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貨幣政策機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6 11:13:00
導語:銀行貨幣政策機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8年6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ECB)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運作,1999年1月1日起,開始在歐元區內為所有國家制定統一貨幣政策,交由各成員國中央銀行(NCBs)執行。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何建立和運行,正備受人們關注。
一、傳導模型:一國貨幣政策與貨幣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比較
在現代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完整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包括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市場以及其參與者、傳導載體、傳導鏈(層)。廣義講,還包括與本國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他國貨幣政策的相互傳導機制和傳導效應。并由此劃分為國內傳導和國際傳導兩條途徑、經濟變量傳導和金融機構、市場傳導兩種方式、金融自身調節和金融作用于經濟兩個階段。經綜合簡化,我們得出一國基本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
在該模型中,需要說明的是:(1)貨幣供應量(M)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預設指標,表現為預期的中央銀行貨幣量、貨幣供應總量或貨幣增長率上下限等;(2)金融市場主要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中央銀行借助M,影響金融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隨之形成市場利率(i)、證券價格、匯率(e)向國內產品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機制。他國向本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亦復如此;(3)其他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要素價格變動,可能部分增強或抵消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此,政策搭配和相互間傳導機制的構建至關重要;(4)國際貿易(B)是聯系國內、國際產品市場的橋梁。M、i、e、B的變動,最終實現一國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內外供求均衡,貨幣政策傳導效應完成。
貨幣聯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產物。若假定聯盟內各國經濟周期一致、金融市場完全一體化、要素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影響產品市場的外生變量如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統一,則貨幣政策在聯盟內各國間的傳導基本上可視為被擴大了的一國貨幣政策國內傳導。其傳導機制與后者并無二致。但上述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完全具備。對聯盟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因之更為復雜。
與一國貨幣政策傳導不同的是:(1)各成員國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影響聯盟統一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最重要變量和基本出發點,前已述及;(2)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獨立性、透明度、協調性是統一貨幣監控指標M、i得以實現的關鍵;(3)在聯盟內各國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中,由于各國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要素流動性等外生變量變動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完全,影響統一貨幣政策下名義i、e和真實i、e在各國間的變動差異,則可能出現貨幣流動和貨幣替代導致貨幣供求的地區性結構失衡。因此,貨幣政策傳導中應建立一種約束機制以彌補或抵消這一缺陷;(4)與(3)相適應,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首要或最終目標是且只能是保持幣值穩定,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如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則需要由聯盟其他機構或各成員國政府完成。就強化貨幣政策效力和聯盟“整體利益高于一切”而言,若一國宏觀經濟政策與聯盟貨幣政策不能有效配合,則該國要么退出貨幣聯盟,要么向統一貨幣政策妥協。
有鑒于此,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MU)貨幣一體化伴隨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各成員國貨幣政策也經歷了由國內到國際由局部到整體的傳導過程,初步實現了統一貨幣政策傳導的條件,如1979年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MS),形成以歐洲貨幣單位(ECU)為核心,雙重中心匯率運行機制(ERM)為主體,以信貸體系為輔助手段的區域性可調整固定匯率制度,為EMU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89年《德洛爾報告》強調了所有成員國貨幣自由兌換、資本市場完全自由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固定匯率;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提出EMU的建設進程和引入單一貨幣——歐元(EURO)的設想;經實施,第一階段(1990.7.1~1993.12.31),歐洲統一大市場啟動,歐盟(EU)取代歐共體,旨在促進歐盟各國經濟、貨幣、財政政策協調和趨同的《馬約》正式生效,《歐洲中央銀行章程》出臺,EMS進一步強化;第二階段(1994.1.1~1998.12.31),歐洲貨幣局(EMI)建立,從歐盟總體貨幣形勢出發,每年公布貨幣供應量(M3)的增長上下限,以此監控、協調各成員國貨幣政策,EMS匯率運行窄幅波動再度縮小;1998年3月,歐盟執委會宣布11個歐盟成員國達到實施單一貨幣條件,可在1999年1月1日(第三階段開始,至2002年6月30日歐洲貨幣一體化完成)啟動歐元,在歐元區內實行永久固定匯率制,實現貨幣、貨幣政策、中央銀行“三個統一”;ECB執掌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決定權,NCBs參與并執行ECB貨幣政策的決策,決定各自的業務政策,并按ECB的指令管理外匯儲備等。歐洲中央銀行統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構建初具雛型。
二、從德意志聯邦銀行看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歐洲中央銀行從框架設計上盡管參照了西方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制度和經驗,但主要是以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操作模式為藍本,二者在組織結構、貨幣政策目標、工具、獨立性設計等方面都頗為相似,了解德意志聯邦銀行貨幣政策傳導特點,對分析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無裨益。
概而言之,德意志聯邦銀行的貨幣政策主要通過監控貨幣供應量M3,協調運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改變銀行的流動性,并通過金融市場的利率機制,間接地影響銀行的信貸政策以及德國經濟對貨幣和信貸的需求,最后集中作用于經濟中的支出和物價的決定。這一傳導機制主要受信用機構的貨幣擴張機制、德國最低準備金以及再融資制度特征的制約。由于整個銀行體系信用貨幣擴張在短期內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對中央銀行貨幣的無彈性需求和滯后效應,聯邦銀行就此可憑借其在中央銀行貨幣供應方面的主導地位,運用可支配的工具去調整利率和貨幣市場的需求條件,使之與貨幣目標相一致。首先,它改變自已的再融資交易和公開市場業務的利率,其次,它選擇提供或抽取中央銀行存款的最佳渠道,并且決定干預貨幣市場的時間和在貨幣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區間。通過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管理,聯邦銀行對信貸和資本市場條件施加間接影響,使在預定的方向長期影響銀行貸款愿望,以及經濟對貨幣和信貸的需要,從而使貨幣擴張適應其貨幣增長目標。與長短期調節相結合,聯邦銀行還常常利用外匯掉期和外匯回購交易,對貨幣市場進行“微調”,通過吸收和提供流動性抵制每月最低準備金繳存期間信用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所出現的難以預料的波動。貨幣政策傳導效應因而得以鞏固。
由于ECB與德意志聯邦銀行一脈相承,故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章可循,特別表現在二者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高度相關、可比上,由此可明晰ECB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核心——流動性管理和利率機制。
1、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均是兩行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引導市場利率、管理市場流動性及為貨幣政策的導向傳遞信號,從而控制貨幣供給量。操作主要采用有價證券回購協議方式。其實質是中央銀行以金融證券作抵押向商業銀行提供短期資金。從聯邦銀行的經驗看,它適應了與國外市場聯系更為密切的德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需求,從而可對金融變化作出迅速反應和采取力度不同的措施。貨幣市場的水平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由這種交易的流動性和利率結構所決定,且可通過貨幣市場利率對定期存款利率進而對銀行從非銀行部門獲得資金的邊際成本施加影響。此外,回購協議方式的公開市場利率報價和尋價還具有心理上的信號效應,中央銀行可利用它們去影響市場上的利率預期。
在ECB的操作框架中,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由NCBs組織實施,但其適用條件(如回購利率)等則由ECB統一制訂。這意味著,ECB為整個歐元區的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制訂了依據。
除主要利用回購協議進行短期融資操作外,ECB還可利用直接交易、發行債券、外幣掉期、吸收定期存款開展公開市場長期融資操作、微調性操作、結構性操作。直接交易指ECB通過向非銀行部門出售貨幣市場票據,利用價格競爭機制,直接影響銀行的存款利率。外匯掉期交易在通行的市場利率下進行,除影響流動性外,一般不對匯率產生直接影響。上述操作的有效性已經德意志聯邦銀行運作實踐所證實。
2、存貸款便利
ECB為控制隔夜市場利率,暗示其貨幣政策基本立場,設立了存貸款便利。在此種便利下,ECB可向市場提供或吸納流動性,使市場利率不致超過中央銀行事先確定的范圍,即上限是貸款便利利率(類似德意志聯邦銀行的倫巴德利率),下限是存款便利利率(類似于德意志聯邦銀行的貼現率),介于二者之間的是回購利率。在德國,短期存貸款利率和利率結構常隨貼現率和倫巴德利率的變動而變動,并與聯邦銀行流動性政策相互關聯。其基本關系用之于對ECB存貸款便利的分析,則可解釋為:當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十分緊張,存款便利利率遠低于貨幣市場利率(如回購利率),則主要的銀行利率與存款便利利率的自發聯系將使貨幣市場利率的上升趨勢只能通過銀行向其客戶提供資金而逐漸傳導出來。如果銀行不使其利率適應于一般的貨幣市場條件及其邊際融資成本,則盈利機會減少,以致銀行貸款愿望遲早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預期,流動性政策與利率政策的相互作用比通過提高名義利率來控制經濟中的信貸需求更能有效抑制貨幣擴張。反之,對貸款便利利率的分析亦復如是。如此ECB可達到維護市場穩定性的目的。
3、最低存款準備金要求
為穩定市場利率,控制市場流動性和貨幣擴張效應,ECB還決定向歐元區內所有信貸機構提出最低存款準備金要求。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最低準備金具有雙重功能。首先,它給ECB通過改變其比率以持續地調節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或貸款便利提供了選擇,或在特定的準備金比率下,使銀行的貨幣創造比沒有最低準備金要求相比更依賴于ECB及其提供的流動性和利率政策的便利。由于最低準備金同時也用作銀行的“流動資金”,可使ECB在不喪失對貨幣加強控制的條件下在貨幣市場上穩定流動性和利率變動的趨勢;其次,除影響流動性外,最低準備金還影響利率,表現為準備金比率的增加首先減少銀行盈利,削弱其對外授信能力,承擔由此帶來的機會成本,而在負擔轉嫁過程中,降低存款利率要比提高貸款利率困難得多,從而抑制了貨幣擴張效應。ECB最低準備金制度的這一內在特征,同時也正是德意志聯邦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對ECB即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作一基本描述:為實現“保持物價穩定”的首要目標,ECB選擇貨幣供應量M3作為中介指標,由各成員國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貸款便利、最低存款準備金要求“三大法寶”,使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刺激因素——流動性和利率——從各國貨幣市場開始,進而通過金融市場擴展,使M3年度目標和主要經濟目標變量在長期內也有望達到。ECB還須在一年內經常考慮是否、何時、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通過改變貨幣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條件使貨幣擴張對貨幣目標的偏離得到糾正。故貨幣、經濟、財政等方面的變量(事實上和潛在的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經濟的實際增長)將受到監控,并采用各種指標評估貨幣政策運行狀況的適當性和有效性。同時,考慮到現實條件下歐元區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且必將對ECB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產生影響,為此須作進一步分析。
三、不確定性:影響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效應的因素
按內外因論的思想,影響ECB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效應的因素源于歐盟及ECB自身的機制缺陷和外部潛在的干擾力。前者作用于歐洲中央銀行體系(ESCB)獨立性、透明度、協調性,后者主要指各國宏觀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協調度,以及微觀經濟主體行為預期的不確定性。
(一)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獨立性、透明度、協調性程度
從歷史經驗看,中央銀行獨立性是保證幣值穩定的必要條件。在獨立性設計上,ECB組織機構、人事任免、股權結構、權力行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都較獨立性久負盛名的德意志聯邦銀行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基于歐盟機制上的缺陷,如歐盟成立之初由各成員國財政部長組成的“穩定委員會”,將是ECB在執行貨幣政策上的對抗者,ECB與聯盟其他機構存在的各種聯系,也可能影響ECB的獨立性及執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各成員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狀況參差不齊,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缺乏中央銀行獨立于政府的經濟和政治條件,要使其完全脫離政府指導,任務艱巨。由于ECB貨幣政策統一且不可分割,NCBs獨立性高低不同勢必導致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指標的地區性失控,進而削弱整個ESCB的可信度,其貨幣政策傳導效應也將大打折扣。
就透明度而言,由于適合歐元區的貨幣政策態勢不一定普遍適用于各國,不同指標與物價穩定目標之間的關系也很不確定,增強透明度可使各國經濟實體事先了解ECB貨幣政策調整姿態,從而形成對通貨膨脹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正確預期,強化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但ECB目前尚缺乏一種有效的管理約束機制保證其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充分性。
與獨立性、透明度相一致。ESCB的協調性程度同樣影響其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發揮,由于各成員國金融制度、中央銀行業務政策的不一致,對幣值穩定的作用和通貨膨脹的成因的看法不盡相同,經濟發展區域性差異也要求貨幣政策操作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勢必引起ESCB貨幣政策決策特別是執行上的分歧和抵觸,從而導致穩定幣值目標處于次要地位或客觀上造成反通貨膨脹不力的危險。而加強協調,求同存異,取決于ECB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組織管理藝術。
(二)各國宏觀經濟政策與ECB貨幣政策的配合協調度
就政策取向看,ECB將執行以幣值穩定為目標從而是謹慎的獨立貨幣政策。“增長與穩定條約”則明確規定,歐元區成員國應奉行財政預算平衡或略有盈余的穩健財政政策。但隨著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其內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將顯現,如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與歐盟執行的嚴格的貨幣、財政紀律、政策的矛盾,貨幣與財政合作不均衡的矛盾,經濟發展差異與歐盟財力不足的矛盾,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等使各成員國經濟離異增大的情況下,主權國家的利益與聯盟的利益的矛盾可能激化,引發聯盟內部的金融危機,甚至擴展至全球。就目前各國財政政策而言,德國、法國、意大利等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在壓縮預算赤字方面尚且勉為其難,雙緊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能否維持,則更難以預料。即便維持,各國也需付出經濟增長的相當代價。這也正是歐盟試圖只控制銀行信用而對各成員國財政信用無力控制的機制缺陷所在。同時,在一個經濟發展周期仍存在差異,沒有財政轉移機制,且勞動力等要素流動性較差的歐元區內維持固定匯率制仍存在困難,從而影響ECB的匯率政策和貨幣的內外穩定。
從非聯盟國家對聯盟的貨幣政策傳導看,如果美國提高利率,大量資金流向美國,歐元流動性遇到困難。為對付美國,ECB相應提高利率,結果導致失業率上升,歐盟一些國家就會難以承受,進而調整其就業政策和財政政策,而其政策效果,極可能與ECB統一貨幣政策意圖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講,ECB與美聯儲的合作程度,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聯盟統一貨幣政策效應的實現。
(三)各成員國微觀經濟主體行為預期的不確定性
宏觀經濟政策傳導效應的發揮最終有賴于微觀經濟基礎的運行和反饋。后者本身即包含了持續存在于生產和物價方面的不確定性。貨幣轉換帶來環境的變化,使這種不確定性尤顯撲朔迷離,進而對整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施加影響。
如前所述,ECB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經由流動性得以實現,并通過商業銀行信用創造功能貨幣乘數效應間接提供或在公開市場上與非銀行部門直接交易提供流動性。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銀行系統提供的信貸交易和其他金融產品的替代效應。但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并非僅由銀行等金融部門決定,現金漏損率和貨幣結構等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由社會公眾決定。因其對貨幣需求的流動性偏好不同,銀行貨幣創造環節可能因此受阻或中斷,而在資本市場全球化的環境中,貨幣替代效應增強,也會使貨幣政策效力削弱。
在貨幣轉換期,歐元的跨國流動將促進歐洲銀行體系的重組和業務范圍的調整。跨國銀行集團的金融批發業務(如同業拆借)勢必削弱歐幣零售市場的利益。各國企業和居民將因此依據市場利率調整其金融資產和負債結構,如擴大直接融資比重,甚至直接參與公開市場交易,造成“脫媒”現象,從而使貨幣乘數難以測定;另一方面單一貨幣消除了貨幣風險,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推動了區內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一體化,利率差額的透明度、可比性提高。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跨境投資使資產組合呈多元化分布,并可方便地獲得國外貸款,形成貨幣替代效應。聯盟內某成員國執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另一成員國資金的自由流入而削弱,貨幣地區均衡被打破,危及整體均衡。此外,由于各國收入水平、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的不協調一致,影響消費支出,增加了企業生產和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力。
綜上所述,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最終確立和運行,尚需克服諸多困難,有待實踐檢驗。保證統一貨幣政策在各成員國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金融制度的完善、各項政策的協調和經濟聚合的深化。歐洲中央銀行在推動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進程中,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法院作風建設情況匯報材料
- 下一篇:勞保作風建設情況的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