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5:17: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匯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與期貨市場研究

一、外匯市場與期貨市場概述

(一)外匯市場概述。外匯市場又稱國際匯兌市場,是以經營外匯和進行以外幣計價等有價證券買賣的場所。根據介質不同可將外匯市場分為柜臺市場和同業市場,外幣兌外幣市場和人民幣兌外幣市場。外匯市場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國際金融中的交易活動離不開外匯市場。而且外匯市場能夠通過調劑外匯數量來滿足外匯市場的平衡,交易者還可以通過外匯市場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支付結算,同時在跨境貿易中還能夠防范外匯風險等。(二)外匯市場發展階段。自1978年至今,中國外匯市場經歷了多次匯率改革,每次匯改都會引發匯率變動,同時短期內會帶來中國經濟波動。具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1979—1984年為第一階段,由1979年對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到1981年國務院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即在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外還要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此后,1981年初年至1984年底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雙重匯率制度。2.1985—1990年為第二階段,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外貿企業由于我國的雙重匯率制度導致虧損,并且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外貿企業的廠商對我國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提出了質疑。1985年1月1日,我國政府重新執行單一匯率制度,隨后,1986年我國又開始實行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市場調劑匯價并存的匯率制度。3.1991—1993年為第三階段,1991年4月9日起,根據國際外匯市場運行情況,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官方匯率牌價開始實行有管理的、適度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4.1994—2005年為第四階段,1994年1月1日開始,我國將人民幣匯率官方牌價與市場調劑匯價整合并軌,實行單一的匯率制度。隨后,我國政府積極穩定外匯市場,適度調整匯率,盡量實現經常項目下的人民幣可兌換。5.2005年至今,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推進外匯市場發展,在銀行間展開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積極推動外匯市場多元化發展;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又出臺了相關政策,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增加外匯市場交易詢價方式,同時還開辦了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快速發展外匯市場,加強市場監管,公開透明,積極完善政策體系,健康發展。(三)期貨市場概述。期貨市場是期貨合約的交易場所,即期貨交易所,它是現貨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國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中國期貨市場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階段,在該階段期貨市場對部分農產品進行初步試點探索,發展尚不規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頓階段,由于第一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市場監管不到位,管理混亂,市場發展不景氣,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頓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規范發展階段,交易品種增多,管理比較統一,監管到位,期貨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的期貨交易所分布在大連、上海和鄭州,其中大連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鄭州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期貨市場的出現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它對經濟的作用表現為宏觀經濟層面和微觀經濟層面。從宏觀經濟層面來講,它有利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期貨市場能夠調節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也能抑制價格波動,同時還可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國內經濟向國際化發展。另外從微觀經濟層面來說,期貨市場為市場交易基準價格降低成本、穩定生產關系提供參考。可見,每一個金融市場的發展都是經歷了多個階段,由最初的不規范、不統一、監管不到位,經過政府的多次調整、改革、整頓逐步走向規范統一的市場,促進了金融領域多方面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更快更好地向前邁進。

二、我國匯率改革對棉花期貨市場的影響

由上文可知,匯率是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之一。匯率變化通過多種渠道影響棉花期貨市場價格,有直接的影響渠道和間接的影響渠道,具體來看: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匯率變動對期貨市場的影響,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后,匯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達17.22%。2010年7月人民幣匯率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幣實現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幣匯率為6.9182,匯率不斷上升,人民幣貶值,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帶來的影響。整體來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匯率呈下降趨勢,人民幣不斷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幣出現貶值狀態(如圖1所示)。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貨市場價格波動相對穩定,2008年棉花期貨市場價格呈下降狀態,可能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對期貨市場帶來的影響。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貨市場價格呈上升趨勢,而后又出現不斷下降趨勢。其中,棉花期貨市場價格的峰值出現在2010—2011年間,與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彈性政策有關,此次匯改后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下降,國內對進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進而影響商品價格和期貨市場(如圖2所示)。隨著央行匯率政策的不斷調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市場上會出現一些投機者從商品期貨市場轉向外匯市場,將會加大期貨市場的波動。

三、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第一,不斷完善匯率機制,保持匯率穩定。匯率穩定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有利于維護期貨市場穩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貨產品創新,擴大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完善金融期貨市場體制。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應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強各類金融產品創新,釋放金融改革空間。第三,加大期貨市場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抓住機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期貨市場法治建設的規律和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期貨市場立法,完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為期貨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

查看全文

中國銀行外匯市場發展研究

銀行間外匯市場是指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具備外匯經營資質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等機構之間進行人民幣與外幣交易的市場。2015年8月11日,央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下簡稱“811匯改”),匯率由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報價對匯率中間價的影響進一步提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對于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意義重大。伴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811匯改”以來,匯率中間價的市場性顯著提升。2016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將延續2016年初以來的匯率形成機制。因此,銀行間外匯市場在鞏固“811匯改”成果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動搖。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被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向國際儲備貨幣邁出關鍵一步。匯率改革的不斷深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顯著推進對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背景,本文詳細分析了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政策建議,以期為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現狀

1、主體結構。如表1所示,“811匯改”以來,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開放進程明顯加快,主體結構日趨豐富。對內開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共有75家非銀行金融機構,較2014年同比增長38.89%,較2015年同比增長11.94%;對外開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已有59家境外主體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境外機構2017年一季度累計成交924.3億元,同比增長49.3%。匯改兩年來,銀行間外匯市場開放性的提高推動了市場參與者類型與參與者數量的增加,增強了市場流動性與融合度。實踐證明,開放與包容是正確的政策取向。2、產品結構。一方面,隨著匯率衍生品成交量的不斷攀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產品結構漸趨優化。如圖1所示,2012年以來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持續快于即期交易,匯率衍生品占比進一步提升。2016年,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個銀行間外匯市場中的占比(不含外幣拆借)從2015年的64.13%增加至64.77%。該比例已非常接近國際清算銀行的國際外匯市場即期與衍生品市場的基本格局33∶67。另一方面,從價格機制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貨幣當局對即期市場的匯率波動限制和兌換監管嚴重影響了遠期市場等的定價機制。作為市場機制的核心,價格機制的上述缺陷亦將對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3、交易機制。外匯市場各參與主體進行交易的方式與規則構成外匯交易機制。2005年-2013年,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制度由競價交易向做市商交易演進;做市商制度與競價交易機制相比,更利于價格發現,更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與價格透明度,更利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進。近年來,銀行間外匯市場創新交易機制,C-trade系列是該領域的重要成果,與原有的OTC模式優勢互補。2015年2月,人民幣外匯掉期標準化交易C-Swap問世;2016年5月,人民幣外匯遠期標準化交易C-Forward問世。隨著交易的創新與優化,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結構更為科學,既滿足了不同層次交易主體的參與需要,又顯著提高了市場運行效率。

二、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

1、做市商市場競爭不充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做市商報價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影響漸趨上升。2016年,我國初步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其中50%是收盤價,50%是籃子貨幣;在未來,收盤價的比重將逐步提高,可能從目前的50%提高到75%,再到85%,最終到100%。隨著匯率改革的不斷深化,做市商報價對匯率形成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但是,做市商準入仍然面臨較多政策限制。201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將“資本充足率”等標準予以刪除和變更,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做市商資格限制,但相關準入標準依然較高;目前,我國即期和遠掉期做市商均僅有約30家,數量較少,與我國外匯市場規模不匹配。因此,做市商之間尚不存在充分的競爭,市場實際需求和實際供給不完全是做市商進行報價的依據。2、“走出去”水平有待提高。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離岸市場逐漸興起。由于香港對人民幣外匯交易限制較少,其人民幣即期和遠期外匯市場發展十分迅猛,香港即期對境內即期、香港遠期對境內遠期形成替代關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2011年6月,香港推出人民幣定盤價,凸顯出其對爭奪離岸人民幣定價權的重視。2016年1月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存款規模達8520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存量約為3670億元,人民幣貸款約為2940億元。在此背景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紛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從而導致境內市場部分流動性轉移到境外,繼而導致境內外市場聯動性不斷增強。一方面,這對境內外匯市場隨之“走出去”滿足境外市場參與者境內外交易需求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目前,境內銀行參與離岸市場存在參與規模、參與方式等多種條件的制約,安全有效地“走出去”的水平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從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境內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意味著跨境套利等復雜交易行為將漸趨增加。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亦將面臨漸趨上升的風險控制壓力與監管壓力。

三、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建議

查看全文

關于外匯市場交易制度的思索

論文摘要:該文從簡要闡明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交易制度密切相關著手,分析了指令驅動和報價驅動這兩種市場交易制度,在此基礎上對國際外匯市場交易制度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當前我國91~IZ市場的交易制度。

一、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交易制度

率是不同貨幣單位間的價格,因此,匯率問題也是一個價格問題。

現代價格理論在回答“價格由什么決定”的間題時認為,某種商品的價格是由該商品的市場供求決定的,市場供求相等時的價格即為均衡價格。在解決了“價格由什么決定”的前提下,自馬歇爾開創新古典經濟學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更多地是對影響市場供求的因素或者說隱藏在市場供求背后的經濟規律進行研究,而對于“價格如何決定”即價格形成機制這個具體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只是簡單地用“瓦爾拉斯試探過程”或者說“瓦爾拉斯拍賣過程”來解釋均衡價格的形成。事實上,經濟實踐中有關價格形成的真實過程已經表明,“價格如何決定”是一個不能抽象和簡化的重要問題。同時,經濟理論的研究也已證明,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交易制度密切相關,市場交易制度決定了已知市場供求下價格的形成及變動方式。

從一般經濟學回到匯率經濟學。20世紀}o年代以前的購買力平價說、利率平價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等匯率決定理論,可以說是通過建立包括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率等影響市場供求的各因素在內的宏觀模型,來解釋“價格由什么決定”的間題。而由Garma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不僅是一種關于“價格由什么決定”的匯率決定理論,更因為其中引人了外匯市場交易制度這個因素,為“價格如何決定”做出了具體解釋。

二、市場交易制度概述

查看全文

外匯市場微觀結構論文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應用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來分析外匯市場短期匯率波動在國外異軍突起,并在90年代傳入我國。目前,國內金融領域出現了一些關于證券、股票市場微觀分析的論文,但真正稱得上是學術成果的寥寥無幾。具體到外匯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本文試圖對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作一個簡短的描述,以利于相關研究工作的展開。

一、基本知識

同了解任何一個理論體系一樣,首先必須明確構成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體系的一些最基本知識點。

(一)微觀方法的兩個特征

1.指令流在微觀理論中,指令流發揮著核心作用,是微觀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

(1)必須明白指令流和交易量不是一回事。“指令流”可以看作我們所熟悉的“凈需求”概念的變體,它測度買方與賣方定單的凈值。它是凈需求的變形,但并不等同于凈需求,因為在均衡條件下,指令流不一定會等于零。

查看全文

中國外匯市場的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中國當前的外匯市場是一個封閉的、以銀行間市場為中心同時外匯交易的諸多方面受到政府管制的市場體系,造成了市場競爭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需要加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逐步放松外匯存貨管制、完善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機制、促進各銀行業的公平競爭等措施進行完善。

關鍵詞外匯市場外匯干預存貨管制匯率機制

中國外匯市場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可兌換、服務金融機構、促進宏觀調控方式的改變以及促進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等各方面已經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4年后,我國外匯市場開始由外匯調劑市場過渡到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為核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這無疑是我國外匯市場的重大進步。

1我國外匯市場發展現狀的不足

我國的外匯市場主要指銀行之間進行結售匯頭寸平補的市場,就是通常所說的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根據國家規定,金融機構不得在該市場之外進行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論文百事通但對于不同外匯之間的交易,國內銀行可以自由地參與國際市場的交易,沒有政策限制。1994年中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作為改革的措施之一,采取政府推動的方式,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從而徹底改變了市場分割、匯率不統一的局面,奠定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基礎。市場模式的選擇充分考慮了漸進、統一、可控和有效的原則,在調劑市場的基礎上發展出“分別報價、撮合成交、集中清算”的交易方式。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現行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在服務金融機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支持經濟增長和改革開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我國外匯市場多年的運作看,其基本框架的設計是合理的,但還是在交易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1.1妨礙交易者的自由選擇

查看全文

研究民間外匯市場盧布兌換調查

一、黑市盧布兌換情況

盧布現鈔來源及回流渠道。滿洲里地區黑市盧布現鈔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是中方人員攜入。邊境旅游業興起,民間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大批華商隨身帶貨涌入俄羅斯,銷售俄羅斯市場緊缺的輕工紡織類商品,并占據了俄羅斯銷售市場絕大份額,其銷售商品收益多以個人攜帶方式帶入境內,流入滿洲里的外匯交易市場,但通過了解,目前境外銷售收益大多以“串人民幣”(銷售所得盧布收益被在俄羅斯中國木材進口商收購,用于支付木材款,并電話通知國內支付人民幣)方式回流,中方人員攜入的外幣現鈔正日漸減少。

二是入境旅游購物的俄羅斯人攜入,這是目前滿洲里地區盧布現鈔主要來源。俄羅斯游客通過自身攜帶入境,其中盧布現鈔占攜入總量95%以上,美元現鈔較少,攜入的美元現鈔主要是俄羅斯較富裕人群,經滿洲里口岸中轉去往中國內地北京、廣州、海南等地旅游購物消費,而且攜入的美元現鈔由于匯率差價原因并不通過本地黑市兌換,而是攜入內地進行兌換,盧布現鈔則全部在黑市進行交易兌換。

目前,盧布現鈔兌換量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據估算,盧布現鈔日交易額約在5000萬盧布,旺季時能達到7000萬~8000萬盧布(旺季主要是指冬季,出售的商品貨值較高,圣誕節前銷售額也較大),年交易額在182億盧布,由此可以看出,民間市場兌換量要遠大于估算規模。如此大量的現鈔流入量勢必有安全便捷的回流渠道,通過炒匯人員了解,目前滿洲里外匯黑市中的現鈔(盧布)輸出渠道,一是通過毗鄰省份如黑龍江省黑河、綏芬河兩地將盧布現鈔攜帶出境,其方式是通過火車捎帶到目的地后,通過黑河的渡輪攜帶出境,據說俄羅斯方面有專門的私人保安公司在碼頭負責接收攜出境現鈔(盧布)存入銀行,通過毗鄰省市回流俄羅斯現鈔約占70%~80%;二是木材商在外匯黑市收購盧布現鈔,在滿洲里口岸通過貨車司機、貨物夾帶等方式私藏出境,約占回流量的15%;三是出國旅游、就醫、貿易商洽或入境俄羅斯游客攜入剩余的現鈔,約占5%~10%。

二、黑市盧布匯率情況

查看全文

國家央行對外匯市場干預論文

1、央行對外匯市場干預的目的

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是為了實現政府自身的一系列全面的經濟目標。例如,控制通貨膨脹,維持金融穩定性等。但政策的目的性和對外匯市場干預有哪些影響主要依賴于許多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發展的階段、金融市場發展的程度和一國對各種沖擊的脆弱程度。所以在對外匯市場干預的操作上所給出的精確定義仍然處于爭論當中。[2]

對外匯市場干預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目的:首先是影響匯率水平,其次是減少匯率波動性或者說給外匯市場提供了流動性,最后是影響外匯儲備量。外匯市場的干預由宏觀經濟目標所驅使的:控制通貨膨脹或維持內部平衡,維持外部平衡和防止資源分配不當或維持競爭和促進增長,預防或處理市場無序或危機。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央行可以尋求目標來控制匯率和匯率的波動性或影響外匯儲備量。

1.干預影響匯率水平

20世紀90年代初,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維持釘住或有管理的匯率制度,旨在以匯率水平為目標或在一定幅度內限制波動性。貨幣政策和外匯市場干預支持這些安排如香港、阿根廷、保加利亞這些國家和地區。東亞的幾個經濟體(如馬來西亞和泰國)維持一籃子釘住政策,都緊緊釘住美元。在1994和1997年墨西哥和馬來西亞金融危機前,有幅度的貶值是釘住匯率的一個特點。但是,匯率變化使智利、新加坡在他們特定時期和幅度內經歷了升值壓力。即使再靈活的官方政策也會限制匯率變化的:比如韓國在1990年采用的“市場平均匯率體系”,即每天的匯率變動都限制在一個特定幅度內。許多這樣的釘住匯率制在1997和1998年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后都崩潰了。但有一個例外,釘住制度在中國大陸以及其香港地區仍然維持,而馬來西亞在1998年又回到固定匯率制。

2.浮動匯率制下的干預

查看全文

SPSS外匯市場分析系統論文

摘要

發展外匯市場是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提高外匯資源配置效率、增強金融宏觀調控效果的重要基礎。外匯作為一種金融資產,為人們帶來了效益的增長。

而匯率便是外匯市場中最為核心的力量源泉。對于外匯投資者來說,能否利用手中已有的資料對匯率進行準確的預測,便是在匯市中能否賺錢的關鍵。本文除了涉及到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等,同時也對市場現狀進行了分析。

SPSS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統計分析軟件,具有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圖表分析、輸出管理等等的功能。利用已有的數據,導出到該軟件支持的格式,進行現有數據的分析。

關鍵詞:外匯市場、金融資產、匯率、SPSS、數據、分析

ASPSS-BASEDANALYSIS

查看全文

外匯市場發展論文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近年來,外匯市場經歷了深刻的結構變化:國際市場上的銀行業并購浪潮,使得外匯市場主要參與者數量下降,致使外匯交易商間市場出現一定程度萎縮;1999年歐元的出現,消除了歐洲貨幣體系內部的一些交易,導致國際外匯市場總體交易量的下降;此外,外匯交易技術也出現深刻變革,電子交易的興起、電子經紀人地位的上升,對外匯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在這些結構性變化當中,外匯市場參與者結構性變動對外匯市場所產生的影響最為引人注目。而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形形色色制定不同交易戰略的交易商。

一、交易商戰略概述

在實際交易活動中,交易商總是基于過去經驗、現存條件以及未來預測制定行動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觀判斷——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戰略選擇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在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過程中,交易商經常出現認知偏差,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對于相同信息的判斷出現差異,最終導致在交易戰略的選擇上出現分化。同時,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條件不同,也導致戰略選擇出現差異。

戰略的本義是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指導,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戰略是指,交易商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發展趨勢,在尋求利潤和(或)規避風險過程中所選擇的交易方式,以及為實現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舉措,這些交易方式對外匯交易商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具體說來,交易商戰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風險控制者與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

就單個交易商而言,外匯市場上規模較小的交易商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為了控制外匯頭寸的風險暴露,他們必須根據外匯市場交易實情不斷調整風險頭寸。而那些規模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過程中,面臨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買入和賣出指令,由于這些指令是隨機的,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會產生不平衡,為避免破產,做市商必須保持一定的頭寸,通過交易來平衡這種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的不平衡。因此,這類以風險控制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稱為存貨控制型外匯交易。一般認為,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直接影響到外匯市場短期運行,造成外匯市場日內交易量、價差和市場波動性出現有規律運動。

查看全文

論國際外匯市場最新發展

內容提要:本文從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外匯衍生產品的動向、外匯交易主體的地位、外匯市場的占有份額、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等角度,詳細闡述了當前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變化,并由此得到啟示,對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對上海外匯市場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