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女教師范文
時間:2023-03-28 19:4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女教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散文詩)
樂山市五通橋區蔡金小學
胡 勇(614807)
眼鏡以一種淳樸的嫻靜,
折射出一個玲瓏剔透的心境。
山路上深深淺淺的腳印,
長出一縷縷土色土香的鄉情。
當農人們扛著犁耙和太陽上山的時候,
她也開始耕耘,
把白色的象征演繹在漆黑的背景之上,
讓饑渴的眼睛用稚樸來醞釀秋景。
當群鳥歸林和華燈初上之時,
她仍在耕耘,
把紅色的訊息交繪在
那透著童真的作品。
讓深夜里螢螢的燈火,
化作孩童人生路上前行的指示燈,
引導他們邁出艱難的泥濘,
走向勝利的佳境。
當烏黑的秀發平添了幾縷銀絲,
白皙的面龐刻上了細細的皺紋,
一切過去的日子——
都將升化為永恒的溫馨!
篇2
大家好!
今天 ,我們歡聚一堂,共慶XX年“三八”婦女節。作為女教師們的代表站在這里,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奉獻,我們快樂,因為我們是鄉村女教師。
鄉村女教師,一個土氣而又高尚的名字。
鄉村女教師的一生是奉獻的。
選擇“三尺講臺”,就意味著放棄了時尚華麗的外衣,但我們舉手投足間透出的是知性的魅力!選擇“三尺講臺”,就意味著放棄了歌舞升平的娛樂,但我們體驗到授業解惑過程中的無窮樂趣!選擇“三尺講臺”,就意味著放棄了金錢名利的沖擊,但我們擁有桃李滿天下的幸福!
鄉村女教師的一生是自信的。我們不是最美麗的,但我們是最可愛的,我們不是最聰明的,但我們是最勤奮的,我們不是最富有的,但我們是最充實的。我們聆聽著自己的足音,堅定不移地一路走來,因為我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戰場和陣地。
鄉村女教師的一生是從容的。儲存下知識的海洋,[蓮 山課件]我們在講臺上揮灑自如;儲存下博愛的胸懷,我們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儲存下開闊的眼界,我們在前程上指點方向!我們是鄉村女教師,所以有理由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最從容!
鄉村女教師的一生是追求的。知識的海洋無邊無涯,我們就是那海綿,吸收的豐富,釋放才能夠精彩!講課的技巧高深莫測,我們就是那舵手,操作的熟練,駕駛才能夠穩健!解答的方法千變萬化,我們就是那指針,定位的準確,鉆研才能夠奏效!我們不斷的追求,每時每刻都奉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的真理!
篇3
故園之戀,大山深處的拐杖聲響徹人心
深秋傍晚,太陽西斜。在太行山腳下一個小山村,一個女人跛著腳將一塊塊石頭,搬起來放在筐里。一趟又一趟,已經不知是第幾筐了。伴隨著女人疲憊的喘息,汗水從發梢流下。身旁正忙活著的男人心疼地問:撐得住嗎?不行就歇一會吧!
沒有回答,只有沉重緩慢的腳步聲……忽然,男人耳邊傳來一聲痛苦的悶哼。他扭頭一看。驚呆了:妻子暈倒了!
男人急忙跑過去,將她背到一塊平地放下。等女人醒了,男人要扶她回家。她甩開男人的手說:“沒事兒,房子蓋不起來,孩子們沒有地方上學,我怎能回家休息?”說著就要繼續干活。男人知道妻子一向倔強,勸她回家等于徒勞,就對妻子說:“你先稍歇一會兒吧,我多搬幾塊就有了!”男人繼續忙活著,一轉身看見瘦弱的妻子已經靠著樹睡著了。
女人疲憊的身影連同1993年那個秋天,深深地定格在了男人的腦海。男人叫王河生,他的女人叫王升英,那年37歲,是個月薪40元的民辦教師。
1956年8月,王升英出生于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村的桃園自然村。那里村與村隔山而望,交通很不方便,村民生活極度貧困。
4歲那年,王升英患上小兒麻痹癥,腿腳落下殘疾。可她不屈從于命運,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讀書。1974年,高中畢業的王升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民辦教師,在東平自然村小學,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涯。
上第一堂課,王升英就發現學生男多女少,在得知山民重男輕女,不愿送女孩讀書的情況后,王升英開始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動員。卸甲平村的人家都依山而居,三五戶蝸居在一個山坳里,這三五戶與那三五戶可以隔山大喊,走一遍卻要耗上半天時間。
白天要上課,王升英只能在晚上去勸學。山路在深山老林里蜿蜒,幾里地沒有人煙,野獸出沒,夜風如鬼哭狼叫,王升英一步一跛,膽戰心驚……
父親看她晚上在山里來來去去,實在放心不下,要與她做伴,卻被王升英拒絕了:“你年紀大了,眼睛不好,我一人去就行了。”深夜,為給正在路上的王升英壯膽,父親干脆出門接應,“唉嗨,唉嗨――”地對著大山大聲地吆喝。
日子長了,每到晚上,人們聽到野外傳來有節奏的“噠噠”拐杖擊地聲,都知道那是王升英勸學回來了!山民們就不約而同地大聲朝山“哦呵、哦呵”地喊,給王升英壯膽。拐杖聲和“哦呵”聲在山谷間交相回應,渾然成了別樣的天籟!
歷經30多個晚上的艱辛勸學,王升英共勸回失學女孩21人。
熟悉卸甲平每條山路的王升英。發現孩子的心路比山路復雜隱蔽得多。很多孩子因為承受過多的磨難。形成了各種古怪秉性。需要更細致地關懷和引導。幾乎每隔兩天,王升英就要去家訪。
因為害怕餓狼閃著熒熒綠光的眼睛,因為山路崎嶇和懸崖陡峭,一趟家訪下來,她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打濕。一次,實在累得不行了,王升英就靠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突然,她感覺石頭在移動。還來不及想什么,巨石帶著她往山下滑去,情急之中她猛一翻身滾到了陡坡外面,伸手抓住一棵小樹。幾乎就在同時,巨石滾跳著砸在山下的路基上,又反彈起來落入江中……王升英一陣后怕。按著胸口半天不敢挪動一下。
1978年寒假的一天,強勁的北風裹著雪花從四面八方撲來,將太行山的崇山峻嶺覆蓋成白茫茫一片。王升英站在自家的門前,瞇縫著眼睛往上望。高山巨人般直立著,刀削斧劈的懸崖夾著的獨徑已經被雪蓋得看不到路。去不去補課?她在猶豫。
可是一想到孩子一天只吃兩頓。頓頓醬菜拌白飯,還打趣說:“餓著讀書很習慣。”想到浩月打算偷偷賣血換取學費,被父親發現制止,整天愁眉不展;想到小平成績優秀,可回到家里還得打理豬圈給菜園上肥;還有春民,家徒四壁,卻貼著半墻紅艷艷的獎狀
孩子們苦著呢!她一把抹掉臉上的雪屑,出發了……
在雪地上每一步踩下去,都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把腿和腳從一尺深的雪中。身后留下的一排歪歪扭扭的腳窩。很快被風和雪花吹得只剩下一點點痕跡。
走了一個小時,王升英也沒有到達目的地,仰頭發現落白的枝丫間有只空鳥巢。嘿嘿,跟小石頭塞到她講臺里的一個模樣!孩子們總送她好東西――大把的野花,別致的鳥巢,新鮮的雞蛋,剛摘下來的紅棗……
想到可愛的學生,王升英渾身就有勁兒了,抓把雪潤潤嘴唇,一鼓作氣又爬了兩個小時。跌了無數跟頭,終于來到了學生家里,鄉親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心疼地拉住她的手直掉眼淚。
多少秋去春回,無數寒暑易節,她的拐杖像一只漿在山嶺上劃來劃去,她的學生則一批又一批乘著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國。
愛比大山重,柔弱的臂膀扛起大山的脊梁
1986年,王升英被調回家鄉桃園自然村小學任教。
那是怎樣的一個學校啊!墻皮脫落,一片斑駁,缺了角的黑板下沒有講臺,課桌破舊不堪。有的椅子就是磚垛;一個小房間是辦公室兼宿舍,雨從年久失修的屋頂點落,一盞白熾燈被吹得晃來晃去。
王升英二話沒說,拉來自家的瓦把屋頂上的碎瓦片換掉,給孩子們遮風避雨。
1988年,丈夫攬下了東北的一個建筑工程,興高采烈地趕回家勸她一起去東北。“你去幫我管賬,工程一結束,咱就能在城里買房子。孩子們也能在城里上學了。”
聽說老師可能要去外地了,孩子擠滿了王升英的堂屋,席地而坐。坐不下的,就守在門外。
“要不是您,我肯定不會上高中了。”那孩子曾打算出去打工。“每次發病都是您照顧我,不嫌我臟,今后再犯病誰理呢?”患有癲癇的學生抽著鼻子。“您說過好多城里人,都是山里孩子考出去的。可是,您卻不想教我們了。”最靦腆的學生也開了口……
王升英聽不下去了,她摟著孩子說:“誰說老師要走了,老師不走!”
看到這情景,王河生被感動了,他放棄了東北的工程,當起了學校的義務勤雜工。為此,王升英在家里對丈夫提出了“表彰”,并“任命”他為學校的“后勤部長”。
1993年6月,連降20多天暴雨,破爛不堪的學校被雨水連沖帶泡,徹底地垮掉了。什么都沒有了,只剩下被蚊蟲占領了的到處是殘垣斷壁的廢墟。
村里建不起學校,可孩子們的學習耽誤不得啊!村頭有一間閑置的倉庫,王升英將它打掃干凈后作為教室。沒有課桌,她搬來石頭壘起來,再搭上木板。就這樣,于升英在潮濕陰暗擁擠的倉庫里繼續給孩子們上課。
可是不久后的又一場大雨,將倉庫吹打得搖搖欲墜。擔心孩
子們的安危,王升英不得不帶領學生到野外四處上課。一塊黑板,一個老師。一群孩子,河邊、山腰、樹下、屋旁,貧窮的鄉村和孩子們的讀書聲,譜成了文明與憂傷的交響。
眼瞅著秋去冬來,還在外面上課,孩子們怎能受得了?如果不解決教室問題,孩子們將全部失學。王升英心急如焚。思來想去,她想到了自己的家,她要把50多個孩子領到家中上課。
王升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看著妻子消瘦的臉。王河生心疼地說:“為什么別人都不管的事你要攬來管?”王升英說:“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孩子們怎么辦?我能幫,為什么不幫?”說著,淚水決堤而下……丈夫無語。
家里的兩間房子很快被丈夫清理干凈,成了正式的教室。丈夫找來一塊三合板。她用毛筆蘸著紅漆在上面工整地寫上“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村桃園小學”。并將它掛到門口的大樹上。丈夫又從自家地里砍了棵樹做了一根旗桿,立在自家院子里。
每天凌晨兩三點,孩子們打著火把往學校趕。在高高的山坡上,王升英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凌晨,群山如黛,零零落落的火把從四面八方向自己家里匯攏,漸漸明亮地簇擁在她的四周。淚眼模糊中,她看到成群的火把如同橘紅色的星星……
清晨,在王升英的家里,總會看到一面鮮艷的國旗在50多名孩子的注目中伴隨著振奮人心的國歌冉冉升起……
學生越來越多,房間不夠用了。怎么辦呢?王升英決定把自家的房子加蓋成二層小樓。擴大校舍!從哪兒弄錢呢?王升英的月工資是40元錢,丈夫患闌尾炎做手術,還借人家幾百塊錢呢。
狠狠心,她用架子車把家里的糧食拉到集上賣了。可賣來的2000多塊錢也只是杯水車薪。
為了省錢,天沒亮,王升英就和丈夫去娘娘廟挖沙石。為節省
為了還債,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飯,挖野菜充饑。可對學生,王升英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親。她不但管那些窮孩子的書本費,雨季到來。上學不便,她還“包吃包住”。王升英的家里發面的盆漸漸升級成最大個的瓷盆。她每天要揉20多斤面粉。蒸一鍋鍋熱騰騰的饅頭。“這樣下去怎么能行,家中的口糧還是借來的,到不了過年就會被學生吃個底朝天!”慢慢地。丈夫受不了了:“這日子沒法過了。這山里的教育,就靠你一人能扛得起來嗎?”丈夫甚至提出離婚。
王升英哭著說:“離婚也要教,如果不搞教育,孩子們就沒有希望。你看,這么多孩子,多可憐呀!我這一生就只有一個心愿,讓山區的孩子都能上學!”接著,王升英轉身走上講臺,望著她那扛起學生希望的脊梁和頭上漸漸增多的白發,王河生心底的疼痛與無奈化成了淚水,漸漸模糊了雙眼……第二天,丈夫就到親戚家借了糧食。
2003年,因為缺教師,鎮里決定把王升英的“家庭學校”和卸甲平學校合并。王升英這個家庭學校一辦就是10年,10年間,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奠基中國”的母親啊,你是女兒一生的驕傲
每到父親的忌日,王升英就會到父親的墳頭前,一邊燒紙一邊哭訴道:“女兒不孝。沒能在您床前盡孝!”1980年,父親大病住院,母親又身患腎病,無力照顧父親,弟弟、妹妹當時都還年幼,照顧父親理當是她這個當大姐的責任。但是幾十個學生就她一個教師,她離不開。權衡再三,王升英只好讓大妹妹替她去照顧父親。
1990年,父親老病重犯。病臥在床。王升英當時正擔任著四個年級的課,床前盡孝都是弟弟妹妹們的事。即使在父親病重期間,都很少能抽出時間去照看父親,直到父親去世,也沒能親自給他喂一口水、一口湯,父親的永別給她留下了永久的遺憾和愧疚。
1990年冬天的一個傍晚,丈夫有事出去了,王升英補課回來,路上重重摔了一跤,當她艱難地爬起來。強忍疼痛趕回家時,卻看到了更令她心痛的一幕:五歲的女兒把兩歲的弟弟摟在懷里,倚著墻根瑟瑟發抖。兒子滿臉是血,女兒臉上掛著淚珠。王升英的淚水奪眶而出,抱著孩子哭成一團。
1996年的一天,鎮里通知王升英到安陽參加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的考試。她一算,連去帶回要三天時間。不能讓學生們“放羊”,于是,她毅然決定放棄。她說,什么“公辦”不“公辦”的。我在心中早就給自己轉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態也就平衡了。
2003年,王升英的女兒王慧嫻考上大學后,給她寫了第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那時候,媽媽您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幾乎都要天天餓著肚子等你。冬天,您忙著給學生做棉衣,我們的棉衣您卻顧不上。又饑又餓的時候。我們認為您不是一個好媽媽……現在我才明白。您并不是不愛我們,您是把對家庭,對兒女的愛深深地埋在心里。因為為了所有的學生,媽媽您只能以犧牲對家庭的責任為代價。現在,我終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您是女兒一生的驕傲……”
一名學生家長逗孩子說,有一天爸媽離婚的話你跟誰,孩子回答,誰都不跟,跟王老師。就那么一句普通的話,家長告訴王升英時,她的眼淚“刷”的一下就出來了。
王升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孩子。她用心血和汗水為太行山的孩子們托起金色的希望:她先后將1000多名孩子一批接一批地送出了大山,有的考上中專,有的考上職業技術學校,還有15個孩子考上了大學。2006年9月10日,王升英作為教育部從全國1100萬名教師中挑選出的9名教育精英代表,走進了由國家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共同舉辦的“2006――奠基中國”教師節大型專題晚會現場。
發言時,王升英說:“我沒有能力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一直以來,我都習慣執著地去做我有能力做的小事,和孩子們簡單生活。”
王升英從北京回到學校,學生們自發地在操場上給她舉行了一個歡迎儀式。孩子們唱起那首《懂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多想告訴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多想靠近你,告訴你其實我一直都懂你……”
篇4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丁玲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呈現出與五四啟蒙時期截然不同的風貌,表現出一種啟蒙意識和革命意識相互滲透的狀態。本文嘗試以“女性身體書寫”這樣一種全新的研究視角來探析《我在霞村的時候》中啟蒙意識與革命意識同時存在的狀態。
[
關鍵詞 ]啟蒙;革命;丁玲;身體書寫
從五四個性思潮轉向解放區延安,丁玲的創作一方面給予面臨新的政治環境中尷尬的女性極大關懷,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女性當為革命犧牲自我的態度。這種啟蒙意識與革命意識的激蕩滲透表現最突出的當屬《我在霞村的時候》。小說的主人公貞貞,她追求自由戀愛而抗拒父親的包辦婚姻,甚至不惜到教堂去做姑姑,但她卻不幸被日本人,并被迫做了日軍的慰安婦。她本有機會逃出,但卻利用自己慰安婦的身份為八路軍傳遞消息,一次次貢獻著自己的身體。后來,貞貞回到村里治病,卻遭到了同村人的唾棄恥笑。小說以貞貞被的肉體書寫為核心,同時輻射到貞貞的戀愛、婚姻、身份、疾病等身體的外延,借此從各個層面展示了啟蒙意識與革命意識在貞貞身上的凝聚。
(一)革命理性話語中貞貞的身體
丁玲寫十八歲的貞貞在被日軍過后,完全沒有一個年輕姑娘在面對這種災難時所顯現出的怯懦,反而勇敢的利用自己軍妓的身份完成組織交給她的任務——傳遞情報,甚至在自己病得肚子里面快爛掉的時候,還一個人摸黑走了三十里山路將情報送回來。丁玲極力想要塑造出一個為革命而大無畏犧牲自我身體的女性形象,在革命的信念之下,貞貞的身體感受不到疼痛與苦難,就算是有,看到日本鬼子吃了敗仗也就覺得是劃得來的。當貞貞帶著她被后的身體回到村子里治病時,馬同志稱贊她“想不到她才了不起呢……她已經在日本人那里干了一年多了。”[2]在革命主流隊伍的觀念中,貞貞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女英雄,她在日本人那里從事的是促進革命事業向前發展的偉大工作。同時在“我”的敘述者視線中看到的貞貞的身體沒有一點病態的樣子,“她的臉色紅潤,聲音清晰,不顯得拘束,也不覺得粗野。”[4]貞貞究竟有沒有病?前文在貞貞的自述中就交代貞貞回村里來的目的是治病,后文中貞貞到延安去的直接理由也是“他們叫我回……去治病。”[5]那么,此時的貞貞的身體應該還是帶病的,丁玲卻在貞貞的身體上刻畫出一個十八歲少女溫婉恬靜、面色紅潤的無病神態。應該說,丁玲著意美化著對于貞貞身體的書寫,意在歌頌與贊揚貞貞這種為八路軍服務、為革命犧牲的堅強的革命意志。因此,即使貞貞的身體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被認為是失去貞潔的“骯臟”的身體,但恰恰又是這樣一具“骯臟”的身體凸顯了貞貞為革命獻身的純潔的內心,因著這一顆拳拳向黨之心,丁玲將一個失貞之人的名字命名為“貞貞”,從名字上丁玲最終完成了對于貞貞身體的革命話語的建構。
(二)啟蒙意識話語中貞貞的身體
如前文所述,面對貞貞被后的身體,不同于“我”與馬同志所代表的革命主流隊伍的認同與贊揚,村里的婦人在背后非議著貞貞,“昨天他們告訴我,說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唉,怎么好意思見人!”[3]村里的婦人對于貞貞身體的失貞抱著同情憐憫的態度,而這種憐憫卻是她們自己沒有遭受到日軍的暗自慶幸后的施舍,更有些人覺得正是貞貞的失貞才顯出自身的驕傲圣潔來。在這樣一種封建倫理道德意識的籠罩之下,村里人把貞貞當做是陌路人,就連家中親近的家人也因著貞貞“骯臟”的身體與她產生了間隙和隔膜:“誰都偷偷地瞧我,沒有人把我當原來的貞貞看了。”[6]從村里人的視角關照貞貞失貞的身體,可以看出革命區村子里依舊存在著大量的封建落后倫理道德思想的毒瘤,這樣的毒瘤不僅長在村里人身上,同時也長在貞貞自己身上,因為連貞貞自己也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不干凈的,“我的確被很多鬼子糟蹋過,到底是多少,我也記不清了,總之,是一個不干凈的人了。”[6]丁玲通過對村里人視線中貞貞的身體書寫,批判了霞村中存在的人性的自私與冷漠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對于女性的毒害,意在表現處于解放區的霞村中啟蒙未完成的一面。
關照啟蒙意識中貞貞的身體,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本中對于貞貞身體的外延——婚姻的書寫。如果說村里人眼中貞貞的身體書寫暗含的是丁玲潛在的啟蒙意識與要求,那么丁玲關于貞貞戀愛婚姻的書寫便是顯性的啟蒙意識表現。貞貞被日軍之前,曾與村中磨房的伙計夏大寶相愛,因此她反抗父親安排她嫁給米鋪小老板做填房的包辦婚姻,寧肯到教堂做姑姑也不要生活在無愛的婚姻當中。直到貞貞做了日軍的慰安婦歸來,她又拒絕了已經是自衛隊小排長的夏大寶的求婚,因為她看清了夏大寶是出于對她的愧疚與憐憫才提出這樣的要求,而她拒絕接受已經完全變質的愛情。這樣的貞貞很大程度上是莎菲的影子,她大膽地追求著屬于女性的正當的情求,展現著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該有的姿態,雖然她沒有如五四時期魯迅筆下的子君一般吼出我是我自己的這樣的言論,但是她也意識到了,“我還可以再重新做一個人,人也不一定就是爹娘的。”[7]丁玲通過書寫貞貞的戀愛與婚姻,從一個正面顯性的角度展現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高姿態,以達到啟蒙廣大女性的目的。
注釋
[1](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商務印書館,2001:200.
[2]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39.
[3]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0.
[4]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2.
[5]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3.
[6]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4.
[7]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6.
參考文獻
[1]宮東紅.她們的言說:二十世紀女性作家創作述評[M].華齡出版社,2006.
[2](英)弗吉尼亞.伍爾夫.王還譯.一間自己的屋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黃科安.批判立場與潛在女性話語——論丁玲在解放區前期的小說創作[J].海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4]賀桂梅.知識分子、女性與革命——從丁玲個案看延安另類實踐中的身份政治[J].當代作家評論,2004(3).
作者簡介
篇5
顯然,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可是,學生們卻深信不疑,因為,這里的老師和學生誰也沒有坐過飛機。不過,在教室的后面坐著一個經常坐飛機的人,這個人就是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主持人崔永元。
這件事發生在2006年。女教師的“錯誤”讓崔永元覺得做智力慈善比做金錢慈善要重要得多。他想,如果讓這位鄉村女教師坐飛機去一趟北京,那么,這位女教師就不會告訴學生乘客是坐在飛機的翅膀里了。
崔永元回到北京,就開始運作智力慈善。于是,“鄉村教師培訓計劃”出臺了。這一做就是五年。鄉村教師培訓的費用全部是崔永元自己募捐來的。2007年夏天,那位女教師與其他99位鄉村教師一起坐飛機來到了北京。女教師在機場見到崔永元,不好意思地說,崔老師,那次我講錯了。原來乘客是坐在飛機的肚子里呀!崔永元笑了。崔永元說,你能知道乘客是坐在飛機肚子里,那我們這次培訓就算是成功了。
當然,這100名鄉村教師的收獲遠遠不只是找到了這個簡單問題的答案。他們親眼看到了天安門,目睹了升國旗儀式的全過程,更巧的是,他們還趕上了觀看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演出的《天鵝湖》。在《實話實說》現場,崔永元問一位男教師觀看《天鵝湖》的感受。那位男教師紅著臉說,她們穿得那么少,距離我又是那么近,慌得我不敢正眼看。
男教師的話引起了嘉賓們哄堂大笑。可是,崔永元沒有笑。崔永元哭了。他掏出紙巾抹了抹眼淚,說:這是我們這次智力慈善的最大收獲。這位老師說的是大實話,我真的很感動。鄉村教師太需要出來走走了!
郭美美事件后,國家紅十字會的善款大幅度下降,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信任危機。這是很可怕的。崔永元很快找出了問題的癥結。原來,人們不是對慈善產生了信任危機,而是對慈善機構產生了信任危機。造成這個信任危機的最大原因就是慈善不透明,成本過大。那么,慈善能不能做到零成本呢?慈善機構的回答是,不可能。因為,慈善的執行是靠人來做的,而這個執行行為必然要產生費用。
崔永元不信。他開始尋找這個零成本的慈善。崔永元做了一個“為鄉村學生加一個菜”的慈善。這個慈善從購買菜的價格、運費、廚師的工資全部曬到了網上。人們詫異,賬目中怎么沒有執行費?慈善機構要去監督這個慈善的執行,需要車,需要吃飯,這筆執行費用從哪里來?崔永元一語道破了天機,執行費是另外一種慈善,也就是次生慈善。因為,去執行這個慈善的人本身就是在做慈善。崔永元成功了。他實現了慈善零成本。捐款者的每一分錢全部吃進了學生的肚子里。
2011年夏天,第五屆鄉村教師培訓班開始了。這次,崔永元一改過去用網絡或者微博募捐現金的辦法。他把這次培訓班的每一個環節拆開,變成許許多多的小慈善。譬如,飛機票可以認捐,住宿可以認捐,與鄉村教師結對子可以認捐等等。崔永元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慈善。
崔永元的這個方案公布后,手機便一時間被人打破。有一位個體老板說,崔老師,你何必這么麻煩呢,這100張飛機票我全包了。崔永元說,不行,每人只能認捐一張飛機票。特別是“與鄉村教師結對子”這個慈善,更是引起了北京市民的興趣。這是培訓計劃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規定是,一位鄉村教師到一戶北京居民家中居住一天。這一天的生活費用全部由這個家庭負責。許多人托人情,讓崔永元“開后門”,給他們一個做慈善的機會。有一位作家托了人情還是沒有爭到名額,崔永元只好承諾明年一定安排。事后,崔永元感嘆說,善良是人的本性,慈善是擋不住的呀!
當然,在這次慈善中,也有一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這100名鄉村教師中,有兩名是教育行政干部,他們被人從網上揭發后,崔永元不僅討回了“假教師”花費的所有費用,還在網上曝了光。這讓作假的人臉面丟盡,恨不得在北京城找個地縫鉆進去。
把慈善做到極致,這就是崔永元。2011年的冬天,“崔永元+慈善”成了網絡流行語。人們在感嘆“慈善難做好人難當”的時候,不妨想想崔永元。像崔永元那樣去做慈善,一定會把慈善做到極致!
篇6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有一所小學校,因為各方面條件極差,一年內已經陸續走了七八位教師。當村民和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師后,就有人心寒地斷言,再不會有第十一位教師留下來。鄉里也實在派不出人來,后來只好請了一位剛剛畢業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學生來帶一段時間的課。不知女大學生當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總之,他很快和孩子們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歡這個既教他們唱歌跳舞的女老師。
三個月后,女大學生的分配通知書到了,孩子們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樣去送這位他們喜愛的代課老師。誰知,無法預料的情形發生了——那天,就在代課老師含淚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間,突然背后傳來她第一節課教給孩子們的古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背誦的聲音久久回蕩,越來越大,年輕的代課教師回頭望去,二十幾個孩子齊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沒有誰能受得起那天地為之動容的一跪啊!孩子們目光中蘊含的情感,頃刻間讓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在念詩,那分明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而無奈的挽留啊!代課教師的腳步在也走不動了,她跑向山坡和孩子們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于是他成為了第十一位教師。往后的日子,她從這所小學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讀初中、高中、大學,而她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正是這位女教師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療的期間。“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見到這位鄉村女教師。當“我”終于有機會來到這所小學時,已有一位男教師來接她的班。新來的男教師對“我”說:“哎,她患了絕癥,從北京回來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裝在一個紅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連照片也沒有。臨走時,這位男教師還告訴“我”:“我們這所學校,已經沒有第十二位教師的說法。無論以后誰來接班,永遠都是第十一位。這是我和所有能在這里工作的教師的光榮。”他還告訴“我”:“這所小學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我”問他:“是什么?”他當時沒有立即告訴“我”。他只是為笑著對“我”說:“明天早晨你就會知道。”第二天,“我”早早從距學校幾里遠的鄉村所起來,剛剛爬到院墻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遠遠聽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孩子們每天早讀都在懷戀他們的老師!
初一:492354174
篇7
上星期三的早晨,我背起書包上學去,剛走出家門,就有一股濃濃的香味鉆進我的鼻孔,我滿心驚喜,莫非是桂花開了?我被這香味牽引著跑到桂花樹前,想瞧瞧期盼已久的桂花寶寶的模樣。
在濃密的綠葉中,我找到了,那細細碎碎的小黃花,一叢叢,一簇簇,特別漂亮。我湊近了仔細觀察,每朵桂花都有四片圓圓的小花瓣,中間簇擁著一團小小的花蕊,好似一群可愛的小孩手拉手跳著圓圈舞。我很好奇,這么小的花怎么能散發出那么馥郁的香味呢?再后退幾步看,桂花樹好像穿上了一條綠底黃花的蓬蓬裙,端莊美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這滿樹的桂花不正是金秋送來的名片嗎?
一陣微風襲來,樹上飄落一陣稀稀疏疏的桂花雨,這“一樹濃香呢喃,一地落英低語”的桂花,在著急地催我上學去呢!我依依不舍地和桂花揮手告別,桂花的香味早已沾滿了我的衣衫,和我一路同行。
從那天起,我就成了一個“桂花迷”。一沒事,就跑到桂花樹下,賞花,品香。只可惜桂花的花期很短,幾場秋雨過后,桂花的香味就變得隱隱約約了。
篇8
上海音樂音樂學院的周小燕教授已經九十四歲高齡,她已經在教育崗業上堅守了七十多年了,為國家培育出了多少音樂人才啊!當主持人問道她的字典里真的沒有“退休”二字嗎?她回答說:“我想沒有了。”當她的學生一邊唱歌一邊把手中的鮮花送給老師時,我相信這是一位老師最幸福的瞬間吧,那是桃李芬芳的喜悅!
一位科學家老師,他的生活只有兩種姿態,躺著,他依然是科學家;坐著,他依然是老師。他癱瘓在床,卻教出了2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人,因為他有很多出色的學生,而學生們也為擁有這樣一位老師而感到幸運。
鄉村教師周宏軍用自己的雙肩扛出了一個學校,就在這條山路上,周宏軍老師來來回回走了38年,義務幫學生挑生活學習用品,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行程7萬多公里,足可重走六趟二萬五千里,環繞地球赤道兩圈。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國旗班的戰士送了周宏軍老師和他的學生一面鮮艷的國旗,這是對一位鄉村教師最好的褒獎!
最美鄉村女教師曹瑾,大學畢業后毅然決定去支教,為了不耽誤孩子畢業將病情拖延到癌癥晚期,在她生命中第一個教師節的前一天晚上,她寫下了遺書:有一個心愿,請您們同意,如果我走了,我想把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莫忘了,你回去將我的備課本整理寄給我…而她的父親把社會捐贈的5萬元善款全部捐給女兒生前工作的學校……
28位特崗教師,14對新婚夫婦,他們的出現讓節目現場變得幸福了起來,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后雙雙參加特崗教師工作,為教育事業獻出青春。多么偉大的愛情!多么高尚的事業
武漢有一位桂賢娣老師被譽為愛的工程師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桂賢娣提倡因生給愛:體弱生愛在關心,病殘生愛在得體,過失生愛在信任,屢錯生愛在耐心,向師生愛在珍惜,背師生愛在主動,個性生愛在尊重,普通生愛在鼓勵,進步生愛在賞識,后進生愛在鞭策。如今,她的“因生給愛”十法在全國得到推廣。
篇9
1909年11月的一天,智利一個無名小鎮上,一位男青年朝自己的太陽穴扣響了手槍。后來,人們在死者衣袋里發現一張明信片,是一個少女寫給死者的。
男青年是鐵路職員,名叫羅梅里奧?烏雷塔;女孩叫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鄰村的小學教師。
死者有什么難言之隱,竟至走此絕路?女教師的明信片又為何在他衣袋里?這,緣于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
而這一愛情悲劇――男青年的自殺,又最終促使那位女教師成為杰出的女詩人。她就是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真名叫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1889年4月6日生于智利北部埃爾基山谷的一個小鎮上,那里的山泉溪水滋潤了詩人的心團,那里的鳥語花香給了詩人靈感,那“芬芳的土地”培養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米斯特拉爾出生在一個農村小學教師的家庭里。她既沒有進過任何正式的學校,也沒有受過父母的文化熏陶。她的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主要來自耳聞目睹、刻苦鉆研和博覽群書。但丁、泰戈爾、托爾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羅曼?羅蘭、盧文?達里奧都是她的老師。
米斯特拉爾從小就表現出詩歌方面的天才,9歲時就能即興賦詩,使聽眾目瞪口呆,14歲時,家庭的生活重擔落在她肩上,她開始在山村小學做教師,米斯特拉爾辛辛苦苦地工作,卻受到村長和村民們的奚落和辱罵。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使她從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并在她的心靈中播下了神秘主義的種子。
1907年,18歲的米斯特拉爾到拉坎特拉小學教書。這時,一個小伙子闖進了她天真無邪的心中。她就是烏雷塔。烏雷塔的關懷和體貼漸漸融化了她冰冷的心,不久,他們彼此產生熾熱的愛情。
初戀使年輕的姑娘又驚又喜。她似乎闖進了一個美妙的世界,那里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愛情啊,就象樹上的刺兒一樣/將我們穿在一起,用它的芬芳/假如你看著我,我會變得漂亮/就象露水珠兒,滴在小草兒上/我神采奕奕,來到小河旁/高高的蘆葦,將認不出我的模樣
這樣的詩句樸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扭捏拘束之態,像山間的小溪自由自在地流著,這是少女發自內心深處的甜蜜的戀歌。
愛情并不總像春天的晴空一樣明朗,并不總像玫瑰花一樣迷人。自卑而又癡情的鄉村女教師,在驚喜之余又忐忑不安:
“從前我是一個乞丐,今天我成了女王/只怕你將我拋棄,終日心里發慌/我面色蒼白,時時在問你/‘還和我在一起嗎?別將我拋在一旁!”’
終于,詩人的擔心變成了殘酷的現實,在這對情人之間,第三者插足了。小伙子見異思遷.疏遠了年輕的姑娘。
米斯特拉爾和戀人決裂了,心中的愛情之花并沒有凋謝,它變成了渴望,變成了烈火,變成了痛苦、怨恨和詛咒。而怨恨和詛咒正是愛的回聲。
愛情的糾葛,特別是米斯特拉爾的痛苦,使小伙子煩惱內疚,無法面對姑娘。殘酷的現實,使他最終選擇了一了百了的方式。
烏雷塔自殺后,米斯特拉爾悲哀、絕望、怨恨、愧悔,有時甚至到了語無倫次、想入非非的地步。這時她的激情象山洪一樣洶涌澎湃,匯成了三首使她成名的《死的十四行詩》:
人們將你安放在冰冷的壁龕里/我將你搬回純樸明亮的大地/他們不知道我也要在那里安息/和你共枕同眠夢在一起/我讓你躺在陽光明媚的大地/像母親照顧酣睡的嬰兒一樣溫柔甜蜜/大地會變得像搖籃一樣舒適/將你這個痛苦的嬰兒抱在懷里/然后在藍色朦朧的月光里/我將用灰土和玫瑰花的細雨/遮蓋住你輕盈的遺體/歌唱著美妙的報復我揚長而去/因為誰也不會下到這隱蔽的深穴里/和我爭奪你那一撮尸骨的遺跡!
情人已經離開人世,米斯特拉爾的情感卻沒有枯竭。從此開始了她那漫長的“絕望”的單相思。她懷著無限的深情為他向上帝“祈求”;她仍像熱戀時那樣,到田間小路上去“徒勞地等待”與他“重逢”。
長達10年的痛苦、懷念、內疚的復雜心情正是她《絕望》的靈感之源。《絕望》是她第一部也是最有影響的詩集。
米斯特拉爾的愛情詩大都是青年時期的作品,是她愛情悲劇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表現。這不是閑情逸致的產物,更不是無病的結果。它是詩人無法抑制的激情的爆發,是她難以平靜的心聲的轉化。正如智利著名文學家胡里奧?薩維德拉所說:“這是詩,而不是匠人的藝術。”這,正是米斯特拉爾的愛情詩的最大特色。
藝術是“苦悶的象征”。這次絕望的愛情竟成全了一位詩人,竟造就了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女詩人。1945年,米斯特拉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女性之一。她的獲獎理由是:“她那富于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
篇10
認識馬拉仙是我此生的最大幸運,之前,我是一個不僅生活困頓而且心理陰暗,整個人身心俱疲,慵懶地蜷伏于人為深淵,被精神枷鎖桎梏了四肢的那么一個每日如臨世界末日,人生末路的行將就木的一個軀殼而已。我一直閑散在家,每日與世隔絕,不與人交往,被社會拋棄,淘汰,現在看起來是無病。
村里一智者退休老教師,在人們閑談中得知,我還會寫點東西,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驚訝之詞,‘咱們村還有一顆夜明珠’,我就這樣被發掘出來。不要覺得懷才不遇,就破罐破摔,只是做得不夠好。是夜明珠總會發光的。時值馬老師在里洪村當校長,段長輩便向馬老師推薦我。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尚的職業。雖然是臨時代教,我也興奮不已。雖然喜愛文學創作,閑暇就胡亂涂鴉,也許詞不達意、驢唇不對馬嘴。文學之路是一個艱難的路途,選擇這樣做,也沒什么理由,甚至一輩子也不會有結果,可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拼命卯足勁向文學殿堂靠攏,它給我帶來無窮的力量,以及快樂。對于能不能當一個好老師,還是心有余悸,對這個崇高的職業,我喜憂參半,,憂的是怕做不好,耽誤學生不說,又有何顏面面對馬老師段老師,他們是那樣信任我期待我。懷著這樣心情要走馬上任,雖然他們給我打氣,我還是忐忑不安。
初見馬老師,她就是一普通女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她一開口說話,很有威懾力就形成一股氣場,多年的艱辛教學把她修養成一教育行家里手,我對她簡單評價,雷厲風行、光明磊落、快人快語、敢說敢做。那么多光環籠罩輝耀著馬老師,我感覺不出她有絲毫高高在上那種咄咄逼人怠慢的態度反而更平易近人。那一天我們倆各騎一輛自行車,從宜兒村出發,她已經五十五歲了,一個年過半百的女人威風不減當年,依然沖在前面,天格外地藍,路格外地闊,兩旁的楊樹像衛兵一樣堅守崗位,微風徐徐頻頻晗首致意。她就是一種精神,多年的摸爬滾打,多年的閱歷經驗,把她鍛造夯實地更堅實。更象一個領頭雁,八里地外的里洪村聘請馬老師出任校長,對于她的年紀以及履歷也算是功成名就,可她為了下一代欣然就任,單每天騎著自行車來回多少里,想到這,已讓人心生敬畏,多么高尚的情懷,多么讓人敬重。華發在風中飛舞,有幾縷白發那么扎眼,我的眼睛濕潤,她不時斷斷續續叮囑我怎么教書,怎么育人等等細節。真是遺憾我們這么遲才相識,相見恨晚那。我在心里一遍遍呼喊:馬老師馬老師,您就是我的恩師我的導師。您教學三十多年了,在那里馳騁,連續十年帶宜兒小學畢業班數學全縣年年統考占鰲頭,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鄉村女教師,這是一個奇跡,一次算偶然,兩回算碰巧,十次就是壯舉。村里孩子本身基礎差,與城里比起來有一段距離,因此所有認識她的人,都佩服的五體投地。劉胡蘭精神、馬拉仙精神告慰呂梁青山,世代相傳。一切都是人創造的。在她手底下做事與她共事,真是三生有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遇知音,那堪比鮑叔牙與管仲。
“教師不僅自己要知識過硬,而且要想怎么才能更好把你的傳授給學生,一個老師就是一個小政治家,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如何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就是老師的本事。”我剛接手的是三年級,學生底子差,三十多個孩子每天面對我,那么多雙清純的眼睛看著我的眼睛,我感到力不從心,以前我自以為是,老感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老抱怨遇不上伯樂,當一個合格的老師我差老遠了。有些怯場了,心里打起退堂鼓。馬老師好像是我身體一部分,一眼看穿,她鼓勵我不要放棄,好不容易才出來做事,就是女人也不應圍著鍋臺轉,況且你還是很有才華,你也不想再回去原來踅居蛹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激活了一顆迷路的心一潭死水起了微瀾,再混沌下去覆水難收。大海航行靠舵手,她就是領航人,啟明星,我的心也豁然開朗,前方也見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