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定義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教育技術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AECT在1970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一種根據特定目標來設計、實施與評價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它以對人的學習和傳播的研究為基礎,綜合運用人力、物力資源,以達到更有效地進行教學的目的。
(二)AECT在1972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化鑒別、開發、組織和利用以及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來促進人類的學習。
(三)AECT在1977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
(四)AECT在1994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及實踐。
(五)AECT在2005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
上述定義的變遷說明人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逐步深化,也反映出教育技術發展的兩種基本趨勢:
(一)教育技術研究的目標由強調“達到更有效的教學目的”(1970年)轉變為“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2005年),體現了現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重大轉變;
(二)人們越來越注重對教育技術的正確的、適當的利用,將那些違背基本教育原理和基本道德規范的理論及實踐排除在教育技術之外。從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演變及發展趨勢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第一,現代教育技術是由教育硬件、軟件、方法和理論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也是運用系統方法對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資源開發以及教學模式構建等方面進行優化整合的過程。因此,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必須具有融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所包含的七個維度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教師在將教育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居于非常關鍵的主導地位,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其對技術實施的各個階段進行引導、監控、評估以及及時采取補救性措施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任何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改革都不能拋棄“教”,而完全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第三,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必須緊緊圍繞“促進學習和改進績效”這個中心,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更不能違背基本的教育規律和教師道德規范,濫用或錯用技術。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必須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作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存在的問題
自從2003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式啟動以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日益普及。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動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正朝著自主化、個性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實證研究表明,計算機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優化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升教學質量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整合的過程中,不少教師因受自身素質和客觀條件所限,對教育技術主觀認識片面,并在教學實踐中對其進行濫用和低值利用。教師對教育技術認識的片面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有些教師認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必然能夠改進教學,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度地依賴現代教育技術,在PPT課件的制作上花費過多的精力,卻忽略了對教學內容和本質的探究,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二)有些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忽略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實際上,在情感、人生觀等教育功能方面,現代教育技術絕不可能取代教師。教師在實踐中對技術的濫用以及低值利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英語課堂教學娛樂化和低智化。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播放過多的與英語學習毫不相干的英語影視,浪費了學校寶貴的設備資源和學生的時間。
(二)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幾乎不對參考課件作任何修改,上課時也基本上是從頭到尾不停地翻PPT,課堂氣氛十分沉悶,缺乏語言學習中所需要的人與人之間起碼的情感交流。大學英語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素養的不足成為制約教育技術和大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瓶頸。大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實踐仍然缺乏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缺乏教學設計,交互性和趣味性不強,缺乏熟練使用先進教學管理平臺的能力。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師在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方面接受的在職培訓相當有限,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四、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
篇2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
視聽教學、個別化教學和系統方法的發展與結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術領域,它的標志就是1970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術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分別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義,即“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1]最為簡潔、明確,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義的引進,對我國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技術學科的確立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由于對定義理解的不同,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第一,在美國,教育技術是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而存在的。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是和教育相關的問題,就應該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術“是什么”。
正如《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一書的書名所示,’94定義是屬于“領域”的定義,而不是學科定義。
第二,盡管從歷史上看,美國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術”和“教學技術”,認為兩者是同義語。但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名詞顯然不屬于同一層面。教學技術相對于教育技術來講是微觀層面的,它理所當然地關注“學習”;而教育技術則應更多地關注教育績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是兩個相關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們混為一談,則會引起理論和實踐的混亂。而在我國,恰恰把’94定義既當作教育技術的定義,又作為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鑒于上述原因,為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健康發展和正確運用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有必要對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作深入研究。
筆者認為,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應該由不同層面的定義分別來表述,然后由它們共同組成定義體系,對教育技術學科作出完整的闡釋。
一、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是解決“教育技術是什么”問題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術的本質,我們首先需要對教育和技術的概念分別進行討論。
1.關于“什么是教育”的討論
一般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入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2]
以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大多定位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認為人受教育的時間是從幼兒園開始,到高等學校(包括成人院校)畢業為止,實際上這是一種狹義的教育觀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間則延伸至工作單位、家庭和社區,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們應該以廣義的教育觀念來指導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工作。
2.關于“什么是技術”的討論
英文“技術”一詞出自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與logos(詞、講話)的組合,意思是對工藝和技能進行論述。最初,它僅指各種應用技藝,與直接的操作聯系在一起。“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技術一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而導致了對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樣(性)。”[3]
到目前為止,對“什么是技術”的論述不下幾十種,要想給技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顯然是困難的。
劉大椿先生在《科學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把技術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分別引用了戴沙沃、R·麥基、G·羅波爾、C·米切姆、M·邦格、埃呂爾、H·馬爾庫塞等學者的觀點來進行說明。同時,他還論述了技術的要素和結構,對我們深入理解技術的本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把它節錄如下:
(1)技術要素的分類。
①經驗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經驗、技能這些主觀性的技術要素。
②實體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的客觀性技術要素。
③知識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術知識為象征的主體化技術要素。
(2)技術的結構。
①經驗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經驗知識、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經驗技能等技術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經驗技能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
②實體型技術結構。就是由機器、機械性經驗技能和半經驗、半理論的技術知識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機器等技術手段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
③知識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理論知識、自控裝置和知識性經驗技能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技術知識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包括經驗形態、實體形態和知識形態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術結構。實體形態的技術與具體的物質(工具、設備、材料)有關,我們把它稱為物化技術(即一般狹義理解的技術);經驗形態和知識形態的技術與人的智力有關而與物質無關,我們把它稱為智能技術(簡稱方法)。因此可以認為:技術由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兩部分所組成。
據此,可以對技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技術包括在解決某一問題時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有機整合;狹義的技術是強調其中一部分技術而并非全部。并且,“技術的本質決定了它具有雙重屬性,其自然屬性表現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其社會屬性則表現在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5]
3.關于教育技術本質的討論
近年來,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發表了不少,但是能夠真正說清楚“教育技術是什么”的卻不多。在這里,我們引用尹俊華先生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兩大類。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及相應的軟件;智能形態的技術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等。”[6]
我們把上述論述加以簡化,可得出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與方法的總稱。
在上述定義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
(1)定義中提到的“技術與方法”,分別指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而且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而采用的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
(2)根據定義可以將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如圖1所示。
對教育作廣義理解,并認為技術包括一切(即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術(簡稱技術)和智能技術(簡稱方法),此時稱為廣義教育技術(如圖中D);對教育作廣義理解;而對技術作狹義理解(如只理解為現代媒體技術和系統技術),或對教育作狹義理解(如只限定在學校教育范圍內),而對技術作廣義理解,此時的教育技術都屬于狹義的范疇(如圖中C和B);如果不僅對教育作狹義理解,對技術也作狹義理解(甚至把技術只理解為媒體技術),這時的教育技術理念就更狹窄了(如圖中A)。
(3)“技術與方法”必須經過有機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以提高績效。
根據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所包含的技術層次如圖2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李克東先生“教育技術的層次圖”改編
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由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組成。由于教育技術中的物化技術和教學媒體有關,因此又稱為媒體技術。
媒體技術(簡稱技術)包含硬件技術(Hardware Technology)和軟件技術(Software Technology)兩個層次;智能技術(簡稱方法)包含系統技術(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體技術(Systemic Technology)兩個層次。
硬件技術指與設備、工具相關的使用、維護和開發的能力;軟件技術指對相應軟件的使用、管理、評價以及設計、開發的能力。
系統技術指運用系統科學理論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提出目標,設計解決方案,試行并評價其結果,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修正的一種方法體系。
整體技術強調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如教學系統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系統的整體性是由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共同來保證的。如果只注重教學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機關聯而忽略了教學系統與外部社會環境的有機關聯,只注意教育中教學方面的問題而不注意非教學方面的問題,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另外,可以借鑒生態學的理論對教育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會對原教學系統的“生態環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會產生什么積極的效果?會發生什么問題?如何把“新物種”整合到原有的系統中或如何改變原有的系統以發揮積極的作用?等等。這是整體技術的具體應用,將會有效地幫助我們建立全面的教育技術觀。
二、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從上述有關技術定義的討論中可以看出,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方法,一種知識,還是一種活動過程。這一特點,在我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我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體系,它不單單是一門學科專業,而且還是一項事業,同時又是一種產業。除了現有的教育技術學科專業以外,從中央電教館到各省、市、地、縣電教館(站),從高等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學電教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電教機構;全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專職人員隊伍達幾十萬人,他們帶領、指導和幫助千萬學科教師運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實踐。這是我們教育技術事業興旺發達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轉貼于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是什么”,但它并沒有回答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技術能夠“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個簡單、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義來指導實踐,筆者把它稱為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在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仔細分析上述定義,可以看出:
(1)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優化,回答了教育技術能夠“做什么”的問題。
(2)運用教育技術時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在當時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相關的理論(包括教育觀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指導下,不能盲目實踐;二是要采用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只考慮技術的新穎和高低,更不是先確定所使用的技術而后再到教學中去找可用之處。這一條回答了教育技術“如何做”的問題。
對于教育技術實踐工作者和普通學科教師,他們不容易理解AECT’94定義的全部含義,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實踐相聯系。掌握上述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對他們來說就比較容易,而且能夠把定義和他們的工作聯系起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改革實踐。
三、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得到認可,這反映在“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分別列入了國家學位委員會研究生專業目錄(1986年)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3年)。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特別記住顧明遠先生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到目前為止,教育技術學科在全國已經有5個博士點、20多個碩士點和上百個本、專科專業,它們遍布于師范院校、綜合大學、文理工科院校和軍隊院校,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之中。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后,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和不安的問題,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作為一個成熟的研究領域,它應該有幾個最基本的條件:明確的研究對象、任務和目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線;有一批本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實踐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除上述條件外,還必須滿足以下幾項要求:研究對象不但明確,而且要明顯地區別于其他學科;有屬于自己的、能夠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明確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有準確的定位;有明確具體的哲學思想的指導。
根據上述條件,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已經得到確立;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學術上得到確認并將躋身于學科之林,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學科趨于成熟。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務是需要初步構建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它包括學科的定義、定位、基本理論框架、實踐領域構成、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內容。在這篇文章中只探討學科定義的問題,其他的內容放在后續文章中進行討論。
1.有關學科定義的論述
關于什么是教育技術學,有不少專家、學者都論述過,現摘錄有代表性的幾種:
(1)教育技術學是應用技術學的概念、觀點、方法以及方法論,研究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的優化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論的一門學科,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有效的教學。它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依據教育過程的客觀性、可測量性、可再現性和可操作性,應用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學研究方法,在確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與方法。[7]
(2)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群體中一門新學科,它是以教育學的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和教學過程優化的理論與方法。[8]
(3)教育技術學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以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以求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識體系……[9]
(4)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來診斷教育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實施及評價解決方案的技術學層次的教育學科。[10]
(5)教育技術學是依據教育科學理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知識體系。[11]
(6)教育工藝學是對關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然后進行實驗的實際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門工藝科學。關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材教具、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師生編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關系。最終目標是追求教育的最優化。[12]
以上的論述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技術學進行了準確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開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簡單、明確的話闡明教育技術學是什么呢?筆者試著給教育技術學提出一個規定性定義,也就是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2.教育技術學規定性定義
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方法,通過對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促進教育績效的提高。
通過對上述定義及其描述條文的仔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
(1)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績效。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優化教育、教學效果,而且還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對象是與教育相關的技術,也就是構成“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過程(智能)技術和資源(媒體)技術。
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層次如圖3所示。
教育資源是指人在接受終身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資源包括了學習資源在內;而學習資源又包括了教學資源在內。同樣,教育過程包括了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又包括了教學過程。
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應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給以更多的關注。在充分發揮原有教學資源的作用和繼續普及基于“教”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同時,加快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環境的建設和進行基于“學”的教學設計的實踐,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創造條件,加速教育改革的進程。
(3)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任務是總結、提出運用技術提高教育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
(4)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
①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領域。教育技術學的理論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框架和實踐體系的建立。
C.教學設計的理論與發展研究。
D.媒體理論與開發研究。
E.網絡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F.遠程教育理論的研究。
G.教育技術的管理與評價。
H. 績效技術及其支持系統。
②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也就是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應用領域,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
A. 學校教育系統: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B.遠程教育系統:三網統籌;開展遠程教育模式的研究;開發網絡課程和教學軟件,建設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積極、穩妥地進行網絡教學試點。
C.社會其他系統:社區教育、終身教育、科教興國、企事業業務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績效技術的應用。
(5)教育技術學研究的范疇包括對相關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
設計范疇主要指針對教學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績效設計。
開發范疇主要指將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尤其是信息科學技術加以整合,用于教學系統和其他相關系統的開發研究。
利用范疇主要指將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及相關系統中,以提高它們的績效。
管理范疇主要指對相關系統、資源、信息以及研究項目的管理。
評價范疇主要指對相關系統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并進行測量,給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斷,以使各相關系統達到優化。
(6)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術學科以系統科學為方法論基礎,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積極開展實驗研究。
四、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和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規定性定義,共同組成了教育技術學科完整的定義體系。
1.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與方法的總稱。
2. 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在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3.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是什么”,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能夠“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內涵。三者組成的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完整地闡明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義體系為我們從事教育技術領域的各項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共同的基礎與交流的平臺。當需要論述和了解教育技術本身是什么的時候,應該以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為準;當從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實際工作時,應以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為指導,既簡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當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學科專業建設時,則應以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為準,它說明了教育技術學科所研究的“目的、對象、任務、領域、范疇和方法”,不僅包含了美國AECT’94定義的主要內容,而且更為明確和全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
五、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討論
“教育技術”名稱進入我國不久,便產生了“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提法,這是中國特有的名詞。對“什么是現代教育技術”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認為它和教育技術是同義語;有的認為過去的教育技術是傳統教育技術,現在所從事的教育技術才是現代教育技術;有的把現代教育技術等同于信息技術;還有的干脆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和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認識上的混亂導致實踐中的偏頗,影響了教育技術對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時也影響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在當今時代的一種表述,是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現在時段,它所依據的理論仍然是教育技術的理論體系。
1.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論,有不同的技術和方法。我們根據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可以導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如下:
現代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詳細分析定義中所包含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現代教育技術包含了兩個要素: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系統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現代教育思想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學習觀和現代人才觀,現代教育理論包括現代學習理論、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傳播理論。
(3)現代信息技術指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合其他現代教學媒體,下同)環境下,對信息的獲取、儲存、加工、創新和分析、評價的能力,包括了對計算機和網絡環境的操作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兩部分;系統方法是指系統科學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4)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優化。
2.現代教育技術與電化教育
1998年,南國農先生曾經給電化教育賦予了新的定義:“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13]并認為:
“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14]
如果把我們給出的現代教育技術定義和電化教育1998定義及其解釋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們所表達的實質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參考文獻]
[1][美]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齊著。烏美娜,劉雍潛等譯。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2]董純才,劉佛年,張煥庭。教育[A].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3]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7]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顧明遠。教育技術學和二十一世紀教育[A].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
[9]章偉民,曹揆申。教育技術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楊開誠。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J].中國電化教育,2001,(2).
[11]馮秀琪。教育技術的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A].北京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2.
篇3
企業培訓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當今社會,我們需要運用有效的手段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使員工適應時展,立于不敗之地。傳統的面對面以教育為中心的學習和培訓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現實需要。21世紀是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代,以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信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興起,可以解決企業培訓中存在的大量現實問題,提高企業培訓績效,已成為企業培訓的新趨勢。
但是,相當多的企業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還局限于ppt課件、錄像等簡單的外在形式,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缺乏深入的了解,或者裝備了先進的硬件設施卻不知道如何系統實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發揮其在企業培訓中的巨大作用。針對這種現狀,必須加深對現代教育技術內容和員工培訓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應用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和探索,促進企業員工培訓的有效提升,幫助企業改進培訓效果,提高培訓效率,達成培訓目標。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最早起源于美國,現代教育技術一詞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使用。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1994年對教育技術的定義為“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1998年我國學者南圈農先生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是: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過程是一個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利用現代技術,對教學領域進行全面整合,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習者獲得更好發展的過程。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企業培訓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為企業培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條件,能夠促進培訓更有效率,也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并引起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對培訓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對學習資源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學習資源的開發、設計和使用,從傳播渠道來說,學習者容易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培訓師和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唯一獲得渠道;從傳播特性來說,形象化的間接經驗代替了直接經驗,使培訓更加生動有趣。
(2)對培訓者的影響:培訓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員學習的幫助者或指導者。課堂中,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主體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3)對學習者的影響:學習者由原來的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
(4)對學習方式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寫作模式、閱讀模式、計算模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就促使學習方式也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5)對培訓模式的影響:使原來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一對一培訓、遠程培訓等多種培訓模式的有機結合。
(6)對教學媒體的影響:教學媒體如今已經向多媒體化、信息處理數字化、信息儲存光盤化、信息傳輸網絡化、培訓過程智能化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培訓內容的選擇、培訓方式的更新,還是培訓場景的設計、互動環節的實施,現代教育技術都可以以其優越的技術先進性和操作便捷性,為企業構建和實施全新的培訓模式提供有力的幫助。具體地講,現代教育技術學在企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音頻、視頻播放技術
傳統的音頻、視頻播放技術就是在課堂中為學生用錄像機或 CD機播放一些視頻,或者是播放一些電視教學片。現在的信息技術發展已經將音像技術與計算機、數碼技術迅速融和,計算機檢索、非線性控制播放系統與錄像帶素材庫相結合,實現了音像教材在課堂中實時非線性任意組合播放。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網絡電視等一些新的設備將使得我們的培訓更加豐富。
2.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CAI。看到這一詞匯,大家往往會想到這樣一個畫面就是培訓者用PPT放映在大屏幕上,然后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課。但是實際上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使他們融為一體并賦予它們以交互特性。借助于多媒體工具和平臺,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講臺,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多個方面展開,多媒體課件以其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在變抽象為直觀,提高學員學習興趣方面有得體獨厚的優勢。
3.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
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是指利用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深入了解并最后能夠掌握的過程。其特點是學習者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相互合作,共享信息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習效率。
4.遠程培訓
遠程培訓使得培訓在對象、時間、空間上都實現了突破,將培訓從固定的時間、空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們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自主的學習,改變了單一的集中培訓模式。對于擁有眾多分支機構的大型企業來說,遠程培訓技術使得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員工接受大規模分散式培訓成為可能,而且為企業節省了巨額的培訓和差旅開支,并可大大減少因集中培訓帶來的工作延誤和時間損失。
5.情境模擬系統
可以利用模擬實驗室和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的企業或工廠經營管理,讓學員進行模擬實驗或角色扮演,開展互動式、探究式、體驗式培訓。模擬實訓中可以設置多種角色,學員通過模擬的角色訓練可以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
6.開放式學習資源
企業培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可以利用電子閱覽室、內部局域網實行開放式培訓,利用大容量存儲技術和信息組織結構的超鏈接技術,建造符合人類聯想方式非線性的超文本信息組織結構,企業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為學員創造一個寬松、自由、舒適的自主學習環境。
四、對于更好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作用的幾點建議
由于如今好多中國企業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還有局限性,對于網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了解不足等諸多因素導致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難以發揮重要作用。本人從事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多年,對于如何更好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作用,總結以下幾點建議:
1.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大現代教育技術投入力度
當今社會,市場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素質的競爭。企業一定要提高對員工培訓重要性的認識,重新建構和定義現代企業員工培訓體系,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形成以學員為中心、多向交流、互動共享的培訓模式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出來的人真正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同時,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培訓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比如:購置各種硬件設備、購置或開發各類教學軟件、進行先期人員培訓等。培訓工作的實踐表明,培訓質量的高低與培訓的投入成正比。因此,企業一定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加大對培訓工作的投入力度,使企業不斷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2.要加快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與企業培訓整合缺少不了平臺建設,特別是硬件環境的建設。為了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以及方便企業員工之間的交流,企業必須加快建設內部網,對已建成的內部網要實時更新,加強管理。通過優質的企業局域網,形成最優化的培訓環境。
3.要注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培訓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是優化教學過程的理論基礎。培訓教學設計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如何選擇使用教與學所使用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包括常規音像材料、數字化音像資料、多媒體教學軟件、基于網絡的軟件等。在利用這些環境和資源時,不能只停留在演示播放的水平上,必須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依據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做好教與學的活動方式的設計。因此,要想合理有效地運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就必須重視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培訓。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同時也是企業培訓改革中的新舉措。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應用與實施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硬件與軟件設備,還要有大量的信息資源的儲備。當然,最重要的是還要有不斷更新的培訓團隊。這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將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會在企業培訓中發揮重大的作用,為企業培訓開創一片全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李靜、郝建英.對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開展企業培訓的一些思考[J].遠程教育研究,2009.
[2]張妮.現代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應用[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篇4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高等院校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從而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數學教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形成了辯證統一的關系。高等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以現代教育技術作支撐,掌握好現代教育技術;同時現代教育技術無法取代數學教師,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即要將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充分有效發揮,又要將數學教師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使兩者能夠優勢互補,促進高等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時,數學教師必須要樹立全面的教學觀念,重視硬件與軟件的建設。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數學資源,促使高等數學的知識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查詢和加工教學信息,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此外,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讓學生能逐漸掌握其學習方法。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學習高等數學知識,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從分利用其聲音和圖像,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因此,教師在對多媒體課件進行編制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使教學內容更具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有機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高等數學,將信息資源、技術以及方法和高等數學的教學目的、內容以及技術進行整合。由于高等數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對邏輯性和嚴密性的要求很高,因此數學教師在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時,必須要使學生能有效認知數學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在教學時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一般而言,現代教育技術有三個特點:一是生動靈活性;二是直觀仿真性;三是畫面可塑性。下面就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對高等數學教學的優化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代教育技術為高等數學教學提高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提高高等數學的教學質量,在高等數學中,微積分是其核心部分,數學教師在對學生講授微積分知識時,需要從量的方面來研究微積分學,并對其采用微元分析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無法充分展現量的變化過程,而現代教育技術卻能彌補這一不足。如在定義定積分時,必須要先對曲邊梯形的面積進行計算,任意分割曲邊梯形,并隨意在每個小區間上選取一點,小窄曲邊梯形的面積用小窄矩形面積近似代替,求取出所有小窄曲邊梯形面積的代數和,曲邊梯形面積的近似值也就可以快速指導,并求其極限,從而得到曲邊梯形面積的精確值。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將其進行動畫演示,能夠將教學內容化整為零,求零為整,將較為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高等數學研究的對象一般是函數,函數作為高等數學與初等數學的分界線,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極限的方法,因此學生要想提高高等數學水平,必須要對極限的相關理論有充分的認識。數學教師在對極限理論進行教學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仿真演示,使學生能夠理解極限理論的思想。另外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數列的具體表達式展現給學生,并對學生演示無限增大時,其是否無限接近某個數值,數學教師并以此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講解,將極限的定義進行整理歸納,使教學內容具體簡單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數學審美眼光
篇5
關鍵詞:教育技術 藝術設計教學 互動 運用
一、教育技術概述
1.教育技術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技術(物化形態)和無形技術(智能形態)兩大類。有形技術是指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一直到計算機、網絡、衛星通訊等各種現代教育教學媒體。無形技術是指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論等。
教育技術發展到現在,人們更傾向于用系統方法來定義教育技術。不同階段的教育技術中強調的技術著重點不同。教育技術概念的發展也體現著人類思維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即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學習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和應用領域
教育技術學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綜合性學科,它根據教與學的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借助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學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研究:如教育技術的概念;教育技術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教育技術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2)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史;各國教育技術的比較研究。
(3)媒體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包括媒體的分類、媒體的性質、媒體的教學功能以及各種媒體的教學應用等研究。
(4)教學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包括以“學”為主的設計和以“教”為主的設計;教學系統開發的內容、方法、步驟等。
(5)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新發展:包括網絡教育應用技術、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技術、虛擬現實教育應用技術等。
(6)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管理、測量與評價。
(7)教育系統最優化,教學環境的設計。
(8)遠距離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包括遠程教育的模式與理論、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
教育技術的應用,也就是實踐領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關的理論來指導,以提高教育質量、教學效率,擴大教育規模和促進改革作用。教育技術總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是由于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采用的技術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從而形成了課堂教學領域、遠程教學領域、企業員工培訓領域等三個主要的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
二、藝術設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環節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筆、一張紙、幾張范作加教案,這是我們最熟悉、最習慣的藝術設計教學方式。然而,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已不再是“點綴”了,而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
1.師資方面
在一些有傳統、有積累的藝術高校里,一些老教師,他們有很好的理論與實踐經歷,但他們對新的現代教育技術不夠了解,包括對電腦知識方面的運用。還有一些教設計的老師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為主,對網絡里的一些同類教學沒有進行比較、借鑒。而且一些相關的教師師資培訓還不夠,或有些師資培訓有些形式化。
2.學生方面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擴招以來,還有近些年出現的高考藝術熱。這都為我們的藝術設計院校輸送了大批學生。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大差距。學生的班級人數也由以前的10—15人發展到現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專業性強的學校里,因校園內藝術氛圍好,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還較好。但在一些綜合性院校里,特別是一些藝術專業剛開設不久的學校里,校園藝術氛圍不夠濃,學生的學習氛圍就總體偏弱。
3.配套設施方面
教室設施的多媒體化是一個大的趨勢,但這主要是針對一些大的教室,一些專業教室配置多媒體的可行性還不大。而藝術設計教學課堂中一開始會使用一些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后面的課堂階段會叫學生畫草圖、出方案等。這是現代教育技術的資源使用還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運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落腳點都在教師身上,所以要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并進行信息傳播理論、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優化組合理論、教學軟件的設計、編制、使用、選擇和評價等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培訓,提高應用教育技術的認識和能力,以促進教學改革,促進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偏重傳授向課堂師生互動發展,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還要把自己的教學通過網絡與一些相關內容,讓學生有學習的可選性、可比性。
2.學生的素質組合是多樣性的,特別是在一些生源綜合素質相對薄弱的院校,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廣泛的表現能力,可以超越時空和宏觀、微觀的限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充分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明確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深厚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直接經驗范圍,形象具體地表達教學內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屬性,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思維素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由于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獲得了多渠道學習的機會與學習的自由性,即補償性、適應性的學習。此外,校方的積極領導也不可忽視。既要看到學生角色轉變的外在可能性,又不能忽視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起關鍵作用。
3.現代教育技術深入學科、深入教學、深入課堂離不開教育媒體和配套軟件的支持,因此學校在教學與建設過程中,在不影響政黨教學活動開展的情況下,應將添置教學媒體和軟件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為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此外,在條件暫時還達不到的地方要創造條件,學校和廣大師生要積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軟性力量,組織爭取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基金等的申報,爭取經費。對現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要進行整合,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篇6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235-01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體驗、感受知識的存在,指導學生應用知識,增強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和應用的過程。從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設計,使學生獲得“數學化”“再創造”的過程經歷,從而真正提高數學學習的成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組合教學,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直觀形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分層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實驗教學,讓學生認識數學問題的本質
在高中數學里有很多定理、性質、規律和結論,實際上往往都是先通過一定的觀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實踐,親歷整個數學探索的過程,使他們處于主體地位,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對要理解的數學問題必然有相當深刻的認識。
例如三角函數 圖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實驗的方法:先為學生準備好演示軟件,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探索當 、 、 準取不同的值時圖像怎樣變化,研究它們對函數的周期、取值范圍、單調區間的影響;接著讓學生對 、 、 進行賦值,輸入后觀察圖像的變化;再讓學生變換輸入這三個值的先后順序,反復實驗、探索。學生通過自己實驗、互相交流和探討,很快發現了規律,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正,正確寫出函數的周期、取值范圍和單調區間。這樣,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探究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運用了直觀的演示幫助學生擺脫了畏難心理,提高了解題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來,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就會讓課堂教學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并作為數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現代教育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有效工具;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
例如利用幾何畫板講橢圓的定義。打開幾何畫板,做一個圓心為A的圓,在圓內任取不同于A的點B,在圓上取一點C,連接線段AC、BC,做線段BC的中垂線交AC于點P,連線段PB,引導學生發現|PA|+|PB|=|CA|,即圓的半徑,且大于|AB|,然后讓學生操作電腦拖動點C在圓上運動,得到P的軌跡――橢圓。啟發學生得到橢圓的第一定義。再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當點B在圓上、圓外時,點P的軌跡是什么圖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親自參與了對橢圓形成過程的探索,還使學生動手操作電腦,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建構。
在教學中讓學生更多地操作電腦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體驗數學美的魅力。
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恐懼。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某種意義。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學生獲得知識,一是從被動接受中獲得,二是從主動學習中獲得。我們應提倡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改變重視“教”而忽略“學”的現狀,適當地應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而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進步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一定條件,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構造問題情境,指導學生學習并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總結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可以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并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教育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必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會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變革課堂教學的傳遞結構,擴展信息功能,增加個別化教學的能力,優化教學;在未來的教學當中,現代教育技術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應用;但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能無節制,要與常規教學相結合,要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為重點,設計好多媒體使用的強度和時機。當然,這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去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柏永紅,何昊.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初探.
[2] 陽靖然,董磊.信息技術環境下數學教學的幾點看法.
篇7
現代教育媒體的出現引領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人們不僅可以向教師和書本學習,也可以向教育機器學習,出現了多種“人---機---人”的教育新模式,引起了教育方式的根本變化。
伴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同時,“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被廣泛的應用于教育教學中。
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教育史上引發的不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變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內容的歷史性變革,但現今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盡完善。
二、“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不同解釋
為了收集國內學者對“現代教育技術”理解的資料,我有針對地選擇了10本不同教學性質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有所提及,但很簡略;有的教材就沒有提及到“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有的教材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作了詳細的解釋。
1.“技術”的涵義是指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教育技術不僅包括視聽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硬件及其軟件,還包括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學習資源和過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論。所以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也指運用系統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開發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等等。
2.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開發、應用為核心,但不是只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應用研究的對象,而忽視或拋棄了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的應用與開發的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是以一切教與學資源(包括傳統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研究對象的。
3.現代教育技術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若要實現優化教與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探索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關鍵是“在教育、教學的現場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我國課堂教學既要保留“傳遞——接受”的基本形式,又要實現創新教育,這就要求現代教育技術必須把握“教與學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這一規律,針對每一堂課進行最適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的具體設計。
5.現代教育技術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因為我們不可能拋棄“教”,完全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我們對“教”的改革是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進行指導和促進”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拋棄它。
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而不應該是“教育技術AECT94定義的中國版本”,也不應該是傳統教育技術的“傳統繼承者”。既然現代教育技術被提出,并被應用于教育教學,就應該被予以深刻的含義、準確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吸納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現代教育技術》――陳琳著中,在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理論描述中添加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中,祝智庭老師還將客觀主義等一系列反映或影響學習變更的理論加入了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描述中),而且現代教育技術積極與信息技術聯合,將現代教育媒體定位于以現代信息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交互網絡通訊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為核心的整合媒體,使教育信息呈現多媒體化、教育信息處理數字化、教育教學過程智能化。
在“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中,眾多學者強調要突出“現代”二字,我認為強調“現代”是要從現代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認識教育技術對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強調要更多的注意探討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的課題,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思維方法,因而信息技術環境下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理解必不可少的要突出“現代”,著眼于“現代”。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思考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術構造一個更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臺將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架起,屆時,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將得到溝通,并會醞釀出新興的教育教學規律。因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來重新審視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了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重新理解。
(1)“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之教育技術”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克服傳統教育理念桎梏的同時,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育教學,發展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從而使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不斷升級。教育技術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單純的以“學”為中心或以“教”為中心的片面的教學設計觀念,“教學一體”即雙主模式已經在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一重大變革正是現代教育技術這個教育改革制高點引領的結果。
“現代之教育技術”是立足于“學”的基礎上,倡導以教師的“教”為主導,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既重視“教”,更重視了“學”的過程;而教育技術更多強調的是一切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它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因而較教育技術而言,“現代之教育技術”應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在處理和轉換。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遞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主體性、個性和創造實踐能力。在教育目標上,既要滿足社會要求,也要重視學生個人的需要,鼓勵學生向多樣化發展;在教育內容選擇上,應從學生和社會的共同需要出發,進行合理的組織與安排;在教育方法的運用上應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動作技能和態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結合多種教學理論,并采取非常靈活的方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很好地協調。
不同于教育技術,“現代之教育技術”綜合了多種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客觀主義等等),強調了學習的意義建構過程,強調了學習的意義活動過程,強調了學習必須處于真實的情境中,加上傳播學理論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信息論基礎,為了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現代之教育技術”緊密與教育傳播學結合,發展多媒體交互式視聽傳播技術,運用系統方法為指導全面分析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建立相關的策略方案來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試行解決的方案并對試行結果進行修改,從而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在此基礎上,“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之教育技術”,即要求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樹立系統的教育技術設計思想,運用系統的方法考慮目標、內容、師生、媒體、策略、資源和環境等各個教學要素之間關系,重視經驗技術,使教學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2)“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之現代技術”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等,現代教育媒體被引入教育領域,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即教學效率。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
除了現代信息技術外,將傳統教育媒體有效地整合利用,并配合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展現現代教育媒體改善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教育教學內容等特點。“教育之現代技術”更多的是從技術的智能層面,描述了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的基礎之一“現代信息技術”,它符合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的要求。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進入了信息化發展階段,因而“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之現代技術”,即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對一切教學資源的開發、應用為核心,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和手段的體系。
未來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未來的主導技術是信息技術。顯然,未來的教育技術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考察20世紀末直到現在的新技術革命形勢及其對教育的影響,可以發現目前信息技術上的每一點進步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深刻。
計算機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虛擬現實技術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現代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代表了信息技術正是形成“教育之現代技術”發展的主力軍。
同時,信息時代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在配合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包括了: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以及由“學”為中心而發生變化的整個教學師生關系等等,都無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論的代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從教育模式上,而且從教育的各個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等)上改善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改善了傳統觀念對教育技術的曲解。它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并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制高點。
四、信息技術環境下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理解的意義
篇8
【關鍵詞】教育技術 研究變遷 管窺 教育形成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40-02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技術不斷地依據教育本身的特點,選擇和整合那些與媒體技術配套的方法和手段,從而使技術在教育應用過程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把一種工具和手段,逐漸演變成為教育過程本身,即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產生以數字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的教育適應與形成的融合的社會發展過程。
一 技術的教育適應性
依據尹俊華對教育技術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兩大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進入教育領域的智能形態技術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它是與人的智力有關的教育技術方法。如建構主義、系統方法、績效技術等,而物化形態的技術則指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們是實物形態的與媒體設備有關的方面,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及相應的軟件。
從書本到幻燈片,從影視媒體到計算機,從時空上的限制到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學習資源,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通過教育技術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關注與應用而使技術獲得教育實現,形成了教育媒體技術。而媒體技術在豐富教育手段的同時,自身也成了教育研究新的對象和資源,因為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播工具,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技術實現方法。于是,教育技術成為了技術與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給予一切教育者和接受教育技術理念、方法的人以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理念”。
二 技術在教育中的發展
教育技術研究領域對技術的認識,經歷了從“媒體—工具論”“手段—方法論”到“理論—實踐論”的深化過程,它們交織在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中,不斷地在實踐檢驗、觀念沖突和融合、協調和整合中逐漸形成研究者的共識,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組成部分。
1.媒體技術至上主義
“媒體—工具論”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在我國還有影響。它認為,教育技術的實質是指用于教育教學的各種媒體工具,包括硬件和軟件,擁有了設備器材及相應軟件,就有了教育技術,因此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媒體技術。
在當時的教育實踐中,“媒體—工具論”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技術的發展變成對高精尖教學設備的不斷追求,每當一種新媒體出現時,就會引起一輪新的媒體裝備競賽。“媒體—工具論”在教育技術研究界流傳甚廣,但存在的缺陷被一些研究者看到了。例如,針對提請美國第92屆國會審議的“教育技術法案”中所說的“教育技術這個詞指的是硬件、軟件,包括電視、廣播、幻燈、電影、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D·米切爾更是指出,“把教育技術當做教學媒體是一個范疇上的錯誤。”隨后,這些研究者在極力尋找“擴充”與“修補”之策的過程中,產生了基于“媒體—工具論”的一些變體,比如教育傳統技術教育媒體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演變”論與“現代信息技術”“革新”論等。這是技術適應教育進行自我調整的一種表現。
2.媒體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
“手段—方法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它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部分:一是教育手段,又稱“教育的技術”“物化形態的技術”;二是教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又稱“教育中的技術”“智能形態的技術”,重點是系統方法。“手段—方法論”強調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將媒體的運用方法和系統技術也看做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教育技術具有一定的方法意義,它是對“媒體—工具論”的一種突破。然而,在“手段—方法論”中,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的移植和應用,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手段”“工具”的作用,受“媒體—工具論”的影響仍很大,對“技術”與“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3.整體技術觀建立
20世紀90年代末期,教育技術學界開始出現“理論—實踐論”,這一理論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知識所形成的教育技術學理論;二是工作實踐,即關于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工作及行業的具體實踐。這種觀念與美國AECT及其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AECT’1994及2004定義,在教育技術研究發展進程中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以這兩個定義為基礎,教育技術研究開始步入一個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并重的時代。時至今日,績效技術等的引入與應用,使得教育技術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整體技術與綜合教育效益并重的發展時代。
三 技術的教育形成
從上述教育技術研究旨趣的轉移情況分析來看,1985年以前,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不具備大規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我國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
研究還保持著以視聽教育技術為主的研究慣性。1990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具備了大規模開展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AECT’1994定義以來,我國的教育技術研究幾乎與美國同步。在進入21世紀以后,還形成了與美國的“e-教育”(e-Education,e-Leaning)并列同一水平層面的“I-教育”(信息化教育)。
綜上所述,并非每一種技術都能進入教育領域,并在應用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認可。從教育功能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促進其功能發展的相關技術;從學習過程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與促進教學與學習有關的技術。教育自身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一個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過程。教育對技術的選擇來說,信息傳遞過程主要集中在傳播工具(媒體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即對媒體技術提出的要求:在信息傳遞載體和方式上的變化,力求提高傳遞效率,社會化過程主要集中在技術的有效應用(智能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徐梅林.關于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思考[C].全球ET資訊,2006
[3]彭紹東.教育技術的定義與命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0(10)
[4]傅德榮.教育技術概念的發展[N].中國教育報,1998.5.18
[5]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9(1)
篇9
關鍵詞:素質教育;專業化;重要性;語文教學
一、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重要性
1.從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文件和標準看
自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伊始,教育部及各級各類教育部門相繼出臺了大量的有關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政策文件和通知;2005年4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要求2007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建設計劃,并同步開始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的要求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決定從2010年起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以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其中,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國培計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技[2012]5號)(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制定和實施《規劃》,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2012年5月,教育部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2010〕4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2011〕5號)要求,特制定了《“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就“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模塊在不同學科和學段均從專題、學時、內容要點三個方面做了十分具體的要求,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重要性。
綜上可知,教育部及下屬各級教育部門對各級院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重視,尤其是關注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目前,“國培計劃”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地開展,根據對《“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的研究發現,“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是其課程標準內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國培計劃”實施的初級階段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重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2.從現代教育技術本身看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李克東教授因此也對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中小學教師掌握好現代教育技術,并加以合理地運用,有助于解決基礎教學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最終實現提升我國基礎教育質量之目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1.現代教育技術有助于豐富中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及獲取教參的方式
經過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占40.4%,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占58.1%。為優化教學過程,充實教學內容,大部分教師會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充實課堂教學。教學中主動上網搜尋參考資料的占 66.1%,購買相關書籍、印刷資料的占25.2%,采取其他措施的占8.7%。
2.教育技術是教師專業化的基礎
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教學設計正在成為一門技術,教學設計技術被譽為教師的專業技術;教育技術學由于提供教育專業性技術而處于專業性的核心地位。
3.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能創設最佳教學情境,以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教學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均衡發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優化語文教學手段、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文、詩詞等內容為例,這部分內容因其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識背景有限,學生很難理解該部分內容,這時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促進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開展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學會協作,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產生積極、愉快的學習情緒,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效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模式,促進素質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林萬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2]王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再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2):65-69.
[3]趙立影,吳慶麟.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復雜學習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4]柯速約.“國培計劃”現代教育技術模塊的情況調查與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10-13.
[5]楊開城.教學設計技術:教師的核心專業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12(8):5-9.
篇10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物理教學;教學設計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無處不在地運用了物理知識。隨著信息網絡全球化格局的到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多種多樣,多媒體網絡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先進。如何將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地融入到現代教學環境,教育教學中如何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提升學生的教育,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特點
現代教育技術[1]的定義是:以現代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通過對教與學的設計、整合、運用、總結,來實現教學的整體優化,提高教學質量[2]。教與學的設計包括教學系統設計、教學材料設計、教學模式設計、對學生學習特點分析等,它是優化教學課程的前提保障。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總結出現代教育技術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實用的教學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的實用性不僅包含了許多教學的設計、方法以及管理課堂的手段,還為老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案例,從而使老師收獲有價值的課堂經驗。
2.新穎的教學體驗
在物理課堂上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傳統課堂主要以簡單的黑板、粉筆、直尺和書本為教學工具,教學體驗十分有限。而現代教學工具多以多媒體為主,一個ppt課件就可以展現出各種豐富的圖片、音頻等。與傳統課堂教學工具相比它給人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3.豐富的教學資源
現代教學技術不僅擁有豐富的教學方法,而且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傳統封閉式的教學不再適應現代信息教育的步伐,網絡教學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
4.有效地利用時間
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可以有效地節省和利用時間,老師可以合理安排更多的課堂時間,學生也可以擁有更多屬于自己的自習時間,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率,為老師備課也極大地提供了方便[3]。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優化了教學條件、提高了教學水平、開闊了教學思維和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設計經驗,還給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讓中國教育走在世界的前沿,讓廣大中國人民得到更好的教育,過上更有質量的生活。
1.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手段的影響
隨著現代教育多媒體網絡技術[4]的普及和多功能化,老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交流變得不再單一,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再枯燥乏味。有趣的物理現象可以通過視頻動畫形象地展現出來,而且教學方式靈活有趣,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習時間。相對于傳統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成功實現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到“以學生為主導的新教學模式”的轉變。
2.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影響
學與教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教學內容的形式不可能用一種理論來全面描述或者解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實踐中,應根據實際條件應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改變其形式,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結合現代教育的優勢,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將教學內容的形式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教師在傳授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解讀能力和吸收能力。結合實際情況,教師適當調整知識框架,由淺入深,使學生更加易懂易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3.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影響
教學方法是教學課堂中傳授知識的重要環節。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要重點關注學生,而且需嚴格要求教師能夠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教學媒體,全方面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手段中是時代的需求,是中國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結語
本文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介紹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特點,分析和探究現代教育技術對物理教學模式的優化以及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具體影響。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最終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胡華敏 梁佳 鄧艷 曹廣濤 單位:吉首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6-124.
[2]喬際平.物理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22.
- 上一篇:關于勞逸結合的演講稿
- 下一篇:個人培訓學習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