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市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2:27: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強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強市建設規劃綱要
各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機關各單位,市管各企業和大中專院校,各人民團體:
《**市2007-2012年文化強市建設規劃綱要》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7年12月18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和諧文化建設,推動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文化強市奮斗目標,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結合《**市文化名市建設規劃綱要(2005-2020年)》,現制定全市2007-2012年文化強市建設規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文化潮涌接天來——建設文化強市掠影
XX市地處河南省北部,晉冀魯豫四省交匯之處,全市轄林州市、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滑縣等5縣(市)和文峰區、北關區、殷都區、龍安區四區,面積7413平方公里,人口520萬,其中市區人口102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殷墟文化的發源地,有著三千余年悠久輝煌的歷史。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同志曾兩次視察安陽,并親筆題詞“弘揚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陽”。
近年來,安陽市文化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以文立市,以“傳承古都文明,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加強文化強市建設,全面推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走出了一條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新路子,成為古都安陽改革開放和實現騰飛的新的助推劑,為安陽市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抓住歷史機遇建設文化強市
新的世紀,給古老的安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安陽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全面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特別是市委八屆三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的目標,在歷史的新的起點上,安陽的文化事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抉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黨委及時制定了《安陽市建設文化大市綱要》和全市文化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意見,提出了“傳承古都文化,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肩負的歷史任務,形成新世紀我市打造文化強市建設的總體思路。即:
——實施精品帶動戰略。帶動全市精神文化產品質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提高安陽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實施城市輻射戰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設中的文化含量,強化歷史文化名城意識,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強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為先導、鄉鎮小城鎮文化為紐帶、農村文化為基礎,形成城鄉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滁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發展,始終把文化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積極推進文化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批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開始涌現并展示魅力。連續四屆在滁州市成功舉辦的“中國農民歌會”,打響滁州市國字號文化品牌,并于2010年獲得全國社會文化類政府最高獎“全國第15屆群星獎”;現代黃梅戲《借妻》、《血泉》分別榮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金黃梅獎;現代京劇《沈浩》獲全省第九屆文化藝術節二等獎。[2]瑯琊山廟會、醉翁亭民間花燈表演大賽、鳳陽花鼓旅游節等節慶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周邊地區產生了影響。同時,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民生工程被提上政府重點督辦日程。僅“十一五”期間,全市就建成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8個,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25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7個,“農家書屋”工程77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66個,初步形成覆蓋全民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十二五”開局的第一年,新建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70個農家書屋、151個城鄉體育健身工程,確定首批34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一校兩團”基本建成,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文化下基層、進社區和特色文化社區創建等活動深入開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開展“送歡樂下基層”“三進”等活動,共舉辦100多場時代氣息濃郁、本土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真正實踐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2]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在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中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滁州市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不斷提升文明素質,繁榮文化事業,深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出一個具有現代特質、區域特色的滁州文化。截至2010年底,滁州市共有文化經營單位近2000家,從業人員5萬人,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近2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30.57億元,比2009年增長30.8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1年以來,滁州市以“1131”工程為抓手,積極謀劃文化產業項目。征集上報“十二五”時期23個總投資40億元的重大文化服務項目、45個總投資近150億元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安徽省“861”文化產業項目42個,其中15個納入安徽省“861”行動計劃文化產業項目。此外,利用深圳第七屆文博會、廈門第十五屆投洽會、蕪湖第三屆動漫會等國際國內知名大會對多個文化招商項目進行推介。在第七屆徽商大會上,滁州市24個項目入選安徽文化產業招商推介項目冊,項目數量位居全省第二,總投資200多億元,位居全省第一,3個文化產業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5.58億元。滁州許多文化資源不僅具有明顯的特色,較高的知名度,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滁州是安徽東大門,毗鄰長三角,又是南北之間重要通道。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寧西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國道及省道交織成網,穿越和連接市域。滁寧快速通道使兩市中心距離僅60公里,寧滁輕軌、馬滁揚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設計、建設中。清流河等內河航道直通長江。距離南京祿口機場、新生圩港口、合肥駱崗機場均在1小時左右車程。良好的區位優勢,對加快滁州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從政策上、體制上、資金上,進一步強化保障,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2011年4月9日,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開文化強市建設暨宣傳工作大會;10月,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出臺文件,明確了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文化滁州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并設立2011年文化強市建設專項資金1000萬元。與之相應,8個縣(市、區)相繼制定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共設立文化建設資金近3000萬元。與此同時,全市文化建設被專門作為一個章節規劃納入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建設“文化滁州”思路被首次寫進黨的工作報告里。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方面的問題與不足
滁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家森林公園4座,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9個,各類景區景點40余個。[4]其中瑯琊山、醉翁亭、鳳陽明皇陵、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馳名中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鳳陽小崗村,首創農業“大包干”,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大包干紀念館”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享有“東方芭蕾”之美譽、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花鼓等民俗文化遠近聞名;工藝獨特、色彩豐富、文化藝術寓意深刻、獨具一格的鳳陽“鳳畫”,享譽中外,文化名人吳敬梓眾人皆知。但是,滁州市在開發宣傳文化資源方面的意識、規劃和能力方面還不夠充分,在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的過程中顯得被動和遲鈍,地方特色文化沒有很好的凝煉和顯現,造成文化資源大量閑置和浪費,文化資源的文化效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近年來,滁州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發展基層文化事業,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但是,從現實來看,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公共文化資源與財富的供給和保障能力比較弱,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已建成8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2258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14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15個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設施。[5]但是,按照省政府“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考核要求,各地公共文化設施硬件不達標。同時,各地公共文化設施的面積、圖書館年購書經費也需符合相關標準。其標準具體為:市級博物館面積不低于4000平米,市級圖書館面積不低于6000平米、年購書經費確保在60萬元以上,縣級圖書館面積不低于800平米、年購書經費在15萬元以上;市級文化館面積不低于4000平米,縣級不低于1500平米;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需做到全方位覆蓋,面積不低于300平米。[5]但目前,僅以滁州市本級為例,因新圖書館仍在建設中,且年購書經費不達標。更令人遺憾的是,滁州至今尚無市級博物館。此外,在各縣(市、區)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上,圖書館和文化館也多處呈現無館、館舍面積不達標、購書經費投入低于省政府所定標準等問題。客觀來說,滁州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狀況不容樂觀,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滁州文化發展的瓶頸。2010年,滁州在全省17個地市中,率先提前完成省下達的文化體制改革主要任務,創造了安徽文化體制改革的“滁州速度”,進而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表彰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激活文化產業,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打造出一個具有現代特質、區域特色的滁州文化。為了鞏固和擴大文化體制改革成果,滁州市對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文藝院團改革情況進行督查調研,查擺問題。加快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轉變職能,繼續推動政企、政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積極推進市演藝公司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運行機制,培育合格市場主體,與在職職工全部簽訂勞動合同,妥善解決部分改制單位的人事和歷史遺留問題。但是,一是文化設施和機構重復設置,多頭管理,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文化產品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情況。三是文化設施不足和功能沒有充分發揮的現象同時存在。四是文化事業產業政策不夠完善,法制建設滯后。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對策
提升民眾城市文化意識,強化城市文化自我認同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人民群眾既是城市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體現者和實施者,不斷激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不僅以欣賞者接受者,而且以創造者、參與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設的大舞臺,這是城市文化建設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強市建設,反映了時代特征,順應了人民的期待,符合我市文化發展的規律,必須進一步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念和信心,充分利用我市文化資源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弘揚滁州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敢為人先、銳意進取、誠信務實、開放合作的精神品格,培育和塑造現代人文化精神,激勵全市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滁州科學發展。資源的整合能產生集聚效應。要著力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文化品牌,傳承和創新滁州地域文化,挖掘醉翁文化、儒林文化、大明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潛力,繼續打好“中國農民歌會”這一國字號文化品牌,讓農歌會持續唱響,成為扎根滁州、聯動全省、影響全國的一個響亮品牌。要重視保護、開發和利用各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提升“瑯琊山廟會”“全椒走太平”“定遠民俗文化節”,開發鳳陽花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一批地方文化品牌。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設好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一批標志性的文化設施,突出城市的文化形象,全方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強市需要有高品位的文化藝術產品和高質量的文化成果,要精心組織實施精品戰略,凸顯滁州特色,使滁州能在全省產生較大的影響。要順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著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搭建一批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重點實施好“1131”工程,[3]即:以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用品生產為重點,創建10個以上文化園區(基地);圍繞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印刷、動漫、新興文化裝備制造、文化旅游、文化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謀劃100個以上文化產業項目,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在全市扶持形成30個以上有影響、有規模、有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事業;到2015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超百億元。不斷增強滁州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文化機制體制改革是推動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根本之路,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源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強化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政府和社會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營造利于文化事業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一要引入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組織、協調、保障機制建設,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深入開展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力的市場體系和管理格局,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健全培養引進、選拔使用、評價激勵等機制,按照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要求,堅持德才兼備,唯才是舉的原則,形成優秀人才不斷涌現、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各類人才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重視民間文化人才和業余文化骨干隊伍的培養,引導他們多形式參與文化建設。三要形成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合力。建設文化強市,涉及的方面很多,有時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不同利益,甚至與一些舊體制、政策相矛盾,這就需要加強領導,統一協調。從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加強協調。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要不斷激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不僅以欣賞者接受者,而且以創造者、參與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設的大舞臺。形成對文化發展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不斷推動滁州文化繁榮發展的新高潮。
本文作者:汪才明工作單位:滁州學院思政教研部
市政辦文化強市建設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省委九屆十三次全會和市委十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建設文化強市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爭創全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為抓手,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發揮本土優勢,在更廣的視野、更高的起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和發展文化,把文化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文化全面融入并引領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城市發展、社會進步同步,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人文氣質和文化內涵,努力建設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蘊豐厚、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設施完備、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打造文化強市。
(二)奮斗目標。順應西海岸經濟新區建設要求,著眼于為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深入推進文化建設,到年,全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適應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在市、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群眾文化需求切實得到滿足;文化產業成長為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和藍色文化特質更具魅力,文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市文化發展主要指標、公共文化設施總體水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到年,文化實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城市更加文明和諧,基本建成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影響力的文化強市。
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任務,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規范。
市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和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促進旅游與文化高度融合,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總體要求
1.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三個發展”的要求,堅持旅游、文化、宣傳、體育“四位一體”,以“*會議”旅游品牌為引領,唱響紅色主旋律,打好綠色生態牌,推進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并重發展,著力“六個重點”(定規劃、破瓶頸、樹品牌、建精品、強配套、抓營銷),提升“五個品牌”(*會議、四渡赤水、國酒茅臺、丹霞竹海、中國茶海),打造“四大精品”(“*會議”紅色經典旅游區、中心城區精品旅游圈、“*-仁懷-習水-赤水”和“*-湄潭-鳳岡-余慶”兩條精品旅游線,簡稱“一區一圈兩線”),實現“三個轉變”(由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由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型旅游轉變,由數量增長型旅游向效益增長型旅游轉變),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市服務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2.主要原則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既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策劃宣傳、公共服務、資源保護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市場在景區打造、產業配套、營銷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主體作用。
——統籌規劃、科學開發。按照“大旅游、大產業、大項目”要求,統一規劃,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堅持保護優先,充分尊重自然景觀的天然屬性和人文景觀的文化屬性,實現保護、開發和創造有機統一,促進資源環境與旅游產業和諧發展。
局長在文化強市建設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將文化建設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集中探討、專題研究部署,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表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我們黨提到了新的高度,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作為文化部門和文化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趁勢而上,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涉及以什么樣的視角認識文化,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文化,以什么樣的思路發展文化。對而言,提高文化自覺,就是要充分認識文化是提速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是提高城市品味、展示新形象的應有之義,是廣大群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認識我市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和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牢牢把握當前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大好機遇,敢于正視和解決我市文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現文化自強,就是要勇于擔當,奮發有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力,努力建設文化強市。
建設文化強市,要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扎實推進特色文化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培育形成新的支柱性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強化文化發展繁榮人才支撐。
圍繞建設文化強市,要著力實施好六項重點文化工程。
文化設施建設工程。緊抓“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地市級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改擴建的機遇,建成市文化藝術中心,其中包括劇院、美術館、藝術館和柳范文化廣場;改造提高區縣“兩館”,使其硬件設施、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加快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在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全覆蓋,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文廣局文化強市行動計劃2篇
第一篇
一、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到“十二五”末,實現文化凝聚引領能力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增加值超百億并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奮斗目標。
二、重大行動
(一)思想道德建設行動
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教育人民,推動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進一步鞏固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開展集中讀書月活動,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以“學雷鋒、做好人,改陋習、提素質”為切入點,制定常態化的實施方案,促進學雷鋒活動深入持久開展;建立“月評精神文明先進事跡”制度,開展“市道德模范”和“好人”評選活動,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加強鄉村少年宮等載體建設,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圍繞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兩大重點,突出食品行業、窗口單位和公共場所三個領域,適時實施專項教育治理行動;組織開展討論,進一步豐富“城市精神”,提煉各縣(市、區)地域精神,培育行業文化,凝聚加快發展、奮力沖刺全省第一方陣的精神力量。
文化強市發展的新聞傳媒業探索
1.實行新聞傳媒與新信息、新技術的融合戰略。電子信息技術對文化藝術及傳媒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通訊衛星、數字媒體、電子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影響媒體的變革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變化。應該說,信息技術與新聞傳媒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可就重慶而言,在傳媒業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與傳媒產業密切相關的信息產業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近年來,重慶市信息產業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長,通信服務業對全市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3],經過幾年的推動和扶持,重慶信息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重慶傳統的資訊傳媒產業與東部有差距,但是在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技術與產業上,重慶與東部、中部幾乎處在同一個發展水平上,可以說新媒體技術為重慶傳媒資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歷史性的機遇,因此利用并且發展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技術,打造新媒體資訊產業非常關鍵。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傳統的傳媒資訊產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登上新的臺階,并且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傳統的報業如何實現真正盈利性的報網互動等;一個是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新興傳媒資訊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筆者認為,新興傳媒資訊產業一開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體制,抓住重慶列入“三網融合”的第二批試點單位的契機,發展三位一體的新傳媒技術。2010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長江上游新聞出版中心,第二個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戶北部新區。基地以“園中園”方式在北部新區高新園設立,將在署、市合作框架下,實行管理主體、運營(服務)主體、發展主體、行業監管主體四位一體運作機制。基地將重點打造十大產業:數字圖書、數字報刊、互聯網出版、手機出版、數據庫出版、按需出版和數字印刷、網絡游戲動漫、數字音樂、數字教育、跨媒體復合出版。
2.實行新聞傳媒與新區域、新領域的融合戰略。以新聞傳媒為先行搶占文化產業的高地,在拓展發展區域方面,湖南傳媒集團除向國內的區域發展外,還加強了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比如,湖南廣電成功開拓了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市場;湖南出版向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等地輸出了多種外向型圖書;湖南動漫產品走進了亞、歐、美三大洲的36個國家和地區。在搶占新領域方面,湖南新聞出版業已實現紙、磁、光、電、網多媒體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成為“報網融合”發展的盈利者,將旗下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網站等整合構建一個覆蓋報紙、網絡、雜志、手機、網絡電視、戶外廣告等多形態互動營銷的全媒體信息服務型平臺。對重慶而言,要拓展新聞傳媒發展新區域,一是要結合重慶地域實際,向區縣拓展,向規模要發展。由于行政體制上的關系,重慶有40個區縣,絕大部分區縣都擁有報紙和電視臺,但由于無正式刊號、頻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化發展程度極低。因此,重慶四大國有文化集團要通過市場、資本、業務多種形式與區縣合作,向深度和廣度開拓。在發展新領域方面,要按照優勢優先的原則,壯大做強優勢產業,促進我市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向立體式、集約型方向發展。在發展新產業方面,重慶要加速發展新興產業,當前特別要抓好數字電視的推廣和新介質媒體的發展。此外,要積極承接印刷復制業等產業轉移。
3.實行新聞傳媒與新渠道、新業態的融合戰略。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之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運作,網絡新渠道催生了網絡報紙、網絡雜志等新業態的網絡媒體,手機新渠道催生了手機報新業態的手機媒體。除了這些渠道之外,我們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現的兩種最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數字標牌和微博客。數字化時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在當今時代,數字標牌(DigitalSignage)能即時傳達信息,也能即時更換信息,因此已經被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門機構,并正在此領域迅速增長。當世界進入web2.0應用時代,微博客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網絡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開創了人際傳播的新模式,它還開辟了信息傳播和企業營銷的新的網絡陣地,而且它對突發事件傳播具有得天獨厚的速度優勢,一些傳統媒體已在尋求與之融合的發展之道[4]。在新業態方面,要搶占信息傳播的話語權,新聞傳媒要開辟的全市黨報發行網、有線電視網、圖書連鎖網和電視零售網、手機傳播網、互聯網及網吧連鎖網等六大網絡,借助新的網絡渠道,實現優化的配置和整合。
4.實行新聞傳媒與新支柱、新資本的融合戰略。傳媒資訊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其產業競爭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即產品競爭階段、品牌競爭階段和資本競爭階段[5]。目前重慶的傳媒資訊業尚處在產品競爭階段,其傳媒資訊產品并沒有形成品牌競爭優勢,如重慶報業市場只是幾大都市報的產品競爭,而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品牌優勢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傳媒資訊產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而沒有資本力量的介入,不進入資本市場,其仍然難以形成跨越式的發展。上市是媒體資本運作一個重要途徑。在湖南,隨著電廣傳媒在全國的率先上市,到2010年,湖南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達到4家,居全國第二位,特別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交易,成為我國民營出版傳媒第一股。重慶第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將“扶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這對包括新聞傳媒業在內的文化企業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重慶新聞傳媒業應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民營資本與新聞傳媒業的經營性部分進行充分的融合發展。過去,由于重慶文化事業低層次均衡發展,縣縣點火,鄉鄉冒煙,形成“小而全”的格局,資金不足,技術落后,企業規模小,將很難與發達地區文化產業抗衡。所以,對于重慶來說,當前應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形成以城市大型產業集團為骨干,區縣、鄉鎮中小型文化企業相配套的產業格局;要加快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的步伐,通過整合城鄉優勢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對新聞出版、圖書發行、文博展覽業、文化娛樂業,應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利益共同體吸引眾多單位包括區縣鄉鎮甚至文化大戶加盟,采用聯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種形式,形成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并積極推動和深化文化傳媒企業上市融資。惟有做大做強了,才會反哺內容生產,反哺信息傳播,為打造文化強市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本文作者:張振中工作單位:合川區新聞信息中心
打造文化強市經驗交流提綱
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利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資源,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進了“文化”建設。
堅持靠和諧發展的理念指導實踐,強化“文化興市”的責任感使命感。突出一個“學”字,準確把握“文化”建設的新內涵。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學習省委關于建設文化強省、市委有關加強文化大市建設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著眼一個“郵”字,積極構建“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堅持以“郵”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文化、堯文化、運河文化和鄉土文化,集傳統、特色于一體,相繼推出了農民藝術節、社區藝術節、周末大舞臺、秦郵文化講壇、百姓學堂等文化活動,并成功舉辦了一屆中國羽絨服裝節、四屆郵文化節暨雙黃鴨蛋節、三屆文學獎評選等活動。緊扣一個“實”字,努力創新“文化”建設的新舉措。堅持文化項目點面結合。城區啟動建設了集商務、研發和會展為一體的郵都文化廣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園、海潮等綜合性市民廣場;各鄉鎮、社區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廣場、八橋農民廣場等。堅持多項活動全民參與。在每年開展的特色文化活動中,都盡量動員更多的群眾參與。堅持工作成效群眾評判。每次重大活動結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虛心接受各界有識之士的諍言,確保特色活動效果逐年提高。
堅持靠主題活動牽引工作,營造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濃厚氛圍。舉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去年月,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召開了以“搶抓發展機遇、打造文化”為主題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并就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形勢、現狀、目標及舉措等邀請市內外專家、學者到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舉行“永遠的”系列紀念活動。今年月日是籍作家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日,我們適時籌劃了永遠的專題講座、紀念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頒發文學獎、京劇《沙家浜》交響音樂會等十多項紀念活動。活動中,得到了中國文聯作協主席鐵凝女士,中國文聯作協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研究會會長陸建華先生等全國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參與,中國新聞網、新華日報、日報、電視臺等20多家新聞媒體均作了全程報道。開展首屆讀書節活動。今年月到月,我市舉辦了以“讀書、求知、守信、文明”為主題的首屆讀書節活動,內容主要有“經典回響———大型美文誦讀”,“十佳藏書家庭”評選,“快樂書海”———市首屆讀書節書市,“我最喜愛的十本書”推介展評等。目前,該活動已經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的廣泛參與,產生了較大反響。辦好社區藝術節。依托蝶園市民廣場,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由家庭才藝表演、《爭做好市民》DV短片大賽、送圖片進社區等系列活動糅合在內的社區藝術節。今年的藝術節圍繞“和諧家庭、和睦鄰里關系、和美生活”的主題,相繼舉辦了“公民道德頌”合唱比賽、趣味體育活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
堅持靠打造品牌彰顯優勢,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推出和做響“秦郵文化講壇”。按照“挖掘秦郵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過文人搭臺、文化唱戲的途徑,以“文化人講秦郵、秦郵人講文化”為主題,以籍在外文化名人為主體,從去年月開始,相繼開壇了《,一位真誠的優秀作家》、《婉約派詞宗秦少游》、《永遠的》等專題講座。目前,一股“秦郵文化熱”正在城鄉興起。開辦和搞活“百姓學堂”。組建“百姓學堂”講師團并積極動員公務員、教師、法官和醫生等各類人才加盟,深入城鄉巡回宣講“構建和諧社會、農業科技、衛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內容。城鄉居民紛紛夸贊其為政策法規的宣講員、生產生活的導航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播音員。“百姓學堂”被新聞界形象稱之為學習型建設的“三堂會審”。創建和申報“中國民歌之鄉”。是中國民間文學創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別具一格,鄉音純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廣為流傳的有《西北鄉》、《數鴨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橫涇等地的原生態民歌還被央視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電視臺。為了充分張揚民歌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目前我市已經成立了“中國民歌之鄉”申報小組,邀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60余名代表來郵指導民間遺產搶救工作,各項籌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扮靚和做大“周末大舞臺”。依托現有的蝶園、海潮兩個大型市民廣場,發揮基層文化部門的作用,積極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兩年多來,已經進行了20多場次大型廣場演出,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堅持靠整合資源推進發展,創建內外聯動、群策群力構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先后對驛、莊遺址、清代當鋪等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文游臺、宋城墻、奎樓等7個省級保護單位進行重點修繕;同時,收集并整理了、、、之父子及等歷代文化名人的檔案資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們把這些名人資源當成宣傳推介的寶貴財富,專門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庫,做到常聯系、常溝通。同時,傾聽他們對“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鞏固和開辟新聞輿論資源。市委把宣傳“文化”作為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內容。除率先在舉辦“經濟社會發展新聞會”、下發加強新聞管理的規范性文件、落實新聞會商制度外,還注重與國家和省級新聞媒體、知名網站等進行溝通聯系,確保了“文化”宣傳向立體化、多層次和全覆蓋的方向發展。
淺談城市內涵建設的文化自信
摘要:強調文化自信,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書院,如何在新時代重振旗鼓,活在當下,復興中國書院之文脈,以其書院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激活衡陽城市內涵建設的文化自信,需要創新思變,逆襲而上。
關鍵詞:書院;創新模式
一、石鼓書院文化研究初衷:復興中國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研究書院弘揚文化自信。強調:“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研究和挖掘石鼓書院歷史文化,梳理其歷史文脈,傳承其書院精神,弘揚中國古代書院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初心和使命;石鼓書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就是治學修身兼顧天下的責任與擔當,亦是今日之衡陽文化強市的城市精神,是提升衡陽城市內涵建設的文化自信根基與源泉。(二)振興書院助力文化強省。對湖南工作指示:湖南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帶一部”,發揮區位優勢,做好“過渡帶”和“結合部”文化強省。衡陽地處湘中,人靈地杰,古之兵家必爭之地,湖南重鎮,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適中居中的地域優勢,責無旁貸,必將再次成為湖南文化強省的中流砥柱,而衡陽石鼓書院必將成為文化強省的中堅力量。(三)弘揚書院踐行文化強市。衡陽自古就是文化名城,依山伴水——北眺南岳衡山,蒸水湘水交匯之處,“兩江鎖口”的衡陽風水寶地,便是人才輩出的衡州古城千年石鼓書院所之地。中國書院當代營運模式,值得我們創新思變:“六經責我開生面”——擴大學習范圍,向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其他三大書院的復興模式學習經典;向當代書院廈門筼筜書院“政府扶持,企業創辦,公益經營”新學田制學習借鑒;結合“一帶一路”向國外中西結合的國際化書院模式學習創新,夯實石鼓書院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天時地利人和,深入挖掘石鼓書院千年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傾心打造衡陽書院文化教育品牌,傾力復興衡陽書院文化之重鎮高地,進一步提升衡陽人民的文化自信力,踐行加快文化強市的步伐。
二、暢響石鼓書院文化強市三步曲:政府統籌、高校引領、社區普及
想讓石鼓書院文化活起來,需要政府勇于擔當,學者甘于奉獻,學子開拓創新,市民時不待我“兼顧天下”的石鼓精神,舉全市之力,眾志成城,讓石鼓鳴的響,石書翻的動,石碑讀得懂。延續城市文脈,發揮石鼓書院文化精神內涵,暢響石鼓書院文化強市三部曲。(一)政府統籌規劃——修名千佛上。石鼓書院文化經典傳承、古代書院建筑體制完美展現,是衡陽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石鼓大講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石鼓書院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和經典文化的平臺;構建互聯網是石鼓書院文化傳播無限發展載體——政府統籌,整合資源,高校引領,民眾參與,網絡推廣,規劃節奏,逐步完善是石鼓書院創新模式----讓石鼓書院的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使用常態化,育人啟民內涵化!1.夯實硬件。重修石鼓書院:擴建文化主題廣場——2006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古代書院經典建筑群:山門、石鼓、書舍(現在為石鼓展廳)、講學(大觀樓)、藏書(合江亭)祭祀(武侯祠、李忠節公祠),朱凌洞,并增建了廊橋、禹碑亭,修復了摩崖石刻、石鼓詩詞碑刻長廊;擴建了石鼓書院文化主題廣場,立石鼓七賢大型雕塑像(創院始祖李寬、哲學與文學大家韓愈、李士真、理學鼻祖周敦頤、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東南三賢”之一張栻、黃斡);刻有朱熹撰寫的《石鼓書院記》的大型石書、千年銀杏(寓意書院杏壇講學)。目前,沿江新建的親水平臺棧道再現石鼓八景之棧道古藤,建議進一步完善石鼓書院八景:“東巖曉日,西豀夜蟾,綠凈蒸風,洼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重振石鼓錦繡風光。2.做足軟件。創建石鼓書院研究所:傳承石鼓書院文化,不僅要做好硬件,修舊如舊重建古代書院建筑體制,而且要做好文化內涵等軟件工程,設立完善石鼓書院管理運營中心,建立石鼓書院文化研究所,并聘請專家學者政府負責人為石鼓書院名譽山長,組建學術顧問團隊,對石鼓書院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全面打造衡陽書院群,湖湘文化尋根之旅,文化自信共建共享。打造石鼓大講壇品牌優勢:利用互聯網打造完善石鼓大講壇品牌,做好文化強市宣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書院文化兼顧個人修身和文化傳道,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打造石鼓大講壇品牌優勢,強化高端學術交流,必須做到以下三點:請進來——請國內外高端專家學者,開壇講學,為政府統籌出謀劃策,為民眾民生傳道解惑;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的經驗可以學習借鑒,根據本區域特色,書院特點,創新觀念,與時俱進,做好文化強市大格局;做扎實——政府統籌,書院建設負責人,衡陽高校的相關專家學者,要向國內外,做的好的傳統書院,現代書院和社區書院請教,觀摩學習,打造好石鼓書院這張城市文化名片,增加衡陽民眾文化自信,引領衡陽文化強市。3.文創商業與網絡拓展用石鼓書院文化點亮文創產品設計,讓文創產品激活傳統文化,復活石鼓書院歷史文化內涵,利用多元文化創意營運模式,打造石鼓書院文化商業圈,踐行書院精神“知行合一”。打造石鼓書院文創商業圈——以石鼓書院文化為背景,政府統籌,高校引領,社區參與,利用互聯網創新資源整合,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文創+創業)營運模式:衣——漢服禮儀藝術攝影;食——湖湘文化美食廣場;住——星級酒店民宿客棧;行——石鼓書院湖湘文化尋根之旅;書院雅集文化匯集中心——文房四寶,書畫古玩,雅集展覽、國學經典系列培訓班,研修班等。(二)高校引領文創——至味五經中。復興石鼓文化,創新思變營運模式:打破壁壘,智能組合,真正做到政府,高校,社區三位一體,團結協作,分工合作,各盡其責,各盡所能,勵精圖治。產學研——企業與高校之間無縫對接;高校現代教育與書院傳統教育模式探究和實踐(學徒制,導師制,學科融合等);謀石鼓書院復興之初心,擔石鼓書院強市之責任。“百年大計,教育文本”,借助文化自信之政策,教育改革之勁風,高揚開拓創新之旗幟,讓石鼓書院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活’在當下,復興中國四大書院之雄姿:交流互鑒,開拓創新,共建共享共振四大書院育中華英才,復興中國文化強國之夢。1.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首先,建立學術機構和團隊——政府統籌,設立石鼓書院研究所,加強建設衡陽高校石鼓書院科研團隊,開設石鼓書院文化與高校教育高級研修班;其次,定期開展學術研討:學術研究常態化,開展不同層面的學術交流研討會,談經論道,百家爭鳴,廣納民意;最后,創辦學術專刊,著書立說,創辦石鼓書院文化研學術期刊或者通俗宣傳冊,保護、傳承和弘揚石鼓書院文化。2.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政府統籌、石鼓書院研究所負責,高校專家學者科研團隊引領,創新國學經典,專業打造石鼓書院:志愿者團隊+文創特色社團。引領創建石鼓書院大學生志愿者團隊:讓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社團成為石鼓書院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使者,也成為衡陽文化強市隊伍中一道青春靚麗風景線,衡陽市文明的窗口。專業打造文創特色社團:創新國學經典,完善大學德藝雙修——詩書禮儀、琴棋書畫、仁智禮義信;同時為衡陽社區服務,全面打造衡陽石鼓書院文化之社區書院培養專業高精人才。文創特色社團如:研讀編書、書畫創意、國樂詠唱、演繹展示、中醫養生、漢服禮儀、茶道靜心、棋道啟智、花道審美、陶藝手工刺繡、中國功夫、互聯網文創+創業等。(三)社區踐行服務——六經則我開生面。高校的石鼓書院文化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就是為了更好的為新時代社區服務,扎實做好石鼓書院文化走進社區(城市、鄉村),惠及民生,公益關助衡陽市民養老、育兒、學藝等基準問題,真正做到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強市。經過專業石鼓文創培訓的大學生走進社區,促進中國書院古代與現代文化大融合:石鼓書院文化傳承+衡陽高校當代書院社團+社區書院文化拓展。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友愛關助,以衡陽市委、市政府為統籌,以石鼓書院文化為底蘊,以高校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為模式,以社區書院為平臺,學習強國,強化衡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力。1.養老:老年社區大學——養生堂面對中國(全球)人口老年化問題,強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結合國學中醫,防病養生,關助老年疾病康復、精神健康,讓社區養老服務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2.育兒:社區啟蒙——益智堂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關注關愛兒童的身心健康,國學啟蒙,益智身心;社區書院,更加有利于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石鼓文化進社區,開辦社區書院:針對3-13歲兒童,二胎媽媽,設置國學經典初中高級班、親子班、國學經典詠唱,書畫,國樂,舞樂,陶藝手工,中國功夫健身班等。3.學藝(就業+創業):中年人修身養性——藝伎堂人到中年,面臨更多的工作、就業和創業壓力,社區書院(逐步健全完善城鎮與鄉村的社區書院)公益性地為中青年的提供優質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指導等終生學習機會。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