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3:51: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幣機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1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由中央銀行信號變化而產生的脈沖所引起的經濟過程中各中介變量的連鎖反應,并最終引起實際經濟變量變化的途徑。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及其效應問題是貨幣經濟學中最復雜的問題之一,也是國內外學者的現實研究熱點。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進而以美國、歐洲、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紛紛陷入經濟衰退。在發達國家紛紛動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的同時,我國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調人民幣基準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來,央行連續4次降息,3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同時加大貨幣投放放量。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貨幣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以“適度寬松”作為貨幣政策的最新基調,為近十幾年來首次采用。從全球經濟過熱到目前的全球經濟緊縮,各國的貨幣政策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對于我國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效果究竟多大,其傳導途徑是怎樣的,是本文的興趣所在。

2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及我國的研究

2.1西方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關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米時金(Mishikinetc.,1995)對三種主流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堅持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強調貨幣資金利率的作用,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引起短期市場利率變化,經由市場預期作用,影響長期利率和實際投資,最終影響產出;梅爾澤(Meltzer)強調貨幣主義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引起普遍的資產價格調整,通過“托賓Q效應”影響投資,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最終影響產出;伯南克(Bernanke)則提出了新的信貸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影響資產價格,影響企業和銀行的凈價值,進而影響經濟中的信貸規模,最終影響產出。圍繞這三大理論存在大量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強,2008)。

2.2關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研究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機制演變

1真金白銀的黃金時代

181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鑄幣法》,英國首先實行金幣本位制度;1871年,德國開始實行金幣本位制;1879年,美國恢復金本位制,同年奧匈帝國也實行了金本位制,此時一個國際金幣本位體系基本形成,穩健的運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中斷,戰爭一方面讓法幣走進歷史舞臺,一方面改變了黃金存量的分布,實為國際金本位消亡的開始,從1879年到1914年,“黃金時代”持續了35年左右,穩定、健全的貨幣制度至今都讓人們魂牽夢繞。

在國際金本位體系中,世界上各個主要國家幾乎全都實行金幣本位貨幣制度,金幣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流通,黃金成為國際貨幣,黃金跨國的自由流動可以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黃金儲備也解決部分問題),也保障著各國相對穩定的匯率(匯率投機進一步加速了匯率的穩定),自由流動的黃金通過對世界物價水平調節而調節黃金的供應量,例如世界貨幣供應量過剩,物價水平上升,黃金的開采費用增加會導致黃金產量降低。

一切不均衡因素都將在自發的調整狀態中實現均衡,且均衡一旦實現便有持續自我維持的內在動力,然而穩定健全的貿易發展被急速蔓延的戰火所替代,政治和文化的差異最終瓦解了這種國際貨幣制度,戰爭使物資的消耗達到極限,政府印制法幣籌集物資成為必然,而戰爭最大的破壞在于黃金存量的分布,黃金從此不能再自由流通,一切自我調節的機制失效,金本位的根基已經被動搖,其消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戰爭加速物資消耗的同時,物資的生產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貨幣的需求量隨之提升,黃金的供應保障成為問題,法幣便順理成章。如果沒有戰爭,只有貿易,英國因經濟實力最強,英鎊的地位等同于黃金,其他國貨幣將與英鎊掛鉤(呈現出布雷頓森林體系類似的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資的豐富,人口的增長,通貨緊縮在貨幣幻覺下演變為經濟危機,此時法幣便呼之欲出。

《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1900年的童話巨作《綠野仙蹤》影射了自己當時銀幣自由鑄造的經濟主張)中的陶麗絲轉動鞋跟,在互敲三下之后就飛回了魂牽夢縈的家園,而金本位的家園早已物是人非。

2真假金本位

查看全文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淺析

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原因分析

(一)1.為實現中央銀行由以直接調控為主向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中央銀行陸續摒棄了一些傳統的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并在運用市場化手段調控貨幣供應量上取得一定進展。2.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制約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空間。經驗表明,金融市場發達與否,對貨幣政策傳導影響較大。我國金融市場建設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市場比較單一,缺乏系統和層次。僅有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和證券市場。且市場缺乏縱深,僅存在銀行間、機構間的批發性交易市場,像柜臺交易等基礎性市場則沒有。二是市場存在分割現象,缺乏聯通。既存在地域分割,又存在條條分割,不同的市場主體分割于不同的市場。三是市場交易工具較少。缺乏形式的多樣化、可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的金融工具,使交易不夠活躍。金融市場的這種現狀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缺乏足夠的運作空間,一些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同時也制約了其基礎性資源配置功能作用的發揮,影響了能夠及時正確反映社會資金供求狀況的市場利率的形成,不能為中央銀行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提供正確的信號,進而影響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3.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單一,影響了貨幣政策效力。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主要通過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也主要面對國有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則往往被忽略,造成廣大中小金融機構游離于貨幣政策傳導之外。近年來,發生了存款重新向大銀行集中的現象,而中小金融機構存款增長緩慢,為防范流動性風險而必須提高備付率,使金融體系整體貨幣派生能力受到抑制。表現在貸款上則是信貸資金紛紛流向大城市和大企業,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難以得到銀行支持,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充分傳導。同時,分業管理使貨幣政策作用范圍縮小,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只能在銀行業內部調整和傳導,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上的資金調控與貨幣政策缺乏有機聯系,使貨幣政策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傳導媒介,弱化了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和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的導向作用。(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在商業銀行內部受阻,影響了貨幣政策實際效應的發揮近些年來,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操作已明顯區別于傳統經濟而具有經濟杠桿的特征,已不再是完全取決于經濟主體行為的內生變量。而商業銀行自身矛盾重重和體制改革滯后又加劇了貨幣供應量的外生性,造成貨幣政策在商業銀行內部傳導過程受阻。商業銀行面臨著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與迅速實現商業化改革的雙重挑戰,風險約束機制明顯加強。但相應的激勵機制沒有跟上,風險控制與激勵機制的不對稱和責權利的不統一,造成商業銀行過度關心貸款的風險,甚至以特殊市場份額和貸款的盈利為代價,放貸行為過于謹慎,甚至發生“惜貸”現象。其結果是銀行的風險有所“緩解”,但廣大企業的金融服務被忽視。那些融資渠道本來就狹窄的中小企業和企業的季節性儲備資金、擴大生產規模所需的流動資金、新產品開發、短平快項目所需貸款等正常資金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二、加快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完善和創新

多年來,我國貨幣政策一直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重點,相應的貨幣政策傳導呈現出“逆程序”的特征,即企業倒逼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倒逼中央銀行。而近年來的貨幣政策傳導程序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逆程序”變為“順程序”,即中央銀行驅動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驅動企業。這種新的傳導程序使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路徑遇到困難,很可能出現傳導阻滯,必須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完善和創新。(一)優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目前條件下,以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比較可行。而由于金融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創新的加快,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指標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會大大降低。我國要對貨幣供應量指標進行完善,增加其涵蓋內容,把外資金融機構存款和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存款納入統計監測范圍,提高其操作時效,并逐步過渡到以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經過改革積累和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務。人民幣貸款利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應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的總體思路,穩步推進。建立起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由市場決定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形成機制。這樣能增強金融業的競爭活力,提高服務水平,還能提高利率的市場彈性,準確反映社會資金供求狀況,為中央銀行運用利率手段調節貨幣供應量,提高貨幣政策時效創造條件。(二)建立統一靈活高效的貨幣市場,完善和擴大資本市場,擴大公開市場業務1.加快發展貨幣市場。一是要發展同業拆借市場。擴大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統一電子網絡,擴大市場覆蓋面。積極推進行業務,為眾多中小金融機構進入全國市場創造條件。同時應更多地吸收證券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增加貨幣政策的傳導范圍。二是發展債券市場。注意加快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發展的相關技術條件,加緊研究開辦銀行柜臺債券交易業務,并盡量增加市場交易主體,著手培育人和做市商制度,建立一個面向所有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和居民的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三是發展票據市場。中央銀行應通過完善再貼現政策,引導和推動票據市場立足于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和企業法人,完善票據發行和貼現機制,為中央銀行運用再貼現手段傳導貨幣政策創造更大的空司。2.完善資本市場。一是要盡快彌補證券市場的結構性缺陷,建立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二級股票市場或場外交易市場,以造就足夠多的市場參與主體。要在市場的參與和準入方面降低壁壘,減少行政性管理,在側重于標準控制的同時讓更多的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獲得證券融資的可能性。二是要解決證券市場功能的結構性缺位問題,強化其資源配置作用。運用資本的趨利性、流動性,引導籌資者和投資者按市場規則追求資源配置效率,發揮資本市場在優化金融結構和傳導貨幣政策方面的作用。3.擴大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為滿足中央銀行利用貨幣市場調節基礎貨幣的需求,要擴大市場債券數量,尤其要增加短期債券發行量,擴大交易規模,提高商業銀行債券持有量占其總資產的比例,以滿足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需要。同時,要允許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或其他機構進入債券市場。這樣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市場吞吐債券影響商業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實現擴大或收縮貨幣供應量的目的,提高貨幣政策傳導的效率和效果。(三)提高貨幣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優化傳導路徑1.完善決策機制。中央銀行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貨幣政策時滯的影響,提前做好貨幣政策安排,增強政策透明度,促使公眾產生合理的政策預期。要加強信息交流,實現信息共享,避免監管出現盲區或盲點。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和發揮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的作用,以擴大貨幣政策的傳導范圍。2.理順傳導機制。要著力理順貨幣政策在銀行業內部的傳導機制。在人民銀行內部,要適應管理體制改革的現實適當擴大分行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對轄區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權力,以加快貨幣政策在系統內部的傳遞速度。對政策性銀行可增加金融債券的市場化發行規模,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擴大其信貸投放。對國有商業銀行則要進行綜合性改革,重點完善其法人治理結構,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嚴格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防范風險的同時,建立健全信貸激勵機制,改進金融服務,發揮其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主力軍作用。中小金融機構在落實對中小企業和農村貨幣政策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環節少、傳導快,要把它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的范圍,在再貸款、再貼現等方面與國有商業銀行一視同仁。在商業銀行信貸萎縮的條件下,支農再貸款可以引導農村信用社優化信貸投向、改善經營狀況、增加農民收入、活躍農村經濟,受到了普遍歡迎。中央銀行要充分運用這些有效的傳導媒介和路徑,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作者:李麗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雞西市支行

查看全文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1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由中央銀行信號變化而產生的脈沖所引起的經濟過程中各中介變量的連鎖反應,并最終引起實際經濟變量變化的途徑。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及其效應問題是貨幣經濟學中最復雜的問題之一,也是國內外學者的現實研究熱點。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進而以美國、歐洲、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紛紛陷入經濟衰退。在發達國家紛紛動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的同時,我國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調人民幣基準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來,央行連續4次降息,3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同時加大貨幣投放放量。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貨幣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以“適度寬松”作為貨幣政策的最新基調,為近十幾年來首次采用。從全球經濟過熱到目前的全球經濟緊縮,各國的貨幣政策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對于我國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效果究竟多大,其傳導途徑是怎樣的,是本文的興趣所在。

2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及我國的研究

2.1西方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關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米時金(Mishikinetc.,1995)對三種主流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堅持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強調貨幣資金利率的作用,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引起短期市場利率變化,經由市場預期作用,影響長期利率和實際投資,最終影響產出;梅爾澤(Meltzer)強調貨幣主義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引起普遍的資產價格調整,通過“托賓Q效應”影響投資,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最終影響產出;伯南克(Bernanke)則提出了新的信貸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變化,影響資產價格,影響企業和銀行的凈價值,進而影響經濟中的信貸規模,最終影響產出。圍繞這三大理論存在大量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強,2008)。

查看全文

小議國際貨幣機制的改革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

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機制不足及革新

一、引言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之上的,屬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蔓延與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角度,系統的對美元本位體制下的國際貨幣體制所存在的缺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它很好的發揮出了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貨幣這五種貨幣的職能,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國際貨幣。就大部分的國際貿易而言,美元是進行計價結算的基本單位。很多的初級產品貿易都是以美元作為基本單位來進行計價結算的,例如石油、小麥和銅等產品。同時,幾個主要的工業國家之間進行工業成品的貿易時也主要是以美元來進行支付。

三、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美元本位制的霸權本質

查看全文

略論貨幣量的穩定機制

導致貨幣量不穩定的因素分析

首先,央行獨立性較低是影響貨幣量穩定的主要因素。央行獨立性問題就是央行與政府的關系問題,央行獨立性的強弱直接影響貨幣政策效果。較高的央行獨立性會使得中央銀行在制定相應貨幣政策時集中于其根本職能,而盡量不受政府干擾,獨立地做出最為有利的決策。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的銀行、政府的銀行,只具有相對獨立性,當政府部門出現財政赤字時,政府可以采用向中央銀行透支的方式彌補赤字,等同于中央銀行在做財政性貨幣發行,這樣就可能擴大流通中的貨幣量,引起貨幣貶值,導致通貨膨脹。其次,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關系問題也會對貨幣量的穩定產生影響。中國人民銀行的很大一部分業務是通過商業銀行來傳遞的,其調控貨幣量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故我國中央銀行只具有相對主動性。二者之間易形成“倒逼機制”,即使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只要該商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有相應存款,中國人民銀行一般都得審查通過該商業銀行的出庫申請,這是為了保證商業銀行儲戶提現的需要,避免公眾對銀行喪失信心以至引發整個銀行體系的波動。所以,來自商業銀行的這種制約迫使央行增加了貨幣流通量,不利于貨幣量的穩定。再次,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也是影響貨幣量穩定的因素之一。貨幣流通速度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它與金融創新、利率波動等因素密切相關,不同的貨幣流通速度決定了不同的貨幣需求函數。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導致了貨幣量目標的低效甚至失效,導致貨幣超發或者發行不足,從而貨幣量的穩定也難以得到保證。

美聯儲在穩定貨幣量中的實踐

第一,在央行獨立性方面,美聯儲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獨立性,政策效果更有保障。美聯儲不隸屬于政府,雙方之間不產生控制權,政府行政當局與美聯儲主席的換屆與任期也不同步,雖然都是任期四年,但是這四年是交錯的,不會產生實際受控的現象。這樣,為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的財政性貨幣發行就得以遏制,所以,較高的央行獨立性也具有穩定貨幣量的作用。第二,從貨幣發行的程序上看,美元的發行能獲得嚴格的程序保證。美元,即聯邦儲備券,其發行程序可概括為三步。第一步,先由地方的聯邦儲備銀行向本行行長(即貨幣發行人)申請發行數額,同時遞交相應的票據或債券作為抵押;第二步,行長審查通過后實現同額現金交割,若未通過審查則有權部分或全部拒絕該申請;第三步,流通后回到儲備銀行的聯邦儲備券需由該儲備銀行負責送還并收回原抵押的等額票據。三步結束即完成一個循環,如若該儲備銀行再需貨幣,則必須重新執行第一步,這就從制度層面和法律層面保障了貨幣量的穩定。除此之外,以票據為抵押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的存在使貨幣政策更有效果保障,使得貨幣量的穩定更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第三,在利率調控機制方面,美聯儲靈活運用了聯邦基金利率這一利率工具。聯邦基金利率、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是美聯儲的三大利率工具,以聯邦基金利率最具特色。近年來,美聯儲越來越習慣于使用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之間收取的隔夜貸款利率作為其短期政策工具,每過六個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都會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投票選出最新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該利率目標的有效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會議的舉行。在此期間,美聯儲的證券交易商會按指示進行相應的公開市場操作以改變貨幣供給,從而使維持產品服務市場和實際貨幣余額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利率水平恰好等于該目標利率。這樣,貨幣量就會按照美聯儲設定好的路徑進行變化以使其達到經濟的真實需要量。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美聯儲為防止經濟衰退,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28%的高點,連續下調至2008年的2%。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的調節使貨幣量保持了相對穩定性,減少了通脹、通縮帶來的危害。

我國在穩定貨幣量方面所應采取的對策

與資本的高速運行的美國相比,中國僅是一個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與制度運行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由于根本制度不同,我國不能盲目照搬美國成功的經驗、方法,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摸索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新模式。第一,力求較高央行獨立性的同時,妥善處理央行與政府的關系。雖然美聯儲保持了較高獨立性,其宏觀調控的有效實施仍離不開與政府的緊密合作,美聯儲政府國庫財務收支的同時也擔任了證券發行管理人和政府貸款人的角色。雖然我國于198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第三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具體經理國庫”,我國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仍相距甚遠,在央行與政府其他能夠合作的方面做的還不夠,因此可以考慮建立相應的協調委員會以達到相應效果。第二,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得到更好的調控效果。在政策工具的協調方面,應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實現兩類工具合理搭配;在政策時滯的協調方面,財政政策作用迅速,適宜做短期調整,貨幣政策的微調則在長期更為有效;在政策功能的協調方面,適當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少財政政策帶來的政策性風險。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有效協調能減緩經濟波動,進而減小貨幣量的波動。第三,在貨幣發行方面,中央銀行發行庫與商業銀行業務庫之間應該加強制約,業務庫也應對發行庫進行反向監管,使貨幣的放出有理有據,盡量維持以經濟發行為主,力求避免財政發行的出現。第四,在利率調控方面,我國可以考慮借鑒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制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使利率調控市場化,使該工具與我國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此外,該制度也可避免來自商業銀行的制約,有利于中國人民銀行妥善處理與各商業銀行的關系,穩定貨幣量的可操作性也會與日俱增。第五,在匯率調控方面,建立最適合自己的匯率制度,選擇最適宜的匯率種類來反映人民幣的整體對外價值,減小匯率波動對國內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由之前單一的“釘住美元”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制度,我國不再以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來描述人民幣匯率的總體波動,內涵更廣泛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成為了當前的最佳選擇。第六,在減緩外來經濟沖擊方面,我國可以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雖然危機的傳播不能被完全阻擋,但我國可以成立相應的專家組或者委員會專門從事相應的調查統計,以歷史數據和最新研究為依據,預測外來沖擊在國內可能的傳播途徑以及國內可能的反應程度,在相應的領域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盡量減小危機途經我國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總之,穩定經濟的前提是穩定貨幣量進而穩定幣值。穩定貨幣量是各國央行普遍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一個難題,我們對待發達國家經驗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考慮其適應性并力求推陳出新,以尋找到最適合我國發展的政策措施。

查看全文

創建貨幣犯罪司法機制

貨幣犯罪,是指違反貨幣管理法規,偽造、變造貨幣,出售、購買、運輸、持有、使用,以及金融工作人員購買、以換取貨幣的行為[1]。作為金融犯罪的重要部分,貨幣犯罪行為嚴重危及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打擊危害貨幣管理的犯罪活動、對這類犯罪予以嚴懲歷來是我國司法機關的重要任務。 一、司法適用若干疑難問題

(一)對于持有、使用大量變造的貨幣能否定罪

貨幣類犯罪共有五個罪名,其中規制非法制做貨幣行為的有兩個罪名,偽造貨幣罪和變造貨幣罪,另有出售、購買、運輸罪和持有、使用罪,一個特殊主體犯罪: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購買罪。出售、購買、運輸、持有、使用罪和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購買罪的行為客體是偽造的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法》第42條規定:“明知是偽造、變造的人民幣而持有、使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的,由公安機關處5日以下拘留,5000元以下罰款。”根據行政法規,持有、使用變造的貨幣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實踐中,出現大量持有、使用變造的貨幣能否以持有、使用罪定罪呢?在許多國家,偽造與變造貨幣屬于同一犯罪,法定刑相同,故刑法理論并不嚴格區分偽造與變造。但我國刑法將偽造與變造貨幣的行為規定為不同的犯罪,那就表明在我國刑法中“偽造”和“變造”是嚴格區分開來的。就貨幣犯罪對象而言,偽造是不持有發行權的人制造外表相同的貨幣;變造是將真正貨幣加工成外表相同的貨幣[2]573。簡言之,偽造就是無權制造,變造是在真貨幣基礎上加工改造。刑法用語有其相對性,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我們不能隨意擴大解釋,在現有立法的情況下,大量持有、使用變造的貨幣之行為不能以持有、使用罪追究刑事責任,一般按詐騙罪處理比較妥當。從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在具體細節上與行政法規還有待于進一步協調。

(二)對無償取得或交付行為能否定罪處罰

貨幣類犯罪中,在行為客體是的前提下,刑法懲治的行為方式僅為:出售、購買、運輸、持有、使用。出售是指將本人持有的有償地轉讓給他人,一般是以低于偽造貨幣的票面額來出售。購買是指將他人持有的偽造的貨幣予以收購,通常是以低于票面額的價格買進。運輸是指行為人將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運輸是一個客觀的行為,但此行為在主觀上也有一定的反映,運輸的行為人主觀目的是為了轉移地方,即使是采取隨身攜帶的方式,也是運輸的行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僅僅是為了自己親自持有,在乘車時攜帶,這種行為是持有。使用是指將偽造的貨幣冒充通用貨幣,以通用真幣的通常用法,加以使用,而使不具有通用力的偽幣,得以充當真幣而流通。簡言之,所謂使用,就是只將偽幣直接投入流通領域的行為[3]。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方式明顯與出售、購買、運輸、使用不同,其能否被納入犯罪范疇取決于它是否符合持有的特征。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方式與持有的行為特征截然有別。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是一種作為的行為,而持有行為既不是作為,也不是不作為,而是一種獨立的行為樣態。持有行為的起點接近于“作為”,以持有行為的整體來看,又更接近于“不作為”,持有行為只能是一種獨立的新型的犯罪行為態樣[4]。作為具有動的行為特征,不作為具有靜的行為特征,持有具有動靜相結合特征,將持有與作為和不作為并列視為犯罪形勢并不違反形式邏輯[5]。以文意解釋的方法,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不屬于持有的行為,那么如果把此類行為納入犯罪圈,只能看能否對其進行體系解釋或擴大解釋。貨幣類犯罪只有五個罪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購買罪、偽造貨幣罪、變造貨幣顯然也無法包容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能否進行擴大解釋關鍵要通過一般人的接受程度來判斷是否會侵犯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在普通人看來,“取得”或“交付”與“持有”也是有區別的。“持有”必須有一個時間段的要求,而“取得”或“交付”都可以在短時間里完成。因此,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目前的刑法,對無償取得或交付的行為不能定罪處罰。

(三)偽造非當前國家發行的貨幣能否定罪處罰

查看全文

淺析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機制

1998年6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ECB)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運作,1999年1月1日起,開始在歐元區內為所有國家制定統一貨幣政策,交由各成員國中央銀行(NCBs)執行。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何建立和運行,正備受人們關注。

一、傳導模型:一國貨幣政策與貨幣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比較

在現代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完整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包括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市場以及其參與者、傳導載體、傳導鏈(層)。廣義講,還包括與本國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他國貨幣政策的相互傳導機制和傳導效應。并由此劃分為國內傳導和國際傳導兩條途徑、經濟變量傳導和金融機構、市場傳導兩種方式、金融自身調節和金融作用于經濟兩個階段。經綜合簡化,我們得出一國基本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

在該模型中,需要說明的是:(1)貨幣供應量(M)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預設指標,表現為預期的中央銀行貨幣量、貨幣供應總量或貨幣增長率上下限等;(2)金融市場主要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中央銀行借助M,影響金融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隨之形成市場利率(i)、證券價格、匯率(e)向國內產品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機制。他國向本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亦復如此;(3)其他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要素價格變動,可能部分增強或抵消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此,政策搭配和相互間傳導機制的構建至關重要;(4)國際貿易(B)是聯系國內、國際產品市場的橋梁。M、i、e、B的變動,最終實現一國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內外供求均衡,貨幣政策傳導效應完成。

貨幣聯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產物。若假定聯盟內各國經濟周期一致、金融市場完全一體化、要素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影響產品市場的外生變量如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統一,則貨幣政策在聯盟內各國間的傳導基本上可視為被擴大了的一國貨幣政策國內傳導。其傳導機制與后者并無二致。但上述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完全具備。對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因之更為復雜。

與一國貨幣政策傳導不同的是:(1)各成員國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影響聯盟統一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最重要變量和基本出發點,前已述及;(2)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獨立性、透明度、協調性是統一貨幣監控指標M、i得以實現的關鍵;(3)在聯盟內各國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中,由于各國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要素流動性等外生變量變動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完全,影響統一貨幣政策下名義i、e和真實i、e在各國間的變動差異,則可能出現貨幣流動和貨幣替代導致貨幣供求的地區性結構失衡。因此,貨幣政策傳導中應建立一種約束機制以彌補或抵消這一缺陷;(4)與(3)相適應,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首要或最終目標是且只能是保持幣值穩定,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如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則需要由聯盟其他機構或各成員國政府完成。就強化貨幣政策效力和聯盟“整體利益高于一切”而言,若一國宏觀經濟政策與聯盟貨幣政策不能有效配合,則該國要么退出貨幣聯盟,要么向統一貨幣政策妥協。

查看全文

銀行貨幣政策機制分析論文

1998年6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ECB)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運作,1999年1月1日起,開始在歐元區內為所有國家制定統一貨幣政策,交由各成員國中央銀行(NCBs)執行。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何建立和運行,正備受人們關注。

一、傳導模型:一國貨幣政策與貨幣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比較

在現代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完整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包括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市場以及其參與者、傳導載體、傳導鏈(層)。廣義講,還包括與本國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他國貨幣政策的相互傳導機制和傳導效應。并由此劃分為國內傳導和國際傳導兩條途徑、經濟變量傳導和金融機構、市場傳導兩種方式、金融自身調節和金融作用于經濟兩個階段。經綜合簡化,我們得出一國基本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

在該模型中,需要說明的是:(1)貨幣供應量(M)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預設指標,表現為預期的中央銀行貨幣量、貨幣供應總量或貨幣增長率上下限等;(2)金融市場主要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中央銀行借助M,影響金融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隨之形成市場利率(i)、證券價格、匯率(e)向國內產品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機制。他國向本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亦復如此;(3)其他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要素價格變動,可能部分增強或抵消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此,政策搭配和相互間傳導機制的構建至關重要;(4)國際貿易(B)是聯系國內、國際產品市場的橋梁。M、i、e、B的變動,最終實現一國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內外供求均衡,貨幣政策傳導效應完成。

貨幣聯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產物。若假定聯盟內各國經濟周期一致、金融市場完全一體化、要素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影響產品市場的外生變量如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統一,則貨幣政策在聯盟內各國間的傳導基本上可視為被擴大了的一國貨幣政策國內傳導。其傳導機制與后者并無二致。但上述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完全具備。對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因之更為復雜。

與一國貨幣政策傳導不同的是:(1)各成員國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影響聯盟統一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最重要變量和基本出發點,前已述及;(2)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獨立性、透明度、協調性是統一貨幣監控指標M、i得以實現的關鍵;(3)在聯盟內各國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中,由于各國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要素流動性等外生變量變動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完全,影響統一貨幣政策下名義i、e和真實i、e在各國間的變動差異,則可能出現貨幣流動和貨幣替代導致貨幣供求的地區性結構失衡。因此,貨幣政策傳導中應建立一種約束機制以彌補或抵消這一缺陷;(4)與(3)相適應,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首要或最終目標是且只能是保持幣值穩定,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如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則需要由聯盟其他機構或各成員國政府完成。就強化貨幣政策效力和聯盟“整體利益高于一切”而言,若一國宏觀經濟政策與聯盟貨幣政策不能有效配合,則該國要么退出貨幣聯盟,要么向統一貨幣政策妥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