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鑒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3:3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繪畫鑒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術教學培養圖像解讀能力探討
摘要:當前,圖像文化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生學會解讀圖像時代紛繁多樣的信息顯得尤為迫切。引導學生學會審美、提高審美趣味,既能夠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又能縮短圖像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個人審美趣味滯后的距離。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從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介紹了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并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進行了探析,希望能對今后的美術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圖像學;圖像解讀;美術鑒賞
一、美術教學與圖像解讀存在的誤區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圖像藝術的劃時代意義更為明顯。美術鑒賞、圖像解讀逐漸發展成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戶外視頻廣告、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等,這些內容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圖像的解讀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據筆者了解,對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層次。其中,前圖像階段是從應用角度對畫面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習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礎含義,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術教學在圖形解讀這一模塊存在一些誤區。第一,一些師生沒有認識到圖像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憑直覺描述美術作品,而學生所用詞語往往為“好看”“色彩鮮艷”等,這就進入了“重欣賞、輕解讀”的誤區。有學者認為,我們的觀看只是停留在觀看階段,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并沒有深入分析圖像背后的許多東西。與簡單的“看”相反,我們需要主動地辨析圖像世界,摒棄直觀描述與評價的習慣。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不能就畫論畫,而應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二,“重圖式、輕內涵”。一些師生對圖像的解讀側重對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對形式的分析。僅僅從圖式上欣賞作品,并不能透過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層含義。筆者認為,由于圖像本身具有較強的多義性,“重圖式、輕內涵”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
二、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
1.圖像解讀的過程。圖像解讀的過程大致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圖像作品的形式語言,通過線條的節奏、面、空間、光影及色彩這五要素對圖像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而藝術家也通過組合這些要素引起觀者的共鳴。但是,沒有什么藝術作品會具有一種確定的、不會改變的意義,所以“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追問。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向觀者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摹現實。凡•高自殺前創作了《麥田上的烏鴉》這幅作品,我們仔細欣賞,會發現陰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烏鴉與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異。聯想到他的自殺事件,我們就會明白藝術家的用意,他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天空、烏鴉等物體的自然屬性,而是將痛苦、憂傷等情感融入其中。2.圖像解讀的意義。圖像解讀對美術學習、藝術創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圖像解讀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縱觀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讀畫筆記,通過不斷地讀畫提升自身繪畫品格。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圖像解讀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圖像解讀有利于更加細致地展現藝術作品,使學生更容易讀懂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由于學生好奇心較強,只有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圖像解讀的過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第二,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到來,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生活,圖像解讀能力、美術鑒賞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現代美術教學已從單一向復合轉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顯得尤為迫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音樂鑒賞教學論文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想象創造性思維
音樂鑒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充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審美活動。音樂鑒賞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的培養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自由的主體審美活動,具有獨特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品格,因此,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高中鑒賞課思路與意義研究
摘要:在當今時代背景下,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格局。該文作者從高中美術鑒賞的特點出發,結合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實際教學需求,探索當代藝術引入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思路與意義,希望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關鍵詞:當代藝術;高中鑒賞課;思路;意義
一、當代藝術引入高中鑒賞課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引入當代藝術是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因為當代藝術十分強調從哲學、美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由此可以看出,當代藝術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其實是融合多種批判因素的,當代藝術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而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鑒賞能力,而不是大眾的世俗眼光。學生只有自由地對藝術進行欣賞,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其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才能從本質上得到提升。長久以來,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更加偏重于對古典藝術的鑒賞,忽視了新鮮的藝術類型,這反而使教學受到局限。當代藝術的引入,給予學生更多思考、交流的機會,學生不再被動接受教師知識觀點的灌輸,而是建立屬于自己的思維意識,敢于接受更多未知的事物,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判斷能力得到加強。2.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引入當代藝術是培養學生時代精神的有效方法。如,當代藝術家HansHaacke在作品《萊茵河水》中描繪了一個長方形的魚缸,魚缸中承放的是萊茵河的水,水中還有十幾條魚在游動。但在魚缸的旁邊還有很多化學試劑和機械設備與魚缸相連。畫作暗示不斷滅絕動物的人類終有一天也會成為缸中之魚,在自己破壞的環境中難以生存。當代藝術通過直觀而又抽象的特征,表達某種具有象征意味的內涵,從而表達作者對于社會或者人生的某種看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引入當代藝術可以刺激學生產生對現實的聯想與思考,從而賦予學生更多的時代性,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讓學生在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體會人性的內涵。這也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提出的內在要求。
二、當代藝術引入高中鑒賞課的思路
1.合理選擇素材,引入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理論明確指出了當代藝術與當代文化之間的一些內在聯系,而當下一些高中美術教材與新時期的藝術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涉及當代藝術的內容比較少。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引入當代藝術符合時代教育的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適當引入當代藝術素材,并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十分重要。在引入當代藝術素材時,教師要合理選擇素材,避免一些現階段學生無法理解的作品,應該多選擇一些與青少年生活有關的、具有一定藝術內涵和藝術影響力的當代藝術作品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當代藝術作品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的教學價值。如蔡國強的《火藥》、徐冰的《文化動物》、杜尚的《泉》等,引入這些當代藝術作品,不但會為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藝術視野,提升藝術鑒賞能力。2.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引入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具有新穎性和前衛性的特點,很多當代藝術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自成一派,只有不斷改變角度,才能更好地對當代藝術進行鑒賞分析。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應該結合不同的教學手段,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鑒賞藝術作品的能力。如,在鑒賞Alexander的作品《蝴蝶》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從體驗式教學手段入手,讓學生針對藝術作品的圖像、光線、特定空間結構等進行感官分析,從而讓學生立體化地對藝術進行直觀鑒賞。在這種體驗式的代入感下,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展開多角度的鑒賞,從而得到不同的藝術體驗。在鑒賞JosephBeuys作品《如何對一只死兔子解釋繪畫》時,教師可以采取對比教學方式,先讓學生了解JosephBeuys的人物生平經歷,通過對作者的生活經歷、光怪陸離的藝術行為和美術創作方法進行對比,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解讀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諷刺意味,懂得如何利用當代藝術的眼光看待美術創作與創作者。
傳統藝術在美術教育的融合研究
在當前利用傳統藝術,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時,要堅持從文化融合與藝術生長等角度,培育學生綜合認識高校美術教育體系,從趣味、技藝和個人情感體會等多個層面來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美術教育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創作技能、美術知識,以真正實現美術創作的價值觀理解與情感表達。本文將結合《美術教育學新編》一書,分析傳統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融合問題,探索傳統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融合價值與融合路徑,以期為當前提升高校美術教育質量提供有效參考。由尹少淳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的《美術教育學新編》一書,主要以美術教育學為研究對象,從喚起記憶和進行體驗開始課程的學習、向學習者提供完成美術教學活動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全面而深入地帶領學習者學習美術教育知識與技能,推進學習者向職業高峰發展等多個角度對美術教育學進行了全面論述,提出了完成美術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認識美術教育演進的規律、美術教學的方法與模式建構和課外美術教育的類別與方法等多種觀點,為當前持續創新和優化高校美術教育體系提供了有效借鑒。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理論豐富,論述完善
該書研究內容豐富,通過對美術教育的內涵與分類、影響美術教育發展的因素和美術教學的方法與模式建構等理論內容進行詳細論述,形成了完善的研究體系。當前,傳統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融合應用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偏重傳統藝術教育,缺乏學生審美素養與美術創作興趣的合理指導與培養。從教學內容與重點看,當前在開展高校美術教學培育時,采取以知識技能教育為主,忽略了學生審美體驗的培養,對學生缺乏應有的美術人文素養教育,影響了學生的美術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美術教學評價機制單一,偏重學生對美術創作技巧的掌握與理解,缺少學生傳統藝術審美思維與人文素養的塑造與培養。特別是在一些高校,僅以選修課的形式來組織開展美術教育,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規模不足,影響了傳統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實際融合成效。
二、主題明確,框架完整
該書研究主題明確,始終圍繞美術教育進行研究,通過從入門、基礎、拓展3個部分對美術教育進行系統論述,為讀者掌握美術知識及實踐技能提供了科學指引。在高校美術教育過程中,為實現傳統藝術與美術教學的最佳融合成效,需要重點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重視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鑒賞技巧與繪畫能力。需要對傳統藝術進行合理挖掘,引導重視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鑒賞。從教學本源看,開展高校美術教學,并不能簡單培養學生的繪畫創作技能,要重視利用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的繪畫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繪畫質量。其次,要重視培育學生的繪畫意識,通過切實改善學生對美術教育、傳統藝術的學習認知,全面提高學生的繪畫創作水平,使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最后,要引導學生從內在規律視角理解傳統藝術,引導學生將藝術審美、美術鑒賞與審美表達等多種理念融入繪畫作品創作,通過借鑒傳統藝術蘊含的情感張力與生命靈性,促進傳統藝術有效融入高校美術教育實踐。
三、聚焦實踐,指導未來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審美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該文從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出發,剖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存在的三個問題:學生美術功底較差、課程設置與課堂內容不夠合理、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根據發現的問題歸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三點建議: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拓寬美術教育渠道,以期通過研究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對策,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美能力;學前教育
審美能力是一種藝術鑒賞能力,是感受、鑒賞、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開始注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開始從孩子的學前教育抓起。而審美水平是感性認識事物的基石,這也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要順應時代的潮流,結合生源的實際情況,優化美術課程設計,積極探索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對策,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職教育類人才。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意義
美術課程是教育類專業中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美術鑒賞力及美術創造力,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課程。文章通過調研、分析北海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索影響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因素,并研究合理的美術教育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確保高職院校能培養出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具備較高審美素養的專業人才。文章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水平出發,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和作業情況,分析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探索影響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共性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筆者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分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促進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供新思路;同時,探索提升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新途徑,以期為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文獻綜述
美術教師工作小結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身業務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鑒賞能力、創作能力。閱讀報刊雜志,學習教育理論,把握教育動態,了解教育信息、總結點滴經驗。回顧這一階段的工作,雖有酸甜苦辣,付出了許多許多,但值得欣慰的是,學生在思想和學習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一、課堂教學方面:課堂是教與學的主要場所。我踏實鉆研教材,設計好教案,采用各種適合兒童心理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觀察、思維、鑒賞能力有所提高。具體體現:
1、以興趣為主線,優化課堂教學。如:我采用音樂感染法、故事誘導法、展示畫面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興趣。
2、以媒體為中介,強化課堂教學。緊跟時代步伐,我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媒體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至使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情趣高張、思維活躍,教學質量有了提高。
3、以評價為宗旨,深化課堂教學。采用多種形式進行作業展評。如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說畫、寫畫的作業形式駕起美術課與語文課相聯系的橋梁,豐富教學內容,以畫、話、文為基點,激發學生審美情趣,調整學生繪畫心態,開拓學生創造思維,使學生形成愛繪畫的內驅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促進學生發展。為了讓新學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接受新的老師,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及時加以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4、以反思為手段,促進個人成長。本學期我積極撰寫論文、反思并發表在校園網和縣課改網上。
民間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的作用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行,美育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重視。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僅憑書本中的知識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困難的,有學者提出將本土文化資源運用于高中美術教學。岳亞鑫在《寧夏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本土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鑒賞教育的結合,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本土文化資源是高中美術鑒賞教育的有效載體,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也為本土文化資源的推廣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二者相輔相成。和秀谷在《納西族東巴字畫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指出:地方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結合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美術素養,而且可以豐富高中美術課程內容,傳承地方美術資源,可以實現高中美術課程改革要求的“要讓學生理解、傳承、熱愛中國優秀藝術的價值和意義”。諸多學者對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機結合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是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在這樣的趨勢下探索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相結合的路徑,將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一、民間文化資源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可行性
1.高中美術教學中現存的問題。目前,高中美術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尋找全新的教學方式是當務之急。首先,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學生的美術學時不足,美術基礎相對薄弱。因此,高中美術課程教學從開始就面臨銜接難的問題。其次,課程設置相對單一。現有的高中美術教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于美術特長生專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另一部分則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程。對于美術特長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主要練習繪畫的各種專業技巧,但忽略了提升審美能力;而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程則相對空泛,學生難以從美術鑒賞課程中獲取深層次的美術知識。最后,高中美術課時與教材不匹配。高中美術教材的教學大綱要求的總學時在部分學校的實際教學中達不到要求,難以保證足夠的學時。2.民間文化資源的傳承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文化資源的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傳統文化與信息時代產生了一些矛盾,某些傳統手工技藝在今天瀕臨消失。不過,自從我國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受到了各界的重視。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如今面臨一些問題,學生對于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地方的風俗習慣等不夠了解。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與民間傳統技藝都將瀕臨消失,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3.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的契合之處。文化資源,是相對于自然資源的資源形式,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人類文化中能夠傳承下來的可以利用的那部分資源與形式。就我國的文化資源來說,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資源,如剪紙、年畫、皮影、民居、刺繡、服飾、印染等,而這些文化資源大都與美術有關,繪畫、雕塑、書法、建筑、工藝等,都屬于美術研究的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豐富的民間文化是美術教學的鮮明載體。基于美術教學和民間文化二者緊密的聯系,教師應該尋求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方式,提高高中美術的教學效果,以弘揚民間文化。
二、民間文化資源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具體路徑
1.教學滲透。教師要將民間文化資源融入高中美術教學,了解本地的文化資源。山東省已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美術項目包括剪紙(高密剪紙、煙臺剪紙等)、泥塑(聶家莊泥塑、惠民泥塑)、面人(曹州面人、曹縣江米人)、柳編(博興柳編、曹縣柳編),以及石雕、木雕、核雕、葫蘆雕刻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將學生身邊的這些傳統技藝融入教學。如,《中國美術欣賞》中的第十六講,教師就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這些傳統技藝的相關制作視頻,讓學生熟悉并產生興趣。教師要注意在講解這些傳統技藝的同時,向學生傳達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石雕不同紋飾的寓意,面人的造型代表了什么,藝術品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等等。這些都是民間文化與美術的契合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另外,教師還要拓寬視野,將其他省市的代表性民間美術項目帶入課堂教學,如北京的鼻煙壺內畫、內蒙古的蒙古族刺繡、江蘇的蘇繡、四川的蜀繡,等等。以各省市的刺繡技藝為例,刺繡講求配色、手工技法,教師可以將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刺繡技藝整理出來,以課件形式向學生介紹來自不同地區刺繡的不同色彩特點和刺繡針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查閱一種刺繡的具體資料,在下節課上讓各組學生進行展示。在自主學習、自由展示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并將其整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刺繡藝術,了解了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以及其他門類刺繡的區別,以及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多種刺繡手法,從而快速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以上教學方式主要針對民間文化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美術類別,因其都是手工制作技藝,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快速了解。推而廣之,讓學生了解全國各地不同種類的民間文化資源,可以在課堂中營造藝術氛圍,擴大學生的美術鑒賞視野,而不是局限于課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合理運用各種現有的條件,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在各個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2.實地參觀。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無形的手工技藝,具象的民間文化資源則更好利用。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只是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這些藝術原本存在的時空。各地的博物館和各種藝術展覽擁有豐富的古代文物、斑駁的歷史痕跡,包括陶器、玉器、漆器、彩塑以及各個朝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其中的歷史氛圍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古代美術的魅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聆聽講解員講授這些工藝品的歷史來源與藝術特點。這樣的學習機會較少,學生的印象往往會更加深刻。此外,教師在教授學生如何鑒賞這些古代藝術品時還應留下一些問題,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博物館定期會有關于文物或書畫的展覽,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去觀看。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學生身處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之中,更能感悟其中的奧妙。多參觀各類展覽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鑒賞視野,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在講解園林建筑藝術時,教師要突出南北方園林建筑的差異。如果不能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制作小模型的方式展現園林的特點。如,北方園林講求格局結構,園中建筑排列嚴謹有序;南方園林則水石相印,布局自由。教師可以將喬家大院與蘇州園林的縮小化模型搬到課堂,讓學生通過直觀觀察了解南北方園林建筑的具體差異,欣賞兩種園林風格的不同魅力。3.組織講座。高中美術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只有教師的指導遠遠不夠,教師在很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并不完善。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如,教師可以請石雕、木雕、核雕等傳統美術技藝的傳承人,為學生講解技藝的歷史來源、傳承現狀。講座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美術教學的效果,而且可以讓這些傳統技藝走進校園,讓學生深入了解并產生興趣。這是傳承民間文化的有效方式,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組織傳統技藝講座,還可以舉辦鑒賞類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讓學生感受美術的魅力,這比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圖片的教學效果更好。4.組建社團。除了上述短期活動,教師還應該在校園中為學生營造學習美術的良好藝術氛圍。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應該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校園中建立各種美術社團,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美術活動,如國畫、油畫、水彩、書法、雕塑、剪紙等,并邀請一些專業人士指導學生,為喜歡美術的學生創建一個平臺,這也是學生在課業之余的一種放松方式。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舉辦校內展覽,讓學生在課外也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這些美術社團是以民間文化為基礎建立的,在長期接觸中,學生會在其中發現自己喜歡的美術項目,從而為民間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高中美術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當前,高中美術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之間具有契合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在高中美術教學創新實踐中,嘗試將民間文化資源與日常教學環節有機結合。二者的結合不僅表現在物質和行為層面,而且表現在精神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過程中,完善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融合之道。
高中美術教學研究論文6篇
第一篇:高中美術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摘要: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是高中美術教學現代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多媒體技術以自身的獨特性,將美術作品生動、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也有助于提升美術教學質量。基于此,該文就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為美術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多媒體技術;應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以及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發展的環境中,教育領域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獲得了多樣化的發展,其中多媒體技術以自身的獨特性,備受教師的青睞。尤其是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開展高中美術教學,成為教師思考的重點。
一、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意義
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得知,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具有以下優勢:首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具有局限性,而高中美術教學內容往往繁多,在以往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無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并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了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如,教師在講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圖片與視頻,為學生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同時,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拓展,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美術視野,使高中美術教學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其次,營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打造了理想的視覺媒介。相較于以往高中美術教材中美術作品圖片篇幅小、畫質不佳、欣賞性差的弊端,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美術作品進行準確、清晰的展示,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視覺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與對美的追求和感知。如,教師在《阿爾諾芬尼夫婦像》(82厘米×60厘米)鑒賞教學中,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畫中的景物清晰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充分地欣賞和理解作品,這是以往教學方式無法實現的。
現代大學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分析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的有關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進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實施現狀,分別對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進行了詳細調研,以發現不足,進而彌補完善來推進我省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建設。調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辦),分為三種方式:問卷、訪談、聽課,具體針對公共藝術課程門類設置、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課程內容、課外實踐、師資狀況、學分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自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雖然目前在全國985、211重點高校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規模,仍然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滯后、應付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內在邏輯性
根據對我省上述幾所高校的調研發現,我省絕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都是有關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文學六大類,其中85.6%以上的學校都只是理論課程,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藝術實踐(或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切實使學生走出理論課堂走進校樂隊、器樂技能實踐訓練、校合唱隊、校戲劇團、校合唱團等團體,但是在這14.4%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比例嚴重失調的現狀。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在結構設置缺乏橫向及縱向的邏輯性,97.8%以上的學校都把公共藝術課程規定進了全校通識平臺限選或任選課程中,僅有2.2%的高校把《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歸為通識平臺的必修課程,其余六門課程以及更多課程分別為限選課程、任選課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級修完教育部規定的2學分,46.4%的高校是每學期滾動開設,29.1%的高校是規定課程分別于春、秋季學期滾動開設。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無論是以一年修完還是滾動開設的方式,都會造成在選擇稍有難度的任選課時,例如:《交響音樂世界》或《油畫賞析》每班會出現修過《音樂鑒賞》或《美術鑒賞》有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和毫無音樂、美術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這種每門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平等性,導致了課程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性,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層次。
二、教學內容單一性
在對學校文、理、工科學生抽樣聽課中發現,大部分的高校在課堂講授內容上都偏向于對經典音樂、繪畫作品的賞析各時期流派的演進等傳統知識,講授的都是大多是權威性的評論,缺乏引導、啟發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如何鑒賞“美”的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因人設課”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設置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涉及領域范圍較窄,缺乏運用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審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以及中原地區特色精品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甚至有些高校呈現空白的狀態。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既有辱傳承、發展歷史的使命,更使藝術教育與民族民間脫離了最本質的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同時喪失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開設課程門類較少
新時期素描課程教學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注意基礎素描教學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礎教育中,在強調學生實踐技術訓練的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在課程開始階段就應通過鑒賞、研究、分析優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決不可重實踐而輕理論;要提倡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意識,對學生的藝術個性要進行精心引導,決不能機械地為學生制定“依樣畫葫蘆”的標準.
論文關鍵詞:基礎素描;藝術素養;理論知識;中國傳統美學;藝術個性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素描練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客觀對象,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錘煉藝術語言,提高造型能力.對于每個學生來講,無論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素描練習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曾指出:“素描是繪畫、雕刻、建筑的最高點,素描是所有繪畫種類的淵源和靈魂.”19世紀俄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說:“素描是一切的基礎,是根基,誰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礎性的一面,也具有單獨作為一種繪畫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在學院美術教育中,素描因為其基礎性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存的教學模式存在著許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基礎,不利于學生創作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不足甚至認為素描枯燥乏味,教學效果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會對各個層次、不同專業的美術人才的需求激增,美術教育急速擴張,從而人校新生的總體專業水平有所下降;基礎素描課程的課時量有所縮減,教師在學生個體上花費的教學時間明顯減少.面對這樣的困境,當務之急是對素描課程的教學理念進行調整,拓寬現代基礎素描教學的思路,給乏味的基礎教學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別的畫種一樣成為獨具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基礎素描架構起良好的知識體系.這是構建現代素描教學模式的根本.
1、從藝術素養入手強化學生的藝術觀念
在素描基礎教育中,在強調學生實踐技術訓練的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傳統的素描教育偏重實踐而輕理論,只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學生也往往把技術水平作為衡量自身素質的標準,非常漠視理論水平和藝術素養的提高,甚至以為“技術”與“理論”之間是相悖的.過分專注學生的技巧性訓練,不利于開闊他們的眼界,容易使他們對一些藝術產生成見甚至抵觸和排斥不同類型的繪畫形式,導致他們以自己所學到的具象寫實和傳統理性思維來衡量各種繪畫流派從而產生錯誤.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繪畫課課后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