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6:30: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化建設

現代化建設措施

信息技術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信息化就是指促進信息技術發展并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央高度重視信息化,提出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在新的歷史時期,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要求推進信息化,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對于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要求推進信息化,就是緊緊圍繞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推進信息化

緊緊圍繞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是制約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問題。調整經濟結構,必須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服務業。同時,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創新,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緊緊圍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力推進電子政務。電子政務是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法院和檢察院更好地履行職能的重要技術支撐,也是實現人民民主、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應大力加強各級政務機關網站建設,以電子政務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和政務公開,為人民當家作主、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提供支持;積極采用信息網絡手段,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緊緊圍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信息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網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促進了整個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也加劇了世界范圍內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使之真正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不斷提高網絡文化的規?;蛯I化水平,增強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加快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信息化。我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內容、方式、手段等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還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應大力推進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信訪、應急管理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水平。

查看全文

農技服務現代化建設策略

一、我國多元農技推廣在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1、職責職能模糊不清國家各級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構的職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從法律層面界定清楚,導致有一些公益性的農技推廣業務常被“中心工作”沖淡,而有些經營性的農技推廣工作則常常被公益機構包辦。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多元農業技術成果推廣工作的擴大造成了不良影響。

2、多元農技推廣體制不健全國家級的農技推廣機構同農業教學、科研單位的推廣機構結合不緊密。各級各類農技協會的地位還沒有明確,與農戶之間缺少有效的鏈接機制。有些農技推廣機構的實力弱、規模小,農業技術的覆蓋面比較小、帶動能力也比較差。

3、多數農技推廣機構的綜合實力都不強農民合作組織大部分都是產銷環節的合作,能夠提供的技術信息相當少。大部分農業教育和科研單位推廣的技術成果都是本單位研究出來的,服務面很窄。農業科技型的企業和龍頭企業的自主研究能力大都偏弱,無法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

二、多元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的對策

1、推進多元農技推廣制度的改革要大力發展多元農技推廣組織。加強對國家級的農業技術成果推廣體系的建設和改革,同時建立三級國家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構,在基層中,以縣級的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構為主體,以鄉鎮的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構為連接點,建立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農業科研工作、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業技術教學單位等多元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組織,努力創建農業技術成果推廣良好發展的格局;創新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制。要建立效果評價公正、任務明確、制度健全、多元合作、區域協調的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機制。再次,對多元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方法也要進行創新。對多元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法進行創新,不斷完善產學研與農科教相結合的推廣方法;對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隊伍要大力培育。通過技術培訓、引進人才和繼續教育等手段,大力培養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查看全文

淺議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意義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史。我國有著豐富的農業發展經驗,但在農業現代化技術應用方面相對落后。要切實解決農業發展問題,開展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闡述了推動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田;水利;現代化

在滿足人民需求和推動工業發展方面,農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F代農業最顯著的標志是機械化,但現代農業不僅僅是在農業生產中運營機械設備,還體現在保護自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對待自然生態和發展關系的態度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需要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更為友好的農業。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

1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應堅持原則

農田水利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開展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可以滿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在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機構或個人拿著國家賦予的權利做違規事情的現象。發展農田水利現代化應該堅持原則,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對建設區域進行實地考察。要統籌處理建設事務,選擇適宜的農作物以及科學調配水資源分配供給。針對原州區水利建設的實際情況,應該堅持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的原則,實現對本地區的全面統籌規劃。標準化、制度化是對農田水利建設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是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結果的保障。從工程建設到工程運營和維護,都要嚴格規范管理,以提高原州區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水平。

2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氣象現代化建設新特征研究

學習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高質量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任務。推進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需要科學把握新特征、新要求。

一要建設滿足國家發展新任務、保障更加有力的氣象現代化。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黨的五中全會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對我們堅持生命至上、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建設、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出更高要求;對我們堅持趨利避害并舉、增強氣象為經濟發展服務能力、提高氣象服務經濟健康發展的貢獻率提出更高要求;對我們堅持氣象為民,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多層次、差異化的氣象服務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對我們助力生態良好、提高生態氣象服務能力、更好地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要注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提高氣象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要建設以人民為中心、踐行氣象為民的氣象現代化。當前,氣象事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氣象服務能力不強的矛盾。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人民氣象為人民,注重把人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期盼轉化為人民滿意的氣象產品和服務,為人民提供更有高度、更有廣度、更有深度、更有精度、更有溫度的氣象服務。

三要建設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的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發展理念需要變革,必須將高質量發展理念貫穿到氣象現代化各環節。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是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發展方式需要轉化,從過去較注重發展速度、規模向注重發展質量、效益轉變。氣象是基礎性公益事業,需要適度超前發展,要追求既有質量又有效益的發展“規模”“速度”。需要統籌資源,聚焦能力提升、質量提高、效益增加,盡力避免低效和重復建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發展動力需要重塑,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等要素驅動發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科技創新和改革創新“雙輪”驅動發展,以科技創新滋生動力,以改革創新激發活力。

四要建設加快科技創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增強的氣象現代化。黨的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技合作和集約攻關,健全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優化氣象科技資源配置,激發人才活力,推動重點項目、團隊、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要聚焦提升氣象監測綜合、協同、精密能力,聚焦提高預報無縫隙、精準化、網格化水平,聚焦增強災害風險和影響、綜合預警和精細化服務效益。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高質量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能力。

五要建設適應百年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氣象現代化。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要堅持氣象無國界,繼續深化國際合作,全面履行氣象領域相關國際義務。要堅持向世界一切先進氣象技術學習,緊跟國際氣象發展趨勢,加強開放合作。要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堅持數值模式、氣象衛星、氣象雷達等重大核心技術及裝備自主可控的發展不動搖。

查看全文

的中國現代化建設思想論要

【正文】

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雖然散見于許多講話、談話和文稿當中,卻仍對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定國度里實現現代化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作了理論說明,構成了相對完整的內容。盡管他并沒有完全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理論中甚至存有相悖之處,但在探索中仍然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思路和見解,成為今日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思想淵源。對此,本文擬擇要分析。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先決條件

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先決條件,既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真正啟動最突出的貢獻,也是他關于中國現代化構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看來,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和中心的現代化運動的發端,由此,他一方面把民主革命理論與現代化建設構想歷史地邏輯地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的先決條件。在他的論著中,中國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都曾在同樣的意義上被稱之為這樣的“先決條件”。他認定,要用革命的方法,“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保ㄗⅲ骸哆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頁。)

不僅從政治制度變革的角度,還從經濟制度變革的角度談論中國現代化的前提條件?,F代化雖然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但其核心內容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依據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狀況,而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而以社會生產力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建設必須以一定的所有制關系為條件。正因為如此,在“上半個世紀搞革命”的年代,已經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資本所有制的意義與發展中國工業相聯系,認為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案淖兞松a關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決條件,生產力也就日漸發展了?!保ㄗⅲ骸段募返?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0頁。)基于同一道理,在1953年又正式提出解決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意在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中國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余地,為國家現代化創造更充足的條件。盡管后來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劃一的局面,也與不無關系,但這并非的理想境界;而且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來為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現代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在理論上的價值是應該肯定的。當然,在50年代后期試圖以脫離生產力水平的生產關系的變革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則是錯誤的。

可以說,一生最輝煌的成就和最具有挑戰性的難題,莫過于通過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奠基工程,把中國現代化置于一個厚實而穩固的基礎之上。

查看全文

教育現代化建設簡要匯報

按照市政協工作要求,下面我代表教育局把我市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作一簡要匯報。

一、我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基本情況

教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省市推進的一項重點工程,也是國家、省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十二五”規劃的統領性工程,更是市每年對縣區考核的重要內容。教育現代化從內涵上講,主要是指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和師資隊伍現代化。從實施內容上講,主要是“三大創建”,分別是標準化學校創建、省優質幼兒園創建、星級高中創建。

目前,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48所,其中高中10所(含完中),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中25所,小學96所,幼兒園112所,職業教育中心1所,特教中心1所。我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去年正式啟動以來,已創成市標準化學校48所,省優質幼兒園8所,三星級普通高中3所,三星級中等職業學校1所。

二、我市教育現代化創建情況

教育現代化建設是當前全省各地都在加快推進的一項重點工程,對我市來說是教育發展的一項綱領性工作。教育現代化工作落后了,我市教育的各項工作都不會先進,教育現代化工作上去了,其他各項工作都不會落后。教育現代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是迅速振興教育的關鍵之舉和扛鼎之策。為此,去年9月新一屆教育局領導班子成立后,提出“要把教育現代化建設作為推進教育事業的第一抓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上一定要有新作為”的奮斗口號和發展方略。基于這些認識,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查看全文

教育現代化建設動員會議的講話

一、基本情況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頒布《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2007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教育廳制定的《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正式啟動縣(市、區)教育現代化評估。6月8日,省教育廳發出《關于開展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的通知》,并于2007年10月份組織首批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

根據省教育廳部署,教育現代化評估工作2007年主要在蘇南開展,2008年蘇中為主、蘇南掃尾;2009年蘇北為主、蘇中掃尾。據了解,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勢頭迅猛,2007年全省共有36個縣(市、區)首批申報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蘇州、無錫、南京三市就占了31個,其中已有26個縣(市、區)通過了評估并獲得省政府確認,而南通市至今還未有一個縣(市、區)申報。為此,南通市在時間部署上,考慮從今年開始至2009年底,用2年的時間,整體推進,分批達標;在工作策略上,重點打好2008年攻堅戰,力促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區作為我市第一批申報單位在2008年通過省級評估(海安、海門、如東、崇川、港閘),其它縣(市、區)確保在2009年通過。我市李雪峰市長已與南通市人民政府簽訂責任書,明確2009年必須完成創建任務。

二、評估的基本內容

區域教育現代化評估是對一個區縣整體教育水平的考察,現有的16條指標是經過無數次多類型研討會之后確定的,歷近5年形成的,省政府已于5月份發文公布,反映了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指標體系可分為3大板塊。

1至6條為第1板塊,表述了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目標,描述了構建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既有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職工培訓、特殊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覆蓋面的關注,又有對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數量上的要求。省教育廳要求提供近三年來教育事業年度報表復印件和縣(市、區)財政預決算報告復印件。

查看全文

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路徑

摘要: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作為促進國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對國家在新發展階段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新發展階段下,國家審計在國家治理、信息技術以及合作發展層面存在的問題,設計出一條以國家治理戰略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發展為手段,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路徑,以期為新發展階段的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

一、引言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不僅要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還要把握住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中國逐步走上了以“高質量”為代名詞的新發展階段。國家審計現代化是國家審計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一次重要飛躍,能夠以其多方位的視角在反腐倡廉、黨政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多個領域發揮其監督、預防等積極作用,是新發展階段促進國家治理“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隨著新發展階段的不段深入,以“高質量”為目標的發展要求逐步提高,國家審計現代化不再被視為簡單的“政府工具”而是希望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審計全覆蓋的背景下,國家審計范圍進一步擴大,對其要求也逐步提高,可見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刻不容緩。這需要審計工作者擺正心態,積極進取,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國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昂揚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難。目前的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工作中還缺乏相應的響應措施,本文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時代特色,將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并設計出一條促進國家審計現代化發展的路徑,為其在新發展階段的建設提供借鑒。

二、新發展階段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發展階段,是以“高質量”為特色的發展階段,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作為促進國家治理的“助推器”,其自身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高質量發展。為了提升國家審計現代化建設水平,更有效地推動國家治理,本文分別從國家治理戰略層面、信息技術層面、合作層面對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查看全文

現代化建設的電力營銷論文

1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現狀分析

電力營銷現代化,顧名思義就是在電力營銷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技術來提高電力營銷工作的效率和服務的質量。在此過程中,需要將電力營銷信息管理系統概念進入。(1)在進行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中,要將電力營銷中的相關業務、電費等管理都納入到計算機系統中,對其進行系統的管理,對電力營銷的管理流程進行規范,同時加強監控工作。在對新系統進行運用的過程中,要不斷實現其標準化和科學化,并且進行了管理模式的大變革,將現代化的手段和管理方法充分運用到電力營銷的建設中。(2)現如今,在電力營銷建設中不斷實現系統的聯網,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用電要求,對綜合的業務或者是特殊的業務進行統一處理,不僅順應了時展的需要,同時也可以使得客戶在同城的范圍內辦理相應的業務,體現出了一定的便捷性。(3)我國的電力發展水平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這一定的差距。而且在電力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會對資源和能源等進行消耗,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力的發展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因此,開發新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是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一些新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等也被引用到電力生產中。

2在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電力行業服務的主體是各大用電客戶,但是在進行電力營銷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服務界限不清

電力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需要維護好客戶。但是在具體的服務中,很多客戶將優質服務和無償服務等同起來,嚴重的甚至有些用戶對于電力檢修和維護工作人員的態度惡劣,提出諸多無理的要求。這些都對電力營銷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沒有具體的明確服務界限。

查看全文

我國文化現代化建設芻議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戰略思想的演進

就近代中國而言,中華文化一方面指引中華民族在近代不幸的遭遇中一次一次地爬起來,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又在應對近代中國前所未有的災難和恥辱的艱難實踐中獲得了新的生命,有了新的發展,進而實現了現代轉化。而現代轉化又包括兩個向度,一方面是傳統中華文化的某些核心層面的恒久性的成分得到強化,繼而實現了“現代性詮釋”;另一方面是傳統中華文化的某些陳舊的時代性的成分得到揚棄,繼而實現了“創造性轉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理論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脈相承的、與時俱進的。反映在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涵義是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即經歷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創新和豐富的發展過程。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新民主主義時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進行的革命既包括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革命,也包括進行徹底的文化革命,目的是把在舊文化長期統治下變得越來越愚昧落后的舊中國改造成以新文化為指導而日益先進文明的新中國。這場偉大革命中所建立的中華民族新文化,是以當時最先進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是以當時最革命的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指導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成果,是代表著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當今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至可寶貴的財富。強調“中國無產階級”要堅持對中國新文化的“文化思想領導”,即中國新文化要堅持“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5],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文化的領導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在“雙百”方針的形成過程中,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我國藝術界和科學界的現狀,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半p百”方針反映了藝術和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是藝術和科學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為藝術和科學不斷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途徑。鄧小平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內容的文化建設理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從結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為萌芽期,鄧小平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高度,初步探討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關系;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為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黨的十二大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十二大以后為完善發展期,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7]鄧小平特別強調精神文明重在建設,不搞運動、不搞人人過關。1980年8月,他在談到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時指出:“不能認為只要破字當頭,立就在其中了。必須明確,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義的政治運動和宣傳運動,不要對什么人搞過去那種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爭矛頭對著干部和群眾。”[8]對于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歪風和少數貪污腐化的現象,他亦提出用教育和法律兩個手段來解決。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結合時代特點,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綜合了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思想而提出來的新概念。在十五大報告中,全面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綱領,并完整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9]簡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立足于中國現實,展望未來,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并不斷進步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理念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早在十七大報告上就強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進而達到“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盵10]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中又說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的精神家園?!盵11]既繼承了、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又在新世紀新階段勇于進行文化創新,提出了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創新文化、和諧文化、道德文化以及廉政文化建設,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文化發展觀,深化了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文化現代化建設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文化體制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陸續修訂了一系列文化法規,開始建設比較完備的文化法規體系。同時,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多變性更趨復雜,文化的傳統性、現代性、后現代性的交織、沖突日益激烈,社會轉型和變遷、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帶來的文化焦慮更加嚴重。這些出現的“負”文化現象所產生的消極作用不斷破壞著社會均衡,使社會處于非整合狀態。在面對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又要倡導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的潮流趨勢下,我們必須具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方法。國家主流文化思想引導力作用不強,廣大人民群眾難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一是在廣泛的文化開放和交融中,強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導向的難度愈來愈高。二是信仰缺失,文化引導不到位,具體表現為與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相伴出現的社會矛盾,集中體現到人們的精神層面上所形成的內心矛盾乃至精神危機,使人產生孤獨感、恐懼感、焦慮感甚至幻滅感、虛無感,導致信仰缺失。三是文化宣傳無力,政府機構、文化事業單位、學校教育、網絡媒體等普遍存在著廣泛的空談現象,主流文化的宣傳缺乏規范有序的可操作性。四是現代資訊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加速了腐朽落后思想的傳播。此外,包括部分電信運營商在內的新媒體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借助高科技手段,傳播危害社會道德、損害社會和諧的不良文化。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存在許多不足,一直處于低水平運作。具體表現為:一是文化產業目標規劃與政策決策的執行力低,導致實施效果和設定目標存在較大差距;二是許多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順,信息反饋不力,文化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致使文化藝術交流外來輸入多、走出去的少,以及文化產品進口多、出口少;三是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良,運行機制弱。企業改制不徹底,過多依靠政府干預,市場主體性功能沒有充分發揮,政府文化體制改革行動力不夠;四是文化企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投融資平臺和渠道,投融資體制改革嚴重滯后。國有資本管理、運營與監督體制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小文化企業普遍存在資金困難的問題,造成文化產業經濟現實生產力形成不濟。文化發展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一是一元化、權威化的盛行,兼容并蓄的政策長時期難以形成,造成政府文化執政能力方面的缺失,導致各地區文化發展水平良莠不齊,使廣大民眾難以獲得實實在在的文化滿足。二是國家宏觀文化管理體制仍未理順。政府主管部門不僅負責制定文化政策和進行市場監管,行使“管文化”的職能,而且還直接投資舉辦各類企事業文化單位,承擔“辦文化”的職能。“管辦不分”造成了許多國有文化單位仍是實質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三是教育制度體系的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難出創新型人才,尤其是一直大力倡導的創新教育實際上的空化、虛化,限制了有創造的靈感。

當前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建

中國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建總體目標即完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為方向,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為方針,全力弘揚中華文化,大力發展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實際國情,充分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高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而達到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1.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能為改革提供新的共識、新的動力,同樣也能為今天的文化現代化建設、意識形態重構和創新提供豐富的、深厚的思想文化資源。2.加強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宣傳,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關鍵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正是這種結合的表現形式;二是必須堅持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主要是理論上和形式上的創新;三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即要促使理論內容常識化、密切聯系公眾實踐、走進日常話語、賦予日常意義、接受超常識的整合等。3.牢固把握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提高主流媒體的吸引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弘揚文化主旋律,主要是指生產符合人民利益、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產品,所以主流文化的宣傳要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將現代文化傳播納入到政府文化建設的視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和有效監管,促進文化傳播的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吸引人、感染人、涵養人、鼓舞人、凝聚人的目的。在形成較大規模和一定產業規模的諸如文化娛樂業、出版業、報刊業、旅游業、電影業、文藝演出業、會展業、藝術品拍賣業等行業中,融入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建設思想,進而有效、有力地宣傳主流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引導文化傳播企業,通過技術和業務創新,與主流媒體合作,通過多種新的應用形式,將健康的文化作品服務大眾,以有趣對抗無聊,以健康對抗庸俗,有效地將主流文化與大眾消費文化融合在一起,將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唱響主旋律,進一步弘揚先進文化,推進文化現代化建設。1.化文化體制改革。改變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革除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推行文化由“事業”向“產業”轉變,探索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嶄新之路,推動文化產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但改革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國家層面上,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機制的培植和完善,建立健全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并根據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及時調整具體措施和方案,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和文化產業政策,以便給予不同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等。2.發展文化產業市場化,大力倡導隨行就市。文化產業是工業化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產物,所以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辦事,以市場作為配置文化資源的主要方式,建立現代文化產業制度并鞏固其運行模式,積極推行文化產品向文化商品的轉變,并正確引導文化商品的流通。實現真正由政府“管文化”的狀態走向市場,達到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加強優秀民族文化品牌向國外市場的挺進力度,并與世界各國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3.拓寬投融資渠道,實行文化產業的多元化投資。在文化體制轉型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需要增加國有資本在文化領域內的投資,并堅持國有資本控制的文化企業在文化領域的主導作用,確保黨和政府在文化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但為解決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難題,更快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現代化建設,就要像在其他領域一樣,引進多種投資主體,國有、外資、民營資本一起上,調動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工作順利開展的各種積極因素,有效地推動我國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進程。4.文化產業的現代化,不僅僅是體制上的突破,思想上的轉變,更要有內容上的創新,其標志在于要與高新科技融合與發展。從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科技不僅能衍生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如動漫,同時也能創新傳播渠道,如新媒體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因此,文化產業的現代化,必須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緊密結合的全新發展模式。1.建立健全文化發展的評價標準,其基礎前提是借鑒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歷史證明,每當我們認真堅持“雙百”方針時,文化科學、文學藝術事業就興旺發達,每當丟掉“雙百”方針時,文化科學、文學藝術事業就會衰敗。最早提出了這一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繼續把“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之一,這是中國共產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對進行文化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刻理論總結。此外,提出了開展文化工作的“三個有利于”方針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重要經驗總結。既“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我們都要“積極借鑒、善于吸收,勇于使用”。[12]2.建立健全文化發展的評價標準,必須理順國家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文化法制,是指由國家制定的體現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反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制度,是文化領域的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文化法制是文化繁榮和發展的保證,因此應加強文化法制。文化行政管理也應走法制化道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盡快制定出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質的文化法典。另一方面,專制主義以及任何形式的思想壓制,只會使人失去思考的本能,文化現代化建設更無從談起;市場經濟帶來的浮躁、淺薄、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等習氣,更是嚴重阻礙了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需要為文化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文化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自由創造與不斷創新的過程,它需要一個足夠寬松的社會環境,以確保讓思想自由跳躍;此外,每一個創造或者創新都意味著風險,不可能每一次努力都獲得成功,成功往往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所以需要社會的理解、包容。3.建立健全文化發展的評價標準,完善教育制度體系是其重要保證。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面向未來,實現文化發展評價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必須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立足當前,文化現代化建設亟需有創新型人才的支持,所以在加大對教育資金、政策投入的同時,必須著重發展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具體解決途徑如:通過改進教學方式、教材內容,提倡個性教育,實施因材施教等,以此來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同時要改變人才選拔機制,及時挖掘、培育創新人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