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23:15: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貧困山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貧困山區

貧困山區脫貧思考

解革開放以來,我鎮經濟的發展極不平衡,不同區域貧富差距很大。與相對發達的江邊地區相比,邊遠落后的民族地區則處在另一極點上。這些地區多少年來生活十分艱難的具體原因究竟何在呢?帶著這個問題,曾深入到*村進行了一些初淺的調查。

*村位于小河鎮政府西面的崇山峻嶺地帶,海拔1850米至2700米,全村國土面積13.22平方公里,村委會距小河鎮政府距離6.3公里(直線),公路里程40公里。1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族、苗族和彝族三個民族。總戶數489戶,人口199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81人,占總人口的34.1%。2007年全村糧食總產量404782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03公斤,人均年純收入572元,低于全鎮的農民人均有糧和人均純收入水平,大多數群眾解決不了溫飽問題,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07年底該村仍有貧困人口833人。

一、農業生產、交通等客觀條件十分落后,缺乏優勢資源

(一)農業基礎薄弱

*村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高寒山區,現有耕地面積1423畝,人均0.71畝。耕地質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現有耕地的91.27%,基本屬于中低產農田。加之倒春寒、風暴、冷凍災害的侵襲,群眾的生活全是靠天吃飯。由于多年來,人口不斷增加和片面抓糧食生產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農民開荒吃飯,毀林毀草開荒,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地貌類型復雜,受藥山氣候的影響,陰雨天氣較多;山大坡陡,土地涵養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表土被沖刷流失,土質下降。再加上山區農民耕作技術落后,施肥少、經營粗放,產前產后服務差,缺乏科學管理,尤其是相當一部分農民經濟條件差,買不起化肥,不精耕細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遞減。由于土地貧瘠,基本上是廣種薄收,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風暴、冷凍等自然災害。耕地質量差,自然災害多,農民依附著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災害的能力低,一遇災害就欠收,這種局面幾乎很難改變。

查看全文

網絡營銷對貧困山區農村扶貧的應用

1.網絡營銷的概念

網絡營銷,就是確保人們能夠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依托即時通信工具,如ICQ、微信、新聞網站等基礎平臺,從而實現遠距離的、無空間時間限制的產品營銷。這不僅使商品銷售更加便利,也讓客戶與商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2.實證調查桂西北農村扶貧現狀

2.1農村村民缺乏對網絡營銷的認識

目前桂西北農村中從事畜牧養殖等農業經濟工作的人大多是年齡高、文化程度低的狀況,面對新興的網絡營銷技術,接受能力較差。雖然在桂西北農村中尚有少數懂技術的青壯年,但其對網絡的接觸面較窄,使得網絡營銷技術還是不能在貧困山區農村中得到全面推廣。筆者選取以桂西北某農村為代表進行調查,結果如下表:

2.2農村網絡營銷缺乏資金支撐

查看全文

剖析貧困山區尋找發展出路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我國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共同特點是山大人稀、經濟基礎薄弱、長期投入不足和城鎮化率低。在這種背景下山區縣域經濟發展要遵循:立足特色發展、突出重點發展、創新機制發展和適度超前發展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

論文關鍵詞:縣域經濟;經濟發展;貧困山區

一、貧困山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共性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國土面積的69%;位于山區的縣(市)占全國兩千多個縣(市)的56%;全國約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及絕大部分森林分布在這里。

山區縣(市)多為“老、少、邊、窮、庫”區,又是我國主要的“生態源”。長期以來。我們把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僅占國土面積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對山區經濟建設重視不夠。其結果是既加劇了山區的相對貧困和落后,同時產生了三個相當尖銳的矛盾:全國資源的相對貧乏和山區資源的相對豐富的矛盾;經濟發展所需的巨大市場與山區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山區貧困落后的現狀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總目標相悖的矛盾。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在地區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對飽和的人口壓力,解決這三個矛盾的根本途徑只能是通過開發山區資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迫切需要,將其轉化為商品優勢,進而使山區盡快地富裕起來。

貧困山區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影響,山區經濟發展大都具有如下特點: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思想道德論文

一、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

(一)山區初中學校重智育輕德育

上級向學校要成績,學校向教師要成績,教師向學生要成績。學校的一切工作不得不始終圍繞中考這個指揮棒轉,且不說在各個學科中滲透思想教育,就連德育教育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教師都成了讓學生背記知識點、考高思想品德課成績、培育高考苗子的機器了。教學狀況根本不能與貧困山區的實際相結合,不能因材施教,一切都以中考為中心,德育教育被忽視和冷落。

(二)山區家庭教育方式單一

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學讀書是比較便捷的一個選擇,所以,山區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不重視。事實上,孩子的教育已經成了貧困山區家庭生活重要內容,孩子的成績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談論的重點話題,有好多家庭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由專人陪同孩子進城讀書。可是,在對孩子的品德培養方面的工夫,家庭給予的重視是少之又少。家長忽視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和智能開發,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單一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是致使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眾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員結構和生活氛圍,也沒有給孩子提供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的機會。繁重的學習負擔和課外學習班充斥著他們稚嫩的童年時代和快樂的少年時代,他們成了學習的工具。其結果是,許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會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有,一些家長自身的道德素養不高,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這些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以為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學習環境就能換來完美的結果。雖然也有一些家長意識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適,粗暴行事,只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做什么,卻不與孩子溝通,其結果,或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沒有主見,只知順從。當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并欲糾正時,他們已形成的生活習慣、品行性格、思維習慣卻很難改變了。這種家庭教育的滯后性、單一性,給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山區社會環境日漸復雜

查看全文

透析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的思索

我國大陸的旅游教育,經過十六年的努力,現已大體形成了一個包括職業中學、中等專科學校以及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金字塔式的比較完整的體系。迄今為止,我國中等旅游教育機構已多達近兩百所。

旅游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民族貧困山區如何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永順縣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農業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取得了明顯成效。1995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7萬人次,旅游收入2750萬元。

一、要進一步加深發展旅游業的認識

實踐證明,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的產業,且旅游資源可永續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資源的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富縣富民。永順縣自1985年開始開發利用旅游資源,10余年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億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累計為財政提供稅收近200萬元,同時,一部分農戶依靠旅游服務擺脫了貧困,如王村鎮私營企業主向隆生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創辦了土家織錦廠,培養出土家織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萬元。二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會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而促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建筑、商貿、金融等產業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順縣交通運輸業實現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郵電通信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46%。三是發展旅游業能夠促進對外開放。民族貧困山區要擴大開放的制約條件很多,但通過發展旅游業,同樣能夠加快對外開放步戊。永順縣“以旅游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發展路子已初見成效,如在1995年舉辦第四屆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期間,借助旅游戲臺,高奏經貿笙歌,共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廠商簽訂合同6個,引進資金350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新增產值2450萬元,創利稅570萬元。同時,還簽訂了產品銷售合同1850萬元。四是發展旅游業能夠緩解就業壓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都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的工業和農業都不發達,吸納旁動力十分有限,就業壓力會更大。旅游業是勞動集型產業,能促進勞動就業。近幾年來,永順縣通過發展旅游業,共新安置勞動就業人數達4000余人。綜上所跡,具有旅游資源的民族貧困山區應該而且必須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進一步加強旅游特色的宣傳

民族貧困山區一般都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永順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不二門公園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鎮王村、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邊省政府舊址塔臥聲名遠播。此外,永順縣古稱溪州,至會仍保留著土家族的許多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特別是茅古斯、擺手舞、板凳龍、打溜子等新奇別致。為了把永順縣的旅游資源推介出去,縣委、縣政府在長沙、深圳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特別是從1992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屬猛洞河國際游漂流月活動,大大提高了永順縣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順縣在舉辦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期間,先后在廣州、深圳、長沙、吉首等地舉行了新聞發市會,并多次派出宣傳小組到省內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機關、廠礦、學校上門進行宣傳,反響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順縣在上海舉行了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的新聞會,參加會議的有上海市委宣傳部、市體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個部門的領導,《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市電視臺、東方電視臺等10余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市中旅社、市國旅社等30多家旅行社的負責人以及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新聞會后,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前來永順縣考察的各級領導和觀光旅游的市民達1萬多人次。僅漂流月期間,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多萬元。為此,永順縣將繼續把旅游貿源的宣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并爭取猛洞河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該縣旅游觀光。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金融網點設置思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隨即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但是,由于精簡鄉鎮機構和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建立低效網點淘汰機制的統一要求,各金融機構紛紛裁撤了業務量少、虧損嚴重、風險隱患大的營業網點,這對于交通不便的貧困山區或遠郊山區,“首當其沖”。該走的已經走了,

該來的卻沒來,“三農”金融服務,已在全國形成了較大的盲點和真空。“三農”需要扶持,更需要實實在在的金融支持,那么,金融機構網點設置是一個急需平衡和優化的問題。

一、貧困山區金融機構網點現狀

(一)縣以下幾乎無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網點。由于農行體制改革,收縮縣級以下機構,全部集中到縣級以上,其經營網點主要在城區。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原有的定位決定其不宜在山區基層設置機構網點。

(二)“中心鎮”以下幾乎無郵儲銀行網點。由于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原遍及鄉鎮的郵政網絡,在郵儲銀行成立后,一方面不符合金融安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員結構、內部管理劃分上郵儲銀行與郵政儲蓄尚不明晰,基層有儲蓄性質的網點均已撤銷,只保留了業務量相對集中的“中心鎮”網點,其余機構均在縣級及其以上。

(三)部分鄉所在地無金融機構網點。2004年前后,全國絕大多數鄉鎮均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網點,因機構規模、核算等問題,很多地方“撤社改站”。2007年上半年,對達不到風險防范與控管要求的代辦站或信息站全部進行了撤銷。這樣,即使是行政鄉所在地,其網點也沒有逃脫裁撤的命運。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論文

一、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的現狀及原因

(一)積極的方面

學生大多數來自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們的心靈純潔,具有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關注弱勢群體,富有同情心,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辦事踏實,為人本分。

(二)消極的方面

近年來,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較快,在這種新形勢下,影響農村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社會的各種不良風氣侵蝕著學校教育的成果。部分學生出現打架斗毆,小偷小摸,唯我獨尊,攀比吃穿,性格孤僻等一系列與其健康成長相違背的現象。總體來說,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有所下滑。

(三)貧困山區初中生思想道德有所下滑的原因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調研報告

一、因地因時,突出特色,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主導產業

特色型現代農業必須立足一個“特”字,因為特色產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任何規定性模式。培育、發展和壯大縣域特色經濟,應根據自然資源、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目前,貧困山區縣在抓特色產業建設時存在“跟風”效仿,盲目培植主導產業,結果一個縣有七、八個主導產業,個別鄉鎮也有三、四個主導產業,造成特色不明顯,商品優勢不突出。為此,在特色產業培育中,要突出當地的特色,把握好規模、市場、效益、品牌四個標準,因時因地、實事求是地大膽揚棄,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特色產業,避免建設上的“平面推進”。如永順縣就要充分利用“長官、王村柑橘出口基地”,“湘西州最大的獼猴桃基地縣”,“全國第一個莓茶原產地保護縣”的優勢,加大對農產品尤其是松柏生態香米、溪洲莓茶精深加工的研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扶持柑橘、獼猴桃、優質米產業發展。經過篩選確定的特色產業項目,要制定好具體發展規劃,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二、整合資源,優化布局,不斷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空間

要根據區域、特色合理準確地定位,按照特色產業優先發展的原則,整合現有資源做到“精、準、新”,集中抓好2-3個產業或產品,齊心協力地優化產業布局,努力建設具有優勢的特色基地,及時認真地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防止低層次重復建設、無序競爭,不能處處點火,處處冒煙、做到規劃一個、實施一個、完善一個、貯備一個,保證產業按照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快速發展。要搞好引進試驗,通過宣傳引導和政策激勵,調動農民參與特色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尊重農民愿意,適度發展,不搞命令式、一刀切,更不能違背市場規律,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全盤上馬,一哄而起。

三、扶持企業,建好基地,不斷壯大特色產業規模

要依托龍頭企業,建好基地,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一是企業產品定位要“準一點”。產品要農民能生產,適宜本地條件,企業能加工,有市場,由抓生產轉向抓加工、保鮮、銷售,幫助企業創建品牌,引進具有領先水平的技術、設備,并從政策、信息多方面給予扶持,盡快顯現“龍頭”優勢。二是基地建設技術含量“高一點”。現代農業是以科技進步為基礎的,可以說沒有農業科技的創新,就不會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不斷更新和改良品種,大力實施優質種苗工程,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進農業標準化,像生產工業品那樣按標準組織生產,向降耗增效、綠色環保發展。三是產業化模式要“新一點”。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如目前的公司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都有較好的產業帶動效果,應該大力扶持培育,使農村專業協會和中介流通組織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調研報告

一、因地因時,突出特色,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主導產業

特色型現代農業必須立足一個“特”字,因為特色產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任何規定性模式。培育、發展和壯大縣域特色經濟,應根據自然資源、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目前,貧困山區縣在抓特色產業建設時存在“跟風”效仿,盲目培植主導產業,結果一個縣有七、八個主導產業,個別鄉鎮也有三、四個主導產業,造成特色不明顯,商品優勢不突出。為此,在特色產業培育中,要突出當地的特色,把握好規模、市場、效益、品牌四個標準,因時因地、實事求是地大膽揚棄,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特色產業,避免建設上的“平面推進”。如永順縣就要充分利用“長官、王村柑橘出口基地”,“湘西州最大的獼猴桃基地縣”,“全國第一個莓茶原產地保護縣”的優勢,加大對農產品尤其是松柏生態香米、溪洲莓茶精深加工的研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扶持柑橘、獼猴桃、優質米產業發展。經過篩選確定的特色產業項目,要制定好具體發展規劃,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二、整合資源,優化布局,不斷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空間

要根據區域、特色合理準確地定位,按照特色產業優先發展的原則,整合現有資源做到“精、準、新”,集中抓好2-3個產業或產品,齊心協力地優化產業布局,努力建設具有優勢的特色基地,及時認真地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防止低層次重復建設、無序競爭,不能處處點火,處處冒煙、做到規劃一個、實施一個、完善一個、貯備一個,保證產業按照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快速發展。要搞好引進試驗,通過宣傳引導和政策激勵,調動農民參與特色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尊重農民愿意,適度發展,不搞命令式、一刀切,更不能違背市場規律,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全盤上馬,一哄而起。

三、扶持企業,建好基地,不斷壯大特色產業規模

要依托龍頭企業,建好基地,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一是企業產品定位要“準一點”。產品要農民能生產,適宜本地條件,企業能加工,有市場,由抓生產轉向抓加工、保鮮、銷售,幫助企業創建品牌,引進具有領先水平的技術、設備,并從政策、信息多方面給予扶持,盡快顯現“龍頭”優勢。二是基地建設技術含量“高一點”。現代農業是以科技進步為基礎的,可以說沒有農業科技的創新,就不會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不斷更新和改良品種,大力實施優質種苗工程,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進農業標準化,像生產工業品那樣按標準組織生產,向降耗增效、綠色環保發展。三是產業化模式要“新一點”。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如目前的公司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都有較好的產業帶動效果,應該大力扶持培育,使農村專業協會和中介流通組織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教師教學分析論文

[摘要]教師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通過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調查顯示。教師教學行為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培訓力度不夠、壓力大、評價體系滯后等原因,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強對教師培訓的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目的性;要降低教師壓力,消除其職業倦怠,以培養積極的個性;要改革教師評價標準,建立動態、多元、綜合的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行為;學習方式

教學行為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意圖所采取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辦法,是在教師自我監控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為了解貧困山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哪些變化、還存在什么問題,研究基于對“貧困山區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的調查,以山西省忻州市貧困縣的中小學為調查范圍,從教師、學生、校長三方面調查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以期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策略。

一、調查結果

從調查的數據,我們既可以發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也可以了解其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