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19:46: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觀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觀念

體育安全教育觀念研究

一、反思體育教學現狀,貫徹“健康第一”教育觀念

1.學生的活動參與度不夠

目前,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嬌生慣養,缺少在艱苦環境下鍛煉的機會,家長視之為“心肝寶貝”,即使是正常的體育課,家長也怕學生出意外。夏天怕熱,冬天怕冷,不讓學生參加一些正常的體育活動,更不用說學校組織的其他體育活動,如足球比賽、田徑隊訓練等。

2.大部分女生不愛運動

一上體育課,大部分女生就以身體不舒服為由向教師請假。有些女生確實身體不舒服,如在特殊時期;而有的女生就是怕運動,尤其一些肥胖女生更不愛運動。

3.出于安全考慮,學校取消部分正常的體育活動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觀念現狀分析

摘要: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地理、歷史、經濟的影響,廣大農民教育理念還較為落后,主要表現在:教育觀片面、人才觀片面、教育經驗主義、教育脫離生產等方面,要改變農民教育理念就要從教育管理、資金投入、制度建設、政府服務、社會風氣等方面進行改變,從而更好地為農村發展服務。

關鍵詞:農民教育觀念;農村經濟;新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教育理念正在發生變化,但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因素,在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教育觀念較為落后局面。農村經濟要振興,農民教育觀念要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就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1農民教育觀念的表現

1.1對學校的推崇觀念。教書育人在學校,系統的知識學習在學校,所以在廣大農村地區教育即學校的觀念禁錮在農民心里,農民只關注到對學校,對教師的推崇,忽視各種農民培訓,職業技術教育落后,把學校同教育對等起來從而縮小了教育的范疇,農村的農業知識得不到有效的整理和傳承。自上而下的封閉教育觀念導致缺乏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知識構建,從而使農村經濟發展得不到強有力的智力支撐。1.2片面人才觀念。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農村地區人才能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而在農村地區,農民對人才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分子層面,大部分農民的人才觀念僅限于專家、學者、科學家、工程師等,而忽視從事一線的農業工作者,忽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新時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1]。新農村建設需要不同的人才共同努力,片面的人才觀念使得專業人才得不到認可與尊重,片面人才觀在廣大農村會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農村人才的培養,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1.3教育同生產對立觀念。教育同生產本是相輔相成的,教育可以為生產服務,生產也可以促進教育的發展,但是在農村地區,經濟至上的觀念還大量存在,缺少人才培養的觀念,甚至認為讓農民學習會影響農業生產,看不到教育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把發展經濟同農民教育對立起來,這樣的觀念造成農民教育無法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也不能快速地促進教育的發展,所以教育同生產是農村的兩翼,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新形勢下如何加強我國農民教育觀念的措施

查看全文

幼兒父母家庭教育觀念研究

1問題的提出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開始重視,使得鄉鎮學前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想要使學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較為關鍵的一步是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從而從根本上引導學前教育的發展。然而,家長對于學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認識是否正確?本調查主要了解利國鎮年輕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觀點。近年來,利國鎮托境內豐富的鐵礦資源和鮮明的產業優勢,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旅游開發初具規模,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長的專業教育知識不多,他們更多為幼兒提供的是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了幼兒精神層面的給予。農村獨生子女也較為普遍,家長的寵愛行為隨處可見,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殘,學前教育形勢不容樂觀。

2研究方法和內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利國鎮學前兒童家長進行了調查。問卷發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問卷80份。

2.2研究內容

查看全文

探討音樂教育觀念

【內容提要】音樂,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它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呼喚新的教育思想,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尤為重要。音樂教育因其具有愉悅性、審美性、易接受性而決定了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從音樂觀念進行音樂與智育、音樂與德育、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學校教育進行命題,并展開討論,得出音樂以及一切教育的內涵一體,教育整體觀念。

【關鍵詞】音樂教育整體觀念一體觀念

音樂,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它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完美的組合,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和音樂的特性以及人們對音樂的心理感知是分不開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與欣賞是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社會功能也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得以發揮。因此,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將會發生深刻的反思與轉化。因此,對因樂接受與音樂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當前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

1.“音樂——智育”觀念:“五育”觀認為數學、語文、自然等學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課、團隊活動是德育,音樂美術課是美育,體育課是體育,勞動課是勞動教育。智育的發展主要受兩方面影響和推動;一方面是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發展而導致智育內容的更新和知識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深化與變革導致智力觀和智育觀的變革。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把智育等同于知識的傳授與灌輸,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之容器的傳統智育觀。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智力絕不僅是大腦的思維活動,而是個體全身心都參與的把握世界的活動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動作,頭腦中的智力活動是主體改造客體的外部實踐活動(包括直接和間接經驗)在思維中的內化、抽象、再現或預演。人的智力活動不僅包括對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儲(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更主要的是在規律和主體需要的統一中選擇和確立實踐目的、尋找手段、方法、設計實踐程序并預測出實踐的結果(認識發展過程的第二次飛躍),這正是人的智力活動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動性。

因此,音樂藝術領域對直覺、想象、靈感等創造性思維特殊形式認識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類正在超越邏輯思維和傳統理性主義的狹隘智力觀,開拓全方位、多層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這種嶄新智力觀的指引下,音樂智育觀正面臨一系列跨世紀的歷史性變革。這必將引起智育王國價值尺度的變革。音樂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如音樂記憶、音樂想象、音樂才能,以及音樂技能的訓練和音樂表演的心理狀態等。中國傳統文化將音樂與美學的理論聯系起來,構成音樂學中的一個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發表了《音樂心理學》,他著重研究人對協和音與不協和音的感覺。在他之后,雷維斯由研究聽覺病理障礙而進入音樂心理,尤其重視音樂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雙重成分理論”。這與古人的雅俗音樂觀念十分相似。

2.“音樂——德育”機制:人類所面臨的不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戰,而且有生態危機、道德危機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問題的挑戰。在迎接挑戰的各種對策中,最有效又最緊迫的對策文化價值觀念,品格、能力、思維與行為方式,“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樂仁樂智、成賢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倫理學的歷史經驗,品德不僅指向至善,同時也應兼含責任和權利。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世界中,品德必須轉化并提升責任、功利和權利,才能真正發揮效用。而按照中國哲學智慧的啟示,責任、功利和權利,必須以德性為歸。當代西方倫理學由于過分強調權利的利用而忽視其形而上學基礎的問題,結果反而喪失了權利,因而萌發了回歸品德倫理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而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建設,也亟待從德性的立場接納責任、功利和權利,進行哲學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這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成中英《21世紀中國哲學的走向:詮釋、整合與創新》)

查看全文

本科教育觀念變革論文

論文摘要:分析了擴招給高等學校發展帶來的發展機遇。并結合西安工業學院實際時如何在高校中轉變觀念,強化國際意識、素質意識、改革意識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依金骨干教師、以重點課群為對象搞好教學基本建設的具體措施和目標。

論文關鍵詞:教育觀念;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以來,在我院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特色、教學工作基本原則等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學院的各項工作有機地統一起來,促進了教學工作的快速發展;教務部門建立了全面規范的管理制度并認真執行之,形成了具有反饋功能的教學運行體系,保障教學工作穩定運行。近兩年來學院在教學設備上的投人力度更大,公共課、基礎課的教學場地,實驗條件都發生了根本地轉變。

一、高校擴招給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

早在1998年7月,在我院“高冠會議”上,我院舒朝鐮院長就預測:“我國高等教育將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1999年6月的全教會就正式啟動了高校擴招,我院在原年招生1100名的基礎上,1999年招生達到1693名,2000年招生3149名,今年將保持2000年的招生規模。我們抓住了這一發展機遇!

抓住機遇,擴大規模,再創輝煌是我院近年來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一般高等學校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并校、合校建立超級大校也逐漸告一段落,與此同時擴大招生規模使高校的校均學生數急劇增加,高校之間的規模競爭愈演愈烈。一個學校能否生存已和它的規模、效益密切相關。我院擴大辦學規模受到空間條件和師資條件的嚴重制約,在院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全院各部門通力合作,全校教師職工努力工作、無私奉獻,使我院新開辟的洪慶校區順利投人使用,院內新建的教學六樓和學生五公寓也極大地改善了院本部的辦學條件。新生人學后,全院各項教學工作運行基本正常。我們在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改革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查看全文

體育教育觀念分析論文

學校體育作為國民體育的基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要教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面對21世紀,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運動成績,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和一大批體育骨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對體育教育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級走向高級,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

1認識觀的轉變

體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醫療保健、延年益壽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經濟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不僅是為了健康、娛樂,或為升學、就業作準備,而是為了人的一生作準備。因此,應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從知識、技術的傳授,身體素質的鍛煉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體育知識,還要注意社會知識、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使學生的知識達到廣、博、精、深,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身體,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技術、技能,還要教會學生會學習;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養“學是為了用”的觀點,努力創設學生動腦、觀察、練習、創造的機會,充分發揮體育多功能的作用,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服務。

2教師觀的轉變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在其他學科中,隨著學科內容的更新發展,從事這門學科的教師都要進修和培訓,學習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如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學、心理學等。然而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卻很少有機會“充電”,通常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體育教師,二十年前學習的知識至今還能完全勝任現代教學,這在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適應?其結果必然導致體育教育落后于現實。體育教師既是腦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他們并不是社會世俗偏見認為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能只滿足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應形成多層復合結構:(1)掌握有關當代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并能熟練運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學、生命科學、

環境科學等知識,了解體育教育對社會、人類進步的人文價值,從社會發展來揭示、認識學生素質發展的規律性;提高人際交往中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外語能力,具備計算機一般知識和操作技能。(3)對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教學,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和整個教學進程狀況。(4)應注重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現代教學手段及教學科研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結合教學進行教育研究,每學期都應寫一些科研論文。教師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像心理學工作者那樣,發現學生心靈的奧秘,捕捉學生內心的感受,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的今天,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優秀文化也開始實現了引進來與走出去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世界文化開始實現了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另外,多元化的音樂文化也開始以融化的趨勢為依據,不斷的實現各個國家和地區音樂教育模式的有效轉變,不可否認,新時期之下的音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變了原有的教育軌跡和教育方向,在音樂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老師除了需要了解目前教育實踐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外,還需要體現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內涵以及特色。在本世紀前期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西方對其他地域的音樂文化還存在許多的反感以及抵觸心理,往往將自身的音樂文化作為整個世界文化的中心,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音樂的教育實踐運作,該階段的音樂教育體現一定的地域文化教育現狀,無法更好的實現教育的全球化發展,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對其他的音樂文化存在許多的歧視心理。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許多的學者在對這一音樂教育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時開始站在宏觀的角度,提出這種教學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并且積極的嘗試其他國家的音樂。

二、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的必要性

音樂教育觀念轉向轉變不僅能夠有效的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還能夠更好的實現不同音樂教學模式之間的融合以及互動,除此之外,許多其他的國家以及地區也開始對現有的音樂教育方式進行創新以及改革,不斷的講過音樂引進國內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吸取其他國家的優秀內容以及精華,更好的促進音樂教育水平和質量的穩定提升。傳統的音樂教育主要以集中發展國內音樂為依據和前提,積極的采取不同的呈現方式,促進本國音樂教育水平的提升,這種固步自封的教學模式忽略了與其他地域以及國家教育之間的交流以及互動。另外在文化演進的過程之中,極少有老師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不斷的促進原有教育理念的有效個性,音樂教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老師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國內音樂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上,忽略了對國外音樂文化的引入以及研究,嚴格按照本國的音樂技術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以此來更好的實現國際化音樂教育體系的有效構建。但是作為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我國的地域范圍非常廣,同時在此基礎之上所形成的音樂文化在種類和形式上非常的豐富以及多元,在落實不同的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老師仍然只選擇部分的民族音樂文化,盡管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音樂教育質量的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并發揮音樂的作用和價值,但是難以更好的實現綜合教育模式的營銷革新,無法繼承所有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導致有一部分的優秀音樂文化直接被遺忘。其次,在開展不同音樂教學實踐時,我國以高等音樂為主導,積極的落實校園音樂文化教育,所選擇的音樂教材只關注音樂作品的簡單介紹,沒有具體的描述音樂文化的內在背景以及歷史發展特色,最終導致許多學生就能夠掌握較為簡單的音樂理論知識記憶,不能夠真正的實現音樂內涵的穩定提升,難以掌握音樂文化的核心要求,實際的學習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不容樂觀,同時嚴重影響了個人的綜合發展以及成長。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還沒有具體的建立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如果站在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在音樂教育模式的過程之中,我國的內容以及形式還存在許多特殊性,嚴重制約了優秀音樂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在推動世界音樂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要積極的參與其中,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促進音樂綜合效益的穩定提升,更好的加快世界音樂的融合以及共同繁榮的步伐,還可以實現優秀文化的共同繁榮以及共同發展。其次,在主動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之中,我國還能夠更好的提升我國的音樂特色,為教育實踐者以及參與者提供更多全新的感受,體現整個教育的與時俱進,實現教育理念的及時轉向,更好的為音樂文化的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據,滿足音樂文化發展的核心要求。

三、音樂教育意識的轉向

新時期下的音樂教育觀念轉向所涉及的內容形式相對比較復雜,老師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必須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要素,作為音樂教育觀念轉向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教育意識的轉向尤為關鍵。首先音樂教育式的轉向存在一定的開放性,新時期之下的音樂教育不再以盲目增城為主,而是積極的抵御其他地域的不良音樂文化影響,更好的實現音樂教育的有效性以及時代性。但是我國還沒有積極的構建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存在許多的音樂文化禁錮感,難以更好的促進音樂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的教育模式與時代教育需求之間還存在許多差距。在促進世界多元文化音樂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國音樂教育也開始學習很多方面的轉化,積極的體現不同的教育主題的作用和優勢,明確開放性的核心要求,盡量避免固步自封,以區域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為切入點進行,縮小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發展差異,更好的獲得國際的認可以及尊重。其次是超前性,在音樂教學實踐時老師需要明確音樂教育試題內容,以較高水平的開放性為切入點,了解一定意義上的時展要求,更好的體現超前性。從目前來看,世界音樂文化市場實現了繁榮的發展,國家之間的音樂融合發展趨勢比較明顯。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我國在促進音樂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也需要樹立良好的條件意識,將主題的選擇與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相聯系,充分的發揮民族文化的特點以及優勢,積極的開展世界音樂文化教育實踐活動。老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核心要求,將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世界音樂文化的融匯相結合,結合音樂國際化發展的核心要求,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音樂教育內容以及活動,保障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最后是切實性,切實性以民族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為研究的核心,大部分的優秀音樂文化沒有受到應有重視,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在于傳統音樂教育的確實性比較差,無法在形式上促進不同音樂教育的有效開展,嚴重影響了受教育者個人的發展。我國音樂老師在教學實踐時需結合不同的音樂類型的發展要求,充分考慮長遠的利益。但是在音樂教材設置的過程之中我國直接影響他的音樂作品為主,沒有對用戶進行有效的傳輸以及渲染,無法提高音樂演奏個人的技巧。新時期音樂教育觀念轉向對世界文化音樂是一個極大的影響,為了能夠有效的繼承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音樂教學實踐時老師需要實現對內容形式的有效繼承,積極的呈現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以及優勢。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觀念轉變思考

1當前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

近些年,隨著父母出去務工增多,不少兒童的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撫養。于是,孩子許多的不良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同時有的父母雖然也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細節。如孩子頂嘴、自私、沒禮貌、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使孩子就養成了一些錯誤行為。于是就出現了學校里的“乖乖娃”,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的異常現象。粗暴、放任。現在的家庭教育出現兩種現象:一種現象是簡單粗暴;另一種現象是放任自流,這兩種現象可能同時呈現同一個在家庭。粗暴表現在很多父母都將自己擺在家庭的絕對權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錯誤,或者一次考試失誤,家長會大發雷霆,甚至拳腳相加。放任自流表現在部分家長片面地認為,自主發展就是讓孩子自己發展、隨意發展,他們認為“樹大自然直”,往往對孩子的品行、愛好、興趣以及社會交流不聞不問,缺乏必要的輔導和教育;有的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從而喪失了對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隨他去了。

2家長教育觀念和方式的轉變

要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教師不但要教書育人,還要承擔起協調校內外教育力量的重任。我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2.1提供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為家庭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1)情感上的尊重與理解。家庭教育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它是一種以情感為基礎的教育,它是一種不拘形式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是:好雨知時節,有需就發生,隨情潛人靈,潤心細無聲。這種充滿情趣又十分細膩的教育,有著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家庭教育最忌諱簡單粗暴,這樣只能毀滅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對孩子的一味懲罰并不能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能短時壓抑他的不良行為。家庭教育不是一種義務和責任,而是在愛的驅動下的一種自覺自愿、自然而然的行為,是一種舐犢之情。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觀念四題思考

【內容提要】音樂,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它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呼喚新的教育思想,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尤為重要。音樂教育因其具有愉悅性、審美性、易接受性而決定了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從音樂觀念進行音樂與智育、音樂與德育、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學校教育進行命題,并展開討論,得出音樂以及一切教育的內涵一體,教育整體觀念。

【關鍵詞】音樂教育整體觀念一體觀念

音樂,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它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完美的組合,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和音樂的特性以及人們對音樂的心理感知是分不開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與欣賞是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社會功能也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得以發揮。因此,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將會發生深刻的反思與轉化。因此,對因樂接受與音樂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當前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

1.“音樂——智育”觀念:“五育”觀認為數學、語文、自然等學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課、團隊活動是德育,音樂美術課是美育,體育課是體育,勞動課是勞動教育。智育的發展主要受兩方面影響和推動;一方面是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發展而導致智育內容的更新和知識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深化與變革導致智力觀和智育觀的變革。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把智育等同于知識的傳授與灌輸,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之容器的傳統智育觀。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智力絕不僅是大腦的思維活動,而是個體全身心都參與的把握世界的活動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動作,頭腦中的智力活動是主體改造客體的外部實踐活動(包括直接和間接經驗)在思維中的內化、抽象、再現或預演。人的智力活動不僅包括對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儲(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更主要的是在規律和主體需要的統一中選擇和確立實踐目的、尋找手段、方法、設計實踐程序并預測出實踐的結果(認識發展過程的第二次飛躍),這正是人的智力活動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動性。

因此,音樂藝術領域對直覺、想象、靈感等創造性思維特殊形式認識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類正在超越邏輯思維和傳統理性主義的狹隘智力觀,開拓全方位、多層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這種嶄新智力觀的指引下,音樂智育觀正面臨一系列跨世紀的歷史性變革。這必將引起智育王國價值尺度的變革。音樂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如音樂記憶、音樂想象、音樂才能,以及音樂技能的訓練和音樂表演的心理狀態等。中國傳統文化將音樂與美學的理論聯系起來,構成音樂學中的一個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發表了《音樂心理學》,他著重研究人對協和音與不協和音的感覺。在他之后,雷維斯由研究聽覺病理障礙而進入音樂心理,尤其重視音樂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雙重成分理論”。這與古人的雅俗音樂觀念十分相似。

2.“音樂——德育”機制:人類所面臨的不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戰,而且有生態危機、道德危機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問題的挑戰。在迎接挑戰的各種對策中,最有效又最緊迫的對策文化價值觀念,品格、能力、思維與行為方式,“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樂仁樂智、成賢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倫理學的歷史經驗,品德不僅指向至善,同時也應兼含責任和權利。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世界中,品德必須轉化并提升責任、功利和權利,才能真正發揮效用。而按照中國哲學智慧的啟示,責任、功利和權利,必須以德性為歸。當代西方倫理學由于過分強調權利的利用而忽視其形而上學基礎的問題,結果反而喪失了權利,因而萌發了回歸品德倫理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而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建設,也亟待從德性的立場接納責任、功利和權利,進行哲學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這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成中英《21世紀中國哲學的走向:詮釋、整合與創新》)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轉換

一、教育觀念的定位———“主體”為非“客體”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間對話的活動,而非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教導,有的研究者把這種觀念歸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進而指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徹底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灌輸的定式,……體現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體現了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存在”。因此樹立主體性教育觀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運用主體性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自主選擇性,把青年大學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識的個體,讓大學生逐漸學會“自我負責、自我監督”,正確地發揮和運用自己的自我意識,使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養上的自覺意識,在正確的方法和習慣的基礎上學會調控自我,在積極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主動改造主觀世界,為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權威”

網絡時代,讓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導和價值觀念的權威,當前的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的真相進行甄別和了解,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作出價值判斷。這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傳和觀念引導來形成價值觀的主導和塑造形成了一種挑戰。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權威”的姿態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強化其對負面信息的掌握。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建立一種“伙伴”關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從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思想變化,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學習背景和生活閱歷對大學生的行為隨意評價和判斷。網絡世界的興起,大大促進了青年主體意識成長(主要體現為自我意識的增強、民族意識的深化、成長意識的發展等方面),推動了青年個性人格的豐富,引發了青年思維方式的創新。網絡對大學生的這些影響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觀念上必須轉變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者”。從一個“伙伴”的角度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變———“對話”而非“灌輸”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灌輸”方式的應用,從實踐的效果看,這種方式對于社會思想輿論和價值導向的引導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現實層面來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動搖,“改革開放與現代化進程的實踐證明,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仍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灌輸。”這里談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輸”向“對話”轉變,并非是否認“灌輸”的作用,相反,是在堅持“灌輸”的原理下,對這一理論的靈活運用。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的“對話”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學生應有的話語權,在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共同達成價值取向上的共識的一種教育方式。當然教育者與大學生在知識背景和人生閱歷上的差異使這種對話只有在共同的語境中才能得到實現。“這就要求教育者主動構建與受教育者知識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適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使得雙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對方的解釋并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才有可能通過對話最終達成‘協商的共識’。”網絡為這種對話提供了可能,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平等對話,大學生思想上的波動就可以得到及時的發現,并在“協商”中達成一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