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24 18:0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深化教育內涵發展的客觀要求。試行《評價指標》有利于發揮科學教育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引導區、校、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豐富教育質量評價的內涵,引導區、校開展科學質量觀指導下的教學與評價活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提升教育管理、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試行《評價指標》有利于推動我市中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市、區兩級政府全面把握教育質量的真實狀況,完善教育教學決策,提升教育管理科學化水平,引領基礎教育創新發展。
(三)建立良好教育生態的有效保障。試行《評價指標》有利于構建教育內部“標準——教學——評價”的良性循環系統,指導學校建立以校為本、基于過程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促進教育質量持續提高。
二、評價機制
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形成市、區、校三級評價運行機制,全面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各區、校按《評價指標》的實施意見積極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驗并反饋評價結果。學校積極開展改進學生課業發展的測量與評價,基于過程記錄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各區、校及時總結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經驗,分享交流。各區、校要將評價所需經費納入到教育經費預算,保障評價工具開發、專業培訓、專門測試和調查、評價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經費。
三、主要內容
綜合評價指標內容:包括學生品德發展、學生學業發展、學生身心發展、學生興趣特長、教學方式、課程領導力共七個方面。這些指標將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四、測試對象
1.學科測試:以普測或抽樣方式確定參測學生。
2.問卷或量表:以普測或抽樣方式確定參測學生、家長、教師、校長。
五、測評手段
學科測試、問卷或量表(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等。
六、測評時間
每學年開展一次,具體測試和調查的時間另行通知。
七、結果呈現
學科測試和問卷調查結果將以市中小學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和各區、校(市級到區層面、區級到校層面)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形式呈現,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以公告的方式面向社會。
八、工作要求
(一)周密組織。為保證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驗的效果,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項目組”的工作要求,確保測試和調查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確保樣本的準確度和參與率,確保測試和調查的客觀性和有效性。一旦發現有關部門在操作中出現違規現象,將予以通報并嚴肅處理。各相關部門要及時反映在組織相關測試和調查中的問題、困難和建議,以便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
(二)分工合作。試行《評價指標》工作由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項目組牽頭,普教科、教研所聯絡協調。市教研所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日常聯系,參與學科測試工具開發、教育質量數據分析、教育質量分析反饋報告撰寫、學科測試評分標準制定、人員培訓組織等工作,完成測試結果反饋。市普教科、教研所和市、區兩級考試機構共同做好教育質量測試考務組織工作,區教育局提供相關支持。區教研室參與本區學生教育質量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等工作。各區、校做好學生體質健康數據收集工作。各部門在承擔相應職責的同時,加強信息溝通,增強工作合力。
篇2
【關鍵詞】 體質;運動活動;生長和發育;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339.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396-02
醫學院校學制長、課程多、課時長,尤其當前學生所承受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較大。為了解醫學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變化情況,本研究對首都醫科大學2008級和1991級學生體質狀況進行比較, 為改善醫學院校大學生體質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首都醫科大學1991年大學生體育鍛煉標準統計數據和2008年學生體質與健康統計數據。其中2008級883人,男生1 309人,女生574人;1991級學生共有729人,男生275人,女生454人。
1.2 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分別測量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50 m跑、男生1 000 m跑/女生800 m跑。測定方法均嚴格按照《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的測試要求進行。對1991,2008級入校男、女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進行比較; 原始數據由Excel 2007建立并管理數據庫,統計分析由SPSS 12.0軟件包完成,不同年級之間的體質指標用2組獨立樣本資料的t檢驗進行分析,顯著性水準定為P
2 結果
2.1 男生體質健康狀況比較 2008級與1991級男生相比,身高、肺活量和1 000 m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肺活量升高145.14 mL,1 000 m跑用時減少4.76 s,50 m跑用時增加0.13 s,見表1。
2.2 女生體質健康狀況比較 2008級與1991級女生相比,身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體重和50 m跑成績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首都醫科大學2008級與1991級學生身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與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統計分析報告尚有差距。人體身高的發育水平是基于多種基因調控和環境影響雙重作用的結果,是人體生長發育一個重要的生理參數[1]。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有關人體身高發育的地域性差異研究就已有所報告[2-3]。有研究指出,人體的生長發育與自然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而且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該研究的采樣數據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型省會城市,并且主要把漢族青年男女作為研究對象[3]。隨著醫學院校的招生逐漸擴展到
全國、港澳臺以及其他國家范圍,受到研究人群的地域或種族范圍的限制,排除影響身高差異的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已不容忽視。生活環境因素有營養、疾病、情緒、學習方式和體育鍛煉等諸多因素,這些都可以影響身高的發育[4];研究工作還應綜合分析多種地理環境因素對群體身高差異的影響。對人體身高的發育水平進行研究不僅可以闡明與人體生長發育有關的生理過程,反映人體的體質發育狀況,并且對人類學、遺傳醫學、運動學、個體識別等領域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女生體重呈增長趨勢,說明飲食結構不合理、精神因素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大學生肥胖的主要原因[6]。
男生肺活量增長,女生肺活量則降低??赡芘c營養狀況、經濟條件及青春發育等有關性別差異較明顯,與肺功能發育特點有關[7]。
在身體素質方面,男、女生50 m跑成績呈下降趨勢,說明速度爆發力是學生較弱的項目,爆發力存在差異主要與學生平時缺少體育活動有關。
男生1 000 m跑和女生800 m跑的成績有所提高,這與體育課增加了12 min跑和體育成績評分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掛鉤(15%)有關。
本研究提示,醫學院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教育主管部門應有預見性和針對性地制定大學體育教育發展改革措施,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普及體質健康教育,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考核標準;改善營養狀況,加強學生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教育;體育課程應增加體能訓練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動起來、跑起來,使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 h,使學生養成終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4 參考文獻
[1] 郗永義,霍塞虎,梁小鋒,等.健康成人身高相關基因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 2005 ,28 (3):177-179.
[2] 林琬生,胡承康.中國青年生長發育環境差異研究.人類學學報,1990, 9(2):152-159.
[3] 唐錫麟,王志強,王冬妹.中國漢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人類學學報,1994,13 (2):143-148.
[4] 金捷.學生身高差異環境因素的教學對策研究.體育教學,2005(5):26.
[5] 霍塞虎,鄭秀芬.影響人體身高發育的遺傳基因研究進展.承德醫學院學報,2006,23 (4):415-418.
[6] 符文華,李恂,白衫,等.沈陽市大學生超重與肥胖患病現狀及影響因素,2007,34(11):2085-2093.
篇3
關鍵詞 中小學生;形態發育;身體素質;健康狀況;運動負荷
中小學生正是生長發育時期,非常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為他們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但目前社會就業問題,大多數學校不得不百倍地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健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致使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受到一定的影響,身體素質下降。為了解本地區中小學生生長發育、身體素質、健康狀況,以指導我們的工作,特做了中小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轄區內隨機抽取2所中學,2所小學,10-17歲在校生1500名,剔除檔案資料有誤的71名,有效資料1429名(稱中小學生)。
1.2調查方法
1.2.1生長發育的形態機能指標,按常規要求測試了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統計處理結果。與前10年間的資料對比分析。
1.2.2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根據資料,進行體育鍛煉達標率比較、分析。
1.2.3隨機抽取校運動隊15歲男生30名稱運動組,同時抽取非運動隊學生15歲男生30名稱對照組,做身體素質對比研究。身體素質指標分別測試了50m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1000m跑,記錄成績,求平均值。按《河北省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成果》中身體素質評價方法,6項指標權重處理,然后分組比較。
2 結果分析
2.1本地區10年間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生長發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其本地區的特點,其中以15歲男生為例,身高、體重均有較大增長,胸圍和肺活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10年間15歲男生身高x增長了3.96cm,胸圍增加了-0.673cm,肺活量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61ml。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試不同年齡組的體育鍛煉達標率進行比較。
10、11、12歲組體育鍛煉達標率較好,15、16歲組略差些,但經統計學處理認為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男女14、15歲組的運功成績看比我們地區青少年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2.2為弄清經常與不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對身體素質影響的數量關系,隨機抽取運動隊15歲男生30名與同齡非運動隊男生30名做對照組研究,按河北省學生體質調研成果中,6項指標權重處理得分x比較。
統計比較s=8.440,t=7.534,p
3 討論
3.1在當今物質條件明顯好轉的情況下,青少年的健康狀況、身體素質理應隨社會的發展而好轉。本組資料在調查中發現,本地區青少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例:蛔蟲感染率由1999年的14.35%下降到2005年的7.7%,齲齒患病率由1998年的42.40%下降到2005年的21.4%,HBV感染率由1997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5.54%,沙眼患病率由1999年的33.4%下降到2005年的19.5%,運動損傷率由1998年的27.7%下降到2005年的15.7%,可以證明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狀況好轉。但是青少年單純肥胖率由1997年的3.86%上升到2005年的7.64%,視力減退率同1997年的18.6%上升到2005年的38.64%,青少年生長發育指標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狀態,例:16歲男生身高2005年比1995年增長3.96cm,體重增長了5.27kg,肥胖體型的人數明顯增加;胸圍十年間下降了0.673cm,肺活量由1999年的2621ml下降到1995年的2460ml。這點與王裕華等報告的吉林延邊二中學生身體形態發育隨身高體重增長均不明顯,胸圍下降十分顯著的特點不同。我們地區青少年的身體加長加粗的特點可能與我們是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較快,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加快有關。
篇4
關鍵詞:格林模式;武陵山區;青少年;體質健康;教育診斷
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全國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總體呈向好態勢,身體形態水平繼續提高,肺活量在2010年出現上升拐點后繼續上升[1]。但是,我國《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指出,15歲及以上的人不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率高達72.2%。全世界每年有530萬人是因為缺乏體育鍛煉而過早死亡[2]。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教育存在于社會環境的不同領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集中體現。學校更應該融合家庭和社會,更好地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健康第一”的思想相結合,實現終身體育的價值。武陵山區的行政區域范圍為湘鄂渝黔共計71個縣(區、市),湖南武陵山是大片的集中連片特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則是扶貧的主戰場。2015年該地區的GDP僅占全省的17.3%,人均GDP為23717元。這與社會歷史問題、經濟發展不平衡、地理環境等因素有關,導致該地區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不容樂觀:白志紅等人(2013)研究結果表明,近25年間(1985-2010年),武陵山區土家族學生胸圍的增長幅度不大,男生部分年齡組出現負增長,肺活量也在下降[3]。彭彥等人(2013)結果表明湘西漢族學生的身體形態發育水平明顯高于湘西苗族學生[4]。諶曉安等人(2014)對湘西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質進行分析,結果是該地區總體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體質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長期引導和關注。美國學者勞倫斯²格林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即診斷評估模式。該模式共分為九個階段,其中1-5為診斷階段(PRECEDE),該教育診斷評價主要由傾向因素、強化因素、促成因素構成。6-9為干預階段(PROCEED)[6,7]?;诖耍疚耐ㄟ^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運用格林模式對武陵山區青少年日常行為展開健康教育診斷。
1社會學診斷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社會學診斷的核心內容是人們的生活質量。那么何為生活質量,通常是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展的一種結果。在醫學領域中,主要指個體、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質量[8]。社會學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評估人們的生活質量,從客觀條件和主觀感受為指標進行調查,分析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健康因素,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質健康教育的行列中,提高生活質量。馬天來(2015)從五個維度對湘西地區大學生生命質量(生理、行為、心理、社會、環境)進行調查分析,通過計算各維度的總分得出,大學生的生活質量與學科、年級、性別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生命質量與生理無顯著差異。重要的是體育專業的學生生命質量得分明顯高于文理科生[9]。在對吉首大學學生訪談中得知,大部分人表示從小到大都缺乏體育鍛煉,課業負擔重,學校重文輕體的觀念,加之部分青少年存在飲食和作息時間不規律等問題,導致青少年整體體質呈下降趨勢。蘇方宇(2013)等人對云南省哈尼族、傣族、拉祜族7-18歲的青少年兒童進行生命質量(社會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環境、生命質量滿意度)調查,結果是拉祜族的生命質量得分最低,且與中國農村常模在不同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區域交通和受教育程度有關[10]。
2流行病學診斷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基礎學科,如何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是研究的重點。找出影響青少年生活質量的疾病或健康問題是流行病學的主要任務。本文通過對青少年的健康狀況和發病情況進行詢問,發現大部分健康問題主要是抵抗能力的高低和一些突發疾病等造成的。武陵山區青少年流行病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高血壓的發病率與肥胖狀況。楊小仙(2012)等人對湘西地區農村7-15歲的1755名兒童進行體重指數(BMI)、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的相關性研究,通過體重指數將他們分為正常組、超重組和肥胖組,結果為女性的SBP和DBP均有顯著性差異。BMI與SBP和DBP成正相關關系(P<0.05),而且BMI的三個組別與高SBP的發生率為1.3%、7.1%和15.2%,所以,肥胖程度越高發生高血壓的概率會成倍上升[11]。謝文杰(2016)等人調查結果顯示,湖北省15-18歲1481名青少年中患有高血壓的人數占17.99%,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知,農村、超重和肥胖與青少年高血壓的發病呈正相關,與中、高等運動強度、睡眠呈負相關[12]。目前,導致慢性心血管、肥胖等流行疾病的發生,是體力活動的不足造成的[13]。2、營養狀況。張天煒(2012)對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的3069名小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調查,6-9歲、11-12歲是患營養不良和肥胖的主要年齡段,與父母的職業和經濟收入有關,而且與母親的營養狀況有密切聯系[14]。張天成等人(2014)對2876名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小學生的營養與肥胖進行分析,土家族中不同性別和居住地,苗族中不同居住地與肥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應對不同群體的營養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15]。馮光霞等人(2015)對貴陽城市、郊區、鄉村共1621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為能量、微量元素和蛋白質均攝入不足,農村地區的初中生應加強膳食營養的指導和教育[16]。以上為武陵山區流行病學相關診斷研究,高血壓檢出率的升高、營養不良和過剩導致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長,而且患某些疾病的概率相當高,說明該地區青少年體質健康不容樂觀,需引起社會的關注。
3行為和環境診斷
流行病學是前提,行為和環境則是存在問題的所在,武陵山區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環境的變化來改變當前的健康問題。在該階段不僅要找出病因,還要對癥下藥,合理開展促進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這需要我們通過調查健康問題的輕重緩急進行合理安排。詹才章(2016)認為大學生利用課外觀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都高于周末。每天睡眠的平均時間為8.12小時至9.20小時,得知大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過長,而運動時間過短[17]。張福蘭(2015)等人通過調查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中發現,青少年中缺乏鍛煉的人數高達65.13%,且男性的吸煙率和飲酒率都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18]。鄭果(2016)指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農村初中生有60%以上的學生一周都不喝牛奶,56%以上的學生缺乏鍛煉,46%以上的經??措娨昜19]。在行為因素影響下,大學生還面臨著就業、考研等社會環境壓力,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注,在這個大環境下進行健康教育,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提出不同的干預策略。
4教育和組織診斷
對行為與環境診斷所得出的結果進行相關的健康分析,對部分青少年進行訪談,還要將獲取的大量文獻資料和專家領導的建議總結歸納,為今后的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因為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們的行為和方式發生改變,所以該診斷階段也是PRECEDE模式的核心。該教育和組織診斷分為三個因素,即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強化因素。
4.1傾向因素
傾向因素是行為發生的基礎(如人們的認知態度、技能、意識、自信心等),它將為今后的慢性流行病埋下禍根。通過訪談詢問大學生得知,他們自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沒有問題,而且現在正值青年,也沒必要過早的擔心健康問題。認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會對健康有直接影響,因此也沒有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其實,不健康的行為習慣終有一天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4.2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如政策的出臺、宣傳教育、家長的影響等)主要受外在條件的影響,是個體或群體實現行為的條件。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不夠,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系統持續監督健康促進模式。僅僅靠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遠遠不夠的,對相關健康教育的培訓也很匱乏。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喜受拘束,導致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現在的大學生大多都是在外上學,離開了父母家人,在學校課余時間又相對充分,導致學生出現了飲食不規律、通宵上網等問題,這是受到學校管理制度和環境的影響。
4.3強化因素
強化因素(如同伴同事的鼓勵、社團組織等)是在行為發生之后還繼續影響或得到支持的因素。通過訪談吉首大學學生得知,大部分學生受同伴影響,比如宿舍通宵娛樂或熬夜暢談,來釋放自己的情緒,這其實也是行為的繼續表現。
5管理和政策診斷
管理和政策診斷的核心內容是組織評估。組織評估又包括組織內分析和組織間分析[20]。組織內分析,也就是相關部門開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有知識講座、學校社團組織、運動技能培養等。組織間分析,主要是相關部門的相互協作的情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將健康教育普及開來,讓更多的人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然后就是政策法規,通過社會這個大環境發揮國家政策、完善各項制度法規,加強監管力度,對體育鍛煉做出要求,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也為我們今后的干預提供依據。
6結語
篇5
按照區教育局普教科德育工作部署及學校工作安排,德育處繼續以“德育 為首、安全為重、以人為本、注重實效”的德育工作理念為指導,以打造霍元甲 文武學?!耙晕念V牵晕漯B德”的思想教育為目標,以秩序校園建設為抓手, 做好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康人格,不斷創設有利于培 養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
一.德育處的工作目標
1.加強年級組、班主任隊伍建設。堅持“有布置,有檢查,有反饋”的 “三 有”原則,創設“公正,公開,公平”的“三公”平臺,加強年級組的團結協作, 進一步調動班主任班級管理及年級組工作的積極性, 落實 “讓主動成為一種習慣, 讓創新成為一種目標”管理。
2.規范“秩序校園”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發揮班級督查,值勤老 師監督記載的作用,并用活動和實際體驗,增強感恩思源、勵志意識,逐步營造 “國際精品?!钡膭摻ǚ諊?。
3.強化思想教育,提高學生文明素養,增強安全責任意識,落實安全工作責 任,提高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確保校園無責任事故發生。
4.加強小學部與家長的聯系,爭創讓家長滿意,讓學校滿意的文明,積極向 上的小學部,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強大合力。
5. 強化少先隊工作,努力提高道德培養的實效。
二.德育處工作重點
(一)重視德育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1、加強年級組、班主任隊伍建設。樹立年級組、班級先進典型,引導年級 組、班主任 “比、學、趕、超”,繼續落實“愛、靠、嚴、細、實”五字方針。
繼續細化班主任、班級常規工作考核。堅持有布置,有檢查,有反饋的“三有原 則”及“干與不干,干好與干差”不一樣的原則;創設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 “三公”考核平臺,調動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推動了年級組、班 級各項工作、活動爭相開展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采取班主任例會、理論學習、經 驗交流等多種形式, 重點做好校內培訓的同時,努力為班主任爭取走出去學習的 機會,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提高管理水平;規范落實主題班會課,繼續堅持推 門聽課、先周備課制度;根據區教育局普教科工作安排,引領全體教師參與課題 研究,深入研究學生、研究班級管理,營造一種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狀態 下研究的良好育人氛圍;做好班主任、學生成長檔案管理工作;提高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使常規管理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2.加強全員育人工作力度, 提高師德水準。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是推進德育 工作的根本保證。
結合教育局德育工作部署會提出的以科研推動德育教育,全體 老師要讓主動成為一種習慣,讓創新成為一種目標,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我們 也將通過規范、引導、學習培訓和考核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突出工作實效;引 導全體老師面向每一個學生,做到“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生活上指導,心 理上疏導”,體現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關注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心理、生 活等各方面需要,營造 “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圍,創建學生 健康成長的溫馨和諧家園。
(二)以養成教育為重點,整體構建德育體系,切實提高德育實效性,打造平安和諧校園
1.細化學生習慣要求,抓實秩序校園建設;增強并激發學生感恩勵志意識、 責任意識、自主意識。結合學校秩序校園建設,在上學期的基礎之上,繼續從衛 生、紀律、禮儀、安全、等幾個方面細化各項常規要求。
通過細化處室人員、年 級組長和值勤老師監督任務, 發揮更大的督促作用; 引導全體老師樹立大局意識, 全員參與,齊抓共管,使學生例規成習;通過宣傳動員周、規范周、強化周、達 標周,逐步強化學生良好習慣形成。在主題活動教育中重言傳身教,以愛換愛, 通過主題教育活動, 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 自主意識, 進而把崇尚良好行為習慣、 感恩一切, 善待幫助自己的人, 轉化為自我勵志行為, 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2.發揮校園小喇叭功效,表揚為主,批評為輔,每周實時播報,時時播報, 從學生的思想根本出發,鼓勵學生多做好事,多做對的事,加強學生思想規范。
3.落實主題班會,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課堂是實施德育課程和完成德 育任務的主陣地、主渠道。一方面要加強學科課程的德育滲透,有意識地找準結 合點,在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上好國家課程《品德與生活》 、 《品德與社會》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在校園內開展“弘揚健康文明、爭做陽光學生”的系列實踐活動,幫助 學生講究公共衛生、樹立公共道德、規范公共行為。實踐活動的重點是開展“講 衛生、講禮儀、講道德”教育,通過教育傳承中華民族“愛清潔、講文明、重禮 儀”的傳統美德。要求學生實現“三管住” 。即:管住自己的口,不隨地吐痰; 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腳,不踐踏花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 習慣。
三.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大力開展法制安全教育。
學校將繼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為德育工 作長期堅持的重點。各班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貫穿到整個學期,常抓不懈, 充分利用班會,升旗活動進行教育,規范學生的課間活動,要求學生在校園內不 玩危險性的游戲,以杜絕不安全隱患。加強教師值日工作,要求值日教師提高責 任感,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安全活動。
四.完善三位一體網絡體系,建立開放德育新體制
(1)、定期開展好家長與學校的聯系工作,充分發揮家校通的對學校教育、 教學管理工作的監督、評價作用,推進民主管理的進程。 (2)、積極開展電話回訪活動。每位班主任一學期的家訪率力爭 100%,并做 到“勤、誠、實” ,使電話回訪真正起到溝通教師、家長、學生間的橋梁作用。
五.發揮少先隊員的主力功效,培養優秀少先隊員
1.加強和改進少先隊員思想道德建設。
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載體,繼續對少先隊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 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在少先隊員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讓少先隊員在活 動中產生民族自豪感。要通過板報、班隊會、演講、國旗下講話等形式,開展革 命傳統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 革命傳統教育和法制教育, 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法制觀念。讓未成年人的思想 道德建設之路越走越寬廣。
2.加強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
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形成講文明、懂禮 貌、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發揮少先隊作用,加強隊員們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 教育,嚴格各種規章制度,加強文明禮儀常規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通過國 旗下講話、班隊會進行教育。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講究衛生。開展如“使 用禮貌用語” 、 “給老師獻上一杯水” 、 “學校是我家,衛生靠大家”等活動。適時 舉行《守則規范記我心》演講和班會活動。
3.推進少先隊實踐活動,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利用清明節、植樹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 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深化 “小公民道德建設計劃” 。深化拓展“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 ,開展以學習自護 知識、培養自護能力為主題的體驗活動。
4.加強少先隊的基礎建設。
(1)開展少先隊員光榮感教育。以中隊為單位,以“我是少先隊員” 、 “我生活在少先隊組織中” 、 “我為少先隊添光彩”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少先隊員光榮感教育。
(2)開展少先隊輔導員責任感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以“做少年兒 童人生追求的引領者、實踐體驗的組織者、健康成長的服務者、合法權益的維護 者、良好成長氛圍的營造者”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感教育,全面提高輔導員的思想 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引導他們以自身優勢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獨特 作用。
【2017德育處工作計劃二】
一、工作思路:
提高人員素質,增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研究意識,加強對學校德育、體育工作的調研和指導,努力幫助解決學校實際問題,促進我縣中小學德育、體育工作的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
二、工作重點:
1、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交流活動,提高人員素質:德育干部“新學?!睄徫慌嘤?,讀書交流;班主任培訓、班主任素質大賽;體育會課及課標培訓;合唱技巧培訓等。
2、繼續推進中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通過 “養成強化月”、專題研討、經驗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師生對習慣養成重要意義的認識,努力探索中小學生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途徑。
3、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創新研究,聯系我縣實際,初步探索發展性德育模式的構建,以新學校行動研究為切入點,逐步推動德育活動課程化,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
4、繼續組織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進一步推進學校社團活動建設,繼續加強校園文化場地和氛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藝術節,開展“奮發向上崇德向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國學經典進校園活動,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5、繼續組織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組織1-2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以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教師為師資基礎,在全縣教師中普及心理學知識,協助有條件的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
6、定期調研,及時掌握學校體育工作總體情況,繼續協同相關股室工作,確保完成體育三年行動計劃。
7、承辦**市20xx年大、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8、繼續推進落實“校園一小時體育活動”。
(1)進一步加強體育工作的評價研究。充分利用《大課間活動及學校常規體育工作評
估標準》,通過評估進一步增強體育工作的實效性。
(2)組織優秀體育教師,對體育工作薄弱校、潛力校的進行幫扶,到學校體育課和大課間的現場實地指導。
(3)指導各校開好校級運動會。小學階段組織和參加校級、鄉鎮級運動會,中學階段組織和參加校級、縣級運動會。指導各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特點確定比賽項目,個人項目和團體項目相結合,盡量擴大學生參與面;趣味性和競技性相結合,小學階段適當增強趣味性,中學階段適當加強競技性,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指導各校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各類小競賽活動。
(5)組織舉辦各類體育賽事。
德育工作具體安排時間表:
(1)3月初中小學“養成教育強化月”,進行“中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專題調研。
(2)3——7月份:全縣中小學以“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為主題組織開展讀書教育活動、藝術節活動、慶 “六一”等系列活動。
通過主題班會、升旗活動、征文>演講活動、辦板報、合唱、文藝匯演等形式,學習榜樣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理想信念,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復興夢做出貢獻。
(3)4月中旬組織合唱技巧培訓。
(4)3—5月份組織并指導首批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教師,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工作,選取個人興趣點,繼續深入學習研究,形成40分鐘至3個小時的專題講座,5月底前上交講稿和PPT。
(5)暑期進行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發展心理學理論及實踐的培訓,德育干部和優秀班主任的業務培訓。
(6)7—9月份開展班主任優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動。
(7)9月份結合中小學“養成教育強化月”活動,進行“中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專題調研;征集德育工作創新案例;選取試點校,在北京專家指導下建設首批學校心理咨詢室。
(8)10月下旬舉辦中小學班主任素質大賽。
(9)12月下旬組織德育工作交流會:專題1---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專題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題3----德育工作課程化(含社團活動的開展)
體育工作具體時間安排:
(1)3月中旬召開全縣中小學學校體育工作會暨大課間操頒獎總結會,做好**年總結,布置2015年計劃。
(2)3月份開展季節性疾病防治宣傳教育活動和健康校園創建工作。
(3)3至6月份、9-11月份將不定期對全縣中小學大課間操進行質量抽查,并將抽查情況納入大課間操評估體系。
(4)4-5月份指導各中小學舉辦學校春季運動會,舉辦春季運動會的學校及時上報活動時間和方案,并注意留存影像資料備查(照片、視頻均可)。
(5)4月上旬舉辦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選派優勝學校參加市中小學生籃球比賽。
(6)4月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報名工作。5月上旬組織初中升學體育測試工作。
(7)5月選派優秀體育教師參加市體育優質課評比活動。
(8)“一校一品牌,一生三愛好”市級示范校申報工作。
(9)7月份組隊參加市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
(10)9月上旬召開全縣中小學體育工作會。
(11)9月承辦**市大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12)9月中旬舉辦中學生異程長跑接力賽,組隊參加市中學生異程長跑接力賽。
(13)10月做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測試工作,完成全縣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數據上報工作。
(14)10月舉辦全縣第二屆中小學生跳繩比賽,組隊參加**市中小學生跳繩比賽。
(15)10月組織全縣體育教師參加**市第二屆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
(16)10月-11月份指導各中小學舉辦學校秋季運動會,舉辦秋季運動會的學校及時上報活動時間和方案,并注意留存影像資料備查(照片、視頻均可)。
(17)11月迎市教育局關于“一校一品牌,一生三愛好”檢查督導工作。11月迎市局督導檢查各縣(市、區)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
(18)11月下旬組織中小學大課間操評估活動。
(19)12月中旬舉辦全縣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
(20)做好20xx年全縣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和年度報告
- 上一篇:關于土地流轉相關政策
- 下一篇:工業設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