,鄉村醫生繼續教育形式較單一。

2.3鄉村醫生繼續教育意愿及需求

2.3.1培訓時長

2004年,衛生部頒布的《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基本要求》規定,鄉村醫生每兩年參加集中培訓時間不得少于100學時。調查顯示,希望每年繼續教育培訓時長為50~100學時的175人,占65.3%(見表5)。表明大部分鄉村醫生對培訓時長的需求與《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基本要求》中的規定學時數一致。

2.3.2鄉村醫生對繼續教育形式的需求

調查顯示,大多數鄉村醫生希望的繼續教育形式是定期集中專題學習和組織專家到農村實地培訓,短期多次培訓、遠程培訓、函授需求較少(見表6)。

3建議與對策

鄉村醫生可通過參加繼續教育,不斷充實和更新自身醫學理論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提升學歷,獲取執業醫師資格證,這對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對鄉村醫生繼續教育的開展提出以下3點建議。

3.1改變單一的培訓形式,加強網絡模式培訓

鄉村醫生繼續教育形式主要是定期集中專題學習,較單一,無法滿足鄉村醫生的需求。針對鄉村醫生地理分布比較分散、學習時間難以統一等特點,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遠程培訓。網絡培訓不受地點、時間、空間限制,鄉村醫生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習時間自由,靈活性強。在網絡培訓模式下,網絡培訓平臺提供的培訓課件、培訓視頻可以重復使用,鄉村醫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深入學習,不僅對工作和生活影響較小,還增加了繼續教育培訓時長,降低了培訓費用。

3.2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繼續教育水平

以醫學類高校為平臺,為鄉村醫生繼續教育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高校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完善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醫學方面的經典教材、先進的醫療設備、較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尤其是有附屬醫院的高等院校,更有一批專業知識扎實、醫術精湛的專家教授。如果通過相關部門的協調,使高校成為鄉村醫生繼續教育平臺,將高校的優質資源有效地應用到鄉村醫生繼續教育中,相信對鄉村醫生扎實掌握醫學理論知識、提升醫療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3.3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網絡意識

調查發現,希望繼續教育形式是遠程培訓的只有37人,占13.8%。這個數據與當今的網絡環境格格不入,通過電話訪談發現,主要原因在于:(1)鄉村醫生沒有較好的信息化工作環境,主要表現在網絡信號差、信息化設備配置低或數量少;(2)鄉村醫生大多年齡偏大,網絡意識較差。對此,應為鄉村醫生創造較好的信息化工作環境,在信息化硬件方面,創造通暢的網絡環境,配備中等以上的電腦硬件;在軟件方面,給繼續教育網絡培訓平臺打造友好的界面,配備相應的APP軟件,以便鄉村醫生在移動設備上安裝,進行有效學習。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不僅能提高鄉村醫生網絡意識,還能有效提高鄉村醫生繼續教育質量。鄉村醫生繼續教育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實行有效的措施確保鄉村醫生繼續教育質量,能使鄉村醫生提高業務能力,從而為基層大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促進農村醫療水平的提高,有效緩解農村就醫難問題,對減輕城市的醫療負擔也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梁華.我國鄉村醫生教育現狀分析及發展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12(27):907.

篇5

漣水縣麻垛鄉地處縣西北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偏僻,經濟基礎薄弱,2000年以來,一直是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扶貧點。響水縣小尖鄉位于縣城南部,也是經濟薄弱鄉之一。

1.察看扶貧項目。在漣水麻垛鄉,筆者首先察看了該局投資建設的春華村電灌東站和西站,這兩個電灌站建成后,徹底解決了全村約1800畝土地的抗旱排澇問題。另外,在麻垛鄉,還察看了麻垛鄉創業點軒雨電子有限公司和永泰電子有限公司。對這兩個公司分別投資20多萬元,用于水、電、廠房等輔助設施建設。目前,這兩個公司生產經營形勢喜人,年產值分別實現500余萬元和300余萬元,利稅分別實現70余萬元和60余萬元,并雇用了160余名當地婦女,每名女工月工資約1500余元,不僅發展了當地鄉村經濟,而且對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

2.調研扶貧工作。自2000年該局對麻垛鄉結對扶貧以來,先后選派多名政治業務素質好、事業心強、對農村工作熟悉的同志到麻垛鄉幫扶,制定扶貧工作目標規劃,每年都投入專項資金用于道路鋪設、學校教學樓、鄉村文化站和農田基本水利建設等;開展農技培訓活動,多次邀請科研院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向農民傳授技術,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和示范,贈送發放農業書籍,幫助引進新品種,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開展訪貧問苦活動,幫助街南村500戶農戶全部安裝了有線電視。

3.開展走訪座談。在麻垛鄉和小尖鄉,筆者走村串戶了解民情、聽取民意,先后召開了三個座談會。一是在春華村,召開了10多名村民參加的座談會,了解民生、向農民宣傳中央的政策及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解答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與政策相關的實際問題。二是在麻垛鄉衛生院,召集鄉村醫生召開座談會,采取對話形式,了解有關情況,向他們宣傳醫改政策,解答有關問題。三是在小尖鄉衛生院,召集縣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管局、鄉衛生院、衛生監督所、村衛生室有關人員召開座談會,調研公共衛生、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醫改、績效工資、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等情況,并回答了他們提出的有關情況。

4.考察醫藥生產企業。利用這次“三解三促”調研活動,筆者還考察了部分醫藥生產企業。在漣水,考察了恒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響水縣,考察了亞幫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和江蘇恒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亞幫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反映的基本藥物招標和電子監管碼實施中存的問題,將積極研究予以解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扶貧方面,一些干部希望扶貧立竿見影、早見成效;一些農民認為扶貧是政府工程,存在“等、靠、要”、依賴政府投入的傾向;另外,扶貧資金效益管理也需進一步提高。

2.農村醫療方面,部分地區鄉鎮衛生院特別是村衛生室,醫療條件較簡陋,醫療設備也較落后,醫療衛生狀況有待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生工資偏低,職稱評定受學歷、數、計算機過關等因素的影響而受限,村衛生室經費沒有固定保障,醫生工資更低,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3.醫改方面,醫改資金的保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保運轉壓力較大;一些醫生對實施基本藥物和績效工資存在模糊認識,擔心收入下降;使用的基本藥物品種和規格偏少,尤其是兒科、婦科的用藥偏少,影響了臨床診療需要。

4.醫藥生產方面,企業反映物料供應商電子監管碼印刷技術不過關,直接印刷的監管碼存在印刷模糊、位置不一等一系列問題;激光刻碼對小盒的印刷要求較高,很多包裝材料印刷廠家還不能掌握等,對企業生產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生產成本的增加及個別地方保護主義,一定程度地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

三、對策建議

1.以更大的力度抓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建議要繼續堅持重心下移、扶貧到村、落實到戶的扶貧開發基本思路,全力以赴抓好扶貧工作。一是要不斷完善扶貧發展規劃。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要求,統籌當前和長遠發展,堅持扶貧和開發并舉,合理安排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發展建設。要多幫扶一些民生項目,如道路建設、自來水凈化、路燈、下水道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多疏通溝渠,修建些橋涵、電灌站,既方便農民出行,又加強農田水利配套建設。 二是選準選好幫扶項目。以貧困戶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努力做到投向準確、成效明顯。從我們單位來說,除了幫助援建日光蔬菜大棚這一見效快的致富項目外,還可利用我們的優勢,指導農民種植適合當地生長條件并有市場需求的中藥材,改變傳統農作物生產,提高農業效率。三是強化產業化帶動扶貧。“無工不富”,積極幫助引進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等相關企業到麻垛投資辦廠,或者引進醫藥相關粗加工、藥包裝等企業,并切實加強環保工作,這樣不僅可以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收創造條件,而且可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致富途徑。四是加強扶貧資金管理,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2.著力加強鄉村衛生院(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據統計,目前,全國58%以上的農民就醫在鄉村衛生院,因此,各級地方黨委政府應高度重視鄉村衛生院(衛生室)建設,加大投入,增加先進設備,引進優秀人才,改善醫療條件,增強服務周邊群眾的能力,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這也是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同時,《指導意見》要求每個村衛生室都要有鄉村醫生,并明確了鄉村醫生的職責、加強鄉村醫生和村衛生室管理的措施等。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精神,大力加強鄉村衛生院(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完善鄉村醫生補償、養老政策,健全培養培訓制度,規范執業行為,強化管理指導,提高鄉村醫生服務水平,為廣大農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

3.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斷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一是進一步完善考核辦法。要在前一階段工作基礎上,認真歸納總結各地基層醫療機構績效考核辦法以及績效工資實施辦法,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調動基層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強化財政對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的財政補助,不僅要給予足額補助,而且要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既要保證人員工資,又要保障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和基本醫療設備投入資金,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生存和良性發展。同時,認真落實國家有關部門部署,對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前形成的歷史債務及時進行化解處理。要加大對非財政轉移地區的補助力度,建議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非財政轉移支付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給予適當補助,以彌補地方財政的不足。三是要進一步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建設政策。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建立全科醫生制度。下一步,我省應以全科醫生建設為重點,采取加大定向培養、集中培訓、城市支持農村和培養全科醫生等辦法,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六位一體”功能的發揮對全科醫生的需求。

4.進一步完善基本藥物目錄調整和藥品采購機制。到6月底,我省1377家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和省增補藥物,并嚴格執行零差率銷售。近期,省基本藥物委員會根據實際,還調整了基本藥物目錄,增加了一些婦科、兒科用藥,一定程度地緩解了基層用藥需要。為了進一步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的全覆蓋,從根本上改變以醫養藥格局,切實為百姓減負。下一步:一是應著力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向村衛生室和民營醫療機構延伸的進程;二是我省應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允許市級政府部門在不增加省增補藥物品種總量的前提下,擁有10%左右的目錄補充權限,以適應各地用藥需求。三是完善招標采購機制。要認真吸取省內外招標采購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招標采購機制,兼顧各方利益,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藥品招標采購政策要進一步優化,體現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不能唯價格論,要給中標的企業有一定的合理利潤空間,只有這樣,企業才有一定的財力和物力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線的改造,進一步擴大再生產。

篇6

(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0)

摘 要:新農合的實施是為了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是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卻忽視了鄉村醫生在醫療改革中扮演的重要作用。筆者通過對蘇北L縣W村鄉村醫生的個案調查,從經濟、社會功能、心理三個方面來分析新農合實施后對鄉村醫生的影響。提出醫療改革之本在于提高“本土工作者”——鄉村醫生在基層醫療中的作用,其次才是對藥品價格、農村醫療保障等制度的改革。

關鍵詞 :新農合;鄉村醫生;醫療改革

中圖分類號:F840.6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8-0238-03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已經變為“相對過剩”,農村家庭生活日益改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生活基本實現小康。但是,又面臨著醫療保障缺失、保障水平偏低及衛生費用的不斷攀升等問題,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不斷增加[1]。為了有效解決這種困境,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2003]3 號),明確規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鄉村醫生是廣大農民基本醫療衛生的最主要服務者。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建立一支由不脫產的村級衛生員組成的、中國特有的農村衛生隊伍。這支隊伍早期被稱為“赤腳醫生”,1985年,衛生部對“赤腳醫生”進行考核,改稱“鄉村醫生”。鄉村醫生隊伍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常見疾病的診治和一些基本的預防保健問題,特別是緩解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狀況。

新農合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新農合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如胡桂平重點關注新農合制度在補償機制上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從社會評價角度對這些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利弊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2];呂佳钖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城市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際過程中具體的實施狀況及效果評述,來探討如何完善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3]。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對新農合的制度研究,卻忽視了鄉村醫生在新農合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很少關注新農合制度下的鄉村醫生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對這一制度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本文選取蘇北L縣W村作為案例研究地點,重點研究新農合實施過程中一位鄉村醫生在生活、工作、交往上的個人自敘,試從經濟、社會功能、心理三個方面來分析新農合實施后對鄉村醫生帶來的影響。

二、案例研究地點和研究方法

本文案例研究地點是蘇北L縣W村,其整個衛生醫療服務體系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W村有5位醫療衛生服務人員,其中有3位高中生,一位剛畢業的大專生,醫療技術水平在同地區處于較高水平;第二,W村藥品充足,在治療費上普遍低于附近其它村子;第三,W村提供的醫療服務對象不僅僅只是W村的村民,還有附近村的村民以及鄉鎮居民。

在新農合實施前W村衛生醫療服務采用由村掛名、鄉村醫生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這一模式早在80年代就開始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90年代后,在藥品的總利潤不超過10%情況下,村中鄉村醫生的收入卻維持在較高水平。隨著新農合政策在全國的推廣,W村的新農合在2009年試點并逐步推廣,到2009年底W村的參合率達到100%。

新農合是國家政府對農村農民提供的福利性保障體系,新農合制度要求明確鄉村醫生職責,實現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全覆蓋;將村衛生室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實施范圍,完善鄉村醫生補償、養老政策[4]。這一制度基本上取消了新農合實施前的鄉村醫生自負盈虧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制度。主要醫療藥品和設備由衛生部門統一管理和協調。

筆者自2012年6月就開始關注W村的新農合發展狀況,并重點關注鄉村醫生這一群體的生活工作狀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個案訪談的方式。

三、個案研究:新制度下的鄉村醫生

W村目前有5位鄉村醫生,3位年齡在50歲以上,剩下的兩位醫生中一位年齡40多歲,另一位20多歲。其中只有一位王醫生接受正規學校教育,其他四位都是在鄉和村接受相關培訓后,進入村衛生室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因此結合W村的特殊情況,筆者在個案選擇上,選取了W村最有影響力的王醫生這個個案來分析新農合實施后對鄉村醫生的影響。

新農合前后:王醫生的感知

王醫生出生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中后期,因于上個世紀70年代回到W村跟隨自己的父親(當時W村的“赤腳醫生”)學習醫藥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王醫生在W村村支書的幫助下,進入當時L縣衛校接受教育,畢業后又在L縣縣第一人民醫院實習。學習兩年后,王醫生回到W村,用學得的醫療知識治好許多疑難雜癥。雖然在70年代,藥品供給經常出現短缺,W村王醫生等人會用一些“土方”來幫患者治病。80年代后,隨著的實施,村醫療衛生服務也開始由原先的集體合作醫療向村掛名、鄉村醫生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轉變。此時,王醫生憑借之前的所學的專業醫療知識,使得W村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W村醫療衛生就漸漸不再出現“缺醫少藥”的尷尬情況。

新農合實施后,王醫生最大的感知就是鄉村醫生的傳統功能在消失,比方說:在自負盈虧階段,鄉村醫生憑借個人的能力基本上可以保障藥品供應充足,還可根據患者需求調整藥品種類。而新農合實施后,所有藥品統一由衛生局指定藥品供應商負責,并且在藥品價格和種類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很多常見病根本無法使用之前的藥品搭配。甚至有些疾病,因為藥品限制,只能將患者推到上級醫院。

此外,原先鄉村醫生可以因患者沒錢,而采用賒賬治病的方式也漸漸不存在;在藥品處方權上,鄉村醫生最多也就只能開三天藥品。其次,新農合雖然提出的要完善鄉村醫生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事實卻是需要鄉村醫生自己先交2萬元后,每年再交3500元,而每個月鄉村醫生的基本工資只有600元,平均每月所交納的養老保險額占基本工資的48.6%。最后,以上兩種不利因素,已經影響到鄉村醫生工作的積極性,文中提高的40多歲的那位已經提前退休,20多歲的年輕鄉村醫生已在鄉鎮上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50歲以上的三位醫生中,有一位產生提前退休的念頭。

四、新農合制度對鄉村醫生的影響

從王醫生的個人自敘中,筆者發現自新農合實施后,無論是對鄉村的知識技能,還是治病方式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使得鄉村醫生的生活、交往、心理也發生變化。所以筆者將從經濟、社會功能、心理三個方面具體闡述新制度給鄉村醫生帶來的影響。

(一)經濟生活:勉強維持

1.鄉村醫生收入變化

改革開放后到新農合實施前,鄉村醫療衛生一般采用由村掛名、鄉村醫生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此時,鄉村醫生的收入都為自己經營所得,即所謂“多勞多得”。在這一階段,鄉村醫生每天的工作時間一般超過正常工作時間,W村的幾位鄉村醫生,最少也要一天工作10個小時,因此在這一階段,W村的鄉村醫生收入基本保持較高水平,并且逐年呈增加趨勢。

2009年新農合實施后,鄉村醫生收入由國家衛生部門統一管理,并且收入構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基本工資,一般600元/月;二是掛號補償費,只開藥品,每治愈一位患者,補貼2元,如若患者進行輸液治療,補貼增加到6元。每月再除去水電費、賬本費等一些基本費用開支后,基本上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這一水平W村在2003年就可以達到,而同一時期W 村外出務工人員每年最少也要有4萬左右的收入。

2.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1983年后,農村推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經濟走向了現代化的道路,衛生領域也開始了“現代化”。在市場制下,鄉村醫生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競爭和做好鄉村衛生服務,漸漸地有最初的“半農半醫”的工作模式轉向全職化的醫療服務模式,W村的王醫生等三位醫生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就將自身的全部精力放在村衛生服務上。然而,新農合實施后的收入使得王醫生這一類全職的鄉村醫生的家庭根本無法維持原先的生活方式,只能采用節約花錢或者開始經營一些其它的活動來補貼家用。

(二)社會功能:逐漸削弱

鄉村醫生扎根于本土,能夠對自身服務地區有比較熟悉的了解;除了做好衛生宣傳和防治工作的同時,更多是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來彌補農村缺醫少藥的窘境。在與W村幾位鄉村醫生訪談中,筆者了解到W村村衛生室每年都會有賒賬,早在90年初的時候,有時候一年盈利8000元左右,賒欠的賬竟然高達3000元,占總盈利的37.5%,這些賒賬有時還會出現收不回來的情況。

然而新農合實施后,鄉村醫務人員開始服從國家的統一安排,一切藥品價格、服務公開化,并且由國家相關機構統一調配和管理。在常用藥品的數量和種類上還有一定的限制。如治療感冒、腹瀉等一些常見病,只能嚴格按照相關機構規定的藥品種類進行使用,并且鄉村醫生開的藥量最多是3天的用藥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醫生自主用藥的權利;另一方面使得鄉村醫生與村民之間無法依靠鄉土人情給沒錢的患者進行賒賬治療,這就很大程度上減弱了鄉村醫生扮演緩解“缺醫少藥”窘境的作用。使得鄉村醫生原有的社會功能在逐漸減弱。

(三)心理變化:信任缺失

新農合實施后,為了控制鄉村醫生虛報、濫開處方等不規范行為,縣新農合管理中心規定鄉村醫生要先墊付農民在村衛生室門診就醫的費用,并采用規范化的復式處方登記、簽字,然后聯網注明相關費用,最后按月交到鄉鎮衛生院審核,待鄉鎮衛生院審核無誤后領取所墊付的資金[5]。通過對w村王醫生等幾位鄉村醫生的訪談,筆者了解到,每一位鄉村醫生都覺得這樣的手續很繁瑣,使得自身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這使得鄉村醫生產生了一種不被信任的心理變化。

再者,新農合實施的城鄉醫療一體制度,使得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產品處于地方機構壟斷狀態。這給鄉村醫生帶來巨大挑戰。一方面,鄉村醫生提高的藥品在價格方面不再具有競爭性,缺乏需求彈性;另一方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鄉村醫生對新制度帶來的收益,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在收益不能完全保證和還要承擔較多職責下,使得部分鄉村醫生做出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如投入到衛生服務上精力減少、想從事其它行業、提前退休等等。

五、小結

新農合就是新世紀一次新的醫療改革嘗試和努力,旨在使得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初級衛生保健,真正使農民就醫方便,看病少花錢。但是新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由于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一體化推廣方式,在制度設計中著眼于對農村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改革。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鄉村醫生在整個醫療改革中所扮演的作用。基本藥品種類的限制、報賬制度的嚴格監督和預期收入無法增長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醫生的積極性,對鄉村醫生這一群體無法形成有效的激勵作用。新農合實施應以解決農村衛生服務資源少和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為目的,在制度設計過程中要注重人為作用的發揮,莫忽視鄉村醫生之嘆。

參考文獻:

[1] 陳瑾.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理性思考[D].江蘇:江蘇大學,2008.

[2] 胡桂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補償機制的社會評價分析及建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3] 呂佳钖.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11.

[4] 搜狐.中國加強醫生隊伍建設,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EB/OL].http://health.sohu.com/20110714/n313422708.shtml,2011-07-14.

篇7

一、祁連山沿山區貧困現狀

以地處河西地區中部的張掖市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貧困人口仍然較多。張掖市沿山地區民樂縣的南豐鄉、山丹縣的陳戶鄉、高臺縣的新壩鄉、臨澤縣的倪家營鄉等16個鄉鎮共有農戶7.6萬戶,人口30.4萬人,按照新的扶貧標準人均純收入1196元以下為貧困人口的標準測算,這些鄉鎮的貧困人口達到4.2萬戶、16.64萬人,占總戶數的55.3%、總人口的54.7%,占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68.4%。

2、生存環境十分嚴酷。這16個鄉鎮均都地處海拔20__米以上的祁連山淺山區,氣候寒冷,霜期過長,地勢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400毫米以上,水資源極度匱乏,土地貧瘠,人均水澆地僅0.5畝左右。

3、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由于沿山地區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__年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糧食作物受災嚴重,農民群眾出現糧荒,政府不得不開倉借糧2125萬公斤;20__年民樂縣發生6.1級強烈地震,受災群眾達到5.6萬戶20.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64億元。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災返貧人口達到10.73萬人。

4、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由于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制約,沿山區只能種植青稞、豆類、油菜等傳統作物,但品質差、產量低,畝均收入僅200元左右,特別是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實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場分別減少了29萬畝和30萬畝,傳統的種養業規模大幅度萎縮,新的產業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礎設施極為薄弱。這16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區,遠離國道、省道和縣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個村不能正常通車;有76個村74218人、22.6萬頭(只)牲畜經常發生飲水困難;有16個村沒有通程控電話;醫療、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落后,農民生活條件極差。

6、農民素質整體較低。沿山的16個鄉鎮由于受歷史條件制約,教育教學條件差,農民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當地總人口的42%以上。同時,由于地處偏遠山區,信息閉塞,農村勞動力普遍觀念陳舊,綜合素質不高,就業致富能力差。在這些鄉鎮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30%,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

二、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甘肅省河西地區普遍被認為是全省相對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相對比較穩定,祁連山沿山鄉村的貧困問題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扶貧開發中,沒有被作為全省重點扶貧對象予以考慮扶持。二是沿山區扶貧開發缺乏長遠規劃指導。近年來,各級政府把沿山區部分特困村作為部門幫扶的聯系點納入議事日程,采取幫扶方式進行扶貧,幫扶工作相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幫扶任務艱巨,整村推進難度較大,且幫扶部門條件有限,沒有制定長遠扶貧規劃,扶貧只限于“輸血”辦實事,沒有建立起扶貧開發的長效機制,貧困鄉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沿山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普遍較弱,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境,產業開發、科技推廣、基礎設施等相對滯后,因災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鞏固扶貧成果的難度大。

三、對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經過調研,我們建議各級部門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祁連山沿山區扶貧開發工作的力度。

1、將祁連山沿山鄉鎮列入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為全面加快祁連山沿山區鄉鎮脫貧步伐,解決沿山區農民群眾的民生問題,建議省市有關部門將祁連山沿山鄉鎮扶貧開發納入議事日程,制定扶貧開發規劃,加大對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并作為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給予扶持。

2、加大沿山區特色產業培育力度。沿山區氣候資源獨特,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議省市盡快制定出臺扶持發展祁連山沿山區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本文來源:文秘站 做強做大沿山區馬鈴薯、設施葡萄、草食畜牧業等特色產業,確保該區域農民實現增收脫貧目標。

3、重視解決沿山區群眾的民生保障問題。針對祁連山沿山區群眾的教育、文化、衛生、醫療、交通、通訊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建議省市進一步加大對該地區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力度。同時,由于貧困鄉村農民收入較低,無力承擔過重的自籌資金,建議多安排國家全額投資項目,鼓勵群眾積極投工投勞襯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4、加快培養提高沿山區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是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的有效途徑。建議省市有關部門把沿山區勞動力培訓特別是兩后生培訓列入全省“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 計劃,加強培訓重點扶持,切實提高農民群眾依靠農業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勞務輸轉增收致富的能力。

篇8

關鍵詞: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影響,我國醫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越來越受到各醫學院校的重視。高校就業指導是在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指導下,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政策、求職技巧、就業信息等方面的指導,幫助畢業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選擇職業崗位,發揮他們的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1]。大學畢業生是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社會需求和崗位的醫學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在正確引導學生就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內容是引導大學生正確分析、評價自我,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調整就業心理和觀念,解決就業信息不暢[2]等不利因素對學生就業產生的不良影響,盡量避免造成學生的盲目擇業。

一、當前我國醫學院校就業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從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持續擴大招生,導致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自2003年起大幅增加,我國醫學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進入了“大眾化”時代,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于醫療服務人員的需求。但社會上各個醫療單位招聘畢業生的人數并不是同步增長,醫學院校畢業生普遍遭遇了就業困難的窘境。計劃經濟時大學生就業的“統招統分”早已經轉變為市場經濟時代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尤其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后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雖然我國的大學畢業生較多,卻不能說明我國醫學人才過剩。現階段醫學畢業生就業存在著嚴重的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我國的人力資本結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從近二年我院實習前學生就業意愿抽樣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多數學生首選就業地域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經濟發達城市,其次是省會及各省主要城市,然后才是西部,最后有極少部分同學選擇了離家較近的縣城及鄉鎮醫院。學生選擇就業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更直接加劇了醫學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形成了城市醫院一崗多求,而社區醫院、鄉鎮醫院少人問津的尷尬局面。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同時解決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與妥善安排醫學畢業生就業的相對矛盾的問題。

二、我院近三年來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分析

表一 我院07-09年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

從表一中看出,07年至09年我院畢業生就業率顯逐年減低趨勢,待就業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其中靈活就業、合同就業率每年均占30%左右,09年畢業生實際就業率去掉升學的畢業生以后實際就業僅為48.6%。

表二 我院2009年各系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

從表二可以看出09年我院畢業生臨床醫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際就業率較低,護理本科就業率最高,同時可以看出就業率較低的專業考研比例較高。

總體看來,近幾年來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且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好于普通專業,由于我國研究生逐年擴招,所以本科學生的考研比率也有所增加。

三、對我國地方醫學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3.1地方醫學院校就業指導應同時兼顧普遍性與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針對各專業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統一的就業指導,具體地說,就是根據近三年各專業的就業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就業方向及就業技巧方面的專題講座,可以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尋找就業崗位時的盲目性和普遍存在的問題,盡量發揮高校就業指導部門促進學生就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在進行專題講座同時也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情況針對特殊學生的盲目樂觀或盲目悲觀、好高騖遠等特殊情緒進行及時糾偏,引導他們正確分析、評價自我,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調整就業心理和觀念,讓學生更加順利就業。

3.2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素質

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普遍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素質,提高他們對就業指導的工作熱情,督促他們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培養他們對人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和準確判斷力,主動開展就業工作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自主改進和加強就業管理工作,使學生充分就業取得最佳效果。

3.3醫學生社區化、鄉村化將是未來醫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傳統的醫學生就業觀念導致學生就業方向比較單一,大多以發達地區的三甲醫院為主,產生了畢業生在發達地區比較集中,競爭壓力相當嚴重,而偏遠地區及地市及以下地區醫生明顯不足。相對于國家 “二一一”工程的醫學院校及國家一類重點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地方性醫學院校畢業生競爭的弱勢顯而易見,所以相對于競爭壓力強大的發達地區三甲以上醫院來講地方性醫院及社區醫院將是未來地方性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重點。社區醫院我國在近年來發展勢頭比較猛烈,社區醫療在我國開展的如火如荼,社區醫療的人員缺口較大,是地方性醫學院校畢業生較好的就業選擇方向。另外,對于醫學人才缺口較大的鄉村醫療體系來講,部分學生分流至鄉村醫療也是以后解決畢業生就業的不錯選擇。

四、小結

總之,高校學生就業問題是需要社會全部門、各環節、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統工程[3],并且需要不斷的完善發展。教育、管理、指導、服務是就業指導工作者為學生提供服務的途徑,而醫學生社區化、鄉村化將是未來醫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積極面對機遇和挑戰,準確判斷形勢,及時抓住機遇,統籌利用資源,科學規劃實施,為學生營造最佳就業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國茜.中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比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08):19

篇9

一、狠抓行動、樹新風、全面提升我院整體形象

1、以病人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創人民滿意衛生院是我院發展目標,為改善服務態度,落實承諾服務,切實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我院廣泛征求患者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設立舉報箱,公開舉報電話,制作宣傳標語,發放醫師名片,打回訪電話,發征求意見卡和社會問卷調查,為使意見和建議落到實處,嚴格按查處制度處理,使我院行風有了很大改善,整體形象明顯提升。

2、開展衛生大掃除,積極參入創省級衛生鄉鎮活動。結合我院實際迅速宣起講文明、講衛生、美化、亮化、綠化衛生院,要求科室人員上班前先打掃室內外衛生,劃分責任區,每周二、五進行衛生大掃除,并進行檢查評比,做到室內外衛生干凈整潔,物品器材擺放整齊,每日產生的醫療垃圾及時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為配合創建省級衛生鄉鎮活動,我們對病房樓墻面進行刮白更換破舊房門,制作防蠅門簾及窗網,對衛生院花壇內的花、草、樹進行修剪,澆水施肥,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就醫環境。

二、進一步加強醫療質量管理,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1、通過前幾年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學習,和醫療設備添置更新、使我院技術力量得到加強,在此基礎上我們狠抓醫療質量管理,嚴格醫療文件書寫,門診日志要求項目齊全,處方書寫規范,用藥合理安全,病歷書寫及時規范,護理記錄詳實,實行科審批制,院長深入臨床查房,積極參加危急癥病人搶救,醫療質量考核小組嚴格按考核方案每半月進行一次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全年沒有發生醫務差錯與糾紛。

2、鼓勵員工進修學習,參加業務培訓。十余人參加晉級及資格考試,五人考取晉升職稱,使我院專業技術人員水平又上新臺階。

三、切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1、積極做好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工作。對來我院就醫出院參合農民,當日兌現補償,對定點鄉醫上報的門診小額補助我院及時先行墊付;

3、為廣大參合農民提供一個監督平臺,在門診大廳走廊醒目位置懸掛農合就診程序、補償范圍、補償標準及補償所需提供材料,每日對當日發生農合補償信息進行人村公式,并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四、制定措施,積極完成項目工作,著力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在應對今手足口病工作中,我們認真組織,廣泛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成立發熱、專科門診、設隔離病房兩間,發動鄉村醫生,層層篩查,及時轉診,同時做好疫情調查上報、監測工作。

五、按照目標,扎實做好公共衛生工作

1、堅持例會制度,每月召開一次鄉村醫生例會,并以會代培的方式加強衛生法規、規章制度、計免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全年共召開鄉村醫會議19次,積極組織村醫參加衛生局舉辦的繼續教育衛生法規、專業知識培訓和學習教育,完成全鄉20所村衛生室考核工作,按照上級要求,每月一次入村督導檢查,嚴格管理,從而使我鄉的村醫管理工作和防保網建設進一步加強。

2、計免工作常抓不懈,認真做好兒童卡、冊管理工作,對每日新生兒童查行及時上卡,按程序接種,及時做好新生兒乙肝疫首針接種。截止12月上報新生兒童360人,建卡xx人,并對流動兒童的接種對象進行了轉出記錄,流入補種工作,今年未發生接種失誤和事故。

3、抓好傳染病管理和監測,做好新生兒童破傷風、麻疹等傳染病的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任務,開展死因調查,嚴格規范院內門診日志管理,及時填報疫情報告卡,做好網絡直報。全年共上報傳染病事件0例,無遲報、漏報現象。

4、配合各職能部門做好相關工作。配合衛生監督所對全鄉食品市場的檢查和監測,并做好各村衛生診所的消毒監測工作。由于組織得力,嚴格實行一人一針一管安全接種,未發生任何差錯事故。狠抓結核病篩查工作,采取下鄉查、村醫報等措施,及時發現護送轉診,督導化療方式,超額完成了結核病轉診任務。

5、婦幼工作在縣婦保院指導下,借“降消”項目實施有力推動,加強孕產婦保健,切實做好產前健康檢查,積極開展婦女病普查治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今年共建孕產婦保健卡xx人份,對全鄉范圍內進行一次婦女病普查,對520名婦女病進行了防治。積極完成各種婦幼保健報表,做到及時準確“降消”項目補償工作及時兌現,無克扣虛報現象,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婦幼保健任務。

篇10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健全體系

市委市政府對新農合工作高度重視,將此列入20*年承諾為農民群眾辦的十件實事之一。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連維良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并作出專門批示,提出明確要求。各縣(市)區將新農合工作列為重要工作目標,成立由縣(市)區長為組長,四大班子有關領導為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新農合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新農合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抽調工作人員,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目前,全市新農合監管隊伍共核定行政編制32名,人員已基本調整到位,經費得到初步解決,機構建設及辦公條件明顯加強,人員素質整體較高。

(二)強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新農合是黨和國家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而實施的一項新的政策,只有通過廣泛深入地宣傳,才能使廣大農民接受參與。各縣(市)區將宣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制作宣傳版畫、電視臺新聞播報、受益群眾獻身說法等多種形式,積極進行宣傳。在宣傳中,不僅注重對參合農民的宣傳,也開展對各鄉鎮村基層干部、定點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鄉村醫生等宣傳,使其了解政策,掌握方法。其中,伊川縣撥付了20萬的宣傳經費,精心編發了《伊川縣新農合宣傳手冊》17萬本;偃師市發放宣傳資料25萬余份,并要求干部做到“腦勤、嘴勤、腿勤”,深入農戶家中宣傳,真正達到實效。

(三)規范補助報銷制度,嚴格落實補助政策

市衛生行政部門一方面通過加強新農合專管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其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健全計算機管理網絡,完善計算機管理軟件等舉措,提高了補助服務的準確率和執行力;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基金財務制度,強化基金管理,落實大額補助公示制度,定期開展經辦機構或補助業務承辦機構內部稽核、行政稽查、年度審計、嚴厲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等一系列手段強化監管,不斷規范新農合補助服務。在實際操作中,偃師市還制定了“十公開”和“六道關”規定,進一步嚴格落實補助政策。

(四)加強對定點醫院監管,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為保證參合農民的利益,各級衛生部門對定點醫院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一是對定點醫院進行嚴格準入,動態管理,建立協議約束機制和考評考核機制,定期進行評價考核和協議約束。二是通過在定點醫院全面落實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度,推行醫院計算機管理,建立了目錄外藥品與不予補助診療服務項目使用告知、簽字制度等措施。

(五)統一補助標準,強化縣區監管責任

一是在全市統一了新農合補助報銷范圍和補助標準,提前執行了提高籌資標準后的新補助政策,使參合農民提前得到了實惠,并享受到統一、公平、均等的新農合補助政策,補助標準由去年的四十元提高到八十元,封頂線由去年的一萬提高到三萬元,都有了大幅提高。二是進一步強化縣區的監管責任,在全省開創性的建立了市縣兩級財政共擔基金風險的機制,妥善解決了透支縣(市)區新農合補助的財政保底問題,保證新農合補助政策的及時、足額對付。

(六)簡化就醫補助流程,全面落實即時補助措施

各級衛生部門針對參合農民反映突出的就醫補助不便,轉診手續煩瑣等問題,進一步完善了試點方案,健全補助服務體系,開展定點醫院直補,落實即時補助措施,盡可能方便參合農民。一是采用外建定點醫院代為補助、開展遠程補助服務等措施解決外出務工農民就醫補助不便的問題,伊川、汝陽兩縣分別在北京、廣州外建了新農合定點醫院。二是建立了市內各級定點醫院直補制度,落實了即時補助措施,使參合農民在全市各級定點醫院出院當日即能享受到補助服務。三是完善了新農合就醫轉診制度,推行了縣(市)區內一證通就醫制度、鄰近鄉鎮就近擇醫備案制度、急危重癥就近就醫備案制度、疑難重癥直接轉診制度,并在城市區開展了自主擇醫試點。四是在新增試點縣區組建了8個新農合補助服務中心、92個鄉鎮補助服務站和75個縣區級定點醫院補助窗口,形成了遍及全市各個鄉鎮和定點醫院的新農合補助服務體系。嵩縣還建立了鄉村醫保員制度,通過加強培訓,使其不僅成為了新農合政策的宣傳員,而且還是住院補助的服務員,為群眾就醫補償提供全程服務。

二、取得的成效

(一)農民參合熱情進一步高漲,參合率顯著提高。經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的積極工作,新農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20*年全市參合農民460.5萬人,比上年多32萬人,參合率達97.4%,高出上年7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平均參合率近5個百分點,其中有10個縣(市)區的參合率均達到95%以上,伊川、嵩縣的參合率更是達到了99.7%以上。全市共籌集資金4.144億元,其中各級財政補助資金3.684億元,資助特困人口參合資金185.5萬元。

(二)改變了農民的就醫意識和健康意識。新農合制度實施以來,一些農民過去覺得可看可不看的病現在看了,過去不想或者放棄治療的現在敢住院治療了,改變了廣大農民的就醫觀念,不再“小病拖、大病扛”。

(三)廣大農民看病更加方便,就醫需求得到明顯釋放,醫院人滿為患,醫患關系顯著改善。在對醫院進行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每個醫院都擠滿了前來就診的患者,很多醫院的走廊上都擺上了病床,醫護人員都在忙碌的工作,精心照顧每一位患者,醫患矛盾明顯減少。據嵩縣衛生部門統計,2006年度的住院率為2.71%,20*年度的住院率為4.66%,提高了1.95個百分點;2006年的住院人次為13053人次,20*年為22544人次,增長1.73倍。

(四)監管到位,制度運行平穩。一是通過定期稽查和審計、大額補助公示等制度,加強對基金的監管,確保了基金的安全。20*年,市縣兩級管理部門共開展專項檢查116次,查處6起較大違規案件,追回違規補助資金15.6萬余元,并對13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行政處分;對新安、宜陽等4個老試點縣開展了專項審計,及時糾正了一些違規補助情況,有力的維護了補助政策的嚴肅性和參合農民的權益。二是通過定期考核和落實一日清單制加強了對定點醫院的監管,從制度上、機制上規范了定點醫院的價格管理和收費行為,杜絕了串換藥品、變通診療服務項目等現象,維護了參合農民利益,保證了基金安全。目前,全市261家定點醫院全部落實了患者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度。

(五)村衛生所建設穩步推進,條件初步改善,村醫水平有所提高,為廣大農民就近就醫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通過市政府及衛生、財政部門積極爭取省建設資金,在各縣(市)區的積極努力下,截至20*年年底,共建成標準化村衛生所905所,占全市行政村的30.3%;投入資金159.32萬元,培訓鄉村醫生9550人次。伊川縣還為755名村醫辦理了養老保險,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三、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合政策宣傳還不夠深入、全面。在以往的宣傳中,只注重對新農合醫療制度優越性的宣傳,使部分農民產生了自利受惠心理,忽視了其互助共濟性質的宣傳。同時,對住院登記、報銷程序、新農合藥物目錄等宣傳不夠全面,給群眾辦理補償手續時帶來不便,產生埋怨情緒。

(二)部分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落后,設備老化陳舊,人才匱乏,難以提供更高層次的醫療技術服務;標準化衛生所建設滯后,建設資金投入較少,進度較慢,建設標準較低。到目前為止,全市還有1849個村衛生所達不到《河南省村衛生所(室)基本標準》,占總數的67.1%,還有一定數量的行政村沒有衛生所。

(三)定點醫院醫護人員緊缺,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隨著新農合的深入人心,廣大群眾的就醫愿望得到了充分釋放,造成許多醫院人滿為患,醫患比例失調,醫護人員加班加點,仍很難滿足需求,勢必影響其服務質量。

(四)關于兩種運行模式的問題。代表們認為,在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補助業務和基金管理的管辦分離模式中,保險公司只承辦核補業務,由財政承擔基金透支的保底責任。隨著新農合補助資金的提高,若按原委托管理費用比例,政府將增加委托服務的行政成本。

(五)網絡化、信息化建設要切實改進加強。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在新農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但由于新農合人數眾多,工作量大,工作人員素質不高,信息差錯多,給參合農民帶來諸多不便。同時,由于信息傳遞速度慢,上下不能及時溝通了解,增加了對基金監管的難度。

(六)新農合藥物目錄及診療手段的范圍過小。一些醫院及群眾反映,一些比較常見和便宜的藥物不在目錄之內,為醫院及群眾帶來不便。

四、幾點建議

(一)采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使宣傳更加深入、全面,更加注重對新農合制度的互濟共質的宣傳,更加注重對政策細節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努力增強農民參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繼續加大對農村基層衛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積極推進農村標準化衛生所建設,進一步改善我市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就近醫療保健的需求;加大對村醫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其服務水平;關于村醫待遇問題,建議市政府借鑒外省市及鄭州市的成功做法,予以妥善解決,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三)建議市政府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基層一定的傾斜;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應積極探索可行的人才引進機制,解決醫護人員緊缺問題;同時一方面加大對現有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另一方面加強對縣、鄉醫院與市里大醫院掛鉤,從大醫院選派一些優秀的年輕醫生和專家到基層醫院進行幫扶,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四)建議政府適當降低管理費用比例,大幅增加保險公司的服務內容,或調整委托管理費用支付辦法和標準,最大限度地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五)建議市政府及衛生部門加大調研力度,認真總結,汲取借鑒外地成功的管理和服務模式,結合實際,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積極完善新農合的運行體制,加強政府監管,嚴格管理,規范管理,確保資金的正常運作,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逐步探索一條具有推廣價值的管理和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