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體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20:31: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主體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學生主體性
一、教學活動就是德育活動
1.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和交往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學活動中師生交往是最嚴密的、目的性計劃性最強的交往。課堂教學是神圣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它是一個整體的師生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強的教育性,這使得教學本身充滿了教育性,真正領會并貫徹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同時,通過教學過程的嚴格訓練,培養學生刻苦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學科知識的規律性、嚴謹性,學習的氛圍,都是隱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教師的人格魅力,高尚師德,他的言談、舉止、穿戴、情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都將給學生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2.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教學活動包含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內容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將學生看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完成認識性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鉆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與“聽眾”。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使教學本身成為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因素,它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的有著巨大潛力的人的存在。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課堂教學目的應全面體現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認識方面的發展。我們應該提出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學生看作是活動的主體,調動其積極性及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能力等等。這一切雖不是一節課上能夠完成的,但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每節課來實現,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本質。二、課堂教學應定位在育人高度
小學體育學生主體性研究
1.引言
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能夠實現從傳統教育向主體性教育的一種轉變。主體性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以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應用到課堂上和日常生活中。主體性教育能夠得到很好地貫徹與學校、任課教師的培養和教育分不開,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教育是終身體育習慣培養的基石,下面將對主體性教學的內涵與特定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小學課堂教學中,主體性發揮的方法與策略。
2.主體性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2.1主體性教學的內涵。主體性教學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引和教育下,表現出一種能夠獨立的對問題進行思考,對困難進行解決的一種功能特性,具體可以表現在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主體性教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學生在課堂教育中的主體位置不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完成課堂的知識的學習。主體性教學能夠讓每一個學生更好的培養自信心,更好的學習知識,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2.2主體性教學的特點。學生是課堂學習的發展的主體,在課堂上學會知識是學生的根本任務。在體育課堂中實施主體性教學,首先要確定學生是學習主體,圍繞此目標,教師進行備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置。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鍛煉的能力,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培養,因材施教,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得到鍛煉。在現代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體育精神和體育能力的培養。體育精神的樹立和體育能力的培養比學會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技巧更為重要,主體性教學就是從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體育精神入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幫助學生不僅僅學習體育知識,更是主觀能動性的學會認識體育、了解體育。在體育課堂上,落實主體性教學也是加強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一種表現。
3.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的幾點建議
3.1創設情境,讓學生當主角。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單純的聽教師教授知識,與教師的互動也較少,尤其是在體育課堂上,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主體性教學就是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調動和輔助作用。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情景,讓學生成為主體。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需要與教學任務靈活這設置課堂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秩序井然,課堂氣氛熱烈。3.2給學生以自主的空間,教會學生學會求知。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的想法和認知應當占據主導地位。如果體育課堂上,只是教師一直在講授知識,學生參與度較低的話,學生就不能很好的體育教師教授的體育訓練方法和要點。整堂課也會變得死氣沉沉。所以為了更大程度的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特點,教師可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時間,完成在課堂上想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住兩點,第一是教學前,可與學生共同確定學習的目標和學習的內容,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是培養學生在課堂上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教師對學生起到指導作用,但整個的學習過程要學生獨立自主的去完成。這樣,才能給予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3.3巧妙運用教學語言,增加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在體育教育中,因學生的個體的不同差異,學生的體育能力也不同,對于相同的體育訓練,有的學生表現的突出,有的學生對于訓練內容的完成度可能并不是特別好,這是由學生的自身素質決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不能按照同一套標準去要求,對于訓練效果并不理想的學生,應當多鼓勵,多指導,而不是批評、呵責。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巧妙的運用教學語言,增加學生課堂學習的靈活性,即針對不同學生,按照學生的特點和個人愛好設置多種教學內容。3.4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果。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對學生而言,當其在學習上取得進步,解決問題時得到老師的肯定贊許,他們便興高采烈,心情愉悅;反之,他們興致索然。成功,像一支興奮劑,讓學生能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能不斷激勵他們積極進取。所以教師要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成功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體育教學與普通的文化課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實際操作,反復練習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掌握體育技能。主體性教學方法把三分理論與七分實踐的教學方法融為一體,以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代替填鴨式教學,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在實訓中理解理論知識原理。
學校德育活動學生主體性探究
一、學生德育活動中主體性缺失的主要表現
1.德育活動設計的成人化。德育活動目標在于學生道德養成與踐行,因此,只有當學生作為德育活動主體參與活動時,德育目標才可能達成,活動的功能才可能發揮。而當前許多德育活動都是由教師或德育工作者根據社會價值取向與教育目標設計的,學生是被規劃和實施的對象客體,而不是活動主體。這種成人視角設計的德育活動有其合理性,它有力地確保了社會本位價值。然而正因此壓抑了學生的個體本位價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內在發展需要,忽視了學生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這些由校領導、班主任教師設計的活動,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按照活動設計進行,導致學生參與活動興趣不高,把它作為一項“任務”去草草完成、敷衍了事。
2.德育活動內容的空洞化。一般來說,德育活動是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規劃,將活動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抽離出來,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而且與學生的經驗世界大為迥異。加之德育活動基本上是由教師主導,德育內容源自成人社會化視角,使得活動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經驗世界。因此在學生看來這樣的德育活動內容空洞、脫離實際。比如,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一向是學校德育活動的重點,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三觀”的養成與踐行,這符合了社會本位價值取向要求,而個體文明修養、思想品行、社會公德,這些真正與學生為人處世密切相關的個體需求培養卻比較缺失。換言之,當前學校德育活動內容較為忽視個體價值取向的要求。
3.德育活動形式的制度化與表演性。學校有一些常規性德育活動,如班會活動、升旗儀式、團隊會活動、宣講報告會,還有每逢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而開展的特定活動,如“3.5學雷鋒日”等等。這些活動有其固定步驟和程序,長期以來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動形式,這就保證了學校德育工作在一定時間內有序化、持續性開展。但是日益制度化的活動形式呈現出陳舊呆板、封閉僵化、缺乏新意等弊病。呆板枯燥的德育活動不能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難以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另外,德育活動也表現出“表演性”。一方面是對學校組織者而言。在中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承擔著升學的重壓,不少學校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識教學上,德育工作被邊緣化。但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各種檢查或指示,德育活動便被學校當作“任務”或“表演”去組織開展,一旦完成“指定動作”,便又立刻回到教學的軌道中去了。另一方面是對活動的參與者而言。學生活動本來應該是自由輕松的,但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動有其嚴肅的規訓和約束力,無形中給學生某種束縛和不自由之感。因此,當學生對這些德育活動不感興趣卻又必須參加時,就往往采取表演的心態在形式上“聽師由命”地完成“演出”任務。結果活動完成后往往了無印象。
4.德育活動價值追求的矛盾性。德育活動是由教師精心設計安排,體現了成人化的價值標準和教育目標要求,開展德育活動是引導學生學習社會價值規范,培養其良好的德行修養。換言之,德育活動尋求學生品德發展,然而,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感體驗和心理狀態卻被往往被忽略。不少學生感到德育活動很枯燥沒意思,由于被迫參加,便應付了事。這樣德育活動流于形式,成效自然低下。這就是德育活動價值追求的矛盾性,即發展性和情感性的矛盾。德育活動追求學生品德發展,實施規范化、體制化的德育活動,但是作為活動主體卻需要積極的心態和情感體驗介入活動,否則難以取得良好德育效果。這種矛盾性實際上體現了德育目標與德育手段的分離。這就是說,德育活動成了達成德育目標的手段,德育目標外在于德育活動過程。可事實上,德育活動過程本身也就是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動中,沒有道德主體自由的、積極的心理情感投入,如何能形成其積極的道德情感和自覺自由的道德行為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始終堅持“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教育的過程,除教育自身外別無目的。因此,德育目的就在德育過程本身。德育活動價值追求的發展性與情感性看似矛盾,實則應該是統一的。
二、德育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充分顯現學生主體性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課題選擇和組織的主體性;研究過程的主體性;評價的主體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立課題的實質就是發現問題、但在目前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不少學校往往采取教師提出課題、創設問題情景,形成學生發現問題的沃土、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實行動態管理,允許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改變課題、研究性學習突出“研究”二字,強調學習的自主性、了解學生、耐心等待、鼓勵學生、評價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評價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評價應該是和研究共始終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研究性學習比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只有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正確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性包含了選題的主體性、研究過程的主體性和評價的主體性。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主體性選題研究過程評價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主動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傳統的以傳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所無法完成的。研究性學習就是適應這一形勢而產生,并在全國迅速推廣的。在實踐中,關于什么是研究性學習,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應遵循哪些原則等問題正被熱烈地討論著。筆者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者由傳統教學中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不僅在于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和主體性的人格培養。換言之,研究性學習是主體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一、課題選擇和組織的主體性
確立課題的實質就是發現問題。確立課題是研究性學習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一般說來,事物的論證過程有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單單把目光投向后兩個方面,因為他們認為分析能力和解決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這三個論證過程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沒有“發現”哪來的“分析”,又哪里來的“解決”?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忽略了“發現問題”這一重要環節,因而制約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而研究性學習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主體性管理模式分析
一、背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普遍出現了教育民主化的浪潮,為擺脫高等教育出現的財政危機、學生來源危機、質量日益下降危機、公眾信任等多重危機困境,美國等西方國家著力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不同天賦、目的、個性學生的多樣化需要,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負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成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內容。當今世界,美國大學模式基本上引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代表著大學組織發展的方向。
二、理念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先天素質的差異性,所處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個性;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不同,學習在客觀上也存在個體差異性;作為現在教學組織基礎的班級授課制在照顧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上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和自身的需求出發,結果導致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有的“不愿吃”,有些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從哲學上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從事自覺的活動,駕馭人自身的發展,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能動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動必須讓學生以其自身發展的主動意識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在接受外部影響的同時,主動挖掘自己的內在潛力,促進多方面素質的提高。從心理學上看,教育實踐和研究表明,學習的基本因素是有兩大系統構成的。一個是認知系統,主要體現在智力因素上;另一個是情意系統,主要體現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主動權基本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有賴于價值觀的確立和反復的訓練。從教育學基礎上看,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修身的觀點,除了強化課堂書本知識體系的學習之外,應盡可能搭建類職場環境平臺,站在他們前面引導,站在他們旁邊輔導,站在他們后面督導,促使他們當好教育和學習實踐活動的主人。建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大學學生管理模式,在教育過程中時刻要以學生為中心,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為直接目標,搭建系列化的類職場活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平臺
我們提出“學生主體性”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以往的工作不重視或者不強調學生主體,相反,更加突出的高舉學生主體性的旗幟,據此探索管理育人最優的實現途徑,更好的服務教育教學培養活動。在實踐這個理念過程中,核心的是必須建立一個可操作的、便于落實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平臺體系,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高度融合。(一)環境育人建構平臺。1.公民意識培養:在校道、操場、草坪等等校內公共場所劃分各學院文明責任分區,以班組為單位“領養”管護,倡導環保理念,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文明素養。2.人文素質大講堂:邀請各方名家,持續開展各類人文與科技知識講座,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3.黨團活動:黨支部組織生活(民主生活會、黨員評議、支部活動等)、組織推優,指導團支部、班委會開展班團活動,協助組織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黨員與團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發揮黨員和優秀團員在學習、工作、活動等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優良校風、學風。(二)個性發展與個性興趣發展展示平臺。1.心理健康教育:朋輩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心理健康主題活動、發展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實施心理危機“三預”工作。2.科技文化藝術節:以科技創新著眼點,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藝術思維和人文素養,發揮激勵和表彰功能推進高水平項目的突破。3.校園晨讀:面向新生,以晨讀為途徑,以班級(組)、自主學習團隊等為實施對象,以英語、文學、傳統文化經典為誦讀內容。倡導早起習慣,克服貪睡陋習,服務課堂教學,鍛煉語言表達能力。4.各類文體活動組織、協會:完善學校各類體育運動、藝術協會組織規程,強化學生自主管理與自主活動,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三)專業知識學習支持平臺。1.自主學習團隊:根據考研、考證等各種不同的顯性需求,成立跨年級、跨專業、跨學科的各類自主學習團隊,使之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基本組織單位,一個資源共享的幫扶平臺,提升學生互助式、自主式學習能力,實現學生顯性目的。2.學習支持中心:以專業導師、職業導師、學生志愿者為主體的學業咨詢支持機構和資源服務中心,服務學生自主學習和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四)通用能力開發平臺。1.通用能力與素質拓展項目:通過應用文寫作、讀書協會、計算機信息處理大賽等,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等能力。2.挑戰杯、數學建模等各類競賽:招標相應的團隊,組織不同屆別的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定期舉辦的賽事,以賽促學,提升學校形象。3.核心能力訓練團: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有針對性地培養培訓學生適用于各種職業和崗位變換的職業核心能力,服務于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全校分層推進。(五)職業意識養成與職業規劃平臺。1.專業前瞻行動計劃:面對新生,在入校伊始就明晰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和職業定位,確立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積極性是大一新生第一學期的活動重心。從迎新開始組織,建立學生的學校認同、專業認同、發展認同。2.職業規劃大賽:主要面向二三年級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和職業志向進行比賽形式的自我規劃和定位,提升就業指導客觀效果,結合國家和全省比賽,以賽代學、以賽代訓,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職業發展綜合課程:整合“三課”主體內容,加強學校針對性,突出應用性,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一體化,強化職業意識養成效果,提升思想道德、文明意識的職業性向。(六)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體驗平臺。1.大學生創業園:利用創新創業園面向全校篩選科技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創業團隊,實操實練激發創新意識。2.校園模擬市場:面向全體學生,服務大學生創新科技園項目篩選,激發創新意識,鍛煉創業能力。3.寒暑假社會實踐:整合既有的實踐項目,形成特色和品牌,鍛煉學生自我。4.校園勤工助學崗:拓寬助學渠道,規范申請、招聘、最終確定的環節和過程,發揮教育功能,建立學校認同,服務學校發展,勤工助學管理實踐教育化,讓學生借此熟悉就業求職和招聘的相關環節。
閱讀教學鍛煉學生主體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則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本文就此談談體會。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入學的孩子,對學校生活懷有濃厚的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漸漸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再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就成為一句空話。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閱讀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在課堂上,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故事、兒歌、圖畫等不同形式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閱讀,從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如在學《影子》一課,先讓學生在陽光下觀察自己的影子的變化。再讓學生說一說影子的特點,使學生感同身受。產生對兒歌的興趣,主動去閱讀兒歌,體驗兒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使學生盡快走進文本。
二、改進學習方式。體現學生主體
1.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雖然引導學生讀懂了文本。卻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限制了他們創造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語文課堂中要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空間,把自主選擇權交給學生。如在學《四季》一課時,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認真朗讀。在全班交流讀后感受。這樣既重視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提倡小組合作學習。首先給小組確定一個目標。如學《小松鼠找花生》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大聲讀、合作讀等;(2)我會問:在小組內提出不理解地方,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講給小組伙伴聽。學生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自覺地給自己的小組提出學習目標,使每位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德育過程學生主體性考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
德育過程即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為目標,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和的活動過程。沒有活動就沒有德育,活動使主客體發生聯系。在學校,活動是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過程。活動是德育的生命。
我們過去對于校園中德育活動范疇的熟悉經常陷入一種誤區,以為它僅指那些課堂教學以外的專門組織的有很強政治性的活動,比如升國旗、聽報告、學雷鋒做好事等等。這些確實是必要的德育活動,但假如僅限于此,那我們實際上就等于放棄了德育活動的最主要的形式——課堂教學。學校中師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動就是課堂教學,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假如德育活動不和學生的主要實踐活——課堂學習相結合,就難以實實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恐怕也是我們過去德育活動缺乏實效性的癥結之一。
一、教學活動就是德育活動
1.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和交往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學活動中師生交往是最嚴密的、目的性計劃性最強的交往。課堂教學是神圣的布滿生命活力的,它是一個整體的師生相互功能的動態過程,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強的教育性,這使得教學本身布滿了教育性,真正領會并貫徹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熟悉社會熟悉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同時,通過教學過程的嚴格練習,培養學生刻苦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學科知識的規律性、嚴謹性,學習的氛圍,都是隱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教師的人格魅力,高尚師德,他的言談、舉止、穿戴、情感(非凡是對學生的情感)、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都將給學生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體育教學凸顯學生主體性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主體性體育教學的認識,以交往理論作為師生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文獻綜述法,以前人的研究為根基,試圖以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作為體育教學目的的主體性體育教學理論,對主體、主體性、主體性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內涵進行了界定,闡述了主體性體育教學的特征及師生關系。
關鍵詞:主體性;體育教學
對師生關系進行闡述,是由于對師生關系的研究是主體性體育教學中爭鳴的熱點中的熱點,對師生關系的研究也是對主體性教學進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為止,對師生關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教學三體論
此觀點認為,在體育教學中要處理的是體育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之間的“三體問題”。教師和學生在對環境的關系上都是認識的主體,但是他們又彼此發生認識論上的關系:體育教師要對學生施加影響,就要把學生當作認識客體來研究,而自己則在對學生的關系上成為認識的主體;與此同時,學生也在不斷地了解教師,這使學生就成為認識的主體,而教師則成為認識的客體。在這兩者的關系中,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體育教師要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響,就要使學生充分發揮其自主、能動作用。
二、主導主體說
獨家原創:中學生主體性培養教學論文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異常激烈的世紀,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背后是人才的較量,即人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較量。而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高質量的創新人才為目標。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時期,主體性的培養既是素質教育的特質,也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和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就成為當前基礎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什么是學生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是指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主體性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從人本體方面呈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其中創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征的,它是個人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和最高層次,是人的主體性的靈魂。學生的主體性則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其含義也有三個方面: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是指學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獨立的意識及見解;主動,是指學生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精神;創造,是指學生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
二、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經濟主要是建立在生活個體主動行為基礎之上的,是以生活個體(由個體構成的生活群體)參與經濟競爭的積極性和效益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從這個意義上看,市場經濟就是一種以個體為本位的自主性經濟。它要求充分解放個性,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培植人的主體性;它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對自己負責,人人都應當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體。沒有主體意識的公民,將在社會、經濟變革中被淘汰。而我們現在的學生——未來的社會主人,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斷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主體性培養。
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是時代的要求。放眼世界,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和運用作為重要標志的時代,在知識經濟凸顯的社會中,高創新性是核心。創造是促進社會變化的動力,創造是獲取競爭勝利的重要途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在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因素。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有著特殊的使命,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造人才的搖籃。”我們應該看到,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以主體意識的培養為基礎的。學生能夠有獨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意義,它的價值不是表現在結果上的新異,而是表現在形成思想的基礎以及過程的個性方面。
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性研究
摘要:素質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突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從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課堂設計、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對突出學生主體性做出了探析。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教學設計;教學策略
在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為更好地突出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性蓄勢。那么具體到實際教學,教師應該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1更新教育理念強化兩種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讓他們從以往的“要我學”改為“我要學”。這就需要教師樹立兩種意識,一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是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自己責任的充分體現,在此基礎上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他們的主體地位才會明顯,也才會真正實現學生內化。
2優化教學設計突出學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