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6:34: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化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化進程中婦女發展展望與對策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主體,它包括價值觀念現代化、思維方式現代化、心理結構現代化、行為方式現代化等。婦女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的現代化過程離不開婦女的發展。
婦女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婦女作為一個由性別分層而形成的社會群體,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斷進行自我超越,追求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婦女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即婦女自我意識的高度覺醒,與男性一樣擁有自己的尊嚴、人格與價值,平等地參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務,發揮自己的潛力與才能,但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婦女發展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婦女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中總體上仍處于弱勢地位,在現代化進程中相對于男性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困難,尤其是“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比較嚴重,阻礙著婦女自身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發展的追求,婦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現實生活中還得不到真正實現。一些發達國家的婦女發展道路也警示我們,現代化并不一定帶來婦女的發展與進步。如在美國,婦女追求自身的獨立自主和人生價值,年輕時就離開父母獨立學習、謀生,婚后許多人仍承擔社會職務。但這較高的社會地位,是她們中許多人犧牲家庭與生育換來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婦女中獨身者迅速增加,即使結婚也不要孩子,結果導致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在日本,女性從學校畢業后暫時就業工作,結婚后便退職回家,專事生兒育女和家務勞動,結果導致婦女自我價值被埋沒,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這兩種極端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有關衡量現代化的主要評價指標中,還沒有一項能夠準確地反映作為性別分層的婦女群體發展水平的。而一項未曾考慮性別因素的戰略,往往會帶來片面的發展和新的社會不公。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婦女發展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以徹底解決。但是任何強調客觀,甚至消極等待、觀望、無所作為的思想也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必須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切實有效的行動扎實推進婦女的發展。
一、要真正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各級黨和政府是現代化目標、任務、政策的決策者。決策者的認識、行為和認同度直接影響著性別意識在決策中的位置和作用。決策者在制定法律、公共政策、方案和項目時,只有把男女平等作為參照值,充分考慮發展過程中將會對男女兩性特別是對仍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造成的影響,才能使婦女的發展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因此,各級黨和政府應抓好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落實,將婦女發展內容列入現代化目標和現代化衡量標準之中。一要將婦女發展規劃與現代化總目標以及各級有關現代化發展的子規劃、公共政策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之中,加強性別統計、性別分析,以及時采取有效的對策。二要將婦女工作真正納入政府的職能之中,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實質性的婦女工作部門,更有效地承擔起促進婦女發展的職責,改變目前各級政府雖然設有婦女工作機構(協調組織)而實際工作仍由不具備行政效力的群眾團體——婦聯來承擔的狀況。三要繼續建立完善有關婦女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堅持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為婦女平等參與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四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用法律的、行政的、宣傳教育的等多種手段消除“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影響,為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五要關注和有效地解決婦女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如占婦女人口70%的農村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權益保障問題,確保婦女參與國家和地方各級決策管理機構、平等地行使權力問題,婦女潛在的人才資源向顯性的人才資源的轉化問題,消除色情服務業滋長問題等等。
二、廣大婦女要更自覺地參與現代化建設,以素質、作為求發展。婦女只有不斷提高素質,積極參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偉大實踐,作出貢獻,才能使自身發展獲得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而未來的社會以知識為本,以能力為本,將為婦女創造更多更好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機遇。廣大婦女要樹立起自我意識、成就意識、成才意識、競爭意識,不僅僅把參與社會作為解決自身生存的問題,而且要把參與社會作為人生不斷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善于自我設計,在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的基礎上,有志于向更高層次邁進,努力做到在思想觀念上不斷更新,在志向目標上不斷追求,在知識能力上不斷充實提高,使自身發展獲得持續的內在動力。
三、各級婦聯要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承擔起推進婦女發展的神圣使命。要緊緊圍繞“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男女平等”的基本職能,在四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要通過參政議政等渠道,更有效地推進男女平等國策和性別意識進入法律、法規和政府的各項決策之中,從根本上為婦女發展創造條件。二要進一步密切與各界婦女群眾的聯系,切實掌握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加強對策研究,為維護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三要進一步加強對婦女的宣傳教育,喚起婦女的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引導幫助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提高素質,實現自我超越,發揮“半邊天”作用。四要適應現代化需求,加強婦聯的自身建設。以改革、創新、務實的精神,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婦聯干部隊伍,努力探索和改進新時期婦聯的思維模式、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婦聯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歷史剛剛邁入21世紀之際,回顧和總結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是歷史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現實需要的不同,回顧和總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而現代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視角。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羅榮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線的歷史發展觀,并依據這一歷史觀把現代化確定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指出: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這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是世界歷史的必然進程①。
現代化研究最早興起于60年代初的美國,以后逐漸傳播,但它長期是作為發展理論而受到重視的。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化作為專題研究也一直持續不斷。羅榮渠先生創立的現代化理論建立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現代化作為觀察人類歷史發展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使史學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條的束縛,大大擴展了歷史研究的領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如今,現代化研究在我國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史學流派。
遺憾的是,羅榮渠先生早逝,有許多問題的研究沒有來得及深入和展開,20世紀世界現代化進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關于20世紀現代化研究集中于后發現代化國家,而沒有包括原發現代化國家,也沒有從總體上給20世紀世界范圍的現代化總結定位。
本文認為,20世紀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它繼承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成果,把現代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并沒有結束,而是在進一步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研究國情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首先進行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奪取政權,建立起民族獨立的國家。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新階段,為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了道路。從此,中國共產黨就承擔起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個階段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但對于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走過來的新中國來說,對于一個現代工業僅占10%的落后農業國來說,要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征程,它已經歷了如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20世紀50年代,“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早在建國前夕,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等文中明確提出,革命勝利以后,必須把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1953年9月,在全國政協擴大會議上詳盡闡述了發展工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并強調“重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注:《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頁、132頁、439頁。)。中國共產黨在制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即把“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其總任務之一。因此,當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后,從1953年起,中國便進入了以實現國家工業化為基本任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五年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達588余億元。“一五”期間,中國的工業化獲得高速度發展,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這一階段,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紀錄片現代化進程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回顧20世紀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在其現代化進程中有著起決定性作用的三大因素,而中國紀錄片的理論界對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別和理性的判斷。本文旨在對這三大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與分析,使我們對紀錄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對今后中國紀錄片的選材、定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紀錄片;現代化進程;EDF效應
中國紀錄片較之西方起步較晚,但現階段已呈現出繁榮興旺的態勢。回首上個世紀紀錄片的現代化進程,筆者認為有三個因素始終影響、刺激著中國紀錄片的進程:
第一個因素是如何處理古與今、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這是從縱的、歷時性的角度亦即從文化進化(Evolution)的角度來看的,姑且稱之為“E線效應”;
第二個因素是如何處理中與外,主要是中與西即本土文化與外來異質文化的關系,這是從橫的、共時性的角度亦即從文化傳播(Diffusion)的角度來看的,姑且稱之為“D線效應”;
第三個因素是從上述縱與橫、時與空的交叉亦即從文化功能(Function)的角度來如何處理“文”與“用”的關系,也就是紀錄片與中國現實社會的關系,而在20世紀的中國,最突出的則是紀錄片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姑且稱之為“E線效應”。
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研究國情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首先進行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奪取政權,建立起民族獨立的國家。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新階段,為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了道路。從此,中國共產黨就承擔起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個階段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但對于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走過來的新中國來說,對于一個現代工業僅占10%的落后農業國來說,要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征程,它已經歷了如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20世紀50年代,“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早在建國前夕,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等文中明確提出,革命勝利以后,必須把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1953年9月,在全國政協擴大會議上詳盡闡述了發展工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并強調“重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注:《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頁、132頁、439頁。)。中國共產黨在制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即把“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其總任務之一。因此,當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后,從1953年起,中國便進入了以實現國家工業化為基本任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五年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達588余億元。“一五”期間,中國的工業化獲得高速度發展,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這一階段,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小議中國農村現代化進程思索
摘要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農業、農村、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卻許多共同之處。這就是農業的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國際化;農村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農民的非農化、職業化、市民化。
關鍵詞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歷史命運
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認為,廣義的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它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現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農業、農村、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卻許多共同之處。這就是農業的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國際化;農村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農民的非農化、職業化、市民化。
一、農業的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國際化
生產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市場化是現代化的先決條件。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社會,建立廣泛的市場體系。
民族主義與世界現代化進程
[摘要]:經典現代化理論認為,世界現代化進程就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內容。其開始年代大致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考察一下世界現代化進程和民族主義的歷程就會發現,二者的產生和發展幾乎是同步的。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本文想在這方面做初步探索。
[關鍵詞]:民族主義世界現代化進程
一、民族君主國與工業革命的開始
我們考察現代化的內容時,按社會形態的領域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部分。而每一個方面又包含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其中觀念層面是最根本的、最可靠的〔1〕。我們這樣認識現代化的話,其開始年代就不應簡單地認為是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而應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正是此期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制度和觀念基礎,如歐洲近代的理性主義、人本主義等都源于此。
文藝復興之后的16世紀,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西歐出現了一批民族君主國家,如英、法等國。這些民族君主國的誕生與文藝復興有什么關聯呢?文藝復興的一個重大后果就是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它刺激了人們追求現世幸福,打破了基督教對物欲的禁錮,商業活動因此在西歐活躍起來。從事商業的市民階層由此興起后,開始反對大封建主對他們的束縛和壓榨,于是他們和企圖擴大自己權力、削弱封建主的國王聯合起來。這樣就產生了民族君主國。如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在1505年授權組成“貿易商行”及1600年伊利莎白女王授權組成“東印度公司”。國王依靠商人獲得財政上的支持,而商人則攀附國王,獲得商業特權,攫取更多的利潤。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勾結、互相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君主國建立初期,國王依靠的并不一定是本國商人。英國國王直到貿易商行建立,仍依靠漢撒同盟,漢撒同盟幾乎控制著英國最重要的商業貿易。而這一點與民族主義是相沖突的。由此可見,此時的民族君主國,在政治上是君主專制,在經濟上是少數商人壟斷貿易,整個社會的本質是官商勾結的“國王家天下”,還不存在“民族主義”。
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心態變遷論文
摘要:19世紀40年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的民族心態也歷經了一個起伏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為中心,到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確立,再到對外開放后民族心態的平和,對此,本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鴉片戰爭現代化民族心態變遷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此前,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文明國家。鴉片戰爭的槍炮擊碎了清王朝的夢想,促使了中國的覺醒,被迫踏上現代化的征程。中國現代化進程漫長曲折,民族心態的變化更是值得關注。
一、鴉片戰爭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優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國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學者坦普爾在《中國:發現與發明的搖籃》一書中認為:“在現代世界賴以存在的重大發明創造之中,有一半來自中國”,可以說直到16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技術上最先進、經濟上最強大、道德與文化修養最高的國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與中國文明相比那時“西方基本上都是鄉巴佬的世界,既貧窮又不發達。”中國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輝煌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強烈優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國勢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然而,長期閉關鎖國導致夜郎自大,使得統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國民,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利馬竇曾描述過他的親身感受:“他們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蠻人,而且看成使沒有理性的動物,他們看來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國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感使得中國不愿改進和學習,正如美國學者費正清所說的“中國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導致中國衰落的一個原因”,“要理解中國的衰落,就必須懂得中國早先取得的成就,因為這種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國的領袖人物對于災難的降臨毫無直覺”,而正當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時候,英、法、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在迅速崛起。
二、鴉片戰爭以后,民族優越感受到沉重打擊,轉而以歐洲為中心
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心態變遷論文
摘要:19世紀40年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的民族心態也歷經了一個起伏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為中心,到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確立,再到對外開放后民族心態的平和,對此,本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鴉片戰爭現代化民族心態變遷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此前,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文明國家。鴉片戰爭的槍炮擊碎了清王朝的夢想,促使了中國的覺醒,被迫踏上現代化的征程。中國現代化進程漫長曲折,民族心態的變化更是值得關注。
一、鴉片戰爭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優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國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學者坦普爾在《中國:發現與發明的搖籃》一書中認為:“在現代世界賴以存在的重大發明創造之中,有一半來自中國”,可以說直到16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技術上最先進、經濟上最強大、道德與文化修養最高的國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與中國文明相比那時“西方基本上都是鄉巴佬的世界,既貧窮又不發達。”中國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輝煌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強烈優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國勢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然而,長期閉關鎖國導致夜郎自大,使得統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國民,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利馬竇曾描述過他的親身感受:“他們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蠻人,而且看成使沒有理性的動物,他們看來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國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感使得中國不愿改進和學習,正如美國學者費正清所說的“中國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導致中國衰落的一個原因”,“要理解中國的衰落,就必須懂得中國早先取得的成就,因為這種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國的領袖人物對于災難的降臨毫無直覺”,而正當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時候,英、法、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在迅速崛起。
二、鴉片戰爭以后,民族優越感受到沉重打擊,轉而以歐洲為中心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大著眼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提出的一個重大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實施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戰略,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的關鍵,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國在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后,已經進入了需要通盤考慮調整城鄉經濟社會關系的新階段。從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矛盾來看,中國社會向城鄉交融的一體化方向發展的前提和條件都已經成熟。因此,正視中國經濟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二元結構,并通過統籌的方式協調和處理城鄉關系,解決新時期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是新世紀發展中作為農業大國應有的、正確的戰略選擇。
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意義
城鄉統籌是個新的發展理念,說到底就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其實質就是消除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現在突出地提出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發展進程中實際存在的城鄉關系不夠協調的問題。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對推進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從歷史發展來看,統籌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加速工業化進程,我國實行的是排斥市場經濟的重工輕農的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計劃經濟的高度集中使資源配置到工業和城市,形成了“城鄉差距發展戰略”、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以農補工”、“以鄉養城”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隨著農業的積累不斷向工業流入,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部門的相對收入低于非農部門,工農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成為相對貧困的社會階層。這種發展模式推動了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但也隱藏著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和“三農”問題逐步惡化的危機,而且已經影響到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三農”問題是我國最根本的問題,“三農”問題解決了,我國的全面繁榮和穩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依靠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從當前社會來看,統籌城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根本性指針,在科學發展觀“五大統籌”中,統籌城鄉位居其首。城鄉關系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關系。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必須抓住城鄉統籌這個重點,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綜合起來研究。必須消除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應致力于逐步取消城鄉間的種種不平等待遇,使城鄉居民和各類經濟主體都能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逐步打破城鄉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走以城帶鄉、城鄉互促的發展路子;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充分利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調控機制,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成本配置資源,促進城鄉協調,實現共同繁榮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