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18:1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糧食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糧食產業

淺談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摘要:分析了常德市糧食供求現狀,提出從生產領域著手,促進常德市糧食產業提質增效,并從實行湘米優化工程、促進綠色種植、適當發展雜糧、發展企業+模式、抓好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糧食產業;提質增效;生產領域;常德

常德市地處洞庭湖之濱,是湖南糧食生產第一市,常年糧食產量350多萬噸,商品量近一半。近年來采取“壓單擴雙”、集中育秧、確保耕地零拋荒、推廣全程機械化操作以及加大耕地流轉力度、扶持種糧大戶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等措施,糧食生產面積出現大幅度恢復性增加,單產、總產也連創新高。2016年全市糧食生產面積達724萬公頃,糧食總產382萬噸。然而隨著我國糧食產量連創新高,糧倉爆滿;加上糧食價格國內外嚴重倒掛,糧食進口增加;特別是2015年湖南鎘米事件的爆發,常德市糧食出現嚴重滯銷。常德市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1常德市糧食供求現狀

近年來,常德市糧食流通市場出現了兩少一多一高的局面:一是加工量減少。調查19家企業,2015年加工糧食3095萬噸,比2014年減少256萬噸,比鎘米事件發生前的2012年減少965萬噸。其中2家企業停止加工,11家企業加工量減少。二是外銷糧食減少。調查19家企業,2015年外銷原糧、成品糧20萬噸,比2012年減少567萬噸。三是外來糧食增多。調查城區2家大型超市,銷售30多個品牌的大米,主要是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外和省外糧,本市只有4家企業、6個品牌大米進場,原有多家企業的產品退出。四是糧食庫存高。糧食原糧與成品糧庫存超歷史。2017年來常德的東北米、國外米、湖北米銷量不斷增加,常德米銷量不斷減少,出現常德人不吃常德米的尷尬局面。

2從生產領域著手,促進常德市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查看全文

蠶桑產業與糧食產業經濟效益分析

1調查地點及內容

調查地點: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國慶村、太平橋村共15個農戶。調查內容:糧食產業,調查小麥、晚稻平均每667m2的成本與收入及效益;蠶桑產業,調查每667m2的培桑成本、張種養蠶成本、張種繭款收入及全年生產的效益情況。

2調查結果

2.1基本情況15戶農戶多數是既從事糧食生產又經營蠶繭生產,共計家庭人口79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人口32人。共有水田面積65032m2,2016年,種植小麥18009m2、種植晚稻65032m2;共有桑園面積45022.5m2,2016年,飼養蠶種:春蠶75.5張、夏蠶16張、中秋25張、晚秋41.5張,全年合計158張。2.2效益計算15戶農戶實際種植面積和養蠶數量所花的費用、獲得的收入,平均后得出(走訪口頭調查)。人工費以8h為1工,種糧食的因勞動強度大、以壯勞力為主、每工以120元計算;培桑養蠶的以老年人為主、每工以70元計算。2.3糧食產業的成本支出與收入情況2016年15戶農戶糧食產業的成本支出與收入情況,見表1、表2。從表1、表2可見,種植小麥每667m2的成本為339.00元、收入為542.46元、利潤為203.46元;種植晚稻每667m2的成本為775元、收入為1467.46元、利潤為692.46元。從表中也可以看出,種植的成本都超過利潤,說明現在糧食生產的成本都較高。15戶農戶65032m2的水田全年種糧共得利潤為73008.27元,平均每667m2水田的利潤為748.8元,戶均凈收入為4867.22元。2.4蠶桑產業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況2016年15戶農戶蠶桑產業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況,見表3、表4和表5。從表3、表4可見,15戶農戶45022m2桑園,全年培桑成本總支出達52021.75元,平均每667m2的培桑成本為770.70元;全年飼養蠶種158張,養蠶成本總支出達137238.80元,平均每張蠶種的飼養成本為868.60元;全年培桑養蠶合計成本為189260.55,其中人工成本占88.6%。從表5可見,15戶農戶全年飼養蠶種158張,總產蠶繭7279.05kg,總繭款收入240794.67元,平均張種繭款收入1524.02元。從表3、表4、表5可見,15戶農戶蠶桑生產的總收入為240794.67元,而培桑養蠶總支出達189260.55元,總利潤為51534.12元,張種利潤為326.16元,平均667m2桑園的利潤為763.47元,戶均全年蠶桑收入為3435.61元。

3分析與思考

本次調查可見,從667m2利潤來看,蠶桑效益略高于種糧效益,但農民反映,種糧積極性高于種桑養蠶。分析其原因:3.1國家和各級政府對糧食產業的重視程度高于蠶桑近幾年,國家對糧食生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每667m2每季92.46元,種糧大戶還增加每667m2每季100元的規模種糧補貼;且每年播種前就出臺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給農民吃定心丸。而蠶桑生產,政府無任何優惠政策和經費補助;且還存在繭價風險。3.2種糧省力化機械化程度高于蠶桑在糧食生產中,種植大小麥、油菜、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普遍采用省力化的直播技術,既省力又能取得優質高產,農民很受歡迎,收割已基本都采用收割機,省力又快捷,大大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從本次調查中得出,種植小麥667m2只需0.5工、種植水稻667m2只需3工。而蠶桑生產因是種養結合,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強度大和勞動季節性強,雖然現在已推廣了省力化培桑和養蠶技術,勞動時間比以前減少,但仍靠人工操作為主,工作很辛苦,而且工值也較低。從本次調查中得出,每667m2的桑園全年管理共需要6.6工、每飼養1張蠶種需要11工。所以,現在培桑養蠶的勞動強度已大于種糧等田間作物,大量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蠶桑生產。3.3糧食作物的新品種多于蠶桑在水稻、大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方面,新品種很多,選擇余地大,而且品種更換也較快,不少新品種不但抗性強而且產量高、品質優,深受大家的喜愛。而在蠶桑生產方面,目前桑樹新品種比較多一點,而新蠶品種非常缺乏,如現飼養的蠶品種“秋豐×白玉”已30余年,而且種性有所退化,結下層繭太多,繭質難以提高。所以目前很需要理想的新品種來更換老品種。3.4種糧食的收益比種桑養蠶穩定目前糧食價格在穩步提高,農民種糧食收入較穩定,效益也較好。而蠶繭的價格很不穩定,繭價隨繭質、絲價、繭絲綢的出口貿易等因素波動很大。筆者調查的2016年是繭價有所回升的一年,秋繭的價格高于春繭價格,收益比前幾年稍高一點,總之種桑養蠶的收益很不穩定。3.5種桑養蠶的風險大于種糧糧食生產只要品種優、種子發芽好、出苗齊、水肥蟲草管理好,基本能達到穩產高產。而蠶桑生產易受氣候、環境等影響,風險大,產量得不到保證,特別是秋蠶因桑園治蟲和稻田治蟲造成農藥污染嚴重,加上天氣惡劣,易造成產繭量下降,甚至顆粒無收,使蠶桑生產效益受到很大影響。3.6建議政府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對傳統蠶桑產業也要重視。一是要重視對蠶桑生產的投入,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文件,“以工補農、以貿哺農”保障蠶農的利益,對蠶繭實行最低保護價政策,維持蠶桑產業能健康穩定。二是蠶桑科研院所要加快新蠶品種的選育,盡快培育出優良的新蠶品種投入生產。三是蠶繭收購部門要加強蠶繭收烘管理,認真貫徹“優繭優價、劣繭劣價”的繭價政策,努力提高蠶繭質量。四是技術推廣部門要圍繞提高技術到位率,提高科技轉化率,提高蠶繭的產質量,提高桑園綜合開發經濟效益等方面積極開展有效服務。

查看全文

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糧食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手段,由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把糧食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的糧食經營模式,實踐證明,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和創新。對實現糧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是傳統農業大市,又是產糧大市,要實現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的跨越,必須立足本地優勢,把發展糧食生產和糧食產業化擺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推進,為我市盡快實現富民強市目標創造條件。

一、我市糧食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是糧食種植規模較大。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02.64萬畝,其中夏糧90.47萬畝,油料作物77.74萬畝,全市年糧食總產量85021.6萬公斤。全市農業人口91.79萬人中有40萬人從事糧食生產。

二是糧食購銷服務體系齊全。全市已建立起糧食收購、儲備、加工、銷售服務體系,國有糧食企業具備糧食倉儲能力10000萬公斤,能夠滿足全市糧食生產和流通的需要。特別是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歷經多輪的改革改制,創新了經營機制,企業經營呈現勃勃生機,在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中大有作為。

三是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品牌意識開始增強。通過改制和聯合、兼并、重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發展了一批規模糧食加工企業,其中有鹽城市級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即興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飼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樂萬家”牌大米、“秋之韻”牌大米和“秋之韻”牌掛面、“康威”牌飼料等產品在市內外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市糧食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糧食加工企業的規模不大,糧食產業鏈不長,糧食產加銷等環節還處于分割狀態,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系不緊,協作關系不穩定,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產業化的運作機制還不夠完善,社會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等。

查看全文

糧食加工產業化措施

一、出臺“全國糧食加工專項發展規劃”,理順產業化管理體制。出臺全國統一性的專項規劃,有利于各地區優勢互補,統籌規劃,共同發展。

二、大力扶持和引導糧食產地加工。產地加工有利于發展產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節約社會運力;有利于降低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社會物流成本;有利于產銷對路,適應市場需求。

三、構建合理的糧食加工體系。糧食加工業按產品用途劃分為糧食食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轉化加工業三種類型。既要努力開發糧食食品加工新技術、打造名牌產品,鼓勵發展糧食食品加工業,又要按照“飼料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優化飼料產業結構,不斷開發優質高效的飼料產品,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在確保食用和飼用的消費需求以及合理的儲備庫存規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糧食,在堅持非糧路線及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的“三不”原則下,適度發展非食物用途的轉化加工業。同時加強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構建合理的糧食加工體系。

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及糧食產業化經營。首先打破部門、所有制界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培育資本結構多元化、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同時規范訂單農業,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通過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形式,使糧食種植成為加工企業的第一車間,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五、通過資源整合促進糧食加工與糧食物流協調發展。首先,糧食加工專項規劃與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應互為依據,糧食物流企業與糧食加工企業協調發展。構建以糧食加工企業為核心節點企業的供應鏈,實現糧食及其加工品的供應鏈管理。同時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集中資源發揮企業自身優勢。

查看全文

糧食產業化調研報告

糧食產業化工作可以理解為糧食作為產業,使之向理想的狀態發生質變的過程。糧食產業含蓋了糧食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的全過程。質變即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促使做大做強;向產業鏈方向發展,實現產業化經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收購”等形式,帶動糧食、油料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增強企業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服務“三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繼土地革命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業發展的第三次飛躍,是農業生產方式又一次新的革命性變革,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糧食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特殊商品,糧食產業是安定天下的產業。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創新糧食流通方式,強化糧食企業經營等,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產業化是糧食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1、產業化是糧食產業現代化和糧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選擇。人多地少、農業經營規模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糧食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手段,由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把糧食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使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組合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糧食生產基地。這種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改變了單純從事原料生產的地位,改善了現行的投入機制,可以使資本和先進技術、農藝措施、現代裝備有機地融入糧食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素質。同時產業化又是新形勢下糧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選擇。糧食市場化,主體多元化,經營多渠道,這是必然趨勢。新的形勢下,在糧食流通中繼續發揮國有糧食企業的主渠道作用,這是中央一號文件充分肯定的。國有糧食企業要想發揮主渠道作用,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掌握充足的糧源,掌握糧源的最現實出路就是參與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訂單糧食。不然的話,就很難掌握糧源,糧食企業經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存與發展就會更加舉步維艱。實踐證明,產業化是實現糧食產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為實現糧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將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產業化是提高我國糧食產業國際、國內競爭力的有力措施。目前,農戶是我國糧食生產最基本的微觀基礎,也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國有2.2億多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鏈條短,農產品銷售手段落后,市場化程度低,難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所面臨的兩個市場的競爭。而發展產業化經營,可通過“公司+農戶”、“批發市場+農戶”等多種形式,把分散的農戶與統一的市場聯結起來,龍頭企業提供信息,農戶按照龍頭企業要求進行生產,其產品質量和成本效益遠遠高于傳統分散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增強了農戶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同時,龍頭企業有了穩固的農戶作基礎,生產原料有保障,企業自身也會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3、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產業化提高了糧食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使農產品實現重復增值。特別是通過“公司、工廠+農戶”、“專業協會+農戶”、“股份合作”、“訂單收購”等形式,使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在一體化經營體系內部進行利益互補,農民除了可以得到種植糧食的收入外,還可以分享流通和加工業的部分利潤,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糧食的比較效益。

二、夯實產業化基礎是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

查看全文

糧食產業化和管理安排

總體要求:堅持科學、務實、創新、服務理念,圍繞貫徹落實省政府《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糧食產業化跨越工程實施意見》和《省糧油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深入開展市糧食產業化“200億跨越工程推進年”活動,加強政策宣傳引導,承接產業轉移,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產業龍頭,建設重大項目,調整產品結構,強化基地保障,健全產業鏈條,不斷開創我市糧食產業化工作新局面。

主要目標:糧油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60億元,加工總產值超10億元、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各增加1個。糧油訂單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糧油專業合作組織增長10%以上,城市連鎖店、農村服務社保持穩定發展。

重點工作:

1.開展糧食產業化“200億跨越工程推進年”活動。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糧食產業化跨越工程的意見》,加大力度繼續爭取政府出臺貫徹落實相關實施文件。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落實措施,細化活動方案,豐富活動內容,講求活動效果,扎實開展推進年活動,提升糧食產業化整體發展水平。

2.培育產業龍頭。一是積極開展省、市級龍頭企業評審上報。力爭省局評選新一輪省級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所增加,同時評選全市“十強龍頭企業”、“十佳品牌企業”和“十優特色企業”,各地要嚴格篩選,擇優上報。市局對省局2011年確定的重點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并加強與農委的聯系,多爭取糧油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報份額。二是加強龍頭企業省級財政貼息項目及資金的管理,規范項目申報和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引導企業通過兼并、租賃、股份制等形式,進行產權重組,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四是做好品牌爭創工作,提升我市糧油品牌影響力。五是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六是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努力建設科技型企業。七是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加強企業家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性人才等三大人才隊伍建設。舉辦一期企業家培訓班,表彰一批優秀企業家。

3.開展“六大對接”。一是牽線搭橋工商對接,促進雙方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二是積極引導產權對接,加快產權重組步伐。三是周密謀劃銀企對接,努力解決企業資金難題。四是認真開展科企對接,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五是積極開展信企對接,及時傳遞行業信息。六是繼續做好園企對接,引導龍頭企業入駐園區。

查看全文

糧食局產業升級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發展,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解決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求得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內涵。落實科學發展觀,厘清現有機構框架和運行模式對貿促工作科學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從傳統觀念和工作習慣的束縛中、固有經驗模式的局限中和局部利益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更新觀念,調整思路,在解決制約貿促事業發展的問題中求成效。

一、積極正視矛盾,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

求發展必須正視發展中遇到的矛盾。現實中,一些同志只談發展不談問題,只報喜不報憂,只愿聽表揚不愿受批評,只喜歡順水推舟不敢仗義執言;一些部門和單位只顧局部利益不求發展全局,只圖舒服度日不求解決難題。導致貿促事業發展過程已經存在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和潛在現實矛盾越積越深,新舊矛盾交織,結果引發并發,嚴重制約和影響著貿促事業的科學發展。

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輕,盡快建立起立足長遠發展的思想理念,把解決問題作為推動貿促事業發展的動力和著力點,抓緊消除急功近利和只顧眼前不及長遠的利益觀念,才能保證我們的決策更科學,我們的作為更順乎民意,才能把握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勇于破除習慣,是解決問題的核心關健

求發展必須走出舊的傳統和習慣。現實中的矛盾往往出現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與舊、習慣與改變的矛盾之間。現實中,貿促事業發展的腳步與政府的期望之間存在差距,發展的方向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之間存在差距,原有的工作理念與飛速發展的現實之間存在差距,政府和企業最關心最迫切需要提供幫助的問題解決得不夠好,表面上個個項目得到落實,實則面臨著凝聚力越來越弱、影響力越來越小、業務工作范圍越來越萎縮的尷尬境地,全系統上下守著金飯碗,到處發愁找米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日積月累,習慣成為自然。

查看全文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思路

一、江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產業發展基礎良好。江蘇地處全國糧食產銷區過渡帶,既是糧食主產區,也是糧食主銷區。2015年糧食總產量3560萬噸,實現12連增。稻米和小麥產需平衡有余,玉米和大豆需從省外調劑,年購銷貿易量3850萬噸左右。糧油加工業總量保持全國第三,其中,食用植物油和糧機制造產量居全國之首,小麥粉和大米產量位列前茅。全省銷售收入過億元以上企業363家,10億元以上企業39家,20億元以上企業17家,150億元以上企業1家。物流建設初顯成效。“十一五”以來,江蘇積極發揮省財政項目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按照“兩縱兩橫、四大樞紐、八大節點”(東沿海、西沿大運河、南沿長江、北沿隴海線)的規劃建設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南通港、張家港港、靖江揚子江、中糧江陰、益海高港、中儲糧鎮江、南京龍潭港等糧食碼頭均達到5萬噸級。京杭運河沿岸宿遷、寶應、揚州、無錫、蘇州等物流項目建成,糧食水運中轉吞吐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我國北糧南下、西糧東出、外糧西進等物流樞紐。品牌影響初步顯現。江蘇全省先后有11個糧油企業獲得“中國名牌”,117個糧油產品獲得“江蘇名牌”。射陽大米、阜寧大米、建湖大米、東海大米、橫河大米等被國家作為地理標志產品予以保護。牧羊糧機、正昌糧機、淮安大米、蘇墾大米、蘇三零面粉、五得利面粉、金龍魚油脂、福臨門油脂、家惠油脂、金太陽油脂、通威飼料、雙胞胎飼料等品牌,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中糧無錫糧食科學設計院、江蘇里下河農科院等擁有較強的糧食產業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自主研發的專利微波滅酶技術與混合精煉技術、低溫結晶控制與分離技術集成生產高品質米糠油等,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江蘇省糧食集團在整合形成蘇糧米業公司后,利用其規模優勢,綜合利用米糠資源,建設米糠油等系列深加工項目,成效顯著。泰州益海糧油公司共投資5億多元的稻米油加工項目、天然維生素E (VE甾醇脂項目)項目和醬油生產線,先后投產運行。

二、江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短板依然明顯

糧食生產效益比較低。前幾年國家雖然取消了農業稅,也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但一家一戶農民種植規模小,生產資料成本不斷提高,種糧收益一直難以提高。一些種糧大戶因為土地流轉成本高,種糧收益不佳,遇到災害年份,出現小麥赤霉病、稻飛虱等情況,還出現種糧虧損。糧食企業烘干、清理、運輸設備不足,為農產后服務體系不健全,致使農戶豐產不豐收,種糧收益難以保障。一些地方私人興建烘干房無序競爭,占用土地,污染環境,技術保障落后,存在安全隱患。近年來,糧食市場低迷,價格疲軟,再加上國內外糧食價格嚴重倒掛,出現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等非正常現象,最低收購價難以為繼,收益無法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大為損傷,為糧食產業發展埋下隱患。糧食產業政策有待完善。現行收儲政策引導下,生產者更多地選擇種植產量高的普通品種,優質品種種植積極性不高。在加工環節,地方支持糧油加工業的措施少且比較零散,扶持政策難以落到糧油加工企業。在稅費、金融等政策扶持上,因缺少實施細則難以落地。目前,廣西、湖南、湖北、安徽、山東等地均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了支持糧油加工業發展的專項文件,江蘇還沒有出臺支持糧油加工業發展的專項政策。糧食產業化程度不高。長期以來,一頭牽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的傳統糧食流通產業,受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購、銷、存、加等業務環節,相互阻隔,相對封閉,運轉不暢,成本較高,面臨亟須轉型的考驗。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糧食供求缺口必將進一步擴大,如何通過流程再造、業務整合和產業融合重塑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分工體系,增強產業發展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糧食企業競爭力不強。近年來,受市場和政策諸多復雜因素影響,江蘇糧食產業發展速度減緩,區域之間、企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品牌建設總體上還比較落后,糧食品牌沒有形成合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少,大多數品牌影響力僅限于本轄區內。全省糧油加工仍以中小企業為主,技術含量少,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小型米廠和面粉廠大多虧損或微利經營,油脂企業雖體量較大,但由于價格落差巨大,經營也困難重重。糧油企業技術人才普遍匱乏,在產品創新、技術改造等方面,缺少強有力的智力支撐。糧食產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向縱深推進,國內外糧食市場加速融合,糧食市場走勢更加復雜多變。大力發展江蘇糧食產業經濟,既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也存在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改革創新的辦法,促進糧食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糧食產業經濟綜合競爭力。

三、國內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經驗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觀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山東、安徽、湖北、河南、吉林等省份的主要做法和先進經驗,對于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產業化經營是糧食產業發展的方向。確立全產業鏈理念,實現種子選育、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連接,實行一體化集約式經營,既可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也減少農民所承擔的市場風險。走品種—品質—品牌之路,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之道,發展產業園區集聚產業,能夠匯集優質要素,節約土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行效能,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健全體制是糧食產業發展的保證。支持農業,保護農民,不是政府直接定價,不是一味追求高產,而是采取價格保護、抵押貸款、儲備調節、休耕、補貼等多種措施并舉,保持糧食市場供求大致平衡。充分利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建立良性生產調節機制,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糧食收儲體制,是維護糧食市場秩序、保持市場健康運行、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打破所有制界限,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才能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打破條塊分割,整合各部門檢測資源,設立第三方糧食質量檢測機構,是大勢所趨。政策扶持是糧食產業發展的關鍵。糧食產業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弱質產業,一頭要保護農民利益,收購糧食不能壓價,另一頭要維護消費者利益,銷售不能抬價,因此,生產經營離不開政策扶持。加大對糧食產業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做大做強,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精深加工,是典型經驗。龍頭企業是糧食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企業拓展產業鏈,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既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也能抵抗市場風險。小散弱企業無法抵御激烈的市場競爭,沒有專業優勢,停產倒閉勢在必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才能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才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才能與國際巨頭抗衡,也才能走出去參與國際分工。科技創新是糧食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美日開發糧油深加工產品成百上千種,使附加值提高幾十倍,說明糧油產品渾身是寶。把糧油吃干榨盡,充分提高資源利用率,依賴的是科技創新。買原糧賣原20183糧,發展不起來糧食產業。隨著居民消費多元化、高端化、功能化、品牌化,開發糧油精深加工新品滿足消費需求,理所當然。糧食產業發展必須順勢而為。

查看全文

糧食產業雙百工程實施意見

為加快糧食流通產業基本現代化進程,推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省糧食局決定2013-2015年在全省糧食行業實施以“百強引領、百企升級”為主要內容的“雙百工程”。為貫徹落實省糧食局《關于實施糧食流通產業“雙百工程”的意見》,努力開創我市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新局面,特制定全市糧食流通產業“雙百工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認真學習、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會、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加快推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創新爭先為動力,以整合資源、扶大做強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在全面提高糧食流通產業發展質量、發展速度的基礎上,培育一批在省內有位置、國內有影響的糧食物流(產業)園區、糧油加工企業和糧食倉儲基地。

二、目標任務

根據省糧食局部署,到2015年,全省要培育出管理先進、效益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引領和升級企業各100家,引領、帶動全省糧食流通產業跨越發展。根據省糧食局《關于實施糧食流通產業“雙百工程”的意見》,結合我市糧食產業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市糧食局研究制定的目標任務是:打造10個“百強引領”企業,培植10個“百強升級”企業,簡稱“雙十目標工程”。

“百強引領”企業方面:到2015年,全市要打造2個糧食物流產業園,引領全市糧食流通產業實行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做大5個以倉儲貿易為主營的糧食企業,引領全市糧食倉儲貿易企業實現管理科學、儲糧技術先進、經濟效益提升;培植3個以加工制造為主糧油加工企業,引領全市糧油加工業科研開發、產品多元、人才匯集、特色鮮明的發展方向。具體目標任務為:

查看全文

領導在糧食產業化專題會發言

同志們:

這次全州糧食產業化現場會,是在以下背景下召開的:一是全州抓糧食產業化已有幾年,有必要總結經驗,研究下一步發展方向;二是全省糧食產業化工作會即將召開,需要對全州糧食產業化工作有一個深化認識;三是州政府將出臺支持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文件,需要研究、明確相關問題。

本次會議采取現場觀摩、借鑒交流和座談總結相結合的形式,認真總結全州糧食產業化發展的經驗,重點研究培植龍頭企業,提高科技含量,促進產業發展,防范市場風險等問題,是對全州糧食產業化建設的一次學習與交流,動員與部署。州糧食局為這次會議準備已久,一路上大家很勞累很辛苦,但學得也很實在,我相信通過這次會議,大家對如何進一步抓好全州糧食產業化將有一個新的認識、新的促進。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正確估價全州糧食產業化的成效,進一步增強抓好糧食產業化的信心

近幾年來,在省糧食局的大力支持和各相關部門的配合協作下,通過各級糧食部門的努力工作,全州糧食產業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糧食精深加工初具規模。目前全州已擁有利川清江源、湖北希之源、金穗等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能力、技術設備先進的大米和雜糧加工企業,糧食精深加工年生產能力已達到28.3萬噸,其中大米精深加工年生產能力24.6萬噸,雜糧精深加工年生產能力3.7萬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