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25 10:58:15
導語:城鎮化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活動
通過調研發現,張家港市部分社區居民主觀上不關心社區文化活動,其主要原因是新城鎮居民從農村生活模式轉為城鎮化社區生活模式后,不習慣于新的城鎮化社區管理模式,未意識到自己在社區中的責任與權利,很少參與決策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不能深切體會到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的樂趣,更不能通過參加社區文化活動來顯示自己在社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社區,農村居民在遷入城鎮之后,首先接觸的文化環境就是社區文化,首先接觸的干部是社區干部,因此農村居民能否順利地融入社區是其能否順利向市民轉化的先導性因素。在日常工作中,社區應幫助新城鎮居民樹立主人意識,讓社區居民了解自己在社區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社區居民切實體會到投入社區建設當中的樂趣,將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時刻帶入社區生活中;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鄰里和諧
鄰里關系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中,不同的鄰居就會使鄰里關系有不一樣的特征,新市民和老市民必然會在社區中存在交集,因此這些居民的和諧程度不僅關系到城鎮化的推行,也關系到社會的問題。從調研數據來看,張家港市的鄰里和諧評價較高,為3.85分。可以說張家港市在新市民融合方面有著獨到的工作方法,其具體經驗可以總結如下:(1)張家港市在小區規劃中布置了許多公共活動場所,這讓居民在體育鍛煉、散步等日常生活項目中,加強接觸,并為不愿到對方家中打擾的居民們提供交往的場所。(2)舊城改造和農村改造中,盡量做到了原地安置居民,維持原有的社會結構,維護鄰里關系的延續性。(3)張家港市有關管理部門在安置小區住戶時,盡量將同一單位、同一行業的住戶安置在同一幢樓、同一小區,歷史上形成的良好鄰里關系是長期相處的結果。老鄰居往往是新鄰里關系的核心,張家港市政府將新鄰居吸引到緊密群體中來,傳播了鄰里相處的優良風氣。
三、教育
教育是農村居民市民化的重中之重,經驗表明,農村居民向市民的轉化往往需要一至兩代人才可以完全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在此次調研中,我們把教育分拆為“受教育便利性”和“受教育質量”兩個要素。調研結果顯示,張家港市居民對張家港受教育方便程度基本滿意,這與城鎮化過程中張家港市成功的教育資源規劃與大量投入密切相關。張家港市的每個鎮區均有公辦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的教育資源完全可以滿足所轄學區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時,還建有多所民辦高水平中學,可以滿足高收入居民對于教育資源的訴求;此外,還在市區集中建設了3所高等學校、8所成教中心、6所中職學校以及1所特殊教育學校,形成了梯度性的教育資源配置形式,居民可以很便利地接受所需教育。張家港市居民對受教育質量評價不高,原因在于在設計梯度性教育資源配置模式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選擇的因素,大量的優質教師和優質生源被位于市中心的私立學校吸引,鎮區學校,尤其是離市區較遠的鎮區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相對較低,這也是城鎮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四、社區服務質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社區服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社區服務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人居滿意度的重要原因。市民對張家港市社區質量滿意度分數集中在3.65左右,處于一般和滿意之間,接近于滿意。市民對張家港社區服務質量評價相對較高的原因,從宏觀看是因為張家港市政府長期的整體規劃優化工作到位,尤其是農村地區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于現有的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和農村社區建設實際,積極探索構建行政性、公益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務體系,著力提高農村社區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農村社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同時,張家港的社區服務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居民對社區多持有不主動關心的態度,不會主動參與到社區服務之中,這就導致了張家港的社區服務主要由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公司提供;在一些高密度社區,社區服務的提供量不足,導致社區內出現了人均社區服務占有量低、居民社區服務感受差的問題。
五、總結
張家港市作為中國發達縣域,自1986年撤縣建市開始城鎮化以來,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75%,高于江蘇省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可以說是立于中國城鎮化的潮頭。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張家港市的城鎮化是在摸索中進行的,因此總結出大量有益的經驗。結合此次調查,可以將張家港市城鎮化過程中的文化環境建設方面的經驗總結如下:1.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以文化配套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為核心推進,即先進行文化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的規劃,再進行居民聚集區的規劃,文化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同步建設,寧可讓設施等人,也不可讓人等設施。2.必須對城鎮化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即城鎮化本質是“人”的城市化,而不僅僅是“建筑物”的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人的需求和主觀感受,將城市的拓展與人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3.要明確城鎮文化建設的核心,即進行“大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在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轉化中的作用,統籌進行教育、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使各類型文化教育手段形成合力,幫助新城鎮居民盡快融入城市,降低社會問題發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吳良鏞.新型城鎮化與中國人居科學發展[J].小城鎮建設,2013,(12):28-29.
[2]趙玉鳳.山東省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及評價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3]劉小毛.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初探[J].市場論壇,2013,(10):3-5+10.
作者:黃鵬 王佳佳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
- 上一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高校專業文化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