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2:1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跨國公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跨國公司經營策略分析論文
一、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股權安排
由于股權安排直接與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等相聯系因此合適的股權安排成為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關鍵,也是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實現控制權進而實現其全球戰略的核心要素。而其他控制手段,如關鍵職位的任命權、技術和資源分配權等,大多是股權的衍生物。一般地,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股權安排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全部擁有。通常是指母公司全部擁有或擁有子公司95%以上的股份,此時子公司即為跨國公司的獨資公司。對于跨國公司來講,獨資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直接掌控,能夠完全實施跨國公司的整體戰略,避免合資等方式引起的矛盾與沖突,并獨享超額利潤。但由于現在世界各國民族主義情緒強盛,當地市場情況變幻莫測,因此獨資子公司承受的風險較大。
二是部分擁有。通常是指母公司擁有子公司股權在5%一95%之間。按照具體擁有股權的多少,還可分為多數股權形式,通常為股權的50%一95%;對等擁有,即母公司與合伙人各擁有子公司50%的股權;少數股權形式,通常為股權的5%一50%。在部分股權擁有下,跨國公司能充分利用當地合伙人的資源和優勢,而且更容易被當地政府和人們所接受。但是部分擁有時雙方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也不利于跨國公司的統一控制和協調。
三是非股權安排(契約經營)。通常指母公司不擁有,或只擁有子公司5%以下的股權。非股權安排方式往往被視為股權安排的特例。在該方式下,跨國公司往往通過如特許授權、特許經營、合同制造等方式實現海外經營。該方式風險比較小,而且使得跨國公司在股權參與受限制或不被允許的情況下,仍能參與當地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對跨國公司來說,實施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最小。
二、跨國公司選擇不同股權安排的因素
跨國公司融資研究論文
一、跨國公司的基本涵義
1.結構標準
即通過研究一個公司的跨國范圍、對所有權的掌控、對子公司的股權安排和控制程度、高級經理人員的國籍來源,來識別它是否為跨國公司或其類型。
2.業績標準
即通過研究一個公司在海外經營的資產額、生產額、銷售額和利潤額來識別它是什么類型的跨國公司。一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資產額、生產額、銷售額和利潤額應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即所謂“不可忽視的比重”:一方面指比重較大,一般要求不低于25%;另一方面指該比重對跨國公司或東道國來說有較大影響。
3.行為標準
跨國公司融入地區徑濟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跨國公司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互促進關系
論文摘要:跨國公司葉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化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跨國公司區域內規模的擴張。但隨著跨國公司一體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跨國司一體化將可能導致壟斷,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提倡競爭。
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相互依存,跨國公司的發展,特別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化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在宏觀領域實現一體化,反過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了跨國公司在微觀領城的進一步發展。
一、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化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跨國公司一體化的經營戰略可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初期,削減貿易壁壘以促進區內貿易發展往往是政策重點,一旦區內貿易達到一定水平,區內企業將通過跨國投資來調整自己的戰略,以適應擴大了的市場和有效利用區域內可供資源。同時促使區內各國根據自身的資源察賦來重新定位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區內各國相對區外來說比較優勢得到提高。一體化的國際生產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加人到新的國際分工中,并從中受益,這些國家迫切要求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以期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促使區內經濟一體化的基本規則的形成,使區內市場得到進一步深化。跨國公司一體化可擴大區域與外部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區內、區外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一步擴大貿易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跨國公司一體化,區內、區外可進一步加強新知識的交換,不斷擴大區域內創新網絡的聯接范圍,提高創新能力。
以英國、德國為例。1952-1982年間,英國對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9.2倍,而同期對全球直接投資總額僅增長6.1倍。德國的跨國公司多年來一直把前歐共體視作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比重大體維持在30%左右,投資總額從15.8億馬克(1956年)上升到0.5億馬克(1988年)。同時,英國和德國也成為歐共體其他成員國資本投資的熱點地區。1962一1978年,前歐共體公司(不包括石油公司、銀行及保險部門)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從1.34億英鎊提高到20.32億英鎊,年均增長為18.500,比同期外國公司對英國直接投資總額年均增長率高出5個百分點。1988年,前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額為14.41億英鎊,19$9年上升到45.78億英鎊,分別占同期英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0.5%和53.6%01962-1985年末,前歐共體對德國直接投資累計額達294.8億馬克。占同期全部國家在德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1萬。
跨國公司投資效率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影響;跨國公司影響環境的效應;跨國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規模效應、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國際上大多數的跨國公司都在公司內部制訂了保護環境的原則和方針、技術的創新和擴散,以及快速的技術改進,有力地促進了節能環保事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的環境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在分析全球化的發展對東道國的環境影響時,要綜合考慮跨國公司所帶來的規模,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三種因素,在政策考慮上促使跨國公司發揮對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關鍵詞
跨國公司
環境污染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國際直接投資日益活躍,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愈益深廣。跨國公司在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技術轉讓、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就業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對我國的環境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影響
跨國公司發展論文
一、目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與問題
1.跨國經營發展總體態勢較好,跨國經營企業大大增加,但總體投資規模較小,與FDI流入量相比,我國跨國經營剛剛起步。
2002年6月,中國在境外累計設立非金融類企業6758家,協議投資總額為132億美元,中方投資額為88.8.億美元;2003年6月,我國累計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7178家非金融類企業,協議投資總額147.9億美元,中方投資額近100億美元;累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承包工程合同額約123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79.2億美元。目前,從事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
就企業類型而言,企業跨國經營已經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業的企業展開。既有中石油、中石化、海爾、聯想等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化程度的企業,又有一批民營企業,如萬向、遠大空調、新希望等也在積極走出國門。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比重近年來有所上升。就行業而言,我國的跨國經營已經涉及各個領域,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多元化格局。盡管如此,我國的跨國經營仍是剛剛起步。總體表現為,(1)與我國每年FDI的流入量相比,對外投資總額差距明顯,我國目前對外投資總額僅占FDI流入量的20%.(2)對外投資的企業多,但投資規模小。據統計,1999年我國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平均金額只有:220萬美元,而目前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是450萬美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是600萬美元。(3)跨國經營的企業多,但形成跨國公司的企業少。目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已達3萬家,相當于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的近1/2,但還沒有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跨國公司。這反映出我國跨國經營的總體水平不高。(4)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貿易加工類企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目前,我國對外投資的分布行業主要是貿易型企業,占61%;其次是資源開發型企業,占19%;生產加工型企業,占12%;交通業占2%;其他為6%
2.大企業在迅速成長,進入世界500大的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但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相距甚遠
近年來,我國大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1996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大的企業只有3家,1999年增加到9家,2000年和2001則年發展到l1家,是1996年的近4倍。從營業收益率來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別已經超過了世界500大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個百分點。2001年均超過了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水平。平均利潤也大幅度增長,1999年為3.7億美元,2000年為11.51億美元,2001年為11.07億美元,高于500大的平均利潤55%.這體現出我國企業在世界跨國公司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企業質量也大大提升。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差距甚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跨國公司避稅探究論文
一、跨國公司稅收行為分類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稅務咨詢師宋寧認為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有三種:第一是符合國家立法意圖的避稅;第二種是利用國家政策的避稅,但該種行為雖不為法律所支持,但也不明顯違反法律之規定;第三種即為非法的避稅,包括了非法的轉移定價等行為。北京大學稅法專家劉劍文教授將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分為兩類:合法的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行為以及非法的避稅行為。前者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行為是在法律范圍內的合法行為或至少由于其本身不具有非法性,因此無可罰的前提基礎。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既包括稅法所鼓勵的稅務安排行為也包括稅法雖然不鼓勵但也未明確禁止的行為。其中稅法不鼓勵但也未明確禁止的行為相當于上文所稱的中性行為,即“法無明文”的行為。一般意義上的避稅(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就是指這種不應當接受稅法苛責的中性行為。但是,正是由于避稅這個概念的混用使得一些非法的逃稅行為也批上了合法的外衣冠冕堂皇地稱著為稅務籌劃或合法避稅。這些行為即屬于本文所稱的非法避稅行為從實質上觸犯了我國的稅法,但卻一直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合法的避稅或稅務籌劃行為。由此可見,簡單地將跨國公司轉移定價及資本弱化或濫用稅收協定等行為認定為中性的避稅的觀點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筆者認為一種行為是否屬于違法行為應當嚴格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依據現有法律法規跨國公司的涉稅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是跨國公司合法的稅收行為。所謂跨國公司合法稅收行為是指跨國公司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權利和履行納稅義務,即嚴格按照我國現行有效法律法規所做出的行為。應當指出,依照我國的現行稅法體制這里的法律包括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所通過的法律及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門所制定的部門規章,同時也包括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具有效力的法律性文件。跨國公司按照這些法律的規定所為的涉稅行為屬于合法行為,在立法未改變前國家應當予以肯定。
第二種劃分即處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行為。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相當于一種中性行為。即“法無明文”的行為。這種中性行為處于法律調整的范圍之外,既沒有得到法律允許但亦不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因此它既不屬于合法行為,也不屬于違法行為,故在法律性質上稱其為“中性”。詳言之該中性行為無論其產生于何種出發點,因其屬于企業未能落入現有法律所調整的范圍因此不應當做出否定性判斷。
跨國公司第三種行為:非法逃避稅收法律義務的行為。在實踐中這種行為有著極為復雜的表現形式。傳統觀點否定避稅行為的不法性就是將該避稅行為的產生一概歸究于法律漏洞。事實上問題集中在第二種避稅行為與第三種避稅行為的界限上,即何種行為是中性避稅行為,何種行為又應當被認定為是逃稅。誠然,由于法律立法技術的限制及法律本身的缺陷所導致的不利后果的確不應當由當事人予以承擔。但,何謂避稅?是否跨國公司的所有涉稅行為都可以為此避稅行為所包含,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鑒于此,以跨國公司最常使用的轉移定價為例,我們有必要借助稅法基本原理及其它一些基本原則和對我國稅法框架下的跨國公司避稅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以確定其法律性質。二、跨國公司避稅行為性質——以轉移定價為視角
跨國公司擴張模式論文
摘要: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跨國并購己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已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手段。伴隨著世界經濟的衰退,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具有廣闊發展潛力和日益開放的中國市場,己經并將繼續成為跨國公司競爭的主要領域。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在投資政策、市場準入、國民待遇等方面邁出更開放的步伐,由此也為跨國公司通過并購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外資并購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活動的一個新動向。但由于中國目前正處于轉軌期,所以外資并購同時也面臨著眾多的困難和問題。本文針對當前跨國公司在華擴張中并購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并購給我國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并就如何應對跨國公司并購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跨國公司并購經濟全球化
Abstract:Sincelate1980''''s,transnationalmergerandacquisitionhasbecomeaworldtrendandmajorForeignDirectInvestmentmeans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Withthecompetitionamong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arebeingintensifiedcontinuously,themarketofChina,whichhasgreatpotentialitiesandupgradedmarketlevelshasbeenandwillcontinuetobethefocus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WiththejoiningWTO,Chinahasbecomemoreopeninitspoliciesrelatedtoinvestment,marketaccessandnationaltreatment,whichleadstomanymor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enteringintotheChinesemarketbythewayofmergerandacquisition.Thoughweareinaturntime,therearemanyproblemsinthemerge.Thispaperaimsatthecurrentsituationofthemergeandacquisition,analyzingthe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themergeandacquisition,puttingforwardsomeadviceonhowtofacingthemergeandacquisitiontrend.
Keywords: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mergerandacquisition;economicglobalization
引言
跨國公司,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西方報刊。1960年,美國學者戴維?利連撒爾在其《多國公司的管理》一文中正式使用了跨國公司提法。此后,在西方國家的報刊上經常出現,跨國公司、多國公司、國際公司之類的名稱。跨國公司從經營的戰略定位上,企業必須具有全球一體化戰略,而不單純追求某一企業或局部區域利益的得失;從經營的跨越國度上,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擁有經營性實體;從經營的控制權上,跨國公司需在一個國家設立母公司總部,總部對海外子公司擁有控制權;從經營的決策體制上,通過一個決策中心貫徹母公司的戰略意圖。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探究論文
【摘要】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和國際貿易的主體不斷為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作為經濟騰飛的后起之秀,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全球市場的必爭之地。跨國公司在完成了在中國的初始階段之后,其進攻中國市場的戰略有了新變化,呈現出獨資化、本土化、業務重組化等特征。本文對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的最新發展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跨國公司新趨勢應對措施
一、新時期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基本趨勢
1.對華投資增勢不減,增幅趨緩。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個更加開放、更加穩定、更富于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呈現在國際投資者面前,于是,跨國公司紛紛放大在中國的經營目標,延展在中國投資經營的產業鏈條,中國引進外資再度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2001年實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恢復性增長之后,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明顯加快了步伐,中國的引進外資實現了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的第二個大幅攀升。
2005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的環境發生了兩方面改變。一方面,“民工荒”在珠三角爆發并很快在沿海地區蔓延,由此拉開了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的序幕。另一方面,2008年初,中國實行兩稅并軌,年中,中國《反壟斷法》生效,外商投資在華的“超國民待遇”時代漸行漸遠。在新世紀開局的頭10年里,為推動經濟轉型、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大力調整了外資外貿政策,開始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華人跨國公司研究論文
一、貿易先導型的概念
華人跨國公司是我們多年來一直關注和研究的主要領域,相關概念就不在這里重述。從不同的視角對華人跨國公司進行分類研究,以描述其歷程與特征,進而分析其跨國成長因素和邏輯,則是本文的重點。
貿易先導型是從跨國經營起點視角對跨國公司所作的一類劃分。當一家跨國公司從創辦到初次海外直接投資之前,主要以國際貿易或當地市場批發/零售為經營業務時,我們稱其為貿易先導型跨國公司。這類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生產經營業務與其從事的貿易或零售業務,通常在產品種類和經營地域兩個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性,也就是說,這類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所生產的產品種類與其貿易或零售業務所經營的產品種類相同或相近,海外直接投資的地域往往是其經營產品的生產地或出口地。
貿易先導型跨國公司是后發展型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主要模式之一。這類企業首先從事國際貿易業務或當地市場的批發/零售業務,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國際銷售網絡,尤其是產品生產地與銷售地之間的國際商業網絡。以積累而成的國際銷售網絡資源為基地,這類企業開始在產品生產地進行直接投資,在國際范圍內開展后向一體化經營,以確保其產品來源充足,供貨及時,質量穩定和成本降低。日本的綜合商社是貿易先導型跨國公司的代表者,此外,在韓國、南非、土耳其的企業中,我們也發現了這類跨國公司。
貿易先導型跨國公司是海外華人跨國公司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先驅者是永安集團(康榮平、柯銀斌2007)。1897年,澳大利亞華僑郭樂、郭順兄弟在悉尼創辦永樂果欄,從事水果批發業務兼營中國土特產品;1908年,郭氏兄弟在香港創辦永安百貨,經營高檔日用品。到1918年,郭樂兄弟控制的永安系·企業集團形成,以永安百貨為核心,經營業務涉及批發零售、金融、保險等,分支機構遍布香港、中國內地主要大城市;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成立,主要從事百貨和銀行業務;1921年,郭樂兄弟投資建成上海永安紗廠;1934年,永安紡織印染公司成立,擁有紡織廠5個,印染廠1個,紗錠25萬余枚,布機1500多臺,資本額達到1800萬元,職工人數達1.2萬人,成為規模僅次于榮氏兄弟創辦的申新紡織公司的中國第二大紡織企業。
在本次海外華人跨國公司調研中,我們發現了較多的這類企業,它們大多數集中在歐美國家,是在近20年內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并且與中國市場擁有密切的關系。本文從其中選取8家較為典型的企業為案例加以分析和研究。
跨國公司市場影響對策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市場結構的變遷;跨國公司競爭行為的變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從高度分散競爭性市場到寡頭市場、從高度分散競爭性市場到寡頭市場、進人壁壘的突破、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從寡頭市場到相對分散的競爭性市場、競爭主體的變化與市場集中度的降低、重構進人壁壘、從價格壟斷到價格下調、從技米鎖定到加快技末轉移等,具體資料請見:
中國已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多的國家。FDI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不斷加強成為了不爭的事實。這一現象也引起了人們對FDI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爭論。其中有人擔心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有巨大優勢的外資企業會不會在其進人的行業內形成壟斷,從而控制中國的產業,向消費者提供壟斷高價。
他們的擔心并非多余。國家工商總局公平交易局反壟斷處調查發現,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美國柯達占有中國感光材料行業至少50%的份額,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芬蘭諾基亞、美國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占有中國手機市場的70%,美國思科占有中國網絡設備行業市場的60%。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觀。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集團極易壟斷行業市場,從而損害國內產業發展和消費者利益。
筆者主要分析跨國公司投資進入,對我國市場結構的影響以及在市場結構變遷過程中跨國公司的競爭行為變化。
一、我國市場結構的變遷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推動了我國的市場結構的改變。在外資進人之前,中國市場是高度分散的競爭性市場。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而在跨國公司進人的初期,由于其具有競爭優勢,在其進人的行業一度壟斷市場,甚至獨占了市場。但隨著競爭對手的大量出現,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少數幾家跨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市場成為相對分散的競爭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