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本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23:0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本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本科會計問題分析
一、大學本科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都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會計專門人才”為目標。這樣的培養目標過于大而空,常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眼高手低,應用能力差,基本的會計技能掌握不好,連基層會計崗都不能適應。會計培養是分層次的,大學本科會計教育既不同于高職培訓,又區別于碩博士的培養目標。大學本科會計教育中,是培養會計專才還是通才,是重理論還是重實踐,目前在很多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并不明確。
(二)會計教育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由于傳統人才觀(高學歷、高職稱)的制約,很多人(包括學生和家長)不從實際出發,片面追求高學歷;還有很多大、中專甚至本科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雖然喜歡會計,但在學校接受了傳統的會計教育后,畢業時卻與自己喜歡的會計工作失之交臂,沒有或不能從事會計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在參加工作時根本就派不上用場,而在這時會計行業又在呼吁急需會計人才,原因是他們所擁有的會計人才知識結構陳舊,這就出現了會計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面前,我們的會計教育顯得低質低效,處處被動。
(三)實踐教學比重偏低。通過課堂教學和書本學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只是為會計人員提供了進行會計工作的思路,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則需要會計人員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積累經驗,因此會計操作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程序和具體方法只有通過實際動手鍛煉才能逐漸熟練并掌握。這些都客觀上要求在會計教育中重視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而有些高校純會計理論的學習,缺乏理解,使學生動手能力較弱。有些學校沒有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即使有也是設備不全,做擺設,難以使用。
(四)教師理論與實踐脫節。高等院校有些會計專業教師從高校財經類專業畢業直接到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到教師崗后也缺少相應的專業實踐培訓,造成會計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近年來,高校會計專業教師還出現高學歷現象,只有博士畢業才能進入高校教師行列,其中連續應屆生比例很高。即大學本科、碩、博士連續讀下來,求學期間沒有系統地在企業接觸實際工作,就直接到高校從事教學工作,往往理論性很強,但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
(五)課程設置不合理。有些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內容交叉重復較多,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搭配不合理,影響了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教學計劃幾年不變的情況比較普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沒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相關課程雙語教學流于形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會計學專業課雙語教學是當前高等本科院校會計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但在實施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不夠新穎,教學效果一般,雙語教材選擇上還不夠科學,因此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師范大學本科通識教育論文
摘要:南京師范大學自2006年開設博雅課程以來,在從通識教育的理論認識轉向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介紹了南京師范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形式,指出學校在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和考評機制上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對策。
關鍵詞:通識教育;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教學改革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如今日益受到我國教育界的關注,但是“我國通識教育在整體上仍然處于探索期”、“尚未形成一套公認的通識教育模式”[1],對于通識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通識教育一詞源自拉丁語StudiumGenerale,即“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參與學習”的意思。通識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主張“培養內外一切善德”,從而培養出能成為國家統治者和社會精英階層的公民。在二十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頒布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簡稱“紅皮書”)中將通識教育集中進行了闡述,認為通識教育是主要通過提供文理基礎教育內容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共同的學習經驗和基本公民素養的教育理念。2007年,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作于在于建立大學學習和大學之外的橋梁和紐帶,讓學生掌握全面分析問題、客觀地看待社會、明了個體社會職責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見,通識教育不等同于對專業教育的補充,也不是空泛地指傳授一般的知識來普及教育,更加不是簡單地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知識面廣度的選修課。“它是一種世界性高等教育理念。”[2]它不與專業教育對立,而是兩者互相聯系和補充。它需要完整的教育體系來實現。“通識教育是人的教育”,重在啟發學生思考和培養學生更好在社會上發揮自我的能力。
2南京師范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模式
南京師范大學共有26個學院,除強化培養學院之外,其余25個學院的課程結構由以下四部分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自主發展課程。在學分要求上,各個學院有些細微的差別,大致是50個通識教育課程學分,30個自主發展課程學分,專業主干課和學科基礎課程為70個學分,總共150學分。在課程設置上,通識教育課程包含了公共課程和博雅課程兩大類,其中公共課程即為公共必修課,包含了大部分的政治課類課程。強化培養學院是南京師范大學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活動的特區和研究生優秀生源基地。強化培養學院設有理科強化班、工科強化班和文科強化班,學生入學后在大一下才會選擇相關專業。強化培養學院在專業課程、自主發展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之外還設置了平臺課程,減少了對博雅課程要求的學分,提高了對科研自主發展課程的學分要求。
漫談大學本科育人的模式
摘要:大學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母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受過高等教育普通型的人才,又要為培養專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質量的“原材料”。自大學誕生以來,無論是中國或是外國的大學,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其培養人才無不遵循著某種模式。國際上關于培養人才的模式逐漸演變成兩種有代表性的模式,即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對于這兩種模式,在我國已經爭論了半個多世紀。本文的目的是想對這場爭論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趨向發表一點看法。
關鍵詞:大學;本科教育;模式;培養目標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她于1088年誕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至今已有919年的歷史。自大學誕生起,她就肩負起培養人才的使命,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的培養目標也隨之不斷改變。目前,世界上大學本科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即以美國為代表的通識教育(我國多稱通才教育),它始于1917年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人文經典課”;另一種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專才教育,它是在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以后,按照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凱洛夫(IvanAn2dreevichKairov,1893–1978)的教育思想和計劃經濟的需要逐步形成的。在我國大學誕生后的百年歷史中,既實行過歐美式的通才教育,也照搬過蘇聯的專才教育。那么,到底哪一種模式更好呢?我國大學本科現在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呢?本文將對這一爭論的問題作簡要的歷史回顧,比較這兩種模式的培養目標,并展望高等教育大眾化進而普及化以后大學培養人才的模式。
一、兩個口號之爭的回顧
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學,大都是在洋務運動和的思想影響下誕生的。例如,洋務運動造就的兩所大學分別是:于1895年創辦的“中西學堂”(北洋大學前身)和于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在的前后,也創辦了幾所大學,如于1893年創辦的武昌“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于1897年創辦的長沙“時務學堂”,于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等。顯而易見,我國近代大學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科學和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大學的源頭乃是以歐美國家的大學為摹本,無論是大學的體制或是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引進的。在本科培養人才上,無論是國立大學或是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在解放前都是按照西方大學通才教育的模式。
蔡元培校長領導的北京大學和梅貽琦校長領導的清華大學就是實行通才教育的典型代表。當年蔡元培領導北大時,就反對專才教育,主張“溝通文理”的通才教育。他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它種目的的人去應用。”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一文中指出:“教育重心所倚,應在通而不在專”,因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早在1929年就撰文指出:“今日國家社會所需者,通人尤重于專家。而今日大學教育之智識傳授,則只望人成為專家,而不望人成為通人。夫通方之與專門,為智識之兩途,本難軒輊。”在解放以前,對于通才與專才教育雖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通才教育乃是教育界的共識。
大學本科生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導師制是牛津大學本科生教學的基礎,也是其始終保持卓越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導師制作為牛津大學的教學傳統和核心特征是以其學院制為基礎的。牛津導師制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強調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以及師生合作。牛津導師制蘊含豐富的大學教學理念,也是牛津大學理想的完整體現。
[關鍵詞]牛津大學;導師制;教學
作為世界最為著名的教學型大學,牛津大學本科教育質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著名高等教育學者弗萊克斯納認為,牛津大學本科生中相當多的人已達到美國和德國研究生的層次。牛津大學本科教學是以導師制為基礎的,它不僅是牛津大學本科教育始終保持卓越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而且也成為牛津大學根深蒂固的教學傳統。1922年皇家委員會更是將導師制視為牛津大學的核心特征。長期以來,導師制一直都被學者稱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深入探究牛津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將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導師制以及牛津大學傳統教學理念的理解,同時也將為完善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牛津大學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模式的學院制基礎
牛津大學存在于眾多的學院和學堂之中,而導師制在制度方面也正是扎根于這種始于中世紀的學院制模式。牛津大學現有的35所正式學院都是自治的法人團體,各學院有不同的傳統和優勢。專門從事牛津大學歷史研究的學者邁利特(Mallet)認為,“牛津由學院承擔青年學生的教學和指導,是其學院觀念的自然發展”,而學院導師的出現同樣是“學院制的自然發展”。直至今天,導師制仍是牛津各學院教學制度的核心,學院制是導師制的基礎。“任何人要進入牛津大學讀書,必須得到某一個學院以及大學當局的雙重同意,錄取之后,新生到一個學院報到,學院當局就給他指定一位導師”。雖然現在的學生很少在他所在的學院中單獨接受導師的指導,而是和學院的其他學生或研究生一起,但是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和監控學生的進步仍然是學生所在學院導師的責任。
在牛津,學院就是學生的家。學院為學生提供住房,學生在這里過集體生活。導師在學院中也有一套房間。白天學生可以隨時去導師那里談話。學院為本科生設立初級公共活動室,供本科生進行社交活動,相互結識。學院有自己的圖書館、體育場和運動設施。有的學院還有自己的小型實驗室。學院都有自己的教堂和食堂,它們一般是學院內最好的建筑物,內部裝飾講究。有的學院還有陳列室,保存著本院的歷史文物和珍貴藝術品。
大學本科生課程設計教學評析
一、本科生課程設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構建思想
隨著研究型大學教育教學理念的確立和課程設計教學體系的建立,評價研究型大學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的標準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所建立的評價教學質量的指標體系應充分體現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的特點。因此,根據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類本科生課程設計教學的實際,研究建立以研究型大學教育教學理念為引導,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并遵循以下指導思想:(1)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2)充分體現研究型大學課堂探究式的教學方法;(3)強調引入學科前沿,理論聯系實際;(4)體現出對學生素質、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5)突出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度和師生互動的情況;(6)設計的評價指標要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課程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
課程設計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著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總體教學水平。根據研究型大學培養目標的要求,專家組與授課教師經過多年的課程設計工作實踐和探索,以及對國內外同類課程評價標準經驗的分析比較,我們建立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一級評價指標4項(4個分系統),二級評價指標10項,(如表1所示)。在一級評價指標中特別突出了F3教學方法。在二級指標中,指標F11、F31是核心,重點放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要求授課內容充實新穎,反映學科前沿,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強調師生互動,學生能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本科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課程設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1當前大學本科畢業設計指導面臨的主要問題
1.1基于學生的視角
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程度不高,態度不端正,沒有積極性,只是被動接受安排,消極等待。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不好,不了解所學專業領域的發展方向,缺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導致自主性學習不強,過分依賴指導。造成現在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就不知所措,不會利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尋找和查閱相關參考資料,只能消極等待指導教師的幫助或者按照其他同學先行探索的套路進行效仿。
1.2基于教師的視角
高校擴招以后,造成短時間內師資嚴重不足,教師工作任務極其繁重,被迫大量引進新人,而新進教師又普遍缺乏教學工作和工程實踐經驗,最終造成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能力的不足。同時,老師對畢業設計的指導投入程度也不好把握,指導太細致太詳細,會約束學生的設計思路,限制其創新能力的發揮;若指導過于粗狂和簡單,不能建立學生系統設計的良好思路,會造成學生的茫然和無措。同時,畢業設計經費的增長落后于各項成本的增長,使得畢業設計的工程實踐性太弱,無法起到鍛煉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作用。
1.3相關問題的深層次分析
詮釋大學本科育人的模式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她于1088年誕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至今已有919年的歷史。自大學誕生起,她就肩負起培養人才的使命,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的培養目標也隨之不斷改變。目前,世界上大學本科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即以美國為代表的通識教育(我國多稱通才教育),它始于1917年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人文經典課”;另一種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專才教育,它是在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以后,按照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凱洛夫(IvanAn2dreevichKairov,1893–1978)的教育思想和計劃經濟的需要逐步形成的。在我國大學誕生后的百年歷史中,既實行過歐美式的通才教育,也照搬過蘇聯的專才教育。那么,到底哪一種模式更好呢?我國大學本科現在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呢?本文將對這一爭論的問題作簡要的歷史回顧,比較這兩種模式的培養目標,并展望高等教育大眾化進而普及化以后大學培養人才的模式。
一、兩個口號之爭的回顧
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學,大都是在洋務運動和的思想影響下誕生的。例如,洋務運動造就的兩所大學分別是:于1895年創辦的“中西學堂”(北洋大學前身)和于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在的前后,也創辦了幾所大學,如于1893年創辦的武昌“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于1897年創辦的長沙“時務學堂”,于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等。顯而易見,我國近代大學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科學和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大學的源頭乃是以歐美國家的大學為摹本,無論是大學的體制或是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引進的。在本科培養人才上,無論是國立大學或是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在解放前都是按照西方大學通才教育的模式。
蔡元培校長領導的北京大學和梅貽琦校長領導的清華大學就是實行通才教育的典型代表。當年蔡元培領導北大時,就反對專才教育,主張“溝通文理”的通才教育。他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它種目的的人去應用。”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一文中指出:“教育重心所倚,應在通而不在專”,因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早在1929年就撰文指出:“今日國家社會所需者,通人尤重于專家。而今日大學教育之智識傳授,則只望人成為專家,而不望人成為通人。夫通方之與專門,為智識之兩途,本難軒輊。”在解放以前,對于通才與專才教育雖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通才教育乃是教育界的共識。
今年是西南聯合大學創立70周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在天津舉行了慶祝大會。國內教育界和新聞界紛紛撰文和發表談話,一致肯定了這所在戰亂年代臨時組建的大學成功經驗。在辦學的8年中,西南聯大共培養了3700人,從中出現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7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173個院士。為什么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能夠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呢?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西南聯大享有完全獨立自主的體制,其中教育獨立、學術自由、通識教育、教授治校、學生自治就是其成功的經驗,這是值得我國今天大學認真學習和借鑒的。
舊中國的高等教育比較薄弱,直到1951年院系調整以前,全國只有211所大學。自1951年至1953年,全國自上而下地對高等學校的設置和院系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1952年調整后只有201所,到1953年又減至182所。1951年11月,在京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從而揭開了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序幕。這次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是在“以俄為師”和“一邊倒向蘇聯”的形勢下,在蘇聯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制度的影響下進行的。蘇聯高等學校是強調專業教育的,每個系設若干專業,每個專業又分若干專門化,其宗旨是培養高級專家。
大學本科生個人鑒定材料
珍貴的四年大學本科生活已接近尾聲,感覺非常有必使自己回顧走過的路,也更是為了看清將來要走的路。
學習成績不是非常好,但我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學習態度。在我考進大學時,腦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從重壓下解放出來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學仍需努力認真的學習。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拼命的學習,我也打消了初衷,開始大學的學習旅程。其次是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由于大學的授課已不再像高中時填鴨式那樣,而是一節課講述很多知識,只靠課堂上聽講是完全不夠的。這就要求在課下練習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須自己鉆研并時常去圖書館查一些相關資料。日積月累,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運用學習方法同時注重獨立思考。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學會“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換了好多種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請教。在學習時,以“獨立思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隨著學習的進步,我不止是學到了公共基礎學科知識和很多專業知識,我的心智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能較快速的掌握一種新的技術知識,我認為這對于將來很重要。在學習知識這段時間里,我更與老師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我與身邊許多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關系,互幫互助,克服難關。現在我已經大四,正在做畢業設計,更鍛煉了自我的動手和分析問題能力,受益匪淺。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華,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學生活中,我堅持著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讀了一些名著和幾本完善人格的書,對自己有所幫助,越來越認識到品行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關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于律己的信條,并切實的遵行它。平時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于助人。以前只是覺得幫助別人感到很開心,是一種傳統美德。現在我理解道理,樂于助人不僅能鑄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會得到很多利益,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回顧四年,我很高興能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曾經幫助過他們,相對的,在我有困難時我的同學們也無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對于老師,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為他們在我彷徨的時候指導幫助我。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我可能將不知道何去何從。我現在領悟到,與其說品德是個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說是個人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得對社會負起一定的責任義務,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負的責任,在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社會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學四年中,我參加了不少的校內活動和做過一些社會實踐。參加校內的活動可以認識到更多的同學,也就增加了與其他同學交流和向其學習的機會,鍛煉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學到別人的長處,認清自己的短處。此外,還一直做班委和寢室長,對自己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我喜歡做一些社會活動,會讓大學生活更豐富多彩,做過家教、志愿者、推銷員和設計員等,有時會感到累些,但樂此不彼。
體育成績一向很好。我的體質并非很出色,可是通過我的練習和對體育項目的理解,還是能很好的完成體育課的教授項目。我喜歡運動,基本對所有運動都感興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質的提高,腳法和意識。我是從高一開始接觸足球,起步比較遲,可進步很快,總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時間后脫穎而出。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決心,也許還有那么點運動天賦。踢足球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增強了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大學本科生畢業前個人鑒定
珍貴的四年大學本科生活已接近尾聲,感覺非常有必使自己回顧走過的路,也更是為了看清將來要走的路。
學習成績不是非常好,但我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學習態度。在我考進大學時,腦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從重壓下解放出來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學仍需努力認真的學習。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拼命的學習,我也打消了初衷,開始大學的學習旅程。其次是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由于大學的授課已不再像高中時填鴨式那樣,而是一節課講述很多知識,只靠課堂上聽講是完全不夠的。這就要求在課下練習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須自己鉆研并時常去圖書館查一些相關資料。日積月累,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運用學習方法同時注重獨立思考。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學會“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換了好多種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請教。在學習時,以“獨立思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隨著學習的進步,我不止是學到了公共基礎學科知識和很多專業知識,我的心智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能較快速的掌握一種新的技術知識,我認為這對于將來很重要。在學習知識這段時間里,我更與老師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我與身邊許多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關系,互幫互助,克服難關。現在我已經大四,正在做畢業設計,更鍛煉了自我的動手和分析問題能力,受益匪淺。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華,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學生活中,我堅持著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讀了一些名著和幾本完善人格的書,對自己有所幫助,越來越認識到品行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關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于律己的信條,并切實的遵行它。平時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于助人。以前只是覺得幫助別人感到很開心,是一種傳統美德。現在我理解道理,樂于助人不僅能鑄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會得到很多利益,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回顧四年,我很高興能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曾經幫助過他們,相對的,在我有困難時我的同學們也無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對于老師,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為他們在我彷徨的時候指導幫助我。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我可能將不知道何去何從。我現在領悟到,與其說品德是個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說是個人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得對社會負起一定的責任義務,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負的責任,在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社會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學四年中,我參加了不少的校內活動和做過一些社會實踐。參加校內的活動可以認識到更多的同學,也就增加了與其他同學交流和向其學習的機會,鍛煉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學到別人的長處,認清自己的短處。此外,還一直做班委和寢室長,對自己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我喜歡做一些社會活動,會讓大學生活更豐富多彩,做過家教、志愿者、推銷員和設計員等,有時會感到累些,但樂此不彼。
體育成績一向很好。我的體質并非很出色,可是通過我的練習和對體育項目的理解,還是能很好的完成體育課的教授項目。我喜歡運動,基本對所有運動都感興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質的提高,腳法和意識。我是從高一開始接觸足球,起步比較遲,可進步很快,總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時間后脫穎而出。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決心,也許還有那么點運動天賦。踢足球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增強了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大學本科生入黨申請書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學而習奮斗。
我是一名大學本科生,從小學到現在一直在認真的學習科學知識,在大學階段在中國近代史和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更加深深認識到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富強,一定要有一個先進的黨組織來領導,而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一個政黨。自1921年建黨以來,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08,09年,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兩年,從去年一月份的雪災,三月份的藏獨,五月的汶川大地震,面對這樣的困難,中國共產黨都及時正確的處理,而八月份的北京奧運會更是展現了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帶領下所舉世矚目的綜合國力,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的經濟并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在流感威脅的時候,我們有序地處理,這些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成績。在不斷追求思想進步的同時,我時刻記得自己還是一名學生,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共產黨員只有精通自身的業務,才能在群眾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為此我認真努力學習各門文化專業課,成績優秀,利用課外時間閱讀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書籍,深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哲學思想和科學知識發展的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此外,大一大二的時候我還加入我們學院的體育部門。工作中踏實肯干,任勞任怨,響應國家全民健身的號召,積極組織帶領學院同學共同建設我們學院活動,在班中也積極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研討氣氛。同時也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積極參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作為在校大學生和共青團員,我明白只有將自己的愛國熱情化作行動,將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完全地貢獻給祖國,堅決擁護共產黨領導,緊跟共產黨并使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堅決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抱負,才能真正富國強兵,提高綜合國力,才能真正談得上民族和國家的獨立。
今天,我向黨組織鄭重地遞交入黨申請書。希望能夠在黨組織的正確引導下使自己更快成長。我深知,按照黨的要求,自己還有一定差距大,因此,我希望黨組織從嚴要求我,以使我更快進步。如果黨組織批準我的申請,我一定會戒驕戒躁,繼續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學習黨的理論,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的義務,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積極工作,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永不叛黨,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