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7:1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課程標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遵循管理論文

我們現在的課程標準注重的是學科教學,它在許多方面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現在的教育范疇已經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可以理解為指導政治、文化、科學、道德、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建設的整體思想。中學課程標準只有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有效的改革,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要。新的課程標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的。對于新的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本人認為它遵循了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社會的發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給每個人提供充分體現價值的機會,盡量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是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生平等發展、全面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和諧的發展,并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展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則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從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一角度,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例如: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二是從每個學生角度考慮,新課程標準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課程體系的全面性。雖然,舊的課程標準很注意全面性的,但由于人為的把課程分為主副之別,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新的標準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作了重大變革,不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強調了評價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體性原則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將其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這里體現了一個整體性原則。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該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到“要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這一點。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上若能把握好拓展這一環節,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很有針對性和突破性的。

所謂拓展,顧名思義,“拓”就是開辟新的領域,“展”就是展開,發展,拓展就是開辟新的領域,發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時拓展還體現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

在語文學科中進行拓展式教學既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又能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讀寫創新能力。具體一點說,就是結合教材,讓學生多讀一些與教材有聯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們既會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豐富、審美意識較強的人,又會作文,作出思想積極新穎,構思富有創意,語言別具個性的文章。那么如何進行拓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實踐。

一、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來拓展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相當一部分的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不論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邊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社會,來關注我們人類生活、自然和環境,從而實現對學生的視野、思維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氣》這一課,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后,再讓學生來結合自己本人的生活體驗,用“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的句式來發言。那么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出“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買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調”等等的好處來。這樣學生對夏天的認識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朗讀初探

朗讀是集眼、耳、口、心于一體的復雜的心智活動,是閱讀教學中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訓練,良好的朗讀行為作為學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不僅僅是一種閱讀形式,還是一種能使學生在閱讀習慣以及思維習慣上有所突破和發展的行為。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能獨立的、自主的進行閱讀,形成具有自身優越性的朗讀行為,就成為教師課前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與做法。

一、尊重學生朗讀行為和體會出的感受,讓學生擁有朗讀信心和發展空間。

過去,許多教師總是拿自己所認為“好”的朗讀方式去框套學生的朗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自我表現,從而影響朗讀效果,甚至使學生失去朗讀的信心。《課程標準》中闡述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由于學生心理特征、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一,加之生活經歷的不同,致使他們在閱讀一篇文章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便會有所不同,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在朗讀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應對學生的這一差異給予高度重視。教師不僅在正確指導學生的朗讀的同時,更應該尊重學生的朗讀習慣和自身所作出的表現,鼓勵學生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進行朗讀,充分肯定其朗讀后的感受,使他們擁有朗讀的信心,從而使其在朗讀行為上擁有拓展的空間。

如:《父親和鳥》中有這樣的句子“父親指著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里,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嗯,還有鳥味。’父親的話音很輕,生怕驚動了鳥。”有位老師是這樣引領的:

師: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覺得父親很愛鳥,他說話的聲音很輕,生怕驚動了鳥。

查看全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一、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點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較以前教學大綱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帶來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二是系統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更加重視隱性目標、人文精神、情感的體驗等。三是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打破學科中心論,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突破無疑成為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1、課程目標的全面性

學生的身心應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這一新的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既體現了教學中應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了認知與情意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影響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簡直是在沉重壓抑下度日,這是語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師那樣,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也是極富創意的,現代教育學論認為,各門學科都必須擺脫唯知主義框框,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這正是課程標準力求達到的目標。

2、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變單一、被動的語文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最亮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不難看出“綜合性學習”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學科中心論”。最終是為了培養綜合能力。第二,要重視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探究方法的體驗,重視參與,培養個性和人格。第三,要培養課程資源意識。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都可成為課程資源,培養學生開發利用資源意識,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一、吃不透新課標理念

小學語文教材上有這樣一個要求學生續寫的作文練習:一天早晨,我穿著新襯衣去上學,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小女孩拿到教師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績不好。因為她寫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襯衣上蹭上了圓珠筆油。老師的評語是:選材沒有積極意義,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個寫的是在公共汽車上與小偷搏斗,結果新襯衣被撕壞了;一個是扶老奶奶過街時,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襯衣上了。

其實小女孩寫的作文才應該是高分的,因為它才是最真實的。

也許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按照新課標要求,學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師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真實。于是這樣的一個作文題目在老師的引導下變成了一個叫人說謊的題目。教師吃不透新課標理念而把理論強加到學生頭上的行為是很危險的。

二、機械套用理論模式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評價透析

一、轉變舊觀念,樹立課程評價新理念學校教育要評價教學水平、診斷學習狀況、選拔優秀人才,總是要考試的,但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和功能都要改革。我們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認清課堂教學的重要職責,努力提高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質量,既最大限度地調動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主動嚴謹治學,修煉思想,端正品行,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又尊重學生的正當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引導學生良好個性的健康發展。

因此在評價的標準上,我嘗試實施從統一性的答案走向多樣性的答案,為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留出最大的空間。我注意做到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發展的“發展性評價”。同時,在進行評價時,既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既了解學生當前的實際需求,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發展方向;既依靠單純的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也注意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尤其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變化與進步等。我并注意并推行新的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形成性評價,改革考試內容,做到客觀公證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真正落實好素質教育,從而培育出創新人才。

二、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多種方式評價世界本來就是多樣的,因而,作為人們認識結果——答案也必然多樣。客觀式試題要求人們把豐富多彩的世界用一個答案來回答,顯然這是很成問題的。同時,人的認識是漸進的,絕對真理只存在于相對真理的總和之中。在人類認識的不同階段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要求人們用一種答案去認識問題就有可能封閉人的認識的前進之路。尤其是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呼喚創新的時代,把人們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框架內,對發展人們的創造精神是十分不利的。傳統的教學評價強調的是常模參照評價,關注個體在整體中的范圍,熱衷于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脫離了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只有少量學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取得成功,而大多數學生則注定是學習的失敗者。這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將常模參照評價改為標準參照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把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組內均有各種層次的學生。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記分改為小組記分,以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大家佳作達標。為了體現評價的公平性,我還根據學生以往的學業成績表現和測驗成績,安排優等生和優等生一起分組測驗,差生和差生一起分組測驗,中等生和中等生一起分組測驗。有時候測驗的難度也可以有所不同。各測驗組的每個成員都與原屬小組的總分掛鉤,優等生小組的第一名,差生小組的第一名以及中等生小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這種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競爭、公平比較其貢獻的做法,使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受到獎勵,取得進步,并由此逐漸走向成功。

同時,我在考核學生數學能力方面,從“知識與技能”、“實際與運用”、“態度與習慣”等方面去評價的,評價標準為“優”、“良”、“合格”、“不合格”。為了落到實處,不但設計了學習過程評價表,還采用了以下幾方面的跟蹤記錄:

1、作業完成等級表;

查看全文

小議新課程標準中的排名問題

1理論依據

1.1“唯分數論”

在教學中,考試與教學相輔相成,考試作為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自教育開始便應運而生。學生的學業成績有差異、名次有先后,是客觀存在的。成績當然要注重,但是,也不能只看分數,因為一個數字并不能說明什么,而更應該注重評價結果解釋的真實性,即分數的可解釋性。測試所提供的不應僅僅是分數,而應是對分數的說明。這就要求測試必須采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實任務或準真實任務來測量學生的語言能力,評價應采用質性的描述或等級描述,而不是量化的分數。而現在的許多測試并不能做到以上要求,甚至連測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效度、信度等方面都難以保證,所以說簡單地以分數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既不科學也不人道,同時也背離了中國“素質教育”這一宗旨。我們對考試結果要有理智的態度,以學生為中心。

1.2“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Effect),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應”,它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考試排名次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老師更加喜歡、關注成績好的孩子,而忽視甚至厭惡成績差的孩子,再加上現在很多學校將班級成績、學科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就更會導致老師對成績差的孩子不重視。老師不重視,孩子沒有信心,只會讓孩子成績越來越下降,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2取代公開排名,各有“妙招”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材的處理

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上強調以人為本、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法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面對同一語文教材里的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就會有不同的教法,甚至是全然不同的教法。究竟怎樣處理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材,才能更符合我們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凸顯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基于此,教師對語文教材的處理不僅要關注教科書出現的語音字詞句篇等基礎性知識,而且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文化空間,教給學生審美體驗,影響和滋養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給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溫暖而堅實的人文支撐。

一、注重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材處理應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在人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才能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語文教材當中所體現的人文知識,無論是孔子《論語》中的微言大義、屈原《離騷》的高蹈出塵、司馬遷《史記》的大氣磅礴、曹雪芹《紅樓夢》的悲歡離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還是莎士比亞的《人間喜劇》、莫泊桑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西方的荒誕派戲劇,等等,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種種際遇,更主要的是通過語言文字傳遞了名家大師的人格魅力和他們探究生命意義的理性思索。語文教材所體現的人文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語文學習較之于其他學科,有其獨特性。語文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學生的一種探究、感受、領悟。這一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教師對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本詮釋應該鼓勵,對他們為生活自然、歷史現實所作出的思索應該珍視。語文學習的習得過程尤能培養起作為文化創造力和創造態度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們的教材處理,應該積極地實踐上述基本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鑒賞、探究感悟的學習過程中,關注語文語言文字物質符號存在的同時,擴大閱讀視野,體驗學習人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養文體閱讀方法與提升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并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轉換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行為由教會學生變為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改變過去把知識傳授本身作為價值取向的語文知識觀。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語文知識的傳授既是目的,同時又是生成能力、促進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發點。課程標準的教材文本閱讀面很廣,小說、散文、詩詞、戲劇等文學體裁一應俱全。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教師主要考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方法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們對詩歌類教材的處理,就要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提升學生詩歌類文本的閱讀能力。首先教會學生把握詩歌的八大類型,掌握每一種類型詩歌所表達的主旨,再從詩歌的題目、詩序、作者、注釋等顯性信息入手把握類型,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果沒有這些顯性信息,就從具體的字詞、詩句等隱性的信息入手來把握詩歌類型,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通過這些方法提升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教學管理論文

新課程標準下的識字教學老河口市第三小學賈亞林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會認”和“學會”兩種不同要求。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會認漢字3000個,會寫漢字2500個。其中低年級要求會認1800個,會寫800——1200個。艱巨的識字任務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識字教學,特別是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比較去識字,讓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了識字教學的成果。一、學會觀察,引導發現1、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漢字的組合、書寫規律中國的漢字具有獨特的藝術美,它變化微妙,神形兼備,可只要仔細觀察分析,這千奇百怪的漢字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那么,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呢?(1)學會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漢字的筆畫、間架、結構以及每個筆畫所占的位置,如學習“人”、“個”、“大”時,應讓學生先分清這三個字中的“捺”有何不同,分別占什么位置。(2)學會對比觀察,區分形近字細微的差別,例如:己——已,末——未,田——由。(3)仔細觀察教師的范寫:如寫“片”字時,教師除了用彩色粉筆區分筆畫,還應該強調“從左到右,先里頭后封口(右邊)”的書寫規則。(4)仔細觀察同學的書寫,學會評價。學生親眼目睹同學的書寫,能對自己的書寫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讓學生進行評價,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對自己的書寫大有益處。2、引導學生在課外、生活中主動識字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為學習語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廣告牌、商店名、包裝袋、車站名……都是學生學習漢字的活資源。曾經有一個學生,她總是忘了“福”字的發音,可有一天,當她和媽媽一個酒家吃飯時,門上倒掛一個“福”字這個“福”字便無意被她牢牢記在了心里。3、引導學生在閱讀、運用中鞏固識字心理學家認為,人的6—12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應該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學會質疑問難,并且尋找解決的方法。也可采用編小故事的方法,讓學生自編自寫,由舊知生出新知,在運用中鞏固,擴大識字量。二、學會方法,體會識字樂趣在單調冗長的識字過程中,簡單機械、枯燥無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學生最容易產生疲勞,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怎樣保持學生識字的熱情,增強識記效果呢?1、猜謎法:如教“秋”字時,我出示謎語:一半綠油油,一半紅通通,待到豐收時,農民笑呵呵。再如“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個黑葡萄”——“目”字;“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里看不見”——“雨”字;“十張口,早就有”——“古”字;“一只手遮著眼”——“看”字等。2、拆字法:漢字里的合體字很多,多數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來記憶,如木子李,弓長張,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艸”下“田”苗苗苗。3、編順口溜,在課堂上編一些兒歌順口溜幫助學生識記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區別“有、友、左、右”等字時,我把這些字編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順口溜;如教“朋”時,可編成兒歌“兩個月亮并排走,一會就成好朋友”。為了讓學生牢記“美”字時,我編了一句這樣的歇后語“大王頭上戴倆花——臭美”。4、比較法。漢字在文本里的出現遵循了先易后難先繁后簡的原則,所以由獨體字可引出許多新字,如教“法、丟”時,我先復習“去”字,再以舊字帶新字,編成一句兒歌:“去”字頭上戴斜帽,丟丟丟;“去”字旁邊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給所學的字添減筆畫,也可帶出許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這樣既能互相比較,又能達到識字目的。在具體的語音環境中,也同樣用比較的辦法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同音字“坐、座、做、作”時,做“坐下”的動作,指著座位,讓學生體會字義的不同。“坐下”的“坐”加上“廣”字頭組成“座”,用“座”字可以組成“一座山”、“一座房”、“一座橋”等。“做”是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如,“做工”、“做游戲”等。“作”是進行工作或活動,如“寫作”、“作品”、“假裝”等幾種意思。在分清“坐、座、做、作”的音、形、義的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進行組詞或句式填空進行練習。例如:小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業。通過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坐、座、做、作”的理解。給學生烙下一個深刻的印記。又如在教學“元、園、完、玩、遠”時,我側重從字形和字義上幫助學生識記,使學生懂得:“元”的意義第一是開始的意思,有如“元旦”、“元月”等;第二是為首的意思,有如“元首”、“元帥”等;第三是主要的意思,如“元氣”、“元音”等。“園”是種植蔬菜、花草、樹木的地方,有如“花園”、“菜園”、“田園”“果園”“公園”等;第二是供人游覽娛樂的地方,如“公園”、“園林”、“樂園”、“動物園”等。“遠”只距離大所以是走之兒旁,如“遠方”“遠近”“遠處”。“完”是結束的意思,如“完成”、“完了”、“完工”、“做完”、“寫完”等。“玩”是游戲的意思,如“玩耍”、“玩火”、“玩水”等。又如教形聲字“馬、媽、嗎、螞”時,我先讓學生掌握“馬”韻母是“a”表聲,然后在不同的時間教學“媽、嗎、螞”時,我則指導學生分清生字的哪一部分表形,哪一部分表聲。然后指導學生用換部首的方法識記生字。“媽”是跟女人有關,所以部首是“女”旁;“嗎”是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是助詞,是用“口”旁;“螞”是跟蟲類有關,所以部首是“蟲”旁。5、形象記憶法。小學生善于聯想,如記“當”字時,他們說: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樹還直立著。當了解到蠶的作用時,他們說“蠶”就是天下最好的蟲。6、玩中學的游戲教學也是一種好辦法。如在教學形聲字時把偏旁和獨體字寫成許多卡片分給每個學生,請某個學生舉著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講臺上來。如“女字旁”站上來,問誰來和我做朋友?下面就會有好幾個小朋友上來和他站一起,如“子”“馬”“乃”“生”“未”“且”等,上來要說:“我和女字在一起我們是媽,媽媽的媽”;“我和女字在一起我們是好,好人的好”……教學形近字也這樣玩著學,如獨體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幾個字,請某個同學舉著獨體字站在講臺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學上來和他做朋友,輪流上來湊字,等于是換偏旁練習,鞏固了這樣的形聲字。三、注重培養良好的識字寫字素養,有機地實施三維目標語文出版社的編輯婁湘生教授非常誠懇地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在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書寫習慣和姿勢,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教孩子學會,而是讓孩子會學,讓孩子感受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能逐漸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學習“林”字時,可談到森林資源的保護,滲透環保意識;學習“愿”時,可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愿望,并通過實例告訴學生: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識字教學是一項艱巨的教學工作,只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地總結、積累和探索識字教學的經驗方法,靈活多樣地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避免了機械識記和死記硬背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學得活,記得牢,學生就一定會牢固地掌握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生字詞教學論文

生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語感、理解能力上它向來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通過生字詞的學習,學生還可積累詞匯,為閱讀、寫作練就基本功。所以隨著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作為實施者的一員,我們很有必要在這一領域重新審視、探討。基于此,筆者從教生涯雖短,才疏學淺,卻也有一兩點思考,愿與諸位同仁商榷。

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認識是學生的認識。教師傳授的是間接經驗,學生探究到的是直接經驗。直接經驗優于間接經驗。所以新課標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應體會到自己的主人地位。這種說法已經獲得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在實踐上,也卓有建樹。那么如何在我們的生字詞教學上也實踐這一點呢?筆者就生字詞的確定,生字詞的解決,生字詞的鞏固做了一番嘗試。

什么是生字詞,一篇課文中哪些字詞可以算作生字詞?以往這些都是由教師決定的。而教師的依據不過是幾本教學參考資料和自己的想當然。其實生字詞應當是那些學生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大家都知道,人的認識是存在很大個體差異的。學生的認識不要說和編者教師有偏差,就是學生之間也有偏差。這個字、這個詞對于這個學生來說不是生字詞,但對于另一個學生可能就是生字詞了。筆者就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字詞在教師看來學生自然知道,甚至不可能不知道,而事實出乎意料,在課堂質疑時,很多學生就會提出這些字詞來詢問。所以確定生字詞,應當是讓學生在朗讀或是默讀的基礎上自己確定。筆者就常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手記下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并養成習慣。最后綜合大部分學生的認識,確定學生有普遍認識困難的幾個字詞,作為重點字詞。筆者感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因體會到自己主人的身份而學習熱情高漲。

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確定了自己的生字詞,如何解決呢?所謂解決生字詞,就是學生能夠脫離拼音讀出生字并默寫出來;能夠在具體語境下理解、運用生詞。傳統上,教師習慣提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生字的注音,生詞的字典解釋義,然后叫學生在課堂筆記上如實抄錄。大家可以看到,學生完全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他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存在。這使他們學得很是乏味,事倍功半。當然教師逐個指導是很不現實的,怎么辦?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鑒于此,只要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倡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生字詞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小組內的同學首先根據自己的認識分別確定生字詞,然后回到學習小組互相“授長”“補短”。這樣一來,通過小組內的請教、討論、查工具書等方式,學生自己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大部分生字詞,效率、效果也大為提高。對于幾個重點字詞,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全班講解。以這樣的方式解決生字詞,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因材施教。至于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本文不再另作闡述。

學習生字詞核心目的之一是運用。運用字詞也是鞏固字詞最有效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述,生字詞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實現在一點,僅靠傳統的聽寫,板演,造句是不夠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關鍵。筆者就是用下面的方法嘗試的。課堂上,指導學生自己提出一些已解決的生詞,然后課外練習用這些詞語寫成一段語句通順、意思完整的話。這既可在小組內實施,也可在全班范圍內實施;練習結果既可由小組成員評價,也可由教師評價。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有位同學就用“絕倫、勻稱、古樸、惟妙惟肖、推崇、勝景”寫成了一個文質兼美的語言片斷:

“那天我做夢,和愿望一樣,夢見長大的我,獨自生活在一片花草樹木茂密、蔥郁的大森林里。那兒沒有絕倫勝景,卻優雅閑適;沒有兩株勻稱的樹,卻有一群猿猴給我做伴,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生活起居。森林中沒有喧鬧,沒有繁華,有的只是一片安詳,一片幽靜……夢醒后,回味著那片森林,回味著我那一直推崇的古樸幸福的生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