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繪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繪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篇1

語文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繪畫技巧,從形象思維的角度出發,將語言課堂教學融合進繪畫,讓學生在繪畫的同時,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通過繪畫激發學生的熱情 

學生的能力往往是從興趣開始激發。沒有興趣而強迫學習,是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通過教育學家的研究和教師的實踐,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是任何一個學科都要在教學中倍加關注的。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枯燥的說教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更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了,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來,繪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通過繪畫,將小雞的腳印用竹葉畫出來,小狗的腳印用梅花畫出來,小鴨子的腳印用楓葉畫出來,小馬的腳印用月牙畫出來。這樣,學生們首先會非常有興趣地投入到教學中,先畫畫,然后,通過繪畫來進行課文內容的學習。通過繪畫,語文教學被引入到形象的教學情境中,同學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整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彩色的小雞等小動物的腳印。 

教師問:這都是哪些小動物的腳印啊?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注意力集中在了課堂上。 

教師問:誰來說,這些小腳印都像什么? 

學生們有的回答說象梅花,有的回答說象月牙,有的回答說象竹葉,等等。 

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氣氛非常活躍。 

教師問:哪位同學想畫竹葉、梅花、月牙呢? 

學生迅速拿出畫筆,畫起畫來。很多同學在繪畫中感受到了文章中語文描繪的美感。 

2.繪畫能夠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 

通過繪畫,低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始終是學習的難點和重點。通過繪畫,識字教學的難度被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被提高了。 

以低年級在識字中遇到的太陽、眼睛、牛、車等字的學習為例,通過講解,教師利用繪畫加以輔助,通過形象的圖形呈現,同時教給學生筆順和筆畫,字的主要特征被快速地記憶,而且印象深刻。 

3.繪畫能夠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文字相對于回話來說,是抽象的。直觀的畫面是形象的,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抽象的書面語言比起學習形象的繪畫來說,難度要大。學生必須提升感悟和想象能力才能逐漸適應這種學習要求。低年級學生一開始是難以達到迅速接受和認知知識的。借助繪畫,不僅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適應語文知識點的掌握,也能快速適應語文課堂教學。 

我要求學生在畫畫的時候,同時感悟課文內容,而且在動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畫的時候,其他同學還可以評論。通過手腦并用,既鍛煉了腦部神經,又提高了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樂在其中。 

4.通過繪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如大海一樣,擁有豐富的內涵,學生的發散思維在語文學習能力中十分寶貴,只有具有發散思維和創新的思維,才能對精美的文字包含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結合知識素材,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繪畫的教學設計對于訓練的能力拓展來說,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最后一片樹葉》一文的學習,講述的是一片樹葉因為害怕秋天到來后要爛掉,不愿意離開,但是聽到小鳥說,飄落下來以后會回到媽媽的懷抱,就高興地飄了下來。但是,樹葉落下去,真的能回到媽媽的懷抱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問題畫出來,圖畫中,大樹的腳下有很多小樹葉躺在地上,有的學生畫的是綠油油的,學生說他們在玩,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樹葉的對話,故事的后來發展等等,各種想象力會被激發出來,可見繪畫的魅力多么強大。 

篇2

【關鍵詞】簡筆畫;語文教學;合理運用

簡筆畫屬于美術教學和兒童繪圖的范圍,但是隨著我國教育體制不但改革,到目前為止,簡筆畫已經被應用中小學各科實際教學當中,把這種用簡單線條勾畫的板書和教學語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稱之為教學簡筆畫,相關實踐證明教學簡筆畫,能很程度上加強語文教學的豐富性,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但我國對簡筆畫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結合理論實踐,就簡筆畫在語文板書教學中的應用進深入分析,具體如下。

一、簡筆畫和傳統媒體的異同

語文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要想學好語文必須營造良好的視覺信息。國內外相關學者一致認為,教學課堂中營造視覺符號的真實性和學生學習效果有很大關系,并不是簡簡單單是或者否的關系,而是呈現一個正態分布的曲線關系。越接近事物的現實或者到達事物抽象的極端,其教學的視覺表現力都會降低,從而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相關研究表明,在一個規定的環境中,如果教學的圖片或者事物過于真實,就會對知識的傳播和學生學習產生一定干擾,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應用實物、動畫、錄像等一些輔助配媒體進行教學。這些信息通過特定的交流方式進行呈現。而簡筆畫和實物、動畫、錄像相比并不需要做充足的課前準備,只需要在教學中邊教邊畫即可,使得簡筆畫教學更加具有吸引力。相對而言,簡筆畫雖然缺少繪畫的藝術和信息時代的氣息,但是卻可以對生活具體實物所具有的特征進高度概括和提煉,從而激發學生事物的想象,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二、簡筆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簡筆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豐富教師教學的有效途徑。利用簡筆畫教學不但能擴寬教學知識信息傳播的渠道,同時完善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

(2)利用簡筆畫教學能夠充分調動語文氣氛。語文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很多內容都需要學生強行記憶,但是如果把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簡筆畫表現在黑板上,就會很容易形成使視覺興奮點,將原本沉悶的教學課堂變得異常活躍,既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感,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簡化教學難點和重點。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抽象難以難以理解的內容,比如: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不散”,教師僅僅通過接下口頭闡述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何為“形散而神不散”,如果利用簡筆畫進行直觀教學,把抽象的內容轉變為具體,就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心理學家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概念,也就是說興趣是學生探索和追求新鮮知識的原動力,一旦對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自覺主動積極的投入學習當中,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變得充滿活力和激情。就語文教學而言,提升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種,而簡筆畫教學無疑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5)豐富學生想象力,加深學生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提出“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僅僅憑借教師的語言描述,只能實現讓學生實現臨時記憶。而簡筆畫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特性,不但能讓學生深刻理所學的知識和內容,而且還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三、簡筆畫在語文板書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1.利用簡筆畫學習漢字

語文的基礎對漢字的認識,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在黑板上一筆一劃寫下學習的漢字,然后讓學生多次練習,通過機械性方式讓學生強記漢字的寫法,完全忽略落實了漢字的形象性。漢字的起源就是圖畫,目前使用的漢字都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至今還能反映事物的特征。通過簡筆畫學習漢字,讓學生充分掌握漢字造字的原理,使得原本抽象的字符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在漢字學習過程中教師把要學習的漢字變成有趣的圖形,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山”字的由來就是大山的原形,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就能把字的形和意結合到一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新思維的能力。我國漢字是古人聯想的產物,通過簡筆畫學習漢字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現象力,這就需要教師對造字結構方法有充分掌握,才能靈活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

2.利用簡筆畫理解詞語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不同漢字相互組合其含義各不相同,在語文課文中經常會遇到以下比較生疏的詞語。僅僅依靠教師口頭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但是通過簡筆畫把這些詞語勾畫出來,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比如:四年級語文課文《長城》中涉及到很多生僻詞語,比如:垛子、望口、射口等,學生對這些詞語很難理解,在文章的介紹也比較模糊,教師可以根據長城的特性,簡單畫出長城結構,學生據此能直觀地了解垛子、望口和射口的位置及功能。如圖2:

3.運用簡筆畫理解課文內容

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對課文有很好的理解,很多課文中文字的表述很難理解,通過簡筆畫教學方式可以再現文中的情境,使得課文內容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不但能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內容。比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特性非常難懂,僅僅依靠教師口頭講解,很難闡述清楚,但通過簡筆畫板書就能很輕松講解,具體簡筆畫如圖3所示:

在講解爬山虎的葉、莖、腳的生長位置和形狀時,邊講邊畫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課文講解完成以后,一幅完整的簡筆畫也就完成,從而達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教學效果。

4.運用簡筆畫表達古詩意境

古詩是語文課程中比較難懂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古詩通過最精煉的語言寫成的,具有節奏鮮明、朗朗上口、韻律和諧的特點。通過學習古詩詞不但能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加強學生語言文化的積累。但是古詩詞的內容非常抽象,學生往往難理解,如果只是對古詩詞進行單純教學,必將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其實古詩詞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陶冶性情放在首要位置,通過簡筆畫把古詩詞抽象的內容通過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把學生帶入心詩詞的意境當中,體驗詩人作詩的背景和詩人當時的情感,比如:古詩《絕句》的具體內容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學生“鳴翠柳”、“上青天”、“窗含”、“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詞語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教師就可以通過簡筆畫的方式畫出如圖4所示的畫面。

篇3

摘 要:簡筆畫是用最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圖形來概括各種事物形象的“寫意”的繪畫藝術。以其可認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可操作行等各種優勢在幼兒、小學教學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簡筆畫 可認識性 趣味性 實用性 可操作行 教學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大方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在當下的師專課程體系中簡筆畫作為一門教學輔助技能課,是師范類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熱度不高,普遍認為學了沒有什么用處,下面我就簡筆畫在海南幼兒、小學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一 簡筆畫簡單易學,簡筆畫是用最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圖形來概括各種事物形象的“寫意”的繪畫藝術。簡單是簡筆畫的主要特征。因此簡筆畫離不開一個簡字。只須用幾根線條和幾種不同的幾何圖形,就可以組成許許多多不同的畫面。正因為簡筆畫簡單,所以易學,只要掌握簡筆畫的繪畫原則,人人都能學會它。基本上經過半個月的學習就能掌握。

二 簡筆畫具有非常明確可認識性,可輔助教學。對于幼兒園、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圖像學習,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深刻的印象。簡筆畫能夠以圖像的形式很好地輔助幼兒園、小學教學中的識字、學拼音、單詞、數字等相關的教學內容。

三 簡筆畫具有趣味性,可加深記憶提高興趣。簡筆畫的形態都具有象形、夸張、有時帶有動漫形象,這種圖像符合這一時段兒童的認知需求,能夠在出現的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目光,用與學生同時代的圖像和學生溝通,進而達到無障礙溝通。比如在學習拼音把“b”畫成大肚子爸爸,把“p”畫成大頭兒子地上爬……。學生覺得很有趣,氣氛活躍,邊認讀邊高興地笑。這樣寓教于樂,比讓學生死記硬背,更易于掌握知識。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化難為易,還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拼音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簡筆畫有非常強大的實用性,幼兒園、小學的各科教學中都有其展示的舞臺。例如簡筆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運用它開掘樂學因素,激發識字、學詞的興趣;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它描景入境,濃縮精華;還可以在寫作中運用簡筆畫寓教于樂。簡筆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作用有,在教授cup, bed, clock, umbrella 這幾個名詞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教學中有許多東西很難帶進教室,包括嬰兒、大象。簡筆畫使其成為可能。簡筆畫體育教學中可以簡練、形象的線條描繪各種運動及相關規則等的示意圖形等。簡筆畫在教學中直觀生動的快捷演示,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伴隨所學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里迅速地建立起形象來,幫助學生達到準確的認識和理解,構成深刻鮮明的印象,加速記憶的效果。而且能更好的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實例:江西省南康市麻雙中學的朱振宙和張蓓所寫的論文《簡筆畫――英語教學中簡單高效的教學手段》提到1.簡筆畫簡練、概括,是每個教師都能掌握的一種教學手段。2.便于創設情景。3、能創造生動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課堂增加藝術的魅力 。4.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活潑又主動地學習。

五 具有廣泛的可操作性,便于普及

簡筆畫是教學中直觀生動的快捷演示,即教師在教學中利用黑板,以凝煉、概括的圖示形式,把文章的重、難點,中心意義顯示出來,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板書形式。教學簡筆畫不同于一般繪畫,它必須伴隨著教學內容而存在,它的畫面要和教學語言融為一體,它不在于寫實,只在于寫意傳神,并且一揮而就,一學就會。

在海南地區還有相當一些地區教學設備比較簡陋,簡筆畫就更多的承載了教學的需要,成為較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篇4

【關 鍵 詞】圖畫;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1)06-0126-02

一、圖畫在導課中的運用

萬事開頭難,一堂課也是如此。一個好的導課不僅可以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導課的方式有很多,在諸多的導課方式中直觀的演示、提供形象,無疑更適合小學低年級兒童,因為那才是他們所喜歡的。

直觀演示的導課是上課之始,教師通過圖片、圖標、音像片等直觀的教具,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插圖、幻燈、投影等,引起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的關注,然后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提出問題,并提出相關要求,帶領學生一起觀察、思考、分析,從而使學生直接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如在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在上課之始,可以先問學生一些問題。如,小朋友們喜歡畫畫嗎?你們都在哪里畫呀?老師最近看到一幅在雪地上畫的畫,就是這幅(同時課件出示小動物們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一圖),同學們愿不愿意幫老師想想這幅畫究竟是誰畫的呀?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課文中找一找吧!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興趣進入了該課的學習。

二、圖畫在識字教學中的運用

識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根據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巧用插圖,能夠激起孩子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當識字對于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滿了生活中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比較輕松。要讓孩子牢記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有趣的東西。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科學和藝術兩個角度對教學中使用的圖畫進行合理設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o、e”三個韻母時,先出示課文插圖:清晨,一只美麗的大公雞對著東方昂首啼叫。頓時,太陽公公笑瞇瞇地跳出了地平線,金光遍灑。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來到清澈的小河邊練習唱歌。她美妙的歌聲引來了一只驕傲的大白鵝,大白鵝聽了小姑娘的歌,羞愧地低下了頭。老師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在頭腦里勾畫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進一步問:“小姑娘唱了什么呀?大公雞怎樣叫的呢?大白鵝看見了自己的影子像什么呀?”學生在觀察、想象、表達的過程中,輕而易舉記住了拼音的音形。

三、圖畫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寫景類的課文

寫景類的文章由于沒有故事情節,很難吸引住兒童,對于這一類的文章在其描寫優美的地方適當地運用繪畫,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夕陽真美》這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先領著學生整體感知“夕陽美”,接著使用動態圖片演示,并啟發學生在感受夕陽“動態美”的同時,感受夕陽的“顏色美”。

圖畫雖然是靜止的,但只要教師巧妙地去啟發、誘導、點撥,帶著孩子們一起在美麗的景色中觀賞并學習,我想他們一定會喜歡上這樣的“旅行”的。

(二)記事類的課文

記事類的課文有故事情節,在這樣的課文中切忌濫用繪畫手段。不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再把想象到的表演出來。

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圖著重觀察小蝌蚪是什么樣的?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么?它的身體有什么變化?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第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把自己腦海中的畫面表演出來。

(三)古詩

正所謂吟詩作畫,自古詩畫是不分家的,古代文人墨客歷來就有為畫題詩或根據前人的詩來作畫的風氣。

低年級兒童學習古詩時運用圖畫描繪情景,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可以從畫的顏色、明暗中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涵養美感,并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教材中的詩歌多半配有彩圖,利用彩圖有效促進詩歌教學,是較好的途徑。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首先是指導學生分別有序連貫認識彩圖上的景物“黃鶴樓”、黃鶴樓下的不同人物、“煙花”、“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然后補充課本圖上沒有的字詞“之”、“廣陵”、“下”、“揚州”、“盡”、“唯”。通過指導直觀識圖,學生初步理解領會了詩歌的基本思想內容,再加以補充教學,學生就能全面深入理解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四、圖畫在板書設計中的運用

板書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說,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是展示作品場面的“銀幕”,是教師引人入勝的“導游圖”,是每一課的“眼睛”。板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板書的范式也有很多種,這里筆者主要探討的是圖畫式板書。

教師在進行板書設計時用較為形象的圖畫(如簡筆畫)表達教學內容,能夠突出重點,讓人耳目一新,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去年的樹》時,板書可做如下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把樹和鳥之間的友誼表現得很直觀,而且還使文章的脈絡顯得頗為清晰,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式板書應注意如下幾點:1. 較復雜的板書應預先用紙片畫好,剪好,教學中適時張貼;簡單的板書要和文字板書一樣,隨教學進程逐步自然地勾畫出來,切莫花費大量時間,造成主次顛倒,適得其反。2. 教師本人要練好簡筆畫和粉筆字等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在圖型板書的設計和運用中得心應手。3. 設計、運用圖型板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和創新。

五、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加強評價的生動性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畫畫,何不讓他們拿起畫筆來展示自己對語文學習的感受呢?你會發現原來語文在孩子們的眼里是那么五彩斑斕、栩栩如生。

如在學習“風雨電云”四個字時,教學中通過簡筆畫認識了這四個字,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完成了對這四個字的學習,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四個字,教師可布置這樣一項課后作業:用這四個字做主角,畫出圖畫,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畫,并嘗試寫下來。于是,枯燥乏味的練習變成了一幅幅與生活中天氣密切相關的圖畫、變成了孩子們口中一個個極富想象力的故事。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有很大的幫助。

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教師不妨采用簡筆畫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增加教師評價的生動性,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更樂于接受,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從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如一張可愛的笑臉、一個高高豎起的大拇指、或是一個加油的表情,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

參考文獻:

[1]孫菊如,陳春榮.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劉翔平.不會閱讀的孩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板畫;圖畫示意;閱讀教學;作文訓練

語言可以描繪畫面,圖畫可以反映語境,一個是間接抽象的表現,一個是直接形象的表現。而圖畫比起抽象的語言文字,兒童更容易接受,也更樂于接受。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語文課上恰當地運用板畫,同課文插圖和教學掛圖相比,更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首先,教師直接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輪廓、符號、顏色、線條而構成一個比較簡單的圖形,排除了復雜背景的掩蔽作用和無關符號、顏色、線條的干擾作用,兒童獲得的表象清晰、鮮明,在記憶中留下的痕跡更為深刻,為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提供了良好的感性材料。

其次,當堂板畫,可使兒童在注視教師作畫時,視線隨著教師手中粉筆的運動而圍繞圖形的輪廓運動,同時,兒童也就在自己的大腦中相應的“作畫”。這是形成正確圖形知覺的重要條件。而這一點,在使用插圖或掛圖時則往往較難達到。

第三,教師在黑板上作簡筆畫,感知的對象可以分層次的出現。在這一過程中,文字所表述的事物的關系可更清楚地表露在兒童的面前,使兒童更易理解它們。

第四,教師當堂板畫,形象生動,雖寥寥數筆,卻能使課堂更富于情趣,使兒童注意更為集中,學有興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一、在語文課上怎樣運用板畫呢

1.為防止和糾正錯別字,根據漢子的造字特點,對一些帶有規律的漢字形體,作優選擇的畫圖示意,進行辨析。

如:“束”與“”兩類字容易相混,但都可以用指示性的圖像表示。我在黑板上先畫兩個“*”,告訴學生,它們都像樹木。然后,在一個“*”的中間畫上一圈繩子,告訴學生,用繩子把樹木捆起來,就是束的意義。在另一個“*”的中間畫上兩根小刺,告訴學生,“”就是樹木上的芒刺。在此基礎上,再區別“速、漱、,刺、策”之類的字就不困難了。同樣的道理,用板畫示意,分辨“晴、睛”,“灸、炎”等也比較容易。

2.借助板畫把抽象的文字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幫助兒童認識事物,弄清詞語的含義。《江雪》中有“孤舟蓑笠翁”一句,“蓑”、“笠”各是何物?對這類多數兒童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常常邊講邊畫,在黑板上信筆勾勒,兒童則一看就懂。

3.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從句段層次的實際出發,依思維的邏輯順序作分解式的板畫。這對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教師一邊引導兒童閱讀一邊板畫,用具體的形象引起兒童聯想,調動兒童知識積累,一個個難以捉摸的抽象的概念就變得具體化了。

例如,在教低年級兒童學古詩《草》時,我先用綠色粉筆畫了小草,引導兒童回憶在電腦、電視、畫報上、在郊外看到的草原、原野景色,理解“離離原上草”的意思。在弄懂“一歲”、“枯榮”的意思后,我們把畫面上的綠草全改為黃色。在理解“野火”一句時,我們把板畫用紅筆改畫為紅色的火苗,先引導兒童想象草原上烈火熊熊、濃煙滾滾的情景,想象大火過后的一片灰燼。在此基礎上,再讓兒童把三、四句聯系起來思考,兒童就恍然大悟了。

4.在說話、寫話、作文訓練中,用板畫激發兒童興趣,喚起回憶,指導觀察,啟發想象,幫助兒童捕捉食物的特點,使他們頭腦里的表象更加鮮明、清晰,在這樣的基礎上表達,兒童有話可說、想說,往往言者興致勃勃,聽者津津有味。

譬如,在參觀植物園以后的一節說話、寫話課上,教師當堂在黑板上勾畫了五、六種形狀各異的仙人掌,仙人球。有意強化其特點,讓兒童一邊觀察一邊回憶:這種仙人球(球、鞭……)是什么顏色?什么摸樣?像什么?交流討論,訓練說話。而后,我們又讓兒童回憶、描述其它幾種仙人掌的形態,展開比賽,對能抓住特點,說的形象的,教師將其描述的內容隨手畫在黑板上。

二、運用板畫時要注意哪幾點呢

1.一定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

板畫不同于板書,課課必須。板畫要因文而異,一般來說,在閱讀教學中,書中有插圖的,備有掛圖、幻燈片的,兒童熟知的,不重要的或一說就明的內容就不必板畫了。不然反而會分散他們學習的注意力。

2.要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語文能力

不能用看圖代替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哪些該畫,哪些不該畫?畫些什么,如何設計?先畫后讀還是先讀后畫?是教師自己畫還是啟發兒童畫?都應著眼于讀寫能力的培養,都應在備課時考慮的。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心血來潮,隨心涂抹,那樣做是很不嚴肅的。

3.板畫應是示意性的簡筆畫

篇6

關鍵詞:高職;參與式;思考;嘗試

語文課程是醫學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對提高醫學生的語文實際運用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醫學高職生在中學時的語文成績大多屬于中下水平,學習時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主動性不高,尤其是在講解文言文、應用文時,學生嚴重缺乏積極性,這大大增加了教學工作的難度。

為了使這種現象得以轉變,筆者在近幾年的語文課程教學中仔細觀察,研究發現學習方式是決定是否具備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只要教師能從醫學高職生的特點出發,改變學生早已厭倦的被動式學習方法,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氛圍,采用多樣化而富有成效的學習方式,積極嘗試游戲式學習、合作式學習、交互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參與式教學方法,就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醫學高職生學習語文的觀念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那什么是參與式教學方法呢?參與式教學方法是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和愿望,鼓勵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理解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參與者為中心,教師變講授者為協助者,促使受教育者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互相學習和交流;促使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及時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使教學活動的效果得以提高。①

醫學生的培養特別強調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也不例外。設計參與學習的方法,凸顯醫學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實踐特色,將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知識”的教學模式,提高其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對于醫學生來說極為重要。在此,筆者根據學生學習反饋和近十年的教學經驗,簡單地介紹幾種參與式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

情景設置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創建或還原課文文本中展現出來的生活場景,以真實、生動、實用為特點,分析綜合所學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表達和交流的一種形式。這種學習方法,有貼近生活的交際功能,能變單調、機械的語言理解為生動、活潑的交流型活動。

比如在學習古典詩詞時,因古人所處的年代久遠,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難以用語言還原,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在腦海中營造詩詞的情境,還可以采取動手描繪畫面的形式予以分析和交流。在講授杜甫《登高》一詩時,為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登高之情”,體會杜甫老病孤愁的境遇和蒼涼悲愴的心理,我請了幾位同學根據詩歌描述的景物,到黑板上來畫出自己想象中的“登高之景”。有的學生因不能理解詩中作者所處的方位而把詩人畫在了沙洲上,因此不能縱覽全局,“登高之情”就無處談起;有的學生把“渚清沙白鳥飛回”的鳥兒畫在了山峰之顛,就沒辦法體會作者在寫景視角上采取俯仰結合手法的妙處;還有的學生把“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那棵樹“栽”到了山腳下,才發現山上的詩人根本看不到樹葉蕭蕭飄墜的場景。在老師的指點下,這些錯誤被講臺下的同學們一一發現,大家都哈哈大笑,而繪畫的同學也不好意思地把所犯的錯誤一一更正。通過這樣的動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喚醒了死板板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也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參與式教學的一種特殊方法。角色扮演是將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編寫成劇本的形式,要求學生扮演劇本定的角色,讓學生學會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際問題。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們可親身體驗在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情形,改變學生的某些觀念、態度和行為,進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表演結束后,可以通過班級討論的方式評價表演結果,分析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問題。角色扮演法既能減輕學生因教師的“滿堂灌”產生的疲勞感,又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飾演角色的同時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比如在學習《醫生的人文素養》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家周國平對當今醫護人員缺乏人文關懷,對病人毫無憐憫之情的譴責,我要求學生分別扮演醫護人員和病人,目的是讓即將成為醫護人員的學生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體會病人的痛苦情緒和不安心理,從而換位思考,樹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責任意識。

又如醫學高職語文課本中有寫作“求職信”和“個人簡歷”的單元。寫作應用文相對于閱讀有故事情節的課文而言較為枯燥,學生上課時毫無熱情、渾渾欲睡。所以在學習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現場招聘會的場景,讓同學們分別扮演面試考官和應聘者進行模擬應聘。同學們為了在應聘時獲得好評,紛紛開動腦筋,積極準備應聘材料,撰寫“求職信”和“個人簡歷”,忙得不亦樂乎。在表演和互評之后,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的運用,也鍛煉了實際應聘的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指當教師指出某種社會現象或提出某個問題時,要求學生通過隨心所欲的聯想,迅速生成觀點并自由地、快速地分享看法的一種學習方法。

從形式上看,“頭腦風暴”類似于討論,根據某一話題把學生的精力集中起來,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以便集思廣益。但與一般的討論相比,頭腦風暴更加靈活和自由。它試著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參與者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②

比如學習《華佗傳》一文時,學生對范曄的評價“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頗有爭議。為了明確“華佗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古人是怎么看待醫生這個職業的?現在的我們又應做一個怎樣的醫者?”,我采取了頭腦風暴法,讓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認為“華佗自恃才高,不肯侍奉曹操,他的被殺是性格孤傲所致”;有的學生則說“華佗的性格孤傲只表現在面對權貴上,對待老百姓是盡心盡力的,所以值得贊賞”;也有學生認為“古代人瞧不起以醫事為職業的人,是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影響,范曄之所以對華佗有這樣的評價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不管是哪一種觀點,我都采取暫時不評價的方法,讓他們暢所欲言。當學生因很難再想出什么而出現停頓時,我就為他們提供材料、線索或者建議,鼓勵和幫助他們繼續思考,并把產生的所有想法記錄下來,直到沒有學生再發表意見了,再進行剔除、歸納和總結。這樣做可以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氣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識。

參與式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說案例分析法、合作學習法、游戲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交際法等等,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總之,醫學高職語文課應以重能力講實用、滿足職業需求為目的,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課程中的實際運用,努力改變醫學生的學習態度、觀念,促使醫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實際運用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作者單位:1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2南昌大學)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新課標

詩詞

教學策略

語文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語文課標》要求:讓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強調了詩詞教學應重點熏陶感染,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發展學生的審美力。如何進行詩詞教學,一般步驟是: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感悟情理。

1明確“意象”和“意境”兩個要素是詩詞教學的前提

意象和意境是教會學生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

1.1意象的內涵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的物象和詩人主觀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調和意蘊的藝術形象。詩人對客觀事物,透過主觀的美感,經驗,予以剪裁,融合,去蕪存菁的創造后,成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就是借助客觀物象來表達主觀情感,因此,“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鳥驚心”中的“花”和“鳥”兩個意象,既能讓讀者具體感知,又明顯帶有詩人“感時”、“恨別”的主觀情調。

1.2意境的內涵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情調和藝術境界”。它能誘發讀者開拓審美想象空間。王國維先生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詩或亦然。意境上乘的作品深具感染力。王維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俯瞰蜿蜒的河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兩句詩描繪出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2捕捉審美意象,感悟美妙意境是詩詞教學的重心

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意境是意象的融合與升華。從這點來,好的意象,就能營造出美的意境。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因此,在詩詞教學中,教學起點是抓住意象,終點是感悟意境,體悟詩詞的情韻,受到美的熏陶。如何教會學生鑒賞詩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2.1創設情景,分析意象

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意境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為切入口的。詩詞教學應從捕捉、分析“意象”入手。(1)用多媒體的渲染,營造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快速抓住詩詞意象。如在教學《鄉愁》時,先用多媒體投影海邊小鄉村、老媽媽遙望遠方的畫面,配上詩句,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和《想家的時候》做渲染,教師范讀,學生仿讀,引導學生思考:詩中描寫哪些景物?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很快找出其中的一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把“鄉愁”這種抽象情感具體對應起來。學生抓住意象,從字面意義進而理解象征意義,從而迅速把握詩意,為后體會詩人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以及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墊定了基礎。(2)體會詩眼、詞眼的韻味,理解意象表層意義和象征意義。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動詞、形容詞、修飾限制性詞語、修辭句的表意和作用,為學生快速“入境”掃清文句障礙。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用詞精妙,

“綠”“鬧”“弄”,一字風流,境界全出;一詞活用,全詩活。透過這些“詩眼”的表層意義,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藤、樹、鴉、橋、道、風、馬,除鴉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傾向,但分別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帶有傾向色彩的詞修飾后,藤是干枯的毫無生氣,樹是衰朽殘敗,鴉是傍晚暮鴉,橋是狹小少人經過,道是荒涼古道。通過描寫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物象變為意象,整個融入蕭條荒寂之中,意境頓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構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因此,鑒賞詩詞時,學會抓住意象,揣摩、體味其象征意義,是學生順利進入詩詞意境的關鍵。

2.2想象擴充,品味意境

教師如何把學生引領到詩人描繪的高雅意境中去,如何引導學生把僵死不動的文字還原成為生動的人、事、物、景,必須啟發學生抓住描述性語句,運用聯想,通過想象再造形象。詩是“文字畫”,留有太多的空白,須用想象去補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詩畫互補和詩畫合一,才能更好地領會詩的精髓。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指導學生將意象群連綴起來,調動生活積累,用詩意化的文字描繪;或擴展“象”外之“象”,或補充詩人“意”外之“意”。如此這樣,有利于學生生成意境畫面。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一連九個意象,如電影鏡頭般的剪輯組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意象連接起來,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幅蒼茫蕭瑟的秋景圖:“幾根枯藤,數棵老樹,點點寒鴉,蕭颯的秋風,寂寞的古道,西沉的夕陽,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瘦馬……。此時此景,“游子”怎能不向往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生活,怎能不悲情四溢、思親懷家。這一切依靠意象的堆疊來營造意境,在教學這些作品時如果能抓住意象,反復揣摩、體味,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入境”會輕松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表情畫意,感悟情理

(1)圖文描繪,深化意境。

北宋文人張舜民曾提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些都精辟地闡述了詩詞與繪畫在藝術本質上的相通性。人們常用“詩情畫意”來表達最美的情感和意蘊。優美的詩歌總是“詩情畫意”的和諧統一。因此,教學詩歌,不應一味地講解,這樣很容易把詩詞中的韻味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完全占有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對意境進行創造性的填補或擴充。讓學生放飛想象翅膀,動手描畫自己想象中的圖景,或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以豐富原作的內容,進而將自己化為詩人,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從而充分理解詩歌的詩情畫意,深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和意境美。在鑒賞王維的詩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我讓學生“作畫”,學生用

“月亮、松樹、泉水、石頭”四個景象,描繪出一副美妙的圖畫:“月亮皎潔,青松青翠如蓋,泉水淙淙,石頭靜默在水中,清澈的泉水流過,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三分詩,七分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現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三分詩,七分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現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三分詩,七分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現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參考文獻】

[1]謝龍新.課程背景下現代詩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10,(06)

[2]《詩歌意境鎖談》竹亦青著

重慶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