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研究

時間:2022-08-28 04:11:28

導語: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研究

一、文化資本化與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

(一)文化資本化的實現基礎

文化資本化即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實現文化價值增值的過程。文化資本化是一種資源開發利用理念、開發利用模式,其具有價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夠實現資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內涵、吸引性不夠以及特色性不強的文化就很難實現其資本化。文化資本化的實現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備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開發的潛力和價值,其體現在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廣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劉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文化的壟斷性。文化壟斷性體現為文化在區域的獨有性。擁有地域壟斷性的文化其所開發的文化產品在區域范圍內因其壟斷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實現文化的資本化開發,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強,即文化具有系統性,能夠被開發成文化產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場吸引力。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將其開發成系列的文化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機制

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根據其作用層級關系分為初級作用和深度作用兩個層次(見圖1)。1.初級作用初級作用即通過文化資本化所引發的對于文化自身及其相關延伸產品的作用和影響,其包括文化產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產品化即通過對文化進行深度、系統和全面開發,將其開發成能滿足文化審美訴求、且能夠為經營者盈利的產品模式,如溫州橫店影視城。文化產品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協調發展;文化有形化即通過一定的載體,實現文化由無形向有形化的轉變,公眾能夠通過有形的文化形式,體驗和欣賞無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類文化類旅游節慶;文化品牌化即通過文化的產品化和營銷,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蘇的園林文化等均屬于此。通過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區域具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鏈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資本化的基礎上,文化產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終促進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的合理演進。(1)促進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文化旅游業包含若干子產業。文化旅游各子產業內部結構協調即內部各系統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區間的等級關系、文化旅游商品間的類別和檔次結構的協調等。文化資本化在實現文化產品化和有形化的過程中,通過市場調節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協調發展。(2)促進產業間結構協調[3]。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包括了諸如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節慶活動等。在文化資本化的作用下,資源各要素按照價值和市場規律合理有序流動,文化旅游產業間的結構不斷優化和協調。(3)促進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各區域由于比較優勢的差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競爭力差異較大,因此,區域間應該進行有效協作。在文化資本化的影響下,各區域發展各自擁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三)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形態與階段

1.演進形態

在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的形態具體表現為:(1)營銷過程中的文化宣傳。即在旅游產業發展進程中,尤其是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為了提高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地域有代表性的文化便被提煉成營銷口號,用作區域營銷推廣;(2)主題景區開發。主題景區開發即開發以某一歷史事件、文化等為主題的景區。其是通過文化的顯性化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再現與活化。通過主題景區的開發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3)節事活動的開發。節事活動包括節日、慶典、事件、活動等諸多范疇。節事活動的開發實現了文化的動態化、舞臺化、顯性化,是旅游產業結構演進的高級階段。通過節事活動的開發,旅游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單一的觀光旅游產品結構向多元化、系統化產品結構的進化。

2.階段

文化資本化過程中的旅游產業結構空間演進的階段主要表現為:(1)單一產業結構階段。在文化資本化的初期,由于文化僅用作區域營銷宣傳,旅游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六個要素存在短板。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多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而參與性、文化性的旅游產品相對缺乏;(2)調整與協調階段。隨著文化資本化的進程,主題景區不斷得到開發,旅游產業結構開始調整,產業之間與產業內部不斷得到協調;(3)系統優化階段。隨著節事活動的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結構的出現,導致旅游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尤其是旅游產品的結構實現了系統發展,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核心產業實現了系統優化。

二、寧德市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現狀及原因

環三都澳區域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距溫州都市經濟圈核心圈層2523km,位于其協作圈層,距福州都市經濟圈核心圈層118km。該區域包括福建省寧德市蕉城、福安、霞浦、東僑4個縣(市、區、開發區)的20個鄉鎮(街道),陸地面積163010km2,占寧德全市面積的122%;海域面積714km2,占寧德全市面積的16%。

(一)現狀

目前,寧德市主打“閩東北”親水游。在此運作理念下,寧德市塑造了基于自然旅游資源的旅游景區。受其影響,環三都澳區域僅開發了楊家溪、葡萄溝、三都澳景區等觀光型旅游產品。然而,擁有強大市場需求的文化性旅游產業發展則不健全。具體表現為。1.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處于起步階段受到旅游業發展理念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到目前為止,環三都澳區域所開發的旅游資源以文化性旅游資源為主,如濱海旅游資源、海島旅游資源等。而文化性旅游資源因開發理念、開發利用模式以及資源整合等因素影響,文化資本化實現程度較低,其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開始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從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分析,目前僅開發了畬族民俗文化,即開發蕉城區上金貝村。但從資源的稟賦程度分析,環三都澳區域擁有豐富的民俗、紅色、宗教以及飲食文化等旅游資源。但是從上金貝村的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其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文化沒有真正地作為一種資本進行運作,而是存于原生的狀態;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較低。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分析,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缺乏深度、系統開發。蕉城區上金貝村景區的建設,僅僅通過建筑復原的方式建設了金貝寺、古墓游覽區、村落景觀游覽區等。資本化的過程就是需要對資源進行系統的整合、優化,資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零散開發模式不是真正的文化資本化。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獨具特色的畬族民俗文化沒有通過舞臺化和有形化的方式實現其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整合。2.文化旅游產品較少,且結構單一文化性旅游產品從旅游景區和旅游商品兩個角度分析。對于旅游景區而言,目前寧德市重點打造了以蕉城區上金貝村為代表的文化性景區。文化資本化的廣度與其文化賦存是不成正比的。綜合比較該區域旅游資源賦存現狀,具有區域重大影響力的霞浦縣赤岸及其空海文化、蕉城霍童古鎮及民俗文化、蕉城支提山及其宗教文化等均沒有實現資本化運作。因此,其文化性旅游產品較少,且相對于其文化類別而言,結構過于單一。旅游商品作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了旅游者的感知。目前,環三都澳區域所開發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依托地方農副產品開發的商品。而真正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則較少,比如畬族民俗服飾、發飾及頭飾等旅游商品則開發過少。文化資本化的過程需要與相關產業實現高效地整合,實現其產業化運作。寧德市市面上所銷售的畬族銀飾更多是以工藝品或奢侈品進行銷售的,沒有與旅游產業較好的結合,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本區域文化的資本化進程。3.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過程中,其產業發展存在短板,且結構搭配失調。環三都澳區域文化資本化廣度的缺失,導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的短板問題。文化性景區僅蕉城區上金貝村和支提寺,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僅每年定期舉辦的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已開發的支提寺以及實現資本化運營的上金貝村以及相關的旅游商品與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稟賦相比較而言,極不匹配。文化性景區建設的滯后以及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的缺失成為了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短板,導致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作為文化的邊緣地帶,文化資本化進程的緩慢,為環三都澳區域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民俗文化,如閩東畬族傳統民俗文化、“二月二”燈會、線獅表演、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等。從文化性景區的結構分析,蕉城區上金貝村,支提寺景區分別是基于畬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開發出來的。相較于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賦存度而言,其結構過于單一,且結構搭配不合理。4.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發展不協調受區域旅游資源稟賦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存在較大差異。目前,蕉城區的三都澳景區、霞浦的楊家溪景區和福安葡萄溝景區開發較早,且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相比之下,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在資本化進程中,空間發展不協調。(1)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福安將畬族民俗文化表演與西塔葡萄溝整合為一體,在旅游者采摘南國刺葡萄的同時欣賞畬族民俗文化表演,并已實現其文化資本化及產業化運作。蕉城的上金貝村景區建設如火如荼,且每年吸引一定的旅游者,雖為該村帶來了一定的餐飲銷售收入,但是整個景區仍未進入產業鏈整合。霞浦縣沒有進行文化景區的建設。因此,該區域文化資本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2)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差異大。從文化旅游資源的賦存度分析,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旅游資源各具特色,且均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從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水平分析,蕉城區的上金貝村主打畬族民俗文化牌,景區建設初具規模,且具備了一定的區域影響力。福安西塔葡萄溝除了葡萄收獲的季節舉辦畬族民俗文化活動表演之外,其它時間基本是開放狀態。因此,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差異大;(3)區域間發展缺乏協調。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才能實現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蕉城區、福安市和霞浦縣雖然各自擁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對各自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有效整合。因此,以致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競爭力差異大。

(二)原因

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存在的問題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資源資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相對于自然旅游資源而言,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利用則相對復雜、系統且技術要求較高。以“閩東北”親水游為主題的觀光旅游產業發展較早,且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是文化旅游產業則因為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發展緩慢。首先,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未受到重視。環三都澳區域的山岳、水體、島嶼等旅游資源豐富,且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但是具有極大開發潛力、能夠改變目前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明顯季節性的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僅文化性旅游資源開發的少,且資本化開發利用層次淺;其次,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深度不夠。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深度開發即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內涵、實現文化的有形化和舞臺化開發。每年定期舉辦的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以及福安西塔葡萄溝的畬族民俗活動表演是實現畬族民俗文化舞臺化的重要表現。但是就其策劃的節慶活動產品而言,資本化開發的理念落后、對文化精髓挖掘不夠、產品的策劃缺乏創新。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環三都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從兩方面影響該區域文化資本化及其旅游產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影響了文化資本化及產業發展的理念。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區域,其在國民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理念越先進。反之,則理念落后。環三都澳區域作為海西西岸經濟區重要的城市群,因其處于溫州都市經濟圈與福州都市經濟圈的斷裂層,經濟發展水平落后[4]。因此,從該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軌跡分析,其過度重視以閩東北“親水游”為主題的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文化旅游資源的資本化開發價值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影響了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持。相對于觀光旅游產業而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投入則更大。其主要表現在用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節慶活動策劃與運作、文化性景區的建設、策劃團隊的管理以及營銷等各方面。環三都澳區域經濟發展的落后直接影響了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各方面的資金來源。3.區域旅游資源缺乏整合文化資本化進程需要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高度整合。資源的整合能夠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化。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群因區位相鄰、文化同源而形成了既豐富多彩、又具有一定同質化的文化旅游資源。在當前政績考核機制下,受利益訴求刺激,各城市在文化資本化利用過程中,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缺乏協調,造成文化旅游產品出現同質化的現象。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和福安西塔葡萄溝的畬族歌舞表演就存在同質化問題。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是一個完整體系,其包括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傳統民俗文化、服飾文化、傳統建筑文化以及風物特產等。因資源整合力度欠缺,霍童“二月二”燈會舉辦的線獅表演、鐵枝表演、踩高蹺等活動,蕉城的霍童古鎮、貴村古鎮村落文化及支提寺宗教文化等均沒有開發成文化類節慶旅游產品4.區域協作發展機制缺失市場是調節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其也存在滯后性。因此,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沒有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文化資本化的過程需要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協作開發。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對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合理和系統規劃,造成了文化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和低水平競爭。在旅游產品以及旅游線路整合方面,現行的旅游線路均為觀光旅游景區。而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資源沒有被系統開發出來,并整合到旅游線路中去,這也是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三、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路徑

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滯后,不僅影響了文化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而且也影響了整個區域旅游產業的結構的合理演進。文化作為環三都澳區域重要的資源,應通過其資本化實現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演進。

(一)實現產品結構最優組合,優化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

結構的優化能夠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應該通過基于產品類別多樣化和景區層次結構的優化實現。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賦存度較高,且類別多樣。因此,首先應該產品類別多樣化。該區域的畬族傳統民俗的畬歌、畬舞、嫁娶習俗、上刀山、下火海,霍童鎮的線獅表演、鐵枝和踩高蹺,支提寺的宗教文化,福安的紅色文化資源,霞浦的海洋捕撈文化及赤岸空海文化等是該區域重要的文化資源。在文化資本化進程中,應基于文化的類別進行開發,實現產品類別多樣化。因此,應通過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區,如蕉城區的上金貝村和支提寺景區、福安西塔葡萄溝景區、霞浦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區和蕉城區的霍童鎮古鎮文化旅游區實現景區結構的優化。與此同時,應在文化景區開發的基礎上,策劃一系列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節慶活動,如“三月三”賽歌會、“二月二”燈會、霞浦海洋捕撈文化旅游節等。通過將這些節慶活動與景區建設整合,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極大地改變了當前基于“閩東北”親水游的單一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該區域資本化效率。其次,優化景區層次結構。景區層次結構的質量等級結構,其從1A到5A,分為五個級別。環三都澳區域僅蕉城區上金貝村被評為2A級旅游景區。因此,應該加強諸如西塔葡萄溝、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區及支提寺景區等文化性旅游景區的建設,優化不同質量等級旅游景區。

(二)塑造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鏈整合

文化品牌是市場對地域文化市場價值的認可程度,是文化資本化進程中,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的表現。塑造環三都澳區域文化品牌有利于引導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及發展方向,并同時能夠增強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畬族及閩東民俗文化、地方特產、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可以策劃成區域系列文化品牌,然后從以下兩方面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鏈整合。首先,完善產業結構。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產業包括了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地域文化性旅游商品、特產餐飲業、文化性娛樂業等。環三都澳區域應在已有的上金貝村、西塔葡萄溝、支提寺等景區基礎上,進而通過資本化理念,開發其它如蔡威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性景區,并開發各類主題的節慶活動,如霍童“二月二”燈會等,同時開發以竹、螺、檳榔芋等為原料的旅游商品以及帶有閩東特色的食補特色餐飲業等,實現產業結構完善。其次,實現產業對接。在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同時,產業結構的有效對接也是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演進的重要方面。文化旅游產業的六個相關要素產業之間應該實現有效對接,這樣才能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文化性景區和特色旅游商品在環三都澳區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但是文化類節慶活動、娛樂等行業還沒有與景區等實現對接。因此,應該促進發展滯后產業,實現其對接。

(三)發揮比較優勢,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布局

受資源稟賦差異影響,環三都澳區域不同城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各城市應該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各自優勢產業。環三都澳區域蕉城區和東僑區是區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該區域旅游集散地,其基礎設施發達。因此,應該重點打造住宿、餐飲、休閑娛樂以及相關文化性景區建設。福安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因此,可以發展特色旅游商品生產、各類文化性景區建設。霞浦應深度挖掘赤岸空海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景區。該區域已有的節慶類活動應該在保留的基礎上,通過與景區的整合,開發基于閩東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捕撈文化等旅游節慶活動。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布局。

四、結語

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的影響,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發展不健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其受資源開發利用理念、資源整合力度及協作機制等因素影響。在文化旅游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的背景下,面對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采取措施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結構的空間演進。在實現文化旅游產品組合時,應該進行最優組合,避免產品的同構化。在塑造區域系列旅游品牌過程中,要實現產業的有效對接,避免產業的短板和錯位,并最終實現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的空間合理演進。

本文作者:謝新麗呂群超謝新鄭立文工作單位:寧德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