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護理正常人體結構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1 11:24:37
導語:高職護理正常人體結構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正常人體結構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將信息化技術推廣應用于本課程的教學中,在優化整個教學過程的同時,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使該課程更加符合職業崗位的需要,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就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護理專業正常人體結構課程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正常人體結構;信息化技術;教學研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我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信息化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顯得尤為突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堅持育人為本,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為保障,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進程中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支撐發展與引領創新的重要作用”。正常人體結構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發生發展及其功能關系的科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和生長發育規律,從而對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生理與病理狀態,乃至對疾病的診療奠定基礎。傳統的正常人體結構教學以教師講授、演示,學生觀摩為主,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低;加上,該課程專業性強,人體各器官結構多數位置較深,形態各異,結構抽象復雜,空間立體感強,有些結構難以直接觀察,多重因素導致該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信息化教學的含義
信息化教學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和信息化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實現過程性評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參與度,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傳統教學比較,信息化教學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點,并且解決教學難點,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達成教學目標。
二、信息化技術在正常人體結構課程中的應用
1.建設正常人體結構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資源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必備條件,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匱乏是當前在教學中,難以實現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建設正常人體結構在線開放課程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的體系,首先要建立本課程的教學團隊,明確各自責任與分工;其次,要完善整合本課程體系,制訂在線課程的建設目標;此外,應對接護理職業崗位,本著“基本、必須、夠用和實用”的原則,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建設在線課程的資源主要包括: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整體設計、課程標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實訓項目指導手冊、微課、教學視頻、作業、自測題、在線討論與答疑等。目前,國內多數課程以智慧職教、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雨課堂等為平臺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本著立德樹人的原則,在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的“教”為引導,將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為相關的學習任務,通過在線開放課程對接學習任務,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利用智能化的數據分析,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從而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融入課前學習任務,有效將課前與課中相對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反思任務的完成情況,并及時改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薄弱問題,依托在線開放課程豐富學習資源,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自主學習。這種便捷式的學習方法,能夠在解決學生學習困惑的同時,提高教學成效。在線開放課程將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下緊密聯系,實現不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課前,教師利用課程平臺推送相關的學習任務,學生領取并完成任務。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為課堂教學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在線開放課程改變了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引導者、指導者。同時,通過這種以在線課程的學習任務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任務分析、討論探究,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2.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正常人體結構課程中。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具有專業性強,專業名詞繁多,人體結構抽象復雜、空間立體感強,器官的微細結構不易觀察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晦澀難懂、學習興趣不濃,而教師雖然在講授過程中利用了圖譜、標本及模型,但對于位置較深的器官,其空間立體形態結構難以展示,學生難以準確觀察、學習理解。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可有效解決上述教學困擾。將不斷涌現出的新技術手段,如虛擬仿真、3D解剖軟件、VR、AR等,應用于正常人體結構的課程中,尤其是在本課程教學的重點及難點處,利用軟件簡便易操作的特點,可生動直觀地展示人體各器官的結構。通過拆分、任意角度旋轉等模式,學生可以仔細觀察到各器官的毗鄰、及空間構象。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可輕松掌握一些在傳統教學中不易學習的結構知識。此外,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教學時空。3.構建信息化“理實—體化”課堂。傳統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模式為理論課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教師往往只注重“教”,不注重學生“學”。且多數情況下,為先上理論課后上實訓課,有時由于理論課講授一段時間后才開始上實訓課,學生不能長時間有效識記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這種情況下的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而現代信息化“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是將理論課與實訓課有機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使學生能夠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訓;另一方面在實訓中又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正常人體結構的實訓課既包括大體標本、模型的觀察,也包括顯微鏡下的觀察組織結構,傳統實訓課多數在單一的實訓室完成。此外,對于人體標本還存在著操作不可逆的特點,往往一具人體標本,一個班級上課后,后續班級再上課時無法觀察最初的形態結構。因此,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結合大體標本的觀察,可以節約資源,重復利用。對于觀察組織的微細結構,可以利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它是將數碼顯微鏡,通過局域網實現雙向溝通的教學模式,在實訓過程中教師端和學生端均可擁有清晰的畫面,還可呈現出多種交互模式,充分實現了圖像數據共享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信息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使師生、生生互動機會增加,并且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也為學生構建出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做中學、做中教”的理念。
三、小結
在信息化背景下,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合理地運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模式,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升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饒鳳英.高職護理專業正常人體結構信息化教學研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6(1).
[2]吳勁松.教師專業化如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4(3).
[3]康合太,沙沙.數字教材的理論探索與實踐——以第二代“人教數字教材”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4]朱鈺葉,劉亞學,楊春輝等.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在正常人體結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24).
[5]賈蘭,周鐸,趙光.基于“互聯網+”的儀器分析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方法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作者:薩仁高娃 陳成林 隋哲峰 單位: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康復護理學教學人文關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