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期貨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5:14: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匯期貨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狀況探討
【摘要】在國家社會改革的當時,世界經濟正在朝著一體化的方向飛速發展,伴隨現階段國家的以及外匯儲備的額度從原本的逐年遞增轉換為極不穩定的上下波動,國民對外資產不斷提升,對沖匯率風險增加,利用外匯期貨市場實現套期保值,幫助各企業穩定發展也成為當下國內經濟建設過程中要重點解決的難題。本文針對新時期下我國的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狀況進行深入的探討,并提出有參考價值的研究結論。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狀況
要成功實現金融強國夢,在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社會落成的第一階段,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外匯期貨市場是必不可少的,擁有適合的外匯期貨市場,才可以保證金融的穩定,從而實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站穩腳跟,并促使國內的市場經濟有序增長這一戰略目標。
一、外匯期貨在國內的發展狀況
(一)外匯期貨在國內的早期發展狀況及問題。外匯期貨這一經濟概念并非是新時期的產物,實際上,中國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進行過相應的嘗試,在92年的六月份左右,中國就在上海的外匯調劑中心實驗性的進行過外匯期貨交易,這次外匯期貨交易過程中使用了美元、馬克、日元等多種鈔票,交易總額為六百萬美元左右,這次交易的成功讓國內市場看見了外匯期貨的巨大潛力,僅僅半年時間,外匯中心就完成了一萬份合約,外匯金額一度高達兩億美元。但隨著交易活動增多,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開始浮現,譬如九十年代中國沒有交易監管措施,整個外匯交易過程除了事前審批,在交易中和交易后幾乎不會插手,這導致了大量違法違規的交易活動頻頻出現,許多根本沒得到批準的外匯衍生品交易大行其道,境外機構和境內商貿組織互相勾結,用期貨咨詢、期貨培訓等名義展開非法的貿易外匯期貨,甚至出現經營單位有意識地使用欺詐手段去騙取客戶資金,在外匯期貨發展的后期,大量的逃匯套匯行為在交易活動中頻繁涌現,期貨市場的金融秩序被嚴重打亂,外匯管理陷入癱瘓,經濟糾紛事件數量陡增,大量的公司企業在和外匯期貨相關的貿易活動中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為外匯期貨市場的混亂以及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最終在兩年后下達了停止外匯期貨試點的通知,并在95年禁止了相關的外匯業務,這也讓我國的外匯期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陷入寂靜。(二)過往的經驗總結。從九十年代的外匯期貨業務發展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幾點問題,一是外匯期貨經紀商的經驗嚴重不足,在業務質量上存在嚴重的失衡。二是國內的金融體制十分特殊,這種架構和外匯期貨市場形成沖突,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對后者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三是參與相關業務的企業公司的外匯風險意識不夠,且在市場參與意識上普遍表現出薄弱。這三點原因共同造成了國內的外匯期貨在短短三年中變飛速瓦解。總的來說,參與外匯期貨業務的公司缺乏相關的市場認知,或者公司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勵機制和風險機制,不懂將外匯進行保值,也沒有進行外匯保值的動力。這些因素造成了國內的外匯期貨無法產生足夠的活躍性,同時,因為國家監管制度的不完善,部門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有明顯的管理漏洞,這更進一步加大了違法違規的狀況發生。
二、新時期下外匯期貨市場回歸的誘因
外匯期貨市場研究論文
我國企業和銀行是否有規避外匯風險的需求
我國目前進出口貿易情況
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額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額4182億美元,增長39.9%。對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均增長較快(見表1)。
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對歐盟的貿易額在迅速增加且增速超過了美國。同時,美元的強勢地位在相對衰落。這樣一來,外貿結算中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比例相對下降,而以歐元等為計價單位的比例會上升。現在我國實際上實行的是近乎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制度消除了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波動,但卻不能消除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目前的進出口狀況表明我國進出口企業承擔的匯率風險在增大。
我國外匯儲備與存貸狀況
據中國人民銀行黃金和外匯儲備報表顯示,截止2004年6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4706.39億美元。其中美元占據一半多。截止2003年報11月,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含外資)外匯存款余額為1505億美元,其中企事業單位外匯存款余額達538億美元,而儲蓄存款余額則為861億美元。同時,至11月末,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含外資)外匯貸款余額為1306億美元。從2002年初起,美元大幅貶值對于我國高額的外匯儲備與存貸額產生了負面影響。
基于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外匯期貨市場研究
人民幣中長期均衡匯率水平決定于主要宏觀經濟變量變動
均衡匯率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理論界對于均衡實際有效匯率決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對人均GDP、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動、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實際工資增速、儲蓄率、經常賬戶收支、人均對外凈資產等。當前人民幣匯率正在逐步回歸均衡,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預期增強,中長期內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也將隨著上述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而波動,需要建設外匯期貨市場以豐富外匯交易品種,為實體經濟提供多種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我國人均GDP增速放緩,與發達經濟體差距縮小,人民幣升值步伐將繼續放緩。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定律,國家間和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是實際匯率長期變動的主要決定因素(Balassa,1964;Samuel-son,1964),本國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引致本幣升值,勞動生產率下降則引致本幣貶值。實證研究中通常以相對人均GDP作為國家間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變量。過去20年我國以美元現價計人均GDP年均增速達14.5%,以購買力平價計人均GDP年均增速為12%。同期日本、美國、歐元區以購買力平價計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別為2.9%、3.6%和3.5%,遠遠落后于我國。人均GDP增速的差異,成為2005年匯改之后人民幣持續升值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最近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人民幣升值幅度將收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秋季預測,未來五年我國以購買力平價計人均GDP增速將下降到9.6%,日本、美國和歐元區將維持2.5%-4%的低速增長,我國與發達經濟體人均GDP增速差距將大幅縮小,人民幣升值步伐也將顯著放緩。近年來我國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引致工資水平上漲,構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推升人民幣匯率。McDonald和Ricci(2007)以及McDonald和Dias(2007)對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作區分,指出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變動對均衡實際有效匯率有不同的影響。一國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引致貿易品部門實際工資上漲,在要素市場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將導致非貿易品價格上升,該國貨幣實際匯率趨于升值。若以單位勞動力創造的GDP簡單地衡量勞動生產率,1990年代以來我國制造業部門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名義GDP年均增速為17.4%,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該值一度下降到3.8%,之后逐步恢復,2011年制造業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名義GDP增速17.3%,基本持平于20年均值。這段時期,制造業部門名義工資也保持了兩位數增速。制造業部門名義工資20年增速均值14.3%,2010年達到15.4%,超過20年均值。貿易品部門工資水平上漲,形成通脹壓力并進而推升人民幣匯率。非貿易品部門名義工資上漲趨勢可能延續,通脹壓力恐將持續,成為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雖然過去20年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但是近期由于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連續6個月個位數增長,預計近幾個季度制造業人均GDP增速已經低于15%,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出現下降趨勢。與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下降趨勢相并行的是,非貿易品部門名義工資增速開始呈現超過貿易品部門名義工資增速的現象。以批發零售行業為例,2004年以來該行業平均工資年均增速達到17.4%,同期制造業部門平均工資年均增速13.7%。由于城鎮化進程以及人口結構等因素,預計對非貿易品需求的增長將持續推動非貿易品部門工資上漲,中長期內將構成國內通脹壓力,推升人民幣匯率。國民總儲蓄率下降,經常項目收支逐步趨于平衡,減弱人民幣升值壓力。對均衡實際有效匯率的分析,另一派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以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Williamson(1994)以及Cline和Williamson(2007,2010)為代表的基本均衡匯率。這一理論認為,均衡匯率決定是內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國際收支中長期內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匯率水平。2011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GDP占比下降到2.8%,經常賬戶逐步回歸均衡,說明人民幣匯率已經達到均衡水平。那么什么是經常賬戶均衡的決定因素?未來人民幣匯率將如何變動?對于經常賬戶收支失衡影響因素的論述通常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Krugman,2006;Obstfeld&Rogoff,2005,etc.),基于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認為本國貨幣升值將導致經常帳戶逆差,而本幣貶值則有助于經常帳戶逆差調整。但是美國2002至2008年間的美元貶值和經常賬戶大幅逆差并行的狀況,卻說明貶值未必有助于經常賬戶逆差調整。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間的美元實際有效匯率貶值近25%,同期經常帳戶并未隨之好轉,2005年4季度美國經常帳戶逆差的GDP占比一度達到6.5%的歷史峰值,并且持續高于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時期的4.5%。另一種觀點以麥金農(McKinnonandSchnabl,2008)為代表,認為大量國內儲蓄是造成經常賬戶失衡乃至貨幣失衡的主要原因。我國國民總儲蓄率從2000年的37.3%上升到2010年的歷史峰值54.65%,這十年也正是我國外貿高速發展和經常賬戶大量順差的十年。但是從2011年始國民總儲蓄率開始回落,同期,居民部門儲蓄增速也開始下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居民部門人民幣存款增速達到歷史峰值的26.3%之后,逐年下滑至2011年的13%,該值已經低于過去十年我國居民部門存款年均增速16.5%。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主導型經濟的轉變,在此過程中預計居民部門儲蓄增速將持續放緩。儲蓄率以及儲蓄增速下滑,將推動中國經常賬戶回歸均衡,減弱人民幣升值壓力。對外凈資產增速加快,降低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均衡匯率決定的另一因素是居民所持有的凈外國資產(LaneandMilesi-Ferretti,1999,2005),凈外國資產增加意味著資本外流,引致本國貨幣貶值,反之則本幣升值。在官方公布的我國國際投資頭寸表中,真正意義上的居民部門持有的外國資產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居民部門負債則包括外商來華直接投資和外國居民在我國證券投資。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一個明顯趨勢是,我國居民對外直接投資加速。截至2012年3季度,我國居民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4170億美元,是危機前2007年的3.5倍。同時,其他投資項下的資本流出也出現加速跡象,2012年2-3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賬戶的“其他投資”項出現新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單季逆差944億和956億美元。雖然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流入仍有540億美元的規模,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2季度金融賬戶逆差仍然達到歷史峰值的421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和其它投資項下的資本外流加速,對外凈資產增速加快,降低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綜合以上因素,當前人民幣匯率正在逐步回歸均衡水平,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預期增強,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匯率市場化的條件成熟。當前匯率存在雙向波動預期,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將因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而變動,需要建設外匯期貨市場,豐富外匯市場交易品種,為實體經濟提供多種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
匯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外匯期貨市場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匯率期貨發展的歷史經驗
說明,匯率機制改革需要外匯期貨市場。反觀匯率期貨的發展歷史,正是對匯率形成機制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預期,為匯率期貨市場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1971年8月國際金融界開始紛紛預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即將瓦解,催生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貨幣期貨的構想。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歷史,與多層次外匯市場建設并行。二十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外匯市場也順應改革進程不斷向縱深發展。1994年1月1日我國進行第一次匯改,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年4月1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揭開了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建設的序幕。2005年7月21日我國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宣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設定為±0.3%。為適應市場對于規避匯率與利率價格波動風險的內在需要,2005年8月外匯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幣外匯遠期交易,2006年4月推出貨幣掉期交易。2007年匯改繼而將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3%擴大到±0.5%。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作為避險貨幣的美元兌主要國家貨幣大幅升值,人民幣匯率再度收窄浮動區間以穩定市場預期。隨著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逐步消除以及經濟企穩復蘇,2010年6月19日,我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恢復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2011年4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場外人民幣外匯期權。伴隨著匯改和多層次外匯市場建設,外匯交易規模增長迅速。據統計,2002年至2012年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折合23.3萬億美元,年均增速53.4%,利率和匯率衍生品市場累計成交折合50萬億元人民幣。場內市場建設與場外市場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匯改加速,需要建設多層次外匯市場以發揮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價格指引功能。雖然人民幣場外市場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將近二十個年頭,但是場內市場的發展卻一直滯后。場外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升級為場內市場,場內、場外市場并不對立,其差別在于流動性、價格發現機制、交易商參與方式等(祁斌,2012)。同時,場內市場相對于場外市場而言,交易數據信息更易獲取,因此場內市場價格通常起到引導場外市場價格變動的作用。場內市場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也有助于降低交易的信用風險,而場內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也可以推動場外市場的發展。建設外匯期貨市場,發揮外匯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價格指引功能,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機制的形成。建設外匯期貨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套保服務。場內交易的貨幣期貨合約通常較場外市場衍生品更具有成本優勢,標準化合約設計使得中小企業以及個人投資者得以廣泛參與市場交易,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當前人民幣匯改加速,匯率波動幅度放寬,對于那些對資金成本更為敏感的中小企業而言,匯率風險管理將是未來的一門必修課。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完全可自由兌換之前,建設外匯期貨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匯率風險管理的套期保值工具,使得實體經濟有機會學習匯率風險管理以適應未來人民幣匯率自由波動。積極穩妥發展外匯期貨市場,爭奪人民幣定價權,符合國家利益。境外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發展,對我國爭取人民幣匯率定價權提出嚴峻挑戰。1994年匯改之后,離岸人民幣衍生品不斷涌現,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可交割遠期(DF)、無本金交割期權(NDO)等場外衍生品陸續推出。特別是在2005年匯改之后,離岸人民幣衍生品市場交易額增長迅速。目前香港人民幣可交割外匯市場規模已經達到每天250億至300億美元,人民幣NDF市場規模也已經達到每天40億美元。人民幣期貨和期權產品在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芝加哥等金融市場陸續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市場建設和人民幣匯率定價權之爭日益激烈。值此歷史時機,建設一個成功的境內交易所人民幣外匯期貨市場,將人民幣匯率定價權保持在大陸地區,符合我國金融安全和國家利益。
本文作者:朱一平工作單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我國開放外匯期貨市場可行性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通過統計數據資料分析得出,我國目前企業與銀行有利用外匯期貨市場規避外匯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的匯率政策和外匯市場自身的缺陷,目前建立外匯期貨市場并不能發揮其作用。借鑒臺灣的經驗,提出先開放國內投資者從事國外的外匯期貨交易,然后再建立國內的外匯期貨市場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外匯期貨外匯期貨市場需求外匯期貨市場功能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主張和反對在中國進行外匯期貨業務的人都有。在1995年以前,曾經部分開放過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但由于當時管理粗放,技術條件有限,在實際經營中,經濟商欺詐客戶,不將客戶的開倉和平倉報給國際外匯交易市場等現象時有所見,因而出現了不少問題,導致這些業務都被取消和禁止。
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節節攀高,特別是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以來,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的問題再度凸顯,相應地,在中國開展外匯期貨的呼聲也逐漸高漲。但是目前反對在中國開展外匯期貨的人也很多,其主要理由是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的,在中國開展外匯期貨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其實無論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應當是需求。其次是外匯期貨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品能否有效發揮其避險以及降低資金成本的功能。有市場需求,外匯期貨市場才有開放的必要,開放后的外匯期貨市場能夠發揮作用才可以繼續發展。
我國企業和銀行是否有規避外匯風險的需求
外貿企業回避匯率風險論文
隨著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徹底結束了官方匯率與市場調劑匯率并存的局面,開始了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這對我國外貿企業來說,既喜又憂。喜的是取消了無償上繳給國家的20%外匯,企業外匯收入增加;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企業用匯的靈活性增強,而且匯率并軌也給外貿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為企業努力出口創匯提供了有利條件。憂的是匯率風險加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峻地擺在外貿企業面前。因為,首先匯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匯率并軌,而這一改革所帶來的最直接、最明顯的后果是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匯率并軌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由5.7:1降為8.7:1,貶值率為33.3%。其次,結匯和售匯制的實行,使外貿企業的外匯風險明顯增大,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對外幣的匯價,增加企業的外匯兌換風險。再次,匯率下調有可能使外貿企業為擴大出口而競價購買商品出口,使換匯成本上升。我國的平均換匯成本在7.5元人民幣左右,出口成本大大低于市場匯價,給外貿企業增加出口造成極大的刺激。但為了擴大出口量,外貿企業會在國內商品供應緊張時提高出口商品的國內收購價,從而使換匯成本上升。外貿企業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回避匯率風險已成為其經營中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擬就當前國內外流行的三種回避匯率風險的方式(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外匯期權交易)作一簡介,并對我國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的可行性做些探討。
遠期外匯交易,又稱期匯買賣。是指企業或證券交易商與銀行達成協議,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遠期匯率辦理外匯收付業務的交易行為。它是當今國內外回避匯率風險普遍的做法之一。采用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防范風險的成本低。企業不需繳納保證金,而只需支付手續費和風險保證費;二是靈活性較強。遠期外匯交易的貨幣幣種不受限制,交易的金額和契約到期日也由買賣雙方自行確定。我國的銀行已開辦這項業務,外貿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如外貿企業在與外商簽訂進出口合同后,一般要對未來的外匯匯率走勢作一判斷。如果我方為進口方,為防止到期支付外匯時匯率上漲而造成損失,便可與外商簽定合同后,立即與銀行簽訂買進外匯的合同,從而將匯率固定下來;如果我方屬賣方,為防止到期收匯時匯率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則要與銀行簽訂合同,將此外匯按幾個月的遠期匯率賣給銀行。當然,如果外貿企業預計匯率趨勢與上面談到的兩種情況相反,即我方為進口方時,預計匯率將下跌,或我方為出口方時,預計匯率將上漲,那么外貿企業不進行遠期外匯交易,即可獲取利率波動所帶來的額外利潤,但是匯率波動變幻莫測,外貿企業如無確切的把握,一般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防范為好。
從上述的交易過程不難看出,遠期外匯交易的實質是外貿企業將匯率波動的風險轉嫁給銀行。所以銀行除向企業收取手續費外,還要向企業收取風險保險費,即防范風險的成本。這一成本一般是以成交日的遠期匯率與交割日的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來表示。但因交割日的即期匯率很難確定,所以便用成交日的即期匯率來代替,即假使成交日的即期匯率等于交割日的即期匯率。
運用遠期外匯交易來防范匯率的風險已被國內外眾多企業證明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也有較明顯的缺點。采用這種交易方式,要求外貿企業在簽訂外匯買賣合同時,必須確定企業未來收付的外匯金額,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因為合同一旦簽定,就需按時按量進行交割,這也是遠期外匯交易的一個基本特點,即側重契約的商業行為。但對外貿企業來說,外匯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難確定,為了避免遠期外匯交易的這一弊端,外貿企業可利用由遠期外匯交易所派生出來的擇期外匯交易來回避匯率風險。
擇期外匯交易,就是在外匯買賣合同中不規定固定的交割日期,而只規定一個交割的時間范圍,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某日辦理交割。這種交易方式與遠期外匯交易方式相比大大方便了外貿企業,增加了企業的活動余地,但在采用這一方式進行交易時,企業應注意國內外各銀行對擇期的時間范圍的不同規定。如果中國銀行開辦的擇期外匯交易時間范圍是3個月,則在成交后的第三天起到3個月的到期日止的任何一天,客戶都有權要求銀行進行交割,但必須提前5個工作日通知銀行。
外匯期貨交易是指協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約定的匯率買賣一定數量外幣的交易。它與遠期外匯交易相比,具有三個優點:(1)投資者范圍擴大。在外匯期貨市場上,只要按規定繳納了保證金,任何投資者(不論大企業、小企業或個人)均可通過經紀人進行外匯期貨交易。但是在遠期外匯交易中,投資者的范圍則比較小,一般是與銀行有良好業務關系的大企業和信譽良好的證券交易商才有資格。(2)市場流動性大,市場效率比較高。在外匯期貨市場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存在,所以外匯期貨市場上的流動性比較大。(3)外匯期貨契約是標準化的合約,交易的貨幣也僅限于少數幣種,所以外匯期貨合約比較容易轉手和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外匯期貨研究
摘要:2016年10月,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亞投行的建立,強化了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聯系,因此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外匯期貨能夠使國家掌握匯率的定價權,所以在當前環境下推出外匯期貨就顯得很有必要。同時,中國匯率市場化機制持續推進,為外匯期貨的推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文探究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推出外匯期貨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外匯期貨;發展;現狀;建議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實現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第二步是使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而最后一步則是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2009年4月,在上海市和廣東四省內開展的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是人民幣實行跨境貿易結算的開始。[1]而第二個步驟是通過2014年11月啟動的滬港通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開啟的。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納入該組織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的第五種貨幣,其中人民幣權重為10.92%,位列第三。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從此便將成為儲備貨幣,實現國際化的第三步。[2]人民幣加入SDR有重大意義,表明第一次有新興市場貨幣躋身SDR貨幣籃子,有助于打破以發達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格局,代表著人民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中國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從而愈發釋放改革和制度紅利。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曲折和困難,但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亞投行的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尤其是未來有望推出外匯期貨,人民幣將繼續提升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外匯期貨是全球市場推出的第一個金融期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經過了40多年,外匯期貨在匯率風險管理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促進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在貿易中的占比很高,所以推出外匯期貨刻不容緩。
二、外匯期貨的發展
(一)90年代的發展失敗。1992年6月1日,我國在上海外匯調劑中心推出了外匯期貨交易試點,而對于該業務,贊成者和反對者兼而有之。但由于市場需求小,成交量小,沒有有效的監管機制,各地非法外匯交易盛行,在1996年3月27日,我國宣布《外匯期貨業務管理試行辦法》停止施行。[3](二)外匯期貨現狀分析。1、外匯市場產品缺乏。我國在岸人民幣外匯市場經過發展,從只有即期產品的交易到2005年逐步引入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產品,交易產品品種實現了多樣化,但是仍然沒有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的推出。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人民幣離岸市場在2012年9月就已經引入了人民幣外匯期貨。目前,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團(CME)市場、中國香港港交所、巴西等地均有人民幣外匯期貨。自2014年以來,新加坡交易所、莫斯科交易所以及中國臺灣期貨交易所先后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人民幣外匯期貨已成為全球重點關注的內容。全球市場將目光投向了人民幣外匯期貨,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光明遠景,人民幣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僅僅次于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體現了海外市場想要抓住機遇,爭取人民幣定價權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人民幣定價權被他國控制的尷尬局面,我國應該加快推出屬于自己的人民幣匯率期貨。2、參與主體單一。除了外匯即期,外匯對(外幣對交易指通過交易中心進行的不涉及人民幣的外匯對外匯的交易)有非金融機構參與外,我國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只有金融機構,參與主體是相對單一的,所以我國金融市場還需要進一步開放。根據中國貨幣網的統計數據,進出口企業使用外匯產品比例較小,可以推進外匯產品尤其是外匯期貨的系統學習,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3、外匯衍生品需求增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外匯各產品交易量占比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從上圖可以看到,外匯衍生品所占比重逐漸加大,說明企業對外匯衍生品的需求日漸增加。外匯期貨在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外商投資、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推出外匯期貨將會促進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發展人民幣外匯衍生市場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持有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說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但是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已經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壓力等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成立外匯投資公司,以提高對外匯的利用率,同時還應該盡快建立外匯期貨市場。
關鍵詞:外匯;人民幣;衍生市場
2005年7月21日,是我國匯率體制邁向市場化的重要一天。當天,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那時起,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外匯衍生產品方面不斷有新的舉措推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外貿易呈現大量的順差,從而導致了我國的外匯儲備逐年增加。擁有豐厚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有著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但是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國經濟目前出現的通貨膨脹、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等問題,都與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有關。
為了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我國已經成立了以匯金公司為主體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以拓展外匯儲備的使用渠道,提高外匯投資收益。此外,我國還應該加快發展人民幣外匯衍生市場,綜合考慮之后,應首先發展期貨市場。
一、過多的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人民幣外匯期貨的必要性
摘要:2016年10月,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亞投行的建立,強化了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聯系,因此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外匯期貨能夠使國家掌握匯率的定價權,所以在當前環境下推出外匯期貨就顯得很有必要。同時,中國匯率市場化機制持續推進,為外匯期貨的推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文探究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推出外匯期貨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外匯期貨;發展;現狀;建議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實現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第二步是使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而最后一步則是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2009年4月,在上海市和廣東四省內開展的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是人民幣實行跨境貿易結算的開始。[1]而第二個步驟是通過2014年11月啟動的滬港通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開啟的。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納入該組織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的第五種貨幣,其中人民幣權重為10.92%,位列第三。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從此便將成為儲備貨幣,實現國際化的第三步。[2]人民幣加入SDR有重大意義,表明第一次有新興市場貨幣躋身SDR貨幣籃子,有助于打破以發達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格局,代表著人民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中國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從而愈發釋放改革和制度紅利。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曲折和困難,但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亞投行的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尤其是未來有望推出外匯期貨,人民幣將繼續提升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外匯期貨是全球市場推出的第一個金融期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經過了40多年,外匯期貨在匯率風險管理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促進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在貿易中的占比很高,所以推出外匯期貨刻不容緩。
二、外匯期貨的發展
(一)90年代的發展失敗1992年6月1日,我國在上海外匯調劑中心推出了外匯期貨交易試點,而對于該業務,贊成者和反對者兼而有之。但由于市場需求小,成交量小,沒有有效的監管機制,各地非法外匯交易盛行,在1996年3月27日,我國宣布《外匯期貨業務管理試行辦法》停止施行。[3](二)外匯期貨現狀分析1、外匯市場產品缺乏我國在岸人民幣外匯市場經過發展,從只有即期產品的交易到2005年逐步引入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產品,交易產品品種實現了多樣化,但是仍然沒有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的推出。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人民幣離岸市場在2012年9月就已經引入了人民幣外匯期貨。目前,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團(CME)市場、中國香港港交所、巴西等地均有人民幣外匯期貨。自2014年以來,新加坡交易所、莫斯科交易所以及中國臺灣期貨交易所先后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人民幣外匯期貨已成為全球重點關注的內容。全球市場將目光投向了人民幣外匯期貨,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光明遠景,人民幣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僅僅次于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體現了海外市場想要抓住機遇,爭取人民幣定價權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人民幣定價權被他國控制的尷尬局面,我國應該加快推出屬于自己的人民幣匯率期貨。2、參與主體單一除了外匯即期,外匯對(外幣對交易指通過交易中心進行的不涉及人民幣的外匯對外匯的交易)有非金融機構參與外,我國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只有金融機構,參與主體是相對單一的,所以我國金融市場還需要進一步開放。根據中國貨幣網的統計數據,進出口企業使用外匯產品比例較小,可以推進外匯產品尤其是外匯期貨的系統學習,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3、外匯衍生品需求增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外匯各產品交易量占比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從上圖可以看到,外匯衍生品所占比重逐漸加大,說明企業對外匯衍生品的需求日漸增加。外匯期貨在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外商投資、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推出外匯期貨將會促進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外貿企業回避匯率風險探討論文
遠期外匯交易,又稱期匯買賣。是指企業或證券交易商與銀行達成協議,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遠期匯率辦理外匯收付業務的交易行為。它是當今國內外回避匯率風險普遍的做法之一。采用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防范風險的成本低。企業不需繳納保證金,而只需支付手續費和風險保證費;二是靈活性較強。遠期外匯交易的貨幣幣種不受限制,交易的金額和契約到期日也由買賣雙方自行確定。我國的銀行已開辦這項業務,外貿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如外貿企業在與外商簽訂進出口合同后,一般要對未來的外匯匯率走勢作一判斷。如果我方為進口方,為防止到期支付外匯時匯率上漲而造成損失,便可與外商簽定合同后,立即與銀行簽訂買進外匯的合同,從而將匯率固定下來;如果我方屬賣方,為防止到期收匯時匯率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則要與銀行簽訂合同,將此外匯按幾個月的遠期匯率賣給銀行。當然,如果外貿企業預計匯率趨勢與上面談到的兩種情況相反,即我方為進口方時,預計匯率將下跌,或我方為出口方時,預計匯率將上漲,那么外貿企業不進行遠期外匯交易,即可獲取利率波動所帶來的額外利潤,但是匯率波動變幻莫測,外貿企業如無確切的把握,一般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防范為好。
從上述的交易過程不難看出,遠期外匯交易的實質是外貿企業將匯率波動的風險轉嫁給銀行。所以銀行除向企業收取手續費外,還要向企業收取風險保險費,即防范風險的成本。這一成本一般是以成交日的遠期匯率與交割日的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來表示。但因交割日的即期匯率很難確定,所以便用成交日的即期匯率來代替,即假使成交日的即期匯率等于交割日的即期匯率。
運用遠期外匯交易來防范匯率的風險已被國內外眾多企業證明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也有較明顯的缺點。采用這種交易方式,要求外貿企業在簽訂外匯買賣合同時,必須確定企業未來收付的外匯金額,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因為合同一旦簽定,就需按時按量進行交割,這也是遠期外匯交易的一個基本特點,即側重契約的商業行為。但對外貿企業來說,外匯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難確定,為了避免遠期外匯交易的這一弊端,外貿企業可利用由遠期外匯交易所派生出來的擇期外匯交易來回避匯率風險。
擇期外匯交易,就是在外匯買賣合同中不規定固定的交割日期,而只規定一個交割的時間范圍,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某日辦理交割。這種交易方式與遠期外匯交易方式相比大大方便了外貿企業,增加了企業的活動余地,但在采用這一方式進行交易時,企業應注意國內外各銀行對擇期的時間范圍的不同規定。如果中國銀行開辦的擇期外匯交易時間范圍是3個月,則在成交后的第三天起到3個月的到期日止的任何一天,客戶都有權要求銀行進行交割,但必須提前5個工作日通知銀行。
外匯期貨交易是指協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約定的匯率買賣一定數量外幣的交易。它與遠期外匯交易相比,具有三個優點:(1)投資者范圍擴大。在外匯期貨市場上,只要按規定繳納了保證金,任何投資者(不論大企業、小企業或個人)均可通過經紀人進行外匯期貨交易。但是在遠期外匯交易中,投資者的范圍則比較小,一般是與銀行有良好業務關系的大企業和信譽良好的證券交易商才有資格。(2)市場流動性大,市場效率比較高。在外匯期貨市場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存在,所以外匯期貨市場上的流動性比較大。(3)外匯期貨契約是標準化的合約,交易的貨幣也僅限于少數幣種,所以外匯期貨合約比較容易轉手和結算。
外匯期貨交易是于1972年5月16日在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上首先出現的。經過多年發展,成為當前外貿企業防范匯率風險的主要手段。
人民幣匯率定價分析論文
一、境外人民幣衍生市場發展概況
匯率制度改革后,我國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品種、放寬企業辦理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的條件、擴大銀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的掉期業務等。央行與外匯指定銀行還進行了外匯掉期交易,同時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也逐漸擴大。在發展外匯衍生產品方面,我國境內外匯市場仍以完善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為發展重點。2006年年初實行的做市商制度對擴大遠期外匯交易有所幫助,在新制度下,做市商實行新的結售匯頭寸管理,可以在即期市場對沖遠期交易,即允許做市商賣空美元,前提是銀行通過遠期頭寸保證其整體上擁有足夠的外匯頭寸,而這在過去是不允許的。在實行做市商制度后,銀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對沖遠期風險,這顯然有助于擴大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遠期交易。2006年7月1日進一步將新的頭寸管理辦法擴大到所有銀行。但總體上,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境內的人民幣外匯衍生市場發展仍相當緩慢,過于強調以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為發展重點,而一定程度排斥人民幣外匯期貨和期權等產品的發展。
與境內相比,在境外存在多種人民幣衍生產品,其中又以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NonDeliverableForwards,簡稱NDF)的交易最為活躍。自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境外人民幣升值壓力產生以來,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等地的人民幣NDF交易迅速活躍起來,日平均成交額已超過10億美元。而在境內,由于客戶與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無論是即期還是遠期都必須以實際經濟交易為基礎,銀行與客戶間的外匯交易量非常有限,由此也導致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也相當小,例如2006年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僅有704筆人民幣與外匯的遠期交易成交,而交易額為75.46億美元,日平均成交量僅為區區的6395萬美元[2]。從遠期交易看,境外人民幣外匯交易已經遠遠超過境內交易。
更加引人矚目的是,近期CME推出了人民幣期貨和期權,首次將人民幣衍生產品納入交易所交易。CME的人民幣外匯期貨采取無本金交割的標準化合約,每份合約為1百萬人民幣,目前約合12萬美元,最終清算價格為最后交易日的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即期匯率中間價"的倒數,根據CME網站顯示的行情,推出以來每日成交約在數十筆至上百筆之間,成交至今仍較為清淡。雖然短期內成交尚不活躍,但由于CME在外匯期貨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較之原來境外人民幣NDF市場發展,其長遠影響將更具沖擊力,無論對境內還是境外人民幣外匯衍生市場的發展均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其中最讓人關注的,莫過于對人民幣匯率定價主導權的影響。
二、對人民幣匯率定價權的影響評估
由于境外人民幣NDF交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加之境內遠期外匯交易不活躍,人民幣NDF匯率已經一定程度成為人民幣匯率預期的風向標。從這個角度看,境外人民幣衍生市場已經一定程度削弱了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定價主導權。人民幣NDF市場發展主要源于對匯率風險的恐懼,其報價更多地由感覺和沖動所決定,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非理性的。長期以來,人民幣NDF報價隱含的人民幣升值幅度都超過利率平價的升值幅度,也高于境內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的升值幅度。境外人民幣NDF匯率和境內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匯率在匯率制度改革之后也曾一度拉近,其原因是境內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境外NDF交易。但其后二者的差價又再次拉開,原因是2006年年初官方重申不允許境內機構參與境外NDF交易。目前,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一定程度上仍是兩個分割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