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公司經營風險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貿易公司經營風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貿易公司經營風險

篇1

關鍵詞:貿易型企業 管控 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諸多行業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運營成本上升,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營風險加劇。國有貿易型公司是連接企業與市場的中間環節,在行業價值鏈縮水的情況下,還要面對產品價格信息透明、企業加大直銷力度搶占貿易商客戶、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等諸多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商業市場信用體系還不完備的情況下,國有貿易公司還可能遇到供應商或者客戶不履行合同、甚至可能遭受到合同詐騙、騙資騙貸等重大經營風險,那如何有效管控經營風險呢?

在今天復雜的經營形勢中,傳統單買單賣的貿易模式顯然略顯單薄,當遭遇到市場價格大跌、客戶資金鏈斷裂時,貿易公司的風險便會突顯。在新經濟環境下,能否突破現有模式,尋求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來發揮貿易平臺優勢的挑戰擺在了貿易型企業的面前。

一、積極探索組合銷售模式、推動業務轉型升級

在適應經濟形勢、應對市場變化情況下,貿易公司進行商業模式的變更顯得尤為迫切。挑戰即是機遇,當普通的生產企業在要面對超大型客戶時,會由于銷售的獨立性和分散性,無法形成合力,不能以集團整體形態與超大客戶形成戰略合作,發揮整體優勢。很多產品只能一對一地與其對接,造成銷售資源的重疊與浪費,且與競爭對手在質量、價格層面進行簡單的競爭,沒形成差異化優勢。這對貿易型公司而言便是商機,可以搭建起有效的商務平臺,以生產企業的產品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為服務內容,以物流管理為供應鏈支撐的全新組織架構的搭建,創建一種如全新的大客戶采購模式,收益將輻射所有合作的生產企業及技術科研院所,其有效落地與實現,更是在當今經濟新常態下的一種組合銷售模式的全新探索。

在探索創新產品組合銷售模式過程中,要按市場規律辦事,不能以犧牲生產企業利益來做大客戶,要用開拓的設計思維,不斷梳理客戶需求,梳理過程中抓住其細微處進行轉換、創新,同時加強與客戶溝通,將我們的數據庫與供應商、客戶的數據庫進行對接,用成熟穩定的產品進行磨合,技術創新創造價值,配以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提供與技術創新合為一體,打造“產品直供、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的組合型產品包。產品包完善并達到規范化、程序化、流程化、系統化,才能進行復制和推廣。同時要建立了捆綁銷售、利益分享、業績考核的高效運行機制,使合作業務有了組織和體系保障,進而真正發揮國有貿易型企業作為商務平臺的協同與整合資源的集中優勢,大幅降低經營風險。

二、強化供應鏈、財務管理關鍵環節,完善相應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要管控住貿易風險,除了貿易模式外,還必須從管控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解決存在的問題。首先從業務梳理入手,對融資性貿易和有風險的業務堅決停止,從源頭規避業務風險。結合最佳業務實踐,改善業務管理模式,適應靈活多樣貿易組合。根據實際業務處理,將業務流程標準化、規范化、統一化。統一管理客戶信息,統一業務數據管理,相關領導和部門實時查詢,實現銷售策略和信用管控有效執行。緊抓貿易業務關鍵點,銷售合同和采購合同對應管理,細化合同分類,建立標準流程,合同簽訂分類、分級審批管理,根據業務形態制定合同模板,防范合同風險,提高審批效率。經營業務中,要重視框架協議、年度合同的評審工作,從客戶評審、法務、物流、財務等多個方面加以把關,保證和任何一個合作單位的貿易條款都是風險可控的范圍。強化訂單的管理,銷售訂單、采購訂單的銜接管理,保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訂單勾稽模式,使得單筆業務能夠直接判斷預期毛利。對貿易合同中的購銷直接勾稽,使業務線條更明晰,便于利潤分析,后期統計定制開發業務管理報表,統一臺賬、報表樣式,提高效率,避免重復對賬,對貿易業務進行多維度統計與分析,實現各模塊高度集成。

其次,加強供應鏈管理,公司要對商品進行全流程集中管理,取消由公司下面的業務部門自選物流單位,管控倉儲、貨權等環節,由公司供應鏈管理部門統一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合作,集中管理。對運輸、倉儲、貨代、報關等業務全流程管理,管控物權和風險。物流集中管理使物流費用更為規范、透明,保障了訂單的準確執行,逾期報警,使用量化指標實現系統控制,不符條件拒絕執行。物流集中管理的標準化、流程化、指標化,運輸、倉儲、貨代、報關環節的集中管理,庫存管理實時信息報警,貨權轉移業務嚴格管控,儲、運、票、款集成化管理將大力減少業務部門私自放貨、違反公司規定進行違規行為,業務風險大幅降低。且要注意做好實時庫存臺賬,實時反映各類庫存物資的真實庫存及物料出入庫動態,統一貨代和報關公司管理,可以優中選優,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經營費用,挖掘潛在利潤。全面采用批次管理功能,加強每批物資的來源、去向追蹤管理,這樣能抓好貨權管控,監控商品流轉,切實降低貨權風險。財務管理環節,要注重核算及時準確,合同執行信息實時掌握,強化信用額度管理,實現有效資金監管,大幅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注重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擺脫紛繁事務,實現由事務性財務向戰略支持型財務轉變。

再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認真梳理業務細節,不放過每一個風險點,用制度規范、用流程監控,防控風險。對于業務管理、發貨、庫存管理、報關、報檢單據管理等要制定相應管理制度、要出臺經濟責任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中增加約束與懲罰力度。

三、利用現代化的先進信息系統,支撐貿易業務有效管控與科學發展

現代化的先進風險管控管理,依靠過去傳統的手工作業已難以支撐,必須在公司整體管理要求下,以信息化系統為工具進行支撐,建立以購銷合同為索引,監控合同執行各環節風險,對合同簽訂、貨物收發、貨款收支、收益核算等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在事前和事中防控業務風險,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通過實現“經營模式專業化、核心業務集中化、業務流程標準化、資源能力共享化、全球供應鏈協同”的信息化建設目標來切實降低經營管理風險。

先進的信息系統以業務流程節點控制為核心,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中到一個平臺上進行管理,打破部門之間的界線,將基礎數據、業務數據、財務數據等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和梳理,讓內部業務流程和數據管理更加規范化,尤其是數據統計的規范,實現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與無縫銜接,減少內部反復的單據傳遞、數據核對、數據統計等工作,解放部分重復性的工作量,從而讓業務人員及財務管理者更多專注于內部業務流程的監控和梳理上,提高效益。同時,其能進行實時的采集和統計,在業務控制的必要節點就進行統計,比如訂單成本計算的數據管理;這樣大大降低內部報表統計的風險并優化報表速度。其將財務模塊和采購模塊、銷售模塊、庫存模塊等業務系統高度集成,保證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將財務數據上最大的工作量(業務單據記賬及統計的工作)從原來的手工錄入的狀況下提升到通過系統完成自動的業務帳和財務帳的同步,并通過必要的管理規則的引入,將財務數據上需要的管理元素進行控制,在內部控制上也進行了財務管理的事前控制的管理,比如客戶的應收賬款的控制:通過信息系統嚴格控制款到再發貨,沒有款發貨單添加不了的管理流程,這樣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且有效的提升了財務資金管理能力。

篇2

【關鍵詞】國際化;風險;管理

一、研究背景

RWE集團是德國第二大能源及公用事業企業,也是德國大型綜合能源企業的典型代表之一。該集團成立于1898年,總部位于德國埃森(Essen),集團業務范圍涉及發電、輸配電、電力貿易、煤炭、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多個領域,主要業務分布在德國、英國及中東歐,其交易機構遍布全球多個地區,包括倫敦、新加波、日內瓦等。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也是RWE業務關注的重點,已在中國開展二氧化碳減排項目的開發與購買等業務。通過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發投入,不斷推進國際化業務發展。

二、國際化風險管控

風險管控是企業國際化管理重要內容,也是影響企業國際化成功推進的關鍵要素。RWE集團在國際化過程中,堅持圍繞核心業務,適度拓展國際化業務范圍和領域,以風險控制為基礎,穩步推進國際化發展。(1)適應環境變化,調整發展戰略,防范發展風險。企業發展戰略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基礎。作為大型能源企業集團,世界經濟環境、能源發展環境與企業競爭環境等外部因素對RWE國際化經營的影響越發顯著。為有效應對環境變化,把握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有利機遇,RWE集團通過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戰略,提出了“更加可持續、更加國際化和更加穩健”的三維發展戰略,以適應國際化發展要求,防范集團國際化發展風險。更加可持續:集團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將從2011年的8%增加到2020年的20%;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11年的0.79噸/MWh下降到2020年的0.62噸/MWh;提高發電廠的效率,促進用戶節能。更加國際化:確保在德國、英國和荷蘭等核心市場獲得穩定收益,在中東歐和東南歐市場實現有機增長。更加穩健:保持目前在能源領域的完整價值鏈,將一體化業務模式作為穩定收益的基礎;保持在管制業務(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和非管制業務(發電業務)間的平衡;將創造價值作為投資增長的原則。(2)聚焦核心業務,優化業務領域,防范業務風險。RWE集團業務范圍涉及發電、輸配電、電力貿易、煤炭、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多個領域,早先還涉及電信、土木工程等領域。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RWE不斷優化調整業務領域與經營范圍,逐步將業務聚焦到能源電力及基礎設施領域,增強企業核心業務競爭力。目前,RWE集團旗下擁有RWE電力、RWE新能源公司、RWE供應與貿易、RWE能源服務等子公司,業務范圍貫穿了整個能源價值鏈的所有環節(表1)。同時RWE也根據市場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情況,不斷優化傳統電源業務結構,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對企業業務進行動態優化調整。

表1 RWE主要業務分布圖

(3)參與全球交易,豐富產品種類,防范市場風險。產品交易的國際化,是RWE國際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RWE防范要素價格風險,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手段。RWE是歐洲能源交易市場主要參與者之一,其能源產品交易主要由子公司RWE供應與貿易公司(RWE Supply&Trading)組織管理(表2)。RWE擁有歐洲最大最尖端的能源交易大廳,附屬網絡運營中心分布在倫敦、新加波、日內瓦、荷蘭登博斯等地。其交易產品種類包括電力、天然氣、煤炭、貨運、石油、氣候、排放權及可再生能源,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表2 RWE Supply&Trading 核心業務分類

(4)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產配置,防范經營風險。根據歐盟相關法令要求,大型能源企業需要將網絡業務與發電、批發、零售業務分離,并對中間環節的傳輸與配送業務實施反壟斷監管。RWE燃氣和電力的網絡運行管理機構(TSO)是歐盟監管的重點,為適應政府監管要求,RWE于2009年將其天然氣TSO機構出售給獨立的第三方。對輸電網的運營,RWE通過設立內部相對獨立的TSO進行管理,該TSO在法律形式、組織和決策方面獨立于集團的其它業務,以適應歐盟監管,防范經營風險。作為與經濟運行結合緊密的能源基礎設施產業,近兩年RWE集團受歐債危機及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大,企業收入及利潤明顯下滑。為有效適應外部經濟形勢變化,RWE不斷優化資產配置,通過出售盈利能力較低資產,提升國際化經營業績。2011年至2013年間,RWE集團先后出售電網公司Amprion74.9%的股份,剝離油氣公司RWE Dea以及部分地區配電和售電公司的資產,剝離柏林水務公司Berlinwasser和Rostock燃煤電站的股份,出售天然氣管線子公司NET4GAS等。通過優化集團資產配置,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5)加強研發投入,注重新產品開發,防范技術風險。近年來,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新興業務領域發展迅速,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市場空間,并逐步成為企業新興利潤增長點。RWE逐步加大在電動汽車充電、智能電網等新興業務領域的投入,并繼續增加對傳統化石能源及新能源使用技術研發投入。2011財年,RWE集團研發投入1.49億歐元,比2009年增加投入3900萬歐元。專門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規模也逐步擴大。RWE在德國建立了500多個充電站,與20多個市政公用事業單位簽訂協議,為其提供電動汽車和充電站設施。

三、案例啟示

分析RWE集團國際化發展中的風險管理舉措,對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有如下啟示:(1)風險防控是企業國際化發展重要基礎。積極防范國際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業務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策風險等關鍵領域風險,促進企業穩定發展,是保障企業穩步推進國際化的重要基礎。降低風險,即是增加效益。RWE通過業務發展與經營管理的不斷優化調整,有效規避了市場經營中的一系列風險。盡管相對于其他特大型能源企業,RWE的排名不算靠前,近年來企業發展速度也并不突出,但正是憑借其穩健經營的理念和有效的風險控制舉措,使其有效規避了歷次金融危機與能源變革對企業的影響,并經歷百年發展,逐步成長為全球綜合能源企業穩健發展的典范之一。(2)交易的全球化是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市場交易,豐富市場交易產品種類,降低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市場風險,是RWE國際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RWE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管控模式設置、能源生產銷售、參與國際能源市場交易等多方面經營模式,都充分體現了大型能源集團一體化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優勢。針對不同環節不同領域,RWE通過成立專業化公司實施運營管理,充分發揮集團化運營與專業化管理相結合優勢。如通過RWE供應與貿易子公司,統一參與歐洲能源市場交易、對集團資產進行統籌優化,以市場為基礎,引導與調整能源生產企業日常運營,降低集團整體成本,提高集團整體經濟效益。

參 考 文 獻

[1]鮑明銘等.大型企業集團風險管理模型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

篇3

關鍵詞:電子商務;中小貿易公司;影響;對策分析

Internet正在改變世界,而國際貿易領域更是深受其影響,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的通行證,并給國際貿易帶來了嶄新的運作模式和方式。

一、中小貿易公司的含義

2003年,國家經貿委等部門出臺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對我國中小企業制定了標準界定,“職工人數5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中小貿易公司是我國市場經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規模較小,產品品種多等特點。這些都很符合網絡營銷的特點。同時,我國中小貿易公司與大型貿易公司相比較在經營機制、管理等方面都簡單的多,有利于公司的調整、管理,便于較快的貫徹、接受新鮮的經營理念,快速的以更新的經營體制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大潮?!?005-2006年中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研究年度報告》顯示,“中國2005年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766億元,同比增長56.7%,已經占據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的38%左右”,可見。中小貿易公司在我國市場尤其是電子商務市場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二、電子商務對我國中小貿易公司的影響

電子商務無紙化、低成本的特點有效彌補了中小貿易公司在資金、技術、規模、形象等方面的缺陷,為中小貿易公司提高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1降低中小貿易公司的成本

首先,電子商務可以降低采購成本。電子商務環境下中小貿易公司可以通過網絡個人在更大的范圍內選擇供應商,通過網絡傳遞商業單證,網絡拍賣更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絕好的采購途徑。

其次,電子商務降低了營銷成本。中小貿易公司可以建立網站,產品介紹、技術信息、售后服務等信息,進行產品形象和宣傳。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使中小貿易公司的客戶維系成本明顯降低,電子郵件和在線聊天代替了原先昂貴的長途電話費用。

最后,電子商務降低了庫存成本。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降低自己的庫存水平,進而合理規避經營風險。更重要的是,通過電子商務可以直接將供應商的商品提供給顧客,甚至不需要存儲到倉庫,實現零庫存,同事加快中小貿易公司對市場客戶的反應速度。

2提高中小貿易公司的業務機會和運作效率

中小貿易公司的最大問題是業務量小,而電子商務天然的無國界的特點會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大大拓展他們的市場機會,電子商務使傳統的貿易流程得到簡化,使信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收,處理和傳輸,從而使中小貿易公司用最快的速度獲取信息資料,順利完成交易,這樣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顯著提高公司運作效率,有利于中小貿易公司把握商機,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從而提高公司的競爭力。

3緩解中小貿易公司的基礎設施難題

電子商務為中小貿易公司營造了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商務貿易環境,中小貿易公司甚至只需要一臺電腦、一部電話、一個貓和一根電話線就可以開張了,解決了中小貿易公司由于資金短缺出現的基礎設施問題

總之,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中小貿易公司不但可以獲得以前他們無法獲得的信息,而且獲得了和大公司一樣開拓國際市場的機會,對中小貿易公司開展國際貿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在我國中小貿易公司應用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三、中小貿易公司實施電子商務的現實問題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小貿易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程度還不夠、傳統電子機制使得其實現實現電子商務的成本居高不下,這些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子商務的進一步深入。

1中小貿易公司電子化程度低

中小貿易公司因為業務量少,一般用人力就可以解決,所以普遍存在電子化程度低的問題。首先,資金少使得其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電子化處理水平較低;其次,人才的缺乏使得其現有設備的維護也出現難度;最糟糕的是,中小企業還沒有形成電子化單據處理的工作方法和相應的數據庫,不具有主動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導致很大一部分公司網站成了“擺設”。如網站內容單調,僅限于產品目錄,或者長時間得不到更新,使得對方無法快捷的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從而在競爭中失利,甚至錯過很多貿易機會,阻礙了中小貿易公司發展國際貿易。

2立法不健全,觀念未改變

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合同必須書面訂立,通過手寫簽名或印章來辨識身份,在電子商務的網絡交易中,大量運用電子貨幣和電子簽名,導致有形合同的法律規定很難適用于網上無形的合同,對于網上合同權利義務的規定,還有待于進一步明確及規定。比如我國并沒有專門的電子商務合同法規,只是在原來的合同法中進行了簡單說明。使得鉆法律漏洞的的行為常常發生,甚至有人利用網絡貿易進行詐騙犯罪,這些都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加之許多中小貿易公司還在利用電子商務發展貿易機會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3電信資費較高

我們國家的電信機制是集行政管理與經營于一身的壟斷體制,經營成本高,效率低下,使得資費標準較高。這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對于資金實力本就不是很強大的中小貿易公司來說,高額的資費標準更是導致其對電子商務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改變這種現狀,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中小貿易公司大多寧愿選擇熟悉的,傳統的經營模式,但這樣就使得公司本身無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無法跟上時展的潮流,造成惡性循環,這不利于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普及,更不利于我國中小貿易公司的發展壯大。

此外,開展電子商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和風險。當前前網絡安全技術及其相關的認證都不完善,如電子商務合同的應用和有效性認證,交付商品的質量保證,網上支付的安全認證體系等。網上交易的安全性成為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計算機專家在網上銀行的安全問題上雖然采用了多種措施,但仍然無法有效防止網絡黑客的攻擊。也正是由于種種風險的存在,使得各方當事人對電子交易疑慮重重。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引導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

四、我國中小貿易公司有效開展電子商務的對策分析

通過分析電子商務對中小貿易公司的影響,結合中小貿易公司實施電子商務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積極轉變自身觀念

中小貿易公司應主動推進電子商務,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公司的經營與管理中,使公司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目前我國許多中小貿易公司仍認為電子商務僅限于網上信息,網上獲取訂單,而忽視了電子商務真正帶來的優勢——通過業務流程的電子化,從而提高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不應當僅限于“眼見為實”的傳統觀念,要打消對網絡交易真實性的懷疑和戒心,認識到電子商務距離自身已經非常的貼近,把發展電子商務調高到關乎中小貿易公司存亡的高度上去理解,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到電子商務發展大潮中去,主動推進電子商務,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公司的經營與管理中,為自己的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個制高點。

2加強基礎建設和人才建設

電子商務是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其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網絡信息基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基礎建設正是制約網絡貿易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目前在信息基礎的投資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網絡架構已經基本完成,但與發達國家的高投入及密如蜘蛛網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我國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仍嚴重不足,建設仍處于初步階段,這方面的落后,制約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影響著中小貿易公司的發展。因此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刻不容緩,同時也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以求實現利潤最大化,加快中小貿易公司的發展步伐。

另外,電子商務的關鍵是人,公司貿易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中小貿易公司普遍工作素質比較低,對信息知識和技術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很少或沒有,這種情況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環境以及在面對外國企業和國內大型貿易公司優勢的時候,顯得尤為突,出,需要盡早解決。一方面引進新人才,針對目前的技術,管理需要,引進一些接受過系統學習、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以應對公司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留住原有人才,中小貿易公司本身也應該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設立專門的培訓部門,對原有的人才進行新式的培訓,讓員工更好的接受新知識。了解新技能,以便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更出色的作用。使公司更好的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適應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

3著力塑造網絡品牌

對于中小貿易公司來說,商業機會更是維系公司生存的關鍵。我國中小貿易公司大多處于品牌創建初期,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為主要任務,應該大聲地、異口同聲的告訴大眾“我的品牌是誰?我的品牌下的產品有什么優勢?”。首先讓公眾知道品牌的存在和特點,這就要求公司網站要簡單易用、網頁設計要能吸引客戶。接著應花力氣宣傳品牌。充分利用互惠連接、搜索引擎等方法進一步推廣品牌,提高品牌影響力,贏得消費者感情上的認可與偏愛。

4重視客戶關系管理

客戶關系管理對國際貿易至關重要,尤其對于中小貿易公司這種先天客戶關系資源就缺乏的個體來說。好的客戶關系管理能為中小貿易公司把握住市場機會,不僅能促進產品貿易的順利實現,而且有助于實現長期合作,中小貿易公司可根據客戶特殊的要求為其量身定做某類產品或者可以及時的了解售后情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等等,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公司獲得到穩定的商業機會,取得客戶的信任。另一方面,對于中小貿易公司本身也起到了一種宣傳作用,可以帶來更多的貿易機會,和壯大發展的機會。

5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網絡貿易環境

政府鼓勵和引導對于國際貿易網絡化作用明顯。美國曾經出臺政策要求對網上報關優先處理。我國政府要加快建設,改變目前的貿易方式,使那些貿易業務還在網下的貿易公司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在積極引導的同時,出臺實際的優惠政策,例如,適當調整電信資費標準,為中小貿易公司提供電子商務有關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等。真正為中小貿易公司解決網上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使中小貿易公司從被動參與到積極將公司的貿易活動整和到電子商務上來,讓中小貿易公司真正的體會到好處,這才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切實問題。

篇4

關鍵字 第三方物流 物流外包 風險 對策

一、物流外包概述

所謂物流外包,即生產或銷售等企業為集中精力增強核心競爭能力,而將其物流業務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專業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3PL)運作,外包是一種長期的、戰略的、相互滲透的、互利互惠的業務委托和合約執行方式。之所以出現物流外包,是企業為了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利用企業外部資源、降低和控制成本,節約資金、分散風險的需要。

通過物流外包企業可以取得明顯的優勢:

(一)節約時間。物流外包可以使得廠商集中資源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當今世界是一個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時代,企業要想迅速成長,就應盡可能將核心業務以外的商業職能外包,必須讓自己的員工專心致志地從事核心業務。這樣做可能會失去一些控制權和做出反應的時間,但總的說來,利大于弊。

(二)比較優勢。即便是自己擁有可利用的資源,但由于勞動分工與專業化的內生的動態比較優勢,把企業物流業務分包給供應鏈內的其它專業化組織可能會做得更好。因為位于供應鏈中的相對位置不同,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會擁有更多的市場知識、關系網絡及專業化技能,同時還會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三)給企業節省費用,增加盈利。從事物流外包業務運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規模經營的專業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提高各環節能力的利用率,實現費用節省,使企業能從分離費用中獲益。

(四)使企業加速商品周轉,減少庫存,降低經營風險。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劃的物流計劃和適時的運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加速庫存商品周轉,減少庫存,為企業降低經營風險。

(五)重構物流網絡。物流外包能以一條快速的捷徑策劃物流傳遞網絡,滿足全球市場需求,使企業組織盡快達到具有競爭優勢的境地。

(六)降低管理難度,提升管理效率。物流業務外包既能使企業享受專業管理帶來的效率和效益,又可將內部管理活動變為外部合同關系,把內部承擔的管理職責變為外部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利于簡化管理工作。

二、物流業務外包的潛在風險

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物流外包也不是只有好處沒有風險的,它也有其潛在的風險需要企業把握。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會使企業失去對一些產品或服務的控制,從而增加了企業正常生產的不確定性。企業在外包的過程中有可能由于喪失對外包的控制而影響整個業務的發展?,F實中因外包引起企業危機的事件不在少數。

(二)增大外包依賴風險。長期依賴某一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對企業的資本投資、效率提高具有潛在的好處,但同時又會使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滋生自滿情緒而讓企業難以控制。

(三)內部員工抵制。企業物流外包往往會影響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需要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重組,這個過程很可能對所有員工都產生影響,受到企業內部員工的抵制而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產生負面影響。

(四)降低用戶滿意度。企業過于依賴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又無法控制或影響他們,使企業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戶需要信息,從而影響企業的產品改進。從長期來看,由于對物流活動的失控可能阻礙核心業務與物流活動之間的聯系而降低用戶滿意度。

(五)企業利益受損。物流活動的長期外包,會使第三方物流服務商認為企業缺乏專家技術,因此抬高物流服務的價格或提供較差的物流服務,從而使企業蒙受損失。

綜上所述,物流外包業務中隱藏著潛在的風險,使有些企業放棄物流外包而選擇物流自營。例如,在鄭州有一家專營第三方物流的公司,其最大的客戶是一家鋼鐵貿易公司。兩家公司合作一段時間后,鋼鐵貿易公司搞起了自己的配送系統。為什么有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能提供又好又便宜的服務,鋼鐵貿易公司還要自討苦吃呢?原來鋼鐵貿易公司新任的總經理對配送業務外包很擔心,認為自己完全讓這家企業在從事第三方的相關配送,對方萬一不干了或者提出不合理的服務標準或收費要求,企業就會受到極大的打擊。在公司經營中,犧牲部分利潤追求安全是非常理性的行為,這位老總的擔心也不無道理??梢姡髽I面對物流決策時,是完全依賴第三方物流服務商而承擔一些風險,還是自身培養一些技術專家來防范相關的風險,企業領導必須清醒的作出決擇。

三、企業物流業務外包風險的應對策略

隨著物流外包實踐的推廣,有些企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但也有一些企業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企業在選擇物流外包時必須謹慎,在考慮物流外包優勢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其潛在的風險,以系統的、長期的觀點來進行物流外決策,并采取一定的應對策略來防范潛在的各種風險。

(一)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業發展戰略,它僅僅是實現企業戰略的一種方式,企業應確定在行業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選擇的物流供應商,否則,實施物流外包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企業應深入分析內部物流狀況,并探討物流是不是企業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為企業帶來外部戰略經濟利益;企業只有在擁有了合適的合作伙伴,企業內部管理層也認識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針對外包應做的準備工作,才能決定是否實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即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選擇。物流外包決策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包給誰的問題,即外包伙伴的選擇。首先需要對外部的潛在物流供應商進行調查、分析、評價、調查物流供應商的管理狀況、戰略導向、信息技術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業運營經驗等,評價其從事物流活動的成本狀況,評價其長期發展能力,評價其信譽度等。特別是對于物流供應商的承諾和報價,企業務必認真分析衡量。報價應根據物流供應商自身的成本確定,而非依據市場價格,報價不僅僅是一個總數,應包括各項作業的成本明細。對于物流外包的承諾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應商戰略方面的項目,必須來自物流供應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約履行過程中出現對相關條款理解不一致的現象。在評價的基礎上,對潛在的多個物流外包伙伴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最適合企業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動的控制。對外包活動進行監控和控制是外包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企業即使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簽訂了協議,也應當監控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績效,同時給他們提供所需的業務信息。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之間要注意相互溝通,共同編制操作指引。企業不能認為業務外包了,一切就由對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應商單方面的工作,而應當與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訂物流作業流程、確定信息渠道、編制操作指引,供雙方參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夠使雙方相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相互步調一致,也可以為企業檢驗對方物流作業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標準和依據。因此,企業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機制,對外包伙伴的業績進行定期檢查,制訂標準對其業績進行考核。

(四)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企業物流外包可能會受到企業內部作業流程的制約以及員工的抵制,因此,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如何在無縫銜接的基礎上調整業務流程,進行職能變革;如何對外包的物流功能進行持續有效的監控;企業文化是否鼓勵創新與變革;企業領導和員工對變革持何種態度等。從戰略角度看待物流業務外包,致力于獲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圍繞著這種伙伴關系建立一種健全的管理體系,從而實現無縫銜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雙贏"為原則,鞏固合作關系。物流供應商對企業和企業的客戶的服務能力是依靠企業自身的工作表現的好壞,外包意味著雙方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而非獨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將使雙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現都將使雙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現都將使雙方受損。在選擇物流供應商時,要改變現有的觀點,即僅著眼于企業內部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應商的利益于不顧,企業應以長遠的戰略思想來對待物流外包,通過外包既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應商持續穩定的發展,達到供需雙贏的局面。因此,供需雙方相互信任和忠誠以及履行承諾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關系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丁俊發. 中國物流[M] 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2000

[2]. 杜文,任民. 第三方物流[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省略

[4]. 鄢丹,李建民. 物流外包在現代企業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2002,(12):19-20

篇5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一: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影響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逐漸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改善人類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必然會改變傳統國際貿易發展方式,發展相應的技術,同時,由于低碳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因而需要完善的相應機制作為保障。

關鍵詞:低碳經濟;國際貿易;挑戰

一、低碳經濟的意義及發展的可能性

(一)低碳經濟的定義

低碳經濟指的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通過技術提升、產業轉型、能源替換等手段降低石油、天然氣等傳統高碳能源的消耗,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最早由老牌工業國家英國提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這一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特點的經濟模式正逐漸成為世界熱點。

(二)低碳經濟下國際貿易的意義

目前人們已充分意識到昔日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經濟和生產方式帶來的危害,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逐漸受到各國青睞,隨之而來的便是對領先技術與能源效率的追求。在全球產業與國際貿易的競爭中,除了發展低碳產品的技術差異,政策的爭奪也變得炙手可熱,在低碳經濟的視野下,不僅貿易形態,貿易關系會發生改變,各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置和收獲也會隨技術和政策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因而,如何將低碳經濟化為我國的優勢也就變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

二、低碳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更為激烈的貿易規則話語權爭奪

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勢,國際貿易也會發生相應的調整改變。低碳領域的國際標準是評判國際出口商品的標準和尺度,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可以維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在低碳經濟的視野下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而在低碳經濟中,貿易規則話語權的爭奪也變得更為激烈。

(二)更為嚴峻的貿易環境

在國際貿易中,各國貿易壁壘一直存在以保護自己的國內企業。我國作為對外貿易中的出口大國,由于出口產品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領域,因而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深入,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就擁有了更多的借口抵制中國出口的商品,出臺很多相關的貿易措施,這對于我國的外貿事業來說是十分不利的貿易條件,出口商品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貿易環境。

(三)難以快速調整的能源結構

中國的能源結構以富煤、少氣、缺油為特征,電力中,火電占比達77%,可以說,煤炭資源是我國主要的能源資源;同時,我國主體產業為第二產業,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落后又加劇了高碳的特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整體科技水平仍然比較落后,這一特點嚴重制約了低碳經濟視野下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使我國難以在短期內轉變成與世界貿易格局相符的低碳經濟模式。

三、低碳經濟帶來的機遇

(一)新的市場需求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產業中不同產品將形成不同的市場。低碳產品指的是具有節約能源、節能減排的產品,例如天然竹木產品、太陽能產品等。相對于傳統外貿產品,這些產品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也同時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優勢,這些市場需求對于我國而言是新的市場機會,有利于我國開發相應產業從中獲利。

(二)產業的升級轉型

盡管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仍然以粗放式的工業模式為主,但在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深入和低碳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產業也將隨著市場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比重過大的在加工貿易方面,隨著粗放型經濟不斷被集約型經濟替代、高碳產品工業被低碳產品工業替代,高新產業所占的比重將會不斷提升,低碳經濟可以作為市場需求無形中加快我國的產業升級轉型。

四、我國貿易發展對策分析

(一)爭取規則制定主動權

隨著中國經濟、軍事、政治力量的飛快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在過去幾十年中有了大幅提升,已具備了依靠自身實力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實力。目前發達國家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逐漸減弱,很多西方國家企圖利用貿易規則弱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對于我國來說,利用自身逐漸強大的綜合國力爭取到更多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在這場無硝煙的博弈之戰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建設低碳機制

目前我國已經積極參與到多個多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治理中,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發達國家在貿易規則的制定中大都企圖通過發達的經濟和技術優勢謀求碳交易、碳金融中的控制權。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有很多國家形成了以資源能源定價的體系和控制權,而我國僅僅在少數一線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機構,仍然不夠完善。在新興的地壇國際貿易市場中,為穩固我國的話語權和控制權,應當大力加快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機制建設,形成自身體系優勢,從而面對國際形勢。

(三)加速低碳技術應用

低碳經濟的支撐是低碳技術的應用。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就開始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因而通過潔凈技術以及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技術上的優勢。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目前應當大力加強相應技術的研發和學習,有效發揮先進技術的特殊作用,促進清潔生產和能源循環利用,廣泛將低碳技術應用于清潔燃料交通工具、節能型建筑、環保型農業等不同領域。

五、未來發展及展望

(一)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地區差距擴大

在低碳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傳統的能源類物品交易數額也在發生相應的下降。在整體的國際貿易交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排放的商品交易份額正在不斷下降,而低碳環保的高新產物交易份額正在產生相應的上升。對于具有良好的科學技術基礎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獲得更多的貿易優勢,而以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產品為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則面臨著更多的貿易壁壘和挑戰,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距將被擴大。

(二)改變技術格局,出現低碳環保技術的轉讓

根據基本的產品循環理論,可以知道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具有較多資金和技術的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創新生產新產品;而當這一技術日趨完善、消費者接納程度提高后,廠商將會采用大量生產的方式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因而會逐漸將工廠轉移到海外;隨著技術不斷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模仿學習使得競爭主要以價格為主,勞動力成本成為主要因素,因而該產業將會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盡管很多低碳產品目前仍然處于第一階段,但可以預判到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加深和相關技術的學習轉讓,更多的技術將會深入到發展中國家,相關貿易也會產生新的格局。

六、總結

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必然的經濟發展趨勢,對于國際貿易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擁有著相應的機遇,應當積極應對這樣的形勢變化,通過技術的提升、機制的完善、貿易規則的參與揚長避短,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馬群.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5(21)

[2]何向駿.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解析[J].經營管理者,2015(21)

[3]李玉婷.國外低碳經濟政策研究:進展、爭論與評述[J].當代經濟管理,2015(5)

[4]宋雅潔.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模式與政策選擇[J].特區經濟,2010(4)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二:國際貿易的風險防范及控制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貿企業越來越多,國際貿易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各國之間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造成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不利于我國外貿企業的長遠發展,如何能夠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外貿過程中出現的風險,不論對于外貿企業自身的發展還是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的。本文簡要分析和介紹了國際貿易的特點以及國際貿易風險的類型,并對如何防范和控制國際貿易風險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期望能夠對于我國外貿企業的未來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國際貿易 風險 防范和控制

一、國際貿易風險概述

1.國際貿易的概念及特點。

國際貿易是一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跨國性質的商品交換活動,在性質上與國內貿易活動是相同的,由于這種貿易活動是跨地區或跨國家的,其在很多方面與國內貿易活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國際貿易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貿易活動跨國家或跨區域,所以貿易活動要涉及到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之間可能會在政策、法律、語言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存在差異甚至沖突,所以程序和過程要比國內貿易復雜的多。

(2)國際貿易的金額和數量一般都很大,而且運輸距離遠,貿易周期長,貿易雙方承擔的風險相對國內貿易來說要大很多。

(3)由于國際貿易時間較長,在貿易過程中可能會受到貿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貿易要經過雙方所在國家的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和配合才能完成,程序要更加復雜。

2.國際貿易風險的概念及特點。

國際貿易風險是指貿易雙方在進行國際貿易合作的過程中由于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而造成的貿易活動失敗或收益低于預期甚至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國際貿易風險有著其自身的獨特特點:

(1)客觀存在性。國際貿易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其產生和發展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極大的客觀性,正是由于其客觀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國際貿易公司在國際貿易風險發生以后只能夠被動的接受風險導致的結果而無法改變它的發生。

(2)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由于國際貿易涉及的方面較多、距離較遠、周期較長,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會引發風險,而且國際貿易風險產生的影響也是極其復雜的,國際貿易風險的復雜性直接導致了其不可預見性,貿易公司只有盡可能的防范和降低風險的發生,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但是卻不能夠阻礙風險的發生。

(3)危害很大。由于國際貿易風險很難預測,國際貿易公司無法避免或降低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也使得這種風險帶來的損失和危害都更大。

3.國際貿易風險的分類和內容。

國際貿易風險從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例如從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有形風險和無形風險,從風險性質可以分為動態風險和靜態風險,而從產生的原因分析的話就又可以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經營風險,從風險程度可以分為低風險、中度風險和高度風險等等。現在比較流行的風險劃分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劃分,宏觀國際貿易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和文化風險等,而微觀國際貿易風險則包括合同風險、運輸風險、結算風險、價格風險等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宏觀國際貿易風險的內容。政治風險是指國際貿易雙方所在國家在貿易過程中由于政治不穩定、政治制度變更、政府更迭等重大政治變故而引發的國際貿易業務產生重大變化的風險,任何一方的國家或地區出現政治變故都會直接對貿易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經濟風險是指國際貿易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變化而導致的貿易雙方所在國家的貨幣匯率或商品價格產生重大變動而引發的風險,貨幣匯率和商品價格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合作雙方必須事先就商定好。政策風險是指貿易雙方所在國家由于存在貿易摩擦、貿易壁壘或貿易保護主義等現象而引發的風險,這種風險貿易公司只能被動接受而無法改變。技術風險也稱操作風險,是指外貿公司由于在人員、基礎設施、操作技術或流程等方面由于操作失誤或業務不熟練等原因而產生的風險,如技術人員對貿易合同術語不熟悉產生操作失誤而使得雙方對于合同的內容或方式理解不同就會造成一定的風險。文化風險是指國際貿易雙方所在國家或地區由于存在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而對貿易活動帶來的風險。

二、防范和控制國際貿易風險的對策建議

國際貿易風險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并不是說國際貿易風險是不能夠防范和控制的,只要外貿企業平時就做好防范工作,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夠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1.嚴格調查貿易伙

伴的資信情況。

選擇一個資信情況良好的貿易合作伙伴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國際貿易風險的前提和保障,在選擇貿易伙伴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考察貿易伙伴的資信情況,并保證相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性。資信情況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對方的營業執照信息、經營活動信息、經營管理能力、經營主體的資格和身份以及對方的信譽度等等。只有找到真實可信的貿易合作伙伴才能為下一步進行國際貿易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嚴格遵守國際貿易法律法規。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方面要遵守一些由國際性組織或商團制定的為業內人所普遍接受和應用的有關國際貿易的規定或準則,另一方面要遵守貿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有關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才能夠使得國際貿易活動更加規范有序,從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國際貿易活動中產生的風險。

3.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

外貿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注重于不斷提高外貿商品的質量和品牌水平,在國際貿易中才能夠開拓良好的市場,才能夠得到國外客戶的認同和信賴,才能夠降低由于貿易壁壘等現象引發的國際貿易風險發生的幾率,企業應當將注重產品質量與提升產品檔次視為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用有效的技術手段規避風險。

外貿企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合法的技術手段來將國際貿易風險轉移出去,例如可以采取投保貨物運輸保險的方法,將貨物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物流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導致的損失。也可以采取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方式來降低境外買方信用風險和政治風險。外貿企業也可以利用國際保理業務開拓國際市場,防范對外經營風險??傊?,外貿企業可以采用多種技術手段來有效的規避國際貿易風險,雖然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對于巨大的風險帶來的損失而言,仍然是非常可行的。

5.積極控制匯率風險。

對于我國的國際貿易企業來說,要想控制匯率風險,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手段:一是積極參與國際匯率下的期貨市場之中,運用鎖定匯率的方式來開展國際貿易,從而有效地控制匯率;二是盡量選用比較合理的計價貨幣。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企業可堅持在出口時用硬幣進行計價,堅持在進口時用軟幣進行計價。一旦企業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而只能接受出口用軟幣計價,進口用硬幣計價的話,那就可以考慮對價格實施調整。比如,在出口使用軟幣進行計價之后,還可相應地提高價格。同理,在進口時使用硬幣進行計價之后,還可相應地調低價格。如此一來,就能有效地規避掉相當一部分國際貿易風險,從而確保合同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高海宇.國際貿易術語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的關系[J].現代經濟信息,2011,(06).

[2]王耀寧.張強.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策略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01).

[3]吳建功.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技術手段的建設問題[J].特區經濟,2008,(04).

[4]王雷明.國際貿易風險探究[J].經濟論壇,2012,03.

篇6

[關鍵詞]鋼鐵企業;多元化;營銷;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49-0055-02

1國內鋼鐵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的現狀及必要性

企業的經營之道,布局決定未來,格局決定發展。隨著國內鋼鐵工業發展步入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的進程,在鋼鐵需求趨于飽和、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市場表現出倒掛的行業困境下。出于降低主業經營風險的考慮,國內眾多大型鋼鐵企業紛紛加快了多元化經營的步伐。

在各大鋼企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可以發現,企業發展的重心業已轉移到加快多元化布局的發展中。以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為例,武鋼在“十二五”期間為分散主營業務風險,將把“非鋼”產業的發展思路從“一業為主”變為“一業為主,適度相關多元”。企業將圍繞供銷鏈發展礦產資源、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相關產業,圍繞生產鏈發展工程服務、后勤服務、金融服務類產業,圍繞價值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武鋼計劃在“十二五”后期,“非鋼”產業收入達到1100億元以上,占規劃總收入3600億元的比例超過30%。同樣,以2011年全國鋼鐵行業學習的標桿企業——寶鋼為例,其主要業務布局分為鋼鐵主業、資源開發業、鋼材延伸加工業、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服務業、煤化工業。這種多元化產業布局被寶鋼稱為“1+6”模式。而國外鋼鐵行業的代表企業,如美國鋼鐵公司、德國曼內斯曼公司、日本新日鐵以及韓國浦項制鐵等,無一不是從單一鋼鐵產品經營轉向多元化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多元化經營已經成為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條必由之路,也早在行業內形成了共識。相比于世界先進企業的非鋼產業發展,我國鋼鐵企業的多元化經營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拓展空間。關鍵在于鋼企如何因勢利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最為貼切的多元化發展戰略,緊密圍繞現有產業鏈平臺和渠道來保證多元化經營和鋼鐵主業的協調發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成功的關鍵,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產業鏈延伸。

2鋼鐵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中的重點環節分析

2.1明確發展方向,重點圍繞企業現有資源平臺和產業鏈范圍

企業在進行多元化發展時,首先要綜合考慮企業自身的經濟能力、潛在優勢和市場環境等各種因素,作出適度、適當的決定。在這方面,企業應注意避免涉足過多的行業或領域,以免戰線過長、盲目擴張導致的顧此失彼,使主業和多元化產業都受到關聯損害。

企業在實施多元化發展時,要把握一個“度”字,根據自身的實力決定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和實施的力度。畢竟企業自身可調用的資源和力量是有限的,而企業多元化經營需要相當的資金保障,多元化的步伐越大,需要的資金越多。所以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前要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的資金力量和財務狀況,不妨先從門檻低、投入少的行業入手,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資源平臺和沿著產業鏈上相關的“點”或“單元”來尋求機遇和方向。

首先選擇那些與企業主營業務已經建立起核心關聯,容易獲得平臺優勢的業務領域作為多元化經營進入的首選目標。其優勢則在于擁有高度相關聯的領域或渠道才能更容易地依托主營業務建立起優勢渠道和核心業務,以較低的成本和風險樹立優勢地位。以最小的投資和風險來創建優勢平臺和渠道,也就是商業市場中通常所說的“不熟不做”,只有最熟悉的事情或渠道做起來風險最小。

只有當企業具備了足夠的渠道經驗以及人、財、物力資源時,才可以進行更廣闊層次的多元化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不能以這山看著那山高,什么熱門做什么的投機心態來進行多元化戰略,必須要對市場發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否則必然隨波逐流,迷失經營的方向。

2.2加強資本運作,嘗試并完善企業多元化合作營銷機制

在多元化經營的運作方式上,企業的管理和銷售模式需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加以改革、創新,以便建立、健全適應企業多元化經營發展的創新管控體制和營銷機制?,F階段處于市場倒掛背景下的鋼鐵企業面對最為直接的問題,就是企業的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實際產能,或者說企業的產品尚未完全適應市場需求,造成產量與成本始終處于尷尬境遇。如何開辟新的市場需求,創新現有營銷渠道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加強資本運作,嘗試并完善多元化合作營銷管理機制。

多元化合作營銷機制的運作方式主要是指進入、退出、引導和控制相關鋼鐵貿易企業參與鋼鐵生產企業產品營銷的途徑和機制。其目的是形成以大型鋼鐵企業為主導,通過合理設計產品和服務來引導各級貿易商和鋼鐵企業相互依托,相互協作,圍繞鋼鐵企業的采購和銷售產業鏈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目標。

對于鋼鐵生產企業而言,采取何種方式讓各級經銷商樂于采購和經銷企業的產品,引導鋼材流通渠道的眾多優質資本心甘情愿地為企業服務。讓企業在營銷渠道最低限度投入的基礎上使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效益回報,這是鋼鐵企業在多元化經營中關于創新營銷合作機制的一種嘗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運作賦予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的途徑更為廣泛?,F行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大多采取的如合資、聯營或兼并收購等方式,這在國際上是早已通行的一些做法。而在現階段國內實際運用中,鋼鐵企業可以考慮有選擇性地給予鋼材市場內的專業貿易公司以“授牌”、“特許”甚至“連鎖經營”的加盟形式來拓展企業的多元化營銷渠道,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為企業產品形成新的營銷服務體系。而如何通過相關形式的多元化營銷合作機制將現有眾多鋼材貿易商戶最終引導成為鋼鐵企業所能利用的龐大銷售組織,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尋的課題。

2.3一步一個腳印,鋼鐵物流園的建設應該始終堅持以效益為中心

當前,鋼鐵企業在選擇多元化進軍方向時,目光紛紛被一個熱門項目所吸引,那就是鋼鐵物流園區的建設。面對“十二五”后期國內鋼鐵物流總量將突破40億噸這塊如此誘人的巨型蛋糕,眾多國有、民營鋼鐵企業均瞄準了物流創效這塊“第三方利潤源”,紛紛以獨營或聯營的方式提出了對鋼鐵物流園區的建設。

然而,鋼鐵物流園作為企業多元化發展中的一步重要“棋子”,同時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也可能加劇企業的經營風險。其因一是由于建設現代鋼鐵物流園的周期較長且規模巨大,動輒投資數十億,面積過千畝。在當前鋼鐵行業資金面整體偏緊、市場十分復雜以及未來不確定性明顯的行業背景下很容易造成企業資金鏈條的斷裂。如韓國浦項制鐵在2012年二季度的最新財務報告就指出因為非鋼業務投資規模過大,回收投資和獲得回報所需時間過長,從而導致資金吃緊,財務狀況惡化、信用等級下降;二是鋼鐵企業在鋼鐵產業鏈上歷來已久的“老大”地位,使得眾多鋼企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既想擁有自己的物流平臺,又想建立倉儲加工配送中心,還想組建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試圖集產、工、貿、運角色于一身,憑一己之力在整個產品供應鏈中一攬子插到底。這樣反而使得鋼企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定位模糊,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精。直接的負面效應是,鋼企即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影響了自身的生產研發,也很難做到產品供應鏈的高效整合。

企業對于正在規劃中的鋼鐵物流產業園要始終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每一步的推進都要以贏利為目的,決不能搞山高無材的形象工程。尤其是在當前城市土地成本高導致物流園區建設成本、經營成本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物流業地產和工業地產的開發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資金能力先期購買部分所需土地。在資金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不要大面積開建,只建小規模樣板工程,實施穩步推進。企業在物流園區建設的初期階段,首先要將大型龍門吊布置到位,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為下一步拿下后期土地創造條件。因為,市場氛圍的形成需要時間,地方政府也需要看到明確的經濟實體,客戶更要看見儲存的實物鋼材。而只有實實在在的實體建設才能給各方帶來信心。這一切只能一步一個腳印來走,以免造成企業現金流危機。

3結論

鋼鐵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首先要在多元化布局上贏得先機。首選方向是那些已經與企業主營業務建立起核心關聯,容易獲得平臺優勢的業務領域。多元化合作營銷機制的嘗試和建立要依托于企業現有的優勢渠道和核心業務,以較低的成本和風險樹立優勢地位。鋼鐵物流園區的建設更要注重與主業經營的實際協同效益,由點及面,循環漸進。這樣才能發揮多元化經營優化資源配置、分散經營風險、增強防范效應,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篇7

首先,從全國范圍看,有中國五礦(國企)、建發集團(國企)、華冶鋼鐵(私企)、大經鋼鐵(私企)等,已在全國各大市場建立了多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型加工配送中心,中、小型加工配送商則不計其數,在一級及二級經銷商的隊伍中,具有自身倉儲加工配送能力的至少超過60%。同時,大型鋼廠也已逐步加入倉儲加工配送行列,在各重要市場建立起一批大型倉儲加工配送中心,進一步擠占貿易商的市場生存空間,如寶鋼、鞍鋼、馬鋼、武鋼等;

其次,從福建區域市場看,大中型貿易商均建有自己的加工生產基地及物流配送車隊,大型的如寶閩、福泰、展志、均和等,中型的如鷺明鑫、南泉、閩億源、廈門國光、廈門弘商等,小型的更多。另外,大型鋼廠行列中,已有寶鋼在福州建立的加工配送中心,未來鞍鋼若逐步兼并三鋼及新建生產基地后,也將在倉儲加工配送方面有所動作。同時,一部分上規模的終端用戶為了打破貿易商對資源的控制,建立了自身生產所需的建材加工工廠。

一、廈門國貿集團鋼材貿易在福建區域的發展現狀

從2005年開始,廈門國貿鋼材貿易部門為配合開拓福建地區的終端市場,逐步嘗試著以外包方式進行加工配送業務,即分別與具有一定資質和實力的加工單位和運輸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委托加工業務和委托運輸業務。合作之初還算順利,但隨著業務開拓的深入,由于鋼材行業多數加工單位都具有貿易背景,與加工方之間的利益爭奪成了最大障礙。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寄放加工方貨物的安全性問題;二是與加工方將不可避免地爭奪客戶和市場,并且在爭奪中常處于被動局面,比如服務的終端客戶資料,加工方由于控制加工信息及運輸去向很容易獲得加工及配送資料,并會通過某些手段挖走客戶,再比如在市場價格上漲期間加工方常以生產計劃滿為由拖延加工時間,或以質量有問題有意刁難推延加工,目的仍是搶走終端客戶,如此種種,給銷售工作帶來非常大的麻煩。最終的結果是,難以持續合作,又回到了純貿易的批發商。

因此,為了完善終端銷售渠道,打造鋼材供應鏈管理項目,建立自己的配送加工倉庫和鋼材市場已成為了較迫切的需要,通過控制鋼材貿易的核心物流環節來降低貿易風險和提高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未來貿易方式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

二、鋼材供應鏈管理項目優勢與競爭分析

(一)項目優勢分析

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從以進口為主逐步轉變到目前以內貿業務為主的鋼材貿易方式,同時隨著鋼材市場格局的巨大變化,過去以現買現賣的傳統貿易模式的生存空間已越來越小,因此通過控制進貨渠道、鋼材的倉儲、加工及配送等核心物流環節已經成為鋼材貿易商規避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一種新興發展模式和占有市場先機,立于不敗之地的殺手锏。

1.在物流方面:廈門國貿公司自身擁有的物流服務公司—TD物流,在第三方物流服務方面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鋼材貿易與物流相結合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物流部門的介入有利于業務部門貨物存儲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業務部門通過控制倉儲、加工和配送環節提供競爭力和規避市場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降低物流成本,使經營效益最大化。

2.在業務資源方面:經調查,單就建材來說,福建省內主要的幾家鋼廠在廈門區域的建材投放規模為:三鋼總廠發至廈門5萬噸/月;三安發至廈門3萬噸/月,后期可能到5萬噸/月;眾達、三寶2萬噸/月。因此,有了福建區域自身的長協量作為基礎,只需拿到部分其他的倉儲、配送任務,即可往盈利方向邁出堅實一步,這無疑為該項目的啟動和順利走向盈利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在選址方面:白礁工業區位于漳州開發區內,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開發區地處漳州與廈門交接處,緊鄰廈門海滄投資區,距離廈門國際機場半小時的車程,距廈門海滄主要碼頭5公里,距324國道6公里,距廈深高速公路8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海、陸、空交通條件。該工業區的是以外資企業為主導、以優勢產業為支撐的鋼鐵、小家電、汽車和汽車配件、電子、五金制造等產業集群區,因此項目選擇在白礁工業區內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另外,廈門國貿公司在該區域經營鋼材貿易、倉儲業務已經多年,具有一定穩定的客戶群,加上國有上市公司的良好口碑和信譽,使該項目同時具備了人和方面的優勢,因此該項目的落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二)項目競爭分析

據調查目前在白礁從事鋼材貿易、倉儲、加工、配送的企業主要有漳州FL、鷺明鑫、朝陽等公司,但由于這些公司都是民營企業或私人公司,在企業實力和行業信譽方面與國有企業相比則較為遜色,其在鋼材市場領域的號召力也比較微弱,因此,截至目前該區域尚未形成一個規?;匿摬慕灰资袌觯麄€鋼材交易、物流市場仍然較為分散,而本項目在此區域的設立正好彌補了這些民營企業的不足,以公司的背景和在鋼材領域十幾年來的經營資歷及在業界的良好口碑與影響力,相信項目投入運作遇到的阻力必將大大減輕,同時與三鋼、三安等鋼鐵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及與其它鋼鐵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的協議,從而使在鋼材貨源上占有較大的優勢,這些無疑為鋼材供應鏈管理項目運作后向盈利方向邁進提供了經營方面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本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三、鋼材供應鏈管理項目風險及應對措施

(一)市場風險與對策

1.合作風險:合作雙方的長期合作意愿,項目發展方向,利益等方面是否能長期協調一致。如土地評估價值,雙方股權比例分配等等。一旦出現無法解決的分歧,如成功運作一段時間條件成熟后,合作方拋開我方自行發展,將嚴重干擾該項目的經營。

對策:如果采取尋找戰略聯盟合作的形式進行項目運作,那么必須在股權比例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的控股權,另外可以通過合同條款約定來規避合作方的惡意退股或退出單干的風險。

2.經營風險:在項目運營初期,可能存在業務量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也存在其他企業打價格戰惡意競爭,從而引起項目營業收入的下降。

對策:(1)鋼鐵中心每月在福建區域的鋼材長協作量為3萬噸左右,加上與SA、SG等鋼鐵公司良好的合作關系,項目每月倉儲量8萬噸左右是具有充分保障的;(2)建立精干的營銷隊伍和營銷激勵機制,加大市場推廣及宣傳力度,積極拓展市場和挖掘客戶;(3)利用公司的資質和良好的品牌與信譽,積極開拓新興鋼材物流服務,如為客戶提供鋼材運輸、加工、倉儲、倉單質押等服務,擴大營業范圍,增加營業收入。

(二)財務風險與對策

財務風險:由于項目投資較大,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是投資收益穩定,投資回收期長的風險。

對策:從測算的結果來看是較為理想的一個項目;另外根據測算可以看出,本項目在市場和業務量都未達到飽和量的前提下,投資回收期較為合理,風險是完全可控的,最后該項目未來潛在的土地增值的收益同樣也是規避項目風險的有效保障。

篇8

序:一個典型案例

某外貿集團公司下屬10多家子公司,集團內部審計師對這些子公司1998下半年業務合同簽訂與執行情況進行了審核,發現在1000萬元以上大金額進口商品合同中,僅豆粕一種商品就占16%,涉及金額5億元。按照國際慣例,購買豆粕須提前半年簽訂期貨合同,各子公司不約而同地進口豆粕,對整個集團來說,占壓在某個商品上的資金過多,勢必會增大經營風險。內部審計師立即向集團管理層提出建議:豆粕進口須做套期保值以避免價格下降造成的經營風險。果然,1999年國際市場豆粕價格一路狂跌,內部審計師的建議使集團避免了近2億元的損失。

一、現代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

風險管理監督和風險承受部門必須有效分離,這已成為現代經營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在部門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正逐步擔負起風險管理的職能,在許多世界知名跨國集團,內部審計的風險管理職能正逐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有效的發揮。

1、內部審計師從評價各部門的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產、采購、銷售、財務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領域查找管理漏洞,識別并防范風險,查錯糾弊,對既成損失提出應對策略等。例如像經理離任審計這樣的綜合性內部審計,要對離任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包括業務經營、財務管理、費用控制、制度建設等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透徹地了解公司的資產質量和該經理在任期間為企業創造效益的情況,進而對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作出評價。

2、內部審計還可以深入到企業管理的極細微的環節上查找問題,分析其合理性。除了像經理任期審計或企業診斷等綜合性的內部審計外,內部審計師更多的是以風險發生可能性大小為依據,深入到經營管理的各個過程和行為,查找并防范風險。

3、內部審計在部門風險管理中還起著協調作用。不僅各部門有內部風險,而且各管理部門還有共同承擔的綜合風險,內部審計師作為第三方,可協調各部門共同管理這一投資決策帶來的風險。

二、內部審計有助于識別組織風險

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是對風險的識別。內部審計正是以風險敏感性分析為起點開展工作。內部審計人員通常關注的風險主要有:財務和經營信息不足;政策、計劃、程序、法律和標準貫徹失??;資產流失;資源浪費和無效使用;不能達到目的和目標。在決定所要審計的內容之前,內部審計師不僅要評估和備選內容相關的風險的類型,還要評估當前有多少風險。按照各待審內容風險水平的順序排列,然后首先審查高風險的內容。風險的計算公式為:

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涉及的金額。

例如,某外貿公司內部審計師調查了公司的五項工作:(1)應收款的收取,涉及金額3700萬元;(2)境外市場開拓,涉及前期投入資金460萬元;(3)配額商品大蒜的出口招標管理,涉及金額1500萬元;(4)豆粕進口業務合同簽訂,涉及金額800萬元;(5)某食品加工廠投資立項控制,涉及金額1.4億元。根據以前的審計情況和所調查業務的性質,結合內部審計師的經驗判斷確定:第(1)項出現壞賬的風險為32%;第(2)項市場開拓不理想的可能性為63%;第(3)項未中標的可能性為43%;第(4)項執行合同出現的損失可能性為15%;第(5)項投資立項沒有客觀可行的可行性分析,有可能造成投資損失的概率為11%。

按照前述的公式,五項調查內容的損失風險排序為第(1)項(3700×32%=1184萬元);第(3)項(1500萬元×43%=645萬元);第(2)項(460萬元×63%=289.8萬元);第(5)項(14000萬元×1.1%=154萬元);第(4)項(800萬元×15%=120萬元)。由此可見,第(1)項業務可能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應當優先列入審計日程。當然,這種風險識別是最初級的,隨著審計工作的深入進行,對風險程度的識別還會有所改變。

三、內部審計有助于進一步確定并防范風險

1、環節中內部控制審計。在生產環節中內部審計識別并防范的風險主要是生產計劃和實際生產脫節造成的產品積壓和供不應求產生的損失。采取的方式是審查業務流程的合規性。

如:某集團所屬食品加工廠可生產12種食品,其銷售部反映,盡管銷售部按月向生產部門提供銷售預測,以便于他們安排生產,但產品不是延遲發貨,就是產生積壓。而生產部門報送的生產月報中,卻反映每月實際完成生產計劃數的98%。工廠管理層請集團內部審計師查明這種供銷脫節的原因。

內部審計師調查了工廠經營計劃的編制與執行情況:經營計劃管理人員每月中旬從銷售部接到下月度產品需求預測并據以確定每類產品的產量,同時還收到以后3個月的產品需求預測,據以訂購下階段生產所需原材料。每類產品的產量和生產周期都儲存在計算機系統,系統中還存有產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和包裝物的耗用標準。由計算機輸出庫存原材料余額、生產領用材料數、需訂購原材料數等。當計劃管理人員被問及為何不能按時發運產品時,他們認為,有時原材料或包裝物供不應求,有時生產計劃超過生產能力,有時質量控制部門的檢驗時間過長而造成積壓。內部審計師實施了如下測試:(1)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內部審計師閱讀了工廠產量數據的匯總及報告過程,發現產量低或超產時,隨時調整計劃,然后用實際產量和調整后的計劃數相比較,得出完成率??梢娚a月報上98%的完成率存在水分。另外,完成率是由12類產品的實際產量和計劃數相比,經常有這種情況:總體計劃完成情況不錯,但各類產品未完成計劃或超額完成計劃的差異相當大。(2)生產計劃執行情況。內部審計師抽查了5月份12個品種的生產計劃,并按照銷售部提供的上月市場需求預測重新編制生產計劃,發現4個品種需增加計劃產量,2個品種需減少計劃產量。據此估計這可能是各種產品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的原因。(3)存貨水平。一是原材料。在5月份的生產計劃中,有8項產品比計劃要求晚了一個星期以上,計劃管理人員反映,其中6項產品是由于訂購的原料未按時到貨所致。內部審計師抽取10例原材料進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有5例未按時到貨。原材料交貨時間是由計算機確定的交貨周期確定的,因而內部審計師抽取本年度20筆定貨單,將其中每一種產品的計算機儲存交貨周期與實際交貨周期進行比較,以檢查計算機確定交貨周期的準確性,結果發現7種原材料賣方要求的交貨時間比計算機得出的時間要長,同時有4種材料則相反,這說明計算機對交貨時間的確認有誤,這是生產部門未按時完成生產計劃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包裝物。包裝物也采用計算機進行管理,當產成品報告輸入計算機系統后,計算機自動按標準用量扣除所需包裝材料。但內部審計師了解到,實際包裝物用量并未輸入計算機進行調整,而由于浪費等原因,實際用量與標準用量之間差異往往很大,有時還會發生額外的用途。例如,包裝用瓦楞紙常被用來填充包裝箱,而這一用量并未從存貨數量中扣除。內部審計師抽取3種包裝物庫存,發現有兩種賬實不符,因此,計算機反映的包裝物充足,但實際上已短缺,進而延誤了產品的按時發運。(4)質量檢查時間。根據規定,質量檢查時間為兩周,但這段時間未列入生產計劃,內部審計師抽取了5月份8種產品的檢測記錄,發現2種產品是按時生產,但由于質量檢驗延誤了發貨。(5)生產能力因素。車間的生產能力是根據計算機系統的生產預測程序確定的。內部審計師抽查了5個月來6個主要品種,將計算機確定的生產能力與實際生產能力進行比較,發現差異從-50%到+30%,造成1個品種生產計劃規定的時間不足,而未能按時完成計劃;同時造成2個品種生產計劃規定的時間過分充裕。

經過審計,內部審計師提出如下建議,以避免生產計劃和實際脫節造成的損失:1.生產計劃按需求預測確定,不得隨意調整;計劃完成進度按每類產品分別統計。2.定期調整計算機系統中供方交貨周期的有關數據,以保證材料及時到貨。3.定期盤點包裝物,包裝物實際用量應及時輸入計算機系統,以保證計算機內反映存量的正確性。4.把每種產品的質檢時間安排進生產計劃中。5.至少每季度要檢查影響生產能力的各因素,并據以調整計算機系統有關生產能力的數據,保證計劃按時完成。

兩個月后,后續審計發現工廠按照前次審計提出的建議進行改進后,有效地避免了生產脫節造成的損失風險。

篇9

一、關于出口信用保險的功能

(一)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山東大學胡金焱教授認為,在信用證結算方式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出口企業對買方和開證行的財務狀況、資信、償付能力以及近期和遠期的市場預測等問題不清楚,因此存在各種風險隱患。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擁有廣泛的信息網絡和專業人才,與世界各大資信評估機構有業務聯系,可提供高質量的買家資信評估報告和進口國國情分析報告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出口企業提高項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準確性,避免風險的發生或減少損失。

(二) 拓展國際出口市場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山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宮本超認為,目前我國有許多出口企業已將目光投向非洲、拉美、東歐、獨聯體等市場,這些市場對我國產品有較大的需求,出口企業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但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商業信用風險和政治風險,因此結算方式一般采用遠期信用證。但這些地區的某些開證銀行有時不承擔信用證中規定的按《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 》履行付款的責任, 凡事皆等買家指示,甚至付款后才將貨款轉付給信用證受益人,使國內出口企業難以及時收匯。如果出口商投保了信用證出口保險,風險就可轉嫁給承保機構,而出口市場相應得到拓寬。

(三) 防范收匯風險

山東經濟學院周宗安教授認為,信用保險確保了在買家破產、拖欠、拒收貨物等商業風險發生時,或者買家所在的國家發生戰爭、暴亂、匯兌禁止等政治風險時,出口企業遭受的貨款損失能夠得到及時的補償。

(四)提供融資便利

中國信保濟南辦事處楊華認為,出口信用保險為貿易融資提供直接或間接的風險保障,成為連接出口企業和商業銀行的橋梁,并以風險最終承擔者的角色轉移了商業銀行可能面臨的企業拖欠債務的風險。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的“保單融資”功能,可以使出口企業在交運貨物后,能夠從本地銀行更加便利地獲得貿易融資,而銀行放貸的風險大大降低。例如,2007年以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協助中國重汽在建行、農行、民生、招商等銀行融資8959萬美元,不僅順利解決了資金問題,而且起到了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目前,保單融資已成為銀行擴大貸款業務、降低貸款風險的一項重要業務,成為促進外貿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

(五)增加出口成交機會

民生銀行濟南分行行長馬琳認為,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的資信調查服務,可以使企業“知己知彼”,在信用保險的保障下,企業敢于使用比較靈活的結算方式增加成交機會。在金融危機環境下,信用保險進一步加大對出口的支持力度,幫助出口企業戰勝競爭對手,提升利潤空間,并有效破解“有單不敢接”的難題。

二、出口信用保險的特點

(一)政策性強,不以盈利為目的

山東銀監局副局長王朝弟認為,出口信用保險由政府參與、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政策性特點,決定其應該承擔公共財政的職責,在保險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胡金焱認為,政府為了實現國內經濟目標,如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勞動力就業,或實行有關國別政策,如平衡貿易逆差、加強與有關國家的聯系等,就需要國內企業去具體落實。而通常這種目標的實現都存在較大風險,出口企業不愿意承擔,商業性金融機構也不想介入。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規律,也迫使企業選擇的首要經營目標就是盈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為了實現其特殊的目標,保護出口企業的利益,在相關政策上就要對出口企業進行支持,而出口信用保險就是其中一種較好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

(二)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后盾

山東保監局趙文和認為,出口信用保險承保的不是某一實物,而是出口商的收匯安全,即承保的是政治和商業風險。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出險率大且難以控制。因此,不具備市場化運作的盈利條件,必須有政府的財政支持。

(三)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緊密相關

周宗安認為,出口信用保險產生于發達國家,之后隨著許多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因此,可以說出口信用保險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到一定階段出口信用保險反過來又會推動對外貿易的更大發展。

三、出口信用保險發展情況

出口信用保險在我國開辦較晚,而且目前的社會認識度不高。胡金焱簡要回顧了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情況。

(一)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發展歷程

1989年, 當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辦理以短期業務為主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迄今為止,僅20年的發展歷史。1992年,人保為支持大型成套機電設備、船舶、飛機和汽車等貨物的出口而開辦了中長期業務。1994年, 中國進出口銀行成立,開始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并和人保進行了簡單的分工:人保主要經營短期出口險,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經營機電產品和大型成套設備中長期出口的信用保險。

2001年12月18日,中國信保正式揭牌運營,成為我國唯一的專業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中國信保的主要產品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投資保險、擔保業務。新產品包括:中小企業綜合保險、外派勞務信用保險、出口票據保險、農產品出口特別保險、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貿易信用保險和進口預付款保險。主要服務有融資便利、國際商賬追收、資信評估服務以及國家風險、買家風險和行業風險評估分析等。

2002年至2008年,中國信保累計支持的出口和投資的規模為1700多億美元。帶動110家銀行為出口企業融資3500多億元人民幣。2008年承保金額627.5億美元,同比增長58.3%;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金額432億美元 。2009年1月至6月,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承保金額242.1億美元,同比增長31.5%。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占我國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10.5%。

(二)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山東經濟的情況

中國信保山東分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本部設在青島,下設濟南、淄博、煙臺三個辦事處。自成立以來,山東分公司累計為省內數百家大中型出口企業提供了超過140億美元的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協助出口企業獲得融資便利超過一百億元人民幣。截至2009年上半年末,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支持山東省外貿出口額超過130億美元,僅2008年一年,就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近30億美元,帶動近20家銀行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超過2.5億美元。信用保險還為山東省的十幾個項目提供了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支持,保險保障近10億美元。

四、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出口信用保險的地位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助理巡視員趙曉紅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了美、日、歐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受挫,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造成“訂單減少”。同時,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相對有所減弱。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其出口產品價格下降,相對減弱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導致企業“出口市場份額下降”。以對美貿易為例,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比2007年增長10.5%,為入世7年中最低點;出口增長8.4%,7年中首次降至個位數。另一方面,海外市場信用風險加大。歐美等傳統市場上大量銀行、企業破產倒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收匯風險明顯上升,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加大,企業出口更加謹慎,有單“不敢接、不愿接、無力接”。此外,國際貿易的融資困難加劇。受金融危機沖擊,國外進口商及其融資銀行的流動性不足,加上國內眾多中小出口企業長期面臨融資瓶頸,造成“有訂單無力接”,交易量嚴重下滑。

王朝弟認為,出口信用保險是金融危機困境中推動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手段,而穩定內需、擴大出口正是當前拉動經濟增長、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迫切需要。國務院已經于2009年5月27日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進一步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把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作為當前我國穩定外需的6項重要政策措施之一。具體政策安排包括: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840億美元,使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由6.5%提高到約15% ;降低保險費率,從200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平均費率在2008年整體平均費率0.65%的基礎上下調30%左右,降低到不超過0.45% ;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險財政風險補償機制等。

目前,840億美元承保任務已全部分解落實到中國信保各地營業機構。中國信保還按照費率與風險匹配的原則實施結構性降費,大幅下調平均費率,降低企業投保成本。截至2009年6月,中國信保的平均費率水平為0.54%,較2008年同期下降11%左右。

五、進一步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的策略

(一)為出口信用保險發展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出口信用保險法律, 《外貿法》和《保險法》中也沒有相關明確規定, 造成出口信用保險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不穩定, 保險賠付不規范, 影響了企業的投保積極性。再者, 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混為一體, 削弱了政策性業務對擴大出口的助推作用, 也限制了商業性業務的拓展。胡金焱認為,有必要建立基于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出口信用保險,可以制定《 國際貿易保險法 》, 為出口信用保險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據。

(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當前要趨利避害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與蔓延,國際信用環境在不斷惡化,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空前挑戰。這對出口信用保險而言,既是困難,更是機遇。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化危機為轉機,需要深入思考。趙文和認為,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堅決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對外貿易和投資發展的大局。一方面,國家的空前重視和支持為出口信用保險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出口企業在風險增加的形勢下,也會更多地選擇參加信用保險來轉移自身面臨的風險。這無疑會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信保如何在審慎選擇、加強管理的基礎上趨利避害、順勢而為,實現更大更好的發展,需要認真研究。

(三)為出口信用保險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風險增加的情況下,降低出口信用保險費率,不符合一般商業保險的經營規律,卻體現了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特征。周宗安認為應該按照國際慣例, 為出口信用保險基金建立合理的增補機制, 根據出口規模、國家財力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適時增補風險基金, 并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對出口信用保險實行稅收優惠。

(四)深化銀保合作

王朝弟認為,目前出口信用保險屬于銀行新開辦的業務,品種不多,規模也有待擴大。首先,銀保雙方要進一步整合自身資源,充分體現專業分工、風險分散、通力合作的原則,結合出口企業的貸款需求特點和資金結算方式,創新產品種類,拓展業務范圍;其次,要搭建銀行與保險公司共享的信息平臺,使銀行能夠及時了解出口商保費繳納、出損理賠等情況,便于銀行及時控制和防范融資風險;再次,加強對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融資業務的監管,確保業務參與三方均能夠規范操作,實現互惠共贏。

(五)創新產品,提高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水平

周宗安認為,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應積極研發銀行保單產品,完善中小企業保單,推行集約承保模式和外貿公司承保模式,便利廣大中小企業獲得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同時,要提高資信調查、定損核賠等業務環節的工作效率,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加強商賬追收服務,幫助企業化解出口收匯風險、減少損失。發揮專業優勢,及時重點行業、重大買家的風險預警信息,為出口企業提供風險指引,合理規避風險。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成本管理控制

2009年4月,財政部頒發《關于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若干意見》(財企[2009]52號),要求企業財務部門針對當前金融環境,積極做好財務應對舉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著力加強企業成本管理和控制。該文件明確指出,進一步優化業務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強化各項預算定額和費用標準的約束力。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強化精細管理,推進挖潛增效,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水平。重點加強對原材(燃)料及輔助材料的采購管理,妥善處理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的關系,努力把原材(燃)料及輔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預算范圍內。大力倡導節儉意識,盡可能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費用??梢?金融危機使企業收入增長受到嚴重影響,“節流”――成本管理在當前環境下,顯得更為重要和更符合現實需要。

一、金融危機對成本管理提出更大挑戰

1、宏觀環境的不利影響,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

當前全球經濟呈現出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經濟進入了周期性的經濟下行區間;二是出現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急劇上漲和波動以及通貨膨脹壓力;三是中心國家的金融危機風波蔓延和美國經濟外部不平衡的持續調整。目前美國次貸危機繼續發展,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世界經濟處在衰退邊緣,國內市場需求萎縮,企業面臨營業收入下滑、成本費用剛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難。這些就使得我國港口建設整體增速放緩,特別是南部沿海港口受影響顯著,部分港口出現了負增長。航運市場中,預計集裝箱運輸和油輪的前景仍然不樂觀,整體處于底部。而全球干散貨運輸2009年將會比較悲觀,全球經濟增長減弱,大量新船投運對BDI都有負面的影響,整體期租水平會相對2008年會大幅下降;同時由于中國的國際貿易市場進一步的放開,WTO對中國市場的優惠措施也逐漸失效,本來依靠低匯率、高出口退稅以及較為低廉的勞動力帶來的出口公司的利潤開始降低,不斷升值的匯率也給中國出口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南方很多中小出口生產商和貿易公司已經很強烈感受到了經營的壓力。企業要在此困難環境下生存和發展下去,不得不競相壓低價格、放寬信用額度,特別是在外貿出口受限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日趨白熱化。以某勘探設計公司為例,其業務服務于水運工程建設領域,該領域與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政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2008年,該公司開展的項目前期咨詢論證工作明顯少于上年同期,而且大型港口設計項目明顯減少,項目收款相比往年也難度加大。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于該公司未來的生產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

2、企業融資難度加大,資金成本較高

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主要影響之一就是金融危機導致企業籌資困難,銀行不愿意向企業提供貸款,或者提高貸款利率,使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而金融部門銀根縮緊,部分銀行已將相關造船、勘探設計等行業列入高風險行業,使企業融資難度更是“雪上加霜”,特別是對于大型企業來說,由于前期工程勘探設計論證時間較長、基礎性投資較大,運營生產周期也較長,當金融危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壓縮貸款規模,提高資金成本時,會使得這些企業生產經營一下陷入困境,財務風險也一下子得到放大。

二、金融危機環境下企業如何加強成本管理

1、將企業成本控制與企業戰略有機融合

成本控制不僅僅是為了企業提高利潤,更不是單純為了企業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下的臨時舉措,而是為了企業能取得持續性競爭優勢和競爭能力。這就需要企業首先通過對行業維、市場維、產品維等外部環境,以及諸如投資規模、垂直一體化程度、生產經驗、生產技術、廠房規劃布局、生產能力運用程度等企業內部條件的分析,找到企業自身的優勢、弱點和外部環境中的機會、威脅,確定企業的戰略定位。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與企業戰略定位相匹配的成本控制戰略。

2、進行全面預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

良好的成本管理模式,應是在企業上述所確定的長期戰略規劃下,應用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控制成本支出。這首先需要建立比較完整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要對預算管理組織機構及工作職責、編制規則及實施細則、預算執行、控制、分析及調整,預算考評及激勵、以及內部協調制度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其次,將所有重要指標匯總,深入研究各個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構建完善的預算管理指標體系。最后,建立跟蹤追查制度以控制日常成本支出,完善預算考核機制。在全面預算實施過程中,一旦發現預算執行中的成本超支現象,應建立實時的預算跟蹤調查制度,及時解決預算執行中的各種問題,將全面預算管理與“流程再造”和“不斷改進”理念相結合,并充分保證預算管理內容、編制方法、應用工具、考核機制等同步進行,一旦步伐失調,預算管理體系將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3、加大應收賬款等的回收力度,節約資金占用

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驟增,特別是勘探設計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更大。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管理,強化合同訂單管理,提高預收賬款比例,減少預付款金額。加強貨款回收管理,落實催收責任,提高應收款周轉速度。強化應收賬款風險預警預報,采取必要的保險或再保險辦法,降低壞賬比例。密切關注業務相關進出口國政治經濟形勢,認真研判進口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適時調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點加強國外客戶授信管理,客觀評估國外客戶信用狀況及支付能力,及時調整出口銷售結算方式,嚴格控制因出口帶來的壞賬風險。

當前金融危機環境下,最為重要的就是進一步加大款項的收款力度,尤其是應收賬款的回收力度,以減少應收賬款所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降低財務風險,維持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說來,首先,應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清欠工作,對一般欠款戶通過電話、信函等方式催還,對重點戶列出賬目清單,集中清欠,嚴禁資金流失。其次,對清欠遇到的困難要積極尋找債務鏈,采用實物抵債法或多家抹賬方式找到解脫債務鏈途徑,避免或減少壞賬的發生,必要時,可通過訴訟程序來挽回損失。對于貨款回收問題,要確定一套清欠工作獎懲機制,提高銷售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其應收賬款恢復其流動性,減少貸款極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銷售部門和銷售人員的經營責任制。公司應與有關人員層層簽約,明確責、權、利,并實行嚴格考核。

4、減少企業外包項目費用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勘探設計企業或建筑施工企業而言的。鑒于當前金融危機下企業經營業務的縮減,設計項目的減少,公司應盡量減少外分包,控制毛利率的下降,也可為公司可持續發展作下較好的鋪墊。企業須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生產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對可以不需外分包的項目實行獎勵的辦法,做到“實惠留給員工、效益留給企業”。

5、引入先進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

隨著企業生產經營中間接費用的比重增加和結構改變,許多費用甚至完全發生在制造過程以外,如設計生產程序費用、組織協調生產過程費用、組織訂單費用等等。作業成本法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本計算方法,以顧客鏈為導向,以價值鏈為中心,對企業的“作業流程”進行根本、徹底地改造,強調協調企業內外部顧客的關系,從企業整體出發,協調各部門、各環節的關系,要求企業物資供應、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各項作業形成連續、同步的“作業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價值的作業,使企業處于持續改善狀態,促進企業整體的優化,確立企業競爭優勢。這些特點,非常適合于各個“產品”差異較大,但是產品生產流程相同的勘探設計企業的生產。它改革了生產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并使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趨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實性。企業管理者可以利用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來更好地對他們的產品、服務進行定價,以便使他們收到的收入與所付出的成本能夠配比;企業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業成本計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選擇產品組合。

同時,在作業成本法下,企業應通過重新梳理供應鏈,拋棄沒有競爭優勢的作業,選擇自己最具有專長的作業活動進行整合經營,集合成自己的供應鏈以降低企業成本。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回答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來審視企業已經有的供應鏈。一是哪一個作業活動體現了公司的競爭優勢?二是公司的競爭優勢體現在差異化、快速化,還是低成本運作?三是這種競爭優勢能不能持續?四是公司的財務數字能不能驗證領導層的看法?五是供應鏈中的哪一個作業活動可能最需要改善?六是這種改善可以帶來財務上的哪些改善?找出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的環節,勇于舍棄,以達到優化各部門供應鏈,最終達到優化整個企業的供應鏈、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的目的。

6、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壓縮成本支出,在當前金融危機環境下,企業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計劃。否則在熱火朝天的降低成本過程中許多公司會犯下盲目的錯誤,削減或收回對公司長期策略十分重要領域的投資,如研究開發支出、產品營銷及廣告等。這些領域的大幅縮減會影響公司利用經濟復蘇的能力,應盡量避免。因此,建議企業應合理安排短期和長期的改善措施。在經濟衰落時期,公司往往急于削減成本卻忽視了某些重要的改進機會。分步措施提供了一個短期成本節約和長期結構調整的較佳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機會,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開支,增加成本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機會,如流程改進、共享服務、外派輔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購資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長期機會,如重新設計或外派核心業務流程,調整公司業務模式,重構全球供應鏈和擴大技術投資。通過良好的成本管理規劃和設計,第一步節約的成本可以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結構調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資金,并且在金融危機時期第二步和第三步活動的效率通常能夠提高。企業可尋求專業的咨詢公司,在執行的過程中有專業的隊伍去推動,有外部壓力,成效上能更好,也能更客觀、公正地去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敏:論以考核促進成本管理[J].企業導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