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篇1

關鍵詞 現代農業;問題;對策;安徽潛山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13-01

1 潛山縣現代農業發展在的問題

1.1 科技化程度不高

在種植業方面,其突出的問題是農藥、化肥盲目施用,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給農作物造成藥害和肥害而導致減產減收,同時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在養殖業方面,其疾病的防控仍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其加工技術也比較落后,表現為初級加工普遍而精深加工較少,所以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此外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農技推廣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1.2 農業的產業鏈短而窄,與二、三產業未能有機結合

目前農業的產業鏈基本局限于一產業,其產業鏈缺乏有效的延伸,尤其未能與二、三產業形成有效對接,因而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1.3 傳統農業觀念根深蒂固,現代農業意識模糊

時下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多半是生產農產品、提高單產,以自給自足為主,多余的才投入市場。而農業的市場意識、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理念仍然滯后。

1.4 農業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潛山縣的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生產能力和使用效益總體不高;潛山縣的耕地質量仍然較低,全縣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只占耕地面積的75%;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水平總體偏低,尤其是農機化裝備能力和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1.5 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完善

潛山縣土地流轉速度較慢而制約了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形成;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偏少,農民的專業合作社也寥寥無幾。而且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運作質量不高,社會效益偏低。

1.6 保證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雖有農業執法體系、市場體系及農業保險體系,但仍以政府保障體系為主。尤其缺乏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市場信息體系和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等。且農業保險本應主要承擔農業保障的職能,而實際上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仍然在賠付力度和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2 對策

2.1 著力提高科技水平

首先應從農業科技的源頭即科研單位抓起,使其多出農業科技成果可供轉化。尤其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向農業提前、產中、產后所需的科學技術,以及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農業推廣部門應將科研單位所提供的科技成果迅速轉變為農業實用新技術,再向農戶大力推廣,從而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

2.2 盡快由注重農業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并重方向發展

一是要加強潛山縣產業集聚區建設和名特優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二是城市與農村應互動發展。城市建設向農村延伸,農村發展向城市靠近,推進新農業社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三是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四是積極拓展農業功能。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突出抓好以品茶、賞花、采果、觀景、美食、垂釣為內涵的生態觀光游。

2.3 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應著重在如下4個方面有根本轉變:一是由原來自給自足的農業觀念向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理念轉變;二是由不顧環境而掠奪經營的農業理念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念轉變;三是由傳統的農產品生產觀念向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農業理念轉變;四是由原來農戶自發的農業生產習慣向由政府部門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4 加大對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投入

中央和省在“十二五”期間已開始大興農村水利建設,地方政府亦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運作的方法辦水利、搞建設。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投入:一是應加大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以提高農業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應增加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著重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糧田建設。同時應保護耕地,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三是應加大改善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改建、擴建和興建高標準設施農業、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水產養殖場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充分利用農機補助政策,提高潛山縣農業機械化裝備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加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新材料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的科技裝備水平;五是增加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

2.5 積極擴大或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加快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要依靠科技進步壯大龍頭企業,對現有龍頭企業要盡可能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從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發展,從初級加工向精加工發展;二是大力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使種植業盡快成為產業化經營;三是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四是加快家庭農場的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3]。

2.6 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由單一的政府保證體系向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方向轉變

一是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維護良好的農業生產經營秩序,同時保證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二是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首先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與開發,同時要多途徑、多形式、多機制健全農技推廣體制機制;三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管理、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更多的優秀人才服務“三農”,同時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圍繞市場發展現代農業;五是加強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覺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六是加強和完善農業保險工作[4]。西吉縣農業保險工作雖然在應對自然災害、降低農民損失、保護農民積極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它是營利機構,必然受利益驅動,所以在賠付力度及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必須將營利性農業保險公司改變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其性質類似于社會保障事業局。然后由政府加強監管,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從而取信于民,這樣才能使潛江縣農業保險工作富于成效,從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 參考文獻

[1] 陳志英,李翠霞,葛銳.勃利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0):6-8,28.

[2] 潘啟城.田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5):379,384.

篇2

>> 中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加快秦皇島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對策 宿遷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推進廊坊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調研與思考 基于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三農”融資問題研究 灌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問題及對策淺析 論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對策取向 現代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08年將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現狀調查與統計分析 新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探索 農業科技傳播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的應用 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現代農業產業模式與發展對策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中的政府、企業與社會 關于構建蘇州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7] 張德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本途徑[J].農場經濟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張冬冬,國洪磊,等.新農村背景下傳統農戶生產經營狀況調研與分析:以德州市為例[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張學鵬.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34-236.

[10] 馮路.山東省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篇3

>> 商水縣耕地質量改良對策 商水縣土地深耕現狀及對策 商水縣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商水縣經濟作物生產現狀及對策 商水縣秸稈禁燒現狀及綜合利用對策 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 耿馬縣耕地質量現狀及地力提升對策 商水縣智慧農業發展探討 邯鄲市耕地質量現狀及發展對策 商水縣智慧農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商水縣植保專業合作社發展措施 商水縣小麥生長狀況及麥田春管技術 商水縣香樟衰弱原因及復壯技術初探 隴川縣耕地質量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商水縣:“院縣共建”促商水現代農業發展 連云港市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現狀及對策 重慶市永川區耕地質量現狀及對策 郎溪縣耕地地力現狀及施肥對策 秀山縣農村耕地撂荒現狀及對策 商水縣:以現代農業新技術 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梁熙,曾志明,徐富華.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N].閩西日報,2017-02-02(3).

[3] 農業部:大力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EB/OL].(2014-10-31)[2017-02-22].http:///news/nongyeyaowen/2014/10/577677.shtml.

[4] 徐志強.遼寧省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2(4):11-12.

[5] 石勇,張曉艷,石聿明.白城市耕地質量現狀與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53-254.

[6] 田瑞波.新晃縣耕地質量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篇4

關鍵字:濱州市  現代農業  發展

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現代農業的概念和特點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四個特點:一是突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二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一元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中有工業的協調布局,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于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三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后的局限性,實現了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一個全方位、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四是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現代農業,既要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更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支持和服務。各級政府部門將認真遵循現代農業發展規律,明確目標,科學定位,積極發揮好指導和服務的作用。本文以濱州市為例,對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在現代農業項目發展起到的作用,對調查數據及問題進行分析,找出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下一步發展方向。通過上述資料分析,結合當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來探討今后政府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舉措,重點探討政府政策引導與市場調控相結合的問題。

    本文結合當地工作實際,在當前現代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思路對策方面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做出了符合實際的意見建議,對于下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具有較大的現實價值。

二、濱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濱州市農業工作緊緊圍繞“三農”工作,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林水會戰工程,推進渤海糧倉示范區項目,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30家。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2691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7:50.3:40.0,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沿黃現代農業示范區成功創建省級示范區。農機深松耕作和機采棉示范區進一步擴大。農業基礎建設持續加強,林水會戰新增造林19萬畝,完成水利工程512項。種養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0億元,增長4.4%。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達到“噸糧市”標準,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瓜菜菌總產達到1626萬噸,被評為“中國蔬菜第一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三品”認證數量分別是2010年的2.4倍和7.7倍,農業機械化率提高11個百分點。

    (一)現代農業項目多點開花。濱州加塊發展現代農業,糧食總產達310萬噸,增長1.5%,在全省率先整建制推行糧食生產“十統一”社會化服務,通過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除草、統一收割等實現科學化種植,促進了糧食穩產高產。抓好“渤海糧倉”示范區建設,去年已突破25萬畝,小麥最高畝產達517公斤,實現了鹽堿地種植小麥的新突破。濱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科技部正式批復建設,全市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2個,沿黃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成各類標準化基地115個,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三品”認證66個。

    (二)農業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繼續加大,2015年全市安排3000萬元資金用于農業龍頭企業的升級改造;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參展參銷、設立銷售窗口等促銷活動;安排400萬元資金用于新組建示范性農產品行業協會;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綠色、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安排100萬元資金用于補助、獎勵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項目論證和申報及對獲獎企業的獎勵;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發展新型農機具、動物疫病的防控等獎勵;安排貸款500萬元用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季節性收購和儲備和補助扶貧開發項目建設;安排500萬元資金用于農村勞動力重點是被征地人員的素質培訓工作,確保全年完成1萬人的素質培訓任務。

   (三)現代化科技強力支撐。實施了科教興農戰略,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優勢農產品的種子工程建設。花卉、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要積極引進、試種、試養各類新品種,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建設完成6處,優良品種推廣步伐進一步加快。加強與中國果蔬研究院、山東農業大學等著名學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全市在綠色優勢農產品發展、優勢農產品保鮮技術和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

三、國內外農業發展成功經驗

近年來,現代農業的發展與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上非常熱門的話題。在國外,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對現代農業發展有各自的發展研究,也都有成功之路。

(一)重視農業的安全生態發展。生態農業是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導模式,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

(二)推進現代集約農業發展。以色列的資源節約型和生產要素密集型。以色列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氣候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生產需要大量光照和生產銷售價位低的禾谷類作物,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奶業、畜牧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通過補貼政策和信貸政策,鼓勵發展重點領域和產業“快速增長”,出口創匯;加強水利工程和環境保護的建設,使以色列農業能夠高效持續發展。

(三)推行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美國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減少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對農業的影響。政府通過休耕計劃、農作物保障計劃等來保護和穩定農業;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護農民的正當權益,保證交易正常進行;通過國家稅收、補貼、價格干預、信貸管理以及產量定額分配等手段,對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內部資源配置保持有效調節。

    安徽蕪湖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蕪湖市積極貫徹互聯網+行動計劃,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加快互聯網+農業信息化設施建設。全市已累計投資17億元,用于城鄉基礎光纖環路、3G、4G網絡建設。 20M光纖延伸至所有自然村,率先在全國建成“全光網城市”。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觸網”,通過資金補助、稅費優惠、土地供應等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嫁接”互聯網。安徽三只松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2015年銷售額突破25億元,發展成為中國銷售規模最大的食品電商企業。打造“互聯網+農業”平臺蕪湖板塊。 “淘寶特色中國·蕪湖館”已聚集網商500余家,2015年銷售額突破7億元。蕪湖縣建成淘寶村級服務站65個、京東蕪湖縣服務中心合作點305個。積極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生產企業進網入駐“郵樂農品”、“聚龍e購”等電子商務銷售平臺。開展網上“美好鄉村”、“活地寶”本地生活、數字蕪湖小鎮及鄉村等平臺模式建設推廣,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占比率。

  四、濱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本身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間,濱州市加大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了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力度,但是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2、農村土地流轉滯后。由于受國家土地管理體制的約束,造成土地規模化程度低。我國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仍以非市場化為主,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制度之下,農民以戶為單位各自從事農業生產,完全忽視了農村土地本質上仍然是集體所有這一事實,尤其是在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農資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補貼政策之后,廣大農民群眾幾乎把土地當作私有財產,惜土情結更為突出,完全沒有集體所有、充分結合的概念,加上政府未及時出臺鼓勵農用地流轉的有效制度,很大程度的上制約了土地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發展。

2015年,濱州市土地流轉面積56.5萬畝,同比降低29%。從流轉形式看,轉包31.9萬畝,轉讓5.5萬畝,互換1.5萬畝,出租12.1萬畝,股份合作2萬畝,其他形式3.5萬畝。從流轉去向看,流轉入農戶的18.9萬畝,流轉入合作社的10萬畝,流轉入企業的22.1萬畝,流轉入其他主體的5.5萬畝。相對而言,農村土地流轉相對滯后,農民積極性不高。

    3、農業項目規模小、數量少。濱州市與發達地區相比大塊頭、有實力的農業項目數量少,農業項目的總體規模不夠大。按農業部門數據,濱州市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3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381家;僅有4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雖說近幾年通過多方努力,農業結構已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幾大優質產業,但總體上產業規模偏小,再加上受傳統農業影響,農民思想觀念仍較落后,缺乏應有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也缺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應有的超前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和創大業意識。雖然全市農業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打得響的品牌,能代表全市的形象。品種的多亂雜、產業的小而全,無疑影響了主打產業的規模發展。

4、農業項目見效慢、效益低。農業項目不僅受自然條件的約束和限制,而且受勞動力狀況、財力、物力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業項目建設和資金回收期較長,農業生產項目建設周期是由農業生產的生長周期所決定,并且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不可預見性。

(二)農產品市場存在問題

1、農產品價格低。農產品價格指數呈逐年持續下跌趨勢。隨著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使得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出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現象層出不窮,造成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少,嚴重打擊了農民種養植積極性,影響農民農業人均收入。

2、農產品銷路不暢通。盡管濱州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市場信息收集,以及不具備產品深加工能力,農產品多以“原始形態”上市,農產品附加值低,缺少“從農田到餐桌”的高層次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存在著農產品加工比利不合理,高精尖深加工占比小,農產品加工值低。如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化率95%以上,而目前濱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產品商品率都還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等農產品,銷售市場十分不景氣,連續幾年出現產品滯銷。2014年全市棉花滯銷,棉企不收購、棉花價格大幅下降,群眾收入大大降低。

3、農作物進口市場沖擊大。近年來,進口農產品占國內農產品市場份額日益增大,對市場供求關系與價格的影響和引導作用逐漸增強,而且影響逐漸從大豆、白糖、稻米等品種,向棉花、玉米、小麥、油脂等市場擴展蔓延。農產品市場全球化進度在不斷加快,在當前國內部分農產品價格偏高、質量偏低的背景下,國內市場對進口農產品的需求較強。這也是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國內農產品價格和質量相比,進口農產品優勢明顯。2015年以來,國內棉花現貨價格一度比配額進口棉花成本高6000元/噸,進口白糖成本較國產糖現貨價格低1000—3000元/噸,從越南等國進口的大米成本較廣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現貨價格低200—500元/噸。

(三)農業政策存在的問題

1、農業項目發展導向不夠明確。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不夠清晰,對現代農業示范建設缺乏明確定位,對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尚未明確現代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項目建設缺乏規劃的統籌指導;示范項目的建設范圍和領域還需進一步拓展,部分示范項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需進一步增強。傳統模式的生產經營是導致濱州市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較慢的直接因素。

2、農業扶持政策比較寬散,扶持分量不夠利用外資質量不高。扶持政策目標導向不夠清晰。主要是多項目多導向、項目導向出現遞減和變化。另外,良種補貼也兼有生產激勵目標導向,糧食直補也兼有收入支持目標導向。這些不同目標導向的補貼項目歸并在一起綜合發放,很難體現各自的專有導向。

 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一)用好上級扶持現代農業政策

  1.明確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示范項目的基本定位。開展現代農業示范項目,主要目的是通過項目建設,探索濱州不同縣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和組織方式,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式。

2.認真落實上級惠農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切實加大強農惠農資金投入。確保強農惠農政策真正惠及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資金監管,確保涉農資金管好用好。針對惠農項目進行重點檢查。著力健全監管機制,采取不同的檢查方法先后對種糧及良種補貼資金、家電下鄉補貼兌付資金及村級轉移支付資金等,從政策制度落實、項目申報審批、資金下達、撥付和使用等環節,對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檢查,重點檢查和糾正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強農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和資金效益最大發揮。

全面推進農村集體各類產權確權頒證,認真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歷史遺留問題,實現農村所有耕地確權頒證全覆蓋;按照國家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法律形式將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原則、方針、程序、合同規范、監督管理等固定下來。

3.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調控。政府在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中承擔著兩方面的責任,管理與服務。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農民的三者關系,在確定農民和農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正確界定政府的職能。

各部門實施在現代農業建設的具體目標和責任,各級政府提高社會成員各方面參與現代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建議地方政府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包括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促進現代農業結構調整,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務資源。

4.政策落地要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立足于濱州實際,實行差異性發展規劃,做好規劃工作,具體編制好各縣區的現代農業建設規劃。要因地制宜確定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的重點。要在規劃的指導下,圍繞當地優勢和特色,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地確定建設重點。

5.    以產業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專業村建設為重點,形成以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為載體、專業村為支撐、產業發展基地為基礎的農業主導產業結構布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現代農業建設水平。

(二)應對好農產品市場競爭

 1.加大市場調控力度,穩定農產品市場。完善流通體系,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產地市場為骨干,以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為紐帶,以大中城市直銷直供市場為補充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通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通過各種形式的產銷對接來降低農產品價格。對“買難”有一套辦法,包括信息引導、供應鏈采購等,對“賣難”也有一些措施,包括農超對接,農業和加工企業對接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有序發展土地集中型、專業合作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2.探索“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統籌做好“互聯網+”發展規劃,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意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深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1.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以農戶為主體的主要組織形式,農業合作組織作用的高效發揮,對于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濱州市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也有問題與不足,具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組織數量少,大部分合作社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產值小,不具備規模經營的能力。部分合作組織運作不規范,缺少系統的管理制度和合作社章程,有的合作社即使有制度也不規范,或者在操作過程中不按規章制度辦事。還存在合作意識不強的問題,缺少行業內以及行業以外的合作概念。

2.培育適應“三農”發展的新型農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對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要不斷注入新的技術力量,來充實技術推廣隊伍,才能滿足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和隊伍是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主要載體,也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總  結

本課題在廣大學者論述的基礎上,以濱州市為例,進一步探索研究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尤其是提出了受有關土地政策制約影響了土地流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發展經驗。美國、荷蘭等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典型的案例分析,進一步論證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前景。本課題提出的措施建議,對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的目標定位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意見  魯政辦發〔2012〕25號《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報》 2012年10期

篇5

關鍵詞:鎮江市;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3-0141-03

1 鎮江市現代農業發展成效

鎮江市擁有2 651km2的丘陵山區面積,16萬hm2耕地面積,5.33萬hm2林地面積,8.2萬hm2水域面積。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光、水比較協調,十分有利于農業生產,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盛產水稻、小麥、油菜、蠶桑、茶葉、多種瓜果蔬菜以及各種淡水產品和畜牧產品。近年來,鎮江農業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城郊型農業總體定位,發展高效、外向和生態觀光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鎮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具體表現為:

1.1 特色主導產業初步建立 優質糧油、優質肉奶、高效園藝、特色水產、生態經濟林業以及休閑農業六大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區域優勢逐步顯現,初步形成了以經濟林、種草養畜、應時鮮果、無公害茶葉等為主的丘陵地區農業,以優質糧油、花卉苗木、特種水產等為主的平原圩區農業,以設施農業、時鮮蔬菜和休閑農業等為主的城市郊區農業[1]。

1.2 農產品質量逐步提高 從2012年開始,鎮江市在市轄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職機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已確認鎮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A級誠信企業59家、B級誠信企業154家。大力推進以標準化茶果菜園、標準化畜牧場、水產場為主體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共建設標準化園藝園23個,總面積達1 683hm2,建成標準化魚池3 866.67萬hm2,建成部級標準化養殖場4家,省級生態健康養殖場163家。全市“三品一標”總量達到1 03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955個(含水產158個),綠色食品57個,有機食品2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綠色生產資料1個。

1.3 休閑農業初具雛形 截至2015年底,鎮江已有32家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句容戴莊村由農業部評選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稱號,它也是全省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現代農村。丹陽萬新農莊和丹徒區開心農場創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三星級企業。另外,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點提檔升級創建活動,位于句容境內的江蘇巖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四星級升格為五星級。鎮江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采摘為重點的農事體驗模式、以人文景觀為重點的旅游觀光模式、以花卉苗木或植物園為依托的觀光休閑模式、以現代農業園為依托的度假休閑模式等四種觀光農業的模式[2]。

2 休閑農業與現代農業的關系

休閑農業指的是在發展現代農業的背景下,通過利用農業景觀、農村環境和農業資源,以農村文化生產、生活為依托,以體驗農村及農業生產為目的,具有一、二、三產業功能特性的新型產業型態。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其集中體現了現代農業的功能特征,實現了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體現了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優勢,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步伐。有效提高了現代農業各項評價指標[3]。

3 當前鎮江市休閑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鎮江市休閑農業建設與其他休閑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 特色不突出 當前鎮江制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經營內容雷同,功能不配套,重復開發等問題嚴重。

3.2 經營管理粗放,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鎮江的大部分休閑農業企業缺乏經營管理經驗,經營較粗放,管理手段相對落后,休閑農業園區內住宿、餐飲、環保、衛生等缺乏規范操作,從業人員多為當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缺乏休閑農業的服務技能,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

3.3 休閑農業的宣傳力度不夠 當前鎮江市加大了對休閑農業的研究力度,但是廣大市民對于休閑農業仍缺乏了解,多數人都是在朋友的推薦或帶領下才能找到農閑農業園,而對于每個園區里有哪些服務項目更是不清楚,盡管部分休閑農業園進行了一定的推廣宣傳活動,但力度仍不明顯。

3.4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面臨威脅 發展休閑農業既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旅游項目的推廣,當前在休閑農業開發中,注重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現象存在,尤其是在引入商業投資后,原本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

4 進一步發展鎮江市休閑農業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領導,以政策帶動發展 江蘇省已經明確了全省休閑農業的主管單位為各市農業部門,為推進休閑農業的發展,制定了《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鎮江市應進一步制定詳細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發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休閑農業路線,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

4.2 因地制宜,規劃先行 發展休閑農業應以科學的發展規劃為前提,以“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為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諧發展”為原則,避免雷同、重復建設,根據區域特點,做到有序開發。另外,還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相互銜接,確保休閑農業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持續性。

4.3 組建協會,推動發展 為了提升休閑農業的服務水平,做好行業自律,通過成立休閑農業協會,加大對協會成員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各園區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增強行業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能力,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經營規范、服務周到、安全衛生,深受游客歡迎的休閑農業基地,推動農業休閑市場的發展[5]。

4.4 彰顯特色,示范引導 休閑農業的發展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鎮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域與資源優勢,將鎮江的現代休閑農業做精、做亮,突出品味與個性,增強吸引力。同時,還應利用好鎮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挖掘鎮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加快谷陽鎮槐蔭村、寶華山千華古村等古村的保護與開發,通過歷史風貌的再現和現代農業的結合,打造出具有江南水鄉韻味的歷史古村落。另外,鎮江還應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點休閑觀光農業龍頭企業、示范村和精品“農家樂”,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發展的檔次和品味。

4.5 多遠投入,吸引外資開發項目 休閑農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和關心支持。從2011年起,農業部、國土部、金融機構都加大了對休閑農業的政策扶持,省財政每年設立2 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示范村發展。隨著休閑農業功能與效益的不斷顯現,鎮江市應進一步加大對休閑農業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在財政資金的帶動下,民間資本、外資也開始關注休閑農業投資,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發展休閑農業[6]。

4.6 加強領導,強化宣傳 各級各部門應統一思想,創新思維,狠抓落實,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營造發展氛圍,積極辦好各種節慶活動,精心做好世業洲音樂節、句容草莓節、江心洲“柑橘節”等節慶活動,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

5 展望

鎮江市休閑農業發展應緊緊圍繞市委“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升觀光休閑農業內涵,突出休閑創意農業,拓展農業的產業功能,打破產業界限,一、二、三產互相滲透,實現綜合效益的提高。鎮江市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加速了人文資源和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融合。在今后的發展中,鎮江市休閑農業將重點打造三個觀光農業區,即:城市周邊觀光農業區,突出生物科普教育功能;丘陵生態觀光農業區,突出生態、休閑、觀光功能;濱水觀光農業區,體現農漁風光、水邊垂釣、漁事勞作等功能,逐步提高現代休閑農業的外延效益。

參考文獻

[1]安林海.鎮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2:309-311.

[2]王樹進,陳宇峰.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09:38-45.

[3]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02:72-78.

[4]張廣海,包烏蘭托亞.我國休閑農業產業化及其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30-37.

篇6

關鍵詞 現代農業;發展概況;基礎條件;對策;廣東懷集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11-02

1 懷集縣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懷集縣總面積3 573 km2,耕地面積逾4萬hm2,總人口1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萬人以上,農業總產值71.17億元。近年來,在上級農業部門、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懷集縣珠三角優質安全食品產業基地發展規劃》,使現代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裝備日臻完善,經營主體龍頭帶動作用充分展現,農產品生產供給能力大大提高,特色農業品牌經濟成效初步體現。然而,某些傳統農業的落后面貌需要改變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2 懷集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2.1 懷集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1.1 基礎建設和生產裝備步伐加快。農建項目完成修建渠道293.4 km,鋪設機耕路48.8 km,整治農田9 933.33 hm2;農機總動力40萬kW,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60%,其中機耕水平96%,機插水平7.5%,機收水平64.8%,2013年實施省級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縣項目,建設2 hm2以上連片示范點12個,整村推進示范點3個;全縣大棚生產設施逾133.33 hm2,水肥一體化的滴灌噴灌設施逾2 000 hm2。

2.1.2 標準化程度和供給能力提高。建成了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4個,其中連片66.67 hm2以上無公害標準化供港蔬菜基地3個,連片6.67 hm2以上水果基地200余個,規模生豬養殖場927個。屬國家園藝作物標準園的懷集縣華天達生態果業有限公司連片133.33 hm2大型沙糖桔基地,在生態健康栽培基礎上,應用太陽能滅蟲器、誘蟲黃板、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等現代科技手段綜合防治害蟲,產品也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種植6年未有黃龍病發生,是優質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先進代表。

2.1.3 經營主體培優和產品品牌營銷初見成效。懷集高山青農產品有限公司、懷集廣東溫氏、肇慶市愛農農業有限公司、懷集縣福盛藥業有限公司等成為省內知名企業,也是典型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企業。如懷集廣東溫氏是懷集生豬養殖業的龍頭,建有種豬場3個,年出欄商品仔豬40萬頭,配套飼料廠1家,年供應飼料10萬 t以上,在其雄厚實力支撐和帶動下,全縣生豬年出欄量穩定在100萬頭以上,產品穩定供應中山等珠三角市場。又如肇慶市愛農農業有限公司懷集冷坑雙甘、馬寧寨村基地,生產面積達2 00多hm2,配套有冷庫、分級包裝預冷場地、噴灌設施、大棚種植區、大棚無土栽培(水上漂)育苗區,葉菜、瓜、豆類等蔬菜年產量1.5萬 t以上,帶動周邊1 000余農戶就業,是典型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全縣有無公害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5個,高山青凍頂茶、掛綠、新崗美人、崗坪切粉、懷集油粘米、懷集菜心、六十日黃菜等特色產品供不應求。

2.1.4 以公益為主多元化合作為輔的農技推廣模式初步形成。縣、鎮兩級農技服務體系架構完善,有編制有保障,完善了崗位設置,構建起“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的公益農技推廣模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農資企業、種養大戶等多元化社會力量廣泛合作參與農技推廣。

2.1.5 交通環境的明顯改善使對外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兩廣高速開通以及即將開通的貴廣鐵路,馬上動工的昆汕高速,將懷集縣納入了“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相信現代農業科技會有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的融會發展。

2.2 懷集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2.2.1 鎮村級服務和監測力量薄弱。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形成基本架構,但鎮級農技人員大多服務于鎮的計生、合醫、維穩、征兵等工作任務,且大部分人員從原來的職工、臨工中收編,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鎮鄉級190余名農技人員具備中級以上職稱的只有1人。大部分鎮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鎮農辦共用不超過30 m2的辦公室,基本的辦公設備和專業儀器不齊備,沒有自主產權的試驗示范基地。

2.2.2 土地連片流轉經營的難度高。農業人口數量龐大,人均耕地少,土地承包經營過于分散,且工業服務業不發達,農民對土地高度依賴的情結普遍存在,經營主體落戶開發或擴大發展需求難以滿足。尤其導致種植業“四個經營主體”發展程度低,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4個經營主體所占的份額少。

2.2.3 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設施等配套缺乏。運輸銷售相對困難,中間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化生產的積極性。

2.2.4 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和規模小。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產業鏈短,整體經濟效益低。

2.2.5 地方財政可以投入農業的資金非常有限。地方財政資金保基本運作,沒有可支配發展的余地。

3 懷集縣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抓硬件設施裝備

一是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全縣還有待建設的排灌渠道近200 km,機耕路15 km,計劃整治中低產農田1萬hm2。二是解放和合理利用勞動力,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70 %,主抓機插水平,力爭提高到20%以上;大棚生產設施333.33 hm2以上,水肥一體化的滴灌、噴灌設施3 333.33 hm2以上。三是改變目前鎮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無辦公服務大廳的落后面貌,達到每站有80 m2以上,配備基本的辦公和專業儀器。四是爭取大型物流園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盡快立項。

3.2 抓項目對接強本

在懷集縣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更要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依靠中央和省級農業專項資金增加投入以解決發展現代農業成本投入大的問題。壯大農業專家團隊,在全縣現有2名高級農藝師、3名農藝師的基礎上再培養10名以上農藝師,發揮專家智囊團作用,加強農業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無縫對接”中央、省的發展規劃。

3.3 抓土地流轉突破

目前,農村進入70后、80后新生代當家的轉型期,這個群體的青年大部分不愿意像老輩人一樣在家務農,是開展農民、居民“國民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試點的恰當時機,也有利于抓好水田土地流轉經營攻關。通過爭取上級直接支持資金補助“四大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以解決農業經營風險高利潤低與農民不愿降低土地流轉租金的矛盾。多部門合力推進科學規劃城鎮化,有效轉移勞動力,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緩和相當部分農民寧愿丟荒也不愿流轉土地的矛盾。

3.4 抓服務隊伍提質

一方面通過派送到省、市以及縣內學習觀摩,補貼鼓勵中青年參加在職農業專業學歷教育等手段,對現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大規模開展培訓;另一方面吸收更多農業專業大學畢業生以解決年齡和知識斷層問題,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1-2]。

3.5 抓現代農民培養

職業化農民培訓在社會轉型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隨著50—60年代的老一輩傳統農民在經歷了紅紅火火的時期后逐漸榮退,戶籍所顯示的很多“農民”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農民,有很多真正務農的人員又不是“農民”,農村正面臨今后“誰來種田”的問題。現代農民或者稱為新型農民,培訓對象轉向農村中青年以及高中畢業生、職中生,除了普及基本農耕知識外,更多的是需要共同探索成本控制之道、科技應用之術、產品經營之策。

3.6 抓招商引資帶動

通過派駐專人服務跟蹤、落戶政策優惠等,吸引社會資本和經營人才投入農業,融會工業發展理念,引進企業管理模式,實行資金技術幫扶,培養更多有實力的經營主體作為龍頭并起帶動作用。尤其要加大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招商[3]。

3.7 抓品改技改示范,抓農業品牌宣傳

充分調動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建立相對固定的示范基地。利用現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的基地作為生產示范,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農業生產效益最終要通過市場環節體現。鼓勵生產者注重共同維護地方質量信譽,保持產品整體安全優質的水平。獎勵開展分級包裝、統一標識、冷鏈配送、售后服務、展覽展銷等品牌創建活動的企業或個人。扶持地方特色名優農產品,優先進行生產示范立項[4]。適度開發旅游觀光休閑農業品牌,提高農業附加值。

4 參考文獻

[1] 潘啟城.田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5):379,384.

[2] 李麗平.康平縣現代農業發展條件評價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2(7):59-60.

篇7

關鍵詞:高效設施農業;城郊;發展

近年來,連云港市新浦區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緊緊抓住當前國家擴大內需、沿海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強勢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步伐,使現代高效農業成為拉動新浦區農業快速增長的新動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

1新浦區高效設施農業取得的成績

(1)取得了“三個提高”。一是高效農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產值4.5萬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塊達1.0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4%;其中產值7.5萬元/hm2以上的高效農田占15%;產值15萬元/hm2以上的特高效農田占5.3%。二是設施農業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1253.3hm2,占耕地面積的6.3%。三是規模養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豬飼養量達14萬頭,家禽飼養量350萬只,奶牛存欄580頭。畜禽規模養殖比重較2008年提高7個百分點。

(2)實現了“五個突破”。一是設施農業規模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建成萬畝連片高效農業基地1個,千畝連片23個。新建市級千畝連片設施農業基地5個,草舍西紅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680hm2,其中新建千畝以上日光溫室栽培生產基地4個,面積達600hm2,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為歷年之最。二是農業項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在建農業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6570萬元,已完成投資5584萬元。西紅柿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日光溫室鮮切花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應有了新的突破。全區涉農商標達15個,無公害農產品33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1個。建立了1.53萬hm2無公害生產基地,制定了25個地方標準和產品操作規程。“云盛”牌番茄獲江蘇名牌產品和連云港市知名商標。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現有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野仙云霧茶、馨源鮮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農業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已培育建成高效農業特色村12個,示范基地23個。鄉鎮都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82hm2。

2存在的問題

一是高效農業規模較小,農業園區建設層次不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土地流轉步伐不快,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存在農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發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約因素。三是優勢資源缺乏整合,品牌帶動效應微弱。新浦區的農產品遠沒有東海大米、贛榆泥鰍那樣遠近聞名。野仙云霧茶、草舍西紅柿等品牌僅在區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帶動效應微弱。四是鄉鎮之間在高效設施農業發展上還存在不平衡[2]。

3發展對策

(1)優化產業布局,建設三大高效農業區。一是積極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浦南、崗埠片區以包青路為軸線,規劃建設面積6666.7hm2,發展鮮切花、生態富硒米、高效水產、設施蔬菜四大產業園,形成一區四園格局,2010年新發展鮮切花133.3hm2、設施西紅柿333.3hm2、生態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產養殖133.3hm2,確保成為江蘇沿海開發后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二是高標準建設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以云臺片區已通過省級驗收的花果山外向型農業園為核心,建設4000hm2出口創匯農業園區,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設施蔬菜66.7hm2,新擴洋蔥、甘藍等創匯蔬菜333.3hm2,建成萬畝淺水藕基地、萬畝出口蔬菜基地,成為全市最大的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三是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利用云臺山山場資源,新建茶園266.7hm2、新植果園266.7hm2,建成萬畝云霧茶基地、萬畝鮮雜果基地,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加快建設櫻桃谷采摘園、花果山云霧茶文化園、城隍廟生態休閑農業園。建立園區管理機構,成立園區管委會和園區投融資主體[3]。

(2)明確目標任務,實施農業農村六項工程。一是農業園區工程。除了申報創建省級三大園區以外,每個鄉鎮新建一個66.7hm2以上的高效農業園,每個村結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創建,新建或擴建百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或養殖小區,每個村民小組至少培育10戶種養大戶。二是設施農業工程。設施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2010年要新增設施農業666.7hm2,各類農業政策性資金將重點扶持設施蔬菜、工廠化育苗等設施農業項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霧茶每年新擴266.7hm2,截至2012年全區云霧茶面積要達到1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畝連片的櫻桃、葡萄、冬棗等特色鮮雜果園2個以上。打造出深具影響力的采摘休閑園,推進農業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擴大鮮切花種植規模,每年新增133.3hm2,到2012年鮮切花面積要達到1000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場建設,將新浦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鮮切花生產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為滿足城鄉綠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hm2。五是規模養殖工程。大力發展規模畜禽養殖、規模水產養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給。生豬規模養殖15萬頭以上,家禽育雛飼養量1000萬羽以上,高效水產養殖發展到1333.3hm2。六是農民康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3個市級康居示范村建設任務。每年重點建設5個康居示范村,將新村莊建設與村莊土地復墾、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相結合,盤活土地存量,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和農村二、三產業[4]。

(3)改善發展環境,健全三大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指導直接到戶、科普宣傳直接到田、科技服務直接到人的農技服務網。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每個村至少有1名農技員。加快引進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推進土地向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法人集中,實現集約化生產。每年流轉土地面積666.7hm2。三是建立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制定新浦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農產品的地方標準。新創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3個。

4參考文獻

[1]黃真國,黃秀敏.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1999(7):16-17.

[2]何潔,張和廣.固原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17-18.

篇8

關鍵詞:

技術推廣;問題;對策

1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技術推廣體系諸多不適,成果轉化能力不強。技術推廣體系轉軌滯后,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知識老化。農技推廣部門職責不清,考核機制不健全,缺乏激勵機制,干勁不足,單位農業工作年度目標綜合考核中涉及農業科技推廣的指標少,缺少評價和激勵機制,嚴重挫傷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種植戶整體素質不高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智力因素。

1.2 創新主體創新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作為創新主體的事業性科研及推廣機構實驗設備落后,科技人員待遇低,外部評價與內部考核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創新理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基礎尚未充分建立,創新動力不足。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的自主創新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缺乏自覺的科技研發行為,自主創新能力尤其不足。

1.3 農業科技領軍人物不多,科技引領作用不強。人才資源相對不足,結構不盡合理,高級復合型人才、高層次人才少,尤其是能引領農業發展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現代農業學科領域人才稀缺。一些單位近10年來沒有新進農技人員。當前,種植戶的文化素質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不適應,環境保護意識、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意識不強,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的難度大。

1.4 農業科技投入相對不足,主體投入意識不強。農業科技投入資金近年雖有所增加,但還是存在總額偏小、配套政策較難落實等問題。政府資金投入偏少的狀況仍然存在,部分基層推廣單位由于缺乏推廣經費,無法正常開展業務工作。另一方面,農業企業普遍存在自主科技投入的意識仍然不強,科技投入停留在靠爭取政府支撐上。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瓶頸”。歷年遭受的洪水、病蟲等自然災害襲擊,均使農業經濟遭受不小的損失。不難看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農業生產抵御旱澇自然風險能力低的狀況并未從根本上改變。

2 相關對策

2.1 增加資金投入。基于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品種的推廣需要大量的實驗經費和人員經費,因此,若想更好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農業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雖然目前一些與農業相關的企業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也有所參與,但從本質上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還是具有很強的公益性,所以主要還是靠政府的投資。投入的資金可以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條件和推廣人員的待遇進行有效改善,使推廣人員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

2.2 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體制。首先,在制度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展開需要制度作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崗位責任制,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保證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人員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勵制度和考核制度,激發推廣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其次,在體系上,要轉變之前單一的推廣模式,按照農民的實際需求對新的農業品種和技術進行推廣,建立主導為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參與者為涉農企業和農民組織、無償服務結合有償服務的具有多元化特點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在體制保障下真正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落實到位。

篇9

關鍵詞:高效設施農業;城郊;發展

近年來,連云港市新浦區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緊緊抓住當前國家擴大內需、沿海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強勢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步伐,使現代高效農業成為拉動新浦區農業快速增長的新動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

1新浦區高效設施農業取得的成績

(1)取得了“三個提高”。一是高效農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產值4.5萬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塊達1.0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4%;其中產值7.5萬元/hm2以上的高效農田占15%;產值15萬元/hm2以上的特高效農田占5.3%。二是設施農業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1 253.3hm2,占耕地面積的6.3%。三是規模養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豬飼養量達14萬頭,家禽飼養量350萬只,奶牛存欄580頭。畜禽規模養殖比重較2008年提高7個百分點。

(2)實現了“五個突破”。一是設施農業規模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建成萬畝連片高效農業基地1個,千畝連片23個。新建市級千畝連片設施農業基地5個,草舍西紅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680hm2,其中新建千畝以上日光溫室栽培生產基地4個,面積達600hm2,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為歷年之最。二是農業項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在建農業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6 570萬元,已完成投資5 584萬元。西紅柿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日光溫室鮮切花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應有了新的突破。全區涉農商標達15個,無公害農產品33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1個。建立了1.53萬hm2無公害生產基地,制定了25個地方標準和產品操作規程。“云盛”牌番茄獲江蘇名牌產品和連云港市知名商標。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現有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野仙云霧茶、馨源鮮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農業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已培育建成高效農業特色村12個,示范基地23個。鄉鎮都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82hm2。

2存在的問題

一是高效農業規模較小,農業園區建設層次不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土地流轉步伐不快,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存在農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發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約因素。三是優勢資源缺乏整合,品牌帶動效應微弱。新浦區的農產品遠沒有東海大米、贛榆泥鰍那樣遠近聞名。野仙云霧茶、草舍西紅柿等品牌僅在區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帶動效應微弱。四是鄉鎮之間在高效設施農業發展上還存在不平衡[2]。

3發展對策

(1)優化產業布局,建設三大高效農業區。一是積極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浦南、崗埠片區以包青路為軸線,規劃建設面積6 666.7hm2,發展鮮切花、生態富硒米、高效水產、設施蔬菜四大產業園,形成一區四園格局,2010年新發展鮮切花133.3hm2、設施西紅柿333.3hm2、生態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產養殖133.3hm2,確保成為江蘇沿海開發后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二是高標準建設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以云臺片區已通過省級驗收的花果山外向型農業園為核心,建設4 000hm2出口創匯農業園區,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設施蔬菜66.7hm2,新擴洋蔥、甘藍等創匯蔬菜333.3hm2,建成萬畝淺水藕基地、萬畝出口蔬菜基地,成為全市最大的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三是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利用云臺山山場資源,新建茶園266.7hm2、新植果園266.7hm2,建成萬畝云霧茶基地、萬畝鮮雜果基地,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加快建設櫻桃谷采摘園、花果山云霧茶文化園、城隍廟生態休閑農業園。建立園區管理機構,成立園區管委會和園區投融資主體[3]。

(2)明確目標任務,實施農業農村六項工程。一是農業園區工程。除了申報創建省級三大園區以外,每個鄉鎮新建一個66.7hm2以上的高效農業園,每個村結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創建,新建或擴建百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或養殖小區,每個村民小組至少培育10戶種養大戶。二是設施農業工程。設施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2010年要新增設施農業666.7hm2,各類農業政策性資金將重點扶持設施蔬菜、工廠化育苗等設施農業項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霧茶每年新擴266.7hm2,截至2012年全區云霧茶面積要達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畝連片的櫻桃、葡萄、冬棗等特色鮮雜果園2個以上。打造出深具影響力的采摘休閑園,推進農業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擴大鮮切花種植規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鮮切花面積要達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場建設,將新浦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鮮切花生產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為滿足城鄉綠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規模養殖工程。大力發展規模畜禽養殖、規模水產養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給。生豬規模養殖15萬頭以上,家禽育雛飼養量1 000萬羽以上,高效水產養殖發展到1 333.3 hm2。六是農民康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3個市級康居示范村建設任務。每年重點建設5個康居示范村,將新村莊建設與村莊土地復墾、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相結合,盤活土地存量,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和農村二、三產業[4]。

(3)改善發展環境,健全三大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指導直接到戶、科普宣傳直接到田、科技服務直接到人的農技服務網。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每個村至少有1名農技員。加快引進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推進土地向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法人集中,實現集約化生產。每年流轉土地面積666.7hm2。三是建立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制定新浦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農產品的地方標準。新創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3個。

4參考文獻

[1] 黃真國,黃秀敏.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1999(7):16-17.

篇10

>> 陜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狀況調查分析 彭水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研究 鹽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分析 廣東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及問題分析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狀況分析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思路分析 新農村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路徑分析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分析 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分析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問題及建議分析 晉中市平遙縣梁村 當前勃利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 株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韶關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孟州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調查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策略芻議 大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初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羅子軒,劉濤,周鋒.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J].學理論,2016(2):106.

[3]齊媛媛.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商場現代化,2015(6):44.

[4]趙新星,劉孟影,王亞梅,等.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4):112-114.

[5]劉豪.重慶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5(7):296.

[6]曾箏.淺析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主要問題[J].現代營銷,2016(7):121.

[7] 劉宇.彰武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5):302-303.

[8]陳敏,李志剛.新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5(3):9-10.

[9]李子晨.促進縣域電子商務發展須四步走[EB/OL].(2014-2-09)http:///gzyj/-/article/v/475396.shtml.

[10]鄭晨.“縣金流”時代互聯網里的縣域經濟[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