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風險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匯市場風險的案例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運行中最具發展優勢的群體,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必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上市公司財務收益及財務結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即認為存在財務風險。由于來自不同風險源的各類風險綜合作用的結果終究會反映在財務信息上,因此財務風險可以看作是公司風險的集中體現及最終表現形式。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對外部環境有著高度敏感性,其財務風險較一般公司和企業有著更加復雜和不可控的一面,它的積聚或惡化不但對公司自身發展產生重大威脅,而且關系到廣大投資者、金融機構、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近期,國內股票市場發生了一系列影響巨大的財務危機事件,如德隆、三九、科龍、澳柯瑪等,使各方人士進一步意識到風險管理在我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別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生成、傳導及效應機制入手來進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生成機制分析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產生與許多因素有關,有時與公司內部因素有關;有時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時可能
只與一、兩個因素有關;有時可能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財務活動所處的環境變化對上市公司來說是最難以準確預見和改變的,它的不利變化勢必會給公司帶來財務風險。具體表現為:
(一)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變化雖然不會給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直接的損失,但對其產生明顯的制約和影響,使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進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開始的全球性禽流感傳播,造成了旅游類、禽類飼養類、飼料加工類、肉類加工類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損。
(二)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
各種政治力量、政治觀點的對抗以及地區和民族沖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動亂、戰爭、罷工等,進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財務風險。
(三)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國家經濟環境的變化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狀況、經濟周期的波動、入世各項承諾的兌現、國際收支與匯率、利率、通貨膨脹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動會導致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勢必會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這是引發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主要誘因。
自我國宣布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2007年首個交易日以7.8073再度創出匯改以來新高。人民幣升值將會削弱我國出口型行業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機電、機械,這些在國內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額)的出口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國際競爭力將大大減弱。2005年以來,上述行業及上市公司還面臨著原材料漲價、勞動力短缺的成本壓力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的多重擠壓。如果無法及時化解這種局面,無疑會導致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難、資金不暢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傳導機制分析
導致上市公司財務收益及財務結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因素稱為風險因素。風險傳導機制分析旨在說明財務風險是如何傳導的。風險因素之間也可能存在著相互影響關系,某些風險因素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放大或縮小其他風險因素所產生的不確定性;有些風險因素可能是通過其他風險因素的作用而影響風險后果的。各種風險因素和風險后果互相影響、層層傳遞將構成不同表現形式的風險鏈。風險鏈可以看作是價值鏈的一個逆過程,是價值不斷毀損、遞減的過程。當上市公司無法消化風險因素和控制風險后果時,它自身將轉化成風險因素并將風險鏈由內、向外延伸,風險后果隨即被傳導和轉嫁給其他公司以及相關利益者。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可以傳導給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關聯單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傳導給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集中爆發的風險后果可能導致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甚至引發整個國家的經濟危機。總之,財務風險的傳導過程就是財務風險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單個上市公司到整個證券市場的層層傳遞過程,是財務風險影響范圍和強度不斷放大的過程。
從圖1中可以看出,財務風險的作用力可以同時影響到很多層次,我們對任何財務風險的發生都不可簡單地當作單一獨立的事件去看待和處理,也不能統統簡單的規定由某一部門或在某一范圍內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經濟效應分析
財務風險顯化或積聚最終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業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虧損、破產。如果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處理不當、不及時,不僅公司發展會遭受重大挫折,還可能會迅速升級,演變為證券市場風險,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后果不堪設想。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經濟效應可以分為微觀經濟效應和宏觀經濟效應兩個方面,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一)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的微觀經濟效應
1.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增大融資成本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惡化勢必導致對上市公司融資條件的惡化,如融資利率、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況下,上市公司甚至難以繼續獲得融資支持,從而導致停產、破產等。
2.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財務風險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風險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決策風險;同時,上市公司的供應商、客戶、中介機構以及監管部門在與上市公司業務往來及政策制定時也會因財務風險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造成公司價值毀損
財務風險顯化將導致公司的血液——“現金”等財務資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費、流失,影響公司獲利能力及質量,二級市場的股價也會應聲下跌,這都將造成公司股東的價值受損。吳超鵬,吳世農(2005)的研究顯示,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每年經濟附加值(EVA)<0或處于損害股東價值狀態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已有近3/4的公司屬于損害股東價值的公司。
4.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造成公司利益相關者價值毀損
當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時,公司的相關利益者如債權人的利益會因公司無法及時全額償還債權而受損,政府的各項稅收無法得到保障,公司員工面臨裁員危機以及工資待遇、福利的降低,供應商及客戶的利益也將大大損失。
5.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影響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達到7361.30萬戶。證券市場的穩定需要信心來維系,其中維護投資者的信心至關重要,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則是引發信心危機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就會引起恐慌性拋售股票,引發股票價格急劇下跌,上市公司價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縮水。
(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的宏觀經濟效應
作為一個地區經濟主體力量的領頭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現了重大問題,首先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企業上市和新融資渠道的開辟;其次會影響到該地區政府的經濟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級,最終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間的相互經濟擔保以及為其他企業和地方項目擔保的情況較為普遍,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擔保鏈。上市公司擔保作為一種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泛濫的擔保和惡意的違規擔保引發的連鎖反映所產生的經濟破壞性將是嚴重的,它將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最終將動搖區域性經濟、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與安全。這在啤酒花、托普等違規擔保案例中都有所體現。總的看來,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傳遞和擴散引發區域性經濟風險、金融風險,進而形成國家經濟風險的過程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在與其有相互債權債務關系的企業之間傳遞與擴散,從而形成連鎖反應的財務風險。如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在與其有債權債務關系的諸多中下游企業之間的傳遞與擴散,容易形成相關企業的財務支付困難和風險。
2.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在直接與其有信用關系的銀行或其他非金融機構之間傳遞與擴散,以及這些銀行或其他非金融機構又在與其有信用關系的銀行及非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傳遞與擴散,從而形成相互波擊的銀行金融風險。銀行或其他非金融機構風險將向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繼續傳遞與擴散,從而引發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及證券市場的劇烈波動。
篇2
回顧2006年,人民幣匯率的特征可概括為:匯率彈性明顯增強、雙向波幅擴大、總體呈小幅升值態勢;而從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變動的因素來看,美元走勢已成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幣匯率走勢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場建設不斷加強,2006年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市場供求關系導向的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更趨市場化。
1.人民幣名義匯率呈波動性升值態勢
人民幣匯率屢創匯改以來新高,名義匯率波動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小額波動中的穩步上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屢創新高。僅在2006年11月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相繼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個整數關口,當月累計升值近400個基點。2006年12月28日,人民幣匯率更是創出1美元兌7.8149元的新高;與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兌換人民幣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個基點,升值幅度高達3.17%。人民幣對美元的加速升值,導致人民幣對港幣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幣現鈔兌換人民幣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幣進入“港元區間”。
2.人民幣匯率雙向運行態勢顯現
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之后會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調,雙向運行態勢顯現。2006年3月6日開始,人民幣匯率出現6個交易日的連跌,人民幣匯率呈現雙向浮動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幣匯率經歷了較大回調;11月17日,連續第五個交易日下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已經達到了7.8745。人民幣匯率共下跌78個基點,成為自3月份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匯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過大,累積的大量回調壓力得到集中釋放,這也是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更趨市場化的體現。
人民幣在短期內連續走高又蓄勢下跌,無論朝哪個方向,累計的漲跌幅度都相當可觀,這也顯示了人民幣匯率不僅日間的波動在日趨活躍,而且階段性的波動區間也在放大,彈性不斷增強。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比較,人民幣對日元和歐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相對較大。
3.人民幣匯率仍屬于基本穩定的態勢
與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間匯率的波動相比,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動幅度仍屬小幅漸進。例如歐元兌美元,2006年1月初為1歐元兌1.1980美元,到11月29日為1歐元兌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兌日元匯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內最低點110.07與10月13日的年內最高點119.81,則相差達8.6%。英鎊兌美元,2006年1月3日為1英鎊兌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為1英鎊兌1.9492美元,漲幅為12%。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仍屬于基本穩定的態勢。
(二)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因素
1.正確看待人民幣匯率升值
人民幣匯率之所以出現緩慢升值的態勢,從深層原因來看,與我國經濟總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續增長的預期密切相關。從宏觀經濟因素看,近幾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長率維持在10%以上。從長期來看,一國匯率水平與該國經濟實力呈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判斷人民幣的長期匯率走勢,來自于對我國經濟長期走勢的分析,這是決定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最為關鍵的因素。從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走勢來看,未來我國有望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周期,特別是新一輪宏觀調控已經發揮了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果沒有重大干擾因素,我國經濟將會呈現穩定增長態勢,這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發展趨勢是升值的。但由于經濟發展周期性規律的作用,匯率會有回歸走勢即螺旋式盤旋上升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需要把握視角的轉變,由過去“釘”住“美元匯率”轉向關注“一籃子貨幣匯率”。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后,人民幣匯率已從固定匯率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且在國際外匯市場匯率波動日益加劇以及貿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觀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不僅要有“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視角,更應該注重從“美元匯率”轉向“有效匯率”。根據國際金融的一般理論,貨幣升值或匯率上浮會產生“獎入限出”的效應,即鼓勵進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情況恰恰相反,進口價格漲幅顯著超過出口價格漲幅,而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顯而易見,如果從真實有效匯率(REER)來看,人民幣匯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貶值。
在人民幣兌美元的幾次快速升值過程中,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出現了大幅貶值,這就使得人民幣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匯改時確定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因而關注人民幣匯率應該從對美元的單邊匯率轉向有效匯率。雖然據不同的有效匯率計算方法計算出的有效匯率結果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遠小于兌歐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貨幣的貶值幅度時,從有效匯率的角度來看,人民幣還是處于貶值狀態。在目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確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況下,人民幣要實現有效匯率升值,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還要大一些。我們不要將目光僅僅局限于人民幣兌美元的漲跌上,而應多視角透視匯率的變動,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人民幣匯率的波動。
2.美元走勢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變動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幣匯率由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決定,因此它對美元的匯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國際匯市總體表現的影響。回顧2006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幾次大幅波動不難發現,美元在國際匯市的起伏幾乎成了決定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的主要因素。人民幣匯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當時對其他國際貨幣整體走強。10月份以來,每當國際匯市上美元跌到一個新的低點,人民幣匯率就跟隨創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彈,人民幣匯率就會出現回調。特別是進入11月份以來,美元和人民幣之間反向聯動更為明顯,每次美元指數創出階段性新低,人民幣匯率幾乎都會報以匯改以來的新高。
在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影響下,美元遭受沉重打擊,美元兌各主要貨幣大幅下挫。2006年以來,美元相對于其他主要貨幣總體走弱,美元兌歐元匯率、美元兌英鎊匯率都跌至近兩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國調低了2006年經濟增長及通貨膨脹預期值,而美聯儲會議紀要也顯示出多數成員預期經濟增長將放緩;此外,美國公布的勞工市場失業救濟人數遠高于市場預期。這些因素加重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推動了市場對美聯儲可能降息的預期,因而導致美元進一步疲軟,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升值。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從總體上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和升值并沒有超出金融體系和企業的承受能力范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減慢,而且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實踐已表明,除了局部行業受到預料中的影響之外,總體上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保持在相當穩健的水平上,經濟增長、物價和外貿形勢都相當良好,如2006年GDP增長達到10.6%,外貿順差達到了1770億美元。我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于匯率浮動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把匯率機制改革的影響加以消化,這就為下一階段繼續推進匯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企業的影響
人民幣兌美元自2005年7月匯改后一直保持著升值趨勢,但同時,2006年以來貿易順差卻屢次創出歷史新高,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并未降低貿易順差的增長,這說明我國企業適應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強。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自2005年匯改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居高不下,而這些投資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企業之所以擴大投資,說明企業還是有利可圖的。這反過來也證明人民幣漸進小幅升值對出口的沖擊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出口企業實際盈利能力比預期高,升值強化并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從匯改后一年來的情況看,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更多地體現為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以及企業效率的提高。這種競爭的加劇,則體現為出口產品的價格降幅超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即部分企業以前隱藏了利潤。二是企業在匯改進程中增加了抗風險的能力,已經開始逐漸適應匯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漸學會運用多種匯率避險工具來應對匯率風險。多樣化的匯率避險手段包括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中間消耗、提高品牌影響力和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等,其中企業使用金融衍生產品、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和投資外匯理財產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和交易主體進一步擴大,企業使用遠期結售匯的便利度明顯提高。而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和掉期市場的逐漸活躍,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企業對新型匯率避險工具的適應能力和匯率風險管理意識都有所增強(巴曙松,2006)。[1]
從國內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企業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適度升值以來,企業的匯兌損失不僅沒有放大,反而實現了較大的匯兌凈收益。總體而言,受益企業的平均受益金額,是受損企業平均受損金額的8.3倍。同時,匯率改革對特定區域的影響,取決于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管理能力,且大企業云集的地區(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的地區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金融機構對于匯率浮動的承受能力也逐漸增強。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時,人民幣匯率一次性上調了2%;一年之后,人民幣升值3%以上,其間市場交易日間和日內波動幅度加大,金融體系運行正常。這與匯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關系。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逐步放寬銀行現匯、現鈔買賣價差限制,引導掛牌匯率由對稱性向非對稱性發展,外匯定價從“一視同仁”到差別定價發展。“一日多價”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銀行匯率風險意識,并促使商業銀行從人民幣匯率產品的定價機制、平盤方法、操作流程、風險管理、IT系統以及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全面加強匯率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而各類金融衍生業務的陸續推出,對商業銀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業銀行也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機,通過加快業務創新爭取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搶占先發優勢,并鞏固自身的生存適應能力。在積極引導客戶增強對人民幣匯率機制認識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避險、保值、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適時推出新的外匯理財產品,有效規避和控制匯率風險;與此同時,積極開發風險管理、風險對沖及投資產品,綜合運用利率、匯率等價值互動的機理,分別對進出口企業采取不同的定價政策。
(三)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對股市而言,本幣升值預期主要會帶來四方面的益處: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獲得以本幣計值資產升值的收益;在實行外匯管制情況下,本幣升值會出現將外幣資產轉換為本幣資產的趨勢,改善股市資金供求關系;為了抑制更多投機資金進入國內,央行將有意維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幣利差,傾向于保持低利率,為股市發展提供較為寬松的金融壞境;國際流動資本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將主要投資于容易變現、流動性高的證券市場。歷史經驗表明,一國本幣升值往往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升值,特別是以股市為代表的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匯改之后,不少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趨勢及其對證券市場的深遠影響仍然認識不足,對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板塊也存在較大的認識局限。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是支持我國股市長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將成為今后幾年市場反復經營的投資主題之一,因此,投資者應樂觀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點關注那些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行業板塊。當然,下一步將不再停留于人民幣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將逐步轉向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行業和上市公司業績的挖掘上。
毫無疑問,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效應的進一步釋放,新的匯率制度在優化我國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
三、人民幣匯率政策趨勢與匯率走勢
由于匯率走勢與匯率形成機制相輔相成,完善匯率機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匯率水平(王元龍,2005)。[2]而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又取決于未來的匯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結合人民幣未來匯率政策趨勢來分析預測2007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
(一)人民幣匯率政策趨勢預測
2007年人民幣匯率政策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在穩定匯率的前提下,從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貨幣政策將突出匯率政策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央行提出,將協調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控制,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維護總量平衡。將發展外向型經濟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地協調起來,其關鍵是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這是當前我國經濟戰略轉型和政策選擇的著力點,也是改善當前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國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經告一段落,貨幣政策調控的重心開始向匯率政策轉移。可以預計,人民幣匯率政策將成為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匯率政策成為貨幣政策重心,其內涵是多方面的,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增強人民幣彈性、完善外匯市場運行體制、加快外匯市場產品創新、調整外匯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將目光僅僅盯在匯率本身以及簡單地理解為人民幣要加快升值上。
2.采取多層次的政策組合
我國“雙順差”的失衡經濟結構以及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層次制度因素和結構因素造成的。促進我國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和實現匯率均衡,要求合適的政策組合。這種政策組合至少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實際匯率調整和名義匯率調整相結合;二是匯率政策和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宏觀政策調整相結合;三是結構調整與制度變革相結合。毫無疑問,單項政策的調整或單純依靠匯率升值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而應從圍繞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調整外資優惠政策、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等結構性政策以及匯率浮動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齊下進行調整。
3.適時調整匯率水平
匯率政策的核心是匯率水平的調整或匯率變動。匯率作為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在調節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關鍵在于適時地采取合適的調整方式來調整匯率水平,即通過匯率水平的調整來適當發揮匯率政策在實現總量平衡、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中的獨特作用。
所謂采取合適的調整方式來調整匯率水平,就是指在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不一致的情況下,央行根據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要求,以適應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調整名義匯率或調整實際匯率,或調整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相結合。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如前所述,匯率政策的操作將采取實際匯率調整和名義匯率調整相結合的方式。
第一,調整名義匯率。主要措施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區間,例如從當前日均波幅的0.3%,逐漸放寬到日均1%的范圍。人民幣匯率波幅范圍的擴大,將會增加投機資金的風險,使投機的動力減少,從而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名義匯率水平的調整應該是小幅的、漸進的。從匯率制度改革一年來的情況看,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間的利率差額為3.1%,這種狀況使得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流入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羅納德·麥金農教授(RonaldI.McKinnon)所指出:中國央行將嚴格控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這一匯率的日變動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幣兌美元就以這一幅度持續波動著。但人民幣匯率的具體變動時間可以無章可循,以免給投機者享受免費午餐的機會。他認為,重要的是要維持人民幣的溫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與美中兩國的通貨膨脹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中國央行至少要密切關注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據此制定其以匯率為基礎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羅納德·麥金農,2006)。[4]維持貨幣穩定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并以此維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這個前提下,人民幣匯率調整將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決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調整實際匯率。主要措施是通過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宏觀政策的調整,引起實際匯率的變動,如調整外資優惠政策、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出口退稅等稅收政策、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達到調整實際匯率的效果,實現匯率均衡。具體而言,一是將我國外資政策的重點從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轉向完善投資軟環境,為外資提供正常經營所需要的條件,以遏制投資主體的短期投機行為與假外資等套稅行為;同時減弱優惠政策的競爭,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實現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公平競爭。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并開征資源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稅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刺激國內消費,促使企業從低價競爭策略轉向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差異化競爭戰略。即通過實際匯率升值的方式實現匯率的均衡(潘英麗,2006)。[5]
4.發展和完善外匯市場體系
發展和完善外匯市場、逐步放開外匯交易已成為大勢所趨。由于我國采用了更為靈活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幅度將逐漸增大,匯率風險問題會顯得更為突出,迫切需要開辦銀行間、銀行與其它交易主體間的遠期交易、調期交易、貨幣互換、外幣期貨、期權等金融風險管理業務,增加外匯交易工具,以滿足企業對沖外匯風險的要求。要將以銀行為主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擴展到銀行、企業和個人均大量參與的完善的外匯交易市場,并適當放松資本管制,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目前,各類企業按實需原則均可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并且企業可保留的外匯額度相當大,這為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了一條途徑,但同時也增加了企業持有外匯頭寸的風險。因此,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外匯經紀商制度,讓更多的企業能夠通過外匯經紀商來規避匯率風險,并進一步使手中的外匯保值增值。同時,要繼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改進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管理,進一步滿足企業和個人的外匯需求;要著力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風險計量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復合化發展,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企業、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產品,拓寬市場投資渠道。
匯率制度改革與匯率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匯率制度改革對發展匯率衍生品市場提出了現實的需求,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長期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我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嚴重不足,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這些企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對這些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風險防范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外,還要向這些機構提供管理風險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機構、企業能夠利用這些工具來管理風險,提高對匯率風險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匯率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對于推動匯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廣大金融機構和企業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豐富了,風險管理的本領增強了,我們才可能考慮進一步深化匯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這一點在進行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包括匯率衍生品在內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將醞釀重大突破。我國將在借鑒國際經驗和防范風險的基礎上,配合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循序漸進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動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200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測
1.人民幣匯率將繼續維持雙向波動、小幅升值趨勢
可以預計,2007年人民幣匯率不會一次性大幅升值。盡管人民幣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趨勢,但這只是受到市場因素影響的短期狀況,人民幣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會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國金融體系還不是很健全、經濟結構還不夠合理的情況下,過早實現匯率比較大的靈活性,將可能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損害。因此,對于人民幣匯率要靈活到什么程度,應該有一個充分探討并統一認識的過程。我國企業長期以來處于利率、匯率都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發展,因此需要給企業一個適應利率、匯率變化的時間。
2007年,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壓力明顯大于實體經濟內在升值需求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我國金融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國內經濟、金融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對浮動匯率尚需有個適應過程;而且在匯率調整對改善國際經濟不平衡影響有限的情況下,大幅度輕率調整人民幣匯率,風險過大,不利于國內經濟金融的穩定。因此,在人民幣匯率調整方面,仍會繼續保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將會在雙向波動中實現人民幣的小幅升值。
2.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將會在適宜時間放寬
人民幣匯率彈性還有較大空間,波幅有望放寬。在較小的浮動空間和較強的升值預期下,匯率走勢可能會形成單邊上升的局勢;而在一個較大的浮動空間內,匯率存在雙向走勢。即在較短時間里,可能是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長時間里,則是人民幣匯率漲跌空間進一步擴大。這將給投機資金帶來一定壓力和風險,使其投機進出的風險成本增大,從而可望抑制其強烈預期下的投機操作。隨著人民幣匯率變動不確定性增加,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境外熱錢就有可能減少,從而使外匯儲備增長勢頭有所減緩。
2006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波動幅度明顯放寬,單日波幅多次逼近3%這一限制區間,因此放寬匯率波幅的時機已經成熟。選擇此時放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釋放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但通過行政性升值措施不僅會打破各種市場的均衡,不利于匯率、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也會破壞市場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8月21日開市后,無論是貨幣市場還是債券市場,基本上沒有受到加息帶來的沖擊。這就是說,市場發展日趨成熟為擴大人民幣升值波動幅度提供了基礎。合適的匯率浮動區間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基礎,因此,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應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地加以擴大,最終將人民幣匯率從現行僵化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關于時機的選擇,我們認為,在進一步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和外匯市場改革的基礎上,在基本吸納和消化已經采取和準備采取的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因素后,當產生了新的市場供求因素的刺激與推動,才會出現適當的時機。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標的適度的浮動區間;但也不排除在匯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釋放和消化市場等因素帶來的升值壓力時,提前適度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貨幣政策制定者應根據市場發育狀態和經濟金融形勢,結合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可以預測,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應該是發展趨勢。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匯率政策趨勢的預測,可以得出基本判斷:2007年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將會進一步放寬,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小幅升值。
————————
注釋:
{1}本文所引用的匯率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
參考文獻:
[1]巴曙松.人民幣匯率改革:進展與趨勢[J].中國貨幣市場,2006,(7).
[2]王元龍.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3).
[3]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N].金融時報,2006-08-09(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
[4]羅納德·麥金農.人民幣匯率法則(TheYuanandtheGreenback)(N).TheWallStreetJournal,2006,(8):29.
[5]潘英麗.放棄非理性的人民幣升值預期[N].國際金融報,2006-08-24.
篇3
【摘要】本文以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類別為切入點,分析了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風險防范
近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與傳統的融資方式相比,金融衍生產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礎產品的市場風險,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金融衍生產品也創造了新的風險。一些觸目驚心的金融事件往往與金融衍生產品密切相關。如2008年9月爆發的次貸危機被認為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所經歷的最嚴重的危機。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正確認識風險,加強風險控制,對于促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類別
金融衍生產品是指從貨幣、利率、股票等傳統的基礎金融產品衍生發展而來的,包括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等在內的金融合約。作為—種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同樣具有一般金融產品所具有的風險,但是由于風險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桿性,使得其蘊含著更大的風險。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的分類,與金融衍生交易相關的基本風險通常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市場風險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是由基礎產品派生而來,其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相應的基礎金融產品,因此所謂市場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基礎產品價格波動所可能導致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人虧損的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衍生產品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多采用杠桿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來的產品價格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市場風險是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經常面對的一種風險,相對其標的資產,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更為突出。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方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的風險,是場外衍生產品交易的一種主要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手風險,指衍生合約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類是發行者風險,指標的資產的發行方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三)流動性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有兩種類型:市場流動性風險與資金流動性風險。其中,市場流動性風險與特定的產品或市場有關,是由于缺乏合約交易對手而無法變現或平倉的風險,主要發生在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中;而資金流動性風險與交易的資金有關,是交易一方因為流動資金的不足,造成合約到期時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或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從而被迫平倉,造成巨額虧損的風險。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由于不當或失敗的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或因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由于操作風險是由主觀因素所引發,所以本質上屬于管理問題。此類風險在衍生產品交易中危險性極大。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由于操作風險導致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例子屢屢發生,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就堪稱金融衍生產品操作失敗的經典案例。
(五)法律風險
在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活動中,由于交易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無效而無法履行或者合約訂立不當等原因引起的風險是法律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導致在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生的虧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有相當部分是源于法律風險。
二、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迫切需要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回避各類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衍生產品開始在中國市場出現。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國第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國債期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和相應的風險控制經驗,爆發了“327”事件,最終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證券交易報價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數期貨,則由于市場規模太小在當年即被叫停;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了《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中國銀監會于2004年正式頒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金融機構從事衍生產品交易制定了專門的辦法;2005年股市權證和債券遠期交易正式推出,標志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建立;2006年我國首家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啟動利率互換業務;2009年《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2009年版)出臺,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而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呈現出穩步快速發展的局面,但與國際發達市場相比,還尚有距離。從產品類型看,雖然基本涵蓋了遠期、期貨、掉期、期權這四類衍生產品的基礎形式,但仍沒有在國際市場交易活躍的利率期權、權益類與商品類等場外衍生產品;從交易量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還很低,以利率互換為例,據《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交易名義本金分別為4121.5億元,同比增長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場余額的比例還很小;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尚處于初級階段,場內市場還未正式交易,場外市場規模有限,尚不能滿足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防范和投資需求。
三、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成因分析
作為一把“雙刃劍”,金融衍生產品能夠規避金融市場的風險,但由于其杠桿性以及定價復雜的特點,也有可能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國金融衍生產品起步較晚,由于各種外部條件制約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發風險,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監管體系尚待完善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主要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來實施,監管主體過于分散,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尚未建立。如果監管缺位,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就暴露了場外衍生產品由于監管缺失而產生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及雷曼清盤等一連串事件的嚴重后果。雖然2007年中金所與上證所、深證所等機構簽署了跨市場監管協作協議,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聯合監管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銀證期保的聯合監管依然任重道遠,如何加強協調,既要防止監管真空,又要減少重復監管,還需要不斷探索。
(二)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有序運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銀監會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法規。之后《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陸續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風險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風險。但總體看來,我國現行的與金融衍生產品有關的法規,基本上為部門規章,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各監管機構針對具體的衍生產品制定的,缺少統一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國家法律。以期貨市場為例,中國的期貨行業正在迅速崛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而《期貨法》至今還未出臺。因此,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相比,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滯后,由于缺乏衍生產品交易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指引,不能適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各類機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認識和管理存在嚴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爆出中信泰富155億元港元巨虧、國航虧損人民幣68億元等事件。作為獨立交易主體,這些中央企業在參與海外衍生產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風險控制措施的漏洞,貿然使用復雜的場外衍生產品,違規建倉,導致了風險失控,在股權、商品、外匯市場出現投資虧損。
四、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體系日益國際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我國快速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協同的市場監管體系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建立一個較完善的監管體系。首先,為保證投資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通過信息的共享,協調監管職責,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強交易所和行業自律組織之間的聯合監管,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產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使交易者的市場行為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此外,還應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統一,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總之,通過政府統一監管,確保在市場管理、交易法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
為了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我國有必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法律法規的建設。第一,在立法方面,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性和復雜性,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衍生產品設立專門性法律,出臺統一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法》,以保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范、穩定發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法律。創新賦予了金融衍生產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帶來了風險。因此,對于創新應該在方案上充分論證,有法律依據,并具有嚴密的監控措施。第三,制定有關衍生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的法律,使風險管理主體的職責分工、管理程序、規則的制定都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和指引,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
(三)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
為防范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避免出現重大風險和過失,交易主體應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篇4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市場;問題分析;監管模式;監管效果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0-0131-02
1 金融衍生品市場概述
1.1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種金融買賣合約,在該合約中,至少一方承諾在未來某一確定的時間以交易雙方事先約定的價格、約定的結算方式提供一項約定的資產。金融衍生品合約中約定的資產稱為基礎資產或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s)。該標的資產可以是實物商品(如原油、小麥、銅等)、金融資產(如外匯、銀行存款、股票、證券等)、利率、匯率或各種綜合價格指數等。金融衍生品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
1.2 金融衍生品市場概念
金融衍生品市場是由一組規則、一批組織和一系列產權所有者構成的一套市場機制。其分類標準和具體類型與金融衍生品相同,即是存在什么樣的金融衍生品,就存在什么樣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其功能也即是保證在其中進行交易的衍生金融資產發揮作用。
1.3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特點
(1)期貨市場規模龐大但品種稀少。但統計顯示,目前全球100家期貨交易所上市93類期貨商品267個品種,截至2012年5月,我國期貨市場僅有銅、鋁、小麥、豆粕、棕櫚油、PVC、白銀等28個期貨品種上市交易。盡管我國商品期貨交易規模大,但卻集中在少數品種上,我國商品期貨市場規模大但品種少的局面與國際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2)市場需求大且本土市場發展強勁。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宏觀經濟基礎已經比較牢固。2012年,我國外匯儲備高達3.31萬億美元,人民幣信貸余額為62.99萬億人民幣,股票總市值31.54萬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24.31萬億元,債券托管額達20.18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年度成交額為6.75萬億元,銀行間債券成交額高達162.81萬億元。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和交易量為衍生品市場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環境,同時也萌生了對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能源期貨、外匯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權益衍生品的巨大需求。
(3)金融衍生品發展滯后。金融衍生品是交易所衍生品市場的主要交易品種,而我國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滯后,除股指期貨已上市以外,其他主流產品,如股指期權、國債期貨與期權、外匯期貨與期權及個股期貨與期權等產品尚未起步,場內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缺位,與實體經濟地位不匹配。
(4)本土過于謹慎推出而境外搶先上市。從2000年開始,亞太地區的期權交易得到快速發展,在2003年其成交量達到了占全球75%的高峰值。而我國市場上卻不存在標準的期權交易,嚴重落后于周邊國家。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包括20世紀90年代前期試點失敗的負面影響,也包括近些年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事件造成的顧慮,以及法律法規、市場機制、管理水平、人才培養、投資者教育等不成熟、不完善因素的拖累。在我國本土市場缺位的同時,境外搶先上市金融衍生品的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已司空見慣。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這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中國A股市場的指數期貨合約。
2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問題分析
2.1 法律規范不健全且滯后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相關法律規范主要是一些少量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散見于《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證監會制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制定)中,相關法律規范的科學性、全面性、權威性顯然不夠,在交易的主體資格和授權、交易的、交易的避險性及其認定、交易凈額結算在破產程序中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法律風險。
2.2 監管主體多元化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下的機構型監管模式,割裂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的統一性,導致監管主體多元化。比如,銀監會是銀行業從事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監管部門,人民銀行與外管局又是銀行業從事利率、匯率有關衍生交易的監管機關,證監會則是證券交易所衍生交易的監管主體,監管權呈現出多方利益博弈的狀態。監管主體的多元化導致風險披露標準交叉、不統一,降低監管效率,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出現分業監管與跨業違規的監管漏洞。
2.3 監管手段較為單一
面對監管對象的多元化、復雜性,作為金融衍生業務監管者的監管手段顯得較為單一,監管能力和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對衍生品市場交易主體風險監管側重于依賴事先的資格審批和市場準入,而對其內部風險規范不夠、引導不力,重視資格審批、輕視流程控制和風險管理,懲戒機制缺失,現行監管手段難以勝任金融衍生業務發展的要求。
2.4 會計信息透明度不夠
我國自開辦金融衍生業務以來,金融衍生品一直是以表外業務進行,許多與金融衍生產品相關的業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得到真實、公允的披露,衍生品的會計信息透明度不夠,作為表外業務存在較大風險隱蔽性,監管者的監管依據也難以體現。
2.5 衍生專業人才缺乏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業務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缺乏金融衍生產品自主設計和定價能力,自主開發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機制、風險管理能力明顯不足。面對客戶在規避匯率、利率風險和保值的需要,采取的是拿來主義,主要采取與外資銀行合作分成的方式。與此相對應,金融衍生業務監管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普遍不高。
3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現狀
從上述存在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場監管比較薄弱是制約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主要問題。
3.1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現狀
目前我國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實行“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呈多頭監管、交叉監管、重復監管以及分散監管的特點。在監管主體方面,銀監會主要負責對商業銀行從事的金融衍生業務進行監管,同時對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等符合相關規定的金融機構開展的金融衍生業務實施監管。證監會主要負責監管國內期貨交易,監管期貨交易所和其他衍生工具交易所(黃金交易所除外)。國有企業若要參與境外期貨業務需由國務院批準,并取得證監會頒發的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套期保值計劃報證監會備案。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衍生工具業務實施監管。人民銀行監管作為衍生工具場外市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黃金交易所。同時根據2003年新修改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掌握功能型監管的權力,主要側重于宏觀方面的監控。財政部主要負責制定與金融衍生品有關的會計準則。當前隨著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跨國銀行的進入,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這種分業監管模式的根基已經松動,多頭監管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導致監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2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效果分析
首先,在這一監管模式下,各個不同的監管機構對不同金融行業進行相應的監管,當金融衍生品市場出現問題時,就需要各個具體的監管部門協調、配合出臺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決,解決問題的時間周期比較長,這顯然不適應金融衍生品市場上風險突發性發生的特點,使得監管措施不能及時對具體情況做出反映。這種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實施有效監管的需求,往往導致市場上的風險得不到及時處理,從而錯過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最佳時機。
其次,在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下,監管目標和職責較難明確,往往導致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管目標的界定比較模糊,容易導致金融監管沖突和監管空白,監管者往往缺乏對系統性風險的宏觀了解和總體把穩,使得金融監管當局無法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隱患。
由上可見,在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下,監管主體眾多,監管成本較大,嚴重影響了監管效率的提高,已經不能適合金融衍生品市場日益發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重構我國金融衍生市場監管體制。
要重構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體制,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科學、有效、實用、超前的架構。結合當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新的監管體制應該在避免監管真空、提高監管效率等方面具有優勢,這就使得實行統一監管模式的現實意義更為突出。考慮到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復雜性,在統一監管模式下應實行多層次監管。
從實踐角度看,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多層次監管體制重構的目標是要實現一元二階三維動態無縫監管。所謂一元,是指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統一監管模式,即成立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實現銀行、證券、債券、期貨、基金、保險業統一監管,結束目前我國金融業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多頭分散監管的格局。所謂二階,是指在金融衍生品市場運行過程中,常態監管以市場自身體系維持,此為一階;當市場本身的監管力量不足以解決市場風險的時候,政府監管的作用將自動發揮,以使金融衍生品市場有序合規運行,此為二階。所謂三維,是指監管層、交易所和投資者三個維度的滲透式監管,即宏觀上由監管層常態監管、中觀上由交易所即時監控、微觀上由投資者自我約束,三個維度彼此滲透,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
[1]郭英杰.關于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思考[J].商業時代,2009(26).
篇5
【關鍵詞】財務風險管理 金融工程 風險度量 風險對沖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企業財務風險也逐漸加劇,外匯匯率、市場利率和商品價格日益頻繁且劇烈的變動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和市場份額,改變企業的預期價值或實際現金流進而導致財務風險,甚至國外市場毫不相關的波動也會產生蝴蝶效應,進而引發國內企業的財務風險。因此,準確度量并積極管理財務風險日益成為企業管理者和理論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和課題,近年來,公司財務和金融工程的跨學科研究促使國外實務界和理論界不斷嘗試利用各種金融工程技術和產品來管理財務風險。金融工程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在險值(Value at Risk,VaR)、現金流在險值(Cash Flow at Risk,CFaR)和在險盈余(Earning at Risk,EaR)等技術對財務風險進行度量和預警,同時提供了遠期(Forwards)、期貨(Future)、期權(Option)、互換(Swap)及實物期權(Real Option)等金融產品并不斷創造出更為新穎的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對財務風險進行對沖管理。
二、財務風險管理的趨勢
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既會遇到系統性風險,即來自產品要素市場的價格波動和來自金融市場的利率、匯率及股價波動,還會遇到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非系統風險,其結果反映在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進而產生了財務風險。因此,財務風險管理的實質是以應對現金流不確定性為核心的現金流量最優配置過程,其基礎是對現金流短缺風險的度量和預警,方式是通過各種手段降低現金流波動。
早期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著重于選取支付能力指標、利潤質量指標、營運效率指標和發展能力指標等部分有代表性的財務比率指標旨在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等方面的優劣,但并不能描述企業存在財務風險的大小。隨著對現金流相關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意識到現金流是一個更能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狀況的直接信號。因此研究者逐漸建立了以現金流短缺為內因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并結合金融工程技術開發出現金流風險測量方法(如CFaR)進行度量,為風險管理者提供更為直接的風險描述,通過在某一置信度下的最大現金流損失來對財務風險進行預警。
三、金融工程技術度量財務風險
風險度量是財務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判別風險類型和產生原因來確定損失發生的概率并計算出風險的敞口水平,這樣才能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的依據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防范風險。
VaR是金融工程中風險度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以概率統計為基礎的系統量化潛在價值損失,即通過數學模型和方法計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投資組合在未來某一時點的最大可能損失。其優點是統一了風險度量的標準,讓管理者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該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逐漸被全球各主要金融機構、公司及金融監管機構所廣泛運用,其相關技術的延伸(如EaR、CFaR等)也逐漸擴展到了非金融企業,為財務風險管理者提供了決策依據。
CFaR是研究者在VaR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應用于非金融企業的現金流風險度量工具,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將VaR中的金融資產指標替換為企業財務指標,計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企業未來某一時點所面臨現金流的最大短缺額,表現出來的是與現金流對等的單一度量指標,是一種對企業財務風險充分的統計描述。這樣將大量信息壓縮為一個數字并能使非財務管理者和財務管理者都一目了然的關注到財務風險的度量,也使得企業的管理者和外部的財務分析師能更容易的交流。因此,這一概念問世以來逐漸被企業風險管理者認可,并經常利用其幫助制定相關的財務政策。1999年,RiskMetrics Group公司首先在VaR的基礎上提出CFaR的概念,即在特定市場風險水平下的現金流波動,并研發出一種稱為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型來分解出暴露在市場風險之下的現金流成分。2001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協會(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NERA)反其道而行之,主要關注現金流的整體波動性,并研發出了一種稱為自上而下(top-down)的回歸模型,通過在同一行業中比較與目標研究企業類似的其他上市公司的凈收入變量來計算CFaR值。2005年,Andren、Jankensgard、Oxelheim三位學者另辟蹊徑,將重點放在研究宏觀經濟和市場變量是如何按預期影響企業現金流的,并研發了一種稱為基于風險敞口(exposure-based)的模型,將影響企業現金流的諸多風險敞口因素設為自變量,現金流指標設為因變量,并通過回歸模型估計風險敞口系數,再根據風險敞口系數估計現金流的分布,最后計算出企業的CFaR值。CFaR技術通過使用不斷創新的分析模型來度量企業現金流風險,從而為財務風險管理著規避最壞情況時的下側風險提供依據,因此越來越受到非金融企業風險管理者和許多著名風險管理咨詢服務機構的重視和運用。
四、金融工程工具沖對財務風險
傳統的財務風險規避方式是通過減少債務、壓縮投資等措施以達到降低現金流波動的目的,但是這就意味著企業失去了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也放棄了一些潛在收益的投資機會,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其他影響現金流風險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這種消極的風險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應于企業發展的要求,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了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積極對沖乃至利用財務風險。
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等金融工具在最大限度降低現金流風險的同時還能確保公司有足夠可利用的現金流量投資于有利于企業發展前景的項目,從而對現金流波動性進行套期保值。企業內部可利用現金流量并不總是剛好滿足投資所需的資金,有時會供過于求導致資金閑置,有時又供不應求,而外部融資成本昂貴又導致投資機會流失,這種現金流量與使用時間窗口的不匹配導致了投資偏離最優水平。現金流量套期保值能減少這種不平衡以及由此帶來的投資扭曲,不僅僅簡單地減少企業現金流量的波動性,還能使企業更好地保持資金需求與內部資金供給的一致。
實物期權作為另一種新興的風險對沖管理工具,其目的是通過最優執行策略降低下策風險并擴大上升空間,進而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在不確定性環境下進行戰略投資決策的思路。利用實物期權來控制企業的現金流風險,在減少了凈現值波動性的同時減輕了企業的營運風險,在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積極管理財務風險的實踐方面起到了探索性作用。
五、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等成熟金融市場國家的研究者和企業管理者在結合金融工程、公司財務和企業風險管理等眾多理論的基礎上,對財務風險管理理論進行了大力的創新和發展,取得許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實務操作中廣泛應用。目前,不斷開發更精確的風險建模能力和設計更完美的衍生產品(如天氣衍生品、環境污染信用衍生品及經濟指標衍生品等)來度量和規避風險是財務風險管理發展的前沿領域。我國經濟正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財務風險管理也應成為企業管理層應充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的深入,基于金融工程技術的財務風險管理理論將會在不斷創新的資本市場環境下獲得長足發展。
然而,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利用金融工程技術和金融衍生產品來管理財務風險的研究和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只是簡單的介紹國外的理論,缺乏結合本國實際的探索和運用,存在金融衍生產品不多、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我國對金融工程運用于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和實踐還需進一步加強,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從監管部門而言需要完善金融市場構架
1.為非金融企業打開參與金融市場的通道。金融市場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平臺和基石,能否參與金融市場和參與程度的高低都會阻礙企業現金流量套期保值戰略實施的效率。我國目前已建立了同業拆借、票據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基礎性金融市場,但這些市場目前主要的參與者還是以金融機構為主,很多市場對非金融企業來說存在準入門檻,有的即使可以進入也存在諸多障礙,導致非金融企業參與的程度很低,因此必須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為非金融性企業參與搭建平臺。
2.完善金融市場創新的法規體系。由于我國現代金融體制建立的時間較晚,相關法規尚不健全,至今還沒有一步完善的關于金融創新產品的法律法規。同時,資本市場多頭監管、有效市場還未建立等問題都阻礙著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所以必須完善金融市場創新的相關法規,爭取早日實現統一監管,為金融創新提供一個有利的法制環境。
3.大力推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在當前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我國金融市場的創新力度遠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品種太少,創新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須大膽進行交易機制和交易產品的創新。我國雖然已經建立商品和金融期貨交易所,并推出了遠期、利率互換、商品期貨、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衍生品交易,但是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金融產品交易不活躍,未能充分發揮其套期保值的功能。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此類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同時開展實物期權、信用違約互換等風險管理新品種,創造出更為新穎的金融產品,為企業抵補利率、匯率、商品價格等波動引發的財務風險提供管理工具。
(二)從企業自身而言需要構建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系統
1.加強對企業運用金融工程進行風險管理的意識,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新理念。金融工程是近二十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企業風險加大而逐漸興起的一門綜合學科,而我國除了少數大型企業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運用期貨等工具并遭受重大損失外(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衍生品交易巨虧事件),企業發生大風險的案例較少,缺乏金融工程應用的土壤。絕大多數企業對金融工程及其衍生工具知之甚少,風險防范意識淡薄,更談不上利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此外,企業財務人員缺乏對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視,現金流波動性較大,企業在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時往往出現現金短缺,造成投資不足現象嚴重,最終影響了企業價值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整個企業層面樹立風險管理觀念,深化利用各種金融手段化解風險、提高資金運用效率的意識。
2.加大培養掌握金融工程和財務風險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的需要。目前國內對于金融工程技術方面的認識和研究才剛起步,相關金融衍生產品不多,能結合金融工程技術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更是不足。因此,積極開展金融工程和企業風險管理學習,并培養掌握金融工程和財務風險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是我國企業在面對風險日益加大的國際金融環境挑戰中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應該提倡和鼓勵中大型企業積極使用金融工程這一新型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在社會經濟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從而使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水平逐漸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RiskMetrics,corporateMetricsTM Technical Document, New York:RiskMetrics Group,1999.
[2]J.Stein,S.Usher,D.LaGatutta,and J.Youngen,A comparables approach to measuring cash-flow-at-risk for non-financial firm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04):100-109.
[3]Marliese Uhrig-Homburg.Cash-flow shortage as an endogenous bankruptcy reas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29):1509-1534.
[4]Niclas Andrén,H?kan Jankensg?rd,and Lars Oxelheim,Exposure-based cash-flow-at-risk an alternative to VaR for industrial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5,(03):76-86.
[5]Giuseppe Alesii.VaR in real options analysi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14):189-208.
[6]侯祥鵬,李忠海,楊紅麗.運用金融工程管理企業風險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5(02):114-115.
[7]周方婧.淺析金融工程為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帶來的新思路[J].時代金融,2008(08):98-101.
[8]李卓琳.金融工程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和發展[J].管理觀察,2011(11).
[9]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發展實踐[J].中國外資,2011(12):116.
篇6
統計在金融專業中的應用已有很長的歷史了,本文重點研究統計工具在金融投資方面的應用與其發展歷程。
【關鍵詞】
統計工具;金融投資制;應用;發展歷程
隨著金融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以及統計學相關理論的不斷進步,統計工具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金融學是經濟現象的一門重要學科,與統計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下面重點回顧一下統計工具在金融偷襲領域的應用歷程。
1 “股票指數”的計算階段
股票價格指數是用來反映一定時期內證券市場中股票價格的總體變動方向與程度的動態相對指數,計算股票價格指數時,一般都要考慮到股票的發行量和成交量的因素對股票市場的價格的影響,不燃難以全面地反映股票市廠價格的變動情況,所以需要運用加權綜合平均法去計算股價指數。依據計算公式選擇一下幾種公式:
(1)以基期值(Q1)為權數的公式(也叫拉氏公式)
(2)以報告期值(Q1)為權數的公式(也叫派氏公式)
(3)同時考慮到基期和報告期數值的理想公式
選擇不同時期的權數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猶豫各種指數計算公式都會產生誤差,而就指數實質來看,它是一種指數計算值和指數真實值之間的差異。一般認為,以基期同數量指標作為為權數的拉氏公式不能夠反映數量指標在兩個不相同時期發生的變動;并且,拉氏公式實際上是一個變形后的算術平均值的算法;而是以報告期同質量指標做為權數的派氏公式就無法反映質量指標在兩個不一樣時期發生的變化;并且經過變動后,派氏公式實質上是一種調和平均數的算法。由于算術平均數在同一資料條件下的計算結果大于調和平均值,而且受數列最大值的影響大于受最小值的影響,從而造成計算結果和指數真實值發生差異。
2 投資組合理論階段
投資組合理論是哈里·馬可維茨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該理論的核心是股價是隨機變動的,所以可以運用過去的變動數據計算出隨機變量的收益的期望值和差值,哈里·馬可維茨認為,投資者的目的都是追求最大收益與最小的方差。在它的研究中,方差就是投資者應該承擔的風險。
哈里·馬可維茨對頂時間長度計算收益,可年度、可季度,同時也可以計算周收益,收益是期末股價減掉期初股價再加上期內現金紅利,收益意味著盈利,收益為負就意味著虧損。有了大多周期收益的數據后,可將這些收益數據統一匯總并且除以周期數,得到的一組收益隨機變動的期望值,即平均收益,依據平均收益能夠計算出這組收益隨機變量的方差,因此股票的收益隨機變量的期望值與方差計算出來后,還需要計算不同的股票之間的相關系數,這些都完成以后,就可以依據期望收益最大且總方差最小的模型求解出最優投資組合。
由投資組合理論我們可以總結的一個重要結論是: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小于各項資產風險的加權平均值,因此投資組合可以減小風險。這個結論在現代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管理工作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3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及其衍生模型階段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設立在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之上,由于投資組合可以減小風險,所以如果把市場上所有的證券視為是一種投資組合,那么其中就可能會不再有風險,或者無論怎樣組合都無法減小的風險。實際上,無法分散的風險是客觀擁有的,這樣那樣的風險作用于整個經濟主體,所以如果想把整個經濟體視為是一個系統,這樣的風險可以稱之為“系統性風險”。再者,他們假設市場上存在一個“無風險利率”,風險厭惡者可以依照該利率貸出資金,得到無風險報酬;風險偏好者可以依照此利率借入資金,投資于風險資產來獲取更高的收益。一般認為,國債利率就是無風險利率。
在這兩個假設的基礎下,一項資產的價格,應該是等于無風險利率(假設為α)加上它所承擔的風險的相應貼水。然而它的特定風險一定是和“系統性風險”相互關聯的,因而風險貼水也就能夠決定了市場組合報酬率會高于無風險利率的部分,即E(RM)- α。因而,此項資產要求的報酬率應該就是α +β3[E(RM)- α],而β應該是這項資產的一個規定的倍數。可以看出,這就是線性回歸分析當中所運用的表達式。通過理論及實際研究,已經證明:一項資產P所要求的報酬率與它本身風險之間存在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不確定的條件下的一個均衡模型,在金融投資領域有著十分顯要的位置。后人也在對這個模型進行不斷的研究和修正,得到了很多衍生模型。其中較為突出的如:套利定價模型。此模型一方面減少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很多假設條件,另一方面也為了更加接近真實情況而添加了許多除了市場風險之外的其他的風險因素。因為是多因素分析,就存在一個以上的“β”,因此從形式上看,這個模型和“多因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十分相似。而該模型的推導毋庸置疑需要多元回歸分析這一工具。
4 評估金融機構風險的VaR模型階段
1993年,JP·Morgan,G30集團在考察金融衍生產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種新的風險測量方式,即“風險價值法”(Value at Risk,也稱為“在險價值”),這就是VaR模型的由來。VaR就是指在一段時間內,依據一定的概率水平,預期對最低損失的貨幣的計量。舉例說明,一天內5%概率下100萬元的VaR意思是指這家公司期望的是一天內損失100 萬元的概率是5%.因此也有人把該VaR的概念表達為:在95%的概率下,損失不會超過100 萬元。由這點課件,VaR表示的是給定置信水平上的最大的損失。
依據上述,可以知到VaR 可以定義為VaR = E(ω)-ω’①,其中E(ω)為資產組合的預期的價值,ω是資產組合的期末的價值,ω’是置信水平α下投資組合的極低期末的價值。即使其計算過程是很復雜的,特別在投資組合重更為復雜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全面的風險因素分析以及龐大的數據量采集,但最后的結果卻是十分簡單易懂,比如上述的“在95%的概率的前提下,損失不會超過100萬元”。所以,VaR被 “巴塞爾協議”指定為銀行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披露所必備的一個指標。
5 電腦、網絡的出現可以幫助我們獲的更多有用的信息
所以現在的數據,已經不是數據庫,而是數據倉庫;如果我們要考慮股票市場股票交易某一天中每一筆的數據,一年的數據量那是非常大的;比如我們要考慮銀行客戶現金流量的記錄,那么幾萬客戶一年的數據也是特別龐大的。所以將大量數據應該分類,并且從每一類數據中去發現各自的特點與各類數據的共同特點以及怎樣來分類都涉及到統計問題。按什么樣的指標來分類,這些就需要與專業知識相互結合。這樣,分類才能有意義。比如,股票可以按價格的漲、跌情況來分類,又可以按照它們價格變化的趨勢方向來分類,也可以按它一段時間內的情況(收益、穩定、波動、上升伙食下落等)來分類。很明顯,不同的分類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例如對銀行客戶的信用度評價,實際上也是首先需要將客戶按其信用度的情況來進行分類,與信用度有關的因素,各種各樣的企業的差別可能是很重要的,也可能是不相關的。現金流動的歷史情況,會提供良好的信息,但是設計什么樣的指標能夠反映出現金流動的動態狀況呢,并且和客戶的信用度有關,這就不是單純的統計問題。
分類之后,各類的特征是什么呢?哪些特征是共同的?哪些特征又是這一類特有的呢?這時會有很多統計分析的手段可以運用。例如主要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就是從分類指標本身去尋找特征的一種方法;另一種是各類的差別已經很明顯,可以用其他的指標來顯示它們之間的差別,現在就只能能用回歸分析來分析分類指標和顯示差別指標之間的聯系。比如,已經知道有若干種股票是表現為好的、若干種股票表現是差的,該兩類是歷史上已經完全可以判別清楚的,這時就希望可以從這些股票的歷史價值中去發現那些量,由于它們對于區別這兩類股票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時就可以用來判別分析(它實質上也是一種回歸,只是因變量只是取*,+ 兩個值)來處理,處理的結果有可能是兩種:
一是找到了能夠判別這兩類股票的判別模式,顯而易見這模型對今后的區分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是找不到判別因素,這就表明歷史的價值資料中并不含有這種信息,應該從其他的途徑中去尋找。
無論是那一種,對于理解歷史資料的作用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金融的統計分析中,通常最后的目標是預測,希望能夠從歷史資料中,通過歸納分析,總結出較好的預測模型,這樣就為決策提供一個科學的、客觀的依據。預測模型的建立不能夠只從數據出發,一定要去考慮與金融的聯系,否則實際效果會很差。這一方面,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學一教授在北京大學學術討論會上做的報告。他利用了外匯市場的數據,剖析了高頻資料方面的方差為什么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率。該教師認為,這是因為高頻數據內部的相互關聯性造成的。這個原因是非常明顯的,一天內一種股票價格的變動不會就是彼此獨立的,下一筆交易的價格一定會與當天之前的交易價格相關聯,但是相關性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沒有人去認真分析過,那次報告中就認真分析了這個影響。我們通常會停留在懷疑一些假定是否會成立,從而不想去用一些已經有了的方法,有時用了這些假設,又去懷疑符合實際的程度有多少,而不是去認真分析假定不合適時后果究竟有多大。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分析,貨幣政策是對宏觀經濟有著直接影響的,這些年來,政府也采用了一些貨幣政策措施,然而政府可以使用的管理手段,還有很多可以考慮,比如我們現在,這幾年興起來的住房貸款,在國外早已實現了。如解放前就有的支票兌現,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實行。耐用消費品貸款也同樣還是停留在談論階段,而以上這一類比較方便施行的金融工具發展特別的快,形勢又迫切需要我們去開發這些產品。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對統計工具在金融投資領域的應用歷程進行一一研究、探討,總之隨著科學不斷的進步,統計學、金融學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需要我們學習研究的知識也隨之增加,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時統計學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崔文田,徐青川.《應用統計分析教學實踐案例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WT0會計改革 發展
經過我國政府的不懈努力,繼1999年11月1 5日中美兩國正式簽署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0)問題的雙邊協議后,中國與歐盟于2000年5月19日又達成“入世”協議,這標志著中國的“入世”即將成為現實,WT0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入世”將為中國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提供好機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會計作為經濟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擬就WT0對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影響作一初步探討。
WT0對會計的沖擊
(一)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影響
依WTO協定第16條第4項的規定,所有會員國的法規應與WI0的國際規范一致。“入世”后,中國的經濟體制將與世貿組織的原則接軌。改革開放以來,財政部已先后頒布了基本準則和10個具體會計準則,這表明我國會計改革已步入了國際化的發展軌道。但也應看到,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方面的還顯得相對薄弱和滯后,雖然中國制定了若干會計準則,但與國際會計準則仍有一些分歧,不利于國際間經營狀況的比較,也不利于來華投資合作的外商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經營狀況,跟不上發展的要求和準則建設的步伐。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與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雙方達成協議:IASC承諾于1999年完成核心準則的制定工作,而IOSCO則承諾:如果核心準則得到雙方認可,IOSCO的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將要求跨國籌資機構和上市公司遵循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核心準則提供有關財務信息。這是全球財務會計發展在世紀之交的一個里程碑。21世紀制定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要求國際準則統馭國際經濟活動,指導世貿組織成員國各國的會計準則。離開國際會計準則,任何國家都會失去國際會計比較利益,國際會計準則制訂的目的在于促進世界各國財務報告的一致性,使企業以一種能夠共同接受的國際商務通用語言編制一套財務報表或合并財務報表,滿足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因此,進入21世紀后,我國企業會計面臨的是全球化的國際會計核心準則(core Standards)。WTO要求中國會計準則能夠盡快國際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計國家化的內在要求。我國會計的國際協調還要走一段漫長而艱巨的路程,但這又是我國不得不摸索,不得不走的關鍵之路。
(二)對會計假設的沖擊
“入世”將推動商務的廣泛。電子商務使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引起了全球范圍的結構性革命。其中,EDI(電子數據交換)開創了世界范圍內實現文件處理和交換的新型貿易方式。據統計,全世界已有10萬家企業使用EDI,并以幾乎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歐盟亦宣布自1998年起,所有出口到歐盟國家的貨物都必須采用EDI報關。這些都迫使我國外貿企業把握時代步伐,更新觀念,積極采用國際上新型的貿易方式以促進出口,增強競爭能力。化的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和網上實體的出現,使經濟交易、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給我們的會計工作提出了挑戰。眾多“網上公司”、“網上銀行”、“網上資本市場”及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的涌現,出現了會計上所謂的“虛擬主體”,這種網上實體的主要資產就是知識及其載體——人力資源,其存在與否取決于業務需要和盈利問題,傳統會計主體假設和持續經營假設將會受到沖擊,這種網上實體的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是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
(三)使現行會計計量理論面臨重構
“入世”后,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增加。產品設計人員能更多地將智能化、自我診斷、用戶見面和產品維護融入到資本貨物和消費類產品中,使制造商能在高速度、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生產流程的程序化。而且企業的投入將更集中在人員培訓、市場調查研究和開發新產品、計劃、設計、廣告營銷及內部管理系統的溝通等信息活動中,企業產品的成本內涵發生巨大改變,信息智能成本所占的比重急劇上升。
這樣,以什么樣的方式對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的價值進行評價、合理確定價值攤銷年限以及在資產負債表和相關報表中的合理定位,以反映企業的整體資源狀況是很迫切的課題。同時,電子商務的出現使無紙交易變成現實,如何加強對這種無紙交易及無書面記錄經濟業務的核算和管理,也是新時期給我們會計工作的挑戰。另外,伴隨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展,國際會計理論界人士公認的財務會計三大國際難題:外幣折算、合并會計報表、物價變動會計更加突出。“入世”后要求會計信息的輸出要選擇某一通行幣種(或產生一個全面幣種)來做為標準形式,進行折算后披露,使跨國集團的關聯人在世界任何一國都便于理解,從而消除語言阻礙進行財務信息交流。這些促使我們重構會計計量理論,無疑會帶來傳統會計計量模式的重大變革。
(四)會計核算技術手段的挑戰
機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使傳統的手工記賬受到了巨大沖擊,而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的推廣更是對手工數據處理的性沖擊。傳統的手工賬在電子商務大潮下將土崩瓦解,全面退出歷史。相應地,計算機賬務除了單機狀態下系統的內部各功能模塊之間的有效聯接外,還涉及到網絡狀態下公眾接口問題,比如確定向企業內部、銀行信貸部門、證券經營機構開通的數據范圍。此外,還要處理好與銀行結算系統、稅務稽查系統、海關系統、聯運系統乃至審計系統的有效聯接,從而使電算化由微觀數據處理深化為宏觀數據處理系統,使電算化由封閉走向開放,這將對財務軟件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會計風險更加復雜
“入世”加劇了國際經濟活動的激烈競爭,企業會計工作面臨的風險加大。開拓新的市場,必然要面臨新的風險。高產業的崛起、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導致不確定性因素增長。由于信息不完備與非對稱分布,又促使風險加大。“入世”后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將會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樣,人們在管理活動中不能不考慮風險因素,要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會計需要經常捕捉各種市場變化的信息,并對這種變化的趨勢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外貿風險既有進出口貨物的價格變動風險,也有與之相關的外匯匯率變動風險。產生這些風險的原因很多,但防范這些風險的措施大部分與會計工作有關。例如,我國國內的外匯市場和商品期貨市場很不興旺,但國際期貨商品市場,卻在規避物價變動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開放會計市場的壓力
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定與生效,使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進一步加快。為實現會計職業服務的全球化貿易,WTO專業技術服務工作組(working in party professional service)就有關會計執業執照頒發要求和具體程序、資格要求、審批程序、技術標準、透明度要求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這些規定將掃除WTO成員國實現會計服務自由貿易的障礙(如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所有權控制、雇傭外國會計師人數限制、收益匯款限制、標準信息交換限制、本國職業要求等),會計職業人員將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成員國的織計執業資格及技術標準將得以相互承認。根據WTO的要求,中國的會計市場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際著名會計公司將全面而深入地介入我國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入WTO后,必然會有更多的國際競爭同行看好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他們將不惜各種手段,通過各種途徑打入我國市場,并憑借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先進的業務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與我國剛剛起步,還處于成長發育期的注冊會計師行業進行市場的爭奪,形成強大的沖擊。而我國原有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資本實力不夠、人才缺乏、執業技術手段落后),面對的是以五大會計公司為代表的國際會計公司咄咄逼人的競爭,短期內難與之相抗衡,面臨著生存問題。能否對國際經濟業務提供高質量的會計審計咨詢服務,將是未來我國會計師事務與世界五大會計公司之間角逐的焦點。我國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強強聯合之勢將不可避免,否則將面臨淘汰出局的問題。
面對WTO挑戰的中國會計改革發展
(一)完善會計準則
加入WTO將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必須本著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的精神,把我國國情同國際慣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會計的國際協調與本土化研究放在當前會計理論研究的首要地位。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應本著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建設服務的精神,實現會計國際慣例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應更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協調的最新進展,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活動。負責部門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應更加廣泛地征求國內外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意見,既要注意借鑒發達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經驗,將國際會計發展的最新成果吸收和體現到我國的準則中,還要充分研究我國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力求使制定出的會計準則既能結合“入世”后我國的實際國情,又能盡量與國際會計協調一致,減少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對已經出臺生效的10個具體會計準則的實施狀況也應加緊調查研究并及時補充完善,盡快理順具體會計準則與制度建設之間的關系,為日后的準則制定工作積累寶貴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新修訂出臺的《會計法》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相適應,健全完善了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進一步規范了會計的執業環境,很好地配合了“入世”的目標,可謂“適得其時”。我國在制定準則時應結合考慮WTO的《會計服務業相互承認協定或安排指南》和《關于會計服務業國內規章的守則》等關于會計服務貿易規范文件的要求。在不與中國相沖突的情況下,積極向國際慣例靠攏,支持國際會計協調,今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盡可能地利用一些具有共性的國外通行做法,節約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成本。當然,在積極參加國際會計準則的同時,也應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目前仍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期,和其它國家存在明顯的差別,無論是資本市場的規模還是成熟程度都不能和其它發達國家相比,要考慮到國際協調的需要,還應兼顧中國自身的國情。
(二)開拓深化會計新領域
1.實證會計
長期以來,我國會計研究側重在規范上,而輕視了實證研究。實證會計理論是對特定環境下的會計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所作出的理性解釋、描述和概括,其認識基礎是西方的邏輯實證主義。當前,西方實證會計大量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并吸收博奕論、制度經濟學等新興學科中的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入世”后,將大大加快我國實證會計的研究步伐,有利于縮短與國際會計研究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日益深入發展的資本市場服務。可以預見,今后我國的會計研究將迎來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齊頭并進的新局面。
2.國際
“入世”以后,國際會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隨著國際的一體化加劇,國際間相互聯系與交往的日益增多,國際會計已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入世”的要求和我國情況,我國國際會計的重點應放在跨國公司會計上,著重研究跨國公司合并報表折算、附屬外幣報表的轉換、跨國財務公司報告信息的披露、跨國公司財務報表、跨國公司及附屬企業業績評價、國際審計與國際稅務、國際投資決策,國際轉讓價格,國際避稅與反避稅和國際性、地區性會計組織團體及其制訂的國際會計準則等。
3.人力資源會計
人才是企業在競爭中成敗的關鍵。人力資源會計是反映和控制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其目的是把企業人力資源的投資信息、維護信息和利用信息及時提供給企業管理當局及外界有關人士,使管理當局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資利用,做到人盡其才,充分調動積極性,發揮能動性,提高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
4.衍生工具會計
目前企業所操作的創新金融工具(期權、期貨、互換等),基本上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這些表外項目對報告使用者構成了潛在的損失風險,有可能企業相關利益者的正確決策,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企業外部關系人的利益,所以,報告有關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為當前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重大問題。我國還沒有制定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對這一問題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
除上述領域外,伴隨著可持續觀念的深入、深化改革導致的職工下崗與老齡化問題、企業購并浪潮的興起、加強金融監管和防范金融風險等的需要,環境保護會計(綠色會計)、保障會計(含銀色會計)、兼并重組會計和金融業會計等將成為今后會計研究的重點。
(三)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服務
1.加速商務的,開發財務管理軟件。電子商務是未來國際貿易的“通行證”,電子商務使地理界限被打破,大型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更為便捷,集團公司的異域管理更加方便。母公司財務部門可以利用電算化財務軟件解讀子公司的報表系統、賬務系統及分析系統等會計資源。而且,由于在整個集團范圍內調度資金只是一瞬間的事,將極大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暫時閑置的資金能隨時找到用武之地,這種財務管理的一體化又反過來刺激了企業的集團化進程。
2.防范和化解風險。風險管理是未來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積極的態度研究規避國際市場風險的各種財務手段和會計處理方式,為國際市場的拓展創造條件。在捕捉機會的同時努力防范各種風險(如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在風險管理中,不能滿足于亡羊補牢,而應加強監測和預測,以預防為主,把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減少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抓住時機,積極采取防范風險的對策,作好承受風險的準備,識別各種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回避風險、轉移風險和分散風險等。
入世后的風險主要是匯率風險,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1)防范貿易中的匯率風險。要統一對外貿易政策,談判中將有關匯率變動的因素考慮在內,對價格適當調整并訂立保值條款。即在每筆交易的定價中,應充分估計到短期內匯率波動的風險,單個產品的價格必須包括匯率補償部分,通過調整價格,轉嫁或分散匯率風險,可以減少我方的損失。(2)在貸款協議中降低債務風險。在短期債務方面,可適當采用遠期結售匯手段,規避匯率風險。在長期債務方面,應對原有的債務存量進行分析,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對那些利率水平較高的固定利率債務安排提前償還,或利用利率掉期,貨幣互換等金融工具改變原利率水平或者貨幣形態,以避免可能承受的高利率及匯率風險。此外,由于今后一個時期內歐洲各國貨幣將面臨劇烈變動的匯兌風險,也可考慮謹慎使用歐洲各由貨幣和歐元,或避開使用這類貨幣。(3)適當調整歐元在我國外貿計價結算中的比重。傳統上,我國進出口業務中一般均以美元計價和結算。這種美元一統天下的情況將會改變,使用歐元計價,結算的比重會大大增加。為此,宜從我國出口收匯和進口付匯平衡上,來選擇結算貨幣,爭取出口收匯時用硬幣,進口付匯時用軟幣。(4)要防止境外公司(含非持續經營公司)的國有資產流失。根據跨國公司的內部價格及其他方式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充分利用國際結算、稅收和保險及其他條件搞好業務經營,以及利用對外幣凈資產或凈負債套期保值和保值金融互換等防范匯率變動風險。
3.加快到國際市場投資融資的步伐。隨著關稅總水平的降低和國際市場的開拓,在對外投資方面,鼓勵能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如何根據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財務、會計慣例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是當前外資工作的重要之一。
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加快到國際市場上融資的步伐,可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目前我國公司海外上市(含買殼等形式)、企業債券海外發行,在資本籌措方面發揮了作用。其中,也有一些需要認真思考的教訓和問題。比如,1999年底的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紐約上市招股失利原因主要在于股票發行定價不妥當,這與事先的財務會計分析測算不無關系。此外,我國還缺少符合國際慣例的某些投融資操作方式(如國外已大量應用了項目融資、期權交易的認股權證等融資方式),還有待不斷完善。
(四)積極穩妥開放會計市場
市場準入是世貿組織的一條重要原則。據這一原則的要求,世貿成員國必須對其他成員國開放其市場,允許其他成員國的企業到本國開展經營業務(例外條款和另有約定除外)。所以,一旦我國“入世”,根據我國政府向WT0所作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的承諾,會計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會計審計業務及財務軟件市場必將成為外國會計公司爭奪的對象。開放會計市場,進一步擴大與國際會計界的合作時,應堅持5個原則:要有利于中國注冊會計師人才的培養和執業水平的提高和事務所文化的形成;要有利于中國會計市場的開放;要有利于中外合作事務所不斷提高各項水平;要盡快向國際成員所邁進;會計市場的開放要遵循對等、穩步有序及反壟斷的原則。
當前,我國在會計市場對外開放中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事務所的改革步伐,使之真正走向市場,成為以執業質量取勝的獨立的社會中介組織。(2)繼續辦好中外合作事務所,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國際知名會計公司在中國發展成員所的步伐。鼓勵國際知名會計公司與國內事務所開展廣泛項目合作。(3)開通高級人才的引進渠道,對在國外知名會計公司工作的獲得發達國家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中國公民,為其在國內辦事務所給予優惠措施。總之,會計市場的開放要謹慎,會計市場的被動保護只是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發展壯大我們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為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服務。
(五)培養會計人才
加入WT0對會計人員的素質、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應具備相關的信息處理知識,增強參與經營管理決策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會計人員還必須精通外語,熟悉國際會計、商務慣例,具有較廣博的國際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我國目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的現象比較突出。會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的現狀,不適應市場經濟與會計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進行繼續。因此,加快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緊迫的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可由正規院校培養,課程的設置要注重外語、機知識與會計知識的結合。要改革傳統的教學,開發會計教學軟件,更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并可采用案例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搞一些調查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在職的會計人員進行后續教育,不斷更新知識。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非常重視會計繼續教育工作,如日本采用研究所、教育中心等方式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我國開展會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較晚,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為適應日新月異發展的要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
結論
加入世貿組織對會計產生的沖擊是相當大的,絕不可等閑視之。對會計而言,入世是一把“雙刃劍”,正視挑戰,把握機遇,盡快地把外在的壓力變成內在的動力,早做準備,早定對策,這才是我們務實而理性的選擇。
:
①劉振業:《艱難的歷程一世貿組織與中國》[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②王柄才:《與狼共舞一中國加入WTO》[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③劉明輝:《走向21世紀的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美琴:《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挑戰》[J],《會計之友》2000年第2期。
⑤裘守舜:《新世紀的挑戰——會計全球化趨勢》[J],《特區財會》2000年第2期。
⑥con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M]RobertM.Grant,Blackwell Publishers Inc.3rd Edition,1998
⑦Intematioinal Accounting Standards(Inter-national Ac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