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現象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5:3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順差現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順差現象

我國貿易順差現象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查看全文

貿易順差現象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的介紹,客觀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成因以及順差背后的實質。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貿易順差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查看全文

我國貿易順差現象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查看全文

我國貿易順差現象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的介紹,客觀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成因以及順差背后的實質。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貿易順差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查看全文

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分析論文

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經濟運行原因

(一)內需不足

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市場啟動困難,是造成順差的主要原因。與國民經濟連續多年的較高增長速度相比,居民消費市場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續的熱點。個別商品如轎車、房地產市場雖然也曾出現快速的增長,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收入差距擴大、三農問題等影響內需的結構性矛盾也沒有明顯的緩解。受資源約束,中國進口產品以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和機電產品為主,整個內需不足的貿易結構導致了我國順差產生。

(二)早期國內的高投資

前幾年國內高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釋放出來,導致了某些產品的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過于鋼鐵產品,出現了進口銳減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現象。2008年1-8月,我國出口鋼材1444萬噸,出口額9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7.2%和121.6%;進口鋼材1750萬噸,進口額170.0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1.0%和增長17.9%;出口鋼坯及粗鍛件584萬噸,出口額2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7.0%和183.5%;進口鋼坯及粗鍛件97萬噸,進口額5.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72.1%和60.6%。2008年1-9月,我國出口鋼材1580萬噸,增長83%;進口鋼材2000萬噸,下降16.4%。從鋼鐵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中國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根據商務部市場運行司《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供求狀況調查分析報告》,目前中國市場上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過于求的商品430種,占71.7%,可想而知,這些商品肯定會有一部分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

(三)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

查看全文

我國貿易順差擴大分析論文

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經濟運行原因

(一)內需不足

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市場啟動困難,是造成順差的主要原因。與國民經濟連續多年的較高增長速度相比,居民消費市場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續的熱點。個別商品如轎車、房地產市場雖然也曾出現快速的增長,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收入差距擴大、三農問題等影響內需的結構性矛盾也沒有明顯的緩解。受資源約束,中國進口產品以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和機電產品為主,整個內需不足的貿易結構導致了我國順差產生。

(二)早期國內的高投資

前幾年國內高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釋放出來,導致了某些產品的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過于鋼鐵產品,出現了進口銳減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現象。2008年1-8月,我國出口鋼材1444萬噸,出口額9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7.2%和121.6%;進口鋼材1750萬噸,進口額170.0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1.0%和增長17.9%;出口鋼坯及粗鍛件584萬噸,出口額2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7.0%和183.5%;進口鋼坯及粗鍛件97萬噸,進口額5.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72.1%和60.6%。2008年1-9月,我國出口鋼材1580萬噸,增長83%;進口鋼材2000萬噸,下降16.4%。從鋼鐵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中國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根據商務部市場運行司《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供求狀況調查分析報告》,目前中國市場上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過于求的商品430種,占71.7%,可想而知,這些商品肯定會有一部分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

(三)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研究論文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準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關統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之后經過6年的發展,于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臺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并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并進一步縮小與第二大貿易國的差距;加入世貿組織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于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查看全文

產品內對貿易順差影響之議

[摘要]近些年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拉大,原因之一就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產品內貿易。在全球專業分工中,處于“微笑曲線”中不同位置的國家通過不同的機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產生影響。文章詳細分析歐美、日韓、東盟等重要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機制,對中國貿易順差從全球分工角度做出了全面的解釋。在實證分析中,通過經驗數據,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以及協整檢驗得出結論,產品內貿易與順差之間有顯著的因果關系,且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此,建議我國應該緊跟全球分工趨勢,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加大進口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良性循環,根據當前產品內貿易對順差的重要影響針對性地實施平衡貿易順差的政策舉措。

[關鍵詞]貿易順差;產品內貿易;國際分工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世界貿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發展。中國抓住全球化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外資、外貿規模不斷擴大,貿易順差大幅增加。

1995年至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年度貿易順差皆在120億美元至400億美元之間,2007年貿易順差達到2621.97億美元,是1990年的30倍。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中國外貿順差增勢放緩,但年度順差仍達到2954.7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凈增328.3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是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象征,在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情況下,有助于保持全球債務的償債能力,降低金融高風險所帶來的社會恐慌以及動亂。但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代表了貿易伙伴國不斷加大的貿易逆差,美、歐等國家和地區因此向中國施加壓力,引發了當前愈演愈烈的國際貿易摩擦以及日益加重的匯率調整壓力。除此之外,高額的外匯儲備還會成為少數反華勢力宣揚“中國威脅論”的重要借口,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鑒于此,我們應高度重視目前的貿易失衡狀況,探求引起中國貿易順差的本質原因和解決貿易順差的政策方法是當務之急。

二、文獻綜述

查看全文

中美經貿失衡成因綜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逐漸增多。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美貿易之間失去了慣有的平衡性,這種貿易順差和貿易失衡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時至今日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不斷擴大,依次為1442.37億美元、1633.86億美元、1710.24億美元。2009年,即使在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額仍高達1433.41億美元。美方對2009年的統計數據更是讓人驚悚,該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為2268億美元,占美國當年貿易逆差總額比重的43.9%。這些采用不同統計方法得到的數據都顯示出了一個這樣的事實:中美貿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并且這種現象在擴大。

一、中美貿易失衡的表面原因與根本原因

(一)中美貿易失衡的表面原因

從表面上來看,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所致。在對相關數據的考察中,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的確對貿易平衡有影響,存在著相關性,2003年姚枝仲、2004年沈國兵、2006年李稻葵等人的相關文章都論述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與中美貿易失衡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但這并不是引起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麥金農在匯率與貿易失衡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國際貨幣的支出與收入效應強烈,貿易情況與匯率情況都具有可變性,難以確定。因此,想要通過人民幣升值來解決中美貿易順差問題顯然是無稽之談。這從科學的角度瓦解了2010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商業周刊》時所做出的勸說中國人民幣升值以緩解中美貿易順差問題,以及相關媒體報道文章中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不可信性。

(二)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來自于美國的財政赤字、過度消費以及美國儲蓄投資的失衡,簡而言之就是美國經濟的內部失衡。首先,在經濟學領域,正如國民經濟恒等式所說,一個國家經常性的賬戶差額就是這個國家每個人凈儲蓄與財政的余額。當一個國家儲蓄投資的缺口不斷增大,一個國家經常性的賬戶差額其實也在不斷的增大。這從近幾年來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就可以看出來。自從2001年至今,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拉動內需,就下調了美國的存款利率,這樣美國的儲蓄率就明顯下降。從2005年1月到2008年8月,3年零7個月的時間里,美國的儲蓄率始終保持在1%以下。2011年年初,美聯儲宣布繼續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變,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美國極低的利率大大地促進了個人投資的擴張,使個人資產價值以及個人收入明顯快速增長,大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費傾向;其次,從財政赤字的角度來說,增加開支以及減稅都會增加賬戶逆差可能性。美國2011財政年度的赤字將達到1.48萬億美元,超過2010年的1.294萬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時,2011年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達到9.8%,超過2010年的8.9%,接近2009年時達到的二戰后最高水平10%。而且奧巴馬在該年推出的新減稅方案使美國財政赤字增加了8580億美元。這個減稅方案對美國政府赤字和債務水平的負面影響大于對經濟的正面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賬戶逆差的可能性。從本世紀初開始,美國的財政赤字累計數額就出現不斷的攀升趨勢,美國其他項目的逆差也呈現上升趨勢,高額的財政赤字與較低水平的儲蓄造成了美國居民的過度消費。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居民的總消費與GDP之間的比重是65%,2004年和2005年都出現了攀升趨勢,一度達到72%。由于美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過度消費以及政策導向所致的儲蓄不足使美國經濟的發展必須靠對國外儲蓄的吸收來維持,因而也就造成了美國的財政赤字。從本質上來說,財政赤字是美國國內儲蓄不足的外在表現形式,其真實的實際原因是美國的儲蓄能力不足,美國在國外尋找出路,即使中美貿易順差結束,也依舊需要美國政府為其尋找新的資金來源補充國內的儲蓄資金不足。從本質上來說,中美貿易失衡只是一種偶然性的選擇,不是中國也會是其他國家,因為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情形是無法解決其國內存在的資金問題。

查看全文

剖析去順差貿易平衡再造研究論文

關鍵詞:外貿發展,國際分工,貿易順差,貿易摩擦

論文摘要:“去順差”無法從根本上平衡中國貿易收支。不應提倡為平衡而平衡的政策思路,而要從互利雙贏的思路來看待貿易平衡問題,以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來化解貿易摩擦,以促進全球經濟在合作、競爭、創新中和諧發展。2002年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以來,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快速增長。在既定的國際分工格局和外匯管理體制下,這既給我國帶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摩擦,同時導致以外匯占款為主導的基礎貨幣投放過多。2010年3月份中國出現貿易逆差及4月份貿易順差大幅收窄,可能是一定形勢下中國“去順差”的結果。

一、問題的提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逐步融入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并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出口的政策體系,包括匯率、稅收、融資、保險等。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使得中國自1994年以來進入持續順差階段,2007和2008年順差額分別達到了2622億美元和2955億美元。

這次危機雖然對中國外貿造成沖擊,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外貿不平衡發展的基本趨勢。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下的中國仍然存在1960.6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所謂全球經濟失衡中的中國貿易不平衡發展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由此來自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以及IMF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斷加大,美國甚至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國出口產品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是頻頻升級。

二、從“壓順差”到“去順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