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21:40: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理論與教育技術實踐研究

摘要: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討論,尤其是在教育技術領域。而在這一領域中,實踐和理論之間的脫節,也是成為了一個教育的十分棘手的難題。理論和實踐本應該是相互聯系的。當然在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的因素導致了這樣的一個結果的產生。首先,就理論而言,現如今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依舊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規模,同時在各個層次的理論發展方面也并沒有趨于成熟。而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也依舊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正因為如此,在學術的研究領域,依舊存在著學術浮躁的現象,同時在學術評價方面也有著一些誤區。而在某一方面的應用理論卻沒有和具體的實踐領域相結合,同時在教育方面,對于教育技術的實踐理解還不是很清晰。這種種的因素就是導致實踐和理論之間脫節的原因。因此,對于教育學科整體的一個發展而言,必須要加強學科的理論建設。只有建設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才可以將其真正的用于學科實踐的過程當中。

關鍵詞:教育技術理論;教育技術實踐

而對于教育技術學科來說,其所要面對的外界壓力也是很大的,教育理論常常面臨著外界對于教育理論脫離于教育實踐的質疑。而正是因為外界的質疑,所以教育工作者們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這方面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也是其常常反思的問題。如何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起來,是他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當然,眾多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反思,也使得解決的進程大大加快。

一、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

首先我們對于理論和實踐的本質定義應該有所了解。首先,理論的本質以及功能是對于客觀規律的把握,而對于實踐來說,它的主要作用是將這個理論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對應的社會實踐當中去,以求在社會上實現這一理論想要實現的一個目標。然后通過在現實社會當中的實踐,將這一理論不斷的完善,以求推進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的深化。這二者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這二者之間相互促進才可以真正的形成一種健康的發展模式。實踐和理論注定是需要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而對于教育技術領域的實踐和理論的脫節本就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現象。然后實踐又反過來不斷深化和完善理論并促進理論向前發展。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個過程就是在這種理論與實踐循環往復的互動中實現的。眾所周知,教育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可以得以發展,而實踐活動則需要依托于原理來進一步的完善實踐所需要的要素,而每次實踐的完成,對于理論的補充也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教育技術學科總共分為三大層次,這三大層次分別是包含了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和技術以及設計開發。而理論原理則是在整個技術學科理論體系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應用理論提供科學基礎,而應用理論則是將基礎理論在社會實踐當中產生效果的一種更深層次的發展。而對于技術以及設計開發來說,這一層次主要是將理論發展為可以實際使用的一種形式。當然對于技術設計與開發研究而言,它所涉及的范圍是很狹窄的,一般只能夠影響有限的范圍,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當然就邏輯關系來說的話,應用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研究都是根據原理來提出的。黑格爾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若有導師的話,那就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是因為他們敘說的是關于思維,關于世界運行這樣一些問題的根本原理。就像對于亞力士多德來說,他所研究的都是一些原理性的東西,而這些原理性的東西則正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基礎所在。而基礎理論及原理不管在各個學科都是應用理論發展的先決條件。

二、理論研究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教育技術學領域技術研究

[摘要]: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關注如何用機器來幫助學習者學習,并部分地“代替”教師的教學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師的地位依然沒有變化,而角色發生了重要的改變,用新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設計、互動分析與評價,進而支持教師及其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師的生產力,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教育乃復雜巨系統是眾所周知的,但從復雜系統角度對教育系統進行的研究依然匱乏,因此,從宏觀層面引入數量分析與建模思想,從復雜系統的角度研究教育教學系統的演化規律,也是教育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闡述了教學設計自動化技術、教學互動分析技術、教學自動測評技術和教育系統仿真技術等的概念、重點關注的問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以期為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教育技術;教學設計自動化;教學互動分析;教學自動測評;教育系統仿真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關于教育技術,在不同時期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義來自于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簡稱AECT),包括:媒體—工具論(AECT’70)、手段—方法論(AECT’72)、理論—實踐論(AECT’94)、績效—創新論(AECT’05)等。雖然教育技術的內涵與外延均在不斷變化,但是從各種定義可以看出:(1)教育技術支持和優化教學,最終促進學習者的學習;(2)教育技術圍繞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展開理論研究和實踐;(3)教育技術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教育技術要研究“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問題,即如何運用“技術”來支持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這里的“技術”主要是指狹義的技術(物化的技術),尤其包括計算機與人工智能中的新技術。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2],包括“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學與教的互動”等三個方面。從“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看,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或多或少存在這樣一種取向:用“技術”來(部分地)“代替”教師進行教學。從20世紀20年代的教學機開始,到5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發明程序教學機器,教育界出現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3]。盡管現在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學機器”卻大大影響了教育界,并成為CAI/CAL(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習)的雛形。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軟件開發一直被計算機界與教育技術界認為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比較“有水平”的一類研究工作。這對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豐富了人類知識的寶庫。

查看全文

淺析教育技術學領域技術

一、引言

關于教育技術,在不同時期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義來自于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簡稱AECT),包括:媒體—工具論(AECT’70)、手段—方法論(AECT’72)、理論—實踐論(AECT’94)、績效—創新論(AECT’05)等。雖然教育技術的內涵與外延均在不斷變化,但是從各種定義可以看出:(1)教育技術支持和優化教學,最終促進學習者的學習;(2)教育技術圍繞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展開理論研究和實踐;(3)教育技術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教育技術要研究“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問題,即如何運用“技術”來支持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這里的“技術”主要是指狹義的技術(物化的技術),尤其包括計算機與人工智能中的新技術。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2],包括“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學與教的互動”等三個方面。從“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看,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或多或少存在這樣一種取向:用“技術”來(部分地)“代替”教師進行教學。從20世紀20年代的教學機開始,到5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發明程序教學機器,教育界出現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3]。盡管現在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學機器”卻大大影響了教育界,并成為CAI/CAL(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習)的雛形。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軟件開發一直被計算機界與教育技術界認為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比較“有水平”的一類研究工作。這對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豐富了人類知識的寶庫。

但是,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項技術(或者一種工具)應用于教學的效果取決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術本身。從學習理論的發展來看,也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等學習理論的發展,特別是由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風靡于全球。直到20世紀末,人們發現風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樣有效,人們開始反思學習理論與技術應用方式,試圖用B-Learning來實行“回歸”,即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混合學習”(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對面的課堂學習(FacetoFace)和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混合學習的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而且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價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學與教的觀念在變,學與教的環境與方式也在變,教師從為課堂教學“備課”,到為學生“自學”而“備資源”,再到運用多種方式來實施“教學”,這雖然不是一種必然變化路徑,但也是一種普遍發展趨勢。隨著教學理念的變化,教學的設計、教學(過程)互動的分析與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顯然,這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額外工作”也變得越來越繁雜。那么,能否利用新技術來(部分)支持教師的“額外工作”呢?更進一步說,新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能否(顯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將介紹與此相關的四個關鍵技術:教學設計自動化技術、教學互動分析技術、教學自動測評技術與教育系統仿真技術。

查看全文

教育技術處競聘演講

我競爭的是教育技術處副主任職位,下面我向各們領導陳述我的工作經歷、業績以及工作設想。

一,工作經歷和業績

19*年,我于白城師專教學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原安廣師范學校工作。19*年9月,任校長辦公室干事,主要負責公文起草和計算機管理工作。98年我承擔網絡管理和硬件維修維護及計算機教學工作,此期間,在國家級刊物《課件與論文薈萃》上發表了《多媒體網絡型MCAI系統發的實踐與思考》、《初等函數圖象與性質教學軟件簡說》等文章。其中《多媒體網絡型MCAI系統開發的實踐與思考》這篇文章被收入吉林省教育信息港網站。同時還參與了國家“九五”重點課題《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開發》的開發與研究。近年來,在全省舉行的軟件大賽上,我編制的《初等函數圖象與性質》、《教學決策系統》等軟件分別獲得了一、二等獎。

2*0年,我承擔網絡系統管理與網絡安全管理、全校計算硬件的維修維護、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的安裝維護等工作。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教師網絡技能培訓、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化、開發以及我校在北大附中網校上獨立運行的靈犀心理版中的靈犀論壇、靈犀熱線、靈犀測試三個交互性欄目的程序開發工作。在整個工作中,我一貫地堅持謙虛謹慎、求真務實、不計個人得失的工作作風。

為了提高網絡管理與維護的專業水平,確保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我參加了由國家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在北京舉辦的校園網絡管理培訓班,獲得了“美國尤力專用服務器認證”和中央電教館頒發的“校園網絡管理資格認證”。

上述工作經歷及工作成績為我做好教育技術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教育技術處競聘稿

我競爭的是教育技術處副主任職位,下面我向各們領導陳述我的工作經歷、業績以及工作設想。

一,工作經歷和業績

1994年,我于白城師專教學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原安廣師范學校工作。1995年9月,任校長辦公室干事,主要負責公文起草和計算機管理工作。98年我承擔網絡管理和硬件維修維護及計算機教學工作,此期間,在國家級刊物《課件與論文薈萃》上發表了《多媒體網絡型MCAI系統發的實踐與思考》、《初等函數圖象與性質教學軟件簡說》等文章。其中《多媒體網絡型MCAI系統開發的實踐與思考》這篇文章被收入吉林省教育信息港網站。同時還參與了國家“九五”重點課題《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開發》的開發與研究。近年來,在全省舉行的軟件大賽上,我編制的《初等函數圖象與性質》、《教學決策系統》等軟件分別獲得了一、二等獎。

2000年,我承擔網絡系統管理與網絡安全管理、全校計算硬件的維修維護、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的安裝維護等工作。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教師網絡技能培訓、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化、開發以及我校在北大附中網校上獨立運行的靈犀心理版中的靈犀論壇、靈犀熱線、靈犀測試三個交互性欄目的程序開發工作。在整個工作中,我一貫地堅持謙虛謹慎、求真務實、不計個人得失的工作作風。

為了提高網絡管理與維護的專業水平,確保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我參加了由國家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在北京舉辦的校園網絡管理培訓班,獲得了“美國尤力專用服務器認證”和中央電教館頒發的“校園網絡管理資格認證”。

上述工作經歷及工作成績為我做好教育技術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教育技術在教育的定位透析

【論文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定位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隨著多媒體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但毋庸置疑,某種程度上,我們產生了技術至上、技術萬能,非技術無以言教育的認識偏差。國外已制定出了一些政策措施防范這些偏差的出現,我國2010年7月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就此問題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

隨著現代教育的持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學校實現素質教育新跨越、提高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一個與現代教育技術隔膜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已無法進行基本的學習和科研了。教育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教育提供了眾多的手段支持和技術保障,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規模和效率,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出現了技術至上、技術萬能,非技術無以言教育的認識偏差。但是我們需要注意:教育技術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許多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并沒有隨著技術的先進而消失。相反隨之出現的新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應冷靜、客觀而全面地思考:現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的全面發展中應充任一個什么角色?

一、教育技術學不是簡單的教育學和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

教育技術,既是教育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同時更是教育與技術相結合的問題。“教育”與“技術”是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然而,遺憾的是,在實際工作和理論的探討中,我們往往把它看做技術層面的東西,錯誤地認為只要應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就意味著是最先進的教育,存在著技術至上的錯誤傾向。所以多年來,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課堂教育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在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注重硬件配置、關心軟件質量,卻忽略了現有教育系統本身對技術應用的制約與排斥。幾十年來教育技術的發展除了給人們帶來了教學媒體的花樣翻新以及似乎成了有別于其它學科的唯一標志的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之外,教育技術并未帶來其它方面的改變,更未對更新人們的教學觀念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技術只能在對象領域中確證有關‘真’的知識,無法進人人的信仰世界,機械的世界本質上是一個無意義的世界”,貌合神離的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的弊端。所以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擁有現代化設施的教育并不是現代教育,只有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才會產生真正意義的現代教育。

正如張建偉博士所說:“教育技術學不是簡單的教育學和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了更為復雜的多學科的交叉,包括教育學(尤其是其中的課程和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廣義的信息技術學科、社會學與文化學、哲學與系統科學、經濟學、傳播學等等。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在這種學科交叉過程中,我們仍可以在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理論傾向和學術語言上很清晰地看到各個學科的痕跡,而沒有真正融合,形成統一的范式。”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分析教育技術學中“教育”或是“技術”,而是應該在正視其交叉性的基礎上,系統地挖掘這一學科的綜合性和復雜性。不僅應該看到“教育”后面的諸多社會、人文科學成分,更應該看到“技術”后面的諸多應用技術科學成分,應該認識到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獨立應用學科。其基本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

查看全文

述當今教育技術與素質教育

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種種潛在的危機,如能源匱乏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間斷地創新,人們必須不停頓地學習,各類社會組織必須向學習型組織轉型,人們的道德素質必須不斷提高。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觀念的轉蠻為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于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教育策略探究

摘要:信息時代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教育的進程,豐富課堂氛圍的多媒體技術就是信息時代的發展產物,其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當代網絡教育的迅速發展,現階段的社會發展情況決定了信息教育是優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關鍵途徑,該文以現代集搜于技術的含義和特征為基礎探究依據,通過對我國教育現狀利用信息教育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的必要性的分析,最后對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教育的結合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教育;分析

經過了多年的追趕,現階段我們正處于發展速度飛快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不僅優化了人們的交流溝通、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給現代教育技術帶來了改革契機,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技術,信息教育不僅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開拓了新的教育渠道。例如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讓教師的教學素材由傳統單一的文字變成了更為直觀的圖片和音頻視頻文件,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和特征

1.1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信息技術是指能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能的總和。該定義強調的是從哲學上闡述信息技術與人的本質關系。20世紀初期幻燈投影、無線電廣播、計算機等科技還處于發展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日趨完善,現在處于技術應用的探索階段。多媒體技術、無線電廣播等科技投入教育產生的良好效果促進了“教育技術”這一專業領域的開拓發展。無論是教育技術還是現代教育技術,都不是教育和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指技術與教育的科學融合[1]。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科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的教學方法促進教育成果優化的實踐活動。多媒體技術、傳媒技術、教學設計是常用于現代教育技術的3個技術。1.2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征。1.2.1非線性化的教育信息組織。相較于線性有序的傳統教育信息組織,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同時處理多種教育信息,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創造了教學信息組織非線性化的條件。在完善教學內容的同時助力于學生潛能和智慧的開發[2]。1.2.2數字化的信息處理。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技術,其技術核心就是利用計算機可以同時處理圖片、文字、聲音的特點使得教學素材從傳統的文字和簡陋的圖片轉變為豐富多彩的音頻教學、視頻教學和PPT教學,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主要歸功于數字壓縮技術和信號處理數字化[3]。1.2.3網絡化的信息傳輸。相較于古老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信息傳遞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所廣泛應用的信息教育的信息傳遞打破了傳統的形式限制、速度限制和距離限制,為網絡教學、遠程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提供了基礎傳播工具。1.2.4系列化的學習資源。信息時代的發展促進了系統現代教育環境的建立,多媒體化、現代化、系列化的現代教材體系豐富了人們的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階段、學習條件等學習需求,針對性地選擇學習資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在學校學習”的壁壘,而且促進了教育社會化、學習終身化[4]。

2利用信息教育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教育技術與素質教育論文

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種種潛在的危機,如能源匱乏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間斷地創新,人們必須不停頓地學習,各類社會組織必須向學習型組織轉型,人們的道德素質必須不斷提高。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觀念的轉蠻為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于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談論教育技術在教育的定位

隨著現代教育的持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學校實現素質教育新跨越、提高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一個與現代教育技術隔膜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已無法進行基本的學習和科研了。教育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教育提供了眾多的手段支持和技術保障,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規模和效率,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出現了技術至上、技術萬能,非技術無以言教育的認識偏差。但是我們需要注意:教育技術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許多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并沒有隨著技術的先進而消失。相反隨之出現的新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應冷靜、客觀而全面地思考:現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的全面發展中應充任一個什么角色?

一、教育技術學不是簡單的教育學和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

教育技術,既是教育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同時更是教育與技術相結合的問題。“教育”與“技術”是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然而,遺憾的是,在實際工作和理論的探討中,我們往往把它看做技術層面的東西,錯誤地認為只要應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就意味著是最先進的教育,存在著技術至上的錯誤傾向。所以多年來,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課堂教育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在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注重硬件配置、關心軟件質量,卻忽略了現有教育系統本身對技術應用的制約與排斥。幾十年來教育技術的發展除了給人們帶來了教學媒體的花樣翻新以及似乎成了有別于其它學科的唯一標志的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之外,教育技術并未帶來其它方面的改變,更未對更新人們的教學觀念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技術只能在對象領域中確證有關‘真’的知識,無法進人人的信仰世界,機械的世界本質上是一個無意義的世界”,貌合神離的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的弊端。所以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擁有現代化設施的教育并不是現代教育,只有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才會產生真正意義的現代教育。

正如張建偉博士所說:“教育技術學不是簡單的教育學和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了更為復雜的多學科的交叉,包括教育學(尤其是其中的課程和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廣義的信息技術學科、社會學與文化學、哲學與系統科學、經濟學、傳播學等等。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在這種學科交叉過程中,我們仍可以在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理論傾向和學術語言上很清晰地看到各個學科的痕跡,而沒有真正融合,形成統一的范式。”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分析教育技術學中“教育”或是“技術”,而是應該在正視其交叉性的基礎上,系統地挖掘這一學科的綜合性和復雜性。不僅應該看到“教育”后面的諸多社會、人文科學成分,更應該看到“技術”后面的諸多應用技術科學成分,應該認識到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獨立應用學科。其基本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

二、對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地位的認識偏頗及對策

自從教育部規定重點高校必修課的25%課時、普通高校巧%使用多媒體授課,并規定對所有的高校進行教學質量評估起,各高校投人大量經費建設了一批多媒體綜合教室并接人校園網,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是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此我們也應當有相應的處理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