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哲學底蘊

時間:2022-12-06 08:50:27

導語:談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哲學底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哲學底蘊

【摘要】中國特色貧困理論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制勝法寶,也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在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統一指導下,各省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具體指導扶貧開發工作,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之路,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成功經驗。在脫貧攻堅這一涉及鏈條非常多的系統性工程中提出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始終如一地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維度,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當代的總結與升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哲學底蘊

貧困問題始終是困擾人類的全球性難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成為我國制定發展規劃、進行國家綜合治理不可忽視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當前我國的貧困問題,深入思考扶貧開發工作,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逐漸形成了以“七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作為一個理論品格鮮明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物質觀、矛盾觀與人民觀。

一、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鮮活闡釋

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特征是實踐性,實踐的觀點內含于馬克思主義的整個范疇,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最核心的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哲學原理的深刻彰顯。脫貧攻堅成就的人間奇跡,充分彰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實踐力量,而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脫胎于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是循環往復的,具有目的性的實踐活動是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物質世界聯系的紐帶。作為一項緊迫的歷史性任務與復雜的現實性工程,消除貧困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扶貧開發是一項艱難長遠的歷史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和完成的,需要長期努力、耐心工作。扶貧開發工作開展以來,為了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國家對貧困地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得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不過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新的問題和挑戰不斷暴露,需要用新的理論指導解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不是俯身書案上的“靈光一現”,而是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扶貧工作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建立起來的,最根本的是為脫貧攻堅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實踐性是最鮮明的指向。回溯其實踐根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源于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貧困地區實地調研,切實探究和剖析貧困根源的躬身實踐,并且圍繞脫貧攻堅實踐的需要展開。近年來,總書記就扶貧開發工作召開了多次重要會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論深度和時代高度的思想,闡述了消除貧困的具體措施和根本任務,系統回答了扶貧中“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問題,為帶領人民擺脫貧困指明了目標方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基本遵循,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

二、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生動體現

(一)堅持精準方略深入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論的理論精髓與核心要義,也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同時還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完成脫貧攻堅這項硬任務的思想基石和行動指南?!皩嵤隆本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或事實,“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探究[1]。脫貧攻堅的成果能否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關鍵就在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落實得如何。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求真務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實事求是,是精準識別的根本原則。精準識別是精準扶持的前提和依據,扶真貧的先決條件是識真貧,鎖定扶持對象是扶貧開發工作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邁好的第一步??倳洀娬{,“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2]。貧困戶的識別如何才能做到精準,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這個根本原則,最基本的遵循是從實際出發。嚴格比照公開透明的識別標準與科學有效識別程序摸清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發揮基層民主中群眾評議的優勢,讓群眾參與識別過程,有效杜絕識別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地實現程序上的正義,是實事求是在分析貧困問題中的靈活運用。摸清貧困底數,要達到的目標是將群眾公認的貧困對象建檔立卡,確保不符合標準的群眾堅決不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做到不漏一戶、不錯一人,避免錯評、漏評。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施策的基礎,只有把握好扶持誰的問題,才能瞄準靶向、因人施策。實事求是,是精準施策的路線遵循。精準施策是脫貧攻堅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徑,始終詮釋并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精準施策就是要堅持分類因人因時因地,采取措施,靶向施治,求真務實地落實扶貧任務,不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幫扶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致貧原因,主要致貧原因含糊不清,也就難以制定精準的幫扶措施。在不同區域環境中,貧困的家庭各有各的貧困狀況,往往不是單一的因素導致的。如果脫離實際,不能把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分析透徹,而是以統一的標準和范式進行“一刀切”式扶貧,也便不能找對窮根,無法明確靶向,難以開具治貧“良方”,反而可能會加重貧窮的痼疾。精準施策從實際出發,通過走訪與調查,明晰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與致貧原因,針對致貧原因和實際困難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建立幫扶檔案,幫助他們改善家庭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借助實事求是的幫扶措施致富脫貧,根據致貧原因和實際情況提出實施發展“五個一批”精準扶貧策略,是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決貧困問題的集中體現。精準退出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它與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效密切相關,一個貧困地區能否達成“真脫貧、脫真貧”的目標要求,能否用高質量的扶貧成果交上一份人民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就必須由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第三方評估,進行實地調查,這也是在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中的創造性實踐。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退出標準和程序,對照脫貧的各項指標逐一考核,用事實說話,切實增強做好精準退出工作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確保退出結果經得起檢驗。

(二)堅持自立自強蘊含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

總書記指出,脫貧必須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地球上最美的花——思維著的精神?!币庾R是物質的能動反映,具有獨特性和重要作用,它能夠指導人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過去大水漫灌般粗放式、輸血式扶貧方式轉變為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符合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反映人民群眾的期待,指導脫貧攻堅任務不斷深入。這一政策的轉變歸根到底來源于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轉變正是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的體現,它不僅反映事物的外部表象,在深度上它還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扶貧開發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各項扶助政策不斷落實,朝著“應扶盡扶”的目標看齊,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由于各種復雜原因的影響,一些扶貧工作仍舊局限于物質幫扶的層面,而忽視了對于貧困家庭精神層面的扶助。因而,長時期“授人以魚”式的物質幫扶,使得一些貧困戶坐等救濟,越扶越懶,“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正是這種精神上的貧困使得貧困戶消極無為,喪失了對生活上的追求,有的貧困戶還以窮為榮,不愿改變現狀,自暴自棄,動力不足。即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注重促進人思想意識的轉變,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形成“社會動員+自我發展”的大扶貧格局?!熬穹鲐毜恼軐W依據是‘兩個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并以此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盵3]意識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精神扶貧實際上就是一項意識培養工作,核心要義是提高貧困人口致富的自信心,增強他們脫貧的自信力,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鞍l展教育脫貧一批”是“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才能夠幫助貧困人口轉變觀念,根除貧困人口思想上的頑疾。“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4],在扶貧開發中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設施、教育專業人才的建設投入,對貧困人口開展卓有成效的扶志教育,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擁有擺脫貧困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能力的支撐。

三、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科學地結為一體而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5]。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我國實際,堅持自覺地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彰顯唯物辯證思想方法的深邃洞察力,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

(一)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當前的貧困問題的優秀典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作為世界性問題的貧困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難以剜除的痼疾,消除貧困是各國的一致目標。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審視,貧困問題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我國人口基數和貧困人數規模巨大,貧困地區分散,不同地區不僅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自然地理條件、歷史人文環境也不同,致使每個貧困區的致貧原因不盡相同,這就是貧困問題的個性、特殊性。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著重強調從實際出發,遵循扶貧開發工作的一般規律,聚焦扶貧工作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靶向施治,多模式多途徑解決貧困問題。

(二)堅持自立自強彰顯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事物發展運動變化過程中,內外因交互作用。作為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對事物的性質和方向起著根本性、決定性導向作用的是內因;作為事物發展條件并標志著事物外部矛盾性的外因,反映事物對立統一關系,通過內因起作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們黨堅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全力以赴投入脫貧攻堅戰,在對口幫扶過程中不斷完善扶貧機制體制,派駐的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國資央企立足產業優勢承擔扶貧開發任務,這些外部因素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內因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部因素只可以起到暫時作用,無法徹底根除貧困“病根”,所以提升脫貧成效的持續性、穩定性,必須深刻把握內外因辯證關系,從注重外部幫扶向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并重轉變。內生動力是貧困地區發展的條件依托,這強調了內因的重要性,要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要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努力的關系,必須從解放貧困人口的思想入手,引導他們認識到政府的幫扶只是外部輔助因素,增強個人的脫貧能力,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大的因素。作為增強內生動力的關鍵支撐因素,扶志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主體性、實踐性和滲透性。只有用最新的理念充實頭腦,豐富知識,堅定改變命運的信心和勇氣,促使自身拋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主動強化生技能,進而增強社會競爭力,才能完成自身能力的“脫貧”。

四、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深刻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被明確提出,并與時俱進不斷得以深化和發展,它是總書記在繼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人民觀思想的基礎上,在治國理政的現實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科學理論成果,蘊含深刻的內涵。縱觀歷史發展的漫漫長河,“人民”一詞始終作為主旋律存在,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孔子和孟子的“仁政愛民”思想、“民貴君輕”思想成為儒家民本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確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指出其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的角色。馬克思在探索貧困的消除路徑實踐中形成了反貧困理論,強調人作為獨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始終貫穿著“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線,牢牢把握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變革和創造歷史的主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新境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眾價值主體的發展思想,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叭嗣袷俏覀兞α康脑慈!盵6]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把群眾路線和觀點作為核心要義,堅持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創造者、共享者,強調在扶貧開發過程中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和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精神生產動力,以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強調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以思想意識再造為重點進行突破,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意識和能力,使得他們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得到切實解決;注重弘揚人民的首創精神,摒棄傳統上單純依靠外部“輸血式”的扶貧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學校教育、技術培訓等途徑提升貧困人口的脫貧勇氣,增強“造血功能”,助推貧困人口用辛勤勞動實現新的美好生活。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知識體系,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革命性變革,它豐富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價值?!拔覀冊诿撠毠灶I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7]深入領會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精神實質,厘清其理論進路和內在邏輯,挖掘其哲學底蘊,對我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

[2]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0年如期脫貧[N].人民日報,5-06-20.

[3]令小雄.以精神脫貧助推精準脫貧[J].行政與法,7(12).

[4]董彩云.教育扶貧推動根本扶貧[N].人民日報,-03-08(04).

[5]李方祥.掌握唯物辯證法提高新時代工作能力[N].中國紀檢監察報,8-07-24(005).

[6]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4.[7].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0-03-07(02).

作者:張仲毅 單位: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