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文化交流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貿易與文化交流

篇1

關鍵詞: 禮貌 身勢語 日常交流 中英文化差異

一、引言

本文將分析中英語言中表達禮貌的不同之處。不同文化表達禮貌的方式不盡相同,筆者將從兩方面展開分析:身勢語和日常對話交流。因為在不同語言環境下人們有著不同的身勢語,理解中英身體語言透出的文化暗示將會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筆者主要闡述不同文化的身勢語的特點和作用,分析中英身勢語的差異,且著重從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勢姿勢入手,并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折射出的日常交際禮貌用語的不同,因為禮貌用語在交際中是和身勢語同等重要的。

二、中英在禮貌身勢語上的文化差異

(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臉被稱為‘情感的器官’,因為我們總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讀出其心之所想。臉能充分顯示我們個人和周遭人們的想法。在所有的非語言表達途徑中,臉是人們情感最重要的播報者”。可看出,臉對于人類意義重大,也是交流者應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而鑒于不同文化對待某一事物的傳統及影響有差異,自然表達的面部表情意義也不同。

其中一個面部表情是伸舌頭。當一個中國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合適或自感尷尬時,他往往會一邊伸舌頭一邊縮脖子,特別是女孩和小孩子會這樣做。但美國人不這樣,他們認為伸舌頭是表示輕蔑、嘲弄或粗魯的行為。另一個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人類的共同語言,總的來說,它被用來表達友好、贊允、滿意、愉悅、快樂、歡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義也有出入。在跨文化交際中,亦存在許多由微笑引起的誤解。比如,當一個英語國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車時,自行車意外歪倒,這時如若有一中國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尷尬和生氣。“這樣的笑聲,當然無意冒犯。它可以包含多種意義:‘別較真’,或者‘算了,這沒什么’,或‘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等等”。然而英語國家的人不會在那種場合置笑,因其認為那是不禮貌、很冒犯的行為。

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她的眼睛,面頰和嘴唇都會說話。”而中國有句諺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就是說,通過看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從前面那句話中就可看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場交流中,西方人習慣于眼睛的直視,他們認為直視是自信和禮貌的表現,而飄忽的眼神暗示著不禮貌。同時西方人還說:“別信任一個不直視你眼睛的人。”然而,中國人更多傾向于在交談時,避免長時直視以示尊重和禮貌,尤其當晚輩在和長輩交談時更應如此。于是,當看到一個中國人在和別人交流,他在傾聽,卻并不看對方的時候,這實屬正常。

(二)不同文化中手勢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手勢是指我們交流表達時伴隨的手及手指的活動。手勢是身體語言的表達。盡管大部分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但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總借助于手勢表達。許多手勢有著明顯的區域和文化特征。“別覺得世上每個人都能以同樣思維解讀一個手勢”,因為手勢的意義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比如,西方國家的人緊張不適時習慣轉手戒,如今中國香港和臺灣人也保有這種習慣。但如果中國大陸的人做出此舉,別人會以為他在炫富。而中國人在分別時會揮手告別,在拉美國家,人們則會將手掌面向自己,然后彎曲手指,并上下移動手指,以表示告別之意。從這兒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不同文化國家的相同手勢有不同的意思,不同國家的人們在表達相同情感時也有不同的手勢。

(三)不同文化中姿勢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姿勢關乎人們如何坐、走、站、動,多半是文化決定著人們采用什么樣的姿勢及姿勢所傳達的意義和情感。總的來說,美國人的姿勢較之中國人更隨意。在崇尚隨意和友好的美國,人們通常很懶散地坐在沙發里或站得很隨意,女性在公共會中蹺二郎腿也不是驚訝的事。而在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則傾向更正式化,前面提到的姿勢會被認為是粗魯、冒犯甚至低俗的表現。再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學生不滿美國教師上課時坐在課桌上,腳搭在椅子上,可教師坐在課桌邊緣,甚至腳放在椅子上在歐美國家卻是很受歡迎的,沒人覺得這不禮貌。

三、中英在日常交際禮貌用語上的文化差異

(一)中英稱呼用語的不同

要開始一段交流,首先要用到稱呼語,可以說稱呼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標記,也是交流過程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中英語言有著不同的稱呼語體系,用法自然不同。中國人有著很精確的描述家庭成員關系的稱呼用語,從單個的稱呼語上便基本可判定其中的親友關系。比如,我們會稱呼父親兄弟的子女為“堂”兄弟姐妹,稱呼父親姐妹的子女及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為“表”兄弟姐妹。“堂”在漢語中意為家庭相聚的主室,而“表”意為外或遠,這樣稱呼是源自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再比如,稱呼兒子的子女為孫子/女,女兒的子女為外孫子/女,稱呼父親的父母為祖父/母,母親的父母為外祖父/母,道理相同。比較起來,英語國家中表示堂親或表親都只用一個cousin,也沒有性別之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稱呼也不存在差異。另外,中國人認為直呼親友的名字是不禮貌的,名字前必須加上稱呼語,如“哥哥”“姑姑”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們通常只會直呼親友的名字,并不會覺其冒犯。在稱呼陌生人的時候,中國人也會加上特定的稱呼語,如對方是年紀看起來稍大于自己的女性,則稱之為“大姐”,對方會欣然接受,因其知曉這是一種尊重。在西方則不然,被稱呼者會多慮,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看起來很老,所以西方人不用表親友的稱呼語稱呼陌生人。“同志”和“師傅”在“”期間廣泛用于稱呼陌生人,現在也延用,“先生”和“小姐”則越來越廣泛地用于現代社會的城市。英語國家中,對陌生人的稱呼語很少,常用miss,mama,mister和sir。

篇2

一、“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順應了時代要求,可以加快各國經濟發展,實現人文交流的愿望,是一個共同合作共同繁榮的新發展平臺。絲綢之路始于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中國從漢代將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同時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正是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的存在,提高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絲綢之路”是一種從古到今要延續歷史的精神,傳承并提升古代文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我國自1979年開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38年間年均GDP增長9.7%,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6.4%。2009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2014年中國的經濟總體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從中等偏上的國家發展成為高收入的國家,根據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應重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資源。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在國際上,我國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也應該在國際事務和規則的制定上擁有相應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邁向國際事務決策處理平臺的基礎,更是中國發揮其影響力擁有世界發言權的平臺。

二、“一帶一路”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以推動實現區域內互通為重點,其中以中國對外投資為核心部分。因此,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未來一段時間的對外投資和試產開發應多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和重點。過去時間里“一帶一路”沿線上以來已經形成了很多區域的、多邊的、雙邊的合作機制。各國之間經濟文化合作理念已經形成,很多計劃和建設已經處于進行中。“一帶一路”戰略的目的是把已經形成的亞太經濟合作推到更高的層次上。發揮其作用的本質是弄清戰略背后存在的機遇與挑戰。

①政府層面的相互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多,國家間的經濟發展各異,文化不同,且利益訴諸存在差異。對于中國來說盡快制定以雙邊為主、多邊為輔的政府層面合作交流機制,能夠更好的為中國外資投入和市場開拓奠定良好基礎;②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應以為沿線國家改善基礎設施為主,輸出國內過剩產能,推動沿線國家經濟一體化;③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倡議的疑慮。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意圖是實現合作發展,共同受益。國際社會上少數人認為其是中國戰略擴張的幌子,認為其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新的計劃新的戰略出臺遇到質疑是常態,我們要做好一些示范工程,實現利益共享來驗證一帶一路的價值;④處理大國關系。美國曾大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伙伴)、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PP和TTIP覆蓋的內容與貿易自由化水平都遠高于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規則,是一種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經濟貿易合作體系。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被拒之門外,造成這些國家地緣經濟。同時,美國不少學者認為“一帶一路”是對美國亞太地區再平衡政策的抗衡,中國應多于其他國家達成共治,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打造”去美國化“的全球秩序。

三、 “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中國和沿線國家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對區域一體化產生的積極影響,可能發揮馬歇爾計劃對戰后歐洲經濟復蘇和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中美利益訴諸的差別,二者之間都有本質區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多會面對資金短缺,發展停滯的問題。二他們的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恰與中國構成了良好的互補性,中國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需要同其他國家一起發展互補的領域。因此,“一帶一路”是中國同沿線國家L期共同發展目標,為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共繁榮起到促進作用。

而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對西歐的援助計劃,前提是一項政治和安全戰略,具有明顯的排他性。馬歇爾計劃出臺的背景是美蘇圍繞戰后歐洲形成政治真空進行爭奪的背景。由此可見,馬歇爾計劃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上的政治和安全戰略。

四、附錄

1中國―東盟博覽會。CHINA-ASEAN Exposition 簡稱CAEXPO。由中國前國務院總理倡議,由中國和東盟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經貿交流盛會,每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中國境內由多國政府共辦且長期在一地舉辦的展會之一。以展覽為中心,同時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活動,搭建了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平臺。

2《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3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用于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現行的貨幣匯率對于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

4順差。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的貸方余額,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經濟往來的收入總額大于支出總額的差額。

篇3

關鍵詞:大眾傳播;國際貿易;促進;融合

abstract: presently, we are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globalization time. the mass media participates in the mold n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sitivel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bt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atus strengthens, its scop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s playing the role which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dds fuel to the fla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 object and the scope universality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effect, moreover gradually is also holding the mass media for its trade sign. obvious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seeping mutually, promote mutually, the two also inevitably during this process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motion; fusion

前言

   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扮演著一個新的能動角色,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當今,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而國際貿易中大眾傳播的內容也倍受各方的關注,影視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由此引出的知識產權、文化侵略等等成為貿易各方常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此外,由于大眾傳播工具用途的開發,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競相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的時髦方式。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僅在相互促進,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一、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發展中相互促進

1. 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決策變得更為快捷和準確。

大眾傳播媒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再到網絡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快捷,這主要體現在貿易信息的傳播速度和技術手段上。

17世紀以前,人類已經掌握了許多通訊工具和手段,其中報紙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新式傳播工具也在古羅馬帝國和中國唐朝出現了。這時,報紙主要用于為地中海和尼德蘭地區商人們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況,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國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這樣,商人們決策時就有了較多的信息,從而使得決策更為準確。所以說,大眾傳播工具一開始就直接和國際貿易有聯系。隨著印刷傳媒的發展,其信息傳播和輿論導向功能對國際貿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種國際經濟信息,報道國際經濟領域的最新事態,評述國際經濟新近變動的重大事件,預測國際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對各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影響,為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依據。

到了20世紀,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間的阻隔、國界的限制,覆蓋面廣,這就為貿易決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務。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在20世紀發展非常迅速,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戰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子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恰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要。

20世紀末,網絡的出現使得全球各國、各地區都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它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為中心的跨國界的虛擬空間。網絡使大眾傳播領域又發生了一次根本性變革,也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網上的信息具有極大豐富、多媒體形態、迅速及時、全球傳播、便于檢索、交互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可以為貿易決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網絡與貿易的直接結合,如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從而使得貿易過程更為快捷。

2. 國際貿易促進大眾傳播的效果。

國際貿易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促進著大眾傳播的效果實現。這不僅體現在有形和無形貿易本身所蘊含的商品與服務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而且體現在貿易渠道的通暢也使得大眾傳播的效果更易達到。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間的力量對比已由過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對抗,轉變為主要是經濟和科技的較量。經濟實力決定著一國的綜合國力,關系著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會對各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文化與理念帶來影響。一個國家的外貿實力增強,會提高其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談判力量,這對大眾傳播的實踐和效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1. 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

(1)很多大眾傳播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客體(標的)。隨著國際貿易中無形貿易的發展,報紙、期刊、雜志等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不再僅僅扮演為貿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漸成為貿易產品的一部分。影視服務貿易的興起與發展就是佐證。

影視服務業,主要包括電影和電視的媒體傳遞及其服務,它帶給人們的是對信息的直接汲取、對藝術的直接欣賞。目前,世界電影服務貿易市場廣闊,交易量大,據統計年進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國家達83%。而且,各國對進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國內生產量與國內放映總片數之比超過10%的國家也僅有30個,可見,大部分國家嚴重依賴進口電影市場。在國際電影貿易中,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如1992年美國電影占領了英國電影市場的95%,法國的2/3。1996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為70%。1995年到1996年歐洲同美國在電影、電視領域的貿易逆差從48億美元增加到56.5億美元①。美國電影在我國進口電影中也占據主導角色。1996—1998年我國共發行進口影片149部,其臺片37部、外國片112部。在外國片中,美國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境外進口電視節目,而且進口的數量占整個電視節目總數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間,有的甚至達到83%,可見世界電視服務貿易也廣泛存在于各國之間。從全球來看,進口節目的絕大多數來自美國,以及相當少的一部分來自西歐和日本一些地區,如拉美3/4的進口節目來自美國。我國引進的外國電視節目情況也表明美國節目占主導地位。1994—1998年,我國引進有線節目共478部3593集(其臺53部1062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國引進無線節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臺133部3376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說,國際影視貿易十分活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大眾傳播媒體(網絡)與國際貿易直接融合成一種新的貿易方式——網絡貿易。網絡這一新興的傳播媒體,正將整個世界聯在一起,改變著一個社會的認知結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為網絡貿易敞開了大門,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亮點。“網絡貿易”、“網絡商務”這些新詞在新聞媒體上也頻頻出現,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務功能的日臻完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網絡貿易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貿易的競爭思維和行為,而且會日益成為信息化時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競爭手段之一。

網絡貿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貿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和費用、降低成本等優勢,其發展速度讓人吃驚。據統計,全球網上貿易交易額1996年只有23億美元,1997年就為250億美元,1998年達500億美元。2001—2002年可能達到3300億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長到1萬億美元。另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到2002年,通過網絡進行的國際貿易將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15%。按現在網絡貿易的發展勢頭,未來十年全世界國際貿易將有1/3通過網絡來進行。可見,網絡貿易前景廣闊。

2. 國際貿易也是大眾傳播的一個途徑。

世界各國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互通有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在國內市場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高質量、多品種以及花樣、規格繁多和性能優良的商品。此外,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還能得到他國提供的優質服務與文化產品,從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達到共享人類文化的目的。可見,無論是有形的國際貿易還是無形的國際貿易都是人類進行交流和傳播的一種途徑。

在有形國際貿易中,貿易標的是有形的貨物,我們通過貨物的進出口,不僅達到了物質方面的交流,而且能達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為每一商品本身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信息。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正是從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諸多商品中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外國游人也正是從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中享受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展望未來的國際貿易,無論在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提高和改進,這必然會使大眾傳播的途徑更為通暢。

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wto及其他國際組織也都在積極尋找方法來規范這種通過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達成了協議。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且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交流,也能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這是文化傳播與國際貿易的共同目標。

在無形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體現得更為充分。如國際技術貿易,它是傳播科學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貿易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技術知識。國際電信服務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難想象,沒有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人類今天的交流與傳播會是什么樣子。國際影視貿易是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緊密的一個領域,我們正是從許多進口的影片、電視節目中了解著國外的風土人情,了解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國際影視貿易的日益活躍,必然更好地帶動人類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 

可見,大眾傳播對國際貿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為便捷。同時,國際貿易交易對象與范圍的廣泛性不僅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內容與效果,而且正在逐漸容納大眾傳播媒介為其貿易標的。可見,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正在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二者也必然在此過程中長足發展。

篇4

關鍵詞:國際貿易 文化風險 文化差異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文化作為人們在社會實踐、習俗習慣中所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它以一種“共同理念”的形式影響人們的交易行為和消費偏好,促進或制約著國際貿易的生產和消費。因此,國際貿易與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響國際貿易發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因素。然而,綜觀現有的主流貿易理論,在闡述國際貿易的依據時,本質上都是從勞動、資源、產品、技術等純經濟要素來加以說明,幾乎沒有涉及文化稟賦問題,更沒有將文化作為一種根本性因素來深入分析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經濟、文化日益互為一體,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作用越發凸顯。離開了文化,我們就很難說明許多貿易現象的發生和發展,不能去把握貿易的本質和運行規律。因此,深入探討國際貿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國際貿易發生、發展的文化依據,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對國際貿易文化依據的分析,也為國際貿易中具體文化問題的考察,提供一個理論基礎。

■一、文化風險的根源

國際貿易中的“文化風險”概念旨在說明文化這一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給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帶來損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因不同的社會習慣而存在的產品市場差異,使人們難以預測哪種產品會在外國市場上受歡迎,哪些商品會得到當地國的抵制。為此,文化風險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貿易中的目標市場。

如果文化差異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將會沿著文化差異、文化沖突、文化風險、這一路徑產生文化風險,從而可能導致貿易公司運作的低效率,對貿易雙方產生破壞性影響。文化風險的根源是文化差異,并表現在三個層級上。首先,國家的主導文化對國際商務影響最大,不但影響商業交易的語言,還影響交易的性質與種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存在不同的行為方式,經常表現為:價值觀差異、種族優越感與種族歧視、對文化符號系統理解差異、政治文化的不同導向,以及不恰當地運用管理習慣。其次,文化風險還源于不同國家不同公司間不同的企業文化差異。企業文化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影響組織的各個方面,指導日常的商業交往。包括經理如何選拔與提升雇員、如何領導和激勵下屬、如何構造組織、如何選擇和制定戰略以及如何與其他商人談判等。再次,公司內部員工來自不同國家,他們身上都有本國文化的印記,組織中個體文化差異也會帶來文化風險。

■二、文化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諾斯指出: “傳統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經濟增長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作為經濟增長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兩種: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經濟規則、契約等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謂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約束, 包括價值觀念與風俗信仰、倫理道德、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都可以統稱為“文化”。在制度對貿易體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當然占據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貿易活動賴以進行的影響因素, 它通過對人的行為選擇和激勵的作用, 以及對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約, 對國際貿易的發展也產生著重大影響。文化因素就是作為這么一項非正式制度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的。作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價值觀念與風俗信仰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一事物的總體看法和評價, 是人們基本的信念和判斷, 這種評價或判斷勢必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選擇, 從而影響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比如人們對生命存在意義上的看法中, 認為平和安順為好的人追求安靜、保守的生活方式, 對新潮事物和產品不感興趣;而認為轟轟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則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時尚產品。前者看重歸屬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權力。由此推斷, 以前者為主流價值觀念的國家, 對外交流的欲望不會太強烈, 人們對外來產品和服務不甚欣賞, 所以不利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而后者與之完全相反。

(二)倫理道德

道德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等力量, 使人們具有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 并逐漸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傳統, 以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們的道德觀念及其對人的約束力都不同。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為例來說, 中國人倡導的“忠”、“義”、“孝”、“忍”、“穩”等觀念, 在社會正常運行中對人們的行為有極大的規范作用, 形成了東方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約束特征, 這與西方建立在契約制度基礎上的社會文明有很大差別。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發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們行為中的規范作用特別大,人們以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東西, 都以法律來規范, 形成了法律約束的特征。順應道德觀念, 利用道德約束展開貿易活動, 對于外來者非常難, 因為對不同地域道德觀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是極其艱難而漫長的。所以, 各國不同的道德觀念對國際貿易無疑又是一個阻力。中國很多企業回避反傾銷訴訟, 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取得應有的市場份額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國家的產品在東方國家的滯銷則是由道德觀念的差異造成的。

■三、降低國際貿易中文化風險的措施

面對這種無形的文化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進一步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 使世界各國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 享受盡可能多的比較利益, 靠一種文化完全地壓制或征服另一種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對貿易不利影響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動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種協調配合、相互尊重和補充、雜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綜合體, 使文化因素對貿易的不利影響消失并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國際性文化交流

為了消除文化差異, 最宏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 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觀念、習慣、語言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貿易阻礙。文化是有傳統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層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們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終究會到來。近期中國舉辦的幾次國際性的文化展覽盛況空前, 充分說明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可以被人類所共賞的。通過這些文化展覽的成功舉辦, 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一定會加深, 更會增加他們對中國產品的喜愛,最后帶動中國產品在世界貿易中銷量的上升。

(二)貿易策略與當地文化交融

國際貿易活動中最直接的主題就是企業, 當一個企業有志于開拓一個擁有不同文化的市場展開貿易活動時, 最為重要的就是其貿易策略的制定。企業在制定國際貿易策略的時候, 應該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滲透其中, 這是第一個步驟。然后是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 包括產品設計、定價、促銷和分銷等方面, 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 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 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習慣的渠道, 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這些環節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們都有機地結合起來, 才能達到破除壁壘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訓與培養

為了與文化因素對貿易活動日益明顯的的影響保持同步, 需要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訓, 培養出推進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過文化融合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發展, 關鍵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識和知識的管理人才的培養。為此, 應當進行這樣一些方面的培訓: ( 1) 文化理解的培訓。即介紹不同國家的人文狀況, 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制度法規等, 并與本國的相應方面作比較, 加深對國外文化的理解。( 2) 文化應用的培訓。讓被培訓者了解其他國家的價值觀、行為、態度, 清楚他們的價值觀、行為、態度,清楚針對他們的價值觀應該采用的獎勵方式, 并對當地的獎懲制度做出評價和改進的建議。( 3) 實地文化考察的培訓。派遣培訓人員到他們將來可能從事工作的國家進行實地的觀察和研究, 使他們在與當地消費者的直接接觸中理解他們的文化, 把握他們的動機。( 4) 相互交流的培訓。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貿易管理者與被培訓人員進行適時的交流, 并經常組織有國外工作經驗的經貿人員進行交流, 互談感受, 加深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偏好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盡管一些習俗禁忌可能會阻礙外來商品的進口,但只要規避得當,同樣會創造貿易需求,比如,絕大多數美國人喜歡藍色和杏紅色的家用器具,南歐人偏愛紅色容器,而荷蘭人則喜歡白色等,我公司面對這些風俗習慣偏好,制訂了滿足差異化需求的目標計劃,結果其產品2008年在海外銷量增加19%。文化差異對服務貿易的需求影響更是如此。當前,服務業已占世界貿易額的20%-30%,據估計它將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長,這意味著國際貿易中將越來越以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形態表現出來。盡管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不像貨物貿易中的物質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質和文化個性更能影響服務貿易的需求。對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識商品而言,由于人們對異國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對高科技文明的追求,無疑是創造貿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對于一般的服務商品而言,服務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固有的感覺方式及其所有屬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間存在差異,但文化差異優勢能從根本上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及服務商與消費者之間關系,文化因素仍是產生貿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買方必須建立對賣方所售產品質量的信任,因而,服務的無形性使海外的服務貿易變得更加困難,但是一個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聲譽卻能改觀國外貿易現狀。

總之,國際貿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經濟與文化互動的過程。這一研究為我國新時期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啟示:文化具有單純的經濟戰略所不具備的優勢,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如何發揮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比較優勢,對我國國際貿易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為此,一方面,企業和外貿經營者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價值,努力提高和優化貿易商品的文化品質;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要通力合作,確立正確的文化戰略,以文化力提升國際貿易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經濟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

[2]任凈.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中國流通經濟,2004

[3]劉銳.文化視野中的國際貿易.理論界,2005

[4]馮雙鵬.試論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影響力.理論界,2005

篇5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內涵,即提升古代絲綢之路的商貿作用與文化交流作用,為經濟貿易合作作用與人文交流作用,發展方向既需要與現代區域的合作趨勢相符合,又要與其他區域的合作模式存在區別。其中經濟貿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硬因素,人文交流是軟因素,只有將兩大影響因素有機結合,發揮人文交流的保障作用和經濟貿易合作的支撐作用,才能夠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協調發展。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

絲綢之路的戰略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1)由消極性的戰略防御轉向主動性的戰略進攻;(2)由單一性的邊疆安全轉向多維度的全面合作;(3)由內政外交的相互分離轉向內政外交的一體化。

(一)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隨著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不斷加深,對于國際經濟形勢的依賴程度也進一步深化。2010年我國的GDP規模首次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額超出美國3.83萬億美元,成了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體。但我國經濟貿易主要聚集于沿海地區,對外通道單一,過分依賴海路通道。為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有效應對嚴峻的能源形勢,我國必須開辟絲綢之路經濟帶,減少經濟貿易以及石油獲取方面對于海路的過分依賴。

(二)維護我國地區穩定

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中亞,這對于我國的國家利益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國的新疆地區與中亞多國毗鄰,在經貿、安全以及宗教等多方面深受中亞國家影響。加快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削弱國際勢力對于中亞的影響,維護我國的地區安全與穩定擁有重要意義。

(三)促進地區發展

經濟重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對外通道的選擇,建立通常的對外通道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產業的聚集。為避免我國經濟對海洋通道的過分依賴,必須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推進西進戰略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區域性平衡,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實現路徑

(一)基本方針與原則

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的基本方針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以點帶面,即劃分經濟帶為若干區域,擇優選取重點進行先行推動,將此作為龍頭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合作;(2)統籌協調,即協調好境外各類層次內部的合作關系,協調好國內相關生產與境外合作的關系,協調好國內省區與產業發展的關系;(3)先易后難,即選擇難度較低的貿易投資作為起步,再向自由貿易推進;(4)逐步推進,即在空間布局上應當由近及遠,在合作領域上應當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在合作對象上應當由雙邊向整個區域拓展。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近期與長遠相結合;(2)貿易與投資相結合;(3)雙邊與多邊相結合;(4)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則;(5)以市場經濟原則對合作模式進行創新。

(二)戰略布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應將其劃分為三個區域――中亞、西亞以及南亞,三個區域之間應當形成三個支點、三個輻射面以及三條路徑。要以上海合作組織為支點,向獨聯體國家輻射;以海河會為支點向西亞國家輻射;以中巴自由貿易區與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為支點向南亞國家輻射。其中,上海合作組織應當作為推進的重點。

(三)實現路徑

1.加強相關政策措施的溝通與協調,促成長期穩定的區域經貿合作機制建設

要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國家的政策溝通,制定出詳細具體的區域合作規劃及措施,促成區域合作,以形成大開放、大融合的經濟貿易新格局,推進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自由貿易。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做到區域內部的關稅互惠,在資金、交通運輸等領域開展合作;另一方面要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制訂整體戰略規劃,并分步驟、分階段地對各個階段的任務進行落實。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程度,促進自由貿易區的雙邊與多邊談判,創造高效率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2.加強貿易與能源通道的交通互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隨著新亞歐大陸橋的使用,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運輸體系也逐步形成完善。(1)我國要加大對于中亞國家的戰略性資金技術支持、交通援助以及技術輸出,要鼓勵我國的企業在境外承攬交通設施等基礎項目;(2)要高效率地開展陸路運輸工作,加快新口岸建設;(3)要做好跨國能源運輸管道的建設工作與維護工作,保障通道安全;(4)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降低貿易成本;(5)充分發揮上合組織的作用,擴大各個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領域,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激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國家的經濟潛能,實現區域的跨越式發展。

3.創新合作理念及模式,促進互利共贏

與傳統區域合作模式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更強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共贏。要以更為靈活合理的制度,注重經貿合作與民心交流,將政策溝通作為主導,將互聯溝通作為基礎,將經貿合作作為支撐,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成果惠及周邊各國民眾,充分尊重區域內的文化多樣性,進一步增強文化的吸引力以及文化軟實力,促進整個區域的穩定與繁榮。

綜上所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我國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我國應當精心布局,從長計議,全面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

篇6

1.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決策變得更為快捷和準確。

大眾傳播媒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再到網絡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快捷,這主要體現在貿易信息的傳播速度和技術手段上。

17世紀以前,人類已經掌握了許多通訊工具和手段,其中報紙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新式傳播工具也在古羅馬帝國和中國唐朝出現了。這時,報紙主要用于為地中海和尼德蘭地區商人們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況,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國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這樣,商人們決策時就有了較多的信息,從而使得決策更為準確。所以說,大眾傳播工具一開始就直接和國際貿易有聯系。隨著印刷傳媒的發展,其信息傳播和輿論導向功能對國際貿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種國際經濟信息,報道國際經濟領域的最新事態,評述國際經濟新近變動的重大事件,預測國際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對各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影響,為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依據。

到了20世紀,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間的阻隔、國界的限制,覆蓋面廣,這就為貿易決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務。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在20世紀發展非常迅速,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戰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子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恰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要。

20世紀末,網絡的出現使得全球各國、各地區都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它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為中心的跨國界的虛擬空間。網絡使大眾傳播領域又發生了一次根本性變革,也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上的信息具有極大豐富、多媒體形態、迅速及時、全球傳播、便于檢索、交互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可以為貿易決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網絡與貿易的直接結合,如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從而使得貿易過程更為快捷。

2.國際貿易促進大眾傳播的效果。

國際貿易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促進著大眾傳播的效果實現。這不僅體現在有形和無形貿易本身所蘊含的商品與服務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而且體現在貿易渠道的通暢也使得大眾傳播的效果更易達到。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間的力量對比已由過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對抗,轉變為主要是經濟和科技的較量。經濟實力決定著一國的綜合國力,關系著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會對各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文化與理念帶來影響。一個國家的外貿實力增強,會提高其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談判力量,這對大眾傳播的實踐和效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1.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

(1)很多大眾傳播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客體(標的)。隨著國際貿易中無形貿易的發展,報紙、期刊、雜志等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不再僅僅扮演為貿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漸成為貿易產品的一部分。影視服務貿易的興起與發展就是佐證。

影視服務業,主要包括電影和電視的媒體傳遞及其服務,它帶給人們的是對信息的直接汲取、對藝術的直接欣賞。目前,世界電影服務貿易市場廣闊,交易量大,據統計年進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國家達83%。而且,各國對進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國內生產量與國內放映總片數之比超過10%的國家也僅有30個,可見,大部分國家嚴重依賴進口電影市場。在國際電影貿易中,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如1992年美國電影占領了英國電影市場的95%,法國的2/3。1996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為70%。1995年到1996年歐洲同美國在電影、電視領域的貿易逆差從48億美元增加到56.5億美元①。美國電影在我國進口電影中也占據主導角色。1996—1998年我國共發行進口影片149部,其臺片37部、外國片112部。在外國片中,美國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境外進口電視節目,而且進口的數量占整個電視節目總數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間,有的甚至達到83%,可見世界電視服務貿易也廣泛存在于各國之間。從全球來看,進口節目的絕大多數來自美國,以及相當少的一部分來自西歐和日本一些地區,如拉美3/4的進口節目來自美國。我國引進的外國電視節目情況也表明美國節目占主導地位。1994—1998年,我國引進有線節目共478部3593集(其臺53部1062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國引進無線節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臺133部3376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說,國際影視貿易十分活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大眾傳播媒體(網絡)與國際貿易直接融合成一種新的貿易方式——網絡貿易。網絡這一新興的傳播媒體,正將整個世界聯在一起,改變著一個社會的認知結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為網絡貿易敞開了大門,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亮點。“網絡貿易”、“網絡商務”這些新詞在新聞媒體上也頻頻出現,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務功能的日臻完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網絡貿易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貿易的競爭思維和行為,而且會日益成為信息化時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競爭手段之一。

網絡貿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貿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和費用、降低成本等優勢,其發展速度讓人吃驚。據統計,全球網上貿易交易額1996年只有23億美元,1997年就為250億美元,1998年達500億美元。2001—2002年可能達到3300億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長到1萬億美元。另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到2002年,通過網絡進行的國際貿易將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15%。按現在網絡貿易的發展勢頭,未來十年全世界國際貿易將有1/3通過網絡來進行。可見,網絡貿易前景廣闊。

2.國際貿易也是大眾傳播的一個途徑。

世界各國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互通有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在國內市場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高質量、多品種以及花樣、規格繁多和性能優良的商品。此外,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還能得到他國提供的優質服務與文化產品,從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達到共享人類文化的目的。可見,無論是有形的國際貿易還是無形的國際貿易都是人類進行交流和傳播的一種途徑。

在有形國際貿易中,貿易標的是有形的貨物,我們通過貨物的進出口,不僅達到了物質方面的交流,而且能達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為每一商品本身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信息。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正是從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諸多商品中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外國游人也正是從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中享受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展望未來的國際貿易,無論在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提高和改進,這必然會使大眾傳播的途徑更為通暢。

在無形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體現得更為充分。如國際技術貿易,它是傳播科學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貿易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技術知識。國際電信服務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難想象,沒有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人類今天的交流與傳播會是什么樣子。國際影視貿易是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緊密的一個領域,我們正是從許多進口的影片、電視節目中了解著國外的風土人情,了解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國際影視貿易的日益活躍,必然更好地帶動人類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

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WTO及其他國際組織也都在積極尋找方法來規范這種通過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達成了協議。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且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交流,也能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這是文化傳播與國際貿易的共同目標。

可見,大眾傳播對國際貿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為便捷。同時,國際貿易交易對象與范圍的廣泛性不僅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內容與效果,而且正在逐漸容納大眾傳播媒介為其貿易標的。可見,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正在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二者也必然在此過程中長足發展。

篇7

關鍵詞:一帶一路;茶貿易;外語人才

在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之后,促進了我國茶葉貿易的快速發展,在茶葉貿易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外語人才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著高等院校既需要培養出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基礎的外語人才,也需要培養出具有較強溝通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唯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滿足當前“一帶一路”茶貿易正常開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淺談了在“一帶一路”茶貿易背景下,我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理念與培養標準,希望可以給有關高校培養外語人才帶來一定借鑒作用。

1“一帶一路”茶貿易形勢下培養外語人才的定位

1.1對貿易國文化語言熟練掌握

對貿易國語言文化熟練掌握,這必然是培養外語人才的基本需求。從歷史角度上而言,我國是生產茶葉的大國,在十七世紀初就開始向世界各個國家傳播茶文化,并將茶葉制品傳遞給其他國家,并成為了廣大貴族人們喜歡的一種飲品。這就表明,在培養外語人才過程中,仍注意第二語種的培養,不管是哪個國家的語種,作為我國的外語人才必然要對這些國家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還需要對茶文化本土發展中體現的國民愛好有所掌握。所以,還是要注重對貿易國語言文化的了解。

1.2對貿易國的文化圈特質有所了解

對貿易國所處在的文化特征進行了解,這樣就能夠對國民文化思維方式與文化愛好有效掌握。實際上,我國與其他國家開展茶葉貿易交易中,還有很多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茶葉貿易交易。因此,在國際競爭環境體系中我國始終都在進行茶葉貿易交易活動。所以,在對貿易國的文化圈特質有所了解,就能夠在國際營銷體系中對各地區消費者消費需求進行了解,而處理文本信息這是國際營銷體系中外語人才的一項重大工作內容。

1.3對我國茶文化有著深度的了解

為促進更好的交流茶葉貿易文化而培養出更多的外語人才,就需要這些外語人才具有較強的茶文化素質。在提高他們茶文化修養的基礎上來大力加強他們對外交流能力,也可以對茶葉國際營銷工作獨立承擔。在外貿分工協作前提下,作為一名外語人才應對我國茶文化中思想文化元素有效掌握,并對當前的茶行為文化有所了解。

2培養外語人才任務需循序漸進實施

“一帶一路”戰略只有物力、財力還是不充夠的,還需要很多方面的大力支撐,外語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建設“一帶一路”茶貿易中,需要源源不斷的外語人才處理好筆譯口譯和文化交流一系列問題,這是在集中和統一檢驗我國對外水平,任何閃失都有可能出現損失,為了使項目順利開展,任何有損我國國際形象的事情都要避免。

2.1天馬行空的翻譯影響了國家形象

眾所周知,翻譯人員天馬行空的翻譯經常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笑話。可以說在翻譯市場上這種天馬行空的翻譯已經是司空見慣。在二十世紀初最早的翻譯笑話就是趙景深將milky-way(銀河)翻譯成為了“牛奶路”,成為了翻譯界廣為流傳的翻譯笑話。這種翻譯的笑話看似平淡無奇、一笑而過就可以了,其每位翻譯人才的背后都代表著某個國家,他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整個國家形象,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丟臉,同時也是在丟他們國家的顏面。

2.2不扎實的文化知識引發了很多文化沖突

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文化都有著很大不同,無論是實施“走出去”戰略,還是“請進來”戰略,都需要對這些戰略認真對待,對其、民俗文化等等有所了解,任何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很有可能引來很多難以解決的麻煩。如:某援非醫療隊在受到當地人的批判后,其原因竟然是因為醫療隊沒有了解清楚當地人的風俗習慣。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在非洲在用手勢招呼他人時,手心朝下招呼他人就是他們當地招呼小狗的動作,此醫療隊員在來非洲之前并沒有了解他們的風俗人情,在這種文化差異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2.3整合茶文化教學資源能力低

如果想要提高外語人才的文化素養,需要從如下幾方面進行:首先,有著豐富的茶文化教學師資力量;其次,茶文化教學文本資料豐富;最后,茶文化教學設備與場地。對比而言,整合和優化這三種資源其難度很高。在對外語人才開展茶文化教育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結合知行的基本原則,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知”,但在培養外語人才資源中很難做到“行”,這個“行”并不是指簡單的行動,還會涉及到茶文化體現中文化教具以及文化演示場地等等。

3“一帶一路”茶貿易背景下培養外語人才的重要性

3.1有助于提高外語人才實踐能力

只有在感同身受下,才能讓外語人才獲得有關于各個文化圈的知識,對比而言,這項任務是高等院校專業學習過程中很難進行的。既然無法在學校中完成,也就很有可能在實習中、正式工作中來得到這種能力。實際上,這樣的說法與做法都是可行的,但高等院校該如何承擔起自身的教育職能呢?從反饋出的外語人才培養體系內容上可以看出來,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青年學生文化理解意識這一職能,簡言之就是培養他們學習理論知識意識,也要大力提高他們實踐能力。

3.2有助于學校培養出更多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不但要有外語能力,而且還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能夠用熟練的外語與其他合作方交流實際事務。此模式專業領域通常牽涉到“一帶一路”戰略中茶葉經濟貿易體系中的很多專業,如:金融專業、管理專業、貿易專業等等。在培養這種復合型人才過程中,需要對經濟帶國家交流合作背景以及領域有充分了解,之后在復合英語與非英語專業機制來進行。

3.3有助于學校培養各種小語種人才

當前,我國英語人才有很多,但俄語、法語等等語種人才卻十分緊張,而對于學習外語專業的青年學生而言,他們必須要接觸第二外語。因此,我國外國語高校勢必要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在培養復合型人才中應結合“一帶一路”經濟建設所牽涉的地區來明確出所需的語種,之后結合茶葉經濟貿易來對各種小語種進行學習,在對各種小語種創辦下,來提高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所需要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

3.4有助于優化學校內部教育資源

結合本校師資力量而言,其實教學師資可以在本校內有目地培養,同時也能夠聘請其他機構的專家或者學者來學校內授課,來彌補當前校內教師資源緊張的現狀。對于茶文化教學中所涉及的文本資料,可以在相應的學習效應作用下,由有關部門逐一完善,因此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但對場地資源如何整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入行為文化,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項問題。在高等院校二級管理機制下,只是由培養外語人才部門來對第三類資源進行整合顯然是有些不太可能的。

4“一帶一路”茶貿易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的對策

4.1與企業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

在對當前人才培養模式不轉變的情況下,可試圖與茶葉對外經濟貿易企業進行訂單式的培養合作。在設立訂單班后,學生能夠在畢業前一年來動與茶葉對外貿易有關的領域中學習,這樣就妥善解決了當前了人才培養實踐能力低這一問題。并且,在招收學生要雙向選擇,這樣不但可以將學生就業機會成本有效降低,而且在設立訂單班后還能夠聘請專業水準高、能力強的企業專家到學校內開展講座,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校培養外語人才的時效性。

4.2靈活轉變課堂教學方法

在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前的教學方法就是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融合在一起,這種過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培養現代外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應對這種單一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效改變,利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對教學靈活轉變。以前的教學者經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傳遞知識,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做法很難培養出現代社會真正所需的外語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并使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轉變這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可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精力來積極進行學習。

4.3有目的地設計人才培養計劃

在培養外語人才中,需要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當前培養商貿英語人才計劃具備通適性的特征,從而需要在當前情況下具體化人才培養計劃。所以,需要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增設一系列的國外茶文化課程,并在教學材料中融入其他國家作者的原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既能夠了解其他國家的茶文化知識,也可在閱讀過程中對其他國家人們的思維習慣有所體會和了解。

4.4注重突出企業員工培訓職能

為了能夠使外語人才對其他國家茶文化特質有所了解,就需要對企業員工只能進行培訓。因此,高等院校外語人才教學團隊應與企業人力部門積極溝通,尤其是要交流好培養人才問題。在構建措施中,可在頂崗實習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對外茶葉貿易交易活動,使學生在實習中就對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所了解以及認知。

5結語

總而言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對于發展我國綜合實力其益處多多,所以,我國應培養更多的對外語人才,這樣才能滿足“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現實要求。在培養對外語人才過程中,應使他們深入了解我國茶文化,在繼承和推廣我國發展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繼承上,嘗試與茶葉貿易企業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戰略、設計滿足茶葉貿易文化交流所需的人才培養計劃、注重轉變教學者教學理念以及方式等等,進而促使我國高校培養出更多復合型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寶,甘孜露,沈珍.“一帶一路”戰略與會計人才培養路徑創新[J].管理工程師,2017,(02):68-73.

[2]王雪梅,趙雙花.“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高校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外語電化教學,2017,(02):91-96.

[3]龍曉輝.“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6):110-111.

篇8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茶作為中國一種典型的文化符號,已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與民族烙印。而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中國的茶文化也在韓國、日本等國家被廣泛傳播。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當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禮儀和風俗習慣,更傳播了蘊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國獨特的儒、釋、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關鍵詞:茶文化;跨文化傳播;儒釋道精神;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僅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面的內容。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吹響了關注、研究與拓展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文化開始滲透到宮廷和社會,深入到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有關茶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始于神農,興盛于宋,盛行于明清,傳承至今,并將繼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標志之一而延續下去。中國與韓國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也傳播到韓國,茶文化也隨之在韓國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由茶“物質”和茶“精神”兩個方面構成。茶文化不僅包含了與茶相關的生產勞動,比如種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與茶相關的藝術創造、觀念意識和習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有關茶的‘精神財富’部分”。[1]

(一)豐富多彩的茶物質產品

從茶作為物質財富的角度來說,我們從直觀的角度了解到豐富多彩的茶葉種類和別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較為隱型的是各種茶類獨特的種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飲用方法。中國的茶種類繁多,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茶具種類龐雜,涵蓋了許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沖飲工具等。不僅如此,種類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與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與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國完全上升到了“藝”與“道”的層面。

(二)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是中國文化的典型象征標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藝引申出來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養。茶文化就其精神內涵來看,既包含儒家的內省、尊敬、倫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寧靜致遠、空靈、禪學,同時又包含道家的自然、養生與清靜無為。沖泡茶的過程,能夠舒緩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審美意境當中消除人的煩惱,反省自身,達到精神的寧靜與平和,讓人體會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體現中國文化的茶藝、茶禮

中國的茶藝通過表演茶藝的器具和茶藝表演過程本身體現出來,茶藝在演變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道”,達到一種空靈的、超脫凡俗的美學意境。茶藝和茶禮當中敬讓賓客的行為體現了儒家的謙讓、尊重、倫理與和諧統一的特點。在茶的沖泡和品嘗的過程當中,表現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禪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種植過程中,體現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內涵。在茶藝的欣賞過程當中,人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升華,達到心靈上的寧靜與反省,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和諧自然的處世哲學。

二、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

“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變遷與轉型、差異與沖突、整合與創新、生產與再生產,都與文化傳播緊密關聯。”[2]

中國很早就向東亞各國傳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而“東亞文化圈實際上是一個有層次、分先后的時空結構:中國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鮮、韓國、越南文化為其兩翼,日本文化在其邊線,而東南亞華人社會則成為它伸向外部的觸須”。[3]韓國,位于亞州東北部的朝鮮半島,地理位置與中國接近,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與韓國進行友好交往的歷史由來已久,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以來,朝鮮半島就與中國大陸有著密切聯系。可以這樣說,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與韓國有了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國與韓國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從中國傳播到了韓國,并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傳播滲透于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之中,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跨越文化的傳播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更沒有人類的進化和文明。”[4]中國茶文化在韓國進行跨文化傳播,韓國在本民族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對茶文化進行了理性的選擇與解讀,并最終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不僅促進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雙方文化的傳播和進步,在文化傳播的進程當中,茶文化更加廣泛的流傳開來。

茶文化在韓國發展大致經過了這樣一個歷程:在韓國興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韓國就已經從中國引進了茶種,并開始種茶、飲茶。韓國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國與韓國便把炎帝神農氏稱為“茶圣”。韓國接受中國茶文化并進行本土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的高麗時代,茶文化衰微與復興的朝鮮時代,韓國茶文化在日治時期、南北韓時代的自主與發展時代。在三國時代,朝鮮半島分為新羅、高句麗和百濟,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進行茶葉貿易,僧侶和貴族也開始產生飲茶這一習俗,茶道思想開始孕育,茶文化在韓國誕生。在高麗時代,由于茶樹種植面積的增加,各地開始設置茶所,以便征收茶葉,茶園、茶藝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極大發展。高麗的青瓷藝術繼承宋朝越州秘色窯的生產技術,并加以改進,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獨特藝術;高麗時代的茶禮也比較完備,在宮廷之別設有茶房,用來專門管理宮中茶湯和藥湯的供應,并設有行爐軍士和茶擔軍士,行爐軍士帶著香爐、茶風爐、提爐等,茶擔軍士則擔著皇上御用的茶。不僅如此,在高麗的春之燃燈和冬之關會這兩大傳統祝祭活動之中,都會舉行以茶為主的茶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朝鮮時代時期,佛教影響力日益衰弱,茶也被當做是喪志的東西而被丟棄,茶園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漸荒蕪,茶文化也隨之衰落。后來,茶文化在草衣禪師和丁若鏞等人的極力倡導下再次蓬勃發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脅、經濟上的封鎖和文化上的強制入侵,韓國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極大壓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韓國。1945年,韓國獨立之后,日本茶道作為生活化應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為韓國式,但日本茶文化還是在韓國產生了影響。如今,韓國現代茶文化與茶道效仿古禮,尋求高麗時代的茶文化習慣。

現在,韓國定型茶禮的基本精神內涵為“和、敬、儉、真”,傳承了中國茶文化的價值觀念,并繼承了儒釋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著和諧自然,主張人與人相處和睦,互幫互助,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體現了儒家“仁”的觀點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僅代表著尊敬他人,更代表著敬天地與鬼神,融合了儒家倫理觀念。“儉”,即儉樸廉政,倡導節約,體現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違本心,待人真情實意注重內省,體現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觀點。可以說,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更傳播了以儒家文化為根本,與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國精神。

三、中國茶文化在韓國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中國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傳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鄭和船隊七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拉開了人類走上世界往舞臺的序幕。將視線轉移到西方,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西方偉大的探險家迪亞士、達?伽瑪、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輝煌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人類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開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的群體、種族、民族不僅進行了器物和技術的交流,也進行了思想與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與技術往往是看得見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與技術之下隱含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也在潛移默化的進行著交流與融合。

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不僅給韓國傳授了茶禮、茶具以及關于茶的種植、培養的各種知識,也傳播了茶文化所蘊含的儒釋道的精神和觀點,并由此對韓國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就政治領域來說,茶文化已經成為韓國政府接待外賓、進行政治對話的必備之物,敬茶和請人飲茶不僅成為向他人傳遞友好、表達友誼、促進談話順利進行的禮儀,而且也成為政治上與他人斡旋的一種手段。從經濟領域來說,茶文化盛行必然帶動茶葉產銷量的增加以及與茶相關的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從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從文化方面來說,茶文化給人帶來思想的寧靜,陶冶人的身心,促進精神世界的構建。不僅如此,茶文化還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相關詩文層出不窮,為作家帶來新的靈感。從飲食與健康角度來講,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飲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腦、消食祛毒、清喉去痰,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傳播促進韓國整體風貌的改進,促進整個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提升。

四、結語

“哪兒有人類交往哪兒就有交流,交流是人們生存與社交以及保護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歷史當中,中國和韓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來說,中國對韓國進行的是單方面的跨文化傳播,在這一綿延不斷地傳播過程當中,中國將茶禮、茶具等知識傳播到韓國,韓國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韓國民眾適應和接受中國茶文化,并產生了適合韓國自身的茶文化。韓國雖然改變了中國茶文化當中的一些禮儀習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國茶文化當中的儒釋道的中國民族思想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韓國人的茶文化及韓國人的思想精神,從而對韓國產生了物質和精神多層方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檀亞芳,劉學芬.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宏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9

[關鍵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中澳自貿區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1-0004-04

[作者簡介]李俊鋒(1979-),男,漢族,河南林州人,華北科技學院管理學院講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計量,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2015年6月17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部長安德魯?羅布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分別代表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標志著兩國持續十年的自貿區談判最終完成。中澳自貿協定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簽署的最為全面的貿易協議,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十多個領域。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研究中澳自貿區的建成對兩國經濟貿易的影響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澳經濟貿易發展現狀

目前,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則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場。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最近新的報告顯示,2014―2015財年澳大利亞新增出口企業有4000多家,其中對華出口企業有1300多家,表明澳大利亞對華出口蓬勃發展。2015年,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石超過6億噸,占中國進口鐵礦石總量的637%,金額約3586億美元。而2015年煤炭和氧化鋁這些資源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澳大利亞。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7085萬噸,占煤炭進口總量的347%,金額53億美元;進口氧化鋁2866萬噸,金額95億美元。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中國牛肉、羊毛、大麥等農產品最大供應國。2015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牛肉156萬噸,占牛肉進口總量的329%,金額約79億美元;進口羊毛174萬噸,金額157億美元;進口大麥4362萬噸,金額125億美元。中澳自貿協定自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以來,據海關統計,2016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3059億美元,其中鐵礦石、農產品和煤炭分列前三大出口商品。表1反映了2013―2015年中澳兩國雙邊貿易情況。

二、中澳自貿區的建成對兩國經濟貿易的影響

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在經貿領域中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勞動力,而澳大利亞則具有豐富的能源等,兩國的經貿合作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態。

(一)中澳自貿區建立對兩國貨物貿易的影響

中澳兩國在資源稟賦上的互補性是兩個國家進行貿易合作的基礎。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豐裕的勞動力資源、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和廣闊的國內消費市場;澳大利亞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資金、技術和自然資源類產品。中國雖然自然資源存儲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較低;而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產品,這些能源和農產品可以長期供應中國市場,滿足中國市場需求。2015年澳大利亞與中國進出口主要商品構成見表2、表3。

根據中澳自由貿易協定,過渡期之后,中澳兩國的產品至少80%以上可以免除關稅,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出口競爭力均會明顯提高,兩國的雙邊貿易額的增加幅度會更大,有利于推動兩國貨物貿易的發展。

(二)中澳自貿區建立對兩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功簽署,是繼中韓自貿協定后又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協定包含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14個領域,在服務貿易層次,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首個對我國以負面清單模式做出服務貿易承諾的國家,同時,中國通過“正面清單”的模式考慮澳大利亞在電信、銀行、教育、法律和建筑等部門的需求。所以,中澳自貿區的建立將會對兩國的服務貿易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為兩國的金融合作創造更多機遇。金融是中澳雙方合作的重點之一,除了在自貿協定中所做出的金融開放承諾之外,還就銀行、證券、反洗錢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2014年11月,兩國簽署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實現澳大利亞人民幣市場與中國人民幣清算系統直連,極大節省了貿易和交易的時間與匯兌成本。如今,澳大利亞業已成為人民幣重要的海外離岸市場之一。

第二,進一步促進兩國的教育服務合作。近幾年,中澳教育合作不斷拓展,中國已經成為澳洲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地。澳大利亞是教育服務強國,2015年,選擇到澳洲留學的中國學生共計135萬,大約占中國出國總人數的26%。在中澳自貿協定中,中方承諾了在協定生效的一年內,對澳方認可的新增的77家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審查、評估并在中國教育部涉外教育監管網上注冊,澳方將向中方提供相關監管決定的詳細信息,以提高澳方高等教育機構信息的透明度,切實保護中國赴澳留學生的權益。與此同時,澳方也歡迎中方的教育機構在澳設立中文國際學校,為中澳兩國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促進運輸業和電信業的發展。運輸業是中澳雙方服務貿易的重要部門之一,澳大利亞因地理位置,海運非常發達,且載貨量大、成本低,因而海運是兩國的主要運輸方式,中國擁有完善的海運交通系統,其中三大海運集團(中國遠洋集團、中國海運集團、中國國際海洋運輸集團)在澳大利亞所占比例高達35%,在此背景下,這非常有利于推動兩國的海運事業發展。此外,雙方還就電信業務達成一致,澳大利亞承諾中國企業可以在澳設立獨資電信公司,沒有地域和業務范圍限制,中企還可入股澳大利亞電信公司,同時中國也為澳大利亞電信投資者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展開投資活動提供更多市場準入機會,這為雙方的交流通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第四,促進投資的便利化。中澳自貿協定生效起,澳方推出的“投資便利化安排”成為發達國家首次對華工程和技術人員作出的特殊便利化安排,加之放寬對華企業在澳投資的監管審查和讓中國企業享受與美、日等國同等待遇,不僅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投資審查門檻,減少中企赴澳投資風險,還為深化中澳合作創造有利條件。澳大利亞市場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市場,2015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直接投資額大幅增長595%,高達1509億澳元,澳大利亞對華投資額與中國對澳投資額幾乎相當。按人均計算,澳大利亞對華投資規模是中國對澳投資規模的50倍以上。

三、中國與澳大利亞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中澳雙方投Y體系不完善

雙方投資的領域及規模、特別是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的層次還不夠高。澳大利亞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基本以證煌蹲省⒐扇交易為主,直接投資特別是在制造業的投資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中國對澳投資大多通過合資企業形式開展直接投資。近幾年,澳大利亞的一些行業,如金屬加工制造業、交通倉儲、食品加工、房地產等行業吸引了包括中國部分國營企業和民營資本在內的投資,但是,總體來看中國在澳大利亞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非常有限,而且投資規模比較小,許多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夠理想,這與當地的限制較多不無關系。此外,澳大利亞對中國企業認識不足,加上“中國”的出現,對中國企業產生一些偏見,對來自私營企業的投資較歡迎,但是對來自政府、國企的投資比較反感,特別是針對重要資源的投資。

(二)澳方對華政策與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不相稱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部分政策與中澳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不同步,澳大利亞需要進一步改善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歷史證明,兩個關系密切的經濟體,必須建立密切的政治經濟關系,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條件,要發展中澳自由貿易區,加快經濟一體化建設,雙方就必須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這就對兩國的經濟政策提出了要求。澳大利亞在對亞洲的經貿政策中,一貫把與日本的貿易伙伴關系擺在首位,其次是東盟。這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亞對中國市場的忽視。

(三)中澳雙方貿易依賴程度差距大

澳大利亞對中國主要出口資源密集型商品和少量高附加值的制成品,而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的商品。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礦產品貿易依賴性很強,特別是鐵礦石的進口。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核心經濟利益也集中在鐵礦石貿易上。根據中國海關統計,鐵礦石是中國第四大進口商品,澳大利亞是中國最大的鐵礦石進口來源地。鑒于此,中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石貿易的依賴程度之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礦產品的替代性很小,而造成澳大利亞在貿易談判中往往擁有更多的定價權和主導性。澳大利亞對華進出口貿易的市場替代性較強,而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口替代性較弱,差距可能會給雙邊貿易帶來不穩定性。

四、促進兩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優化貿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中澳貿易結構單一,分工模式層次較低,各自的產業結構未能得到有效升級,已經限制了中澳貿易總量的擴大。因此,中澳兩國政府必須重視合作,采取行動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條。雙方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繼續擴大兩國傳統產業貿易,將內部的產業結構與對外的貿易結構一起優化升級。同時針對不斷出現的新需求,拓展貿易合作的新領域,可以在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間成立聯通機制,加強信息的溝通以及生產組織之間的協調。從兩國資源稟賦來看,中國與澳大利亞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由于以往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并未得到快速發展。中澳兩國政府可以將加強農產品貿易作為拓展中澳貿易領域的突破口,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產品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標準化,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二)拓寬貿易渠道,穩固中澳雙邊合作關系

中澳雙方應拓寬雙邊貿易關系的基礎,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拓寬中澳雙邊關系的渠道可以從政府、企業及個人三個層次來考慮。政府方面,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兩國政府高層間的會話,將有利于增強雙方的互信度,及時協調和解決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企業方面,繼續加強兩國企業之間已有的長期合作,同時從貿易向投資、信貸、服務等方面的合作方向發展,來促進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個人方面,兩國各自的文化政策推動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兩國政府可以進一步簡化兩國人員往來的手續,減少對人員流動限制。實際上,這種民間的良好關系是排除“非經濟”因素干擾雙邊貿易關系的重要保證。

(三)加強中澳服務貿易合作,完善服務貿易體系

相對于貨物貿易而言,中澳服務貿易潛力巨大,極具發展空間。根據澳大利亞政府所列示的負面清單可以發現,澳大利亞對中國服務提供商的限制并不多,開放力度較大。雙方在擴大傳統服務貿易的同時,應積極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合作,積極推進服務業的開放,提升服務貿易的效益與質量。在投資方面,利用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帶來的機遇與便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中澳經貿合作區,合作區內以中澳合資企業為主體,主要集中引進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綜合開發技術等企業,可以在經貿合作區內成立創新企業孵化器和科技研發中心,引進節能示范項目,推進合作區內的配套設施建設,實現優勢產業的互補和產業配套協作。借鑒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經驗,把負面清單管理作為建立外商投資管理的核心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目標建立貿易監管制度,加強政府職能轉變,建立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精簡管理程序,促進中澳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的便捷流通。

中澳自貿協定的成功簽署及生效將極大提高兩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數量和質量。從長遠來看,中澳自貿區的建立會對兩國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積極作用。中澳兩國在自貿區建立后加強合作,完善機制,克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對兩國經濟貿易快速穩定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高程.中澳雙邊貿易中的不對稱相互依賴分析[J].當代亞太,2008(2):105-123.

[2]蔡小芳,李昕.從貿易與投資結構看中澳自貿區的共贏戰略[J].經濟統計學,2015(1):112-123.

[3]段怡,李京.中澳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及合作機制研究[J].國際貿易,2011(5):23-24.

[4]何好俊,祝樹金,肖皓.中澳自貿區建立關稅削減影響中國農業的CGE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11):151-156.

[5]張燕,高志剛.中澳自貿區貿易潛力的引力模型分析[J].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5,27(4):117-122.

[6]楊菲.中國與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5.

篇10

清真產業涵蓋范圍廣泛

全球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超過16億人,東南亞地區的穆斯林人口2011年達2.48億人,主要集中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此外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有分布。這些穆斯林的衣食住行需求市場龐大,而且他們和西亞、北非等伊斯蘭地區有密切的經貿和文化交流往來,在人、物流通關和市場準入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清真產業目前是全球經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之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穆斯林人口加上非穆斯林消費群體,全球清真產品的消費者不少于20億;清真食品和非食品類用品的市場規模達2.1萬億美元。事實上,清真產業不僅包括清真食品,還包括時裝、化妝品、護理用品、西藥、草藥、食品加工、包裝機械、包裝材料、物流、營銷、品牌經營、金融服務、保險、旅游、出版印刷、資訊及多媒體傳播等,涵蓋食品、美容、物流、零售、餐館、出版、觀光等多個行業。近年來,很多國際商家開始申請清真認證資質,發掘清真產業的商機。

馬來西亞在全球清真食品業的中樞作用

穆斯林人口占61.4%的馬來西亞,近年來大力發展清真產業,以提高自身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其產品容易獲得伊斯蘭國家的清真認證資質,東南亞清真認證理事會亦設在馬首都吉隆坡。借此渠道和跳板,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全球清真產品市場。

在清真產業中,市場規模巨大的清真食品(Halal)最為人熟知。近年來,以生產家用食品及日用品著稱的跨國企業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為進軍清真市場,就通過在馬設立生產基地、推出合作產品,以取得國際清真認證資質。跨國企業雀巢公司(Nestle),很早就展開清真食品的布局,旗下已有50間廠房通過清真認證,產品銷至全球40多個國家,公司旗下最大的清真食品生產基地就在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符合清真標準的肉品市場規模為407億美元,若包含各式加工食品,清真食品市場規模更高達4760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11.5%。目前全球伊斯蘭國家市場的清真食品來源,仍主要依靠巴西、美國及法國等非伊斯蘭國家提供。馬已意識到清真市場的廣闊前景,從2009年起,計劃10年間耗資600億令吉(約合200億美元),在丹戎馬尼(Tanjung Manis)興建占地7.7萬公頃的清真工業園(Halal Hub),打造全球最大的清真食品生產基地。目前已在丹戎馬尼清真工業園設廠的企業主要來自中東和東亞。其中,一家來自中國臺灣的生物科技企業,租賃了6000公頃的水域和土地,用綠藻進行魚蝦混養,結果大獲豐收。

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影響,目前清真食品的制造和供應鏈正在發生改變。全球最大羊肉出口國新西蘭的屠宰場,已開始接受馬委托生產的清真食品。清真快餐、清真披薩已出現在吉隆坡的鬧市街頭。對于中國清真企業而言,馬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出海口”。

中馬清真貨物儲運與全方位產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