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區農村旅游發展

時間:2022-05-04 04:21:00

導語:貧困區農村旅游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區農村旅游發展

一、我國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必要性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風土人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生態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將為我國農村,尤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貧困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發展鄉村旅游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一是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游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了農副產品及手工藝品加工、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江西省瑞金市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極大帶動了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并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人,2010年全市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高達1.2億元,旅游收入增幅達147%。二是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鄉村旅游使得相當數量的農民成為旅游從業者,這就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部分農民通過打零工、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出售紀念品等方式也達到增收目的。湖北紅安市著力打造“紅色文化、生態家園”名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極大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農宅出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654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首次超過城質的提高。鄉村旅游把城市新信息、新理念帶入農村,這對于農民素質的提高及鄉村文明建設具有積極影響。由于鄉村旅游從業的需要,一方面,使得學文化、學技術成了很多農民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很多村民自覺學習普通話、外語和電腦,農民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江西瑞金密溪村發展鄉村旅游5年多以來,呈現出村風純樸、民心順暢的精神風貌,2010年還被評為江西省先進文明村。四是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發展,使得鄉村保護旅游資源成為一種必然,一方面增強了廣大農民環保意識,促進了鄉村環境、生態及文化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鄉村旅游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鄉村旅游與鄉村社措一是縮小了城鄉差距。鄉村旅游發展,給農村帶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鄉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費資金轉移到農村,增加了農村經濟實力,促進了農村產業鏈的延長。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年均接待1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景點,可直接或間接提供350個就業崗位,為1000個家庭帶來經濟收入。二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發展鄉村旅游,農民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還可以自發成立旅游協會、農村經濟聯合體等行業組織,這就為農民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三是加快了城鄉共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加強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增加農村資金的投入及其政策上的扶持,促進了各種資源、要素流向農村、農民和農業,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此外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拉動城鄉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城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推動了多層次、復合型鄉村旅游項目一體化建設,加快了鄉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2)發展鄉村旅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一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豐富。貧困地區農村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加強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舉辦各種培訓班,增強農民技能,提高農民素質。二是增進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由于鄉村旅游消耗資源少,環境成本低,一般不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直接的硬消耗,這樣就有利于改變“傳統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形成三三昌“資源與環境”的良性互動,既發展了農村經濟,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達到“雙贏”的發展格局。三是推進了農村相關產業之間的和諧。據中國社會科三三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統計數據測算,旅游產業對苧旦相關產業的拉動貢獻率一般為1:4,鄉村旅游直接三或間接地帶動了農副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加工、商貿、運輸等產業,并使產業彼此協調發展,“共生共榮”。四是促進了人和人之問的和諧。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城鄉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越來越頻繁,旅游使人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并促進了旅游者與農民之間、旅游者與旅游者之問、農民與農民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了解。

二、我國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性

目前我國貧困地區鄉村,尤其是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鄉村旅游發展還較為滯后,尤其在旅游服務、基礎設施、接待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滯后,接待能力有待加強目前,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項目政府投入資金不足,鄉村旅游業發展必備的服務條件及其基礎設施還處于較低水平,據國家旅游局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有79.2%的鄉村旅游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即發展鄉村旅游所需要的道路、通訊、接待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到位,尤其是從干線公路到各鄉村景點的公路連接不暢,交通狀況亟待改善,影響了鄉村的全面發展。如江西贛南A市的云頂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紫云省級森林公園、定南文化古村落鄉村自然人文景觀,由于地處偏遠鄉村,交通不便,雖然鄉村資源富足,但鄉村旅游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滯后,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以筆者調查的江西定南客家土樓為例,該景區在“五一”、“國慶”等長假期問,游客數量劇增,許多游客在白天觀看完景區后,由于景區客房數量有限,所以不得不回縣城住宿,然后第二天繼續回景區觀光,給游客帶來諸多不便,以致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及其綜合的邊際效益呈遞減之勢。

(2)鄉村旅游內容不夠豐富,鄉土特色有待凸顯目前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建設缺乏較完備的發展思路和具體的長期、中期、短期規劃,總體還處于自發性發展態勢,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結果導致旅游產品雷同,缺乏特色。吃住固然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參與、體驗、感悟、教育活動則是豐富旅游內容和留住旅游者的關鍵。當前鄉村旅游活動內容雷同單一,許多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景區還未完全做到“吃在農家,玩在農家,樂在農家”,很多游客走馬觀花,僅僅只是在農家吃吃飯、打打撲克、玩玩麻將,鄉村旅游活動內容重復單調,結果導致鄉村旅游者的重游率普遍下降。發展鄉村旅游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就是保留鄉土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鄉村的原始風貌以及鄉村的風土人情,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原則。目前很多貧困地區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商業意味過濃,以致許多地方在特色民俗資源的保留和開發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3)鄉村旅游缺乏規劃,資源保護有待完善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對全國2172個鄉村旅游景點的調查統計數據表明,目前還有83.6%的貧困地區沒有制定完整的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僅有16.4%的貧困地區做過鄉村旅游規劃,但都缺乏操作性強的鄉村旅游規劃。由于缺乏規劃引導,個別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開發還存在無序、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的現象,項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鄉村旅游的規范化發展。一是自然衰敗。大自然的發展變化影響旅游資源的變化,使之受到破壞,這就造成旅游資源的自然衰敗。鄉村人文旅游資源年久失修,已失去原有風貌。如江西省贛南A市B鄉的謝氏古宅、王氏古屋、高洋村徐家大院等古建筑、古名居,由于年久失修,風吹雨淋,致使這些人文古跡侵蝕嚴重。二是人為破壞。鄉村旅游資源由于地處偏遠,村民素質較低,亂扔垃圾現象隨處可見,村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緊鄰古宅亂搭亂建民房,使得古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此外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消費產生的無機垃圾,旅游社區內的飯店、旅館產生的有機垃圾等,都將對鄉村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4)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營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不符合旅游業的未來發展需要,尤其在知識結構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據國家旅游局有關統計數據表明,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占到83%,高中文化程度的:21.7%,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僅占總量的5.3%,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知,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據筆者對江西贛南A市鄉村旅游的實地調查得知,目前江西贛南A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中,高中以下學歷的從業人員占到總量的67.8%。由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不高,不僅影響鄉村旅游整體服務水平,而且嚴重制約鄉村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一是在經營理念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現有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不夠規范,難以形成較好的經營思路,同時經營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資都投入到主體建筑,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環境方面下功夫;盲目擴大經營規模,簡單地復制,而不愿意在培育經營特色、提高服務質量上投入更多資金。二是促銷意識淺薄。在組織客源上,雖然經營戶的市場促銷意識有了一定加強,但僅局限于周邊區域,難以適應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三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眾多村落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但經營戶沒有做好挖掘包裝這篇大文章,難以滿足游客對民俗文化探秘的需求。

三、我國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選擇性

鄉村旅游應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業為依托,把環境、生態、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成為一種深度體驗旅游。發展鄉村旅游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突出鄉村地方特色,走協調化、特色化、品牌化、制度化、機制化于一體的道路,最終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合理布局,凸顯特色,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協調化、鄉土化鄉村旅游開發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旅游資源,積極打造鄉村旅游項目及旅游產品,避免鄉村旅游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保障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協同農、林、水等有關部門,在深入調查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制定本地區(本區域)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對鄉村旅游景點的布局、風格等方面提出規范化要求,避免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的重復與雷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統一協調指揮,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著力加強各部門之問的協調合作,形成鄉村旅游發展的強大合力。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即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等等方面,促使鄉村旅游發展走規范化、協調化之路,從而加大鄉村旅游資源利用率,以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投入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之中。我們知道旅游消費實質是一種文化消費,因此鄉村旅游的核心是鄉村文化,鄉村旅游的亮點是讓旅游者親身體驗鄉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深切體會鄉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和畢爾巴鄂大學人類學教授比德羅•希爾先生認為,“開發鄉村旅游,必須了解鄉村的文化,在推廣時不能把其真實、本質的東西改變了”。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應注重民俗化、鄉土化,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較濃的田園鄉土特色,盡量保持其鄉村的原汁原味,避免過于城市化、商業化傾向。

(2)整合營銷,智力支持,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品牌化、規范化鄉村旅游要在政府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改變“小、弱、散、差”的局面。其一,鄉村旅游景點可根據自身特點狀況,統一整合產品、統一編排線路、統一包裝形象、統一拓展市場,盡量減少重復建設,形成便捷的旅游網絡,實現市場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其二,要轉變“酒好不怕巷子深”經營觀念,改變被動等客上門的經營模式,采取多種營銷的方法和手段,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到周邊地區促銷,努力提高鄉村旅游社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三,要把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購物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以豐富鄉村旅游活動內容,提高鄉村旅游參與性和體驗性,滿足游客對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及鄉土文化的多種需求性。其四,要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整體接待水平。首先要提高鄉村旅游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只有優秀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才能創造出奇特的產品構思、先進的服務創意、科學的管理經驗。當前鄉村旅游難以吸引高層次管理參與開發和管理,可以通過挖掘人才、培養人才‘,以提高鄉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可以有計劃地把一些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選送到高等院校和旅游發達地區學習,以加快本土化人才的培養,也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研、學”互動紐帶或組建專家智囊團,“借腦引智、借腦生財”,以提高鄉村旅游經營人員的科學管理水平,促使鄉村旅游發展步人品牌化、規范化發展之路。

(3)統籌完善,積極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合理化、機制化其一,建立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的旅游扶貧開發機制。貧困地區鄉村旅游開發是一項“民心工程”,各級政府應把鄉村旅游產業作為推進貧困地區農村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來培育。制定有利于旅游扶貧開發的政策、法令、——法規,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和經營管理之中。采取各種措施引導農民利用現有條件開展鄉村旅游經營。加強鄉村旅游從業者隊伍=的業務培訓及教育管理,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看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加大貧困地區鄉村旅三呈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鄉村旅游扶貧發展規劃、三基礎建設投入、旅游綜合服務、市場監管、形象宣傳、資源維護、環境保護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從而為貧困地區鄉村旅游開發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二,建立多元化、寬領域的鄉村旅游的融資機制。貧困地區農村由于自身財力的局限性,所以必須完善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鄉村旅游投入機制,大力引進投資,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各類經濟成份投資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經營。建立有利于貧困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的財稅政策,用好用活各級政府專項資金、財政補貼等政策資金,引導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的資金流向。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支持貧困地區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和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集鄉村旅游建設資金,以推動貧困地區鄉村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其三,建立以旅游業為引擎的產業集群協調發展機制。貧困地區應調整鄉村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首先,要在改善鄉村旅游環境的基礎上,著力實施基本農田工程、水利工程、縣鄉村道路工程、林果業特色農業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農村通訊工程建設,尤其要把農副產品和鄉村旅游商品結合起來,發展特色、綠色、生態農產品,實現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雙贏格局。其次,要以旅游市場為導向,以旅游業為依托,以特色種養業為基礎,構建資源加工型產業體系。尤其應突出發展農副產品深加產業,加大與鄉村旅游密切相關的蔬菜、花卉、禽、蛋、奶等產業發展。最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賞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觀賞農業轉化,傳統農業經濟向以旅游經濟為核心的復合經濟轉化,促進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其四,建立社區參與、互利共贏的鄉村旅游利益機制。

社區參與是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途徑。按照社區參與旅游開發模式,旅游企業和當地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旅游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信息與管理,參與鄉村旅游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當地村民則以土地、森林、人文資源入股,享受利益分成。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可在景區工作,參與景區管理,并建立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監測與評價體系。當然政府部門必須從制度上保障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咨詢機制、利益分享機制、培訓機制的構建與實施,以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效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