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避稅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05:39:00
導語:跨國公司避稅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跨國公司稅收行為分類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稅務咨詢師宋寧認為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有三種:第一是符合國家立法意圖的避稅;第二種是利用國家政策的避稅,但該種行為雖不為法律所支持,但也不明顯違反法律之規定;第三種即為非法的避稅,包括了非法的轉移定價等行為。北京大學稅法專家劉劍文教授將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分為兩類:合法的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行為以及非法的避稅行為。前者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行為是在法律范圍內的合法行為或至少由于其本身不具有非法性,因此無可罰的前提基礎。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既包括稅法所鼓勵的稅務安排行為也包括稅法雖然不鼓勵但也未明確禁止的行為。其中稅法不鼓勵但也未明確禁止的行為相當于上文所稱的中性行為,即“法無明文”的行為。一般意義上的避稅(稅務籌劃或稅務安排)就是指這種不應當接受稅法苛責的中性行為。但是,正是由于避稅這個概念的混用使得一些非法的逃稅行為也批上了合法的外衣冠冕堂皇地稱著為稅務籌劃或合法避稅。這些行為即屬于本文所稱的非法避稅行為從實質上觸犯了我國的稅法,但卻一直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合法的避稅或稅務籌劃行為。由此可見,簡單地將跨國公司轉移定價及資本弱化或濫用稅收協定等行為認定為中性的避稅的觀點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筆者認為一種行為是否屬于違法行為應當嚴格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依據現有法律法規跨國公司的涉稅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是跨國公司合法的稅收行為。所謂跨國公司合法稅收行為是指跨國公司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權利和履行納稅義務,即嚴格按照我國現行有效法律法規所做出的行為。應當指出,依照我國的現行稅法體制這里的法律包括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所通過的法律及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門所制定的部門規章,同時也包括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具有效力的法律性文件。跨國公司按照這些法律的規定所為的涉稅行為屬于合法行為,在立法未改變前國家應當予以肯定。
第二種劃分即處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行為。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相當于一種中性行為。即“法無明文”的行為。這種中性行為處于法律調整的范圍之外,既沒有得到法律允許但亦不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因此它既不屬于合法行為,也不屬于違法行為,故在法律性質上稱其為“中性”。詳言之該中性行為無論其產生于何種出發點,因其屬于企業未能落入現有法律所調整的范圍因此不應當做出否定性判斷。
跨國公司第三種行為:非法逃避稅收法律義務的行為。在實踐中這種行為有著極為復雜的表現形式。傳統觀點否定避稅行為的不法性就是將該避稅行為的產生一概歸究于法律漏洞。事實上問題集中在第二種避稅行為與第三種避稅行為的界限上,即何種行為是中性避稅行為,何種行為又應當被認定為是逃稅。誠然,由于法律立法技術的限制及法律本身的缺陷所導致的不利后果的確不應當由當事人予以承擔。但,何謂避稅?是否跨國公司的所有涉稅行為都可以為此避稅行為所包含,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鑒于此,以跨國公司最常使用的轉移定價為例,我們有必要借助稅法基本原理及其它一些基本原則和對我國稅法框架下的跨國公司避稅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以確定其法律性質。二、跨國公司避稅行為性質——以轉移定價為視角
如本文所述,轉移定價是跨國公司通過關聯交易等特殊手段及安排該達到減少在東道國應該交納的稅收,造成該東道國的稅收流失的行為。對于跨國公司轉移定價行為的性質,我們可以從稅法基本原則出發進行必要分析。
實質課稅原則作為我國稅法的基本原則具有“公理”性效應。它是租稅法律主義原則之外的解釋和適用稅法的最重要的原則。因此有學者認為其是構筑稅法獨立基礎的契約性原則。與租稅法律主義原則不同的是實質課稅原則強調經濟現象的“實質”,即去偽存真的效果。“如果是通過假裝行為隱藏真實行為時,盡管它是假裝行為,也要以真實的行為作為課稅基礎”。如果從法律所規定的表面形式出發,假裝行為可能由于其欺騙性而不落入法律所規定的形式要件之中,但是按照實質課稅原則,假裝行為并不因為表面的欺騙性而喪失其“應稅性”。
公平稅負原則又稱應能稅負原則或量能課稅原則。穆勒和庇古將相對犧牲的概念引入稅法,認為凡具有相同納稅能力者應負擔相同的稅收,不同納稅能力者應負擔不同的稅收。這個觀點也被稅收立法者引進稅法的觀念中,并最終形成公平稅負原則。如果說在流轉稅和所得稅這樣不同類型的稅收橫向比較上難以體現公平稅負原則的話,那么在課稅對象相同的同一種稅目下稅負的公平性問題就體現得極為突出。事實上由于我們國家特殊的商品課稅體制與國外不同,實行增值稅與營業稅并行征收。增值稅的征收貫穿了商品生產及流通整個環節且存在先征后,即征即退免征等諸多稅收優惠措施以及企業自身的混合經營及兼營行為使得脫逃稅大有可為。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差別較大,企業的實際稅負不均。如果認為諸如資本弱化等行為是一種投資戰略上的避稅行為,那么跨國公司為逃避納稅義務而人為地調整商品或服務價格使其背離市場公允價值的行為則不能不說是一種明顯故意的逃稅行為。這種行為的存在使得其稅收義務非法地減小從而相對其他正常企業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但是目前眾多企業正是借者稅務籌劃的名義進行逃之實。
因此,實踐中簡單地否決跨國公司避稅行為的違法性是不適當。我們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應對跨國公司的此種行為。
參考文獻:
[1]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臺灣:三民書局,1987.
[2]北野弘久.陳剛,羅永箴譯.稅法學原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丁以升.論法律調整之外的中性行為.法律出版社,1993.
[4]西方稅法原則及其對我國的借鑒作用.法學評論,1996,(3).[摘要]跨國公司避稅行為一直以來被簡單地認為是一種不可罰行為。但事實上該種行為極其復雜,本文試圖通過從不不同角度對跨國公司避稅行為的認識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跨國公司避稅轉移定價
- 上一篇:分稅制改革論文
- 下一篇: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