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5:54: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鎮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鎮化文化建設研究
一、文化活動
通過調研發現,張家港市部分社區居民主觀上不關心社區文化活動,其主要原因是新城鎮居民從農村生活模式轉為城鎮化社區生活模式后,不習慣于新的城鎮化社區管理模式,未意識到自己在社區中的責任與權利,很少參與決策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不能深切體會到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的樂趣,更不能通過參加社區文化活動來顯示自己在社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社區,農村居民在遷入城鎮之后,首先接觸的文化環境就是社區文化,首先接觸的干部是社區干部,因此農村居民能否順利地融入社區是其能否順利向市民轉化的先導性因素。在日常工作中,社區應幫助新城鎮居民樹立主人意識,讓社區居民了解自己在社區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社區居民切實體會到投入社區建設當中的樂趣,將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時刻帶入社區生活中;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鄰里和諧
鄰里關系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中,不同的鄰居就會使鄰里關系有不一樣的特征,新市民和老市民必然會在社區中存在交集,因此這些居民的和諧程度不僅關系到城鎮化的推行,也關系到社會的問題。從調研數據來看,張家港市的鄰里和諧評價較高,為3.85分。可以說張家港市在新市民融合方面有著獨到的工作方法,其具體經驗可以總結如下:(1)張家港市在小區規劃中布置了許多公共活動場所,這讓居民在體育鍛煉、散步等日常生活項目中,加強接觸,并為不愿到對方家中打擾的居民們提供交往的場所。(2)舊城改造和農村改造中,盡量做到了原地安置居民,維持原有的社會結構,維護鄰里關系的延續性。(3)張家港市有關管理部門在安置小區住戶時,盡量將同一單位、同一行業的住戶安置在同一幢樓、同一小區,歷史上形成的良好鄰里關系是長期相處的結果。老鄰居往往是新鄰里關系的核心,張家港市政府將新鄰居吸引到緊密群體中來,傳播了鄰里相處的優良風氣。
三、教育
教育是農村居民市民化的重中之重,經驗表明,農村居民向市民的轉化往往需要一至兩代人才可以完全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在此次調研中,我們把教育分拆為“受教育便利性”和“受教育質量”兩個要素。調研結果顯示,張家港市居民對張家港受教育方便程度基本滿意,這與城鎮化過程中張家港市成功的教育資源規劃與大量投入密切相關。張家港市的每個鎮區均有公辦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的教育資源完全可以滿足所轄學區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時,還建有多所民辦高水平中學,可以滿足高收入居民對于教育資源的訴求;此外,還在市區集中建設了3所高等學校、8所成教中心、6所中職學校以及1所特殊教育學校,形成了梯度性的教育資源配置形式,居民可以很便利地接受所需教育。張家港市居民對受教育質量評價不高,原因在于在設計梯度性教育資源配置模式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選擇的因素,大量的優質教師和優質生源被位于市中心的私立學校吸引,鎮區學校,尤其是離市區較遠的鎮區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相對較低,這也是城鎮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小城鎮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務等為特征的地域系統。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經營小城鎮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落實省委“兩個加快”、市委“兩個強力推進”有效途徑,統籌城鄉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把發展小城鎮作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抓緊抓實抓好。
一、對*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分析
建區設市十六年來,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20*年底,全市有123個鄉集鎮,61個建制鎮,其中國家級重點鎮5個,省級試點鎮48個,縣城以下鄉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98平方公里,鄉鎮平均建成區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著一個小城鎮。恩陽鎮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清江鎮近幾年來城鎮房屋建筑面積以每年5—10萬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戶、2000人的速度增長。
(二)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抓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功能完善,小城鎮成為人口、經濟、社會等資源的重要集聚點,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輻射點,成為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結合點。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起到了吸納作用。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1%。比如,樂壩鎮總人口7680人,城鎮人口達到6100人,城鎮化率達到80%。白衣鎮十年來鎮區面積擴大8倍,城鎮人口增加6倍,達到1.2萬人,占總人口的35%。
(三)基礎和服務設施明顯改善。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到20*年底,全市鄉鎮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條,里程12*公里;建成區道路硬化率達到70%;鄉鎮通電率100%;60個鄉鎮建有集中供水廠(站);所有建制鄉鎮開通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0%的鄉鎮開通網絡;建成了一批綜合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經營超市,促進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陽、清江、樂壩、涪陽和興文實現天然氣管道集中供氣;地處深山的空山鄉實現了“五通”。
城鎮化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化的強大引擎和載體。我縣近年來牢牢把握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重大歷史機遇,深化我縣新型城鎮化改革,千方百計把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做強,科學合理地把城鎮規模做大,堅持不懈地把城鎮功能做全,精心細致地把城鎮環境做美。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組織專題調研組通過實際調查、查閱文獻、數據統計等方式,進一步摸清了我縣城鎮化的現狀,梳理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如下。
一、當前現狀
我縣現有人口32萬人,城鎮人口15.11萬人(其中,縣城人口8.76萬人),轄7鎮8鄉。近年來,縣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5%,城鎮的聚焦、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
1、規劃體系不斷健全。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推進,我縣高起點完善各項規劃,先后聘請了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甲級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我縣總體規劃、近期規劃、城市設計、新東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綠地系統規劃、黃崗山公園規劃、蘇區振興土坯房規劃等,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時,按照新東新區控制性詳規的標準和要求,科學設計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際線,通過不同的建筑樣式和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顯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園林城市特點。吉潭鎮已完成圩鎮總規修編和控規編制工作,南橋鎮總規編制已初步完成并上報評審,羅珊、水源、菖蒲已啟動總規修編工作。
2、城區建設初具規模。縣城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8.76萬人,道路面積57.92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6.61平方米,建成區綠地面積386.05公頃,城鎮化率達45%,城區建設初具規模。
3、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近年來,相繼實施了高速公路連接線、城區排水管網工程、垃圾中轉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工程等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新區中學、體育中心、迎賓大道、濱河公園、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新羅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樓沿河路等一些節點路段全面打通。黃崗山公園、新區醫院、長舉大橋、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進展順利。統籌布局教育、醫療、文化、衛生、辦公、購物、休閑娛樂等場所和設施,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城鎮化建設會發言
同志們:
時展的號角催人奮進。現在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大幕已經拉開,同志們城鎮建設的潮流勢不可擋。鄉村建設將在手上翻開嶄新的一頁。讓我銘記歷史使命,承載人民厚望,以豪邁的氣概、必勝的信念、創新的舉措、過硬的作風,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努力鑄就城鎮建設的新輝煌。
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這次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誓師動員大會,今天。主要目的進一步分析形勢,統一思想,明確任務,細花目標,強化責任,盡快掀起改變城鎮面貌的新高潮。相信,這次會議的召開,必將擂緊我縣城鎮大發展的戰鼓,吹響鄉村面貌大改觀的號角,打響鄉村建設的功艱戰,推進我縣城市建設上水平、上品位、上臺階。下面,根據縣委、縣政府布置,講三點意見:
進一步增強城鎮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壓力感和緊迫感一、深刻認識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的現實意義。
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近年來。縣城鎮建設邁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明顯效果,得到全縣干部群眾的肯定。但必需清醒地看到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與先進地區日新月異的城鎮發展變化相比,與市委、市政府對我提出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突出表示在7個方面:一是鄉村總體規劃嚴重滯后(舉例)二是基礎設施投入嚴重缺乏(舉例)三是鄉村管理嚴重缺位(舉例)四是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極為單薄(舉例)五是鄉村的功能還很不完善(舉例)六是城鎮居民的鄉村意識、市民”意識、法律意識還非常淡漠(舉例)七是人民鄉村人民建”齊抓共管的氛圍還沒有形成(舉例)八是發展”和“補課”雙重任務還十分繁重(舉例)這些問題疑惑決,不只影響到全縣城鎮建設的進程,而且直接阻礙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去年以來,省市分別就鄉村建設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奮斗目標,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一定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開展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的重大現實意義,切實增強加快城鎮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縣是典型的三農”地區,現有的基礎和條件下,提升農業水平、加快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就“三農”論“三農”農村和農業中尋找解決“三農”出路,結果是永遠沒有出路,必需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問題。這其中一個重要抓手就是推進城鎮化。因為,加快城鎮建設,可以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可以拉動農村經濟、輻射農村經濟、帶動農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某種水平上也可以說是治本之策。
新型城鎮化下城鎮規劃建設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新型城鎮化”政策為指引,針對信陽市在城鎮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城鄉規劃學科角度出發,提出信陽市城鎮規劃建設的策略,旨在促進信陽市城鎮未來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綠色優美、城鄉建設蓬勃朝氣。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信陽市;城鎮規劃建設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區內具有良好的交通優勢、生態資源優勢、水資源優勢,以及良好的發展基礎、發展優勢以及發展機遇。然而,在我國城鎮化轉型的重要時期,信陽市城鎮化發展仍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普遍問題。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信陽市在城鎮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繼而以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政策為引導,從城鄉規劃學科角度出發,提出信陽市城鎮規劃建設的策略。
1“新型城鎮化”政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是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嶄新的城鎮化過程。推行新型城鎮化是為了積極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彌補長期以來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弊端和損失,最大限度地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人民,促進未來中國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信陽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思考
摘要:本文根據筆者參與龍港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經驗,從工作背景、建設路徑和取得成效三方面介紹了龍港鎮創建國家級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的工作實踐,并就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提出了幾點工作思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標準化
1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問題顯得格外突出。為此,黨的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要求持續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龍港鎮隸屬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轄區面積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萬,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百強鎮第17位。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地域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常住人口的持續激增,龍港鎮面臨“縣級體量、鎮級體制”的行政管理瓶頸,長期陷入“小馬拉大車”的困境。為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強化城鎮治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龍港鎮在浙江省和溫州市標準化主管部門的推動下,于2016年申報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開展為期兩年的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上海市質量協會作為試點項目的技術指導小組成員單位,全程參與龍港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
2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路徑
龍港鎮立足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改革實際,聚焦“社會管理高效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治理規范化、績效考核指標化”的目標要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建設。2.1夯實工作基礎。龍港鎮從組織、技術和經費三方面夯實標準化建設的工作基礎。在組織建設方面,龍港鎮委鎮政府成立了由鎮委書記任組長的標準化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大部門、社區服務管理、智慧龍港和市容市貌5個專項工作組,并在各部門、社區、重點企業明確一批標準化專兼職人員,形成周密的標準化組織架構和工作網絡;在技術保障方面,龍港鎮借助上海市質量協會、溫州市標準化院及蒼南縣市監局標準化專家力量,組成3個技術指導小組;在經費保障方面,龍港鎮在爭取國家和浙江省標準化補助資金的同時,將標準化試點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設立專項工作資金。2.2建立標準體系。在構建標準體系方面,龍港鎮確立了“融合和提升”的工作思路,“融合”即是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融合到標準體系中,“提升”即是在標準化建設過程中著力提升已有流程、制度、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適用性。沿此“融合和提升”的工作思路,龍港鎮構建了包含“基礎通用”“大部門行政體制”“市管社區服務與管理”“智慧龍港城市治理”和“設市模式績效考核”多領域的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如圖1所示,納入各類標準404項,其中國家標準91項、行業標準46項、地方標準30項、龍港標準237項。圖1龍港新型設市模式標準體系2.3標準宣貫實施。龍港鎮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標準宣貫活動。對于基礎通用類型以及涉及面廣、影響程度大的重點標準采取集中培訓方式,邀請標準化專家為各部門、社區的負責人及標準化兼職人員解讀標準,傳授標準化理念與方法;對于重點實施標準則采用分散培訓方式,由各標準的起草人為相關人員宣貫標準和答疑解惑,有力推動標準的實施落地。同時,為深入營造全民學習標準、實施標準的良好氛圍,龍港鎮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開設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專欄,及時報道龍港標準化試點工作動態,宣傳標準化經驗與方法。2.4工作模式提煉。為便于試點建設經驗的復制推廣,龍港鎮總結提煉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工作模式,即“以扁平化、平臺化、標準化推進龍港新型城鎮化”。扁平化是指實現大部門制改革和市管社區扁平化管理,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平臺化是指制定平臺建設和運行的標準化模塊,支撐綜合治理、綜合執法、市場監管、便民服務4個平臺規范運行,實現了各部門資源整合、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建;標準化是指在重塑各部門職責的基礎上,構建具備龍港特色的標準體系,制定工作流程、管理規范、運行維護、評價考核等標準,依托標準化鞏固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果。
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政策建議
[提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背景下,加快轉變城鎮發展模式,以此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金華市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然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和當前金融發展水平之間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創新金融服務,轉變金融發展模式,支持金華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本文將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供需缺口;金融創新
一、金華市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5年12月末,金華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為6,890.8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4億元,同比增長3.41%。各項貸款余額為6,127.1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1億元,同比增長6.87%。全市企業貸款余額為3,733.3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5.55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3,284.1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0.77億元。金華市(含轄屬縣市)小貸公司36家,注冊資金92.12億元,累計發放貸款353.73億元,納稅5.03億元。而上市公司僅21家。金華市金融業增加值不斷增長,金融機構單位和從業人員不斷增加,金融系統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但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資金運用結構欠合理。信貸資源過多地流入房地產行業和證券市場,擠占實體企業和個人的發展空間;二是小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由于規模、財務等天生缺陷的限制,小微企業通過正規金融渠道獲得信貸資金的能力有限。盡管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扶持政策,巨大融資需求仍得不到解決;三是貸款產出效益不斷降低。有研究表明,金華市金融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在逐步提升。這說明貸款的產出效益下降,即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減弱。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加快了產業的聚集,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購房等消費和伴隨這些消費的信貸需求。目前,金華市城鎮金融業務仍然局限于傳統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存貸業務),中間業務在城鎮建設中發展緩慢。金華市城鎮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小額信貸和惠農貸款,但這遠不能滿足城鎮化過程中急劇增長的金融需求。
二、金華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異質性金融需求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突破經濟增長的桎梏,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建設新型城鎮。而在此過程中,金融服務的支持必不可少。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目前金華市城鎮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金融需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農業產生的金融需求。現代農業意味著農業產業化,即公司制度在農業中推進。這將導致農業的公司經營風險的增加。加之農業本身的脆弱性特征,現代農業對巨額保險的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初始保險成本和風險過大,現在很多金融機構不愿踏足這一領域。二是新型居民住房和教育產生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鎮建設必將改變傳統農村居住和教育方式。傳統農村的居住和教育比較節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較少。而隨著城鎮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大家對新型居住和教育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產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三是產生的資本要素轉換需求。隨著我國的推進,村鎮居民鎮集體宅基土地、自建住房、小企業廠房等產權的厘清,城鎮居民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業,產生的土地要素向資本要素轉換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此過程中也將產生大量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需求。四是新型城鎮的支付方式創新和理財需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也異軍突起。然而,由于金融機構網點和網絡建設的落后,加之城鎮居民對互聯網技術不甚熟悉,傳統城鎮的支付方式仍很落后。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人為核心的建設,必然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識能力,隨之產生巨大的支付方式創新需求和理財規劃需求。
城鎮化建設進程經驗交流
自2002年撤地設市以來,市委、市政府主動適應經濟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新形勢,將推進城鎮化放在加快全市發展的戰略地位來抓,分別于2008、2010年召開了全市城鎮化工作會議、全市生態市建設動員暨城鎮化工作會議,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決定》、“十一五”、“十二五”城鎮化發展規劃,全市城鎮化發展步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目前,全市城鎮數量發展到37個,建成區面積78.1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由建市初的9.7%提升到30%。同時,與其他地區一樣,我市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差距和問題,尚需在發展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一、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
城鎮化是城市規模擴大和城鎮人口增加的過程,同時也是產業布局不斷調整和聚集、輻射帶動廣大農村加快發展的過程,對于發展區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之一,與工業化同等重要。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是供給與需求;加快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就是最大限度地創造供給和擴大需求。而最能創造供給的是工業化,最能創造需求的則是城鎮化;換言之,工業化是創造供給的最佳機制,城鎮化則是擴大需求的最佳機制。因此,在當今要快速發展經濟,就必須牢牢把握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個關鍵。
(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佳平臺。當前,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心之一是擴大內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城鎮化。”廣大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變為城鎮居民,引發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從而能夠最大程度地擴大內需。據專家測算,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能力是農村居民的3-4倍,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可拉動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長1.5個百分點,進而直接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
(三)城鎮化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方式和載體。從全國范圍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產生的購房需求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個百分點,進而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同時,城鎮水、電、路等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可以更加有效地吸引各種投資向城鎮聚集。
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建設分析
1引言
目前,我國已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寧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經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在這一時期提出。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基本上是在一個時期提出,它們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在建設內容和建設方法上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即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為核心,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讓人們充分享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
2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2.1智慧城市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方向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重任,與傳統的城鎮化相比,放棄了土地財政,以產業升級、優化和產業空間結構調整為經濟增長手段,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內涵,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協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網和互聯網,構建新型城鎮的信息基礎設施,在這一信息基礎設施上,基于云計算平臺,通過對感知數據的智能挖掘和分析,為城市發展提供科學和智能的決策依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由之路,這實際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和內容。因此,以建設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鎮化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內在需求
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協調研究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同年5月,農業部啟動了力求農業生態、農村生產、農民生活和諧統一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美麗鄉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美麗”是建設的目標,“鄉村”是主體,“建設”是實現目標的途徑。美麗鄉村建設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深度挖掘鄉村內涵,從而吸引城市的人才、資金和信息等向農村流動,最終實現城鄉的等值化[2]。“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階段,它是城鎮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村重建的內在要求[3]。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要求城鎮化建設立足于生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之上,其關鍵在于不以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為代價[4]。但在我國,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城鄉差距過大、發展不平衡是二者協調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城鎮化引領著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是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提升人民幸福感是二者的建設理念,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才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5]。鑒于此,本文基于2008—2018年數據,構建陜西省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模型,測算陜西省各地級市協調發展水平。
二、研究樣本及數據來源
(一)研究區域概況。陜西省位于中國西北部、黃河中段,下轄10個地級市,常住人口3864.40萬人。2018年,陜西省城鎮化率達58.13%,低于全國1.45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使454萬人住進新居,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000公里。目前,陜西省已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640個,建成“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省級和市級示范縣60個。(二)數據來源。本文以陜西省10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基于2008-2018年相關數據,研究陜西省各地級市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的協調耦合程度。文中數據來源為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陜西省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各地級市社會經濟發展統計公報。
三、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一)數據標準化及指標權重。本文采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克服層次分析法的主觀性,采用熵值法對各指標進行客觀賦權。在綜合考慮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鎮化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依據客觀、科學的原則,美麗鄉村建設評價體系參考劉繼志[6]、劉翔[7]等人,從村富民強、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三個方面綜合測評美麗鄉村子系統。根據盧瑜[8]、謝國根[9]和丁翠翠[10]等人對于城鎮化的研究,城鎮化評價系統從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生態城鎮化來考量。指標集賦權計算結果詳見表1所示。(二)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通常用來研究兩個或多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系統間協調發展的程度,是衡量系統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手段。當耦合度大時,即各系統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反之,則系統間聯系不密切,發展不協調。(1)綜合評價指數。依據上述評級指標體系及熵值法賦權得出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數,計算公式見公式1和公式2。(1)(2)其中,i為評價總年份,j為評價總指數,xij和yij為美麗鄉村建設各評價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后的值,Wj為指標所對應的權重,f(x)為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指數,g(y)為城鎮化評價指數,該指數越大越好,反之亦然。∑==1)(ijijwxxf∑==1)(gijijwyy(2)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反映系統或要素相互影響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3)其中,,c為耦合度,其值越大,表明兩個系統耦合的越好。(3)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系數只體現系統的相關程度,協調程度需靠協調度模型體現,其計算公式為:(4),T為綜合協調指數,用來反映兩個系統發展狀況對耦合協調水平的貢獻。考慮到美麗鄉村建設系統和城鎮化系統同等重要,故a=b=1/2。耦合協調度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