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貧困山區尋找發展出路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11:20:00
導語:剖析貧困山區尋找發展出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我國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共同特點是山大人稀、經濟基礎薄弱、長期投入不足和城鎮化率低。在這種背景下山區縣域經濟發展要遵循:立足特色發展、突出重點發展、創新機制發展和適度超前發展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
論文關鍵詞:縣域經濟;經濟發展;貧困山區
一、貧困山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共性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國土面積的69%;位于山區的縣(市)占全國兩千多個縣(市)的56%;全國約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及絕大部分森林分布在這里。
山區縣(市)多為“老、少、邊、窮、庫”區,又是我國主要的“生態源”。長期以來。我們把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僅占國土面積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對山區經濟建設重視不夠。其結果是既加劇了山區的相對貧困和落后,同時產生了三個相當尖銳的矛盾:全國資源的相對貧乏和山區資源的相對豐富的矛盾;經濟發展所需的巨大市場與山區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山區貧困落后的現狀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總目標相悖的矛盾。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在地區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對飽和的人口壓力,解決這三個矛盾的根本途徑只能是通過開發山區資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迫切需要,將其轉化為商品優勢,進而使山區盡快地富裕起來。
貧困山區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影響,山區經濟發展大都具有如下特點:
(一)山大人稀。以湖北省為例,全省共有64個山區縣(市),國土面積14.76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2.2%以上,人口3932.4萬(2002年數據),占全省總人口的67.8%。國土面積比與人口比極不協調,且這種狀況短時間內無法改變。
(二)經濟基礎薄弱。2001年湖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山區縣(市)5405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813元少2048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山區縣(市)288元,全省均值為546元。一、二、三次產業比重極不合理,一產業明顯偏高,大都在45%左右,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特別是二產業大都在20%左右,全湖北省產業比依次為:l4.6:49.9:35.5。
(三)投入長期不足。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率低,人均投資少。以宣恩縣為例,投資率僅15.6%,比湖北省均值低18.6個百分點,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只有428元,比全省少1795元。另一方面,信貸資金投入規模小,供求矛盾突出,信貸資金供求比宣恩縣僅為1:2.38,全省為1:1.13,資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4)城鎮化率低2002年,湖北省城鎮化率為34.3%,山區縣(市)為20.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15.3%,宣恩縣為12.7%。
總之,山區縣(市)大多數的基本狀況是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手段落后,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素質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仍然處于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之中。盡管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由于自然條件、社會歷史等原因,山區經濟開發將是一個艱巨、復雜、長期的歷史過程,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只有正確把握山區經濟的共性,才有利于探索其經濟發展的原則和對策,從而指導山區快速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實力,早日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構想。
二、貧困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立足特色發展的原則
特色就是財富,特色就是生產力,特色就是競爭力。貧困山區縣(市)只有立足發展特色經濟,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也只有以特色搶占市場制高點,才能占盡先機,加快發展。發展特色經濟,就要根據縣情,按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要求,將地方發展個性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圍繞特色創優勢,圍繞綠色創品牌,圍繞品牌搶市場。
(二)突出重點發展的原則
一個縣(市)能否快速發展,關鍵在于基礎設施是否改善,有無骨干企業、主導產業。因而,突出重點發展是山區縣(市)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必須緊緊抓住事關全局,對經濟增長拉動力最強的標志性工程和支柱產業,加快發展。
(三)創新機制發展的原則
機制創新,是發展經濟的必要保證和助推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墨守陳規,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心改革,就不可能有發展。特別是山區縣(市),本身經濟基礎薄弱,信息相對閉塞,觀念比較落后,發展的困難較平原發達地區大得多。因而創新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也自然而然成為山區縣(市)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四)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
山區縣(市)要迎頭趕上發達地區,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超前發展意識,而這種超前發展應該適度,適度超前發展的重點應放在制約山區縣(市)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上。就是要超常規地加快城鎮網、路網、電網、通訊信息網和廣播電視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堅持立足長遠,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相結合的道路。
三、貧困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一)依托項目建設拉動經濟發展
項目是投資的主要載體,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擴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促進縣域經濟優化升級的關鍵,是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發展后勁的有力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目就是資金,項目就是發展。一個地方每增加1元重點項目投資,可拉動GDP增長1.223元。加快項目建設,是貧困山區拉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最現實、最有效的舉措。
(二)推進民營化加快經濟發展
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是當前山區縣(市)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必須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策扶持,發展引導,環境優化,權益保護,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拓展發展空間。堅持全面放開、徹底放開、長期放開,扶持從優、負擔從輕、服務從實、保護從嚴。極力降低行業準人門檻,只要不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都可以生產經營,做到從業對象、經營范圍、經營方式、注冊資金和企業冠名“五個放寬”。鼓勵個人通過租賃、股份制改造、產權買斷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以優勢主導產品為依托,使生產要素向國省道集中,依路建市場,依路建基地,構筑國省道民營經濟走廊,逐步規劃民營經濟小區。其次是營造寬松環境。除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原有優惠政策外,對具體項目可進行專題研究,以特殊政策加以解決。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尊重個體工商戶、尊重納稅人的風氣,對重點民營大戶實行掛牌保護。加快建立民營企業服務體系,搞好資金融通、信用擔保、信息咨詢、人才培養、技術扶持、法律保障等綜合服務,全方位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第三是努力提高產業素質。按照“生態、綠色、外向、高效”的發展方向,努力扶持和積極引導部分已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民營大戶跳出餐飲、零售和運輸業的圈子,向特色產品加工、旅游開發、房地產開發、中介服務、信息咨詢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產業型、科技型企業發展,創辦實業,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進步,提升縣域經濟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三)拓寬籌資渠道推動經濟發展
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投人,特別是落后的山區縣(市)更應該切實搞好資金籌措,促進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1)抓項目爭取國家投人。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扶貧工程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增加國家對貧困山區的資金投人額度。申報和爭取的重點應放在既有資源又有市場、投人少產出多、有帶動能力、勞動密集型以及見效快的項目上。
(2)加大信貸投人。擴大信貸規模,增強融通能力,是解決山區資金不足的重要途徑。據統計,目前山區一半以上資金靠信貸,因此,理順山區信貸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尤為重要。努力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繼續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改善服務,切實解決主導產業、重點項目、民營經濟“投入難”的問題,積極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同時,加強各專業銀行之間的資金拆借往來和相互協調,促進橫向資金融通。
(3)創造環境引導投入。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吸引力。要突破“內陸開放先天不足、缺乏條件”的思維定勢,破除封建的內陸意識和無所作為的思想。實行政府引導社會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為社會投資者創造良好、完備的投資硬環境,引導社會加大投入。
(4)招商引資。貧困山區財政拮據,自身不具備支撐發展的經濟實力,招商引資是解決發展中財力不足,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觀念陳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貧困山區在招商引資上沒有區位優勢,沒有交通優勢,重點要放在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特別是生態資源優勢上。同時,要十分重視軟環境的建設,以一流的軟環境來彌補硬環境的不足,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部門服務、業主開發、企業招商、各方參與”的招商引資新機制。
(四)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引導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出現了一部分富裕大戶和相當數量的富余勞動力,進城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或經商、或出賣勞動力,這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城鄉一體化的形成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農村剩余的土地也逐年增多。所以,可以預見,土地規模經營必將代表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山區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來引導經濟發展便顯得十分必要。
一是政府壟斷城鎮建設用地一級市場。實行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拍賣、統一開發、統一管理。二是引導農民向集鎮、小村莊及國省道沿線搬遷,推進城鎮化。三是放活土地使用權。在進一步穩定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轉讓、轉包、互換、反租、入股等有利放活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形式,促進土地向優勢資本、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集中,逐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健全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同時,為配合土地流轉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有必要加快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鼓勵和吸收農民進鎮務工經商,凡在城鎮有固定住房,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民均可轉為城鎮戶口,并在子女人學、就業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五)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因而貧困山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
(1)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單位為依托,自主創新與引進創新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開發優勢資源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以資金、技術、人才為紐帶,鼓勵和積極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建開發機構,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加快改革步伐,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經濟實體和民營科技企業,鼓勵和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中介服務,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多方籌措科技創新經費,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
(2)拓寬科技創新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發展壯大支柱產業。立足特色資源優勢,重點建設農業生物工程、醫藥生物工程,開發新型高效的治療、預防多種疾病用藥和藥物中間體,開發名酒、名茶、優質糧油、天然色素飲料等。
(3)加強科技推廣與應用。加快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運用,重點推廣生態農業技術、設施農業新技術、高效栽培與養殖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等,加快選育繁殖農業新品種,大力實施良種良苗工程,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革和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站所建設,穩定科技推廣隊伍;提高技術隊伍整體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改進服務方式和技術手段,加強對增值增效農業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提高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率;抓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加快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公務員之家
(六)抓好軟環境治理保障經濟發展
營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要強化服務,堅持以“誠”引商、以“優”便商、以“信”安商、以“法”護商,營造“零投訴”軟環境。(1)堅持從國家政策和山區縣(市)實際出發,大力改善政策環境。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抓住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這一關鍵性問題,重點抓好三點,即:加快清理和規范現行的政策,做到該廢止的盡快廢止,該修訂的重新修訂,該重申的進一步重申;抓緊出臺新政策,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根據投資者的要求,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在立足全局、算好長遠發展帳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出臺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絕不能讓過時的政策條文限制實踐的新發展;用足用活用好國家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讓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2)堅持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大力改善法制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社會就會出現無序和混亂的局面。要以制度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依法治縣(市),切實規范行政行為和市場行為,建立起依法辦事、注重信譽的法制環境。加大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治安工作的力度,把整治環境與反腐敗斗爭緊密結合起來,堅決打掉犯罪分子的“保護傘”,為外商投資企業保駕護航。同時,加大整治“三亂”的力度。公務員之家
(3)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大力改善服務環境。大力推進縣(市)鄉機構改革,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推進政企、政事、政社公開,切實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真正把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在轉變政府職能上推行“三個轉變”,即“從抓企業轉到抓社會、從抓企業管理轉到抓招商引資、從抓企業利益轉到抓稅收”,把為企業服務作為中心工作來抓。
(4)堅持以提高全面開放意識為重點,大力改善人文環境。人文環境也是一種競爭力。要大力推進思想觀念的創新,努力營造起鼓勵競爭、崇尚創新,誠實守信、敬業進取,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精誠團結、共圖發展的人文環境。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