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9:3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繪畫藝術鑒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新課標下,高中教育不再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強調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新課標也對高中美術鑒賞課做出了重要的改革,重點強調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思維。在此要求下,老師只有善于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及美術大家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培養學生的鑒賞思維能力。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關于培養學生美術鑒賞思維的教學方法。
一、了解過程,引導創新
老師引導學生鑒賞一幅美術作品不僅僅是欣賞它的外在畫面,而是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時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在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之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對作品進行在創新,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美術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蒙娜麗莎》這部經典作品時,我先為學生講解了這幅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這部偉大作品的作者——達·芬奇。我為學生們講到《蒙娜麗莎》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非常強調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對人的力量的贊美,反對宗教以某種方式束縛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達·芬奇,他在創作《蒙娜麗莎》這幅在作品時可謂是精益求精,從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顰一笑都精雕細琢,達·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煙霧狀筆法畫出了這幅經典作品,讓人對蒙娜麗莎耐人尋味、難以捉摸的微笑產生無限遐想。但是杜尚在這幅堪稱經典的作品上為蒙娜麗莎畫上了兩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此之后就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杜尚也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鼻祖。就這樣,我告訴學生們我們鑒賞作品不僅僅是欣賞它的美,還要在欣賞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在創作,此后學生們也想出了使時裝模特、老師與《蒙娜麗莎》進行結合。
二、尊重個性,自圓其說
現代的新式教育不單單是學生接受知識,老師輸送知識的過程,而更加強調的是讓學生獨立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于美術鑒賞這門比較特殊的課程,老師更應該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師在鼓勵學生積極探討作品時,也要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闡述觀點,自圓其說。
例如在鑒賞《場景Ⅱ》時,我先告訴學生們現代主義不再以寫實為基礎,而是將客觀的事物用主觀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表現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個重要流派,我們鑒賞的這幅是冷抽象主義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經典作品之一。在介紹完外國現代主義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學生觀察作品并就其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一位學生回答到:“老師,我認為蒙德里安的這幅作品表現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問他:“那你覺得這幅作品哪方面表現得不是特別好呢?”于是該學生回答:“雖然抽象主義的特點之一是不用客觀的形象來變現作者的內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這幅作品僅僅用簡單的格子和色彩來表現他的思想,對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藝術的人來說很難欣賞這種藝術的美,更不用說走進作者的內心了。”聽完學生的敘述后,我點評到:“同學的評論有理有據,確實有許多人認為抽象藝術就是亂涂鴉,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繪畫語言限制在垂直線和水平線,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創作時對每一種色彩的選擇以及線條的勾勒都是經過思考和精心組織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當時的背景來了解作品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樣只要你們有自己的理由,我也會尊重你們對作品的看法。”
老師通過美術鑒賞課,讓學生賞析各種名作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欣賞作品的美,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表達出對作品的真實思想。
三、作品對比,發現差異
美術課堂鑒賞美術作品時,有時必然會將作品放到一起進行對比,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們比較出作品的優劣,而是讓學生在進行作品對比的過程中尋找其中的差異,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點,最終提升美術鑒賞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宗教雕塑時,我讓學生們欣賞了云岡石窟釋迦佛像、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和麥積山石窟佛像,然后請他們仔細觀察這三尊佛像的外在特點有何不同。一位學生回答:“盧舍那佛面部形象與早期的云岡石窟佛像相比,明顯中國化了,看上去更加恬靜、祥和,給我的感覺更加睿智、博大、莊嚴、高貴。”我說這位學生回答得非常好,佛教傳入后,為了在中國立足,佛教從內容到藝術形象都開始了一個不斷漢化的過程。盧舍那佛所體現的氣度也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寫照,它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在成千上萬件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后來有學生補充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佛像都比較健壯、豐碩,而麥積山石窟的佛像則瘦了些。”接著又有學生發現了服飾的差異,說:“麥積山石窟的佛像,衣紋褶皺像層層疊加的荷葉花瓣,更好看,而之前的佛像衣紋有點像面條,稍顯遜色。”我肯定并贊賞了這幾位同學細致的觀察力,早期的佛像承襲印度經由涼州地區傳播而來的模式——健碩的體態、緊貼的袈裟。后來受南朝士大夫秀骨清相審美觀的影響,外貌則變得清瘦、俊逸,衣紋褶皺也由泥條式變為更富于裝飾性的階梯疊加式,世俗的審美改變了異域的造像面貌。通過對這幾尊佛像的對比,學生們不僅發現了它們的外在差異,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些內在的不同。
篇2
[關鍵詞] 影視藝術審美教育影視鑒賞教學
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影視作為最富有活力和影響力的綜合藝術,畢業論文在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具有審美認識、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獨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之一。
一、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審美作用
1.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影視藝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吸收了多種藝術因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從審美主體看,人們欣賞影視時,具有視聽共享的特點。從審美對象看,影視是以活動的形象畫面為主的時空綜合性藝術,運動成為影視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征。影視以鏡頭組接構成的視覺畫面來傳達審美經驗,它的藝術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不僅使影視的一個個鏡頭按照影視創作者的構思組接成有機的整體,化作直觀的流動的視覺形象,而且使鏡頭與鏡頭組接之后產生大大超越鏡頭本身之和的表現力和審美效應,賦予影視藝術在表現時空上的極大自由。
2.影視藝術的審美作用
影視集多種藝術精粹于一身,并以科學技術為堅強后盾,是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最大眾化的藝術。它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思想和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綜合感知能力,提高藝術審美修養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影視藝術具有審美教育作用,學生通過優秀影視作品的藝術欣賞活動,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動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啟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變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實施影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影視作品的侵蝕。影視藝術具有審美認識作用,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活動,學生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微觀到宏觀、直觀形象地學習知識,從而加深對社會、歷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認識。影視藝術具有審美娛樂作用,通過欣賞影視節目,學生得到休息和娛樂,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可見,通過學習影視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影視興趣,擴大影視視野,可以發展想象力,豐富情感,可以提高感受美、體驗美和影視分析與評價的能力。
二、影視藝術鑒賞的學習過程
影視鑒賞是指以具體的影視作品為對象,通過視聽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影視藝術的真諦,碩士論文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影視藝術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的最好途徑之一,影視藝術鑒賞在影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強影視審美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影視審美的指導是當前影視教育(特別是影視普及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只有讓學生學會應用正確的影視鑒賞方法,能夠系統分析影視的各種表現手段和意蘊、風格,才能在學生和影視藝術之間架起一座審美理解的橋梁。影視藝術這一審美客體只有經過審美主體的審美鑒賞成為審美對象,經過審美的再創造才能呈現出最大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才能最終被人們接受。
影視作品的鑒賞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影視鑒賞學習過程可分為影視審美直覺、影視審美體驗和影視審美升華三個階段。審美直覺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直觀性,體現為一種感性直觀的審美感受。影視審美體驗階段是在審美直覺階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包含許多心理因素活動,其中想象、聯想和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對影片《沙漠苦戰記》的觀摩賞析,通過屏幕上紛亂的馬蹄印,學生可以想象得到戰馬的疲憊不堪;人的腳印由清晰到一條蜿蜒向前的爬行痕跡,學生讀懂了士兵的英勇頑強;爬行的痕跡中出現了手槍和軍刀,學生意識到戰士犧牲了。可見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豐富了影片的內涵。審美升華階段,學生與作品發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這個階段存在著感知、聯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種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理解認識。
三、提高影視藝術鑒賞教學質量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影視藝術鑒賞課堂教學改革要有明確的指向:必須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審美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首位。
1.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
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擺脫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而不思的傳統教學習慣(嚴重影響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體現素質教育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打破以教師、課本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將講授式變為啟發式,將教師的“教”更多地轉變為學生的“學”,將學生的“模仿——重復”變為“發現——探索”。影視藝術鑒賞教學要多用影視形象說話,少用抽象表述,樹立優秀影視作品也是教材的觀念;可以先由學生自主學習賞析,再由教師重點講解;先由學生對影視內容質疑提問,再由教師點撥作答;先由學生就影視問題探究討論,再由教師導出概念結論;盡可能多用小組觀摩討論學習,少用大班集體授課。
2.把握影視藝術鑒賞教學的本質和特點,利用形象的影視作品說話,寓教于美,寓教于樂,喚起學生情感共鳴
從教育的角度看,影視藝術教育能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但這不是通過強制性灌輸,而是通過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留學生論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審美能力在日積月累后提高,美育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久遠的,可以使人終生受益。影視藝術審美與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放映優秀影視作品、影視片段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綜合素質是不能速成的,要靠不斷地學習和長期實踐的積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制作設備是很容易的事,而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卻非一日之功,因而影視鑒賞無論是在影視專業教育還是在普及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進行影視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要讓學生多看優秀影視作品,多比較、多思考,從中受到啟發,學會欣賞作品、解讀作品。
四、影視藝術鑒賞教學中學生心理分析與調整
1.影響影視鑒賞學習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視教學,無論是影視專業教學還是影視普及類教學,無論是影視編導知識的課程教學還是影視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放映影視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學生在觀摩這些教師精心選擇的教學材料時,卻常常偏離學習目標,被精彩的影視世界所吞噬,背離了觀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應”的影響。電影觀眾學認為電影受傳時存在一種“影院效應”,電影院的觀賞環境使觀眾進入“夢境化的現實”,醫學論文同時觀眾還有一種追求影院氣氛,追求共賞的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視教學中“放片子”,一個班的學生同時注視著電視熒屏或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這種學習環境與電影院放映環境極為相似,如果任課教師調控不利,學生很容易受“影院效應”的影響。
(2)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消遣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視本身就具有教育與娛樂的雙重功能,其中消遣娛樂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視的娛樂功能能夠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對緩解學生工作學習壓力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學生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尋找影視提供的娛樂,學生在觀摩影視作品時很容易受娛樂心理的影響也就不足為怪了。
2.學生鑒賞心理調整
影視主要通過視聽訴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復雜的感情和理性的綜合過程,必然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影視鑒賞時必然要進一步理解影視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活動和藝術態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視創作表演手法和表現手段的運用;必然要分析影視作品的體裁、風格、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都需要主觀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熱鬧的外行,進入認知主體和審美主體狀態,需要一個轉變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努力。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兩個轉變:
(1)角色的轉變——從普通觀眾向學習者轉變。擁有一定生活經驗,同時具備聯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無論他文化程度如何,職稱論文能“看懂”影視是不成問題的。這種低層次的“看懂”與“審美鑒賞”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學生影視鑒賞要求影視鑒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才能進入審美層次的鑒賞,沒有一定的聲光電、色彩、構圖和造型知識,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素養,會影響學生對影視的全方位鑒賞。這是由影視的綜合性決定的。
(2)審美模式的轉變。傳統的也是大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學生影視鑒賞應從這個窄胡同中走出來,重視影視其他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藝術表現方式(蒙太奇、長鏡頭、空鏡頭、主觀鏡頭、結構、細節、畫面、聲音、色彩、光效、氣氛渲染、運動、節奏等)的鑒賞,才有可能全部解釋影視的表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視藝術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因為只有通過影視手段的運用才能使影視內容得以充分表現。
3.影視鑒賞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盡可能減少“影院效應”和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教學中播放影視作品時應注意:
(1)目的明確,有問有答。讓學生明確觀摩的目的所在,要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去看、去思索。觀看后,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例如為了讓學生對影視中人物性格化語言的審美價值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欣賞電影《巴黎圣母院》。播放前,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哪些對白生動地揭示了與吉普賽女郎艾絲米拉達有感情糾葛的四個男人的性格特征?每人的個性特點是什么?觀看中,學生眼、耳、手、腦并用,邊看、邊聽、邊思索、邊記錄;觀看后,分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最后由老師啟發提示,得出結論。
(2)宜短不宜長。選取的影視素材和播放的時間都應體現宜短不宜長的原則。播放影視片斷過長時,一些學生開始時還能帶著問題去觀賞,時間一長,大家往往抵擋不住影視作品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視所營造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3)兩遍播放法。第一遍讓學生“隨心所欲”,滿足“視覺的渴望”,新鮮感過后,再看第二遍開始認知學習。在播放前簡述故事梗概,主要情節等,英語論文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播放中是邊播邊講還是播完后再討論講解呢?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后者,如果需要可以重播片斷。播放過程中應提醒學生不要過于“專心”情節,應學會“分心”,善于走進去,又要走出來,變被動為主動。
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深刻領會素質教育的內涵,認清時展所賦予影視藝術教育的神圣使命——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進而激發他們的人文追求,使大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保持主體性、獨立性、開放性,心靈世界更廣闊、更深沉、更豐富、更美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認識要伴隨影視藝術鑒賞教學過程的始終,并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范.美育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黃琳.影視藝術——理論簡史流派[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 現代社會 學生 自身素質 藝術素養 自身培養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1 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要求
當今的藝術世界是一個充滿挑戰、矛盾、抗爭和變革的世界。處于這個歷史時空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也正以多元的價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態變化策應著洶涌澎湃的文化沖突、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和起伏跌宕的藝術思潮。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在時代的文化大潮和中華民族后代的學習與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發展與生存關系到我們傳統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繼承與創新,所以,無論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教育者,還是學者,都必須擔負起這個傳統文化體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國傳統繪畫教育的當代性具有更為正確的理性分析。
審視20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幾經沉浮,在近代內外交困的中國政治現狀中,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深受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隨之而來的狀況則是廢除傳統,質疑教育。于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教育開始模仿西式教育而進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藝術教育模式,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根本被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這一狀況的改變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藝術上有著真知灼見的進步藝術家們并沒有為之而消沉,他們主張“以15世紀以前的中國畫”為體,“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我國之短”這一理論來繼續著中國畫教育的“新文化美術”之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傳統水墨為載體的中國畫教育,開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創造方法為標志的“85美術思潮”為教學主體思想。
面對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致力于解決現當代文化思潮多元發展下的傳統文化弘揚發展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高校藝術生對于自身藝術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的特殊使命和意義,為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養,廓清藝術發展思路作一份貢獻。
2 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
傳統繪畫思想是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必由之路。中國傳統文化在21世紀有非常大的潛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師既要把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又要保持教學的穩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據性,讓學生學有所長和學有所依,從而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怎么看待傳統,也是藝術教學中要明確的問題。藝術的發展只有根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創新和發展,所以傳統并不會束縛學生的創造,反而會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對教師培養好學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別是對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這就需要老師在傳統藝術教學中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進行精心設計,其具體參照表1。從舉措一覽表中可見,評價內容從評價項目、評價方法兩方面來展開。其中,評價項目包括多讀書、廣聞見、有胸襟、勤習苦四項;評價方法包括靜態分析、形成性評價、動態分析、終結性評價四種。靜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藝術論文寫作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論文寫作水平),藝術批評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水平(廣聞見:即通過多讀多看多聽所思考來提高藝術批評水平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能力),道家哲學思想與現代藝術創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的互補之處來加以融合),作業數量及藝術作品質量的通過率(勤習苦:即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藝術作品質量),即在特定時空現實狀態下的評價為靜態評價;同時,更重要的是動態評價,即對被評價者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注意學生的發展,動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文化水平),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方面(廣聞見:即通過多看多聽增強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的能力),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有胸襟:即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加大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專業技能水平(勤習苦:即通過勤奮苦練促進專業技能的增長)。
形成性評價指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提供頻繁信息反饋而進行的評價。①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所學生需讀的書有:古今論畫之書(如各種畫論等書籍)、金石碑帖、古人詩歌、筆記小說四部分;開闊學生的見聞: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繩墨(規矩)、習俗之移人(群眾需要)、師傳之墨守、氣質之褊弊、家法之淵源、物理之探究(造化與事物之規律)、地壤之區分(所居地區山川之不同);加大學生的胸襟:不貪浮華、輕視圖財、心無俗憂、自擬先哲(以前賢為榜樣);培養學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練習作畫)、多觀名跡、著意臨摹、到處寫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狹陳舊的成見)。
總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一門課程或一個學期結束后,為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或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而對教學結果作出的綜合總結和成績評定。②在終結性評價中,主要體現鑒定功能,以課程目標為參考。③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增加學生的勤習苦練:考察學生素質、學養、格調、文化、境界的綜合,實現量的積累;考察學生吸收、繼承、體悟、理解、分析的藝術學習態度之綜合能力;考察學生人格魅力、執著精神、謙虛為學的思想品德及行為操守;考察學生學習興趣、眼界、技能及創新的個人發展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一覽表可見:傳統藝術教育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賦予高等藝術學生的時代新要求。在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的現當代社會,各種藝術思潮層出不窮,學生學習藝術傳統必然會很好地廓清藝術發展的思路,同時更好地對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正確的鑒賞,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藝術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培養。學生在藝術技能的學習中重視傳統文化及繪畫理論的學習,能很好地將實踐技能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也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
注釋
篇4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開設欣賞課以后,美術欣賞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廣大的實驗區的老師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機遇,而美術課作為改革較大的一門學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這門融合了各種藝術種類為一體的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的綜合課程,它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我很深體會。現就本人在這場新課標改革中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談以下幾點:
1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一、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二、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2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一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3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億、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在以往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整堂課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美術鑒賞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組織學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當地的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以及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合作性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等,都是為了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4.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4.2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現代繪畫欣賞時,以著名油畫《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把臨摹好的一張全開的《蒙娜麗莎》油畫掛在教室里,雖然學生們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過這幅畫,但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大的真實的畫面,許多同學站在畫的面前,津津樂道,甚是驚奇,在學生們止不住的發出嘖嘖的贊嘆之際,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這時教師適時的向學生介紹油畫的特點和技法。介紹《蒙娜麗莎》的作者、創作年代、所表現的內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給觀賞者帶來的感受,在認真分析研究以后應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等等,使學生感到美術作品的背后還有豐富有趣的內容。學生有了學習美術鑒賞的興趣,從而為上好美術鑒賞課鑒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關鍵詞】繪畫;線條;研究
線條是構成繪畫藝術視覺藝術形象的最基本的語言,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方油畫,最初都是用線條造型。無論是最遠古的巖洞壁畫,還是現代所謂的前衛藝術繪畫,我們都能夠在繪畫語言中發現線條的存在。線條,是大自然的事實,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千萬年來啟發了人類的藝術,影響了人類的思維,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線是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線是最簡單最直接地能用來劃定范圍和組成形象的手段,是能將物象轉換出意味并能直接體現情感的符號。線條在繪畫中的具體運用,是千變萬化的,反映了畫家們的各種品性、旨趣,同時也能傳達出細膩而又豐富的意蘊和情感。
一、線條的形式
線條的基本形式是直線和曲線。直線又可分為水平線、垂直線、斜線三類。水平線常用來描繪舒展、開闊、深遠的場面,表現寧靜、平穩的感受;垂直線令人產生偉岸、挺拔、莊嚴、宏大之感;斜線則表示激蕩、運動、危急、沖突,等等。曲線有圓線、螺紋線、波線等,曲線與直線相比,具有柔和、流動、變化、優美等特征,圓轉、流暢的曲線,給人秀美、典雅、和諧的視覺美感。
二、中國畫中的線條語言
中國畫是一向強調線條的審美價值的,把線條作為造型的最基本的手段,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歷來的中國畫,可以說都是線條畫。現代著名畫家潘天壽說:“畫者,畫也,即以線為巢,而成其畫也。”在中國畫里,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干濕、剛柔肥瘦、輕重緩急、曲直暢澀……各有奇妙,傳達出無限豐富的感情層次。
中國畫的質感、明暗,也都是用線條來表現。中國畫家重線不重形,重墨不重色,以水墨線條來表達畫家的個性、氣質、人格和風度。水墨線條中貫注了中國藝術的精神。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骨法是指物象的輪廓,用筆主要指的就是線條。宗白華解釋說:“骨法用筆,就是運用筆法捕捉物的骨氣以表現生命動向。”也就是用線條描畫出圖像,以表達萬物的節律、藝術家的心靈。
在中國,繪畫理念出于文字、書法、哲學、心靈感悟與繪畫層層的融合,使得繪畫更加“綜合”起來,同時表現出詩意化、哲理化、書寫化、寫意化,等等,不斷地提煉著、升華著繪畫的智慧性和抒情性。下面就在線條是運用的比較出色的吳冠中繪畫為例對線條的藝術美進行分析鑒賞。
吳冠中《雙燕》
吳冠中的繪畫線條在傳統與現代以及中西融合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吳冠中的線,時而在風中自由飄蕩,時而又像空中迅即拂過的輕煙。在他的某些老樹作品中是用交錯重疊的毛筆線條構成的形象;在他的一些講究構圖的作品中線條把通常是正面描繪的平塊而連接起來。在這類作品中如《雙燕》及《鄰屋》,畫面上準確的直線與精致的構圖比例產生了有條不紊的排列效果。又如《小巷》的線條,走向更為奇特,使平面扭曲。這種中國式的變形更接近于歐洲的表現主義派。
三、西方繪畫中的線條語言
偉大藝術家達芬奇曾經這樣概括繪畫中的語言形式:“繪畫科學首先是從點開始,其次是線,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規定著的物體。在點、線、面、體中,線具有特殊的地位。”法國古典畫家安格爾更是認為:“線是繪畫的主角。”他的繪畫中非常重視線的運用。
眾多的繪畫大師在運用不同線的基礎上向再現生活的藝術形式演進,把線條當作再現對象特色的一種手段。例如繪畫大師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線的作用非常的明顯,運用比較清晰的線條來表現輪廓、衣紋和結構,他注重運用線條的形式、韻律表現內在的情緒,所有的線條都充滿了動感,形成一種形式趣味,強化了線條在形式中的表現力;如圖《維納斯的誕生》,畫家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的布局,充滿曲線嫵媚的維納斯與連綿不斷的線條組成上揚的頭發、隨風飄逸的紗衣產生有連續的呼應,略帶憂傷的女神在波浪起伏的線條中被充分的表現。波提切利作畫時的強烈情緒賦予每個形體以獨特的氣韻和生命,每一根線條都充滿了活力。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四、繪畫中線條的情感因素
藝術從它的懷胎之初就已經將線條作為繪畫的表現形式之一,繪畫藝術經歷了種種風格與形式的變換,線條也從原始的洞窟壁畫開始經歷了從記錄事件到刻畫物象的形體,再到完全“解放”自在地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其表達情感的功能在緩慢而又不斷的拓展之中。
看似簡單的線條竟然有著如此的情感表現力,在現代藝術理念賦予線條更多的美感和時代感的今天,當代畫家應該以更多的熱情和思考關注線條與其構成的視覺圖式,探索出更具表現力的線條來傳達我們人類多彩而又豐富的情感生活。
參考文獻:
[1]陳世雄.《線條的語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
篇6
論文關鍵詞: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通過對人的情感與心理的訓練和培養而建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包括藝術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等。
一、成教生藝術素養的現狀
成教生主觀上對藝術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從整體上看藝術素養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審美意識不強。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從促進入的綜合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藝術,造成了主觀審美意識不夠強。
2.藝術基礎知識不扎實,藝術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說出藝術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在對藝術作品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上,很多學生的表現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接受過系統的基礎性的藝術學習。
通過對某地的7所高校藝術素養教育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藝術素養不容樂觀。如會五線譜的學生只占調查人數的7.9%;非藝術類學生人學前接受過美術教育的僅占20%;在問及對自己的審美能力有無信心時,只有34.8%的學生認為有信心;21.7%的學生不知道中西方美術的區別,71.9%的學生對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目的
藝術素養教育,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實施這種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幫助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藝術情趣,從而使人們獲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1.積累豐富藝術知識。藝術是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和曲藝等門類的學科,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進步的藝術,從實際生活出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質,具有認識社會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積累藝術知識,不完全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質的問題。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某個藝術門類的豐富知識,最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該門類藝術的感受與鑒賞的正確的審美標準;廣泛的閱覽有助于較好地掌握這種標準,但大量的、零散的藝術知識不等于這種標準本身。
2.提高藝術鑒賞力。鑒賞力是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和欣賞程度,并能給予恰當的審美評判。藝術素養教育在內容上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兩個方面。二者中一個側重創造實踐,一個側重欣賞活動,途徑雖然不同,但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特別是在藝術素養教育中,藝術欣賞比藝術創造運用得更為普遍。藝術欣賞活動是藝術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低也是藝術素養高低的主要標志。
3.培養審美人生態度。審美人生態度指的是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產生的親切和悅的認同,這種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靈魂的而非肉體的;這種認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質料,因而它是自由而無羈絆的。培養審美人生態度關鍵是要有一個與萬物融為一體又高于萬物的人生境界,這就要求人們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的本質有宏觀、恰當的體認與把握,簡言之,就是要把遙遠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遙遠;把歷史看成現實,又把現實當成歷史;把瞬間當成永恒,又把永恒當成瞬間。我們對現實懷抱著一種審美的、藝術的態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艱難、瑣屑、索然就變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具體內容
1.哲學知識普及活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對青年成教生進行哲學教育,增強其理論思辨能力,有助于他們高屋建瓴,把握整體,突破各具體學科的局限,超越人文與科學認識的界限。把哲學教育作為“求美”文化藝術活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哲學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現實功利的人生意義、理想、信仰與終極關懷,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文藝鑒賞教育活動。文學藝術是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和綜合藝術(戲劇、戲曲、曲藝、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包含人們對不同時期人的生存狀況的描寫和反映,同時也體現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深刻思考,不僅能引發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夠升華成教生的人文關懷、潤澤成教生的心靈、促進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覺醒和提升。通過引導成教生進行文藝作品鑒賞,能夠讓他們領悟美的真諦,培養成教生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對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評論能力,能借助文學、美術、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將追求完美的意識滲透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3.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明,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強對我國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成教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讓學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樹立奮進圖強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動。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發展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不同民族經濟政治和地理因素等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差異,沒有民族文化的差異就沒有世界文化繁榮。通過對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對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統、全面的認識,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脈搏,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藝術素養教育已受到人們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培養目標不太明確,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充足的師資等。可以說,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仍是任重而道遠。
1.堅持整體教育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有全面的教育。藝術素養教育通過培養“會審美的人”在整體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須具有對美和善的鮮明的辨別能力。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對人的個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教育作為促使個體素質提高、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大。
2.規范教學管理。藝術素養教育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嚴格的教學要求是其關鍵的環節。藝術教學應和其他教學一樣,列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考核,并計入學分。國外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如在美國,不少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系所開設的部分課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學生可以自由選修,得到學分,而有些大學則將藝術列為必修課。
3.師資隊伍是保障。許多高校藝術方面的師資隊伍基礎相對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在有限的資源里狠挖潛力,建立一支實力較厚實、結構較合理的藝術師資隊伍。
4.開展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每年可請高水平文藝團體來校演出。倡導高雅文化,凈化校園環境,讓嚴肅、高雅的藝術筑起校園文化的殿堂。對網絡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傳、介紹,提高廣大成教生的鑒別能力。
篇7
關鍵詞:中國畫,臨摹,寫生,創新能力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繪畫藝術,以人物、山水、花鳥為表現內容,高度概括、洗練為特征,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審美規律及特殊的筆墨語言和表現技法。學習中國畫要“師古人”與“師造化”,即向古人學習,拜大自然為師,中國畫的教學從臨摹開始,寫生、創作循序漸進,在中國畫的教學中要與時俱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臨摹是學習傳統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國畫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論文,臨摹。通過分析研究前人的繪畫作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鑒賞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分清精華與糟粕,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用筆、用墨、設色及構圖的各種技法與表現方法。精心選擇好的畫本,認真“讀畫”,研讀作品的意境情趣,分析表現內容、造型語言與形態結構;進而研究用筆用墨、著色技法以及場景的氣氛渲染,在仔細分析畫面的意境、構圖、造型、色彩、技法等因素后,方可動筆。中國畫的臨摹實踐,是認識上由“心讀”到筆臨的過程,這個過程學生主要掌握造型、筆法、敷色、章法四個方面,同時領悟作品的內含與精髓,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
臨摹是中國畫學習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要逐漸地學習對物寫生,拜大自然為師,即要“師古人”,更要“師造化”,寫生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與研究表現對象的過程,也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歷代的中國畫家,十分注重對表現對象的觀察與研究。隋唐五代時期的人物畫、宋代的花鳥畫,元明清的山水畫以及現代的繪畫作品,都是畫家對生活的觀察、體驗之后的提煉與升華。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畫家,他們都把真切具體的形態描寫與意境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真選擇表現對象,同時認識、分析研究所要表現的對象,由表及里,由外到內,多角度地選擇,做到胸有成竹,有感而發。
對表現物象進行深入地觀察,是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第一步。任何對象,要表現它,首先要認識它,了解它,弄清它的特性。畫人物,不僅要研究人的基本比例結構、外貌特征,還要研究其精神氣質與個性特點等等;畫山水和花鳥,就要到大自然之中去領略,要認真地觀察與研究,了解其外部特征與內在精神以及文化內涵和寓意。這個過程的觀察首先要從整體到局部,研究其共性、個性等特征,認清其本質面貌,然后對各個細節進行分析研究,做到真正認識它。自然的形態生動豐富,但同時又顯原始、粗糙,因此,寫生的過程是一個高度概括和提煉與加工的過程,寫生時既要忠實客觀對象,又不能是簡單的直觀描繪,要表達對生活、對表現對象的整體美的感受,既要遵循自然形態的基本規律,又要調動主觀能動性,要用提煉取舍等手法,創造性地進行藝術加工,變自然形象為藝術形象,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學生可以創造性地構成畫面,既要抓住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又要運用藝術手法來表現大自然中美的形態,這種靈活的畫面組織方式不僅可以使所表現的對象變得更完整,同時也培養與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畫面的組織能力和創造能力。
中國繪畫精于形象而意味橫生,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識和美學傳統,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表現風格與特點。中國的繪畫藝術,在表現客觀世界時不是簡單地再現,也不是可視物象的真實復制,而是畫者對客觀世界“物象”的“意象”表現,意象造型使畫家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和利用形象的各種因素,自由地組織畫面。表現對象時,適度地概括,夸張和變形,同時移入畫家個人的情感、意趣、個性,使中國繪畫的寫意性、抒情性、表現性和藝術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科技論文,臨摹。科技論文,臨摹。①中國畫的審美特征是在表現物象時,既不輕視造型,也不拘泥于“形似”,而要求畫出能“傳神”的,體現審美理想“傳其真”的藝術形象,從而使得中國繪畫作品“象”有盡而“意”無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②唐代畫家張躁的這一不朽名言,概括了中國畫藝術形象創作的全過程,是中國畫家特有的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創作情態。
優秀的中國畫作品,都是經歷了由外至內,因物動情,進而由內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醞釀過程。科技論文,臨摹。所呈現的是天趣與人的精神,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自然納入自我,而自己又消融在景物之中,創造的是無我之境。在我們看到的宋人花鳥畫作品中,那些親切可愛的花與鳥的姿態以及魅力均是畫家觀察生活后的創造所得。無論是格法嚴謹的黃家體,還是徐熙的野逸曠達,以及崔白的蕭散風骨,雖風格各異,但呈現出大千世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都能使我們在這些畫中感受到理想的欲望和對生命的愛戀之情。畫面中那一筆一墨和色彩的節奏正是畫家飽滿的情緒與理想的追求,既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動,也是詩情的蕩漾。畫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山川與花卉禽鳥中,潛流著無窮的意趣與情思。
繪畫是一種創造,要透過物象的外貌觀察研究它的內在本質,畫家一方面要研究具體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集中概括,表現其內在的神韻。唐代張彥遠曰:“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③中國繪畫氣韻生動,以形寫神,不是簡單地對物象作純客觀的描摹,而是要賦予物象感情,滲入作者氣質與品格,達到“形神兼備”的最高藝術境界。
借鑒運用傳統技法,目的還是在于表現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反映時代精神,創作出有自我個性的繪畫作品。宋代郭熙飽游飫覽,“胸貯五岳”;元代趙孟頫“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吾師”;明代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可作畫;清代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近代畫家齊白石案頭養螃蟹,日夜觀察,畫出了栩栩如生、姿態多變的螃蟹。學習中國畫離不開傳統文化,脫離不了自然造化,美學思想與審美要求的與時俱進,方可以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繪畫精品。
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畫家是以即高且遠的心靈眼睛,以小觀大俯仰宇宙。中國畫家對美的觀照是全方位的,“胸有成竹”,“胸中自有丘壑”,“一氣呵成”等都是這種審美整體性思想的描述。科技論文,臨摹。中國畫的審美基礎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臨摹不僅僅是學習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要求;寫生及對自然的研究是創造“天人合一”理想世界的前提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表現力也更為豐富,中國畫的教學,臨摹是手段,創新才是目的。科技論文,臨摹。在學習與繼承傳統的同時注入新的美學因素,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畫作品。
參考文獻:
①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第20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884年6月
②王伯敏《中國繪畫史》第21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
③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第13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篇8
論文摘要: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注意基礎素描教學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礎教育中,在強調學生實踐技術訓練的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在課程開始階段就應通過鑒賞、研究、分析優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決不可重實踐而輕理論;要提倡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意識,對學生的藝術個性要進行精心引導,決不能機械地為學生制定“依樣畫葫蘆”的標準.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素描練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客觀對象,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錘煉藝術語言,提高造型能力.對于每個學生來講,無論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素描練習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曾指出:“素描是繪畫、雕刻、建筑的最高點,素描是所有繪畫種類的淵源和靈魂.”19世紀俄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說:“素描是一切的基礎,是根基,誰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礎性的一面,也具有單獨作為一種繪畫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在學院美術教育中,素描因為其基礎性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存的教學模式存在著許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基礎,不利于學生創作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不足甚至認為素描枯燥乏味,教學效果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會對各個層次、不同專業的美術人才的需求激增,美術教育急速擴張,從而人校新生的總體專業水平有所下降;基礎素描課程的課時量有所縮減,教師在學生個體上花費的教學時間明顯減少.面對這樣的困境,當務之急是對素描課程的教學理念進行調整,拓寬現代基礎素描教學的思路,給乏味的基礎教學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別的畫種一樣成為獨具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基礎素描架構起良好的知識體系.這是構建現代素描教學模式的根本.
1、從藝術素養入手強化學生的藝術觀念
在素描基礎教育中,在強調學生實踐技術訓練的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傳統的素描教育偏重實踐而輕理論,只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學生也往往把技術水平作為衡量自身素質的標準,非常漠視理論水平和藝術素養的提高,甚至以為“技術”與“理論”之間是相悖的.過分專注學生的技巧性訓練,不利于開闊他們的眼界,容易使他們對一些藝術產生成見甚至抵觸和排斥不同類型的繪畫形式,導致他們以自己所學到的具象寫實和傳統理性思維來衡量各種繪畫流派從而產生錯誤.
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技能的獲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標,強調培養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素質教育成為主流.為了強化學生的藝術觀念,教師可以打破教學常規,從源頭文化開始,把學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學習中獲得的對審美思想、美學思潮、藝術發展規律、藝術創造的特點的認識,提前到學習的初始階段或與學習過程并進,使學生一開始就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能目的明確地進行學習和研究.藝術作為人文學科的一部分,其底部應該由人文學科來支撐.學生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開闊,基礎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寬廣的美術層面上找到一個可以依托的“點”.在素描教學中,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藝術理想的實現不能只依靠技能,還需要藝術理論的支撐,更需要文化素養的深厚積淀.
2強化基礎理論教學,變“技入道轉”為“由理入道”
繪畫是一件需要動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師都喜歡在畫室里擺靜物上課.但是,一些教師極少向學生講明應怎樣觀察和表現物體,只是簡單地講一講“三大面五大調子”,就要學生開始實踐.這樣,學生由于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畫面,往往無所適從,只好迷失于畫面中,依葫蘆畫瓢,照抄對象;由于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性,對畫面沒有控制力,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產生學習上的厭倦心理.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于素描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課程開始階段就通過鑒賞、研究、分析名家和優秀學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礎理論知識給學生講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對素描逐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能從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動地把握畫面.邊分析作品邊講解理論的教學過程是極有活力的,這種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畫面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創造性地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學生的藝術個性發展
長期以來,基礎素描都遵循以寫實為主的固定教學模式,整個素描教學偏重于技術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創造性思維和個性發展的因素,從而學生在整個高等教育階段的素描學習中只知道機械地再現客觀事物,無法在畫面中加上個人的感受和想象.
個性培養是藝術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之一,而藝術個性來源于真實的個人感受,來源于個體對社會、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銳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學中,學生的作品中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個性萌芽,盡管這些個性表現得不夠穩定,但教師應該及時地把握住學生這種偶發的閃光點,不應該忽視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藝術個性進行精心引導,決不能機械地為學生制定“依樣畫葫蘆”的標準,否則,就會扼殺學生的藝術個性,學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為客觀世界的復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萬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獨具匠心的創作.在高校美術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練習基本功的同時,還應該自主地對每一種繪畫基本要素進行研究,以確立哪些要素能夠成為自己的繪畫語言,并能將繪畫對象轉化成為藝術符號,即根據內在需要去描述對象.沒有內在的觸動,素描習作只能是簡單的圖像練習,只能是一個模仿對象的過程.
篇9
一、《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內容概述
《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由喻小飛、馬曉東、趙莉蓓主編,并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該書中,作者將教學脈絡分為上下兩篇,總共十五章內容。上篇主要講解美術教學的原則、任務和理念,并介紹中西方美術教學的教育史等內容。下篇則主要介紹美術作品欣賞的相關知識,在下篇中,作者從繪畫、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幾大美術門類出發,重點講解了美術作品欣賞的意義、性質、方法和過程。該教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為基礎,在完整的美術體系基礎上總結便攜的。該教材內容新穎,其中涉及到很多當代美術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教學內容上,教材中的學習脈絡十分清晰,在介紹中外美術教育發展歷史時,將中國美術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部分,而將西方美術分為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7~18世紀、19世紀到20世紀幾個時期,這體現了美術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習者更容易理解美術的內涵和其推動美術學科發展的根本因素。
二、《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對現代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
我國常年處于應試教育背景下,在應試教育占據主流的教育環境中,美術教學也大多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不易于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提高和培養,也不符合當前社會對美術領域人才的具體需求。美術教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結合的一種特殊學科,現代美術教學強調學生和老師在學習活動中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依托的。為了讓學習者能夠在美術學習中收獲情感體驗和知識,教師不僅要擔負好知識傳播者的角色,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的靈魂--作者的創作思想深入了解。這就要求在美術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能夠在學生學習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能夠在美術鑒賞和美術科目學習中將美術化為自身的素養。
更加具體的美術學科教學目標要求,意味著傳統的美術教育已經無法完成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我國現用的大多數美術教材,都是以美術學科理論基礎知識傳授為主編寫的。這些教材偏重于幫助學生梳理美術學科基礎知識脈絡,讓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美術基礎。這些教材雖然在美術教學中也是必要的,但卻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美術鑒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由喻小飛、馬曉東、趙莉蓓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在開篇中就明確指出,要研究美術教學,首先要探討美術教育中相關概念教學的目的。在這一宗旨下,該教材注重討論了美術教學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條件、美術教學論文鉆屑、美術教學實踐等問題,這些基礎性問題不僅囊括了美術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還讓學生將美術知識和這些知識的具體應用建立了聯系。
《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這本教材,直面當前美術教育重技巧、重理論而輕視情感教育的現狀,加大了對學生情感與文化知識能力融合的訓練,不僅有益于激發學生的美術科目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思維辨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的互動教學模式評析
編者在《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中專門強調,互動,即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和互相影響的過程。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特殊情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與個性,進行針對式的優化教學。這樣一來,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就可以有效地融合。這種模式的教學核心在于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與合作。為了成功實現這一核心要求,教師需要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前設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篇10
審美教育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本應是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兩個不可偏廢的組成部分,猶如人們兩條腿不能偏廢才能平衡地走好路一樣。然而,這些年來由于教育應試化傾向越來越突出,美術教育中“重技輕藝”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與當代美育倡導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素質,陶治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相距甚遠。
首先,中小學招聘美術教師過程中存在“重技輕藝”現象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老師,筆者2001年從北方到南方,先后在江蘇、廣東等地的一些學校(包括公辦、私立中學)參加過幾次美術教師的應聘,近幾年也幾次參與過現任學校美術教師的招聘錄用工作,就我看到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應聘者還是學校都存在著嚴重的“重技輕藝”的現象。從應聘者這方面來看,應聘者往上遞給學校的材料很簡單,無非是本人精選精制的作品集,以及作品或論文的獲獎證書(至于作品的真偽無人知曉,但可以贏得校方提供考核選聘的機會),其呈現的概念似乎只有一條:我是來教學生畫畫的。就學校而言,校方先審閱應聘者的材料,然后組織該校美術教師參與安排考試事宜,限時畫一張四開紙規格的素描(偶爾有的學校會加試色彩繪畫),最后再由學校美術教師及校方個別領導將應聘者的畫放在一起,從專業技能及畫面表現方面來敲定誰可錄用。這時候,校方呈現的概念也很簡單:我是選教學生畫畫的。至于應聘的美術教師藝術修養怎樣,美術理論知識、人文底蘊如何,教學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都不予考查,全憑一幅畫來定乾坤,哪怕應聘者大字不識幾斗,只要能從技術層面輔導學生畫畫就可以了。這種單純的認定和選拔方法與國家《美術課教程標準》和《藝術課標準》是相偏離的。《課標》中,“審美”一詞被反復強調,美術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格。在美術教師的招聘問題上,僅憑一幅畫的好壞來定奪教師的錄用,一俊遮百丑,又如何能保證《課標》的貫徹實施呢?
其次,中小學美術欣賞課上存在“重技輕藝”現象
這些年來,由于招聘美術教師時重技輕藝,導致許多美術欣賞課“缺質”現象已司空見慣。據了解,現在有些美術教師看到教科書上有欣賞課,往往就跳過去不上;即使上了,也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如:這幅畫是誰畫的,畫面上畫的是什么,用的是哪些畫法,畫家有什么樣的故事等。或者,干脆按照教材的文字照本宣科,根本不考慮教學的環節,沒有課題的導入,展開,深化與總結,更沒有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分析、感受、表達,沒有教師的切實感受,使得欣賞教學呈現一種浮淺的表面化傾向。作品深層次的東西,如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所反映的審美特征,以及作品誕生的文化背景等要素則往往很少涉及。這不僅反映出教師對美術欣賞課在思想認識上出現偏差,教育理念滯后,沒有認真備課;同時也說明許多美術教師在大學期間重技術輕理論,致使自身專業水平不足,藝術素養及藝術理論知識匱乏。進入中小學任教后,在需要大量理論知識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就顯得促襟見肘,先天不足,對美術鑒賞和美術史缺乏一種全盤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體驗。因此,學生常常無法獲得將美術欣賞的內容與自身生活體驗相融合的共鳴與啟迪。學生本應通過作品的欣賞在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得到思想情感的升華與精神的愉悅。然而,教師空洞機械地講解使學生在欣賞學習中變得索然無味。甚至,有些美術教師對美術史的概念和理解存在著錯誤和主觀傾向。如在講授中國山水畫時,錯誤地提出“山水畫起源于唐代”,講明清文人畫時,主觀上把文人畫定義為“是地主階級沒落的腐朽的藝術”的定論。因此,學生在欣賞課上不僅得不到教師的正確指導,反而還會使學生的審美取向產生誤導。這些年來,一些美術教師長于繪畫技術,短于美術理論及美術史的素養;長于技能的輔導,卻短于講課語言的表達及教學環節的駕馭,這個問題已經非常突出,致使美術教育中的欣賞內容在許多學校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