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資源分配問題研究
時間:2022-08-28 08:53:59
導語:教育公平資源分配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以來,高校學生資助在世界高等教育界是熱點問題。二戰以后的美國,在一定的教育公平和教育人力資源理論的推動下,就先后頒布了一系列事關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的法律法規,美國聯邦政府高校學生的資助政策,是其順利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重要條件,被美國視為最成功的高等教育政策之一,逐漸成了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并逐漸為世界各國仿效。我國在1999年高等教育實施擴招以后,高校收費制度由免費變為收費,學費連年上漲。黨和政府把教育資助政策放到實現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頒布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以促進教育公平,補償教育經費不足。伴隨著高校學生資助資源的資金額度逐漸增加,名目逐漸增多,如何公平分配高校學生資助資源成為理論和實踐的必然要求,現有的研究對推動和完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有極大的推動意義,但由于地方高校生源構成、經費來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大學生資助現實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基于教育公平指導下的教育資助資源公平機制并沒有很好地構建,資助資源分配合理性應如何彰顯教育公平,資助資源的分配如何最終體現教育公平的實現程度以及如何從制度設計層面保障教育資助資源的公平分配等等問題還待深入研究。
一、以入學為目標調整資助資源分配實現教育起點公平
國發《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一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等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教師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成果顯著。[1]同時,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地重點高校招生政策通過多種方式向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傾斜。但是在高校特別是“寒門學子”普遍青睞的師范類高校中,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在校學習、課外書籍、生活用品等仍然能看出教育資源投入的懸殊。在某師范類高校暑假對學生進行家訪時發現,在家庭清貧的學生家里,除了專業教材外,幾乎沒有什么拓展學術視野的課外相關專業書籍;更甚者有同時考上大學的多子女家庭,將上大學的機會謙讓給成績最優秀的子女,而讓其他子女放棄高等教育的入學資格。要改變農村教育面貌,改變貧窮學子命運,打破階層天花板,光靠著幾個專項指標本是無濟于事,需要營造更為公平的教育環境,解決教育層次結構布局不合理、基礎教育資源水平較差、教學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實現教育資源的全國均等化,[2]為“寒門學子”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和支持,使其享受到均等的入學機會和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二、以高等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為目標調整資助資源分配實現教育過程公平
2007年,國家在全國各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同時實施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綠色通道”。隨著新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2015年12月9日,教育部的《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學生資助專題報告顯示,2010~2014年全國學生資助資金共計5564億元,其中2014年為1421億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從受助學生看,2010~2014年全國累計資助學生4.1億人次,其中2014年為8544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30%以上。學生資助經費投入和受助學生人數均大幅增長,基本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現有的資助政策體系下,以高等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為目標調整資助資源分配實現教育過程公平還需要在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大力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著力解決學生資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等方面作出進一步的努力。在高等教育階段,實現過程公平應在現有資助結構上調整各項目比例:在獎助學金中,提高能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學校單項獎學金比例,適度降低以提供無償現金資助的國家助學金比例,以加強高校學風建設及人才培養;加大勤工助學及研究生“三助崗”的經費投入與合理配置,為學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及校內外勤工助學機會,增強學生的勞動服務意識;大力發展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助政策,用活推遲付費性資助政策,與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直招士官學費補償貸款代償、退役士兵教育資助、艱苦專業及師范生免費教育等政策進行補位,放寬貸款條件,延長還款時間,通過越來越多的學生申請生源地國家信用助學貸款來實現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增強學生責任感,體現公平原則。[3]
三、以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為目標調整資助資源分配實現
教育結果公平“扶貧先扶智”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基礎性地位;“治貧先治愚”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先導性功能;“脫貧防返貧”決定了教育扶貧的根本性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表明,不同層次受教育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學43%,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562。“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作用,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可持續的。以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為目標調整資助資源分配實現教育結果公平的首要靶心應該是精確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堅持資源配置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既要改善學校硬件條件,更要加強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軟件建設,通過符合實際、經費到位的政策措施讓貧困家庭學生接受優質教育,使教育成為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計。高校應大力推進精準資助政策的落實,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制定含有追蹤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對貧困學生認定的基本原則、認定標準、程序、要求等,提出基層工作人員的指導性意見。各教育管理部門應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資助”的大環境背景之下,盡快推動學生資助數據庫與學籍、就業指導等教育數據庫,以及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數據庫有效對接,完善相關政策制度,為落實精準資助政策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春平,郭麗君.我國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政策分析———基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J].學理論,2017,10:194~195,198
[2]劉兆瑩,孟乃杰.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4:60
[3]胡銀環.試論學生資助制度在實現教育公平中的作用[J].教育與經濟,2000,S1:27~29
作者:于媛 趙艷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電子商務安全問題探析
- 下一篇:淺談教育政策對教育公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