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教育改革要理性
時間:2022-03-18 01:32:00
導語:教育教學論文:教育改革要理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教育問題的嚴重有目共睹,因此也無人否認教育應當改革,但目前的“教改”卻出現某種“亂象”,令人擔憂。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計,教改的“實驗品”實際是千百萬學生,稍有不慎便會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和命運。因此與其有關的改革應當理性思考、盡可能全面籌劃,要“謀定而后動”,而不是“輕舉妄動”。當然,一些問題只有在改革的實踐中才能暴露出來,難以事先預料,但現在應引起關注的是,不少“改革措施”明顯脫離中國的現實,引發的問題本就顯而易見。由于沒有或不愿正視這些問題,這些措施實行之后引發了種種“亂象”。
中國教育體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所有公立學校,無論大、中、小學,并不“獨立”,實際是各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下的一個行政單位。在這種權力架構中,實行擴大校方的招生權力的改革,一定會使“招生腐敗”更加嚴重,(不是說原體制就沒有腐敗現象,但原體制的制度原因使腐敗相對不易,范圍較?。┮驗樾7綄嶋H很難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不僅有對本校子弟、各種“熟人”、上級領導無法擺脫的照顧,而且還不能不考慮對稅收、工商、水電等“權力部門”的照顧。此點在已取消考試入學的初中招生中尤為明顯,許多好學校都有“照顧”方方面面權力部門的專門名額。隨著大學招生權力的漸漸擴大,這種現象在大學也日益嚴重,近日曝光的上海交大一份題為“機動指標討論材料”的特招生名單,“因那么清晰地記錄下了百余名考生背后的六十幾位社會的‘大人物’的‘影響力’——上至市長、部長下至干部病房主任而觸動了無數人的神經?!保ɡ瞵|等:《上海交大的灰色論壇》,《三聯生活周刊》,2001年第35期)各方對上海交大的批評、遣責當然是應該的,僅此遠遠不夠,更應該分析其中原因何在,百年名校上海交大何以至此?其實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每到招生時各校有關人員早已為來自各方的電話、“條子”所苦,感到難以招架,如果再擴大校方的招生權限,其后果可想而知。其實上海交大這方面并非最嚴重的,進一步說,以上海交大的地位之尊,尚不得不照顧一些區干部、干部病房住院部主任之類,而遠無上海交大之“尊位”的那些大學,面對的壓力更大,這方面情況更加嚴重。因此,在沒有從體制上解決大學的定位問題、如何“非行政化”(能否或如何獨立于行政部門)、管理方式問題(校園民主、教授治校、校長制、黨委領導等)而擴大大學招生權,是教育產生“亂象”的原因之一,將嚴重沖擊教育的“公正”原則,使腐敗更加嚴重。
廢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是一些人主張的“教改”內容之一。統一考試當然有不小的弊病,但現在在這種高度集中、嚴格監管的情況下,仍時有“泄題”丑聞發生,如果考試權下放,此類事必當更多?,F在甚至有人主張某些大學可以自己出題考試,一旦如此,其弊病必將更加嚴重,理由如前所述。而且,中國的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基本實行計劃體制,統考而不統一錄取分數線,將這種資源的分配不公凸現出來,暴露出高教資源分配中的“大城市中心”傾向。如果取消統一考試,人們將無從提出批評,無法形成壓力改變這種分配不公,甚至會使教育資源的分布偏差更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教育更加發達,而偏遠地方更加落后,教育的公平性受到嚴重損害。近年人們對北京批評較多,而對同樣受到“過度照顧”的上海則批評較少,蓋因北京參加了全國高考而上海是自行命題。鑒于此,北京已決定在2002年自選出題考試。廢除統一考試,如何測評這種資源分配是否公正?
如果不顧現實條件,盡管改革的動機純正、立意良好,但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筆者曾在《教育與社會》(《東方文化》2000年第1期)一文中曾寫道:如原本是為提高素質而提倡的“文體特長”變為“升學加分”的條件,各種“特長”、“考級”不斷升溫,反而成為新的“應試”,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半娔X派位”、“就近入學”原本是一些地方為減輕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負擔而進行的入學改革,但在實際中,凡有權力有關系者,子女統統成為“擇校生”,廣大沒有關系、權勢的家長也想盡一切辦法“拉關系”交錢,讓自己的孩子“擇?!?。之所以要拉關系是因為“擇?!眹栏裾f并不合法,所以如果沒有“關系”有錢也無處交。由于擇校費并不是公開的明碼標價,而是“看人下菜碟”,根據“關系”的親疏、權力的大小決定“擇校費”的多少,少則幾千元,多則好幾萬元。在這種“運作”過程中,充滿了驚人的黑幕。所以廣大家長不禁發出“還是考試好”的感嘆。更嚴重的是,這種政策實際上剝奪了貧寒人家子女原本憑考試的“高分”就能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原來貧寒人家子女只要考分高,就能免費被“擇優”錄取。教育產業化無疑是教改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正確方向,但這就更要有考試制使貧家子女能憑高分享受優質教育,而不是一切都由金錢決定,因為教育畢竟是種特殊商品,這不僅是國家培養人才、發展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種基本權利。
現行教育體制的一個重要弊端是無法因材施教,使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華的學生難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因為現代化社會需要社會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標準化”的制式教育就應運而生,并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制式教育的特點是“批量化”生產,將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發育情況綜合考慮后“取平均值”,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編寫統一的教材,在學?!按笈俊睂W生進行教育。無法考慮少數天才,也很難牽就部分差生,只能以占受教育者絕大多數的“中間值”為基礎?!按蟊娀钡闹剖浇逃?,打破了少數人對教育的壟斷,使絕大多數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對全社會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確實功不可沒,在可以看到的未來,也仍將是最主要的教育模式。但人畢竟千差萬別,制式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很難照顧學生的個性,最多只能在不影響“標準化”的前提下某種程度地考慮學生的個性。而我國目前人口文化程度還較低,但經濟、社會的發展卻要求社會文化程度迅速提高,因此教育必須以更快速發展,教育的“批量”只能更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格外“惜才”,制定種種措施讓“天才”不被埋沒。但在實踐中,人們推出的如推薦、保送、免試等一系列措施在讓少數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得到特殊照顧、使其才華得以發揮的同時,更多地是一些權貴子弟“搭便車”,嚴重侵害了其他學生的權益。在中國目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優質教育和高等教育屬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國家教育體制制度改革、設計的基點應是盡快普及、提高廣大公民的文化水平,使盡可能多的適齡青年得到盡可能好的受教育機會和權利。對多數人的公平比對少數天才的照顧更加重要,也只能在這個前提下考慮少數“天才”的培養問題,不能因此而輕變對普及教育、迅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
總之,教育是社會中的一環,不能離開社會現實孤立地進行改革。脫離社會現實條件的改革和制度設計,無論動機是怎樣良善,在回到社會層面的操作中很可能會導致教育更加不公,甚至會使腐敗更加嚴重,結果不是“更好”,反會“更壞”,注定會失敗。如前所說,這種“失敗”或實驗事關千百萬人的命運,因此每項措施的出臺之前一定要有理性的反省和充分的討論空間,充分估計到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使“制度設計”真正切合實際、縝密可行。
- 上一篇:教育教學論文:論學校監護責任
- 下一篇: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相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