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務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8:1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事務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法律專業設置畢業論文環節的意義
法律事務專業和其他文科專業一樣,畢業論文環節的設置是檢驗學生幾年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是指導教師悉心指導的成果體現,是學校發現和提高專業教育水平的參考要素之一。于高職法律專業而言,除了給學生講授法學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法律職業技能,完善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選題、寫作和修改過程中體現的是其寫作能力和對某一法律現象或法律問題的分析和認知能力。在高職法律專業設置畢業論文這個環節是有必要的,在具體的設置上,應將畢業論文的寫作同高職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方案緊密結合,
以期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操技能。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既是對學校、學生學風的檢驗,同時還會對學生將來的職業道德的養成產生深遠影響。
二、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現狀
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設置的現狀大致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學生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是在三年級第一個學期。之所以選擇第一個學期讓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是基于第二個學期學生會有頂崗實習的任務。其次,在具體畢業論文設置上,教研室往往會給出學生一個寫作論文的大致題目范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行選擇,并擬定自己的具體寫作目標。第三,在論文題目范圍的設定上,我們往往偏重于對具體的或有爭論性的問題進行擬題。
經過近幾年畢業論文的指導,我們發現,對學生而言,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對既有知識“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學生在形成思路的過程中既能復習到了以往所學到的知識,還能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對該問題的認識和觀點;同時,學生的專業寫作水平和文書寫作水平在這個過程也得以反饋。
三、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調查問卷
為更好地完成課題,我們在法律事務專業三個年級中進行了問卷調查。一年級發放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份;二年級發放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份;三年級發放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7份。問卷調查主要涉及12個問題。其中涵蓋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調查者對于畢業論文寫作的了解程度、如何選題、寫作中遇到的困難、是否了解寫作規范、是否有必要開展論文寫作專題講座、論文寫作是否能創新、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創新形式、是否可以與技能大賽結合、對論文答辯環節的知曉度及建議等問題。
針對有效問卷,我們做了相應的歸納總結:
四、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存在的問題
歷經十余年畢業論文的指導,我發現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既有寫作態度、寫作能力問題,也有選題陳舊和答辯中不熟悉論文內容等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
(一)選題方面,學生缺少創新性和挑戰性,選題趨于陳舊和集中
部分學生在選擇論文題目和題材時,考慮的不是熱點社會法律問題或熱點案件,而是過于保守的選擇了成熟甚至有些陳舊的話題。他們認為,成熟的題材在資料的收集上比較容易,風險小,容易進行答辯。這樣導致的是在一屆甚至連續幾屆的畢業論文中如“夫妻財產制”、“刑事責任年齡的界定”等論文的“上鏡率”很高。
(二)論文格式和內容存在不規范的問題
論文寫作不同于我們日常習作,它有著統一的規范和格式要求。畢業論文環節開始前,老師都會將標準格式和注意事項告知學生,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論文格式不規范的現象,甚至連字體、行間距等都不符合要求。部分學生喜歡在論文中引入案例說明法律問題,但往往引例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引例的概括和表述上存在一定問題。部分學生論文的內容在邏輯結構上不成體系,自己對畢業論文缺乏一個系統化和整體化的認知。部分同學參考文獻不規范。只有少數學生能在第一稿完成時格式標準,內容明確,錯誤率低。
(三)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態度不端正
部分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存在大篇幅抄襲他人作品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引用他人作品或表述缺失注釋或說明。態度不端的問題不僅僅使得畢業論文環節意義缺失,更重要的是學生誠信缺失問題。這樣低水平的復制式論文寫作完全與論文答辯的設置背道而馳。
(四)缺乏系統化的畢業論文寫作培訓
目前,沒有針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環節設置專門的培訓或講座,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完成認知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畢業論文寫作水平的良莠不濟。
(五)缺少對缺失學術規范或寫作水平不高的畢業論文的懲處措施
基于畢業、就業率等問題的考慮,對于論文完成水平不高的學生往往提出批評教育,必要懲處措施的缺失也使得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度不夠。
(六)畢業設計環節形式傳統且過于單一
十余年來,畢業論文設計缺乏更多渠道、多方式的探索和創新,傳統的論文寫作與各項比賽或文書寫作、案例分析未能很好的借鑒、融合。
五、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改革探析
針對呼職法律事務專業學生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綜合調查問卷中學生的各項需求和建議,我們可以對畢業論文環節做如下改革探索:
(一)深化解析畢業論文環節存在意義,確立符合實踐需要的目標構建
職業院校的法律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技能的側重培養。因此,在畢業論文中的映射就是我們在對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設計的時候也應該偏重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在論文題目設置上,盡量突出新穎性和實用性。如果對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或各項技能大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允許他們以調研報告或法律建議書等方式完成畢業設計的考察。換言之,調查研究學生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或典型案例并形成書面材料或法律建議的這個過程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學生更愿意去寫他們感興趣或有感觸的事情,這樣可以避免說空話、說大話,更加符合畢業論文環節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二)強化學生學術道德建設,規范論文格式和內容
端正的學術態度不僅有利于學生高水平高質量的完成畢業論文的創作,也會對其誠信觀的養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的相關法律工作的要求是嚴謹的態度和踏實的行動,因此,學術道德建設的強化十分重要。
(三)開展系統化的畢業論文專題知識講座
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學生對畢業論文選題、論文規范、論文寫作、論文答辯等問題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有必要在畢業論文寫作前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專題知識講座,為學生創作畢業論文掃除障礙,更好的發揮學生的積極創造性,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完成論文寫作
(四)建立失信論文懲治機制
對于畢業論文寫作上存在嚴重有失規范并拒不改正的學生,給予延遲畢業或重新組織答辯等形式的懲治是有必要的。我們給社會培養和輸送的應該是更為優秀的人才,針對有瑕疵的環節要及時修正。換言之,優秀的學生不僅體現在技能上,還要體現在職業道德上,而職業道德又會受到在校期間的道德體系的影響。
(五)強化畢業論文答辯環節,豐富畢業設計形式
畢業論文答辯環節是學生將其論文寫作的精華展現的舞臺,傳統的一問一答形式可以朝著趣味性、多樣化的方向改革,在調查中,這樣的環節改革也是學生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畢業設計的形式上,我們可以把眼界打開,不必拘泥于論文的寫作,形式上可以做大膽的創新和豐富。調查報告、職業技能大賽的作品、法律意見、熱門典型案例的分析等形式都可以添加進來,甚至可以跨專業合作。只要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方式我們都應該去嘗試。
篇2
筆者認為:在校外力量中,律師是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的最佳群體。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律師執業經驗豐富,可以充分指導法學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律師隊伍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1.82萬家,共有律師192546人;2011年,全國律師共擔任法律顧問39.2萬家,辦理訴訟業務231.5萬多件,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62.5萬多件,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近84.5萬件。
由此可見,律師的執業領域廣泛,執業經驗豐富,尤其在當下的環境和條件下,大部分律師事務所并未實現嚴格的專業分工,大部分律師仍兼做刑事、民事等各類業務。故律師的執業經驗并不局限于某一類或某一種司法事務,而是廣泛分布在司法活動的各個種類和過程中,這為其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基礎和保障。與之相比,法官、檢察官、公證員等司法人員則不具備如此的條件。法官一般長時期在刑事庭或民事庭工作,司法經驗的范圍有限,且其僅比較熟悉審判流程,對如何接待當事人、如何接受司法咨詢、如何開展非訴訟業務等事項相對陌生。檢察官主要從事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公訴和司法監督等事務,對其他司法活動的熟悉程度則相對有限。公證員更是僅從事公證事務,司法經驗范圍更加狹窄。因此,從執業經驗來看,律師是校外力量中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的最佳群體。
其次,律師是自由職業者,工作安排比較靈活,有著充足的時間保障。根據《韋氏大辭典》的定義,自由職業者是獨立工作,不隸屬于任何組織的人,不向任何雇主做長期承諾而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律師雖然要在律師事務所執業,但受理案件和辦理案件只接受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而非控制,其自由操作的空間非常大,故其是社會公認的典型的自由職業者。律師不需要“朝九晚五”地坐班,工作安排由自己自主決定,故其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有著充足的時間保障。法官、檢察官和公證員則不然,他們都是隸屬于某一單位的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上班下班,若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則需要履行相應的請假手續,并把手頭上的工作轉交其他人。在當前的司法環境下,法官、檢察官和公證員的工作量都比較大,一些基層法官和檢察官都長期處于加班加點的狀態,其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根本不具備相應的時間保障。
再次,律師可直接從優秀的本科生中挑選后備人才,為事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當前我國律師隊伍處在“各自為戰”的松散化狀態。“這種以個體或小團體為核心的松散狀態既不利于樹立起律師事務所發展的長遠目標,又容易導致律師事務所的裂變式發展。相當一部分律師事務所一旦發展到一定規模即發生裂變,似乎永遠也無法壯大。這種現狀已經嚴重限制了律師事務所本身的發展,與日益強烈的綜合化、團隊化的法律服務需求形成明顯反差。”
因此,律師若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即可直接觀察學生的品德、性格和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后,可與有意向的學生洽談,逐步納入到自己的團隊中來。如此一來,律師可以通過參與實踐教學環節,直接挑選后備人才,形成相應的人才團隊,為事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保障。
二、律師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具體作用
基于上述內容,筆者認為,律師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指導學生撰寫法律文書。“司法機關制作的司法文書和律師實務文書都屬于非規范性的法律文書,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律師實務文書雖無統一制定的文書格式,但也有約定俗成的格式和規范。”目前各法學院系在本科階段都開設了法律文書課程,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其重點放在了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的司法文書方面,對律師實務文書則關注不夠。以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的《司法文書學》為例:上編為“總論”,介紹基本概念和原則,共43頁;中編為“公安、檢察、審判、勞改機關的主要司法文書”,共272頁;下編為“其他法律文書”,介紹公證文書和訴狀類文書。這種教材安排體例和隨之相伴的教學投入分布,與司法實踐的現狀和學生的就業渠道嚴重不符。在司法實踐中,訴狀、答辯狀、合同、委托書等實務文書的比重要遠遠大于司法文書;法學本科生僅有小部分可以進入國家司法機關,大部分從事律師工作或其他法律實務工作。因此,律師實務文書的教學重要性應遠遠大于司法文書。律師參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對學生進行律師實務文書寫作的指導,可有效彌補當下教材與教學的不足,填補學生知識結構的空白,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順利開展工作提供有益幫助。
第二,指導學生調取證據。證據是訴訟的關鍵,取證是司法活動的核心。筆者注意到,當下法學本科教學中對取證的關注嚴重不足。江偉主編的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民事訴訟法》在證據部分介紹了“證據概述”、證據能力與證明力、證據的分類、證據的種類、證據的收集、交換和保全。取證部分僅在證據的收集部分,僅簡單介紹了收集的主體、收集的模式和收集的期限。這些內容,與從事司法活動的現實要求相距甚遠。例如:“由于社會關系的復雜,加之地方保護主義,個別官員以權代法、以權壓法,致使律師調查取證工作頗為困難。目前法律還難以制約這種現象,若予硬碰,欲速則不達,只能智取。”這個“智取”的方法是什么?可以從哪里入手?有沒有風險?成功率有多少?等等。這些事關訴訟活動成敗的關鍵問題,學生卻無法從課堂教學和現有的實踐教學中獲取答案。筆者認為,學生只有在律師的指導下,跟隨律師親身參與司法活動,才能真實感受和理解什么是“智取”,怎么才能合法、合理、快速、高效地調取證據。
第三,指導學生民事案件的立案。民事案件的立案是訴訟活動的重要環節,包括撰寫訴狀、遞交訴狀和繳納訴訟費等內容,是一項綜合性的司法活動。法學本科生在《民事訴訟法》等相關課程中,學習了有關立案的知識要點,但在現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很難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通過律師的指導,學生可以親自參與立案的全過程,包括如何撰寫訴狀、如何組織證據、如何遞交證據和如何計算訴訟費用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中未有但極具價值的內容。例如:小區業主委員會能否作為訴訟主體進行?各地法院有著不同的操作辦法。那么訴狀如何撰寫?訴訟理由如何撰寫?訴訟策略如何設計?訴訟程序如何安排?學生在參與此類案件的立案過程中,可以深刻理解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并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一定的研究,為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打下基礎。同時,對于民事訴訟法中的瑣碎的期限規定,學生通過進行立案活動,即可親身感受并牢記于心,不必死記硬背了。不僅如此,對于律師而言,指導學生進行立案工作,亦可減輕自身的工作量,有助于集中精力投入到復雜的且技術要求高的訴訟活動中,為提高業務量和業務水平奠定基礎。
第四,指導學生參與庭審。在法學本科階段,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課程都對庭審流程和要求做了講解,但庭審是一項具有高度技術含量的司法活動,既需要堅實的法學知識功底,又需要流利的司法口才運用,還需要靈活的訴訟策略安排,這些都是課堂知識無法賦予的。學生參與庭審,與模擬法庭大不相同。模擬法庭的案例是預先設計的,當事人是虛構的學生水平的發揮不影響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故學生參與模擬法庭的心態相對放松甚至有些隨意,無法真正體會到庭審的緊張和司法的嚴肅。學生參與庭審,將其水平的發揮與當事人的切身利益相連,使其處在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激發其潛能,促使其盡快成長,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法學實踐教學活動。在操作模式上,筆者認為,學生可以公民的身份在律師的指導下參與庭審,這樣既符合了現行訴訟法的規定,又不會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可以適當減輕律師的工作量,是一舉多得的安排。第五,指導學生參與非訴訟業務。律師非訴訟業務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調查法律事實,如對有關企業的資金信用進行調查;2.出具法律意見書,即對合同或法律活動出具法律意見;3.參加仲裁,包括經濟合同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和海事仲裁;4.參加調解,主持調解;5.辦理見證業務,證明法律行為和法律事件;6.當事人參加談判;7.當事人辦理其他單項法律事務,如代辦注冊登記、代辦公證、商標注冊申請等;8.擔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的法律顧問;9.提供法律咨詢、代書。”
篇3
關鍵詞:課程體系;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知識供給
中圖分類號:G6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4-0090-04
自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推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以來,高等學校的法學教育管理者和相應的理論研究者不斷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尤其是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進行探討。然過往探討多側重于宏觀模式和培養質量等方面,缺乏深入到人才培養各具體環節的深度分析,尤其對課程體系的優化與人才培養的關系深層次分析不夠,于是深度分析這一問題則成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實踐之客觀必然。
一、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之外在表征
1. 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知識結構融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于一體的法科人才
復合型人才首先是人才所具有的知識之復合,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復合的本意是指物體因某種原因而結合起來,照此詞義,卓越法律人才應當是復合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甚至初步科學知識的法科人才。必要的法律專業知識是法科人才作為法科人才之內在要求,作為卓越法律人才其知識本身必須是復合的而非僅僅停留在法律專業知識層面。它首先決定于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和社會現象的準則,它是隔離和過濾各種行為和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規范準則。這啟示我們法律知識是舍棄了其所規范對象本身知識的規范知識,要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就必須要對法律規范知識和行為本身的一般社會科學知識甚至自然科學知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唯有此才能準確理解和運用法律。其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的交叉和綜合性越來越強。就法學學科來看,其發展也趨向與財經、管理、藝術、人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的交叉與綜合,這就使得高端法科人才應當具有復合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國外不少大學就要求法學人才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德國慕尼黑大學規定法科學生應當掌握一定的歷史、社會、經濟、政治等相關知識①。最后,就法科人才本身來說,由于其成長背景和成長歷程的差異,特別是閱讀興趣和接受教育的差異使得其本身具有不同的內在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這種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決定了法律知識與一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甚至某一方面的專門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或自然科學知識復合有了可能。
2. 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應當是以職業能力為核心能力養成的法科人才
針對傳統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根本缺陷,卓越法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應用型之基本要求,這既是對傳統法科人才培養的反思,又是人才培養適應現實的客觀需要。從傳統人才培養看,我國法學教育與高等教育本質上是同步的,盡管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但改革開放后尤其是1997年黨和國家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后,法學教育經歷了飛躍式發展,73%以上的法學專業是1998年以后建立的 [1 ]。高等法學教育在大規模擴張的同時,雖經歷了是精英教育還是大眾教育的拷問,但這種拷問和相應的探討成果并未轉化為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的全面和深層次考量。法學教育總體上與高校其他文科教育一樣,多注重于法律知識的傳授,而缺乏相應司法能力的培養,以致于畢業生在進入法律職業工作崗位時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工作適應期。職業能力的欠缺是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法科人才的主要不足,因而卓越法科人才應當是以職業能力養成為核心能力養成的法律人才。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又應當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首先是正確衡量社會情形并作出適當判斷之能力。法律是關于社會秩序的規范,法律知識內含著對社會秩序的認識和判斷,這要求法科人才具有運用法律知識認識社會的基本能力,其“最終目的不在于學會模仿別人如何工作,不在于學會作為一個律師應如何行為,而在于在正確認識人類理智的能力和局限的基礎上,開發學生發展自身的能力、感悟和人格” [2 ]。其次是法律思維能力。具體說是將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并置于法律視角下進行審視、判斷并處理的能力,甚至置于更宏大的社會結構中進行處理的能力。再次是從事相應法律事務的能力,也就是說將法律運用于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通過法律個案實現社會正義的能力。
3. 以公正情懷為職業準則追求的法科人才是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又一表征
這決定于法律和法學本身,法律是以公正和正義作為其內在追求,法學也即正義之學。于是法科人才要適應將來的職業就必須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將公平、正義作為處理法律問題的永恒準則。具體來說,卓越法科人才應當崇尚法律、有法律至上的根本理念,在處理問題時始終堅持以正義為依歸的法律準則。同時,堅守法律就需要有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意識,既要尊重權利和維護權利,具有尊重他人權利和自我權利進而捍衛法定權益的公共精神,又要有良好的法律義務觀念,自覺履行各種法律義務并遵循從事法務工作的道德準則。權利的捍衛和義務履行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需要有抵制各種破壞法律權威現象的勇氣和力量,可見法科人才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4. 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還應當具有國際視野
今天,全球化和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和客觀趨勢,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全球政治經濟交往的廣泛與頻繁。規范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行為的國際條約和慣例也不斷豐富與完善,涉外的或者國際的法律事務和法律問題在現實生活的比例不斷提高。更為主要的是,國際慣例和國家條約對一國立法和司法的影響也不斷加強,他國的先進法律制度和司法經驗也在我國法治實踐中不斷地被引介和借鑒。甚至處理法律問題的國際合作機制也不斷向我國法律體系拓展,這使得法律事務的處理在眾多領域和方面都與國際規制有著這樣那樣的關聯,卓越法科人才必須對這種發展趨勢有所把握,要自覺養成國際視野。
二、課程體系滯后:制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
卓越法律人才應當具備有機統一的專業知識與人文社科知識及專業技能和國際法知識,這需要一定的課程體系和承載課程體系內容的教材決定法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素養。現行的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總體來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素質教育通選課以及畢業論文和實習等5大模塊。盡管這5大模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知識的寬口徑和綜合性,但素質教育選修課少及課程涉及面不廣,實踐教學形式單一,難以滿足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知識的供給,是影響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
1. 人文素養課程少
現行課程體系中盡管有素質教育通選課,但是這種通選課設置受大學法學院本身師資力量的影響,大多局限于比較基礎的諸如邏輯學和經濟學,有條件的法學院設置了國際關系和社會學等課程。總體來看,人文素養課程偏少,這既限制學生心智發展又影響學生對法律的理解,“一個知識分支的主旨和意思,會隨傳授給學生的與之相配的其他知識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學生讀書只囿于一門學科,那么這種勞動會助長片面追求某種知識的傾向,這樣做會限制學生心智的發展。” [3 ]對法律理解的片面必然影響其職業技能的養成,美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這種現象。上世紀80年代后,由于過度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而輕視人文素養導致律師及法務人員的職業素質倒退 [4 ]。
2. 課程體系中的實踐課程主要是實習和診所式教學
這兩種課程設置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學生對司法實踐的感性印象,但是很難養成職業技能。就診所課程而言,大多數法學院都是通過案例教學方式來完成,有些學校在教學中可能還增加一些模擬審判等活動,但總體來說它是引導學生與相應當事人交流和掌握一定律師職業能力的課程。這有助于學生對法律事務以及對社會法律問題和法律需求的認識和了解,在一定層面上能幫助法科學生初步養成職業技能,但不能形成學生獨立處理法律問題和法律事務的能力。而就實習來看,實習課程時間較短,一般都在2個月左右且多數都安排在大三最后一個學期或大四第一個學期,從知識通過實踐予以鞏固的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階段學生或有司法考試或有研考的安排,專業實踐往往是走走過場而已。更貼近的看,大多數學生在法院和檢察院做些訂案卷和打雜的事務,很少參與審判和檢察業務,這樣在課程設置中原本想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踐反倒成為學生不在意或不愿干的負擔。
3. 具體的課程內容體系也難以滿足學生素養的養成
現有課程體系的具體內容是通過教材來完成的,“法律只能在大學通過印刷出版的教科書來學習。” [5 ]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及其編排對法科學生知識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而現行的教科書甚至包括16門核心課程教材的編寫都是采形式主義編寫方式 [6 ]。形式主義編寫教材的首要表現為視法條為教材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求教材盡可能多的引用法條,法條動態的變化性必然引發教材內容的增加、教材篇幅的增大,使教學和學習僅僅停留在對法條的簡單理解和認識上。更為主要的是法條的堆積使得學生不便感悟法律的一般原理和準則,進而使教學難以成為提高學生能力的主渠道。形式主義編寫法學教材的另一個特征是缺乏對課程教學內容本身定位的思考,它也不審視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內在關系,這使得現行教材編寫中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重復且缺乏有機銜接,容易造成學生孤立地掌握某一課程的內容,而不是將某一課程放到整個課程體系中把握,難以形成綜合性素養。
三、課程體系優化: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之根本途徑
滯后的課程體系難以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知識供給,優化課程體系使其能滿足卓越法律人才知識結構與法學素養養成要求,則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客觀必然,那么如何優化課程體系呢?
1. 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課程結構體系是指不同類型、不同種類課程有機聯系所構成的整體。上述分析可見,現行課程體系主要是人文與科學基礎課程的欠缺和實踐課程的不足,因而主要是從這2個方面優化課程結構。
就人文和科學基礎而言,其知識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學科眾多,當前法學界有學者主張編寫法學專業人文核心課程教材,設置經典人文課程、發展人文課程和交叉人文課程來彌補這一課程體系的不足[7 ]。從就事論事的角度來看這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考慮到全國現行法學院的師資力量和學生的課程負擔就不切實際了。因為法學院相應人文課程的師資比較缺乏,而且學生的課程負擔相對較重,16門核心課程和教育部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已占據了課程體系的很大一部分。可行的方案則是通過打通高校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旨趣選修相應的人文課程。當前湖南師范大學開設的人文素養講堂――至善講堂和麓山論壇可以說從另一個側面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途徑,這一人文素養講堂每年邀請20名國內外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著名專家講學,為學生提供人文和自然科學經典知識。
就實踐課程而言,現有的實習和診所課程不能根本改變學生職業能力欠佳的局面,這就需要優化實踐課程。實踐課程的優化可以通過3方面途徑來實現:一是在現有實習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實踐平臺來強化法學院與法律實踐部門的互動,使學生通過觀摩審判、實習實踐、參與庭審等提高實踐能力;二是對法學院現有的各種途徑進行整合,構筑實踐教學平臺,具體來說可以將診所式教學、法律辯論、模擬法庭、實務部門講法和法律咨詢活動等整合為有機的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之實踐教育平臺;三是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構筑的漾翅團隊模式,由有律師資格和法律實踐經驗的老師在大學三、四年級學生中挑選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團隊,直接參與法律援助案件和教師所的案件,并逐步過渡到學生獨立簡易案件。
2. 優化課程內容體系
上述分析可見,現行具體法學課程內容編寫多采用法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多數法學教材都是規范的堆積,未對零散而眾多的不同時空制定的法律規范進行抽象和概括,未能提煉出共同的概念,不利于法科學生包括職業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養成。因而優化課程內容首要的是對各種法律規范和事實進行概括和抽象,進而提煉出法律規范與行為的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些權威概念。同時,具體的法律規范也是一般法律原則和準則的外在表現,司法案例也是內涵了一般法律原則和準則的現實事例。法律課程內容更為核心的是要透過具體規范和案例尋求出法律的內在精神,提煉出一般原理,“被作為科學的法律是由原則和原理構成的,每一個原理都是逐步演化才能達到現在的地步,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通過眾多案例取得的發展道路,這一發展經過了一系列的案例。” [8 ]傳統的體現課程內容的法學教材對一般法律原則也未進行提煉,因而在優化課程體系具體內容時還要特別注意強化構成法律現象之間內在關聯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法律原理的提煉和概括,使學生能通過一般法律原理和準則的把握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理解法律規范和處理法律案件之實效。當然概括出基本范疇和基本原則后并不否定法學教材的編寫應當用規范來論證和支撐概念和原理,而是要求“概念基礎,原理主體,規則支撐”,并以此作為法學課程教材內容編寫范式。
注 釋:
①《慕尼黑大學關于以第一次國家考試作為結束考試的法學學習規則》第2條之規定,“以第一次國家考試作為結束考試的法學學習的目標是通過學生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以及對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哲學等相關知識掌握的證明……”,參見韓赤風.當代德國法學教育及其啟示[J].比較法研究,2004,(1):114-115.
參考文獻:
[1]王 健.構建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法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J].法學家,2010,(5):143.
[2]Ohn Henry Schlegel. Searching for Archimedes-Legal Education,Legal Scholarship,and Liberal ideology[J].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1984,(34):67.
[3][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節選本)[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Professionalism. Spirit of Public Service:A Blueprint for the Rekindling of Lawyer Professionalism[EB/OL].http:///cpr/professionalism/Stanley_Commission_Report.
[5]Christopher Langdell. Harvard Celebration Speech[J].Law Quarterly Review,1887,(3):89.
[6]肖北庚.走出法學核心課程教材編寫中的形式主義[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6):39.
篇4
對現行法學專業實習環節的檢討
從全國各法學院校法學專業實習的實踐看,各高校做法不完全一樣,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實習基地建設不夠規范
據了解,各高等法律院校在共建法學實習基地過程中,與司法部門關系密切,也能給予一定支持。有的掛了實習基地牌,也簽了合作協議,但協議流于形式,雙方權利義務不夠明確,對怎樣規范建設與管理,怎樣選派指導教師、解決實習生住宿等都未進行詳細計劃,后續共建工作較為滯后,導致學生獲得真正專業實習機會不多,缺乏互利互惠長效機制。一些實習基地建設依靠法律院校和合作單位領導層私人情感維系,逐年累月就變成雙方的一種負擔,隨著人動,實習基地便難以為繼,進而嚴重影響實習基地的穩定性①。這種既不簽訂合作協議,也不掛牌的情況,直接影響專業實習質量。
(二)實習經費不足
實習基地建設與維持需要相關管理費、實習生和教師交通、伙食、住宿等補助,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財力支持。一方面,自高校擴招以來,為應付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學校進行合并、搬遷、擴建改建及校園建設,將大量財力投入到學校基建中,實習基地建設經費、學生實習經費明顯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因為合作共建單位經費來源都是財政撥款,實習經費未納入政府經費預算,沒有專項實習經費,所以用在實習基地建設上的經費相當有限,比如,某省檢察院僅能解決實習生每天2元餐費。由于經費得不到保障,部分實習基地硬件設施十分簡陋,就連必要的辦公條件都無法滿足。又如,筆者在聯系實習單位接收實習生時,對方答復:我們沒有空余的辦公桌,今年接收不了實習生。因此,法律院校與實習單位的合作就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
(三)實習前期集中培訓不夠
嚴格來講,學生日常在校參加的專業實踐活動與專業實習有一定區別。專業實習一般專指畢業實習,各法律院校教學計劃都安排在第7或8學期②,而專業實踐則可能貫穿法學教育整個過程,具有靈活性。應當說參加專業實習的大學四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法學知識,也了解一些司法制度,但是,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離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法律院校在實習前也未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學生開始實習時顯得“笨手笨腳”,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導致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四)實習時間安排不盡合理
選擇第7學期安排專業實習,實習時間1至2個月,是大多數高校通行的做法。但是,根據相關程序法規定,一宗民事案件從立案到審結一般需3個月,多則6個月,刑事案件更是這樣。可見,實習時間明顯過短。學生在實習期間基本無法完整處理一個案子,實習效果明顯打折。另外,部分法律院校在實習時間選擇上也缺乏合理規劃,導致專業實習、司法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寫畢業論文互相沖突,學生疲于應對,迫于就業和前途壓力,只能積極應對“三考”及撰寫畢業論文。如此,根本無法保證實習教學效果和質量,造成“虛假實習”。
(五)實習過程缺乏有效監管
目前,大部分法律院校的專業實習采用分散實習,即使有集中實習,對實習全程監管一般也較為松散。學校將實習生派到實習單位后,就基本不再檢查實習進度與效果,學校及教師認為學生到了實習單位就是實習單位的事了,理應由實習單位及指導教師負責管理與教育。相反,實習單位及指導教師卻認為學生是學校的學生,應由學校負責管理與教育。這就導致實習工作及實習生處于兩不管的真空地帶。至于實習鑒定,實習結束后學生找單位蓋個章就算完事,既不能反應學生實習的實際情況,也嚴重影響實習效果。就學生而言,部分實習生以參加公務員等考試為理由請假,想方設法逃避實習,且請假手續不完備,處于“自由人”境地。最令人擔憂的是,學生一旦出現人身安全問題,將無法得到及時妥善解決。這也是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不規范造成的。
(六)實習效果考核不科學
當前,合理性、易操作的實習考核指標和評分標準在我國法律院校還未建立起來。一般做法是學生實習結束時,自己在實習鑒定表中進行小結,由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寫評語(評語一般是套話、好話居多),最后由帶隊教師評分。由于對學生實習全程缺乏了解,帶隊教師難以完全掌握學生實習表現,只能依據學生的小結及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評語作出判斷,從而導致實習成績普遍偏高,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實習情況,缺乏科學性和公正性。如果是分散式實習,實習期間指導教師也不去檢查,學生是否實習、怎么實習、實習多少時間,根本無法掌握,實習結束后學生找單位蓋個章就算完事,實習考核流于形式。
法學專業實習創新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會有關部門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學校共享共用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①。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
(一)建設多樣化實習基地
1.科學選擇實習基地
鑒于法學生就業選擇多樣化及受司法資源限制,我們認為,法學實習基地選擇應以法、檢、仲裁、律師事務所為主,政府機關、企業涉法部門或法律服務機構為輔的模式。因此,法學專業實習基地既可選擇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政府機關涉法部門,也可選擇公證機構、仲裁機構、知名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大企業大公司的法務部等。因此,學生可以根據其未來職業規劃選擇實習基地,這不但提高學生實習積極性,也增強實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且提高法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有利于轉變學生就業觀念,提高就業質量。
2.深化實習基地內涵建設
我們認為法律院校與實習基地雙方應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建立穩固、兼顧教學、科研、實習、就業的多功能專業實習基地,深化實習基地內涵建設。對法學院而言,除了安排學生專業實習外,還可充分利用實習基地資源開展相關實踐教學活動。如“走出去”,即前往實習基地參加觀摩審判等活動;或“請進來”,即邀請實習單位將案件帶到法學院模擬法庭審理等;聘請有審判經驗且理論水平較高的法官、檢察官或律師任兼職教授或導師,為學生講授司法理論與實踐課程,舉辦司法改革等專題報告會,以及參與法律診所教學。對法院方面而言,為提高法官、檢察官等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理論水平及學歷學位,可選派優秀者前來法律院校深造,進一步提高審判人員專業素質。法院聘請相關學科法學教授為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共同研討疑難復雜案件,暢通理論聯系實際渠道;根據實習單位需要,由相關學科法學教授不定期舉辦講座,為實習單位工作人員介紹法學理論前沿問題。另外,根據“2011計劃”,雙方還可建立一定的法學科研合作關系,聯合申請和承辦一些與司法實踐密切相關的科研項目,共同開展法學研究。這種多功能專業實習基地能有效解決學生實習問題,也能達到雙方法律資源共享。
(二)規范建設實習基地
首先,應規范建設實習基地。法律院校和實習基地在共建之前,應深入磋商,訂立包含雙方合作內容、合作方式、權利義務以及解決學生實習中實際問題等條款的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協議書,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同時,舉行實習基地簽訂協議與掛牌儀式,擴大法學專業實習影響。這樣,從共建伊始就規范建設,為實習基地規范管理打好基礎。然后,應科學管理實習基地。建立實習基地后,不能三分熱,而是應按協議內容深入開展實習基地制度建設工作。法律院校應建立健全“法學專業學生實習指導書或大綱”、“法學專業學生實習操作規程”、“法學專業實習指導老師和帶隊老師遴選辦法”以及實習相關表彰制度;實習基地單位應建立健全“實習生管理教育培養制度”等,起到共同培養法律人才作用,但應切忌只為了“管”實習生而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實習單位安排實習崗位時,應根據實習計劃與目標要求進行安排,而不能將實習生安排在與實習不相干的崗位,導致實習生無法適應或無法完成實習任務;學生人身安全乃實習重中之重,雙方應該協商制定“實習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及相關制度,防患于未然,確保實習工作安全有序進行。
(三)加強實習前期集中培訓
實習前期集中培訓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整合實踐教學資源;二是實習動員;三是實習崗前培訓①。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就是利用法律院校現有專業見習、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多種實踐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體系化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儲備法律理論知識和提高法律事務能力,以便實習使用。實習動員大會一般由法律院校負責實施計劃的實習管理部門組織落實,通過動員使學生明確實習態度、實習目標、實習內容、實習紀律、實習要求、實習考核、實習安全等內容,在思想上有一個全新認識,并就以上動員內容,開展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起積極引導作用。同時,引進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幫助學生理解法律工作者肩負的職責和道德標準,理解職業定位,把握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理念,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公正、公平、廉潔等司法準則,為人民謀利益。實習崗前培訓主要由法律院校與實習基地聯合開展,主要使學生了解實習單位上下班、保密等相關制度,通過辦理案件提高法律思維能力、準確適用法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辦案技巧。實習前期集中培訓,其目的是使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實習,了解如何實習才能提高實習質量。
(四)建立健全實習質量監管制度
既然法學專業實習是由法律院校和實習基地實施,那么實習質量全程監管理應由雙方完成。法律院校在建立完善的制度基礎上,應成立由院系領導、教務與學工部門、帶隊教師、實習小組長組成的實習領導小組,統一安排、統一管理,集中實習,建立“法學專業實習質量監控體系”(見附表)。這是保證實習質量、確保實習不流于形式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強化實習日常管理。一是強化學生安全管理,可以為學生或動員學生購買保險,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強實習學生紀律管理,嚴格請假制度,實習生請假須經帶隊教師、指導教師、政工部門及學院四方同意,并且在學院辦理正式手續,銷假后還需補足實習期間的請假時間;三是要求實習小組長認真負責做好考勤,每周向帶隊教師報告小組實習生一周情況;四是實習帶隊教師至少兩周到實習單位檢查1次,與實習單位領導和指導教師溝通,掌握學生實習信息,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并填寫實習檢查表;五是開展實習中期檢查,由院系領導、實習管理人員組成調查組,到實習基地進行實習中期檢查,了解實習單位想法和實習生問題,協調解決困難。同時,實習管理部門要及時反饋檢查情況,督促小組長和帶隊教師及時解決管理中存在不足;六是實習結束后,檢查或要求學生寫實習日記、實結、典型案例分析和實習鑒定表,舉辦“實習工作總結表彰研討會”等活動,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表彰先進,加強與改進實習工作,促進實習教學改革和質量提高。實習基地也應由領導、政工或人事部門、實習指導教師組成實習工作小組,制定相應實習計劃及目標。按照實習指導教師遴選辦法遴選指導教師;加強實習崗前培訓和日常管理,明確實習生身份,舉辦“案件討論會”等活動,創造機會讓實習生參與案件辦理,撰寫法律文書,適當放手,指導實習生獨立完成案件辦理;嚴格實習考核。如此雙管齊下,才能監管實習全程,提高實習質量。
(五)合理安排實習時間
實習時間應包含兩個方面,即何時安排實習和實習多少時間。我們認為,基于實習目標、以生為本和實習基地實際情況,實習應安排在下半年,從學期來考慮應是第7學期(9月第2周后),理由有四:一是經過3年學習,學生已掌握實習所應具備的完整知識體系;二是下半年實習基地工作任務最緊張最繁重,學生實習可緩解實習單位壓力;三是每年9月第2周后,國家司法考試已結束,學生無后顧之憂;四是經過“推免”、“保研”,實習考研的學生不多了。這樣,考慮到學生和實習基地實際情況,以人為本安排專業實習,實習目標就更容易實現。至于實習多少時間,我們認為至少3個月或從國家司法考試后至第7學期寒假。理由是一宗民事案件的處理至少需3個月,多則6個月;刑事案件更是這樣。另外,實習時間加長,實習生不但有更多鍛煉機會,也能夠實現“實習輪崗”設想,而且對于學校管理也有幫助。相反,如果僅1到2個月實習時間,學生基本不可能完整處理一個案子,實習效果明顯打折。
(六)優化專業實習考核體系
應優化專業實習考核體系,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評定:第一,學生的實習態度、紀律、出勤及實習報告、案例分析、實習日記質量;第二,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學院實習帶隊教師評語及評定等級;第三,學院根據學生、指導教師和帶隊教師的綜合評定成績,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記載。
篇5
法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本科教學偏重于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對學生分析及處理實際案件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畢業從事實務工作后,不能很快適應審查、審理案件或訴訟等各種法律事務的需要。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如何強化實踐教學的內容,在實踐教育的基礎上,配以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法學本科教育面臨的重要的課題。本文在闡述實踐性教學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分析我國目前法學本科教育中實踐性教學的現狀,進而提出實踐性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實踐性教學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理論聯系實際的客觀需要理論來源于實踐,所學的理論也只有服務于實踐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其價值。[1]法學專業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是法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兩項基本素質。其中,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是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法律的具體適用并不等同于法律理論、概念和條文的簡單運用,扎實的理論功底要想轉化為較強的實踐能力,還必須經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轉化的過程。實現這一結合和轉化的途徑就是在法學教學中加強實踐性教學,使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理念貫穿于法學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法學理論和法律實際才能實現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克服傳統法學教學模式弊端的客觀需要受前蘇聯專才教育、對口教育目標的影響,加之受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法學國家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傳統法學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教學內容上來看,理論教學課程較多,實踐教學課程較少。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概念、原理、原則、規則的傳授,忽視職業技能的培養,[2]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畢業后很長時間難以適應現實工作;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往往采用“演講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再次,在教學目標上,往往采用“一站式”的專才教育、通識教育,以培養法學理論研究教學人員和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職業人員為主要目的。培養目標單一,口徑過窄,學生畢業無法適應各行各業對法律人才的要求,與西方國家注重職業技能培養的“兩站式”,甚至“三站式”的法學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距。
(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客觀需要目前,法學本科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的現象。在實踐中往往只是簡單地生搬硬套法律條文,缺乏對具體案件的全面分析,不能獨立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復雜疑難的法律問題。再加上不具備實際運用能力、不了解法律實務的實際運行方式,導致大多畢業生在從事法律職業時,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工作要求。而21世紀是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所培養的法律人才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必須具備較強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傳授的主要是法學基礎理論知識,而對學生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遠遠不夠。開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實踐教學,正是對課堂教學缺乏實踐這一局限的彌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四)培養適應21世紀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客觀需要法學教學擔負著培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法律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應用型法律人才需要具備靈活應對新時期急劇變化的復雜社會環境的各種能力,使其法律應用能力的發揮不受社會環境變化的過分影響;而復合型法律人才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的復合以及知識與能力的復合等。但目前,我國法學院系的學生大多缺乏必要的社會閱歷和經驗,缺乏對社會變化的應對能力。他們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本科畢業后就直接進入社會工作,或者繼續研究生的學習,缺乏對社會工作經驗的了解,缺乏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更不具備知識與能力的復合以及靈活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增強法學專業學生對社會、對工作對象的了解,增強對社會環境變化的應對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社會閱歷,有利于培養適應21世紀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需要。
二、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中實踐性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取得法學界的普遍認同,大多法學教育工作者都積極倡導利用實踐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法學界對改進法學實踐教學方法的努力和探索也從未間斷。眾多法學院系紛紛編制并完善教學計劃,強化實踐教學,使得法學實踐教學呈現多樣化、多渠道發展的態勢。如加強學生實習環節,注重案例教學,進行“診所式”法律教學、模擬法庭教學的嘗試等。這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對于推動法學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現階段我國的法學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發展狀況仍不容樂觀,我國的法學實踐教學仍然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一)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及實踐上的缺位
在法學本科的課程設置中,課程的內容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幾乎占到全部課程的95%以上,而實踐教學主要是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所占比重不足5%。雖然大多學校都規定了學生的實習期,但是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許多律師事務所及公檢法部門因本身業務壓力等因素對學生實習缺乏熱情,疏于督導,再加上學生受就業壓力的影響,使這種實習制度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3]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會穿插一些案例教學,但由于開展案例教學的復雜性,加之課時的限制,真正在課堂上開展案例教學的少之又少。大多只是講一個案例,但馬上就給出處理的結果,對學生而言根本沒有對案例進行分析的機會。由于模擬法庭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許多學校模擬法庭建設缺位,即使有些法學院系建立了模擬法庭,但由于模擬庭審資金及參與人數的限制,開展活動的次數也只能是一個學期舉辦一次,大部分學生也只能充當觀眾,很少同學能參與其中。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沒有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
法學實踐教學發展到今天,雖然看上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實際上,大多法學院系往往只停留在課堂案例分析、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畢業實習這幾種形式,這些實踐形式怎樣進行、什么時候進行,隨意性很大,造成各個實踐環節之間的脫節,根本無法形成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機聯系的整體。以課堂案例分析教學為例,由于受制于課堂教學計劃的分割性,任課教師僅就事先分配好的一門特定部門法進行講授,其采用的案例分析被人為地事先預設了范圍,圍繞特定內容進行。如刑法課的案例分析圍繞刑法規定和制度進行,學生了解的主要是實體法的規定,而刑事訴訟法案例教學則主要圍繞刑事訴訟程序進行,主要學習的是程序性規定。這樣的安排使得學生在課堂案例分析教學中受到的實踐鍛煉大多都是分割、零碎和片面的,無法給學生提供對部門法知識融會貫通的機會,更無法系統、完整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綜合運用的全過程。最終,這樣的教學手段還是無法擺脫其內容的“虛擬性”,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法律在真實環境中的具體操作。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時間發生沖突
我國大多數法學院系的教學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分在4年本科總學時學分中所占的比例較低,大多不足5%;同時又由于實踐性教學自身的“實踐性”特點,更注重理論知識運用的過程性和學生參與的親歷性,其實施過程往往需要多個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就決定了其實施要比理論教學更耗費精力和時間。例如,課堂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較為充分、完整地交流溝通,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整個程序費時費力。因此,在總學時一定的情況下,單單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就會存在與理論教學時間相沖突的問題。目前,實踐教學大多采用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案例分析、疑案討論等環節進行,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過分壓縮法學基本理論的講授,會造成理論教學計劃無法完成、學生基礎理論不扎實的困境;而一味地只講理論,就不可能在課堂上進行足夠多的案例分析、展開充分的討論。因此,目前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而開展的實踐能力培訓受到教學時間的局限,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時間上的沖突。(四)缺少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師資隊伍作為法學本科專業的教師,不但要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還要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敏銳的法律洞察力。[4]我國目前的法學師資隊伍與以前相比,在學歷結構上大有提高。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新進教師時都要求博士學位,教師的理論水平、知識體系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這些教師多是是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培養出來的,缺乏法學實踐的歷練,缺少法律實務經驗和社會閱歷。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從課堂到課堂”,更擅長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沒有足夠的法律實務工作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再加上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大多數法學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理論研究上,對法律實務無暇顧及。因此,要想較好地開展實踐性教學,還要求法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實務操作能力。
三、法學本科實踐性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對于高等院校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實際上,無論將法學教育定位于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優秀法律人才都應當具有比較完整、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較強的法律專業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5]因為法學是關于法律的學問,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知識,更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經驗,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問。法學的主要意義就在于解決各個領域的法律問題,具有很強的經驗性和實踐性,因此實踐性教學必不可少。法學是對人類法律活動中產生的經驗的理論總結,具有知行統一的特點。法學的知行統一決定法律教育應當重視實踐性教學方法,強調在實踐中學習法律。法學本科教育必須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立足職業教育,突出學生應用性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法律思維的訓練,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法律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會同中央政法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并把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作為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應當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
(二)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數的15%,逐步建立起三層次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即在學生入學第一、第二學年,以法學理論知識的教學為基礎、在教學中注重運用案例教學,教師精選典型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同時可以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觀摩見習、進行法律宣傳活動等,并結合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進行有組織的討論,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感性認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和習慣;在第二、第三學年,組織學生參與模擬法庭活動,選取合適案例,模擬真實法庭,集程序與實體于一身,綜合訓練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實施法律診所教育,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處理事件,親歷真實案件,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又服務了社會;在第三、第四學年,每學年都要集中安排8-12周的時間,讓學生集中進行法律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等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嚴格要求,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全面考核,把實習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到相關實務部門進行實習鍛煉,平時也要積極參加由學院統一安排的法律援助活動,在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同時,也使學生自身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鍛煉。三層次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就是根據不同實踐教學形式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的發展狀況,把實踐教學合理分配到四個學年中,使每學期都有實踐課程或環節,都有不同側重、不同層次,環環相扣、相互配合、逐步推進,真正把實踐教學體系與學生的知識理論構建過程相結合,使學生在知識理論學習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職業技能。總之,三層次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通過校內校外的結合、長期與短期的結合、實務工作與業務演練的結合,以及社團活動與專業學習的結合,為學生搭建的是在實踐中學習、運用法律的平臺。
篇6
一、法學的實踐品格與法學教育的旁觀者模式
知識的傳承往往需要通過教育的路徑來實現。大而言之,教育有師道授業一途,更有行萬里路之徑。法學教育早期是通過人們自覺遵守被內化為自我認同的習慣規則的方式實現的,但后來此種方式由于法律被神秘化而無法繼續。人們需要通過讀萬卷書的方式完成法學教育,以謀求對規則的掌控。讀書成為法學教育的最主要,或者說是唯一途徑時,法律知識必然是少數階層的知識,而不再是所有人的知識。與之相應的,是法律被復雜化、程序化,從而形成所謂法律職業共同體,法學家就此出現。法學教育成為一種專門化的知識傳播體系。
從一開始,法學教育就以事件處理為目標,常強調其實踐品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學教育又無法脫離行萬里路的教育路徑。于是,法律教育形成了他人行路學人讀書的奇怪模式旁觀者模式:即學生讀書本上的法律規則,評價和分析他人的行為法律效果。因此,即便是我們采用所謂案例分析的模式,也無法擺脫隔靴搔癢的無奈,學生始終無法體驗行為與法律結合的規則效果。多年來,無論我們如何改革,似乎旁觀者模式一直是個讓人沮喪而無法擺脫的范式。
旁觀者模式具有自身的優點,比如旁觀者清的心理優勢、無利益糾葛的客觀評價、事后綜合分析的理性思維、規則與行為的邏輯正確、行為模式的類型歸納等等,無一不昭示著旁觀者法學教育模式的理性超越。
然而,正是這種理性超越,使得旁觀者模式成為書齋里的游戲,難以成為法律實踐人才的養成模式。
第一,旁觀者難以體驗行為人的心理變化,因而就難以明白在法律公布的前提下行為人違法的心理誘因。法律是規制人的行為的,而行為是人的心理指示下的行為。因此,對心理的規制也成為法律的重要任務:法律在評價行為時往往追問行為人:你是故意的嗎?你有過失嗎?你事先知情嗎?由于無法體驗行為人的心理,法學理論上就出現了客觀過錯說與主觀過錯說理論。但無論我們持有何種理論,都不可避免地去揣度行為人的行為,因而可能犯錯。如果以這種錯誤的結論作為判決或制定法律的基礎之一,則判決可能失去正當性,法律可能成為生活的絆腳石而不是指南。
第二,旁觀者模式的無利益糾葛使得法律研習成為法律技巧訓練的純粹設定,研習者雖以公平價值為標榜,但無一不以通過法律技巧贏得模擬訴訟為目標。這種訓練使得研習者失去了真實的法律環境,研習的結果只與成績有關,與社會正義無關,因而研習者沒有追求正義結果的環境壓力。這種教育模式要么培養出只賣弄法律技巧而忽略法律價值的訟棍,要么在實踐中被維護正義的社會責任壓的無法施展法律技巧,最終不能實現法律目的而放逐了正義。該模式下,培養出既有法律技巧又能夠關照社會正義的真正法律人的幾率少之又少。這正是因為無利益糾葛時,人們追求正義的動力大大降低所致。
第三,旁觀者模式的思維與邏輯訓練容易忽略經驗與法律的關系。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但旁觀者模式強調的是邏輯而非經驗。通過邏輯演練,將他人行為歸納整理入某一法律類別,再覆蓋上法律的包裝,法律產品就躍然呈現。此種模式正是典型的概念法學傳統范式。旁觀者模式重視法律技巧,雖對于法律職業者而言不可或缺,但該模式忽略法律價值,因而無法培養出契合社會經驗、具有實踐理性的法學家,只能培養出法律技巧家。
二、航空法特色教育的實踐困境
航空法特色教育同樣沒有脫離旁觀者教育模式。這種傳統的書齋教育使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就業上面臨的四面楚歌:航空法實踐能力不足,航空法教學課時認為與基礎法學教學課時導致航空法教學深度不足,本科生的就業堵截與非法學司考人才的比較優勢,以及對口就業的壓力,使得學生面臨各種實踐困境。
航空法特色教育需要教授的不僅僅是法律或航空法,而且包括航空運輸、航空安全、航空保安等各類基礎性航空知識,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非常廣泛,用來研究法學、提升法學研究能力的時間就相對有限。這使得他們的航空法學學習時間嚴重不足。從實踐方面來看,本科生應當參與航空法律實踐。然而,此類實踐往往要求兼備技術與語言雙重能力的法律人才,本科生雖學習一定的航空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仍然不敷應用。
從就業來看,航空法學人才需求量相對較低,導致其就業難度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官員誤,認為我們培養的本科生只懂航空法,不懂其他法律,因而非航空業者不愿意雇傭本科生。同時,學生在求職時未能向意向單位妥當展現其適銷對路的專業素養。所有這一切,都導致本科生就業困難。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真正高水平航空法人才奇缺,很多航空法律業務為國外律師事務所所搶占。
三、轉向自體驗教育模式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我國需要大量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航空法高級專門人才,但目前的本科生教育模式存在前述問題,我們所培養的本科生并不符合我國航空業的需求。因此,欲培養符合航空業發展需求的特殊法律人才,就需要改進培養方式,從旁觀者模式向其他模式轉向。在筆者看來,我國本科生的培養模式要由旁觀者教育模式向自體驗教育模式轉向,方能夠符合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要求。
與旁觀者教育模式相反,在法學理論研習時,將自身經歷或處理過的案件進行法律模擬評價,以判斷自身當初行為的正當性,從而提高法學素養,這種法學教育模式以自身體驗與法律再評價模擬為核心,可以稱之為自體驗法學教育模式(以下簡稱自體驗模式)。自體驗模式具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研習者以自身行為無論是合法還是違法行為,是執法、司法還是守法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將法律作為研究對象。旁觀者教育模式則以法律為研究對象,而不是以行為為研究對象。筆者認為,法學教育應當教育學生了解人類行為模式,從而理解行為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并由此理解規則設定的價值目標、規制程度與設置結構。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而不那樣規定,是與其欲規范的行為模式及其社會意義密切相關。故而,行為是法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法律是對行為進行規范的表現形式。所有法律規則都是要求主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因而自體驗法學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研究行為的法律效果及其相互關系。旁觀者教育模式雖然也觀察人類的行為模式,但其核心在于法律如何規定,在這個前提下某種行為應當如何評價。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自體驗模式是以行為-行為意義-社會關系-法律規則-法律評價為序進行研究;而旁觀者法學教育模式則是以法律規則-行為-法律評價為序進行研究。二者的區別反映了不同的法律認識觀,前者是行為(社會關系)是法律的基石,是先行為后法律的認識,而后者則是法律先定假設下的行為調整論,是先法律后行為的研究假設。毋庸置疑,自體驗模式遵循了法律產生的正常規律,能夠使學生明白法條產生的行為基礎。因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模式。
第二,自體驗法學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研習者本人親歷行為,而旁觀者法學教育模式則研究他人的行為。可能會有人質疑,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經歷法律評價其行為的過程,因而自體驗模式是無源之水。特別是對于本科生而言,自體驗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人的行為從法的運行視角來看,涉及執法、司法和守法過程,社會每一個主體,都在這三大法律運行系統中承擔義務或享有權利。因此,每個人每天的行為都與法律相關,因而都可以通過法律的模擬再評價而獲得法律知識的養成。比如早起的同學是否有義務保持靜默以保證同舍他人的安靜休息權?睡懶覺的同學是否有權限制早起的同學開燈讀書?諸如此類均可作為自體驗模式研習的對象。
第三,自體驗模式以研習者親歷行為為研究對象,因而其法律研究的結果更容易使法律知識內化為研習者的行為。而旁觀者模式則猶如論詩評文,評對論錯都容易成為過眼云煙,無法對研習者形成心理沖擊,因而研習所得法律知識難以內化為研習者的行為。
在自體驗模式下,航空法特色教育將以其在生活中涉及的各類與航空運輸、空氣空間、機場征地拆遷、航空快遞等等親歷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或者以環境模擬方式提供各類航空活動環境,由參與者對自身行為進行法律模擬評價,從而獲得航空法律知識。無論研習者以自身親歷還是環境模擬中的各類行為為對象,都將構成非設定模式下的靈活多變的場景,既有助于法律技巧的訓練,也有助于航空法律知識的養成。
四、課程體系的調整
目前,在一級法學學科基礎上,本科生的培養模式主要強調三個模塊的知識結構:即法學、外語、航空法學及航空知識。比如中國民航大學本科生教學大綱規定學生應學習一級學科法學及航空法學、航空概論和公共英語、思政等公共課程。這種培養模式顯然具有先進性,應當說是一級學科學位點+特色法學教育模式的實踐。但此種模式仍然不能滿足航空業對高端法律人才的需要。
第一,航空法學課程單一,未形成航空法系統知識課程體系。目前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開設的主要是《航空法原理》、《國際航空運輸法》兩門課程,以及一門案例訓練課程,未從航空法知識體系的角度涉及課程模塊。因此,學生學習后尚不能從根本上掌握航空法知識并應對實踐問題,不能實現航空法特色教育的目的。事實上,航空法學教育除了通識課《航空法原理》以外,還應當開設《航空運輸合同法》、《航空侵權法》、《航空器權利法》、《航空融資法》、《航空行政法》、《通用航空法》、《國際航空公法》和《航空國際私法》等理論課程和相關實踐課程,才能夠基本涵蓋航空法知識、培養具有處理實踐問題能力的學生。
第二,航空業是一個涉外性很強的產業,必然要求其法律服務者能夠處理涉外法律事務,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能就是外語能力。而目前的本科生無論在招生還是培養方面對外語的要求并不高。在漢語還未成為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工作語言之前,外語能力的缺失將導致法律服務能力的喪失。然而,目前設置的英語課程主要是為應對四六級考試的公共英語,而不是航空法英語或航空英語,將來在航空法崗位上將面臨無法與外國航空法律師和其他專業人員溝通的窘境。最近的例子是韓亞航空在舊金山機場墜機案,該案機組成員外語能力較低,給美國交通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帶來不便。盡管這不是法律職業中的案例,但的確具有相似性。因此,將航空法英語能力作為基本的教育模塊是合理選擇。就課程設置而言,增加航空英語、航空法英語、法律英語,縮減公共英語課課時。本科生英語課程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僅僅是普通英語課程的繼續,只是多了一些生僻艱澀的詞匯、俚語以及書面表達等。這些知識雖然重要,但對本科生而言,并沒有多少適用上的意義,無論從學術研究,還是專業交流上來看,均是如此,而且通過航空專業英語也可以培養其溝通與寫作能力。所謂懂外語的涉外法律人才,其實質是懂專業外語的法律人才,而不是只會普通外語,不知其從事的航空法律服務中涉及的專業詞匯與專業表達的法律人才。因此,該課程應當被體現航空行業特色的專業外語所替代。
第三,航空知識與法學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學科門類,即使就航空知識而言,也具有多個不同的學科。因此,僅具有法學知識的本科生面對實際問題時,難以用法學知識處理問題。因為航空事件中的事實問題往往使得本科生無法認識其性質,自然難以將其歸入某一法律關系之下,處理問題自無從談起。故此,航空知識與法學的跨學科知識構成是保證本科生成為應用型航空法人才的關鍵。航空知識模塊應當涉及三大塊:一是航空運輸業務,二是航空安全業務,三是航空管理業務。這三大模塊實際上是航空服務業中的核心業務,因而內容紛繁復雜,短時間內難以掌握。但是,本科生需要的是對基礎知識的了解,僅要求其對航空活動的基本流程、術語及常見問題有所認識,目的是在研究和實務中能夠迅速對接到法律規則上來,而不是要求其深入掌握和研究這些知識。因此,上述航空知識應以概論形式開設相關課程。因此,航空法特色教育應當以法學一級學科核心課程模塊、航空法學模塊、航空法英語與公共英語模塊和航空基礎知識模塊四個模塊組成。改變目前的漏斗狀課程分布形態,實現航空法學教育課程體系化。以實現培養復合型與涉外法律人才的目標。
五、問題導向型的實踐培養模式
研習者應當在研習航空活動過程中,以權力、權利與義務為核心,提出相關的問題,或者在研習者限于認知水平難以提出問題時由教授提出相關問題,由研習者自行或在教授指導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并依據其尋法所得,依其理解進行解決。該解決方案應通過其他研習者討論評價、有時包括航空實踐部門的反饋以及教授的評價之后,再由研習者進一步反思,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按照自體驗模式的理念,研習者應對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感性或更高的理性認識。本科生在航空行為的體驗及觀察方面不足,直接研習航空特色法律,必然重回旁觀者模式的老路。為此,在本科生入學后先集中進行航空知識模塊及航空外語的學習,將實踐課程推行到航空實務部門進行,進行為期 1 個月的見習,以體驗有關航空行為及其社會意義。返校后對其所經歷的全部航空行為進行統計分析并寫出行為模式報告。然后開始航空法英語、法學一級學科課程及航空法特色課程模塊的研習。研習應當按照問題導向型與自體驗模式進行。在畢業論文撰寫之前,再分派本科生到航空實務部門實習 3 個月。通過實習,再次檢驗其自體驗模式及問題導向型模式下的學習效果,并進一步修正和提高。返校后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見習-研習-實習-研究的培養路徑是實踐-理論學習-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理論提高-實踐能力提升的螺旋式上升運動,對于培養復合型高端航空法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5/201204/134451.html.
[2].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楊婧.侵權責任構成之違法性要件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2012.
篇7
小型創業計劃書范文【1】
一.某市圖書零售市場的現狀分析:
某市區總人口約20萬,市級與市直屬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集中分布在新城區,各類學校近10余所,在校學生4萬人。
市區是整個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經濟相對發達,人均收入較高,形成了一定對文化商品的購買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類似這樣的中西部經濟較落后的中小城市,人們更加渴望獲取先進的信息,學習優秀的文化,吸取更多的知識;藉以改變自身落后的面貌,由此產生了對文化商品豐富的需求。
由于本地文化發展的滯后,文化消費市場不發達,種類單一。
雖然存在各種書店,但沒有充分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要,圖書零售市場仍有容納小型特色書店的空間。
書店毗鄰市政大廈、世紀廣場、會展中心,位于新城區主街道-神舟路與玉門東路的十字交界處(廣廈家園8號),周邊辦公區、商業區、商住區密布,東接xx老城區,南領玉門石油生活基地,西領世紀大道、陽光小區,常住人口年內將達5萬人,且為高收入階層,消費能力較強。
該區域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全、規劃整齊、周邊商鋪門店密集、居住人口眾多、商業前景十分廣闊。
二、目前xx圖書音像零售行業已存在競爭者的分析
1、國有書店仍然占主導地位(xx市新華書店)
優勢:(網上精品店創業計劃書)
1) 聲譽與品牌優勢幾十年來對廣大讀者根深蒂固的影響;
2) 總體實力強大資金、人員、系統不是小型書店能夠比擬的;
3) 政策優勢對教材教輔的壟斷經營。
劣勢:
1)運行成本高,不具備價格優勢;
2)管理環節較多,對市場需求反應速度慢;
3)服務意識缺乏,特色化個性化服務沒有,欠缺文化氛圍;
4)國家對教材教輔市場的逐步開放。
對策:沒有總體抗衡的實力,采取市場補缺者戰略
1) 細分目標市場,避開主導者的優勢商品;
2) 著力降低經營成本,讓利于讀者;
3) 狠抓服務質量,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形式,提高讀者的認可度和忠誠度。
2、民營連鎖書店在悄然興起(三味書屋、南轉盤、藍天)
優勢:
1) 在當地已有一定數量的讀者群;
2) 統一采購,銷售方式靈活,有一定價格優勢;
3) 較為重視服務工作。
劣勢:
1) 決策管理層不在當地,信息、決策溝通不暢;
3.本地個體書店已經長期存在(10余家,分布在學校附件)
優勢:
1) 經營時間一般較長,有一定知名度和顧客群;
2) 經營方式靈活:零售、少量批發、租書;
3) 價格優勢,且有可能出售盜版圖書。
劣勢:
1)作坊式門店,環境差,沒有文化氛圍;
2)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得過且過;對策:此類書店一般不會形成較大威脅。
三、商業機會
某市的圖書音像行業中,雖然本地的新華書店一直占主導地位,但改革開放以來的很多年,xx新華書店的門市業務卻不斷的在萎縮,門市越來越小,主要靠對教材教輔的壟斷經營維持生存。
雖然有這些對手先行進入了市場,但除了新華書店以外,其他的對手都還沒有形成廣泛的影響,對市場的占有也相當有限。
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對市場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地位也會越加鞏固。
因此,在對手立足未穩的時候,盡快進入當地的圖書市場是必要的,也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否則,一旦市場格局已定,大部分讀者形成對已有書店的偏愛,再要從中形成自己的優勢恐怕就會是事倍功半了。
書店定位基于以上分析,市區還存在適合小型綜合專業書店生長、發展的市場環境。
然而,影響書店生存與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書店是否進行了準確的市場定位是其能不能順利地在行業中站住腳的重要因素;在書店進入市場之前的初次定位尤其關鍵。
書店的市場定位就是要對本書店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設計,從而使其能在讀者心中占有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位置。
定位的核心是差異化
(一)、小型 ---小而精根據xx市區的市場規模與行業狀況,小型門店成本低、投資風險小,更有利于開展特色經營與提高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場地,降低成本,以價格優勢吸引讀者。
針對新華書店大而全、小而全的特點,從書店的裝潢、陳設到圖書的品種、陳列以及各種服務都要突出精的特點小型創業計劃書范文小型創業計劃書范文。
1.小巧的環境布局給讀營造一個清新舒適、格調高雅的文化氛圍, 2013畢業實習生思想匯報范文,有利于讀者讀書的而不僅僅是買書的環境。
(形象差異化)
2.親切周到的服務努力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一切從讀者的需要出發, 畢業論文結束語,體現文化行業的特色,突出人文關懷。
(服務差異化)
(二)、特色:同樣針對新華書店種類全面的特點,加之xx地區目前還沒有對某一領域圖書突出的大量的需求,書店在種類和數量上完全沒有優勢,而且做某一門類的專業書店的市場條件也不成熟。
版權所有
1.特色是要在既不追求全面又不專做一類的情況下,抓住幾類市場需求較大或者新華書店忽略了的又有一定市場需求的圖書,深入地挖掘,做出專業水平。
(產品差異化)
2.特色還要在經營的范圍上考慮。
比如,文具、賀卡,以及圖書包裝、禮儀送書等增值服務。
(產品差異化)
3.在直接面對讀者零售的經營方式之外,主動出擊挖掘客戶,爭取集團購買的大客戶。
四、核心競爭力:
有針對性的圖書種類,全面人性化的服務。
尤其是服務,因為書店出售的所有東西里,只有服務是自己的產品。
當然,書店的定位不是一次就能適當合理的確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必須根據市場情況和競爭對手的變化,需要適時適當的不斷加以調整和改進。
五、投資產出預算
一)書店的投資主要是前期鋪底圖書與書架等設備的采購,以及門店的租金與裝修。
總投資15萬元。
1、圖書音像商品的采購:7.5萬
計劃經營各類圖書50006000種,8000冊左右,費用5-6萬元,首付3萬,其余計劃經營各類音像制品500006000種,15000張左右,費用4.5萬元。
2、設備采購與裝修:3.2萬
根據書店的定位,書店的環境應與一般個體書店有明顯的區別,整潔、明亮,具有時尚氣息和文化氛圍,必須在書架和裝修上能體現出來。
門店應進行經濟型的裝修。
裝修費用:地板8000元;吊頂2000元;粉刷1000元;門套4000元;廣告牌2000元;17000元
設備:書架20組600=12000元;電腦售書系統(電腦利舊,打印3000元)
3、店面租金:4萬/年
(二)收益預測:
1、書店定位銷售的少兒、大眾文化、教輔等種類圖書的批發折扣一般在6折以下,如按定價銷售則有40%的利潤空間;按照xx的市場情況,如以8.5折進行優惠銷售就能夠形成價格優勢,而且仍有25%以上的利潤空間。
每天銷量估計為10-30本,則營業額可達150-450元,保守平均250元;
2、音像店定位銷售的的批發折扣一般在5折以下,批發價3元,售價6-8元;如按定價銷售則有50%的利潤空間;每天銷量估計為20-40張,則營業額可達120-240元,保守平均150元;。
3、外延其他商品銷售:咖啡100元;其余50元。
版權所有
以上合計收入550元按平均35%毛利率則200元30=6000元
書店每月的固定費用 =房租(含水電)+稅費 +人員工資 (實際運行中還有不少雜費)每月預計總額 = 3000 + 800 + 1800= 5600。
那么,書店每月的損益平衡點 =固定費用 = 5600元損益平衡點營業額 =固定費用 /毛利率= 5600 / 0.4 = 14000元即:每月營業額達到 14000元,平均日銷售額 360元就可保證收支相等。
保守估計:以上合計收入420元,略有盈余;
正常估計:書店日均營業額達到600元左右,月營業額達到18000元。
則:月毛利額 = 18000 x 0.35 = 6300元,年為75600,即:一般情況下,按計劃總投資10萬元計,1年半即可收回全部投資。
樂觀估計:書店日均營業額達到800元左右,月營業額達到24000元。
則:月毛利額 = 24000 x 0.35 = 14400元,年為172800,即:一般情況下,按計劃總投資10萬元計,8月即可收回全部投資。
六、促銷策略:
在保證書店店面正常營業的前提下,書店可以采取多種宣傳促銷手段, 大學生實習周記范文,拓展新的銷售渠道,尤其是政府、學校、幼兒園和機關單位的批量購買,對提高營業額應有不小的貢獻。
1、集團客戶拓展:
可考慮和中國移動合作,根據移動各類集團客戶分層打折優惠,如鉆石卡7折;金卡75折;銀卡8折;貴賓卡85折;普通客戶9折。
可考慮和中國人壽合作,給其員工提供購書閱覽方便。
2、積分獎勵計劃:
每單均計入電腦記錄,每10元銷售額1分,累計滿5分 ,贈咖啡一杯;累計滿10分 ,免費參加1期培訓;累計滿20分 ,免費參加1期培訓;
3、延伸服務:
銷售文體用具:紙張、筆
銷售咖啡飲料西餐:
代售郵冊、賀卡:
銷售音像制品:
銷售鮮花:
銷售計算機耗材:
開辦職業技能培訓:
七、風險規避;
任何經營都有一定的風險,無庸多言。
如何正視風險的存在、防范規避風險就顯得尤其重要。
書店經營的風險相對較小,因為目前圖書批發市場是明顯的買方市場,批發商從出版社進書基本都是寄銷的方式,三個月回款,而且剩余滯銷圖書都可以退貨。
零售書店從批發商處進書也采用類似的方式。
這樣,書店的風險就主要來自自身的經營管理,如何降低成本,開拓市場,吸引讀者等方面了。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充分進行實地觀察、市場調查的基礎上謹慎選擇店址。
2、盡可能控制固定費用,減少固定設備的投資小型創業計劃書范文工作計劃。
3、建立完備的會計制度,作好詳細經營記錄。
4、理智對待經營狀況不佳的情況,全面分析、解決問題。
5、確屬選址錯誤,應早做另覓佳址的打算。
八、遠景規劃
書店定位是:在xx市區有一定競爭實力的特色書店。
能夠吸引一部分讀者,并能擁有自己忠實的顧客群。
書店經營的目的是:占有xx圖書文化市場的一定份額,形成長期的盈利能力。
一旦經過努力經營和不斷摸索,書店能夠按計劃達到目標,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經營與管理的模式,有了由少而多的資本積累,就可以爭取投資,進行發展
發展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擴大單店規模。
(營業面積、經營品種、經營范圍)這種方式風險較大,需要依靠對當地市場容量的充分了解和合理預測,以及在競爭中取得一定的優勢。
在有新華書店大中型書店的區域應不考慮使用。
2、開設分店有了xx市區母店的成功經驗, 大學生入黨申請書,加之在母店經營過程中與供貨商建立的良好關系,在市場競爭較弱的區域開設分店是一種投資孝易于操作的方式。
有以下兩種方向可以考慮:
(1).橫向(在市區的其它區域)在市區內開設分店可以采用圍繞母店設售書點的方式進行,既可充分利用母店的圖書資源,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又節省投資,降低成本。
2016最新自助餐店創業計劃書模板【2】
創業計劃書的起草與創業本身一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要對行業、市場進行充分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
一、餐館名稱:
XXXXX。
命名規則說明:低調,簡單,易記,有特色(這里的特色不是說直接反映風味)但不古怪,不超過四個字,不帶湘字。
目前預定的形式是XXXX酒家或XXXX荘
二、餐館風味:以湘東地區的農家風味為主
三、餐館預計面積:280 ~ 350 M2
四、目標城市:廣州
五、選址要求:
1.在周邊1里內起碼要有一個中型居民小區,周圍最好一定量的流動人口,應該是白領來往或是租房目標區;
2.如果條件不能滿足第1點,則位置需要交通比較方便,來往有一定量私家車和有消費能力的人員能醒目的看到餐館的位置;
3.租金不能超過60元/M2,40元/M2為最佳,最好是1樓有一個10M2左右進出鋪面,主要營業面積在二樓;
4.餐館本身需要能停車7 ~ 10輛家用轎車的能力,或是附近不超過200M有停車場。
選址總體評價,由于新手投入資金不宜過大,因此餐館位置不能為現今已經很繁華處,但希望往來比較多的人員,并且具有消費能力,希望通過餐館的風味特色能吸引到老客戶,要求能在三個月后能做到盈利1萬元/月。
六、餐館布局要求:大廳內部要求能擺放4人小臺或小圓桌12 ~ 15張,10人大臺4張,16M2包廂(4*4M規格)4 ~5個。
(但具體要看店鋪的布局)
七、餐館開張預算:
1.租金:兩按一租,以300 M2計算,每M2預計50元,此應一次支付4.5萬元;如果面積有出入,無論如何不能超過5萬
2.裝修設計費用:800元
3.裝修費用:A.門面外部裝潢能突出特色、顯眼、但不夸張費用為X元;B.內部大廳裝修風格以突出農家風味為主,裝修一般,但要求裝修完不能有異味,費用為X元;C.廚房面積為40
M2,裝修強調排污、通風,費用為X元;D.廁所兩個,男廁為1.5M2,女廁為1M2,要求通風,其他無特別需求,裝修X元。
自己買材料,總共預計8萬元
4.辦證費用:要求有消防、環保、衛生許可和營業執照等,費用預計6萬元
5.購買用具費用:A.3臺5P的空調,包廂4臺小1P空調,共元(也可能使用中中央空調);B.十把吊扇或壁扇,共3000元,C.兩個冰箱,兩個冰柜,一個消毒柜,其計1萬元;D.廚房用具,共4.5萬元;E.
桌凳,共5000元; F.其他(請見清單),共計2000元,G.自動洗衣機1臺,1000元
6.其他不可預計費用,2000元
八、餐館裝修風格說明:
1.門面裝修要求顯眼,突出特色,不夸張,簡練,能體現其消費水平
2.大廳說明:A.桌凳使用原木色的大小八仙桌和長條板凳,或是使用外觀上比較結實的大小圓桌,大小圓桌上覆上比較好的米黃色桌布;B.墻面和廳中原有柱子的1M2左右以下以深色瓷磚,廳中為了裝修目的自立柱子均以深色為主,天華板不進行完全裝修,使用射燈,射燈以上的天華板噴為黑色,大廳燈光要求柔和,但桌面上的燈光要求明亮。
(這里只我的想法,實際以最終的設計為準)
3.包廂裝修與大廳一樣
4.其他無特別要求
九、人員配備:
1.廚房:共6人,1個主廚,2個副廚,1個配菜切菜,1個洗滌人員,1個洗/撿菜人員
2.包廂:以5個包廂計算,5個服務員,
3.大廳:5個人,每四張臺1個
4.其他:其他臨時人員1人(主要用于服務休息時的輪換),店主1人。
十、運營費用明細:
1.物業管理費用:每平方不能超過2元/月,以300 M2共計600元/月
2.排污費用:600元/月
3.水電費用燃油費用:水電4000元/月,燃油2000元/月(暫時以此計算,如果燃油越多,說明生意越好)
4.人員費用: A.工資:主廚為1800元/月,副廚為1400元/月,其他均為1000元/月,共計1800*1 + 1400*2 + 14*1000
= ;B.住宿火食費用:住宿為2000元/月,火食費用以200元/人/月,共計18*200 = 3600元/月
5. 折舊費用:
6. 原材料:A.原料, 共元/周
7. 其他不可預知費用:1000元/月
十一、菜品說明:
1.堅持兩個特色:A.綠色健康食品;B.湘東地區的地道農家風味,大概30%左右的菜品在一般湘菜館吃不到。
2.堅持推重出新:A.不斷推出新菜品,每月2個新菜品;B.跟季節變更,及更換菜品
3.消費水平定位:跟門面地址周邊環境相關,但初步定為平均 35~60元/人。
總體來講,以農家特色和綠色健康為賣點來,不一樣的菜品才能買得到比較高的價格,并取得比較高的利潤
十二、直接成本估計: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油,鹽,各種佐料,以及構成菜品的原料。
1.特色菜(挙頭產品)成本控制在50%
2.中檔但一般湘菜館少見的,成本控制國40%以內
3.中檔常見成本控制在60%以內
4.低檔常見菜控制在30%以內,此類主要以蔬菜為主。
以不改變菜品的質量為前提來降低直接成品
十三、最終費用核算:
十四、其他問題點:
計劃安排,租房要求房東提供三個月的免租期,第一個月辦理與營業相關的各種證件,第二個月準備裝修,第三個月準備好與開張相關的事宜。
五 優勢與劣勢:
本餐廳經營解決了學校食堂飯菜口味單一等問題,也無流動小攤衛生沒有保證的擔憂,并且與食堂同樣方便快捷,節約時間。
另外,本餐廳采用自助選擇方式,應該很容易受到顧客歡迎,并能節省部分人力資源。
同時,非餐點還提供冷飲、冰粥、等,并提供免費茶水。
簡潔舒適的裝修將是餐廳的一大特點,學生普遍喜歡在干凈、服務態度好的餐館就餐,因此令人滿意的服務也將是本店的一大特色。
此外,學校食堂有明確的就餐時限,而校外很少有餐館出售早餐,因此在校外的本店則可以較容易地抓住這部分因時間差而導致丟失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就是由在就餐點前后的一段時間要就餐的潛在客戶群所產生的市場份額。
由于剛起步,快餐店的規模較小,如就餐的人力資源、服務項目等都比較有限。
而校區內外的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因此還存在著不小的劣勢。
另一方面,因為學校假期是固定的,寒暑假期間的客源會驟降,而寒假期間會比暑期更少,這將會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據我們的市場調查與分析,本店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存在的,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而本人正是學生----這個最大客戶群中的一員,所以更能了解顧客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從這些方面來看,是應該是很有機會擠入該餐飲市場的。
六 財務狀況分析
1.初始階段的成本主要是:場地租賃費用(3萬),餐飲衛生許可等證件的申領費用,場地裝修費用(5000),廚房用具購置費用,基本設施費用(5000)等
2.運營階段的成本主要包括:員工工資,物料采購費用,場地租賃費用,稅,水電燃料費,固定資本,折舊費,雜項開支等。
3.據計算可初步得出餐廳開業啟動資金約需12600元(場地租賃費用5000元,餐飲衛生許可等證件的申領費用600元,場地裝修費用2400元,廚房用具購置費用1000元,基本設施費用等2600元)。
資金可有父母提供80%,自己積蓄20%。
4.每日經營財務預算及分析
據預算分析及調查,可初步確定市場容量,并大致估算出每日總營業額約1500元,收益率30%,毛利潤500元。
由此可計算出投資回收期約為一個月。
七 風險與規避
1 外部風險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外大型餐飲公司進軍中國,國際品牌既快又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必將給中國餐飲業帶來極大的沖擊。
餐飲業競爭激烈尤其是來自國外的快餐連鎖店,如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的快餐業中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2 內部管理風險
餐飲業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但是它需要嚴格的管理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對于大多數中國自辦的餐廳來說大部分存在著內部管理松散,服務人員素質較低,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企業經營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關系著企業的生與存,成與敗。
3 市場風險
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到市場的風險,具體有以下幾種風險可能:
(1) 在本項目開發階段的風險,市場上可能會同時出現類似餐廳的開業。
(2) 項目生產階段的風險,如果項目已經投產,但沒有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項目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生產費用和償還債務。
(3)項目生產經營階段的風險,項目投產后的效益取決于其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和其他表現,而對于本階段項目而言,最大的市場風險來源與市場上餐飲業的競爭風險,如果項目投產后效益良好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相似經營項目的誕生,從而加劇了本項目的競爭壓力。
4 原料資源風險
本餐廳的原料主要以果蔬、豆類、菌類為主,是當今最受歡迎的綠色天然無污染食品,尤其本餐廳是以保健為主的餐廳,因此在原料的選擇上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投資,這樣才有利于采購到新鮮、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5 應對措施
(1)汲取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經驗,開發出自己的特色食品。
(2)嚴格管理,定期培訓人員,建立顧客服務報告。
(3)項目開發階段進行嚴格的項目規劃,減少項目風險。
(4)進入市場后,認識食品市場周期,不故步自封,積極開發更新食品。
(5)與原料供應商建立長期并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保證原料資源的供給。
6保險和法律 事務健身中心的保險將通過中國平安保險公司購買。
資產保險將保險固定資產和私人資產的實際市場價值,商業意外保險保證賠償由于意外事故而關門造成的固定現金流入損失。
為了防止意外事故而造成會員、顧客利益受損所引起的法律訴訟,我們還將購買一般責任保險。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職業倫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