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打油詩范文
時間:2023-04-07 01:5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打油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女,現年55歲,市心理健康委員會會員,省散文詩協會會員,市紀實文學協會會員,縣文學協會會員。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我們關心、愛護、教育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是老師從教三十余年一貫堅持的原則。作為縣人大代表、小學退休教師能夠積極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協助學校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她總是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真正體現了一個代表的先鋒模范。
作為縣人大代表,老師也是盡職盡責的。在第十五屆縣人大會上,老師執筆起草了“農村教師住房公積金待遇問題”,縣委縣府后來也解決并落實了這個問題。在第十六屆縣人大分團討論會議上,老師建議并爭取從原鄉主公路到小學校修建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并盡快落實學生住宿樓的修建問題,后來這兩個問題均得到了圓滿解決。在第十八屆縣人大分團討論會議上,老師又提到了繼光湖的旅游開發建議——“采取分片承包開發、優惠政策隨開發時間的早晚逐年遞減、統一修環湖路及栽路邊樹(修路栽樹的經費從以后的承包商經費中扣除) 。此建議得到了在座參會代表的一致贊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人民代表為人民。在今后的代表生涯中,老師表示將繼續發揚人大代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把人大代表的職責履行得更多更全面。
篇2
關鍵詞:現代傳媒 旅游業 影響
一、現代傳媒是大眾旅游的信息平臺
1、信息傳遞
旅游業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產業。旅游者出游行為以旅游信息
的收集和比較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產品被游客所認知取決于信息的有效傳達。旅游產品的預訂、各類旅游機構之間的協作、旅游服務過程的實施都伴隨有信息傳遞的過程。媒體是連接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重要紐帶。在旅游業中,旅游信息的傳遞首先依賴于信息傳播媒介――比如報紙、雜志、戶外媒體、電視、互聯網絡、旅游信息中心,以及新興的手機、PDA等移動終端。
2、旅游服務
通過電子商務、手機媒體等現代媒體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務。近十年,全球旅游網絡獲得了飛速發展。據CNN的數據顯示,1999年度全球網絡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1400億美元。其中旅游業的網絡銷售額達到270多億美元,占全球網絡銷售總額的20%。全球約有超過17萬家旅游企業提供網上綜合、專業、特色的旅游服務;全球約有8500多萬人次享受過旅游網站的服務;全球旅游網絡營銷連續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飛速發展。INTERNET網絡時代正在創造著旅游營銷的奇跡。
二、現代傳媒促進旅游品牌建設
1、品牌建立
旅游品牌的特殊性在于旅游品牌往往與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聯系在一起。所謂公共品牌就旅游地整體形象而言的,一個好的公共旅游品牌會使所在地的所有企業受益,而企業品牌是就企業個性形象而言的,是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特殊形象。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以公共品牌為基礎,以企業品牌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讓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傳播主要有廣告傳播和公關傳播兩種途徑。廣告利于提高知名度;廣告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廣告利于促進銷售。廣告對傳播品牌、擴大品牌影響、提高品牌的市場占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許多旅游企業投入巨資進行品牌宣傳,一些企業已經從原來的專業旅游雜志和路牌廣告轉向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甚至是互聯網來進行宣傳。如大連市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同哦大連市容市貌的介紹,突顯其優美的海濱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人文情,從而在觀眾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公關傳播的主要方法有宣傳性公關、贊公關和服務性公關。宣傳性公關是運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各種傳播媒介,采用撰寫新聞稿、演講稿、調查報告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傳播品牌、企業的有關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會輿論,創造良好的氣氛的活動。
2、品牌創新
隨著現代旅游快速發展和旅游者審美品位的不斷變化,傳統的知名旅游景區必然面臨品牌創新的問題。我國很多景區存在品牌創新的難題。
杭州是我國著名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但是90年代末,隨著我國旅游業不斷發展,周邊旅游地的競爭,杭州的旅游形象已經漸趨模糊,繼續以“歷史文化名城”為形象很難長久地吸引旅游者。經過媒體廣泛征集意見,杭州再造“愛情之都”城市品牌。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對“愛情之都”進行宣傳與傳播,邀請中央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在國內外電視媒體播放,編輯出版“愛情杭州”的畫冊和書籍。隨著各種媒體的介入和關注,杭州“愛情之都”新形象深入每個杭州人的心中,也得到了外地旅游者的認可,為古老的杭州旅游業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3、品牌維護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極高的產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涉及到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旅游地整體形象造成影響;同時,旅游品牌是典型的形象工程,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脆弱性。對于旅游品牌初步建立及成長期的地區來說,重點尤其應放在旅游品牌的維護上。媒體對于旅游品牌的維護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媒體在事件營銷及旅游危機處理中的作用。旅游營銷中,事件營銷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許多城市(企業)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都在探討如何利用重大事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促進本地(企業)旅游的發展。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手段,利用重大事件發生的機會及時向公眾報道和宣傳旅游業相關信息,將會大大提高宣傳的關注度和公眾的接受度。例如,北京長城飯店曾經利用美國總統里根訪華這一重大事件向公眾傳遞飯店的經營狀況,顯示自己在飯店經營管理上的實力,增強人們的消費信心。
重大事件的媒體曝光效應是旅游者行為決策的重要刺激因素,對旅游目的地的宣傳和營銷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危機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安全危機,如天氣、交通、景區防護、恐怖活動等;二是信譽危機,如旅行社強制購物、甩團等不誠信經營,旅游目的地不文明行為等等。
媒體在預防及處理旅游危機事件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對于安全性旅游危機,必須增強危機防御能力,借助各種媒體手段及早對安全隱患做出預報,提醒游客注意,讓游客對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提前做好準備。對于信譽危機,往往是由于人為因素或個別旅游企業有意而為之。對于已經發生的不良事件,應該積極謀求與媒體的合作,把事件的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另外對已經造成不良影響的,應該利用媒體對事件的處理進行積極的正面的報道,以維護和挽回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的形象。有影響力的媒體對于危機事件處理的報道有時還會變被動為主動,對一個地區(企業)的形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例如,相干特區政府1999年專門設置了“香港入境事務處協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組”。2004年處理事件5648宗,2005年處理事件4201宗,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1868”這個號碼已經記在每個香港人的心中。樹立了香港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媒體輿論監督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國旅游法規還不健全,旅游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加上各級領導旅游發展觀念的不同,導致了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旅游企業的誠信、旅游業與環境保護、旅游業與經濟發展、旅游業與傳統文化保護等等。而現代媒體手段是對旅游行業的有力監督,媒體的監督作用有力的促進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三、現代傳媒經營旅游注意力
眾所周知,旅游經濟就是注意力經濟。而媒體的關注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移動手機、網絡問卷調查、網上評選、電視大賽等手段可以達到集思廣益、擴大社會影響、溝通感情的效果。
“百萬游客評點南岳衡山旅游品牌”有獎活動以小活動塑造名山大形象,不失為一個成功的策劃案例。具體采取網上評點、報上評點和到南岳現場評點等多種方式,并與新聞媒體緊密合作,共同與《中國旅游報》、《南方都市報》、紅網等3家媒體聯合來開展此次活動。此次活動參與者人數之多、范圍之大、層面之廣更是出乎策劃人的意料,共有27個省市近100萬游客參與了評點活動,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僅12歲。全國新聞媒體對此次活動也給予了極大關注,全國幾十家新聞媒體對此作了報道,吸引了無數游客的注意力,對南岳衡山旅游品牌進行了有效的傳播,極大地提升了南岳衡山以游客為本的品牌形象。?
四、傳媒產業對旅游業的影響
1、電影與旅游地形象傳播
隨著國內電影業的復蘇,電影大片引起了觀眾廣泛的關注,而作為影片拍攝的外景地,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通過影片的熱播,這些地方的形象就深深的烙在觀眾的心目中,有些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由于借了影視大片的東風,變成了旅游熱點。
例如,有人說《英雄》影片真正留給觀眾的就只有九寨溝美麗的風光,現在箭竹海有名是因為《英雄》在九寨溝的外景地選擇的是箭竹海。當時拍攝影片的過程中,箭竹海成了九寨溝游人密度最大的景點。《天地英雄》也為新疆大美山水作了一則絕妙的廣告。而《臥虎藏龍》外景地-蜀南竹海也成為千千萬萬人們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地。
2、電影旅游區
電影旅游區是集旅游觀光、影視服務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參觀游覽新景點。例如,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坐落于江蘇省無錫市美麗的太湖之濱,是我國首創的、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和文化旅游勝地,是影視文化與旅游文化完美結合的主題景區,也是國家首批4A級旅游景區。無錫影視基地以其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每年接待將近200萬人的游客和20多個影視攝制劇組。影視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取得了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效果。
五 媒體對旅游業的負面影響
正如前面所講,媒體宣傳是旅游者出行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媒體傳播的旅游地形象、旅游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就顯得相當重要,一旦旅游者獲取的信息與事實不符,就會對旅游者和旅游地雙方都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和宣傳引起了旅游企業、旅游地和游客之間的矛盾,這不僅損害了游客的利益,也給旅游目的地和景區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媒體事前要對相關情況作實地調查,作出實事求是的報道,避免信息的失真和夸大其詞的宣傳。
另一方面,旅游相關媒體,尤其是權威性的媒體,對旅游界的宣傳和報道要有一定的專業的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否則很可能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例如,1997年三峽工程開工前夕,國內、香港各大媒體紛紛作“告別三峽游”的報道,在廣大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了三峽風光一去不復返的印象。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當年三峽游客爆滿,隨后又跌入低谷。造成三峽旅游業的大起大落,給三峽旅游造成嚴重后果。
總之,現代傳媒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現代媒體也是一面雙刃劍,它在給旅游業帶來顯著效益的同時也可能對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不良后果。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揚長避短,讓現代傳媒和旅游業在互動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者單位:劉晗,三峽大學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蔡君,宜昌三峽廣播電視總臺
參考文獻:
[1] 易培強,陳升平. 關于傳媒產業的幾點思考[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3,(04) .
篇3
教育是崇高的事業,作為這一事業的承擔者――教師,常常被冠以“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稱號。但與這些榮譽相對應的,教師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任命。由于高等學校職能定位的特殊性,就使得高校教師比一般中小學教師肩負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確立良好的高校教師形象就愈發顯得重要。一般來說,現代高校具有三大職能,分別是: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與這三大職能相適應,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應該注重塑造相應的形象。
一、樹立以師德為追求的教育者形象
教學是教師這一職業的根本屬性,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其根本任務是為祖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也就是說,教師職業是需要通過示范這一特殊的方式來“傳道、授業、解惑”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通過自己的道德觀念、人格品質、學識素養等作用于學生,從而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塑造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是樹立教師社會形象、有效推進教學的核心要求。在新時期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做好其形象塑造工作,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自主建構。
第一,自覺加強敬業精神。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以及經濟大潮對思想觀念的沖擊,一些不良社會風氣開始潛入大學校園,侵蝕一些教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唯利是圖、追逐金錢現象開始在大學教師中滋生,這嚴重地削弱了大學教師的敬業精神,破壞了其職業形象。因為“拜物教”現象的存在,一些教師無心教學,疏于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大學師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僅有9.6%的學生是與教師經常交往的”[1],因為缺乏交流的主動性,使得教與學都表現出一種“禮節性社交”。而按照雅斯貝爾斯所說,當師生之間的交流變為一種“謹小慎微”的社會交往時,“大學的精神生活就要開始走下坡路了”[2]。因此有學者認為,當前的大學應該構建一種“存在性師生關系”,即以一種本源性的真誠與信任為基礎,建立“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學生的人”之間的關系[3]。而這種師生關系改變的核心要件在于教師的愛崗敬業,做一名能夠率先垂范、為人師表的稱職教師。朱熹曾說:“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因此,敬業就要求大學教師能夠深刻認識所從事職業的責任與義務: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以教學為手段,盡心盡職,刻苦鉆研;淡泊名利,培養教書育人的職業理想。
第二,不斷提升育人意識。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其中教書注重的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育人則強調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對學生如何做事、做人的指導。相比較而言,教書易而育人難。育人難主要就難在塑造學生的性格與品德。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這并不簡單是“四科內容”,更主要地還在于它體現了自孔子以來中華民族在教育中所強調的“把培養弟子的仁德、構建符合仁道精神的品格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教學以育人為目的是古今教學之宗旨。但是,要想育人,首重正己。作為大學教師,要在建立良好教學關系的基礎上為人師表,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其他素養的提升,以良好的作風、為人、品格感召學生。同時,也要掌握正確的育人方法,把道德感召與科學、規范的教育理論聯系起來,以有效的思想教育貫穿整個教學,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學習―發展―進步―成才這一漸進過程體現教書育人的全面要求。
第三,努力塑造良好人格。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依據,因為教育的真正力量只能產生于教師的人格,教師的人格力量在教育事業中的作用遠超過任何規章制度,“教師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為、舉止、氣質、風度、知識、能力等眾多因素的綜合”[4],是教師吸引學生的正能量。而教師良好人格的塑造,內在的要求表現在要具備高尚的師德與強烈的責任心,關愛學生,努力踐行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同時要學識淵博,專業精湛,以自己對所教專業前沿問題的把握,以及自己對相關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反思引導學生“向學、求知”,并以此來獲取學生的認可與尊重。同時,良好教師人格的塑造,就外在條件來說,也離不開得體的言行。教學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能否得到學生的喜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的外在形象。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同時還包括著裝、舉止等。端莊大方的著裝、簡潔科學的表述、幽默生動的語言等都是吸引學生的有效教學手段,同時也是教師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
第四,不斷磨礪教師的教學本領。教師的教學本領,簡單地說就是教師駕馭教學過程、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要想做好教師,一是有責任心,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敬業,就不會愛學生,當然也就做不好老師;二是要有本領,如果說責任心是教師的“軟件”,那么本領則是教師必備的“硬件”。這種本領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其一有精博的專業知識――“精”在于“知得深”“博”意為“曉得廣”。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能夠不斷地吸收與積累知識,勤學多思、樂學好問,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蓄積出一條常流不腐的知識的河流,以“居高臨下”之態面對教學的知識需求。其二有高超的教學技能。教學技能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知識淵博但卻教學無方的教師可以是受人敬仰的學者,但卻不一定是優秀的教師。一般來說與當代高校教學特點相適應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調控能力、教學評價能力以及運用教學媒介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對一些青年教師來說,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在平凡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積累沉淀,依靠不斷地培訓、學習與實踐,化量變為質變,在掌握教學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探索,努力滿足社會對教師的價值訴求,塑造教育家的形象。
二、塑造以學術素養為核心的學者形象
自19世紀初柏林大學倡導“通過科學研究進行教學”開始,科研就成為近代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科研是一所高校人才與技術力量的集中體現,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高校夯實學科基礎、更新知識體系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教師只有通過科研才能了解、學習、探索本專業最新學術成果,從而在課堂上轉化為教學內容,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高校教師不能甘于只把自己定位于一個知識的中介者與傳播者,同時還要具有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并把一定的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以“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除卻教育者,高校教師還應該追求以學術素養的提升來推動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與學術聲譽,樹立學者的良好形象。
首先,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在德國,選擇教授的“黃金標準”不是社會交往與人際交流能力,也不是文筆或授課是否精彩,唯一看重的是其“論文的學術內涵,以及從中反映出的獨立研究能力”[5]。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就必須要有獨到的科研成果,能夠以高水平的學術積累推動科研的創新性發展。但是,學術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時間的積淀,而在這期間,難免會有“門可羅雀”“板凳冷”的寂寞與尷尬,而這往往也成為一些青年教師在學術之路上的“攔路虎”與“絆馬索”。但是,越是難以企及的高度,往往越具有追求的價值。“不出版即死亡”是美國高校教師所普遍遵循的基本生存法則,雖然這種以論文出版作為衡量學術水平與教師職業價值的標準還有待商榷,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科學研究在高校教師發展中的意義。作為高校教師,必須掌握廣博的專業知識,并且在對本專業領域的探索與反思中,開拓進取,不斷創新,以較高的學術水平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奠定良好的學者形象。
其次,維護良好學術聲譽。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古今之大學問者,必經三境:一境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境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重境界既道出了科研的艱辛與快樂,也點明了科研工作厚積薄發的基本規律。由此我們認為,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必須要擁有質樸的品格與淡泊名利的性格,要能夠以對科研道德的遵守,抵制一切學術不端行為,誠實不欺、治學嚴謹,能夠抵制名利的誘惑,鄙視“利祿之徒”,并以對“哲學之才”的追求維護良好的學術聲譽。因為“利祿之徒”的科研是功利性的,是希冀帶來好處并改善其物質狀況,這些人“掌握著科學和藝術這一至為高貴的工具,卻毫無高尚的追求,以手拿粗器的苦力自居,在最為自由的王國中,卻長著一顆奴隸般的心靈”是極其可悲的。而“哲學之才”的科研則是為了“知識的圓滿貫通”,他們被研究本身所激勵,并在熱情的科研工作中獲得報償[5]。這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去做,而怎么去做則包含了科研道德要求與對學術聲譽的維護。
再次,樹立學術信仰。高校教師要想取得杰出的科研成就,就要樹立“以學術為志業”的理念,把追求學術的發展作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信仰,以積極求學的心態、強烈的獻身精神和責任意識,為科研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正如有學者指出:“假如對知識的探求不再成為文化想象中激動人心的內容,大學教師也就不可避免地不再擁有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地位。”[6]在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教師要想成為受學生尊敬的教育者、新文化的創造者、精神文明的引領者,就必須要意識到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特地位,強化自己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通過樹立崇高的學術信仰來引領科研活動,履行高校教師的職責。
三、確立服務社會的知識分子形象
20世紀初形成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張“高等學校應該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由此,高校的職能從教學、科研擴展到社會服務,形成了現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而當歷史行進到20世紀末,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開始被確立為社會經濟的核心,這就使高校服務社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受重視。經濟與高校的深度融合也體現出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經濟因素的促進,高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學科建設與科研能力不斷提高,高校日益成為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誕生的搖籃。但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在潛在利益的驅動下,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被解構,一些高校教師不再以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之間應建立起怎樣合理、健全的關系”這一根本問題的探索作為服務社會的信仰與指南,而是“只知茍且;只知規避責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從中取利;只知說假話;只知在夾縫中討生活”[7]。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教師不顧自己的形象,把服務社會變為“服務金錢與權力”,自污身份,以社會所賦予他的獨特話語權為既得利益“鼓與呼”。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情形,主要是因為一些大學教師遺忘了自己知識分子的形象,沒能以知識分子的自覺參與社會服務。
何為知識分子?有觀點認為,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不單單要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還要具有批判精神,能夠把社會良知與普遍價值內化于心,并進而呈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8]。由此可見,知識分子是“有知識的人”,但又不僅限于此,他還要能夠“顯示出一種對社會核心價值的顯著關心”,自覺地把自己看作是理性、正義和真理這些抽象觀念的專門看護人,是當道德標準在市場與權利場所遭到忽視后能對其進行謹慎保護的人[7]。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不但要有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有道德意識與批判精神。對于大學教師來說,不能只滿足于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或者人文知識服務社會,還應主動確立自己知識分子的社會形象,用自己在特定學科或者公共領域內所擁有的話語權表達出對公共事業的強烈關注,以對社會責任的堅守而不是一己私利的追求來展現大學教師的崇高形象。而要實現這一點,至少要滿足以下兩個基本要求。
首先,要具有關懷社會的意識。相對一般民眾而言,大學教師往往掌握更多的知識,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在相關問題上也就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福柯曾經說過:對知識話語權的掌握是一種巨大的權力。要想運用好這種權力,就要求大學教師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園,關注社會發展,以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對社會問題進行理性判斷,以社會責任與民眾的利益作為價值追求,構建公共性與社會性的社會角色與形象。其次,要具備服務社會的精神。高校作為知識資本極為集中的組織機構,應以促進國家的發展、提高國家的根本利益作為自身的最終目的。教育事業的繁榮與蓬勃發展離不開國家與政府的支持和指導,這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因此“國民教育就必須服務于國家發展的方向,為國家的強盛提供強有力的知識服務和智力支撐”[9]。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高校教師應該具有主動服務社會的精神,在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追求創新并把相應成果積極轉化,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篇4
在傳統的詩歌教學活動中,幼兒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只機械地聽讀、朗讀、背誦詩歌,教師也會以幼兒能否背誦出詩歌作為衡量詩歌教學活動效果好壞的標準,只注重了教師“教”的過程,卻忽略了幼兒“學”的過程真正應該學的是什么,從而埋沒了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層教育價值。當然,這樣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學條件與教育觀念的制約產生的,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化教學效果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幼兒園大班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嘗試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動性等優勢,深度挖掘詩歌的多層面教育價值,大大提高了詩歌教學的效果。
一、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幼兒學習詩歌的情緒,激發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接受新鮮事物的前提,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探究的興趣時,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融入其中,幼兒更是如此。對于幼兒而言,詩歌不過是將語言按照節奏說出來,在沒有走進詩歌的意境、不理解詩歌的內容之前,幼兒會覺得讀詩歌遠不如聽故事來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將幼兒的興趣與情感帶入詩歌當中,我們的詩歌教學最終仍然只能落到朗讀與背誦上。眾所周知,現代信息技術融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色彩鮮艷、活動多變的幻燈片及悅耳動人的音樂,會使幼兒的學習情緒、求知欲望自發地釋放出來,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并能將這種情緒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語言活動中,筆者選擇了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動內容,主要目標是讓幼兒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詩歌仿編的內容,以理解原詩歌的內容和句式結構為基礎進行仿編。幼兒如果要仿編新的詩歌,對原詩歌的內容就必須有清晰透徹的了解和理解,為了將幼兒引入詩歌的情境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了本次詩歌教學活動的精彩導入。活動開始后,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背景下,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現了一個飛舞而來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訴幼兒:“小天使帶來了秋天的秘密,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幼兒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屏息等待著小天使帶來的秋的“秘密”。接下來,在《秋日私語》的音樂所帶來的秋的寧靜與深沉中,筆者邊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邊結合原詩歌的每一句內容播放以秋季景色為素材的幻燈片,把每一張幻燈片都加入了活動的效果。孩子們在唯美的詩歌情境中,在幻燈片的提示下,情緒始終處于對秋天美麗景色的陶醉狀態,僅僅欣賞了一遍詩歌,已有半數以上的幼兒記住了詩歌的內容,這為下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挖掘詩歌教學的美育價值
中國的語言文學享譽全球,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在語言意境、藝術形象、語言結構方面所表達的美感都是其他語言形式無法比擬的,因此幼兒園詩歌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功能。要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中多層面的美,光靠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難以完成的,而現代信息技術集聲、像、圖、文于一體的優勢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現詩歌的形象美,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
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畫面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我們從幼兒對動畫片的癡迷不難總結出幼兒的思維特點,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對幼兒思維特點的適應。例如在大班欣賞詩歌《春天的秘密》的語言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結合詩歌內容,簡單畫幾幅春天的景色畫,邊說詩歌邊出示畫,往往因為畫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夠等原因無法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盡致地展現。而利用信息技術,將詩歌中描繪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聲有色有圖像的幻燈片或錄像片,教師邊朗誦邊播放影像資料,將一幅幅生動的春天畫面真實地呈現于幼兒眼前,使幼兒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從而陶醉于詩歌的意境中,將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發出來。再如在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動中,詩歌中“楓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歡快的紅色;松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搖來晃去的綠色;大地對小天使說,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對于幼兒來說,盡管楓樹、松樹、大地是具體的,可歡快的紅色、搖來晃去的綠色、迷人的彩色卻是抽象而難懂的。而運用信息技術,幼兒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紅的楓樹葉在秋風中飛舞著落下,松樹在秋風中晃蕩搖擺,黃紅綠交織的樹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詩句變成了一幅幅動態的秋天畫面。這樣的畫面與文字的完美結合,使詩歌中蘊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兒的腦海中,短短幾句詩句,卻容納了大自然無盡的美。在散文詩《落葉》中,栩栩如生的擬人化手法,使得詩歌中的小蟲、小螞蟻、小魚、小燕子這些原本就為幼兒喜愛的小動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當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功能,將詩歌的內容制作成動畫供幼兒欣賞時,幼兒輕松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體會了詩歌的意境,創作欲望被大大地調動了起來。在教師和信息技術的引導下,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自己喜愛的其他小動物續編到詩歌當中,充滿了童趣。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詩歌的意境美,引領幼兒融入詩歌的情感
語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變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對話,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詩歌語言的美更多體現在詩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營造,去體會。傳統的詩歌教學之所以不能調動起幼兒內心的情感,是因為在師生的朗讀與背誦中很難營造出詩歌的意境。而運用電教媒體,我們可以通過音效將詩歌置于音樂背景中,
也可以讓詩歌中的形象說話。如大班的詩歌《春雨》,我們可以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雨的聲音,在請幼兒欣賞詩歌時,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聲,營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詩歌《春天的秘密》教學中,燕子的叫聲、小河的流水聲、拖拉機的耕種聲,加上朗誦詩歌時分別以燕子、桃花、小河、農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讀,春的意境便會帶幼兒走入春天的絢麗色彩中。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凸顯詩歌的結構美,引導幼兒嘗試詩歌的創編
中國的古典詩詞講究對仗工整、平仄有序、簡短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這其實是對詩詞的結構要求。兒童詩歌節奏明快、韻律和諧、自然流暢,這里要求的也是詩歌的結構。因為詩歌具有結構美的特點,所以便于幼兒欣賞與誦讀。大班幼兒隨著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的增多,創作與表達的愿望隨之增多,《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說,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仿編與創編詩歌便可以為幼兒提供創作與表達的機會,是大班幼兒思維與語言發展的適宜活動形式。仿編與創編詩歌,詩歌的結構是關鍵,結構是一首詩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詩歌的內容才有依托,而詩歌的結構恰恰是幼兒理解與掌握的難點。當然,對于幼兒來說,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有重難點,因為我們要遵循“讓幼兒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同時,對于不同的幼兒,重難點目標的突破應有不同的層次與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做到將重難點突出放大,更無法通過反復再現來幫助幼兒理解。但現代信息技術卻能適時適度地放大、重現重難點,凸顯詩歌的結構美,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活動為例,在仿編詩歌的活動中, “仿”是以原詩歌的句式結構為基礎,改編詩歌的內容,那么對于原詩歌的句式結構理解是否清晰透徹,就成了仿編詩歌前最重要的鋪墊,因此,筆者將“理解原詩歌的句式結構”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讓幼兒順利理解原詩歌的句式結構,在多媒體課件中制作了句式結構圖譜,所謂圖譜,就是將句式結構中文字有變化的部分插入圖片,如“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清香的黃色;楓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歡快的紅色;松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搖來晃去的綠色;大地對小天使說,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課件中,、楓樹、松樹、大地、清香、歡快、搖來晃去、迷人、黃色、紅色、綠色、彩色這些變化的文字都變成了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句式結構。
幼兒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之前的生活經驗源源不斷地跑到了幼兒的腦海中,仿編的環節在難點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組幼兒都編出了一首動人的《多彩的秋天》。
篇5
【關鍵詞】廣播 戲曲 現代旅游 文化交流 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9月4日,在《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座談會上,河南省內多家媒體記者和戲曲文藝界藝術家、評論家們充分肯定了此次《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活動,對這種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旅游結合的大膽嘗試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討,一致認為,《周迪有戲》節目組將戲曲傳播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方式,是具有創新意義的雙贏模式。
《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活動是河南省廣播戲曲界的一件大事,對推動中原戲曲在西南地區的交流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活動中,《周迪有戲》節目組帶領600多名戲曲愛好者和多名戲曲名家前往宜賓竹海、石海景區,觀賞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百里竹林,探險地球上最大的天坑漏斗,并在這里舉辦了兩場創意十足的戲曲晚會,隨后前往重慶,夜游長江、嘉陵江兩江華麗夜景。在七天旅游活動中,戲迷朋友們不僅欣賞了美景,放松了心情,同時還與主持人周迪及其戲曲名家面對面交流,共同唱響河南戲曲文化。這次活動既是一次川渝美景的觀光之旅,也是一次戲迷朋友的學習之旅,更是一次中原文化、戲曲的傳播之旅。
一、利用節目與主持人的影響力,讓戲迷在輕松、愉悅的旅游中享受戲曲,增強互動,打造戲曲學習的新模式
《周迪有戲》是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信息廣播重點打造推介的一檔戲曲節目,從1995年開辦至今,培養了大批忠實聽眾,收聽率一路走高。節目以弘揚、傳承和繁榮戲曲文化為主旨,致力于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受眾的文化素養。節目開辦20年來,使河南獨有的文化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得到了廣大戲迷朋友的廣泛支持和厚愛。此次活動能夠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召集到600多名戲迷聽眾,彰顯出《周迪有戲》節目和主持人的影響力、凝聚力。600多名戲迷與主持人周迪、節目組成員及其多名戲曲名家在七天的旅行中朝夕相處,互動頻繁。這對眾多的戲迷朋友來說,是一次難忘的旅行,也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戲迷朋友在輕松、愉悅的旅游氛圍中,不僅可以面對面地交流戲曲學習心得,相互之間取長補短,還可以直接向隨隊的戲曲名家學習戲曲,得到指點。
旅游結束后,戲迷張紅梅激動地說:“這幾天,我學習了好多以前沒辦法學到的東西,真是太幸運了,謝謝你們給我們準備了這么好的平臺……”可見,創新打造的大型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媒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育了受眾的忠誠度和對媒體的感情。
二、兩地聯動,以旅游為契機,不斷擴大文化交流,打造戲曲傳播的新模式
《周迪有戲》專列四川、重慶之旅,對地處西南的四川、重慶和地處中原的河南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文化交流。讓祖國兩個非常有名的地方劇種――豫劇和川劇,在相互交流中領略各自的特色與魅力,增強兩個劇種之間的融合,使他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戲曲的傳播有了新的渠道。
長期以來,傳統戲曲的傳播主要以戲曲名家的匯報演出或是各種形式的媒介宣傳、比賽為主,普及面不夠寬廣,傳播力度也不夠深入,更是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地方性劇種,由于種類繁多,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大部分優秀劇目只能活躍在本省及其周邊地區,而不能走出省外,為外地的群眾理解和欣賞。
此次,《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四川、重慶的活動,是以旅游為契機,符合當前以旅游帶動消費,進而拉動經濟的大趨勢,受到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鼓勵。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說:“非常歡迎河南旅游專列《周迪有戲》來這里旅游,河南電臺信息廣播《周迪有戲》戲迷專列是今年宜賓首趟旅游專列,集觀光與文化交流于一體,形式新穎,很有創造性,也是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社會反響最好的文化之旅。有了這次旅游,相信以后河南和四川蜀南竹海景區的關系會更加緊密,希望河南更多的游客來這里旅游。”
當然,這次活動并不是一次純粹的旅游觀光之旅,更重要的任務是文化宣傳、戲曲傳播,一種由下至上,由戲迷朋友自發地演唱戲曲片段和有組織的景區戲曲晚會相互交替的形式,吸引當地群眾和其他游客,進而影響到官方主體的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模式,一種厚基礎、寬口徑的傳播模式。因此,不管是旅游專列游覽萬畝竹林蜀南竹海,探訪千年k(Bó)人懸棺之迷,還是參觀素有“中國第一苗寨”之稱的石海古苗寨,觀賞中國酒都宜賓,抑或是參觀重慶渣滓洞、白公館,乘豪華游輪觀重慶長江嘉陵江兩江華麗夜景,都會有大批當地群眾和游客圍觀,駐足聆聽戲迷們唱戲,并不自覺地參與進來,和他們進行交流、探討。活動期間,《周迪有戲》戲迷專列還在當地舉辦竹海風情大型戲曲聯歡晚會,加強了與四川、重慶兩地戲迷互動,共同唱響河南戲曲文化。
三、打破傳統戲曲舞臺化、程式化的約束,讓戲曲腳踏實地地走進生活,娛樂百姓,打造戲曲變革的新模式
《周迪有戲》走進四川、重慶活動,對隨隊而行的廣大戲迷來說,無疑是一場場精彩的派對。無論是在路途之中的火車上,還是在景區賓館房間內、景區的小路上,到處都能夠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語聲和精彩不斷的豫劇唱腔,這種輕松與愜意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其實,戲曲本就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娛樂方式,其目的在于反映生活,娛樂群眾,讓人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得到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放松。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今的戲曲藝術正逐漸演變成戲曲藝術家們自娛自樂、重視舞臺、回歸程式化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發展下去將會脫離群眾,甚至背離娛樂群眾及其“文藝為大眾服務”的宗旨。如果這種惡性循環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傳統戲曲不僅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而且會被群眾遺忘,跌出歷史的舞臺。
《周迪有戲》旅游專列活動無疑是一種全新變革的嘗試、有益的探索。讓戲曲腳踏實地地走進生活,娛樂百姓,讓戲迷朋友能夠擺脫舞臺化、程式化的約束,張嘴就唱,不分場合、不論身份,輕松地唱、快樂地唱,并在不斷的交流與互動中增強技藝,滿足精神需求。戲曲名家谷秀榮隨隊旅行后,不無感慨地說:“這次旅游專列成功走進美麗的西南,意義很好,因為戲曲的根在基層,生命力也在基層,戲曲只有多走下去,多走向老百姓身邊,才會有活力,《周迪有戲》在傳播豫劇文化方面給廣大戲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后要多辦、常辦!”
篇6
關鍵詞: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F270;F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4-0052-01
一、“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目標。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遵循人的思想和行為規律。人的思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外部的社會條件、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及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作用于大腦的結果。在客觀事物的刺激和作用下,人從自身的需要出發作出反應進而產生動機,最后才產生行為。人的行為是人的內在需要與外部刺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思想對需要具有導向作用,需要是行為產生的原動力,行為是動機的外在表現。因此,“以人為本”,必須認真分析職工的個體心理行為,真正搞清楚職工在想什么,要什么。人是管理系統中最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和最為活躍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根本。這就是所謂的“人本原理”。“人本管理”把員工的切身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客戶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凝聚企業的向心力,為實現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證,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企業文化的打造。
二、思想政治工作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當前,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組織形式和經濟成分多樣化的發展,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遭遇到新的挑戰。企業應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對癥下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穩定發展。
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業所有工作的生命線,為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是企業不可缺少的生產力要素之一 。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為了實現本階級的政治目的,通過教育活動,用本階級的思想去影響廣大社會成員,使其接受它并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和形成一定的行為意識,從而支配人們自覺地去行動的活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動員和領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掌握現代化建設本領。在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作用就是不斷改進工作,保證和加速企業生產的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已經滲透到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生產力要素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行為導向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和社會調節等功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來保證發展的方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一個精神激勵機制,幫助人們樹立崇高的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倡導奉獻精神。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不斷提高企業領導和職工的思想認識水平,是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
當今,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要任務。企業和諧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建立和諧的企業,做好領導、員工之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論基礎,在教育學習中通過對企業領導干部和廣大企業員工進行宣傳,形成良好的氛圍。同時領導干部積極對職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平等觀念,與職工群眾打成一片。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職工之間也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團結一致,使企業更加和諧地發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重要保證
在構建和諧石油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要著眼于激發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準確把握人的需求。通過滿足需求從而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著眼于維護和促進企業的和諧與發展。
1.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員工,而員工是構建和諧企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對和諧企業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構建和諧企業的過程中,必須把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貫穿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的需要,滿足人的要求,是“以人為本”的內涵和根本要求,也應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內容上、形式上適應人的多方面正常需求,盡量實現“因需要而利導”,才能吸引人,容易為人所接受,達到預期目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一個宣傳、灌輸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在不斷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之中實現“人的發展”的過程。因此,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一項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認識問題,實現人的思想進步和素質提高的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影響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促進人自身的發展。
2.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為構建和諧企業做好準備。要把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作為構建和諧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化對構建和諧企業規律性的認識,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理論支持、宣傳和諧理念、普及和諧知識。在價值取向上,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和諧氛圍的形成。這就要求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充分調動員工胸懷企業、報效社會的高度,根據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想方設法減輕他們面對社會、工作和家庭的心理壓力,鼓勵他們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找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堅定信心、戰勝自我,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篇7
關鍵詞:模因論 模因與語言的傳承和變異 模因與語言凈化
引言
模因是一種信息模式,可以復制和傳播,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或者行為方式;而模因論則是研究模因復制、傳播和進化的理論。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模因有利于語言的發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語言得以復制和傳播。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律。
正如基因是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一樣,語言模因也在復制與被復制的過程中,不斷地繁衍與傳承開來。人們在交際和交流的過程中,一些簡潔實用、時尚風趣、形象直觀,并且易于為人們所接受的信息得到復制和傳播。模因的復制與傳播具有選擇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內容都能隨意地、無條件地被復制和傳播。只有那些更易于引起人們注意和記憶,易于喚起人們的興趣、為人們所用,從而更易于被傳遞的信息,才能成為模因。當某種模因由于實用或者合理、時尚、權威時,這種模因就強大起來,不斷滲透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從而成為強勢模因。相反,有的模因僅僅在小范圍,或者短暫性地被復制和傳播,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淘汰。這樣的模因,成為弱勢模因。
模因與語言的傳承
語言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自身又屬于文化的一部分。世界上各民族的語言都凝結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本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體現。語言學家把它描述為:“語言,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作用于人與人關系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映的中介;當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時候,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當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由此可以看出,語言作為人與人交際的工具,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是文化傳承的外在表現形式。模因作為文化基因,通過篩選、復制和模仿的過程而得以傳播。語言與模因密切聯系,其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模因借助語言實現復制和傳播。語言模因是模因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語言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模因也是社會實踐潛在的驅動力,它的演變和進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即必須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相適應。
語言模因本身作為一種文化,起著承載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語言主體將語言模因中賦予的交際信息傳播至客體,客體再將其重構、傳遞至另一客體,當語言本身具備構成模因的諸項條件時,語言傳承將得以實現。語言是構成某特定群體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個群體都必須依賴語言進行交流。語言若具備一定的社會認可度,便能夠相對穩定地存在于特定群體的交際中。語言本身的存續性,賦予語言模因以傳承屬性。語言傳承的主要方式是群體傳承。任何一種語言的存續都是依靠群體活動實現代際間的傳承,語言模因以此承載了語言的傳承功能。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傳承的依托,關乎文化的永續傳承。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一個以語言為中介的認知過程。另外,文化也是人類行為的實踐性。這種實踐性,其實就是各民族之間,以及民族內部行為活動的相互模仿,從而推動了文化的傳承和進化。文化的傳承和進化反過來又促進了語言的豐富和發展。
然而,語言模因并非一成不變地進行復制,而是在其傳承過程中,通過不斷地進化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群體環境。語言在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整個人類社會進化和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各民族語言和文化不斷碰撞、交流和融合的過程。而不同語言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使語言模因傳播的信息發生相應改變,這種變化的必然是語言模因選擇作用的結果,這正如以隨機突變定向選擇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進化論在語言模因論中衍生的結果表現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誕生新模因,而新模因通過社會環境的選擇機制,或保留,或消逝。從模因主體來說,語言的保留或消逝,就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各種模因相互競爭的過程;從模因受體來說,語言信息和語意成分越具有社會群體的認同性,越能為其所接受,也就越可能成為創新的強勢模因而傳承下去。強勢模因與不同的社會語境結合形成模因復合體,在傳承過程中找到代代相傳的模因宿主和受體進行復制和傳播。因此,語言模因的傳播規律在宏觀上表現為語言的進化,不斷促進語言功能的演變,甚至優化語言系統。強勢模因的積累是語言進化的量變過程,也是語言傳承的必然結果。
語言的模因變異及其特征
在語言進化中,模因的表象紛繁復雜。語言主體為了滿足實際的交際需要,通常會使自己的語言偏離語言常規。這種背離傳統的語言現象一旦為大眾所接受,就成為新的語言模因被廣泛復制和傳播,這就是語言模因的變異。凡是活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變異之中。語言變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語言現象,它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形式,并總是處于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新、舊語言現象的產生和消亡,反映了某些社會和文化因素的變更。而“成功模因”之所以極具生命力,正是因為其變異特征符合語言模因傳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用性、簡潔性。語言模因現象普遍存在。模因論為研究語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野。語言模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各科研領域,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通過模因的模仿和復制,一些傳統語言經過人們的改裝,被賦予新的含義,而一些新的語言形式也隨著人們交流的需要應運而生,為受眾所喜愛和接受,并且得到廣泛的復制和傳播。例如,商家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從“坐享其成”這一成語,按其諧音復制出“坐享臍橙”這一廣告標語,令人聯想到地域特產,產生了很好的廣告效應。又如“Web2.0”是2009年出現的一個新詞語,原指一種新的網站架構技術。這一詞語迅速被人們復制和傳播,用以表示很快就會到來的新產品和服務。
便捷性、時尚性。這主要體現在網絡語言的使用和傳播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之間的交流瞬間可及。虛擬世界的網絡語言也與現實生活中的語言發生了碰撞。網絡語言偏離常規的現象,是語言在發展與進化的過程中,語言模因得以復制和傳播的必然趨勢。網絡語言能在短時間內得以迅速傳播,是網絡語言的變異性符合語言模因在信息高速時代復制和傳播規律的結果。網絡語言的交流注重快速、高效。同時,因為相當一部分網民都是年輕一代,他們易于創造并且接受新生事物。因此,網絡語言也烙上了時尚的特征。例如,Pls write 2 me(Please write to me)、3Q(Thank you),以單詞的簡化形式和數字諧音代替單詞,方便快捷。網絡化是語言模因發展的一種新變化。網絡是模因傳播最強大的媒介。網絡語言將使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暢通,也為語言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趣味性、創新性。詞匯、短語、句子結構等,是語言中敏感、活躍并且極具生命力的表現形式。看下面的例子:
(1)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電視臺播出系列小品,其中幾句經典臺詞說來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男子漢哪里有,大丈夫滿街走。小王拿牛奶啊,老趙買醬油。妻子一聲吼,丈夫抖三抖。工資獎金全上交,殘羹剩飯歸己有。重活臟活一人干,任打任罵不還手。
這首詩模仿唐代打油詩的風格,語言通俗易懂,格調詼諧幽默,暗含同情,風趣逗人,俚俗可笑。它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中一部分男人在家中的遭遇。
(2)成語“不學無術”新解:不要浪費時間學習那些不實用的東西。意指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社會迅猛發展,學校有些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陳舊,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這種語言模因被歪解后,起到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模因與語言的凈化問題
語言存在于包羅萬象的社會群體中,它由存在于社會成員大腦中的各種各樣的語言模因所構成。語言交際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模因的多樣性。然而,語言演變環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語言作為一種進化系統,不免帶有差異性。因此,語言模因在進化中存在著嬗變。語言主體為實現特殊的交際目的和意圖作出不同的語言模因選擇,不可避免地會對語言交際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語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認識,就需要有相應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來引導,從外部來抑制惡意模因的自我復制,從而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語言的濫用導致的一些不規范現象,使語言的凈化勢在必行。
語言的凈化可視為積極模因和消極模因相互競爭的過程。當積極模因不斷融入傳統語言時,充滿活力的語言機制便和諧、合理地進化。然而,與傳統語言相悖的消極模因或錯誤模因,為增強其自身生命力,不免會通過各種途徑寄生于成功的模因中,從而誤導語言主體進行錯誤的模因傳播。因此,國家權威機構和部門可以通過編撰辭典,規范語言和文字,并且通過學校教育以及大眾傳媒等渠道,推行正確和規范的語言。對于一些用語不當或不規范的廣告、宣傳等,應加以監督。作為語言模因的創造者和傳播者,語言主體應該有意識地提高抵抗力,抵制不良語言變體帶來的消極影響,主動凈化、過濾具有施害性的不良語言模因,維系語言的純潔和嚴謹。
語言客體在通過語言來接受主體信息的同時,無疑受到主體認知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模因的突變來源于主體的溝通和交際過程,完全排除消極模因對語言主體的負面效應未免超乎現實。一方面,鑒于語言系統的開放性,規范和凈化語言環境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從尊重語言的多樣性出發,一味的語言“凈化主義”是有違語言發展規律的。什么樣的模因可以選擇,什么樣的模因要排除,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絕對標準,人類在新模因的不斷選擇和舊模因的拋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界觀和模因庫(the whole meme pool)。模因的選擇涉及主體的思維意識層面,并且往往帶有文化價值和道德取向,應當將語言模因的規范和凈化建立在廣大主體的認知和認同
度上。
結語
語言在演繹過程中,其變化和發展受到模因作用的影響。模因論對于豐富語言的形式、促進語言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對于不同語體的語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模因論為分析和運用語言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弄清語言演變過程中的模因選擇機制,有助于對語言的演繹過程作出充分的解釋,也有助于對語言在實際交流和運用過程中加強引導,進而推動語言的發展和凈化。[本文為2009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隱喻的語篇功能研究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項目編號:09WX2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語言科學》,2005(11)。
2.傅福英:《從模因論的視角重新思考外語教學》,《教育學術月刊》,2010(1)。
3.轉引自高長江:《文化語言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頁。
4.高霄:《語言變異的模因理據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5.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語言科學》,2005(6)。
7.崔學新:《選擇與建構:從meme到“模因”》,《外語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