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3:0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品德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品德教育的督促作用
一、影響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
面對當前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面對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某些負面因素,面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某些偏離等等,教師首先要有正確而堅定的政治信仰,一定要相信真理、相信黨、相信社會,相信一切正能量的強大動力,并且在學生心目中點燃希望的火種,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價值觀念。任何一點歪風邪氣都會導致社會上一些人用有色眼鏡作出另類的判斷,他們不能客觀正確看待事物,小學生最容易受到這些因素影響,他們有時感覺到老師在上思想品德教育課上講到的和他們遇到的,以及現實中發生的某些事實不太一樣,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反復講解,直至學生都明白那只是社會上的一小股逆流。現在的德育教育,應該是綜合的,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時刻貫穿于有校內外,課堂內外。
學生在放學以后,回家途中,說看到的、遇到的一些福,精神文化垃圾等丑惡現象,必然在某種程度對小學生的心靈是一種沖擊。還有現在隨處可見的那些宣揚暴力與色情的作品,地攤文學等等,還有街頭的青年男女的某些行為,對與社會文明與精神文化的純潔不相適宜,這些方面因素對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教師必須正確重視這些逆流和歪風邪氣,而絕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當你回避這些,而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學生就會自然把老師講的內容記下來,或者把重點背下來,但那些所寫、所記的內容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小學生自己的健康成長、學習進步起不到多大作用,對凈化自己的靈魂,純潔精神文化境界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教師對此不能回避,要積極面對并且做到有效教育,實施成功的說服教育,從源頭上遏制影響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
二、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發展的情感因素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愿望、觀點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學生的一切活動不僅伴隨著一種情感體驗,而且情感體驗反過來對孩子們的活動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快的情感體驗,必然會發生積極的模仿和反復進行的趨勢,而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只會引起學生的學習或其他良好行為的停滯,遏制其發展趨勢。教育專家也認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需要情感的支持,只有當教師的教育內容或教學方式觸動了學生的情感深處,學生才愿意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并且充分理解。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被感動,學生的認識和覺悟才會促使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才會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接受,并且運用到實踐中。
教師在對小學生教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伊始,就應該以赤城的愛心去感召每一位學生,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學生,要以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從情感深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以真誠的心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用真誠和熱情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在親其師的過程中,逐步決定應該信其道,最終變成樂其到,這樣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才會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探討
小學生對什么都處于啟蒙階段,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是必需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教學關系著學生以后的思想道德修養。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方式已經達不到現在的要求。而在新課改中就提出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將這門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并根據這一新課改的教育模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幫助。
一、小學思想教育的不足之處
傳統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思想品德的有效性,而且還阻礙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根據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有以下不足之處:(一)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因為思想教育課程一般都是在教室里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環境的建設達不到要求,使得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生活氛圍不明顯。還有就是這種室內教學的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鍛煉動手實踐能力,而且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思想品德教育的興趣。(二)教學方法不新穎,教學方式單一。雖然現在我國在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也有課程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學的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使上課的氛圍比較枯燥。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是以學生為主,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將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就會演變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輸,這是不符合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要求的。(三)教學評價缺乏綜合性、全面性。傳統的教學方式重點在理論知識的教育上,過于重視對學生目標的評價,不僅沒有體現出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反而還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的對策
(一)改變教學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樣離不開生活,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想達到小學思想教育的目標,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還要帶領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提高對生活教學情境創設的重視,把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和實踐,通過生動的場景體會來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主動與學生交流以學習合作者和教學指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學習體驗教學。通過這種真實環境的教學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知識,并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三年級有一節課講的是《我的角色與責任》,在講解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關系圖譜的方式。把學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圖譜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看,再分別向學生介紹各自所承擔的任務。根據新課改的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改變以往的理論教學,教育學生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根據,促進與學生的合作關系,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二)把生活化運用到教學中。所有的教學方式都離不開教材,對于小學的思想道德教育來說,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教師教學的前提。但是如果只是按照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肯定是不夠的,這不利于小學思想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以課本為教學基礎,不能把教材作為全部。教師要做出適當的變通并提高教學的合理性和創造性,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書本上給學生帶來的思想教育是有限的。這部分只能作為基礎,重點則在于課外的學習和思想品德教育。(三)擴展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平臺。現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大多來自課本,如果要豐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教師不僅要對課本做足夠的了解,還要把課堂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教學素材,做到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拓展的同時豐富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更好的思想品德,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四)促進思想道德課與生活結合,改進教學評價。從以前的教學方式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以成績為依據,過于重視學生的考驗成績而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這樣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也不利于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因此教師應該轉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教師還應該及時與學生做好溝通工作,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問題。我國教育方面在不斷地改善,人們對教育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小學的重點課程,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根據以上內容可以得出小學思想教育應該重視人們對思想品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創建高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堂。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對課本進行深入的了解,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把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最終達到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
作者:鄭虹 單位:江蘇省徐州星源小學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探索
一、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教學認知和教學結構不均衡的問題,需要教師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統籌分析和系統化處理。(一)學生主體地位不受重視。受到傳統教育結構的影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有效重視,就使得教師在課堂上依舊是硬性教育的方式,甚至會出現填鴨式教學的弊病。教師僅僅依托教材進行宣傳,卻忽略了學生日常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學生在學習德育課程后沒有改變,這也影響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教育效果。(二)教材理解有待提高。在教師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往往依托教材本身,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和處理,就使得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脫軌嚴重,學生不能將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逐漸會失去學習動力,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和整體教學水平失衡。(三)實踐活動有待增多。在小學教學體系中,教師往往更加偏重主科教學,忽略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往往就是對教材進行簡單的講解,卻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教師教學不能借助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互動效果,導致刻板教學的出現。(四)道德情感激發手段單一化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機制建立的過程中,不同學校采取的教材版本不一致,相應的內容就會出現差異,但是,其根本的宗旨都是樹立良好的道德素養品質,輔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情感的激發只是依托單一化的教材,學生和教師不能建立情感共鳴,就無法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提供動力[1]。
二、小學實現品德教育的對策
在實際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要從多元化角度出發,提高德育教育的整體水平,教師要從思想認知層面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給予重視,確保能將德育工作和常規化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參與度,為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奠定堅實基礎。(一)深度挖掘教材。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為例,課本本身就是按照學生成長狀態為課程設置的,這對于教師而言具有非常良好的輔助價值,教師能在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的德育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現階段的綜合水平以及能力,維護教學結構和教學實效性的平衡。教師要掌握心理學,將教材作為根本載體,領會教材中的含義和實際教學需求,并且集中提高自身學習水平。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開展后,要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利用典型教學實例提高教學效果的完整程度,并且保證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形成良好的互動,只有從本質上建構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的平衡點,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才能為后續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實奠定堅實基礎。(二)教材聯系生活。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實踐能形成良好的聯系,從而維護教學框架體系的完整程度,確保教育教學管理框架結構的完整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時代性價值,并且整合教學過程。首先,教師要提取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例如,蘇教版小學思想品德一年級下第一單元《我愛我家》中,第一部分就是“我的一家”,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要求學生利用照片、圖畫、作文、視頻等形式介紹自己的一家人,在介紹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出最想對這位家人說的話,以及家人為其做過的事情。教師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并且引出第二節課“我是家中小成員”。教師在實際教學體系中,只有保證教學內容和教學細節貼合實際,才能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其次,教師要充分建構生活實踐課堂。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思想品德四年級上《真正的友誼》中,教師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的和朋友之間的趣事,教師可以組織班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其中,辯論賽的主題可以定為“朋友犯錯要指正還是順從”要求學生對其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且利用評比的方式,在學生之間建立良性的競爭關系,確保學生進一步內化相關知識內容。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實踐課程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自發錄制相應的小視頻,共同見證真正的友情。教師借助講解視頻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知識體驗效果。最后,教師要將課程做成主題型教學模型。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思想品德四年級上第四單元《我們的合作》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不同的合作小組,其中包括生活小組、學習小組、紀律小組等,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本月的學習計劃,學生要對整個月份設立天計劃、周計劃以及月計劃,從而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2]。(三)尊重學生需求。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性格特征出發,保證教學結構和教學框架體系的完整性,小學生的可塑性強,且情緒化明顯,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彰顯自身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效仿和借鑒的對象。據心理學家分析,每20天就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因此,教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是要借助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逐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后,在向其傳遞德育工作中的正能量。并且,學生對于傳統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偏見,認為課堂教學刻板枯燥,這就需要教師建立健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保證教學理念和教學效果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訴求出發,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素材,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能集中在課程上。(四)落實知行實踐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基本結構,提高教學框架的完整程度,利用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維護教學體系的實效性,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就課本中的某一個主題開展班會、演講比賽、興趣活動小組等。其一,利用班會集中傳遞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所要傳遞的精神,利用班會的形式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和案例暢所欲言,確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起來。其二,利用主題演講比賽的形式,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且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整合學生的觀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體系,維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其三,利用興趣活動小組,能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針對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匯報、評比,不僅僅能減少課題的難度,也能全面提高學生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知識點的內化水平,將良好的生活習慣帶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說,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落實生活化教學框架,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保證趣味性、生動性活動得以全面開展,從而真正發揮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效[3]。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將教材作為基本載體,將實踐活動作為根本性平臺,落實實踐化教學工作模型,強化教學活動的探究水平,一定程度上優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鄉區小學品德教育
一、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和原因
1.領導重視不夠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山區小學有相當學校領導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不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到在行動上。一是沒有建立學科教學的督導評估制度,任其自流,無人問津;二是教研活動都是語文、數學和英語,把品德與社會作為副科看待,沒有教育計劃,更沒有教研課題,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學輕育人的現象;三是評選優生只重視語文、數學分數,不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和品德素養;四是不安排班主任兼課,而是安排上不了語文、數學主科或年老教師上課,應付了事。
2.教師認識不到位
許多老師認為品德與社會是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綜合課程,是一種雙學科或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強調不同學科的相互整合觀念不能轉變,認為該學科是考查科目,缺乏認真備課和上課思想,教師應該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應該學什么?學會什么?教師回答不清楚,認為品德教育不是自己的事。在教學中如何貫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成為一句空話。
3.評價機制片面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討
1.前言
思想品德教育中,把生本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促進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手段,從而達到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但我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課堂教學的質量較差,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難以高效的開展。因此,要加快初中思想品讀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學中以生本教育為核心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點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以教材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相比,生本課堂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以生命為教育根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個體的差異性,教學內容要能夠學以致用。生本教育把學生放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達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目的。
3.當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問題
當前品德教育的理念
本文作者:黃東升工作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組織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項原則”作為評定優質品德教育的依據:(1)品德教育使核心倫理價值觀念成為優良品德的基礎;(2)必須對品德進行綜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維、情感和行為都考慮在內;(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廣泛的態度,來促進學生在各個階段生活中的核心倫理價值觀念的形成;(4)學校必須是一個充滿關愛的社區;(5)學生要有機會參與道德行動以發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義的、充滿挑戰的學術課程,這種課程尊重所有的學習者,并且幫助他們獲得成功;(7)品德教育應當努力發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8)學校全體員工必須是有學識的、有道德的公眾,他們有責任從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導學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觀;(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學校員工和學生都發揮道德的領導作用;(10)學校必須召集家長和學校所在的社區全面參與學校的品德教育活動;(11)評價品德教育應當注意評估學校有無公認的品德標準、員工對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學生對美德的認可程度[4]。密蘇里大學教育學院的馬文•博克維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歸納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1)學生得到了尊重和關懷的對待;(2)學校存在積極的角色榜樣;(3)有自律與發揮影響力的機會;(4)提供反思、爭論與合作的機會;(5)學校有明確的品德教育的目標和標準;(6)提供社會技巧的訓練;(7)提供實施道德行動的機會;(8)家長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有一個支持達到品德教育標準的大環境[5]。可見,他們都強調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學校與社區、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進青少年學以致用、踐行道德價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課程理念應該圍繞優質、高效的特征來設計。課程設計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驟,如果仍存在隨性而為或僅憑經驗法則,實際已經顯示了失敗的端倪。課程設計理念是理論到實踐的重要橋梁。沒有理念的實踐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論則是虛幻的。相關調查表明,很多老師存在“反思”的迷失,諸多教育政策的推動也多半忽略“理念”而僅就“技術層面”進行宣導,因而容易導致“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或者產生偏差的遺憾。所以,要推動品德教育,應該先掌握課程設計理念的精準性、針對性、實用性與可行性,而且,課程設計理念是動態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創造的基礎平臺,只有奠基于此平臺的品德教育才能彰顯其深度與廣度。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可分為課程觀、學校觀與社會觀三個面向,共計九個理念。
1.品德教育的課程觀(1)理念一: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可以由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等類型組成,增強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標。正式課程著重于認知層面,可以單獨設置課程,以利于有系統、有組織地進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課程側重行動層面,多半運用于社團活動、周會或自治活動,與學生生活結合或進行隨機教育;潛在課程則較重情感層面,包括學校環境的軟硬件布置、校園氣氛與文化的營造,以及師生關系等均可產生品德教育的正負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課程類型組成,達到強化其各個方面的教育目標。當然,針對學校的特性與實際需要,也可有不同的著重點,將品德教育在學校中準確定位。(2)理念二: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必須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統一,包括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使學生知善、樂善、行善,進而形成完整人格。在認知層面,可以依據知識、理解、應用,進而達到分析、綜合、評價等步驟,循序漸進以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力;在情感層面,也有意識、珍惜、熱愛、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點;在行動層面,則可使學生經由體驗、意志、實踐,以養成道德習慣,最終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應考慮背景、輸入、過程與輸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歷程與成果。背景因素包括學校環境、社區特點、學生差異;輸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過程因素包括目標、內容、方法、歷程性的測量等;輸出因素包括總結評價學生表現、教師表現、學校整體表現以及學校與社區關系。只有兼顧多重因素的課程設計,才能發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實際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2.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學校觀(1)理念四: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須讓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與反復練習的機會,并引發其內在動機以達到自治自律。品德教育過程中可以由論辯、價值澄清、角色扮演、戲劇、閱讀、合作學習、服務學習等多元教學方式,使學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與反復練習的機會,進而由外在動力引發其內在動機,由他律進而自律。(2)理念五: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應將教師視為幫助學生探尋與充實生命意義的領航者,而且教師所應關切的是學生的內在善價值,而非外在成就。所以,教師是以尊重、關懷來啟發并引導各具特性的學生,教師也是主動、積極地將知識轉化的品德課程領導者,教師更是提供學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動典范。(3)理念六: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將學校定位為資源整合與發展平臺,進而連結學校、家長與社區,以營造學校———社區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作為品德教育的社群,學校中所有成員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則彼此相互影響,二則每一分子都有責任與義務參與社群中的事務;另外家長與社區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與伙伴,以達到發揮家長、學校與社區相輔相成的效果。3.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社會觀(1)理念七: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切勿流于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是對諸多視為理所當然價值的超越與反省。意識形態是指一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單一價值灌輸,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控制心態,其包括性別、種族、宗教、階級、物種等,都有可能蘊含某種意識形態(包括偏見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須時時透過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識形態。(2)理念八: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奠基于社會多元價值,經過溝通與論辯所形成的價值及規范共識。這個理念強調品德教育就消極面而言,必須免除各種意識形態的主宰與灌輸;就積極面而言,則是建立多元價值觀與容忍異見的精神。然而多元與容忍并不表示價值中立或缺乏立場,品德教育也是著重價值的引導與規范的建立,唯此價值與規范是經過溝通與論辯所形成的共識,以彰顯生命的共通性與卓越性。(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應同時激發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并兼顧正義與關懷的和諧。正義取向是強調公平、權利、理性等原則,而關懷則強調弱勢優先、補償、責任與感性。然而正義與關懷并非沖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發聲,更是相輔相成的互補概念,即由兼顧正義與關懷以營造真正和諧的品德理想境界。4.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檢驗準則依據前述的品德教育設計理念的課程觀、學校觀與社會觀,此羅列教育工作者在規劃品德教育時的自我檢驗準則。
(1)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定位清楚嗎?是屬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還是潛在課程?還是兼而有之?(2)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否兼顧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3)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考慮周全嗎?是否納入背景、輸入、過程與輸出等因素的考量?(4)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嗎?還是只為了應付政策或者教學的績效?(5)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對于教師有明確的定位嗎?有讓教師從中反省與修正的機會嗎?(6)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有將校園納入考量嗎?學校整體氣氛對于品德教育是正向還是負向?我能善用資源并改善阻力嗎?(7)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能免于意識形態的控制嗎?我是否時時思考自己背后所隱藏的或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8)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開放與容納多元價值的嗎?其是否可以由溝通以達到暫時性的共識,而非既定與單一的價值觀?(9)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展現了正義與關懷之聲嗎?其凸顯了品德教育的涵義與價值嗎?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特點為何?與其他的課程有何不同與關聯?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索
一、引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基礎理論知識聯系起來。思想品德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培養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品質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造成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何將這些問題有效的解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目前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缺乏創新。雖然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但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課堂上,有一部分教師仍然覺得教師才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仍然沿用以教師為重心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來給學生們傳授知識,并沒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課堂氣氛沉悶。比如,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只是通過說教來灌輸的方法,嚴重影響學生參與思想品德課互動的興趣。同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講解考試中出現的重點和難點,沒有在學生們的學習與思想中將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滲透進來,致使學生不能理解思想品德這門學科的特殊之處。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二)課堂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雖然有的學校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新型的教學方法,但是因為目前處于改革初期,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減少了很多課堂講解的內容,讓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自由思考,盡可能自己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導致了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把握重點,致使課堂教學效率很低。此外,還有部分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興趣,營造活躍的氛圍,在課堂上增加了很多與學習無關的內容,盡管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學生并沒有在課堂上學到新的知識點。(三)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使用不合理。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載體,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不能結合實際,而是盲目地對教材中的內容照抄照搬,所以導致學生們對思想品德內容的學習同實際脫軌得很嚴重。(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們的考量與觀察。對學生們的人格培養和性格成熟的關鍵階段就是初中階段,這一階段他們樂于探索,同時思想也極為活躍,但是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很難做到把握學生們的這一認知特點來設計,這就使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沉悶,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低下。(五)教師在教學過程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對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在口頭上的教導,也存在于實踐過程中,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缺乏組織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對學生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僅存在于形式上,難以真正達到規范學生們行為的目的。
三、針對思想品德教學問題提出的對策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的思想,也會讓課堂變得異常沉悶,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在課堂上一味地進行講解,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教師應該知道,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在一定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缺乏一定的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對思想品德這門學科的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有關珍愛生命的課程時,將這堂課比較重要的知識點通過生動、形象的素材,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能夠更加的珍愛生命,致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在授課前應該精心準備,并及時地和學生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學生達成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然后通過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案例分析,這樣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明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從而使學生會更加關愛生命、珍愛生命,致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二)改變教師的教學觀點教師應該改變單一、呆板的思想品德教學觀點,并且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并且還要盡可能地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來分析思想品德理論,讓學生加強對思想品德理論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好地運用。除此之外,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經驗,并且他們對陌生事物欠缺一定的判斷,因此,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身的教學觀點,鼓勵學生步入社會,并且讓學生對社會進行初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從思想品德教學中了解到做人的道理,進而完善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教師在講到“維護消費權”這一課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對社會人士進行問卷調查,讓學生在調查中充分了解到社會人士是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并且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將調查表統計、分析、整理出來,在課堂上讓每位同學都對自己的調查結果進行匯報,致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知道怎樣維護自身的權益。再比如:教師在講到“誠信是金”這一課時,應先告訴學生誠信是中國人應具備的品質,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加強學生的誠信意識,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誠信的重要性。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提高對思想品德教育的實用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三)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應為學生預留出討論學習的時間,致使學生能夠從討論中提高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學生不再一味地依靠教師來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這一課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甘肅舟曲泥石流災難”,災難發生后,國家立刻做出全力搶救遇難群眾的決定,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老師可以在看完這個視頻后借此機會提問:“當災難來臨之際為什么國家會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排在首位?”引入思考,同時提出如“為什么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做到珍愛生命?”等問題,帶著以上問題學生先看教材內容再交流自己心中的答案,先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的方法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出來全班進行討論,合作學習。還就例如,教師在講到“生命與健康的權利”這一課時,首先可以把學生們分成幾組,再讓學生針對存在的生命健康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整理,最后讓小組派出代表進行總結。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討論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加入到學習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師在最后應針對學生總結出來的討論結果進行分析結論并進行點評,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思考上的誤區,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思維。(四)重視教材修訂,不斷充實新內容。在信息時代,不斷傳播的大量知識使學生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著,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利用教材講課時,教師應該做到在書中不斷地充實新的內容,實時關注時政問題,然后用此案例對學生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來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五)開展實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認知的重要來源就是實踐活動,所以在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前提下,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們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應該組織學生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例如,在教學“與誠信同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進行自由分組,并進行合作互助學習,通過利用各種學習方式,查找出當前我國消費者對市場誠信的理解程度。
幼兒品德教育分析論文
一、家園合作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德育在培養幼兒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幼兒園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個時期基礎打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其孩子未來的發展。列寧夫人克魯斯卡婭曾說過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紋,很難磨滅。為此,家長們一定要克服“樹長自直”和“順其自然”的說法,切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古訓,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二、資源利用法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進餐時,老師除了讓幼兒品嘗燒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外,還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伙房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飯后,老師便帶幼兒去觀察食堂,阿姨在給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親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實際觀察不僅使幼兒對工作人員產生敬意,而且使他們懂得了應該尊重和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飯菜,不往地上亂扔臟東西的道理。
三、啟發誘導法
幼兒由于受年齡和生理的影響,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啟發誘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如培養幼兒與人友好相處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該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感,再啟發幼兒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然后教會幼兒與人相處的方法及規則,怎樣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怎樣征求他人的意見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例如對幼兒說:“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圖書弄壞了”,啟發幼兒一齊幫助同伴修理圖書;例如告訴幼兒“今天玩娃娃家”,啟發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學習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高校品德教育的趨勢
本文作者:許淑蘭工作單位:保定廣播電視大學
體育教學是實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身體練習的實踐活動中,由于環境因素的不同,比賽規則和游戲法則的不同,人際關系的原因,體育基礎的差異等等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的不同,興趣愛好的不同,使得學生們的思想價值觀也不一樣,這些正是抓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時機。體育教材所決定各種體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體育的目的、任務時激發學生努力鍛煉身體,以便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而打下物質基礎。講授體育功能時,要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為提高祖國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學習。在教基本技術時,要教育學生遵守法規、法則,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學生。
體育教學中實現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首先教師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師德是學生的指燈,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規律。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他們的言行對學生會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要針對這一點情況,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學生中起到模范作用,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首先作為學生模仿的對象,要注意自身的形體,儀表風度美。與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禮,著裝要整潔、高雅。心靈美是最本質的美,要熱愛黨、忠誠祖國,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刻苦鉆研業務,關心愛護學生,為培養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的最直接因素,所以在任何場合,教師都要用語文明,語氣溫和,態度和藹,并且對于自己的承諾要嚴格遵守,做到言行一致。利用新生入學的時機新生在剛進入校園時,他們的思想認識還有大片的空白空間,道德水平還有提高的空間,這時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時機,應該嚴抓思想品德,給他們灌輸“道德營養”。指導他們按時參加體育鍛煉,加強組織紀律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協助他們建立公德意識。通過比賽和游戲,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熱情和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以及勇敢、頑強、積極進取的品質。導與管相結合口頭上說得再漂亮,沒有實際行動一切都是徒勞,所以,要提高學生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水平,不僅要加以引導還要加以管理,做到導與管相結合。體育教學中首先要抓住常規教學。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的習慣。然后要抓住運動競賽,使愛國、愛集體,體育道德,行為規范有了具體的實踐機會。導與管相結合還要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嚴格要求與啟發誘導、耐心疏導相結合。結語高校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成才”階段。據此高校體育的基本指導思想是進一步發展并完善學生本質,增進身心健康,培養堅持身體鍛煉的習慣和能力,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以真正培養出適應新時期的合格人才。
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形成和個性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引導著學生的思想趨于成熟,培養著學生的情感日益豐滿,修正著學生世界觀的達成。現在思想品德教育怎樣才能更有實效?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學校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必須跟上時代,真正做到為學生學習、生活服務,為學生成長服務,這樣,才可能獲得學生的認可與接受,才能讓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
在當前教育形勢下,學生主要的著眼點在于應付考試,而不是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完善,使部分學生承受不了壓力或不能正確看待、處理生活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這樣常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厭學、早戀,甚至離家出走等等。我想,這時思想品德教育應重點放在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形成上,幫助學生疏通心理認知的障礙,利用適當的活動放松學生的心理緊張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學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這樣,讓我們的學生不僅能正確地面對壓力,合理地緩解壓力,還能健康成長,心智成熟。
二、為學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們可以選取一定的合適的故事、視頻、資料等,進行合理的編排,制作成學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愛的動畫、課本劇等,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促進學生向上的內驅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學校將一些榜樣的事跡以及成長過程制作成宣傳板、櫥窗等,在校園的走道內懸掛,形成文化長廊,而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創意,很好的滲透德育內容的方式,適合現代學校的教育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通過一定的載體,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有所思悟,達成自己的目標,召喚自己的恒心與毅力,激發自己的堅持與執著!學校要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為了明天的飛翔,要扎實從今天做起,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靠近。這樣,逐步喚醒學生的理想,讓學生能夠自信地朝著理想飛翔。
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