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化的文明意蘊

時間:2023-03-30 10:34:49

導語:論現代化的文明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現代化的文明意蘊

摘要:在文明視域下審視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更能發現其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內在包含了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三重文明向度。中國式現代化傳承和弘揚了具有以民為本、天人合一及天下為公精神品質的中華文明;也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描繪了社會主義美好藍圖,復興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又堅持和平發展、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和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是人類生產實踐和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歷史因素、階級基礎、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人口規模等因素影響,不同國家和民族選擇了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也在現代化探索和實踐中創造了不同的文明樣態。[1]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文明意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的文明因子,更具有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傳承發展了中華文明,又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取向,復興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的創新發展,又為創造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因此,從發展和創新文明的視域出發,以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整體架構,能夠為我們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視野。正如豐子義指出的,從文明高度看待中國式現代化,既體現了黨的理論自覺,又利于理解、把握中國道路,有助于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發展世界文明。[3]

一、文明傳承: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

“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4]68。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華大地,使其具有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國式現代化在繼承、創新和發展中華文明的基礎上錨定了現代化的真正主體和推動力量,將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還解決了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一)以民為本: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文明為基礎探索現代化理論,并將中華文明進行現代性轉化,解決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基礎理論問題,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范式。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啟首要解決的是“依靠誰”的主體性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6]等民本思想,突出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主體地位,這些思想的現代性啟發就在于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現代化建設,人民群眾是現代化的建設主體和推動力量。而《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提出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7]以及《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指出的“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8]等治國智慧則為中國式現代化解決其發展動力問題提供思想資源,那就是聚眾人之力和眾人之智發展現代化,將中國的巨大人口體量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和智力優勢,集中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這些豐富的民本思想,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建設中逐漸發展和豐富,并集中凝練為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為在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群眾以主力軍身份既推動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相適應,又影響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社會形態的更替,顯示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重要地位。”[9]中國式現代化還解決了現代化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中華民族向來追求“小康”的美好理想,把“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作為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以中華文明為理論滋養,創造性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和“中國夢”等豐富思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性和階段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推進、拓展,其成果也由全體人民共享,而不是為少數利益集團和特權階層所占有。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人民性,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和推進又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既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現代化建設,又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現代化發展成果,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開辟和拓展的基礎邏輯.

(二)天下為公: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以富裕為共同目標,然而由于生產方式和社會性質的差異,各國現代化富裕的實現程度和覆蓋面都具有差異。在私有制框架下運行的西方現代化,始終以資本為軸心,它所實現的富裕只能是少數資本家或利益集團的富裕,部分社會群體始終在貧困線掙扎。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托馬斯·皮凱蒂考察了18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狀況,用詳實數據證明了三個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收益率高于經濟增長率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化的社會現實。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私人財富持續擴張、財富鴻溝不斷擴大,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少數人的持續富裕和多數人的貧困積累同時發生,共同富裕難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以資本為中軸的西方現代化,把人置于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地位,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克服西方現代化貧富分化的窠臼。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美好愿望。中國古代“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10]“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11]“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12]等富民富國思想,是古代傳統社會的治國方略。這些藏富于民、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綿延至今,為中國共產黨所傳承和弘揚,并發展為共同富裕理論。我們可以知悉,從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使農民“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3]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14]110-111[2]等思想,都表明了發展社會主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消除貧困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重要任務。質言之,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奮斗目標,是對中華文明富國富民思想的深刻認識,是對中國共產黨踐行共同富裕理論的深刻把握,開辟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貧富分化的文明路向,那就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推進共同富裕。

(三)天人合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馬克思曾肯定地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5]36說明西方現代化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然而西方現代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推動,受到資本擴張邏輯影響,將自然界作為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因此西方現代化帶來的是生產力發展和生態環境破壞的雙重結果。西方現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類掠奪和破壞自然,自然反噬人類、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僵化、對立。與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的是開發與保護同時并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一現代化發展理念的形成,既是對西方現代化和中國本身發展面臨生態困境的深刻反思,也是對中華文明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思考和現代性運用。從歷史坐標進行考察,中國古代先賢們早已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升至哲學高度進行思考和論證。董仲舒從人的情緒情感出發論證“天人相副”的觀點,即“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16]指出人與天的共通性;張載從人性出發,論證人性與天理相融通,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程顥、程頤則從“理”的高度,論證“天人無間”的思想,指出人與天的徹底合一,即“除了身只是理,便說合天人。”[17]對于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重要命題,張岱年先生將其總結為:“天人合一即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亦即認為人與自然界不是敵對的關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聯系。”[18]中華文明除了強調“天人合一”之外,還講究“道法自然”,主張人們的生產活動遵守自然運行規律,根據節氣和時令進行農業生產,不得違背農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2],與中華文明“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一脈相承。中華文明還強調“仁民愛物”,主張治理國家要堅持關心人民與關照自然相統一,把自然作為人類倫理關懷的對象,在自然領域踐行人道主義,把自然視為有生命的存在、將自然看作人類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張載指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19]對此,人與自然命運與共,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注重構建兩者的和諧關系。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蘊含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基因,是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愛物”等思想觀念的傳承與現代性發揮,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中華文明生態智慧的創造性發展與現代性運用。

二、文明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辟和拓展符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原則。從普遍性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坐標,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而從特殊性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場域”發展社會主義文明,描繪了社會主義文明的美好前景。

(一)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

“文明是實踐的事情”[21]97。現代化的開啟和推進建立在物質生產實踐變革基礎之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15]592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這一總體趨向,那就是社會形態的變革隨生產力的變革而發生。社會主義從人類歷史長河中走來,必然帶有人類社會發展的總特征,那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啟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并推動生產方式不斷變革。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但不排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唯物史觀視域下,人類社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體,各國客觀條件和歷史因素不同,決定了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享有。

(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23]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開辟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主要任務。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來看,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各個階級和階層都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和發展現代化貢獻了實踐方案,這一過程歷經學習西方器物、制度和思想觀念的歷史性探索,使中華民族逐漸加深對現代化的認識與理解。但是這些重要探索,都未能真正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原因之一是未能把握歷史發展和現代化事業的主體和動力。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構建起廣泛統一戰線,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凝聚力量,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不再依賴某個階級或某個群體單獨推動,而是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中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首要的是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不等于貧窮、不等于平均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14]373。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如果中國發展的現代化帶來的是少數人占有現代化發展成果和貧富分化,那中國式現代化就失敗了。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人口規模巨大等實際,把縮小貧富差距作為任務,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又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發展戰略,為實現共同富裕保駕護航。從現今中國的發展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并沒有失敗,而是由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以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為重要任務。促進經濟發展關鍵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成為解放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創舉。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14]370要破除社會主義只能發展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只能發展市場經濟的錯誤認識,“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14148-149引進市場經濟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為我國發展經濟而服務。加之政府的有效調控,使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框架下運行,保證市場經濟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享有。
(三)中國式現代化描繪社會主義文明美好前景

人類對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經五百年時間,經歷了“空想”到“科學”的飛躍。社會主義文明也隨著人類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迎來“高光”時刻或陷入“低潮”。社會主義文明的真正發展經歷了由“蘇聯場域”到“中國場域”的轉換。十月革命之后,蘇聯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現實。蘇聯曾在工業發展和軍事裝備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社會主義文明在蘇聯興盛。但由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陷入低潮,社會主義文明陷入困境。如何復興社會主義文明成為中國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14]346中國共產黨在選擇社會主義之后,就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不動搖,又通過完成不同歷史時期任務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文明在中國的發展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而展開,呈現出階段性和漸進性特征。從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到建設社會主義到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再到新時代的戰略部署,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為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物質保障和戰略支撐。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來看,無論是謀求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還是進行制度變革、或是發展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生活,都圍繞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而進行。因此,黨的工作任務和戰略部署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但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始終不變,為社會主義文明在中國發展提供了方向保證。并且通過長期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中國在民主政治、市場經濟、文化思想、生態建設、對外交往、航天航空、科學技術、國防外交等多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文明在中國迸發生機活力,強有力地宣告“社會主義崩潰論”崩潰、“社會主義失敗論”失敗。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場域”中發展的社會主義文明,是協調性、整體性的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文明是物質、政治、精神、社會和生態等“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的文明。[24]而且這些文明內涵也將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更加豐富和拓展,構筑了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美好前景。

三、文明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和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繼承中華文明的現代化、是復興社會主義文明的現代化,更是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和平發展的包容性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整體性文明以及命運與共的普惠性文明,創新和拓展了人類新文明。

(一)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和平發展的包容性文明

西方現代化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然而西方現代化創造的排他性、利己性的資本主義文明違背了人類文明發展方向。對內剝削、對外殖民的西方現代化路徑造成了資本主義文明的非正義性和非人道性。為了拓展資本主義市場和搶占世界資源,西方國家殘忍地侵略和殖民其他國家和民族,“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西進運動’以及罪惡的奴隸貿易等,都標注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原罪’。”[25]特別是西方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遭受深重災難,人類文明遭受劫難。和平發展時期,西方仍然沒有放棄“零和博弈”“國強必霸”的叢林法則,打著“人權”“民主”的幌子干涉他國內政,挑起地區沖突,使人類處于戰爭恐懼中,阻礙國際社會和平發展。與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的發展不是靠“槍炮政策”,也沒有走西方所宣稱的“新殖民主義”道路,中國走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沒有侵略和稱霸的民族基因,中華文明是“和合共生”“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文明,這種文明投射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就是要求我們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與西方強加于世界人民的“普世價值”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的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26]6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遵循和平發展和文明共存的基礎邏輯,尊重文明多樣性,超越文明隔閡、文明沖突和文明優越,[27]從不宣揚和堅決反對“文明優越論”和“文明沖突論”。[28]中國式現代化將中國人民對安全穩定的需要與世界人民對和平發展的訴求相融通,對內為中國人民提供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對外積極承擔大國責任,為世界和平崛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整體性文明

胡適指出:“凡一種文明的造成,必有兩個因子:一是物質的(Material),包括種種自然界的勢力與質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l),包括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感情和理想。”[29]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辯證統一,在肯定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注重塑造順應人類發展的精神文明。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30],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性文明。從物質文明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經濟體量,為其他領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共享性的物質文明,它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奮斗中造就,又為廣大人民群眾享有,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以制度文明推進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物質文明還內在包含了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體現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安全和醫療衛生事業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從精神文明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從宏觀視角來看,從“兩大文明”建設,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和“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布局,始終把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置于重要位置。從微觀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并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起涵蓋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位一體”的行為規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培育和增強全社會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現代化建設中建設包含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在內的精神譜系,發揮紅色文化和先進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動力作用,并且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們不僅“富口袋”而且“富腦袋”。

(三)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命運與共的普惠性文明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4]64。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辟與世界的發展命運相融合,既滿足中國的發展,又能推動世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普惠性文明。第一,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和平與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由于經濟全球化加速等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當某一國家或地區出現沖突和混亂,必將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當今世界,仍然受到霸權主義、零和博弈、單邊主義等觀念的影響,世界發展出現和平赤字。中國歷來主張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決反對冷戰思維和對抗沖突,不結盟、不打造“小集團”和“小圈子”,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為了推動世界和平,中國貢獻了智慧,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方案為國際社會所認可;中國貢獻了力量,中國軍隊踐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31],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在建設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世界中積極作為。謀求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交織影響,當今世界面臨許多發展難題。主觀上,一些國家奉行逆全球化思維,主動與國際社會脫鉤,在國際事務中不作為和推卸責任,甚至為了自身發展違背國際規則,構筑人為壁壘,阻礙世界發展。客觀上,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的爆發,威脅世界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使世界發展速度放緩。為了應對諸多世界發展難題,世界各國應遵循共建共享原則,克服國別、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響,加強對話交流和文明互鑒,建設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世界。中國正是促進世界繁榮發展的踐行者,特別是“我國對待科技發展的全球視野逐步提升,秉持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去了科技支持與援助。”[32]中國搭建“一帶一路”等發展平臺,讓其他國家搭上中國發展順風車;中國“帶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世界減貧貢獻超過70%。”[33]全球疫情爆發,中國向國際社會派遣醫療隊,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資等舉措,為國際社會繁榮發展貢獻力量。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做出貢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損壞,人與自然關系對立沖突。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爆發,說明人類社會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問題。中國倡議“兩山論”的發展理念,在現代化建設中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舉措,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生態危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3]豐子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價值[J].前線,2022(3):29-33.

[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國學新讀本·尚書[M].姜建設,注說.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308.

[6]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328.

[7]張玉春,李守奎,高長山,等.呂氏春秋譯注[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8.

[8]韓路.四庫全書薈要(第三卷)·三國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304.

[9]袁佩媛.論“堅持人民至上”歷史經驗的核心要義、深厚意蘊及現實路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38(6):15-20.

[10]周禮·儀禮·禮記[M].陳戌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9:7.[11]覃碧卿,王之方,王光華等.國學經典導讀[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08.

[12]王符.潛夫論[M].龔祖培,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3.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86.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民出版社,2009.

[16]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陳蒲清,校注.長沙:岳麓書社,1997:204.

[17]程顥,程頤.二程遺書[M].潘富恩,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4.

[18]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J].黨的文獻,2006(1):94-95.

[19]曹順慶.中華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431.

作者:張溪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