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3:12: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區域產業

區域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它屬于新興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卻已成為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廣陽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置格局的發展定位,而在二、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快發展我區文化產業,必須根據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趨勢、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潛力和對策措施要有清醒的熟悉。

一、廣陽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區文化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10余年的培育和建設,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在我區初步形成包括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文藝演出、工藝美術、信息服務、廣播影視、群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列入區級文化體育部門統計范圍的文化經營單位已達655家,其中印刷裝訂復制企業197家,出版物、音像經銷單位224家,文化娛樂場所62家,群眾文化活動場所28家,體育經營單位30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14家。從業人員總計5000多人,注冊資本共計2億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26家,50萬元以上的58家,10萬元以上的385家,10萬元以下的186家。按經濟類型劃分,民營企業和攤點占總戶數的90%以上,占注冊資本的80%,成為產業主導力量。

縱觀全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從初期一些文化單位率先進入市場開展以文補文的經營活動、部分文化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到個體、私營經濟大舉介入,經營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再到今天文化產業合法身份的確立,作為新興的朝陽行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區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經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但是,從全區現實情況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組織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競技爭力差,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觀治理政出多門、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20**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占當年財政收入的6%,與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當。行業上除印刷業一枝獨秀外,其它領域的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以服務本地低端市場為主要業務,經濟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產業群體。

與此相對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發展規模上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眾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800億元,潛在文化消費能力約為4000億元,以此為標準,僅區內潛在文化消費需求即達1億元,同時還能服務京、津、冀近億的消費人群。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大力發展我區的文化產業,對于推動經濟增長、有效拉動內需以及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查看全文

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研究

1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概況及旅游產業現狀

1.1藍色經濟區2013年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概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山東省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發展速度較快。隨著藍色經濟區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東營、濱州兩市的旅游收入與其他五市相比較少,青島市的旅游收入最高為937.19億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對地方GDP的貢獻都是很大的。發展旅游業給各地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區域旅游合作、聯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競爭力、增強旅游地的抗風險能力。集團化營銷戰略、半島藍色經濟區互惠旅游計劃、“好客山東”旅游品牌的建設等等,都是發展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舉措,各地政府也越來越注重發展旅游業,加強推進區域旅游協作。

1.2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旅游總收入變化情況

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的旅游總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藍色經濟區旅游總收入由2004年的439.75億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2634.3億元,增長率達到了599.2%,年均增長率為4.99%。青島市的旅游經濟比較發達,旅游收入遙遙領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達到了937.19億元,同比增長16.04%。13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接待國內外游客情況2013年,山東藍色經濟區7市的旅游總收入達2634.3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7.312億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萬人次、國內游客4.43億人次,分別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藍色經濟區中,旅游業實際上已成為主導產業。

2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產業園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1我國產業園區迫切需要升級

產業園區是指為促進產業發展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肩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產業園區是一個歷史范疇。目前,根據世界商品經濟、貿易和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產業園區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產業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腓尼基人指定南部海港和北非殖民地迦太基為特殊的商業和貿易區,并為外國商船提供通道。1574年意大利在熱那亞灣雷格亨港口建立的自由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經濟園區”。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工業園區蓬勃發展,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我國自1979年設立蛇口出口工業區開始,產業園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產業園區形式多樣,包括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園區、科技城、創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等,經濟特區、保稅區、免稅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截止2018年底,我國僅省級及國家級開發區已達2675家,其中國家級開發區219家,國家級高新區168家,國家級自貿區12家,省級開發區2053家。以國家級經開區為例:2018年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占全國的11.3%;實現財政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占全國的10.6%;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金額占全國的20.4%;實現進出口總額6.2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的20.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12531億元,同比增長12.8%,占全國的25.4%;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達到9001億元,同比增長21.2%;占全國的20.3%。可見,產業園區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園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它已不能滿足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時代要求,必須要亟需升級。其中,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不平衡,由于認識和實踐的偏差,產業園區發展初期主要強調制造企業的集中,服務業則天然缺乏,隨著產業園區規模擴大,服務不足問題日趨嚴重;②產業與城市發展不平衡,很多產業園區脫離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要素稟賦,一哄而上跟風熱點,因為得不到城市資源的相關支持,很大一部分工業園區的開發與城市的配套設施功能不匹配,成為孤島,與居民區在空間上處于分離狀態;③政府引導與園區自組織發展不平衡,我國產業園區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這導致園區管委會在社會建設方面職能有限,行業協會功能不能有效發揮,龍頭企業難以充分發揮對區內配套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④經濟與環境發展不平衡,為留住企業和擁有漂亮的GDP數字,一些園區放寬企業入園標準,忽視進駐企業的排污治污,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產業園區發展不充分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空間利用不充分,許多園區土地利用過于粗放,甚至圈地發展房地產,造成土地空間的嚴重浪費;②集聚效應發揮不充分,多數產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過度追求大而全和短期效益,在追求企業數量集聚的過程中,缺乏整體規劃和明確的產業定位,沒有重視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之間的聯系。與產業集群要求相去甚遠;③創新系統發展不充分,目前許多產業園區還停留在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階段,企業創新意識不強,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不緊密,創業創新氛圍不強;④區域品牌建設不充分,產業園區對于區域品牌的形成機理和內涵認識模糊,產業園區同質化嚴重,造成“千園一面”和重復建設,即使盲目打造的區域品牌也多數淪為形象工程。從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的盈利渠道看,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產業園區的收入仍然主要依靠地產增值。地產增值是指依附在土地溢價基礎上的一種盈利模式,即通過建設工業廠房、物流倉庫、辦公樓宇、商業配套設施并以出租出售方式供企業使用,同時提供物業服務。這與傳統的商業地產模式區別不大。隨著近十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熱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遠超很多行業的盈利水平。在這種模式下,園區運營主體更像一個有規劃的地產開發商,獲利能力非常的強大,財力積累雄厚,但此運營模式導致的問題很多,其前景堪憂。目前在A股中,有15家園區開發企業①,全部被劃歸為房地產板塊,這是土地盈利模式的直接反映。以上海臨港(600848)為例,2018年營業收入有94.1%來自房地產行業,僅有5.9%來自其他行業。這種以土地增值為主導的盈利模式,既是我國產業園區粗放型發展的結果,也是造成園區產業創新乏力、產業園區升級緩慢的原因。為著力構建產業園區發展新體制,2016年5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國民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和促進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對國民經濟技術開發區提出了提高開放經濟質量、加大開放力度等五項建議。改革自治,建立現代工業體系,完善國內外政策。合作平臺的作用,強化要素保障,資源集約利用。為順應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意見》明確指出:支持區內企業開展上市、業務重組等;支持建設主體進行資產重組,調整和優化股權結構,引進私人資本和外國投資者;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發展和建設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和上市。《意見》為打造產業園區體制機制新優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功能、促進產業升級和拓展園區發展新空間提供了創新思路和制度框架。

2園區升級的核心是提升企業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園區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空間集聚所帶來的正外部性。馬歇爾(1890)認為集聚帶來的專業化投入和服務、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市場和企業技術溢出是空間集聚的主要原因。洛施(LoschA.,1940)認為外部經濟、公共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向輔助工業提供生存前提和偶然性都是產生集聚的原因。熊彼特(1934)他認為創新不是均勻分布而是趨于群集。繆爾達爾(MyrdalG.,1957)認為產業聚集的原因是累積循環因果效應。錢學鋒和梁琦(2007)認為集聚是社會分工的空間組織形式。沒有分工,就沒有集聚。集聚的形成促進了分工利益的實現。胡安•阿爾卡塞爾等(JuanAlcacer,2014)認為集聚經濟使新公司能夠享受要素池的好處。波特(1990)認為,由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大關鍵要素為基礎變量、以機會和政府兩個輔助變量構成的“鉆石模型”,可以解釋解釋產業集群。從產業實踐角度看,產業園區是主動利用產業集聚規律以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工具。產業園區對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正外部性是通過園區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經營活動來實現的,這種正外部性則根源于勞動分工體系的動態發展過程。亞當•斯密(1776)論證勞動分工可以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加速國民財富積累,首次提出勞動分工理論。而現實中的勞動分工水平受交易費用制約,當勞動分工的邊際收益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時,分工就不再深化。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產業園區通過要素集聚和產業集聚可以加強企業間的協作、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勞動分工深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產業升級。現實中的勞動分工體系及其演化過程異常復雜,而作為勞動分工結果的生產要素則相對容易辨識、總結和論證,因此在生產要素領域產生大量研究成果。盧卡斯(LucasR.E.,1989)指出人力資本具有正外部性。內生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引擎。知識和智力將是人類未來發展將更多依賴的財富。在勞動分工日益深化的趨勢下,波特(PorterM.,1990)認為不同生產要素對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截然不同(初級生產要素已不再重要,高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專業生產要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更具決定性和持久性),生產要素的創造機制遠比擁有生產要素的程度重要,產業競爭力卓越的國家經常也是創造生產要素或提高必要生產要素的高手,政府在投資生產要素時應偏重初級和一般性項目,企業或個人更擅長高級和專業性生產要素的創造。從要素演替角度看,周元和王維才(2003)認為開發區必須經歷四個發展階段:要素驅動、產業主導、創新突破、財富集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階段也可能衰退。李耀堯(2011)以開發優勢是開發區的主要特征,可分為四個階段:比較優勢集聚、競爭優勢集聚、創新優勢集聚和財富優勢集聚,對應的目標分別是成本最小化、市場占有擴大化、規模報酬最大化和科學發展內生化,我們還認為,中國大部分開發區都處于第一和第二階段,少數開發區處于第三階段或轉型為第四階段。從績效衡量角度看,產業園區刻意追求正外部性意味著對完全競爭市場的否定和突破,意味著市場價格信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靈,從而使得產業園區以及園區企業績效評估變得復雜模糊,而不準確的績效評估難免會造成政策制定、執行及評價的困難和低效。更嚴重的是,我國在評估和考核產業園區及園區企業時長期使用以地區生產總值(GDP)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如產值、增加值、投資額、稅收、進出口額等。這些傳統指標無法契合園區運營和企業經營活動的本質追求,再疊加上不完全競爭市場,勢必給產業園區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等各項工作帶來一系列挑戰,嚴重時甚至會陷入盲人瞎馬的困境。其實,傳統考核指標體系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早期根據當時的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和對經濟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當時的情況是:市場體系處于培育和發展初期、資本市場發育很不成熟、對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的探討尚處于起步階段,當時園區管理工作存在著濃郁的計劃經濟的思維傾向。經過40年改革開放,目前我國的市場體系已發育得比較成熟,政府已充分認識到并且重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加速發展和完善。新時期,國有資產監管模式已轉向“以管資本為主”,“房住不炒”調控政策使得房地產步入理性發展軌道,我國產業園區升級的方向是向財富集聚階段邁進,應該充分認識并強調產業園區的財富創造職能,建立以園區企業價值、園區上市公司市值、園區運營主體價值等以價值為基礎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價值的本質就是未來預期收入的折現值總和,以價值為基礎的指標體系不僅在時間維度上對經濟主體的未來有充分的考慮,而且在空間維度上也綜合考慮到正外部性,更有現實意義的是,以價值為基礎的指標體系與企業經營和園區運營的動機高度契合。

3產業園區運營向產業增值模式轉變

以價值為基礎的考核體系能夠推進產業園區運營模式由傳統的地產增值模式向產業增值模式轉變。在產業增值模式下,園區運營主要包括:產業投資、中介服務、平臺服務、公共服務。產業投資是指園區建立或控股專業性的產業投資機構,如天使基金、創投資本(VC)、私募股權基金(PE)等,對產業園區內各發展階段的有潛力的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股權投資,促進企業成長并獲取長期收益。中介服務是指整合產業資源、引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向入園企業提供工商注冊、法律咨詢、人才外包、資源認證、技術中介、管理咨詢、知識產權服務、融資服務、網絡通信服務等全套產業服務,并向服務提供商收取適當傭金。平臺服務是指組建專業咨詢部門或專業化公司,自主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服務、金融信貸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直接獲取服務收益。公共服務是指響應并承接政府委托的各類政策性服務項目,并以政府補貼和稅收獎勵等形式獲得收益。產業增資模式的核心是產業投資,它直接把產業園區運營收益與園區企業價值聯系起來,有利于將產業園區的正外部性進行內部化和資本化,從而激勵園區運營主體充分利用和強化園區運營的正外部效應和積累循環因果效應。我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拾階而上的新階段,實現產業園區運營方式由土地增值向產業增值轉變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優化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及三者之間的相互支撐作用。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制定和推出一系列旨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針政策,使得創新已提升至國家發展的核心,加之目前科技創新板已正式開板,從而為產業園區運營模式升級提供制度保障、市場基礎和操作工具。以產業投資為例,產業園區通過自己控制的各類股權投資機構,向有潛力的入園企業提供資本、服務和技術,最后通過被投資企業價值增值獲取遇股權投資相稱的投資收益。借助這種盈利模式,可以幫助園區實現正外部性的內部化,可以激勵園區運營商提升各類園區服務以便給入園企業創造更多“正外部性”,同時園區運營主體更加注重以企業價值為核心實現園區企業的優勝劣汰,從而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升級。這種以股權投資為有效連接手段、以園區企業價值增值為目標、以提高園區服務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園區運營模式,天然具有強烈的自我積累和循環因果效應,從而實現新時期我國產業園區的企業增值、產業增值和園區升級。目前我國日益發展和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則為園區企業和園區運營企業實現價值增值帶來甚多機會。

查看全文

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研究

職業教育應圍繞地方產業,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特色專業,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互補,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研究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為切入點,以儀征汽車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研究起點,對儀征技師學院19同征汽車電子精英班的“一班一企”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在階段性人才培養的成效中分別從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角度提出進一步優化的路徑,對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共同培養儀征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問題的提出

十三五期間,在儀征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儀征堅定不移地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逐步形成以汽車制造與汽車電子、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與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創文旅等4大產業為主的地方特色產業。其中,建設中的儀征汽車電子產業園以大眾汽車二期項目為支撐,以汽車電子產業為依托,以汽車電子和精密配件為主攻方向,拉長產業鏈,充分放大整車生產基地和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的品牌優勢。到2021年,儀征有望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知名的汽車生產基地。在十四五規劃中,為充分發揮大眾二期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優勢,汽車電子產業園至少引入25家汽車電子相關企業,培育15家高新技術企業,塑造7家行業支柱型企業,造就3家區域主導型企業,進而打造特色汽車電子產業示范基地。因此,作為縣域級的儀征技師學院如何把握汽車電子這一產業浪潮,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對接產業結構調整,按崗位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更好地服務于汽車電子產業園,對提升儀征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219同征汽車電子精英班組建的背景

2.1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明顯

我院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創辦于1986年,經過多年的建設,先后被評為江蘇省職業教育“十五”“十一五”示范專業,江蘇省職業教育“十二五”重點專業、示范專業,國家級示范校首批重點建設專業,同時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主干專業,形成汽車電子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電子商務等電子信息專業群。

查看全文

區域產業政策特征論文

區域產業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和社會目標,以區域產業為直接對象,通過對有關產業的保護、扶值、調整和完善,參與對有關產業的保護、扶植、調整和完善,參與產業或企業的生產、經營、交易活動,以及通過直接或間接干預商品、服務、金融等方面的市場形成和市場機制來影響區域布局和發展政策的總和。

區域產業政策主要包括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和主導產業發展政策。區域經濟發展是靠主導產業來帶動的,區域實行什么樣的主導產業發展政策是至關重要的。

一、區域產業政策的特征和作用

(一)區域產業政策的特征

區域產業政策的作用范圍是區域產業,是為實現區域產業布局、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合理化或優化的,其特征是:

1.區域產業政策具有系統性。區域產業政策是一個復雜變化的大系統,對該系統實行控制和調節的產業政策也必須具有系統性。區域產業政策的系統性不僅表現為他是一種完整的和綜合性的政策體系,而且在于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分層次的。區域產業政策是具有系統性的產業政策,是區域經濟政策的核心,他與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區域經濟調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查看全文

區域產業競爭力分析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競爭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家(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各國(區域)產業發展能力的競爭”。而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卻較為普遍地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產業結構層次低、創新程度低、產業配套能力低、產業國際競爭能力低的一系列問題。為此,克服產業發展中的“五低”障礙,從理論上認清產業集群的本質尤其是產業集群對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作用機理,對于區域經濟管理層的公共經濟政策選擇無疑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概念概述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現象。它是一種介于市場與科層組織之間的中間產業組織形態;區域產業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的動態概念,是由區域內產業的資源、技術、管理、機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主導優勢。

三、產業集群對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作用機理

從作用機理上看,產業集群對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

查看全文

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研究

一、文化資本化與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

(一)文化資本化的實現基礎

文化資本化即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實現文化價值增值的過程。文化資本化是一種資源開發利用理念、開發利用模式,其具有價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夠實現資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內涵、吸引性不夠以及特色性不強的文化就很難實現其資本化。文化資本化的實現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備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開發的潛力和價值,其體現在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廣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劉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文化的壟斷性。文化壟斷性體現為文化在區域的獨有性。擁有地域壟斷性的文化其所開發的文化產品在區域范圍內因其壟斷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實現文化的資本化開發,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強,即文化具有系統性,能夠被開發成文化產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場吸引力。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將其開發成系列的文化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機制

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根據其作用層級關系分為初級作用和深度作用兩個層次(見圖1)。1.初級作用初級作用即通過文化資本化所引發的對于文化自身及其相關延伸產品的作用和影響,其包括文化產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產品化即通過對文化進行深度、系統和全面開發,將其開發成能滿足文化審美訴求、且能夠為經營者盈利的產品模式,如溫州橫店影視城。文化產品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協調發展;文化有形化即通過一定的載體,實現文化由無形向有形化的轉變,公眾能夠通過有形的文化形式,體驗和欣賞無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類文化類旅游節慶;文化品牌化即通過文化的產品化和營銷,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蘇的園林文化等均屬于此。通過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區域具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鏈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資本化的基礎上,文化產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終促進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的合理演進。(1)促進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文化旅游業包含若干子產業。文化旅游各子產業內部結構協調即內部各系統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區間的等級關系、文化旅游商品間的類別和檔次結構的協調等。文化資本化在實現文化產品化和有形化的過程中,通過市場調節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協調發展。(2)促進產業間結構協調[3]。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包括了諸如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節慶活動等。在文化資本化的作用下,資源各要素按照價值和市場規律合理有序流動,文化旅游產業間的結構不斷優化和協調。(3)促進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各區域由于比較優勢的差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競爭力差異較大,因此,區域間應該進行有效協作。在文化資本化的影響下,各區域發展各自擁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三)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形態與階段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探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漸深化,產業集群逐漸成為世界性經濟現象之一。產業集群理論是對區域內相關企業集結成群實現競爭優勢現象和機制的揭示,這種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迅速發展開來。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推動途徑中,對產業集群進行建立和發展已經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途徑,也是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選擇與趨勢。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綜觀經濟勢頭強勢的地區,經濟發展均較大程度地依賴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因此,立足產業集群視域,研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戰略,有助于區域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產業集群相關理論

關于產業集群的理論分析,波特教授的研究較為系統。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某一特定領域),連片式地集中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具有健全的外圍支持產業體系,上、中、下游機構完整的有機體系。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是產業集群所強調的,波特還指出,產業集群會促使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現象的形成。對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來說,特定產業的空間集聚具有基礎性作用,但產業集群的發展并非任何產業集聚都能實現。[1]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問題,通常與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有關,產業集群能否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取決于其動力機制的完善程度。從機制的概念來看,其主要指相對穩定的構成方式和作用規律。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必須是對產業集群發展和演化具有驅動作用的力量結構體系及運行規則,且這一過程必須具備穩定性和規律性。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并非靜態的,而是會不斷地演進發展,是一種動態機制。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僅立足某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來說,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系統,但當其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時,又并非穩定不變的結構體系。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這種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到“穩定”的過程,是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本質特定的體現,實踐表明,產業集群發展的持續、健康均以不斷完善的動力機制為保證。[2]總體來說,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如圖1所示。圖1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動力機制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本地區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在現代社會中,產業集群已經發展成為當前十分普遍的經濟地理現象,尤其在發達國家中。從歐洲農業來說,大部分國家都有其集群特色產業,如荷蘭與比利時,前者對花卉與牛奶比較專注,后者則專注于養雞與雞蛋等。這種精細化分工與專業化生產,使各個國家都發展出了一批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特色專業產業群。再以美國的利福尼亞和馬薩諸塞為例來說,前者專長的葡萄酒業群與后者專長的制鞋業群等,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在我國,電子產業主要聚集在北京,紡織業和機械制造業主要聚集在上海,航天產業主要聚集在西昌,小商品主要聚集在溫州、義務、廣州等地。從對浙江省的年產值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區的統計來看,就有超過500個,平均每個縣的產業集群群體至少3個。[3]在所在地區,這些產業集群經濟影響力還在不斷刷新,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產業集群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議

(一)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加強規劃。在產業環境的營造中,以及產業壯大發展的歷程中,產業集群規劃編制是其中重要的基礎性條件。雖然市場機制是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推手,但健康的產業集群卻并不能僅僅依賴市場機制,還需要政府的調節。[4]政府必須從各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對符合地區發展的產業集群戰略規劃加以制定。與市場緊密結合,是產業集群規劃的前提,政府干預應遵循市場原則對良好的協作分工網絡進行建立,突出全球價值鏈銜接的集群發展。在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產業集群發展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協調作用。工程項目的實施必須圍繞重大工程與重大項目進行設計,并將物流、教育、展覽等共同規劃其中,促進關聯效應的強化。在對重點工業生產項目入區建設進行吸引的過程中,要對物流配送、研發中心等相關設施與項目的進入一并考慮,將產業配套搞好,實現商務成本的降低,促進競爭效率的提高。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規劃中,應著重服務的延伸、滲透和帶動,圍繞重點產業帶進行開發,通過對傳統產業單一布局規劃模式的突破,促進相關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的配套完善。(二)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環境進行優化。優化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環境,首先應對區域市場環境進行優化。各級政府應對于區域市場環境有關的規章制度及監管體系等進一步完善,使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應加強對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的建立,對要素市場不斷發展和豐富,推動生產要素資源流動的有效性。還應引導區域企業積極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對其參與性給予鼓勵,通過競爭促進區域產業競爭力及應對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來說,良好的區域文化環境也是重要影響因素。為了促進集群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對于區域內經濟協同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進行梳理和創新,營造符合當前時展的敢于創新和競爭的區域文化環境。[5]還應對區域內誠信觀念加強樹立和強化,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成本與風險的降低。除了要鼓勵競爭外,還應營造崇尚合作的文化環境,使集群內企業處理好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在競爭中實現合作。對區域內產業集群發展,政府部門應從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加強規劃,改善產業集群內的產業環境,推動不同形態產業集群的形成,從政策環境上保障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三)對科技加強投入促進產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當前世界各國產業集群的優勢離不開其科技水平,只有對科技加強投入,促進產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其發揮更大作用。[6]集群的自主創新,可通過科技計劃引導來展開。根據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實際情況,地區政府應對區域集群創新網絡積極構建和完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依靠產業集群中各個企業的共同發展實現的,所以科技創新也應體現在區域每個企業中,區域各個企業必須促進自身系統集成能力的提高,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區域內集群創新網絡建設,則需對集群優勢企業帶頭和示范作用充分發揮,為區域內集群創新提供核心作用。還可對區域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科技資源充分利用,加強區域內產學研合作的深化,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有效輸送給區域內集群企業,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集中的技術支持。在集群創新成果產生和轉移的過程中,科技產業化平臺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在建設區域科技產業化平臺時,要對以專業化集群或科技園區為依托的專業技術孵化平臺加以發展;也可以科技情報研究機構為依托,對資源共享基礎平臺進行有規劃、重點和層次的建設,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科技支持。(四)對產業集群經營國際化不斷推進獲取全球競爭力。產業集群的國際化經營,是通過對全球價值鏈活動的參加,對全球資源進行利用,促進全球市場開拓,對全球競爭力進行獲取的過程。[7]因此,不斷推進產業集群經營國際化,首先需要對全球價值鏈體系積極主動地融入,通過不斷地競爭對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進行搶占。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要立足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對國際競爭主動參與,促進區域產業集群國際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升,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于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競爭對手,必須要密切關注其戰略定位,集群企業在嵌入價值鏈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調整優化集群視角和方式,促使區域內國內外先進要素資源集聚速度加快,同時對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延伸,實現持續升級區域產業集群的國際戰略目標。并利用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內相關產業和配套服務業不斷地成長,在其帶動效應性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快速發展。產業集群理論的發展,讓我們進一步地認識了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效應,在經濟發展和建設中,我們應對產業集群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通過各種戰略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圈區域產業集群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關系;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現狀分析;基于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對策與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創新體系、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關系、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現狀、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現狀、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保持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和先進性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產業集群創新

論文摘要:產業集群創新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它與區域創新體系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政府可以制定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與區域創新體系相融合的發展政策,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對于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而言,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發展問題是“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因此,加強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應用研究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關系

1.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一國內的一定地域范圍內,將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或這些要素的新組合引人區域經濟系統,創造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新的系統功能,使區域內經濟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從而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區域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區域創新體系由主體要素(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區域內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環境要素(包括體制、機制、政府或法制調控、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條件等)三個部分構成,具有輸出技術知識、物質產品和效益三種功能。

查看全文

區域特色產業識別論文

[摘要]選擇合理的特色產業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作用和經濟競爭力的增強是不言而喻的,對產業發展尚不夠成熟的區域來說尤為重要;本文從特色產業的內涵出發,研究特色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為區域選擇合理的特色產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專業化

一、前言

產品差異性是增強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對市場控制能力和收益的重要因素。特色產業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特色”,而這一特征正是產業差異性的來源,構筑了強勢的產業競爭力。特色產業的選擇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優勢或特色產業本身的發展,而且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二、特色產業的內涵和特征

特色產業的“特色”是產業差異性的表現,針對特色內涵的解讀,路富裕(2001)認為:“所謂特色產業,是指在一個縣、一個市或更大的范圍內,以資源、技術、人才、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產品為龍頭,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形成龐大的生產經營群體,其產業具有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具有較強的特色,較長的產業鏈,較高的知名度,較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市場化、規模化、一體化、集約化的特點。王芳(2004)對特色經濟進行了研究,對于特色產業,根據其研究成果可以理解為:特色產業是指在一定的經濟區域范圍內,以特色產品為前提,以特色產業群的建設為核心,以特有資源轉化為基礎,以特色技術為支撐,具有市場適應性、效益性、開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續性的比較優勢產業。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特色產業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