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調查問卷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4 00:1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調查問卷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調查問卷報告

篇1

——經銷商客服問卷調查報告簡述

企業要抓好兩只隊伍即業務員和經銷商隊伍的建設,現在企業銷售通路分為7點:

(1)工廠——批發企業——零售企業

(2)工廠——商業(批發、零售)企業

(3)工廠——交易會——商業(批發、零售)企業

(4)工廠——消費品批發市場——商業(批發、零售)企業。

(5)工廠——商——零售企業

(6)工廠——配送中心——零售企業

(7)工廠——最終消費者

對于區域性沖突的解決辦法:

• 在劃定的區域市場內進行產品銷售,不得跨區域銷售。

• 按規定的價格進行產品銷售,不得低價傾銷,也不得高價銷售。

• 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銷售目標,并符合產品品種比利的要求。

• 按合同中規定進行回款,并采用規定的付款方式。

• 按照廠家的規定開展有效的促銷活動,避免擅自促銷而造成的不良結果。

• 負責轄區內的政府、媒體公關事宜,處理突發事件并維本文來源:文秘站 護廠家的利益。

• 對滯銷產品,在規定的時間內申報調貨處理。

• 變更接貨地點需要提前通知或自行支付額外運費。

• 遵守并執行供銷合同中的其它事宜。

從技術方面來看,均反映為外包裝精美,質量性能穩定,款式更新較慢等。

從服務及溝通方面來看,經銷商一般希望廠家:

篇2

關鍵詞:反傾銷;應訴;會計舉證

一、反傾銷立案前的會計舉證問題

面對日益增多的反傾銷指控,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反傾銷應訴中作出充分的舉證,就必須將有利于應訴的許多準備工作分解并融合到日常的會計管理工作當中,做好事前的預防與準備。

(一)規范的會計管理系統是企業做好反傾銷應訴的基礎

1.基于反傾銷應訴目的的會計信息的組織與構建。企業在反傾銷應訴的過程中需要提供許多全面、詳細的資料,如企業經營的基本法規資料、產品銷售資料及數據、產品財務成本資料等。因此,在日常的會計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應將企業的重要文件和資料分類妥善保存;另一方面在設計日常核算賬戶時可以考慮進一步明確二級或者更細致的子科目,以便對出口產品的型號,尤其是技術相對低端、價格水平較低的易涉案型號按照銷往國家的國別明細分類,為產品成本及銷售信息能合理、及時地分離出來做好準備。

2.營建誠信企業文化,規范日常會計實務操作。企業日常的會計處理方法、過程、結果符合會計準則和其他會計規范的要求是企業反傾銷應訴的基礎,而有些企業管理者為了謀求短期利益授意會計人員進行一些不規范的操作,這種做法的危害非常巨大。因為一旦國外反傾銷調查當局在核查過程中發現應訴企業提交的會計證據所依據的基本會計體系存在問題,就很難相信企業提交相關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此,企業管理者要有反傾銷的危機感和預判能力,避免短視,提高會計人員的誠信程度,保證企業財務制度的嚴肅性和規范性。

(二)企業應事先進行客觀的反傾銷應訴自我評價

1.評價企業的會計處理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國外反傾銷調查當局在核查、評估過程中會全面了解、核查企業調查期內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并對照會計準則進行評估,二者是否相符是評估應訴企業是否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依據。

2.評價企業物流與會計處理過程及成本核算方法是否一致。在反傾銷應訴中,成本是核查的重點,而核查企業成本計算、成本處理是否正確和公允,主要方法就是核查企業物流賬目是否賬實一致、是否與產品材料構成配比、是否與會計核算同步、原材料等的采購價格是否符合市場價值等。

3.評價會計記錄的完整性和會計憑證、附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在應訴過程中,要求會計記錄能完整地記錄業務事項的全過程,并且所附的會計憑據能充分證明經濟業務的發生及處理情況。

4.評價企業的會計處理與相關法律遵守的情況。在反傾銷核查中,核查方會重點從會計處理中尋找企業是否在法律的規范下進行經營,如企業與員工之間是否按《勞動法》要求處理,地方政府是否有超出法律范圍的對企業的補助、扶持行為等。

(三)建立反傾銷會計預警體系

企業應將應對反傾銷調查前置,也就是在國外未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之前,制定并實施會計戰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傾銷調查事件的發生。會計預警可從對內戰略和對外戰略兩個角度考慮。

1.對內戰略。(1)企業在制定出口規劃時應了解出口產品的價格和成本,以避免觸犯或盡量少觸犯當地生產商的利益;(2)會計參與企業出口產品的定價決策,其基本原則是出口產品的價格不能低于其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在此前提下根據目標市場的價格狀況,安排相關的生產和銷售;(3)強化出口產品更為明細的核算,及時計量出口產品進入一國市場的速度和數量。

2.對外戰略。(1)通過各種現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競爭對手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并以此為依據推斷其將來可能的行為與動作;(2)搜集各“替代國”的商品價格、計算數據、成本資料,包括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的相似性、獲得原料途徑的相似性、國內市場價格的合理性、替代國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水平等;(3)收集各國特別是判例國的反傾銷案例及我國應訴反傾銷案例的資料和評論;(4)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支持,將多種來源的信息匯總、加工、綜合。信息在綜合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把建立健全國內反傾銷應訴機制作為自己的職責并要形成國家反傾銷數據庫和案例庫;行業協會要建立行業產品生產、消費及價格變化的預測分析系統,對可能發生的反傾銷指控提供預警信息。

二、反傾銷審核過程中的會計舉證問題

(一)申請市場經濟地位的會計舉證

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或“有條件的市場經濟國家”,原則上將“替代國”制度適用于我國出口產品或經過苛刻的審查才能獲得“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和待遇。這種對我國企業采取的歧視性做法對相關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會計舉證方面,首先,企業應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地位要求的會計賬簿體系;其次,國際化經營的企業應該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行會計處理;再次,通過翔實的會計資料來說明企業是按市場經濟體制運營的;最后,填寫于市場經濟地位申請表的會計數據能夠經得起推敲和檢驗。

(二)填答調查問卷的會計舉證

應訴國外反傾銷調查,關鍵在于答卷和抗辯,會計人員要配合律師準確地回答問卷問題,并通過會計抗辯來反駁對方的指控,證明自己的觀點。

1.認真研究調查問卷并填寫相關會計問題。總體上來講,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問卷包括調查問卷和市場經濟待遇問卷兩類。企業在回答問卷問題時,應當在與律師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注意填寫策略,不僅要按照問卷來回答,還要明白該問卷的結構與內容以及調查當局的意圖,做到有的放矢。

2.全面、準確地回答反傾銷問卷的會計問題。反傾銷問卷實質上是一套完整、系統的測評方法,需要應訴方提供大量數據,并對應訴方進行現場核查,收集查證有關數據的工作底稿和計算依據。因此,貫穿于整個應訴過程的會計數據必須真實、可信,并可與供應、銷售、生產及勞動工資等方面提供的數據和情況相互作證。另外,由于反傾銷問卷中的調查問卷和市場經濟待遇問卷是針對反傾銷的不同角度設計的,故他們之間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并能夠被證明其真實性,也就是說,調查問卷和市場經濟待遇問卷應與審計報告的數據保持一致。

3.有針對性地進行會計抗辯陳述。在反傾銷應訴中,企業可有針對性地對申訴方指控的要點,從法律和事實上圍繞應訴企業會計信息通用問題、被調查產品成本分配問題、替代國及替代國價格問題、被調查產品低價銷售問題、申訴方所述的產業損害問題進行會計抗辯。

4.注意調查問卷回答時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在反傾銷調查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涉及應訴企業的一些商業秘密,如不有意識地保護,這些商業秘密可能被外國競爭對手獲知,使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談判的劣勢地位。

(三)應對實地核查的會計舉證

1.了解實地核查的目的和會計內容。實地核查是為了驗證應訴企業所提交的答卷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了解與案件有關的信息,以便公正地作出最終裁定。實地核查涉及的會計內容主要包括應訴企業所提交答卷中涉及的所有會計信息和資料、應反傾銷調查當局要求提供的補充答卷中涉及的會計信息和資料、應訴企業主動向反傾銷調查當局提交的其他會計信息和資料等。

2.實地核查中會計舉證的準備。一般在核查人員進入企業前,反傾銷當局會根據被調查公司問卷答復的信息列出實地核查大綱,確定將要核查的基本內容。企業應在核查人員實地調查前對這部分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尤其需要合理確認以下事項:從企業成立至今每年的完整賬冊,包括審計報告、總賬、明細賬、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準備解釋與成本相關科目的基本會計方法;公司自成立以來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明細賬以及折舊計提、無形資產攤銷是否正確、是否準確計入成本;銀行貸款清單、還款和付息證明、其他借款的相關證明等。3.實地核查的支持環節。在整個實地核查過程中,建立信任非常重要,要使核查人員感到被調查公司所提交的信息是真實可靠、有據可依的。檢查人員把未解決的問題或資料列示出來,直到得到答復為止,這就需要被調查公司能盡快找到相關的支持文件。因此,核查時的人員安排也很重要。核查時關鍵部門要有專人負責,分工明確,并能夠透徹地理解核查人員提問的意圖,快捷反應,提供信息支持。

三、審核結果形成后的會計舉證問題

在審核結果得出后,企業應馬上對財務工作進行總結,在受到不公平判決時及時提供財務舉證資料是最終獲得勝訴的重要保證。在審核過程中,核查人員如果以非充分理由否定中國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企業應積極向政府部門反映,并提供更加詳盡的舉證資料,迫使核查人員改變錯誤判斷。另外,無論反傾銷應訴是勝訴還是敗訴,企業都應該很好地對自己的財務工作進行認真的總結和反省,總結已取得的有效經驗,同時找出問題和差距,把反傾銷工作看作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一個契機,為今后的反傾銷應訴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會計舉證是反傾銷應訴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我國反傾銷會計工作才剛剛起步,企業在遭遇反傾銷時勝訴率低或不敢應訴。因此,必須不斷總結已有的經驗和教訓,強化出口企業應對反傾銷的會計技能,進一步發揮會計舉證在應對反傾銷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我國企業應對國際反傾銷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孫錚,劉浩.反傾銷會計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辨析[J].會計研究,2005(01).

[2]顏延.會計學視野下的反傾銷[M].中信出版社,2003.

[3]徐柯芝.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在反傾銷會計舉證中的作用[J].財會月刊(會計),2005,(4):38239.

[4]周友梅.試論反傾銷會計的若干問題[J].當代財經,2003,(11):1092113.

篇3

行業需求拉動了化工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開設石油和化工及相關專業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由100多所增加到5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由少數幾所增加到500多所,中等職業學校由100多所增加到700多所,總在校生人數由上世紀末的不到20萬人增加到90多萬人。每年有數十萬本科、高職及中職畢業生加盟石油和化工行業產業大軍,行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層次結構明顯改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促進了行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探索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培養過程,將石化工業先進的文化精髓,融入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申報并組織相關會員單位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工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一“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子課題研究工作。自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持2研究目的及特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工業文化對接的問題,直接關系到企業對人力資源素質的核心要求。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石油和化學工業文化理念是對技能人才職業素質培養內容和途徑進行深層次探索的重要課題,對行業后備人力資源隊伍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石油和化學工業文化建設的內涵與特點以及校企合作中石化企業文化對接的現狀,審視和思考校企文化對接的核心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以成功聲例的形式推選出典型的文化對接方案或模式,為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提供初步的解決方案,并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的特點是:

(1)依托行業組織,貼近石化企業。行業搭臺,石化企業、院校共同參與研究。課題由協會企業職工教育工作委員會和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委員會,協同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企業文化研究會共同完成,190個石化企業和42所職業院校參加了本次課題調查研究工作。

(2)注重企業調研,科學布點取樣。注重地域異和企業性質的差異。依靠協會在全國六大區域的作組聯系會員單位開展課題研究。以典型化工企業調查樣本,兼顧行業、不同所有制企業以及地域特點,注重點面結合。取樣企業涉及我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校企共同研究,促進文化滲透。參與課題每所院校到4一5個企業考察訪談,以課題研究為體,加強校企深度貼近和文化融通的互動性。

(4)嚴密策劃組織,開拓研究渠道。出于對課題研究內涵和意義的認同,化工教育協會扎實推進研工作,為課題研究設計了《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調訪談表》,有效提取了來自企業的意見。

(5)調查實證研究,資料交流分享。注重企業調查數據的提煉規整,經驗案例的分析研究,匯集資料的溝通共享。(6)在研究石化工業文化特征的同時,提煉石化行業企業文化內涵,屏棄文化糟粕,科學引導校企化的有效對接。用行業的視角、企業的語言全方位解讀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改革途徑。2010年9月至今,中國化工教育協會“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組完成了豐富的中期成果:收集課題基礎資料《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調查問卷》186份,課題研究實證案例38份,企業《職工手冊》、《文化手冊》57冊。本報告為石化課題組中期成果之一:《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及分析研究一以行業、企業的視角審視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的對接。3((企業人力資絕負資人調查問卷》初步解析

(l)石化子課題調研企業類型特點課題組分華東、華北、東北、中南、西南、西北6個區,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形式,對全國186家國有、外資、合資、股份制、民營及其他類型石油化工企業進行實證調查,其調研企業分布情況如圖1。企業調查問卷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年銷售總額超億元的企業占87.4%。提供調查表的企業職工總數超過40萬人,企業職工平均2200人。參與調研的國有企業占45%;民營企業占28%;合資企業占10%;外資企業占5%;集體企業占3%;其他企業占9%。石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與職業院校聯系密切,院校調查中,國有和民營兩類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73%。外資和集體兩類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8%。

(2)被調查企業新錄用員工學歷情況被調查石化企業2008年至2010年新錄用6萬余名院校畢業生。其中本科以上學歷23.14%;高職高專學歷38.42%;中職學歷38.科%(見表l)。2010年調查結果與三年前的同類調查相比,可以得到如下結論:近三年來,石化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需求比例明顯提高,從2007年數據看,本科、高職、中職各占三分之一到目前職業教育占到四分之三強。在職業教育范疇,企業對高職教育畢業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業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3)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素質的評價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素質的評價表設計了8項內容,見表2。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評價在八個評價指標中滿意率均低于60%(非常滿意十滿意)。說明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素質滿意度不高,即職業院校的教育與企業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企業滿意度排在最低的兩項(低于45%)是: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情況和對石化企業相關法規的認知情況。依次升高:工作效率;勝任工作的能力;相關專業知識。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層次對接迫在眉睫。

(4)企業對職工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石化課題組設計了企業對職工綜合素質及企業文化認知情況的要求的調查表,選擇了16項重要的素質項目,目的是了解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員工各項要求的層次,指導職業院校貼近企業需求的教育教學改革。結果見表3。從企業對職工素質和能力16項要求排序情況可見:安全第一是石化企業對員工的第一要求,體現了行業企業特色,也是企業文化涉獵的關鍵內容;對職工的精神層面的素質要求高于技術能力的要求;對企業文化范疇的內容有很高要求(相關項目均排在化工生產操作技能項之前);對生產過程的理解和生產操作技能的要求,高于基礎文化知識(排序后三位:計算機使用能力、普通文化知識(語文和數學)、外語知識)。調查結果凸顯石化企業文化特色與內涵。勞動安全和保護意識、質量意識、節能與效益意識、綠色化工及環境保護意識均排在了較高位置。也是我國先進石化企業文化正在著力推行“責任關懷”涵蓋的主要內容一HSEQ(健康、安全、環境、質量)。

(5)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意向企業是否愿意加強與職業院校的合作的調查取了八項內容請企業作答,結果是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意向不強。部分企業對其中六項填寫“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表明校企合作的不對等和企業的不愿合作的意向,調查結果見表4。企業明確表示不愿意合作的項目位居前列的依次為:為學校提供教學設備(18.7%);企業開辦職業培訓單位或職業學校(15.6%);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巧.6%);委托職業學校進行在職職工的培訓提高(12.5%);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6.2%)。進一步表明校企合作的現狀是院校的主動和企業的被動。校企之間的深層次合作,必須從國家立法的層面,以經濟制約強力推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契合。

(6)石化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石化企業文化建設尚在發展中。調研中,只有近30%的企業提供了《職工手冊》或《文化手冊》。相當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文化管理理念。調研資料顯示,發達地區或大型企業文化建設情況較好,如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參加調研企業提供的《文化手冊》比例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大型國有、集體和外資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中小型企業文化建設欠成熟,我國石化企業文化發展不均衡。表5對17家企業提供的《企業文化手冊》內容進行分析,統計數據可見,多數企業比較重視對企業精神、企業宗旨、人才理念、核心價值觀、管理理念、經營理念的宣傳,而本應在石化企業擺在十分重要地位的安全、質量、服務、環保等重要理念企業卻提得較少,不能不讓人們感到意外,表明我國石化企業文化與“責任關懷”等國際先進理念及價值觀還有一定差距。引進企業文化不等于全盤接受,石化企業也有落后文化與急需摒棄的文化糟粕。調研中可見少數企業:重利輕法,無視生命;盲目發展,無視環境;金錢至上,無視責任;膜拜神完,封建愚昧的現象。職業教育在學習先進企業文化的同時,也負有培育文化精神,推進和傳播行業先進企業文化的重要職責。4企業調查問.分析結論對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調查問卷的分析,了解來自企業的聲音,僅僅是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工作將在大量資料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

(1)石化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層次對接應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和過程設計的重要內容,要使對接成為實現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創新人才模式的突破口、提升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強化石油化工職業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

(2)石化工業文化對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紐帶。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育人。校企文化共融是校企合作的高級形態和最佳境界。

篇4

關鍵詞: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滿意度

作者簡介:吳榮(1966-),女,侗族,貴州劍河人,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批準號:CTF120702)之子課題“項目課程實施中的高職教師適應研究”(編號:GGZ1440204),主持人:吳榮。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5)15-0075-04

對于高職院校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講,頂崗實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頂崗實習就是把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一個過程。期間,學生可以得到專業素質的綜合訓練,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該環節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一次大演練,也是培養學生行業認知的重要過程。

酒店管理類專業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頂崗實習環節在學生整個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的出發點在于了解高職酒店管理類專業在企業頂崗實習過程中的滿意度情況,以及在實習過程中影響滿意度的因素,以期為以后酒店管理類頂崗實習提供借鑒性建議[1]。

一、研究回顧及問題提出

目前,國內外對高職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滿意度的研究為數不多。大多集中在會計類專業及醫學相關專業。筆者主要通過在中國知網(http://)進行關鍵詞搜索,搜集與實習滿意度相關的資料。此類研究成果較少,僅有19篇文獻,其中17篇期刊文獻,2篇碩士畢業論文。

所有文獻中,包括5篇酒店管理類專業實習滿意度文獻,14篇醫學類專業實習滿意度文獻,可見酒店管理類專業實習滿意度的調查研究,至今沒有被國內學者重視。

通過對以上文獻關于實習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的總結,發現影響高職酒店管理類專業實習滿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五大類:工作報酬、工作條件、人際關系、工作本身和管理水平。但是這五個方面僅僅對企業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學校作為頂崗實習的發起者與策劃者,其對頂崗實習滿意度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

通過對以上相關研究的回顧,現提出本研究的假設:

工作報酬、企業的工作條件、工作內容、管理水平、學校安排實習時間的長短、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對酒店管理類專業實習生頂崗實習的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二、樣本與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本研究選取貴州省三所高職院校(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43名學生,其中男生58名,女生為185名。共發放調查問卷238份(5名學生請假,未在實習崗位),回收238份,去掉無效問卷12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4.95%。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運用多種方法對高職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企業頂崗實習滿意度進行了研究,具體有以下幾種:

1.文獻分析法。通過收集、整理與分析有關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企業頂崗實習的相關資料,為本研究選題提供參考;通過對酒店管理類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相關文獻的回顧,對該選題研究現狀有了準確的把握;通過滿意度相關理論的回顧與梳理,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運用訪談法對學生和相關專家進行訪談,為建立實習滿意度指標體系和問卷提供一手資料。運用問卷調查法對貴州省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情況進行調查,獲得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的第一手資料。

3.統計分析法。運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分析貴州省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并對假設進行了驗證。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信度通常用一種相關系數(即兩個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表示,相關系數越大,信度則越高。當系數為1.00時,說明測試的可靠性達到最高程度;而系數是0.00時,則測試的可靠性降到最低程度[2]。一般情況下,系數介于兩者之間。

如上表所示,量表的總體滿意度為0.916,對學校的滿意度為0.788,對頂崗實習企業的滿意度為0.896,均高于0.70。這說明該調查問卷的設計表現出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水平。

2.效度分析。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即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3]。

滿意度量表的效度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本研究中的內容效度主要是在搜集文獻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專家的訪談修訂調查問卷,也就是說,該調查問卷是經過了比較充足的準備,因此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4]。本研究中的結構效度主要是對其中的6―8個因素進行分析,計算他們各自的方差貢獻率有多少,如果超過45%則說明結構效度良好,否則,結構效度比較低。結構效度分析表如表2所示。

(二)實習滿意度統計與分析

本次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頂崗實習的總體滿意度不容樂觀,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與深思。按5點計分法計算(如表3所示),酒店管理類專業學生實習的總體滿意度為3.297,其中,對實習過程中的指導滿意度為3.828,對形成性考核與總結性考核的滿意度為3.628,對頂崗實習的工作條件的滿意度為3.429。不難發現,在所有的項目內容中,學生最滿意的應該是實習中的人際關系方面,其他依次是實習指導、實習考核、工作條件,最低的項目為工作報酬,其次是工作本身。可見,在酒店管理類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給實習生的工資低,工作機械乏味成為最明顯,也最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各因素差異性分析

為了論證前面所提出的假設,對問卷進行了差異性分析。通過spss17.0單因素方差分析對這幾個因素進行分析對比(僅選取工作條件、工作內容及工作時間長短為例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表4到表6顯示,在工作條件不同,工作內容不同,工作時間不同的條件下,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學生的滿意度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小于0.05。由此可說明,工作條件,工作內容及工作時間的長短對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學生的滿意度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證實了我們所假設的結論。

四、結論

通過對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學生滿意度的調查進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的滿意度為2.879分,總體分數介于2到3之間,即“不滿意”與“一般”之間,但是更接近“一般”的水平,反映出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滿意度較低的現狀[5]。

2.在所有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滿意度的評級指標體系中,“工作報酬”一項得分最低,該項指標對總體滿意度的影響也最顯著,由此可說明,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工作報酬較低,已經成為一個較大的問題,亟待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商,提高頂崗實習期間的報酬,從而提高實習的滿意度[6]。

3.就實習企業規模及規范程度而言,企業規模越大,規范程度越高,實習生的滿意度越高。企業規模大及規范程度高,說明企業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因此其企業文化就越具有吸引力。這也提示高職院校在選擇校企合作的對象的時候,應該側重于規模大、管理規范的企業。

4.在實習時間方面,不同時間長短的實習生實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中,實習時間集中于3-6個月這一段時間的實習生實習滿意度最低的,而且與實習期在6個月以上的學生實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根據前面的分析結果以及與學生的訪談結果可知,實習期在1個月以下的學生對于所有東西都還處于好奇與陌生的階段,其工作量較小,甚至對土建的各項工作還不完全了解實習就結束了,所以其滿意度一般;而實習期在3-6個月的學生由于面臨巨大的工作任務,而其技能還不太熟練,所以其滿意度最低;而實習期在6個月以上的學生,由于其實習時間長,其對環境熟悉了、工作技能提高了、人際關系理順了,因此其工作壓力減小了,其滿意度較高[7]。

5.對于學校方面,學生對實習期間指導老師的實習指導滿意度也比較低。實習期間,學生面臨著人生角色的初次轉變,無論是心理以及工作技能方面都需要有人進行溝通與指導;而學校在這方面卻做得差強人意,對實習缺乏全面計劃,沒有科學的實習指導制度,實習變成了單純的打工掙錢,而實習生成了其掙錢的工具。由此造成學生對實習管理的不滿和對酒店管理專業的興趣喪失。

五、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頂崗實習的啟示

針對酒店管理類實習滿意度較低的現狀,為了防止和避免旅游院校培養的大量專業人才出現眾多學者討論的“低進入率”現象,避免專業學生在擇業時就發生流失,根據本研究的相關結論,結合滿意度相關理論以及旅游管理專業酒店實習現狀,擬提出以下建議:

(一)選擇高起點的實習企業

通過本研究發現,五星級酒店的實習滿意度要顯著高于其他級別的酒店。這主要是因為五星級酒店在對客服務設施以及員工服務設施等硬件方面要顯著高于其他級別酒店,同時,五星級酒店擁有更為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成熟的企業文化、高素質服務人員隊伍。所以在五星級酒店實習的學生實習滿意度要顯著高于在其他級別酒店實習的實習生。

因此,作為實習的發起者,學校選擇的實習基地一般應具有以下要求:①酒店管理者愿意并積極與學校合作,共育人才,重視對實習生的培訓、培養;②酒店應具有較強的企業文化氛圍,有健全的管理機制,尤其是有一整套的人力資源培訓制度;③酒店應具有一定規模,一般應是四星級或四星級以上的酒店,且最好在沿海大型城市或政治、文化中心城市。

(二)安排適宜的實習時間

不同的實習時間長短對實習生酒店實習滿意度的影響也較為顯著。其中實習期在一個月以下的學生實習滿意度較低,3至6個月期間最低,而6個月以上的學生實習滿意度最高。一個月以下的學生實習滿意度之所以介于其間,是因為學生們還有沒正式進入角色實習就結束了,其對實習的評判還屬于不完全客觀的評價。排除這一時間段,從其他時間段的滿意度結果看,我們可以得到實習時間越長實習滿意度越高的結論。這說明,伴隨著實習的深入,學生對酒店業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其滿意度就越高[8]。

作為學校來說,安排多長的實習時間,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考慮,基本要遵循教學計劃來制定。但是筆者建議,實習時間不宜安排過短,過短的實習時間造成實習生對酒店還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實習已經結束,其結果是學生不僅不能達到實習的目的,而且還對酒店實習留下了較低的滿意度評價,甚至對酒店行業產生了不好的評價。所以建議學校一定要重視實習,不能走馬觀花,為實習而實習。

(三)做好實習前的教育工作

學生實習前期待程度與實習滿意度呈負相關,這一方面是因為酒店方面表現的差強人意,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在實習前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教育工作不到位一方面導致學生沒有較高的技能準備,導致學生遲遲不能進入角色,從而產生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學生對實習有過高的預期,面臨復雜的工作環境,從而產生心理落差。這兩方面都可能導致學生較低的實習滿意度。但現實是很多學校不重視實訓課程和見習工作,認為學生的服務技能可以通過實習去鍛煉,實訓和見習是多此一舉。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更是無從談起[9]。

(四)靈活協調實習與考試、考研、就業的關系

從問卷結果來看,學生們對于學校在協調實習生實習與考試、考研、就業的關系這方面滿意度較低。通過走訪得知,很多學生為了參加學校的統一實習,不得不放棄參加一些考試,如導游資格證考試、重修課程考試、研究生考試等等。另外還有很多學生有了理想的工作單位,但是因為統一實習而不得不暫時放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影響,也對其實習滿意度產生了影響[10]。

(五)完善實習考核制度

通過實習成績的考核,學校方面不僅可以詳細了解實習教學的效果,其考核結果還可以作為對實習生進行獎懲的依據。因此,作為學校來說,必須建立完善的實習考核制度。

在建立實習考核制度時一定要科學、全面。鄧振鋒,溫衛寧,林增學(2008)就提出,對于學生實習成績的考核,除了實習鑒定上單位的評語和分數外,還應該嚴格考核實習筆記和實習報告等實習成果,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創造性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表揚在實習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人和事,正確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上去理解酒店實習的意義。將優秀事跡、優秀實習筆記、優秀實習報告匯編成冊,為今后的酒店實習提供學習素材。

參考文獻:

[1]范東生.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自己為資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5):93-96.

[2]戴銳.輔導員工作理念轉變與研究型輔導員的成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224-228.

[3]張臣,仲維娟.美國教師專業化的特點及啟示[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4):86-88.

[4]羅維振.以校本教研促教師專業化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9):121-122.

[5]曹菱紅,等.WTO與我國高校師資建設的對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3(3):77-81.

[6]劉宇.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的范式轉換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4):43-46.

[7]曹仲崗.教師專業化與現代教師的培養和提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09-122.

[8]李衛斌,李宗領,劉冰.構建新型教育實習模式的幾點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6):99-101.

篇5

統計執法檢查抽查

根據上海統計執法大檢查的重點抽查計劃安排,市級檢查組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分別對部分企業單位和區縣(調查隊)進行了重點抽查。近日,上海調查總隊對全市房地產價格統計調查企業進行抽查。本次抽查有針對性地抽取了在日常報表統計中存在問題的部分調查企業。

通過抽查,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對價格統計工作不重視,人員不穩定;統計法制意識不強、不按要求上報報表:對統計指標口徑理解不清,采價不準;未建立基層統計臺賬等幾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調查總隊責令調查企業進行整改,同時向企業有關領導及統計人員開展統計法律法規宣傳,強調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和提高源頭數據準確性的意義,并對企業統計人員加強業務培訓,進一步明確報表填報口徑,從而規范企業基礎工作。

抽查工作完成后,上海調查總隊還將進一步加強與調查企業的日常溝通,并利用統計年報布置會等方式,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有針對性地加強企業業務培訓和指導,不定期地開展統計檢查工作。

廣西總隊:力保工業品價格原始數據同質可比

近期,廣西調查總隊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品價格改革要求,結合工作實際,采取三項措施,在常規檢查的基礎上,加強工業品價格基礎數據同質可比性的檢查工作力度。

一是實地考察企業產品生產過程。通過實地考察調查企業的產品生產過程,進一步了解調查企業主導產品的生產流程,核實最終產品生產情況,避免以中間產品替代主導產品的情況發生。

二是核實企業上報的產品價格。將企業領導介紹的情況與統計員上報的數據相互印證,以了解上報的產品價格是否剔除了不可比因素。

三是確認主要規格的產品價格。對生產多種規格產品的調查企業,實地調查主要規格產品價格與企業調查員上報的產品價格是否相符,并通過臺賬檢查判斷是否存在使用平均價格帶來產品價格不正常波動的情況,及時對多種規格產品選擇不當進行糾正,切實保證調查產品價格持續可比性。

江西總隊:調研財政支農政策落實情況

近日,江西調查總隊組成了財政支農政策落實情況調研組,就當前財政支農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時間緊、任務重,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在調研工作時間緊的情況下,總隊從接到文件通知,到制作調查問卷、深入農戶家調研再到形成分析報告送省財政廳,只有短短兩周時間。期間調研組成員克服了工作繁忙、酷暑炎熱等困難,較圓滿地完成了調研工作。

篇6

在金融危機進一步對歐美實體經濟產生沖擊的情況下,歐美有可能采取新的經濟貿易政策,反對大量低價進口產品,保護及扶持本國產業。因此,筆者認為,自2009年起歐美可能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展開更積極而且更嚴厲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筆者從事兩岸反傾銷輔導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出口導向企業只有加強對“反傾銷”及“反補貼”的了解與認識,才能在出口競爭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本文將逐一分析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的邏輯概念及行政程序,希望能對入門讀者有所幫助。

一、歐美反傾銷、反補貼的調查程序

(一)歐洲反傾銷調查程序

1.調查流程(見圖1):

2.流程說明:

原告向歐委會提出反傾銷訴訟后,歐委會首先刊登立案公告(Official Journal),然后公布反傾銷選樣(Sampling)問卷及市場經濟地位(MET)問卷。應訴企業必須自行或通過歐洲律師盡快取得調查問卷,并在立案后10天和15天內,分別向歐委會遞交選樣問卷及市場經濟地位問卷。MET問卷看似簡單(英文原件共30余頁),但其要求的內容在交卷時至少要包括以下附件:營業執照、公司章程、驗資報告、最近兩年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調查期間出口歐盟逐筆售價、按月計算的內銷平均售價、原材料采購價格及供貨商名稱、水電及能源耗用量、職工人數等等。問卷除了必須以英語作答外,所有附件還必須翻譯成英文,如此一來答卷至少會有300頁以上。如果以立案后僅僅不到15天的工作時間(因為必須扣除律師選擇及律師費議價時間),對應訴企業或者承接律師都是一種煎熬與考驗。選樣問卷遞交后2~4周左右,歐委會將依參加企業的家數及出口比例公布選樣結果。根據以往案例,歐委會公布選樣結果后,有兩種做法:一是要求被選樣企業在選樣結果公布后37日內,先遞交反傾銷大問卷A 卷(一般信息)、B卷(涉案產品數據)、C卷(財務會計統計)及D卷(外銷歐盟逐筆資料);歐委會調查官員會到應訴企業先進行市場經濟地位(MET)核查,待公布市場經濟地位裁決結果后,再進一步通知“過關”的企業遞交大問卷的E卷(內銷)及F卷(生產成本)部分。調查官員收卷后會再度到應訴企業進行大問卷的實地核查,然后公布反傾銷初裁,6個月內會再公布終裁稅率。二是要求被選樣企業在選樣結果公布后37日內,除了市場經濟地位問卷外,必須同時遞交整套大問卷(A、B、C、D、E、F);然后同時進行市場經濟地位和大問卷核查;實地核查后,進行反傾銷初裁(立案后9個月)和終裁(初裁后6個月)。以上兩種方式并無一定原則,由調查官員依工作量或政府預算來決定。一般而言,如果應訴企業面臨第2種方式,而歐委會最后又未同意給予MET,換句話說,計算傾銷稅率的主要依據,“正常價格”是以第三國或其他替代值來取代的話,應訴企業所提供的E卷及F卷都是白填了。筆者建議政府積極與歐委會交涉如下事項:

(1)將MET 15天的交卷時間延長或并于37天的大問卷中(與美國之程序類似);

(2)被抽樣應訴企業應有固定的或一致的調查模式,這樣不但能爭取較多的工作時間,更不致于白做工作浪費律師費。如果政府能就以上兩項要求交涉成功,那么對于被抽樣或未被抽樣的應訴企業都會有好處。

(二)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程序

1.調查流程(見圖2):

2.流程說明:

原告向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 DOC)提出反傾銷或反補貼訴訟后,DOC刊登立案公告。隨后發出反傾銷、反補貼選樣問卷。根據最近案例,DOC反補貼的選樣程序是依據海關稅則編號(HTS Code)的復雜性來決定是否發出反補貼選樣問卷。如果海關稅則編號能具體表達涉案產品,則不必發出反補貼選樣問卷。DOC會根據美國海關(CBP) 進口數據直接進行抽樣。但我們發現這樣的選樣方式會導致許多誤解,因為某些企業是通過例如維京群島或開曼群島的境外控股公司來開立商業發票或者其交易是通過外貿企業進行的,CBP的數據就未必能反映真實狀況。

美國反傾銷及反補貼案的調查期間分別為6個月和1年。一旦立案后,45天之內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會依職權進行就是否有“實質損害”或是否有“損害之虞”進行投票表決。總體而言,產業損害在初裁階段的抗辯有難度,因為調查委員共有6位,要贏得初裁必須說服至少4位委員投反對票。由于“是否有產業損害之虞”的判斷過于抽象,因此大部分委員在此階段都會傾向于先投贊成票,將來視反傾銷調查稅率的初/終裁決結果作為產業損害終裁時的投票參考。若產業損害初裁投票結果獲得通過,則由DOC繼續向反傾銷調查程序推動;否則,案件將終止調查。

DOC將在收到選樣問卷(Quantity and Value)的2到4周內公布選樣結果。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DOC選樣的依據一貫都是以“數量”而非“金額”為準。立案后60天內,所有應訴企業均須遞交個別稅率申請(Separate Rate Application,SRA)問卷,否則將獲得懲罰性最高稅率。個別稅率是用來證明注冊在中國大陸的企業是采取市場經濟的模式運作而沒有政府干預。一般而言,臺資或外資企業比中資企業更容易獲得個別稅率。

被抽樣企業則需陸續遞交反傾銷大問卷,A卷是有關企業介紹及其獨立運作情形,C卷是有關銷美國逐筆資料(Transaction by Transaction,T-by-T),D卷則是生產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FOP)的相關信息。由于美國仍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無論申請企業是否得到個別稅率,為計算C卷中的“凈出口價格”所需扣除的項目例如內陸運費、報關費及保險費,以及D卷中所有的原材料、直接人工與能源的生產成本(生產要素, FOP)都一概以替代國(Surrogate Country)及其替代價格(Surrogate Value)來換算為正常價值(Normal Value)。除非原材料、物料或包裝材料與海運費全部或大部分是向市場經濟國家進口或購買其服務并且是以外幣支付,符合這個原則就可免去被替代的風險及不確定性。

調查問卷的發出次數,歐美大不相同。歐盟案件中,歐委會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某些案件中,出口國自始至終不知道方的代表律師是誰。但美國原告及其所聘用的律師則是扮演尖銳和挑剔的角色。他們不僅對涉案企業提交的問卷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讀,還會想盡辦法找出任何的疑點,有時甚至吹毛求疵,就同一個事實采用不同的角度來發問,企圖讓應訴企業陷入前后答題產生的自我矛盾陷阱。因此,美國商務部在申訴企業的壓力下會發出大量且多次補充問卷。

所有答卷遞交完畢后,商務部將根據所遞交的書面資料分別進行反傾銷及(或)反補貼的初裁公告。初裁之后調查官員會分別到應訴企業進行反傾銷(原則上5天)、反補貼(原則上3到4天)實地核查。初裁后6個月內則會進行最后階段的終裁公告。如無意外,兩周之后海關則會進行最終課稅。

二、應訴企業面臨的抽樣問題

在反傾銷應訴過程中,許多應訴企業經常被抽樣問題所困擾。某企業一旦被抽樣,雖然會有“勞民(員工加班)又傷財(支付昂貴的律師費、加班費等等) ”的考慮;但如果從正面角度來思考,則會有“能得到自己適用稅率(例如為零稅率的結果)”成為大贏家的機會。例如最近美國新立案的冰箱架(Kitchen Appliance, Rack and Shelving)案件中,某一被抽樣企業調查期間對美國的總出口金額不到100萬美元,而美國律師對于反傾銷及反補貼雙案的報價至少在30到40萬美元之間。在成本與勝算的考慮之下,這家企業只得被迫放棄與DOC配合,當然最終會取得懲罰性稅率。如前述,目前歐美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時的抽樣原則均以“數量”為標準,其目的是想抽到數量大(具代表性),單價低(傾銷稅率較高)的企業來應訴。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企業縱然調查期間出口單價很高,但出口數量排不上前幾名則沒有機會被抽樣,來爭取自己想得到的稅率,無奈只能適用加權平均稅率。

另外一個問題,由于美國的反傾銷(依據選樣問卷)與反補貼(依據美國海關進口數據)是采用不同的選樣方式及不同的調查期間(半年及1年),如此則造成某些企業在反傾銷階段被抽樣強制應訴,但在反補貼階段卻未被抽樣應訴。此抽樣結果會使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因為如果積極應訴反傾銷,則反補貼方面只能獲得加權平均稅率。應訴企業即使花了很大的成本,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稅率。但是如果這個企業放棄反傾銷的強制應訴(Mandatory Respondent),則又會得到懲罰性稅率的待遇。這種現象確實發生在2007年的工程輪胎(Off-the-Road Tire,OTR)案件中。所幸這家企業在傾銷終裁結果得到零稅率,課稅滿1年后(即2009年)則必須再參加反補貼的行政復審。

三、反傾銷定義――歐美對市場經濟國家(Market Economic Country,ME)及非市場經濟國家(Non-Market Economic Country,NME)傾銷幅度的認定方式

(一)美國反傾銷法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的定義

1.有無傾銷取決于銷美凈售價(A)與推算正常價格(B)的比較;若A>B,則無傾銷; 若A

2.銷美凈售價(A) =商業發票售價減去與銷售直接相關的費用(如:運保費,折扣折讓等)。

3.推算正常價格(B)=投入生產要素(FOP,改以替代國的約當值換算)加上替代國(例如印度)同業內銷的銷管研費用的百分比加上替代國同業內銷利潤的百分比。

4.投入生產要素(FOP,以替代國的替代價換算),計算方式如下:

(1)直接材料和包裝材料。若為自市場經濟國家進口,且以外幣支付貨款者,以實際支付成本計算。若在國內采購,用每單位(公斤)產成品耗用數量乘以替代價值,加上從供貨商運送到工廠的距離(公里)乘上替代價值,其結果等于換算后制造成本,但可以減除下腳或副產品的回收值。

(2)直接人工。各制程耗用的熟手工及生手工工作小時數并換算替代國(印度)的人工成本。

(3)制造費用。基本上采用替代國(例如印度)的百分比,除了能源耗用數量及間接人工工作小時數是采用替代國的能源/間接人工成本;其他項目(例如折舊)則都是以百分比來換算。

圖解補充說明如下(見圖3):

(二)歐洲反傾銷法對“傾銷”的定義(假設非市場經濟國家廠商已取得市場經濟待遇)

1.若內銷數量高于外銷數量的5%,且內銷有利潤,則有無傾銷取決于外銷凈出廠價(A)與內銷凈出廠價(B)比較。若A>B,則無傾銷;若A

2.若內銷數量低于外銷數量的5%,或內銷無利潤,則有無傾銷取決于外銷凈出廠價(A)與推算價格(C)比較。若A>C,則無傾銷;若A

3.外銷凈出廠價(A)=商業發票的售價減去與銷售相關的費用(例如:運保費,折扣折讓等)。

4.內銷凈出廠價(B)= 增值稅發票的售價減去與銷售相關的費用(例如:內陸運費,折扣折讓等)。

5.推算價格(C)=制造成本(原材料、人工、制造費用) 加上內銷銷管財費用的百分比再加上內銷利潤的百分比。

圖解補充說明如下(見圖4):

四、如何與美國商務部(DOC)進行銷售及成本完整性測試(Completeness Test)

DOC近年來已要求應訴企業在遞交問卷時,同時遞交銷售勾稽及成本勾稽的工作底稿,此要求與以前年度是在實地查證時才進行截然不同,可見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一)銷售完整性測試(Sales Reconciliation)

銷售勾稽的目的是將C卷所填報的銷售逐筆資料與審計報告及銷售總賬做相互勾稽,并將其差異合理解釋給商務部。

(二)成本完整性測試(Cost Reconciliation)

美國反傾銷的成本勾稽的目的是將D卷所填報的生產要素(FOP)與審計報告的銷貨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相互勾稽,以證明所填報的生產要素正確反映了其實際耗用。成本完整性測試通常分為以下3個步驟來進行:

1.從填報給商務部D卷中的主要原材料、人工工時、能源的單位耗用量乘以產量得到總生產耗用量,換算成人民幣加上未申報的折舊費用等,然后勾稽到全年總賬上的制造成本(COM)。

2.將調查期的總制造成本(COM)勾稽到調查期的銷貨成本(COGS)。

3.將審計報告中損益表的“銷售成本”勾稽到財務會計系統(總賬或試算平衡表,或稱會計科目余額表)。

五、如何與歐盟委員會(EC)進行銷售及成本完整測試

與美國反傾銷的要求不同,歐洲反傾銷并未要求應訴企業在遞交答卷時應遞交銷售勾稽與成本勾稽的工作底稿。

(一)銷售完整性測試(Sales Reconciliation)

盡管歐委會不要求應訴企業分別遞交銷售勾稽的工作底稿,但其C卷(尤其是Table C-1) 所涉及的所有表格相互之間已經包括了銷售勾稽邏輯。歐委會設計C卷表格的目的就是測試對會計數據勾稽關系不清楚的企業或律師在交卷時,自行申報的數字有無產生自相矛盾的現象;甚至在實地核查中仍不能給予合理的解釋,裁決時將會被引用最高稅率(Article 18或Facts Available)。

(二)成本完整性測試(Cost Reconciliation)

歐盟反傾銷調查時對生產成本的完整性測試通常是用于實地核查,相對美國的做法也較為簡單。此成本勾稽不需要考慮生產要素耗用,而直接以答卷中及賬務上平常使用記賬貨幣,即人民幣生產成本來進行勾稽。

六、歐盟對符合MET申請的5大原則

(一)企業關于產品對價格、成本和投入等的決定是根據反映供求關系的市場信息作出,沒有政府的重大影響,主要原材料足以反映市場價值;

不符的事例:政府對企業的內外銷比例加以控制、企業董事有一半以上由官派人員擔任、國有股份占多數、接受政府補貼(例如政府以固定資產為資本,或以低于市價的固定資產價值出售給企業)。

(二)企業有一套完整的依照國際會計準則且經獨立審計的基本會計記錄,這套審計報告適用于任何用途;

不符的事例:固定資產折舊提列不符合會計原則、不按國際會計準則計提壞賬損失準備、會計賬務沒有反映關聯或非關聯企業間的借貸成本、從政府取得無息貸款、對固定資產的折舊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沒有遵照土地使用權合約內容按時按金額支付土地所有權費用、章程上注冊資本與會計賬上注冊資本不符、關聯企業之間的資產及薪資在會計賬上分配不清楚、固定資產折舊率有變化但不能舉證變化的原因、企業成立后來年才建立會計賬務、原材料的采購及耗用未有相關發票或單據憑證、企業使用的會計軟件不能完整的披露相關信息、注冊資本的來源解釋不清楚、審計報告未能正確反映稅后利潤、會計賬上所使用的折舊率與審計報告所述不符、未能證明土地買賣的實際付款、章程上注冊資本額與會計賬上有所差異但未提供合理解釋、企業會計賬沒有按國際審計準則作業,例如企業沒有遵從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或調整分錄在企業賬冊內做相應的調整、會計師對資產或存貨等出具保留意見、會計師未在審計報告附注中說明近年企業的會計政策發生重大變更、對同一客戶的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記在同一科目下。

(三)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財務狀況不存在由以前非市場經濟體系遺留的重大扭曲,例如在資產的折舊、易貨貿易、沖消貿易以及債務抵銷等方面;

不符的事例:土地使用權的價格比其他地區偏低或以顯著不相當的價格取得。

(四)企業受破產法和資產法的約束,該法保證企業運營的法律確定性和穩定性;

(五)外匯兌換是以市場匯率進行。

不符的事例:企業外幣交易的匯率調查期間內僅使用了一個固定匯率或會計賬上沒有記載匯兌損益的科目。

我們曾以最近3年的案例做分析,發現大部分應訴企業申請MET被拒絕的理由都是源于企業情況不符合前述(一)(二)兩點。因此,我們呼吁所有應訴企業在面對歐盟反傾銷調查的第1天起就應該針對這兩大要求進行仔細的檢查。

七、美國在反補貼案件中所主張的補貼項目

(一)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為了支持一些國內產業,利用國有銀行對相關行業或其他涉案企業有低利貸款或利息補貼的現象。例如鋼鐵行業、精細化工行業等。

(二)大型出口企業如果達到某些標準(例如出口金額達到人民幣2億元),就可得到低息優惠貸款。而國有商業銀行發放大量無法使銀行盈利的低息貸款,從而影響銀行的經濟效益。

(三)中國政府以貸款的形式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方案中實質補助東北企業。例如中國進出口銀行大連分行提供的外銷補助。

(四)中央政府評定了一批“榮譽企業”,包括例如檸檬酸生產商在內的一些企業,如果這些企業的出口量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獲得低息貸款。

(五)中國政府在外匯兌換方面針對不同企業的種類給予不同幅度的優惠政策。

(六)中國政府對于外資企業(制造業且營業期限10年以上者)提供自獲利年度起“兩免三減半”的稅務優惠。

(七)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享受兩免三減半后,如果出口量達70%以上者,可繼續享受所得稅減半優惠。

(八)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將從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于該企業,增加注冊資本或者作為資本投資開辦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不少于5年的投資申請,經稅務機關批準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稅款。外國投資者將其從企業分得的利潤在境內直接再投資興辦、擴建產品出口企業或先進技術企業,經營期不少于5年的投資申請,經稅務機關批準全部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己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

(九)設在沿海經濟開放區和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或者設在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享受低稅率優惠。原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設在經濟特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經濟特區設立機構、場所從事生產、經營的外國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設在沿海經濟開放區和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24%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設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在2001~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者。

(十)中國政府對于設立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十一)中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條對所稱之研究開發費用給予特別扣除。

(十二)中國對外商投資企業購買國內機器設備享受所得稅優惠。設備成本的40%, 可用于下一年度為應納稅所得額的抵扣項。

(十三)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三)項所稱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有享受稅務上的特別優惠。

(十四)某些省分涉案產品的制造商享受出口退稅優惠。

(十五)某些被鼓勵的外資和中資企業在進口設備時,享受免征進口關稅優惠。

(十六)外商投資企業在購買國產設備時,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

(十七)某些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除按照國家規定支付或者提取中方職工勞動保險、福利費用和住房補助基金外,免繳國家對職工的各項補貼。

(十八)中國設立技術改革項目基金發展東北及西部的工業技術改革。

(十九)中國政府對國有虧損企業給予稅額補貼來維持就業率。

(二十)中國鋼管制造業者以低價采購熱軋鋼(鋼管的主要原材料)的形式享受補貼。

(二十一)中國政府控制電和天然氣的價格,并給予特殊產業電價上的補貼,例如某些鋼鐵企業已開始享用此政策。

篇7

關鍵詞:技工院校;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調研報告

一、調研目的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國務院在《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中,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提出“逐漸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基礎裝備、一般機械裝備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使機電行業所需自動化控制技術集成應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原來復雜的機械裝置和簡單的電氣控制相結合的機電一體化逐步向被由機械技術、電氣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氣動技術、液壓技術、傳感器技術、PLC技術、網絡及通訊技術等學科的強烈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所取代。

為獲取機電一體化行業分析、 崗位職業行動領域分析、 職業崗位群和相應的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等信息,我們針對企業和學校的具體情況,擬定具體的調研問題。調研過程中以上述問題為調研的基本訴求點,通過現場考察、走訪座談、調查問卷、專題研討等方式,結合企業的調研對象直接或間接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通過調研,確定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并給出結論和建議,為機電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提供依據,促進機電專業一體化專業的建設。

二、調研對象與內容

企業調研主要范圍為廣州周邊地區相關企業,包括廣州造紙廠等15家具有代表性的機電一體化企業,如表1所示。調研對象是這些企業的機電一體化一線技術員工、班組長、人事部門等。

本次調研共發出五種表格:包括面向專業技術崗位一線員工的實踐專家調查表(56份),實踐專家訪談記錄表(37份),面向專業技術崗位班、組長的用人單位意見調查表(15份);面向企業人事部門的用人單位意見調查表(15份),以及企業座談會議記錄表(8份)。調研要了解以下內容:

1、機電一體化行業企業發展現狀與技術發展情況;

2、機電一體化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數及從業人員(包括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的基本情況;

3、機電一體化專業對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要求;

4、機電一體化專業現有課程設置在工作崗位的重要程度;

5、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與思路;

6、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及培養層次的定位。

三、調研分析

(一)行業企業發展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制造業實現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生產的基礎,將向創新性、高效性、節能性、可靠性、智能化、模塊化、系統化等方面發展。它的發展和進步依賴并促進相關技術的發展,它是許多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是各種技術相互融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和產物,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前景也將越來越光明。

(二)技能人才需求狀況與崗位職責要求

1、技能人才需求狀況

對企業人才結構及來源調研顯示:相關企業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的學歷主要包括本科學歷、大專學歷、中職學歷等,他們絕大部分直接從中職、高職和大專院校等學生中招收,從社會招聘的人員和企業自行培養的人員較少,從事維護、維修、安裝、調試工作的平均年限是4-26年。從15家企業調查中獲悉,從企業現有機電一體化技術人員以及未來3年對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需求情況如表2所示。

機電一體化企業從事機電一體化相關工作的員工在機電一體化企業中約占76.8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企業中應用主要兩個方面:制造機電一體化產品和利用機電一體化設備進行生產。 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裝配、安裝、 調試和售后服務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機電一體化設備操作和設備的維護保養。不同企業對技能要求的類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規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機電一體化技能人才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2、崗位職責素質、能力要求

通過走訪調查行業企業、回訪畢業生及召開專家研討會,共確定了4個典型工作崗位及相應的素質、能力要求,求如表3所示。

3、課程對從事機電一體化工作崗位的重要程度

針對現行技工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開設的課程,對從事機電一體化相關工作的員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是各門課程知識模塊對從事此工作崗位的重要程度(由不重要的0分到很重要的10分依次給分),取調查數據的平均分,得到表4。從各門課程知識模塊平均得分情況看,機械類和電氣類課程較為重要,如機械識圖、機械裝配、電工技術等課程;而文化基礎課和非專業課程較為不重要,如數學求解、英語閱讀、計算機編程等課程。當然,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到,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崗位,各門課程對從事此工作崗位的重要程度有較大差異,例如:銷售人員崗位對應用寫作、計算機應用和英語閱讀等課程較為重要,而設備操作和裝配崗位認為這些課程不重要。

四、調研結論

(一)人才培養方向定位

通過分析機電一體化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分析行業、企業內生產類、維修類、技術支持類、服務類的相關技術崗位。結合近年來我校、我系多年的機電一體化專業辦學經驗,將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定位為:面向機電制造業、機電設備安裝及維修公司、使用自動化生產設備等的各行業、企業,從事機電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機電產品的裝配與調試、機電設備的維修與改造、生產現場工藝技術人員、生產一線管理人員、機電產品的銷售與技術服務等崗位,培養從事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維修、維護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養層次定位

通過用人單位對機電一體化專業相對應的崗位人才層次分類以及緊缺崗位人員數量需求,了解各企業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及所需專業資格證書等。本專業人才培養層次可定位為:機電一體化(機械)方向、機電一體化(電氣)方向、機電設備管理方向,各方向設置中、高級技工層次,通過一體化教學模式,以規范的操作與團隊協作完成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維護等任務,同時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系統設計能力、制定元器件加工工藝能力、簡單數控加工能力。人才培養方向與層次的定位如表5所示。

依托行企開展機電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為我們今后機電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提供依據。通過企業調研活動,我們體會到機電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還有許多細致繁雜的工作需要我們認真地完成。但只要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組織實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不斷探索,認真總結,相信一定會完成機電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職業教育,為造就更多更好的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服務。

參與文獻

[1]王京,蘇月,張松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企業調研報告[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7):25~26.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以讓群眾滿意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開展“聯百企、走千村、訪萬戶”大調研、大走訪、大服務活動,宣傳環保工作,普及環保知識,傳播環保理念,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深入一線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在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和提升,牢固樹立群眾立場、群眾觀點、群眾方法,提升環保干部形象,提升部門形象。

二、活動內容

(一)密切聯系企業,送政策、送服務,幫扶企業做大做強

深化環保服務制度,拓寬服務范圍,豐富服務內容,全市重點企業由環保系統專人,主動服務,超前服務。不定期到企業調查走訪,及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污染治理情況,積極為企業環保手續;引導企業改進工藝,推行清潔生產,建立應急體系,提高治污水平,促進達標排放;提高企業自覺守法意識,優化企業外部發展環境。定期組織專家到企業會診,為企業提供環保政策咨詢和前沿信息,積極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幫扶企業做大做強。

(二)深入農村社區,摸底數、出實招,改善基層生態環境

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及懇談會等形式,對鎮(街道辦)、村(社區)基層環保情況進行全面、深入地調查了解,摸清各鎮、村企業布局和產業重點,掌握當地大氣、河流、土壤等基本環境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查擺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和環保工作的薄弱環節,提出整改意見和措施,明確責任,推進生態鄉村建設。

(三)走進千家萬戶,貼民心、集民智,解決群眾所需所盼

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與群眾貼心交流,調查群眾對周邊環境的切身感受,了解群眾對環境的迫切需求,解決群眾身邊的環保熱點問題。送知識進門,送政策入戶,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環保科普知識,推介環保政策措施,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共建美好家園。了解公眾對當前環境現狀和環保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釋疑解惑,問民所需,加強溝通,增進感情。發現并宣傳節約能源、愛護環境的典型事跡和先進人物,充分調動“兩代表、一委員”以及熱心環保事業的黨員、群眾參與環保的熱情,調動更多的人關心環保、支持環保。

(四)開展自我教育,走基層、接地氣,提升干部隊伍形象

堅持一切以群眾滿意為出發點,深入開展自我教育、群眾路線教育,通過進村入戶,與群眾交流,向群眾學習,使環保干部掌握調查研究的方法,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群眾觀念,提升個人素質,展示部門形象。

三、方法步驟

采取“企地統籌、市區聯動、鎮村一體、干群結合”的活動模式,以鎮(街道辦)為主要活動單元,強化“市、區、鎮、村”四級環境監管,加強基層環保力量。堅持“一線工作法”,密切聯系群眾,廣泛調查研究,使問題在一線發現、在一線解決。同時,充分發揮環保監督員、環保志愿者的作用,激發參與環保的熱情。活動開展重點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發動動員階段(5月15日-6月5日)

1、動員部署階段(5月15日-6月4日)。初步摸清全市鎮(街道辦)、村(社區)及所轄主要企業基本情況,確定聯絡對象。召開動員部署會議,明確活動意義、內容和方法步驟,公布環保聯絡員名單,編發活動指南,廣泛動員發動。

2、正式啟動階段(6月5日)。6月5日,在市政府廣場舉辦啟動儀式,由市領導致辭,授旗,正式啟動。

(二)組織實施(6月5日-10月31日)

1、集中調查走訪階段(6月5日-7月30日)。以鎮(街道辦)為活動單元,走訪調研與宣傳活動相結合,集中走訪與分散走訪相結合,針對各鎮具體情況,確定不少于村總數的1/3重點村集體走訪,其他村分散走訪,每村至少召開一次不同層面的村民代表調研會,至少召開一次村“兩委”參加的環保懇談會,每人至少走訪十戶村(居)民,對老黨員、五保戶及特困戶要重點走訪慰問。通過座談交流、入戶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調查村居的基本情況,摸清經濟及產業情況、環境基本情況、特別是環境污染及環境情況,建立座談記錄和走訪筆記,詳細記錄了解事項、走訪對象以及群眾反映的問題或提出的建議、意見,鼓勵、支持基層環保監督員開展環保工作。

2、情況梳理匯總階段(7月30日-8月15日)。以鎮(街道辦)為單元,對集中調查走訪階段掌握的情況,包括基層環保情況、重點環境問題、中肯的意見建議進行逐一梳理、歸類整理、全面匯總,明確各鎮(街道辦)的主要環保問題,并做出專題調研報告。

3、落實推進整改階段(8月15日-10月31日)。以鎮(街道辦)為單元,對梳理、匯總的主要環保情況和環境問題上報至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職責范圍和分工,逐一研究,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分解落實;對于不屬于本部門職能的,要及時向上級報告,協調相關業務部門落實解決。活動辦公室負責活動開展情況推進、調度與督查,確保活動順利開展。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31日-12月31日)

市環保局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督查驗收,總結提升。召開活動總結報告會,選取活動中涌現的典型做法、先進事跡以及走訪的感悟體會,開展報告會、演講會、展覽會、札記評比等活動。召開活動總結匯報會,以區、鎮為單位,推選不同層次代表總結發言,推廣典型,交流經驗。同時,新聞媒體跟進報道,擴大活動的影響。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全市“聯百企、走千村、訪萬戶”大型環保行動領導小組,由局黨組書記、局長同志任組長。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環保局辦公室,對活動統籌協調、調度督查,按照活動方案要求,扎實推進活動開展,及時編發活動簡報和督查通報,反映活動動態,加強工作指導。

(二)強化典型引路。全市環保系統要創新思路方法,創造有力條件,多角度、全方位推進活動開展,培育亮點,發現典型,鼓勵各鎮(街道辦)、村(社區)在環保陣地建設、污染治理、難題解決等方面大膽創新,適時召開現場會,推廣好的經驗做法,推動活動縱深開展。

篇9

關鍵詞:財務管理 課程定位 教學內容 改革

目前高職財務管理課程存在定位不準、內容實操性差、教學與實際差距大等問題。為此,筆者發放問卷,主要調查企業財會機構設置及財務管理工作開展情況、財務管理崗位設置、人員要求等內容。結果顯示,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就業于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僅設置專人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由會計、會計主管和財務經理承擔大部分工作,工作內容中以成本控制、營運管理、財務預算和分析居多。基于此,本文認為,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應作為職業發展核心課面向中小企業的初中級管理人員;重構教學內容模塊,將重點向營運資金部分傾斜;使用真實案例,重點培養財務思路和Excel運用技巧,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一、高職財務管理課程現狀分析

(一)面向大型企業,面向中層以上財務管理人員。當前高職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體系與本科基本無異,以風險價值觀念為主線,以開展專門財務管理工作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體,以完善的資本市場為背景,講解中級以上財務管理人員所需的知識,側重對外的資本運作部分,僅比本科降低了知識難度而已。但實際上,高職畢業生就業后很難達到如此職業高度,就業方向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而他們真正亟需的財務管理知識在學校卻沒有被系統強調。如此一來,學生畢業后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值得懷疑。

(二)內容上重視理論完整性,弱化實踐應用性。財務管理教學內容,為勾勒出系統的資金運作體系,以企業籌資、投資、營運、分配為模塊,強調理論完整性,但弱化了實踐應用性。其實,僅有少數企業全面系統地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大部分企業只開展部分工作,中小企業尤為如此。而高職學生一方面在學習前期未進入過財務管理工作“現場”,缺乏實踐經驗,對教師所講財務管理實例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在學習后期帶著“大而空”的理論知識進入職場,缺乏企業所需細致且具體的財務技能。

(三)知識內容多運用數學模型。財務管理使用西方理論體系,課程本身含有較多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問題、理性決策,也是財務管理本身特色。加之教學內容重視理論體系,課程中就會包含很多數學模型,而高職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薄弱。所以面對財務管理課程,學生大多存在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差;教師也會因為學生難以調動而缺乏教學激情和改革動力。

(四)教學案例缺乏,實訓多為簡化的模擬練習。財務管理教學實踐環節少,且多為課內實訓、校內實訓。課內實訓基本停留在教師授課時的例證,再通過布置復習思考題和練習題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而校內實訓,多采用各類軟件實訓平臺,大部分財務管理軟件只是一些習題的集合,僅需要學生運用書本上的方法對所給的數據進行簡單演算,并沒有案例分析或模擬財務管理實踐全程教學,不能發揮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

(五)教學人員缺乏財務管理實踐,只能照本宣科。高校部分專業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以前基本沒有理財工作經驗。由于實踐經驗的缺乏,課堂教學只能以教材為中心,以理論講授為主,導致理論脫離實際,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束手無策。不僅如此,由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持續性,使得一些教師即使短期下企業頂崗實習,也無法真正接觸到財務管理工作,無法提高相關技能。

二、企業問卷調查分析

針對目前財務管理課程現狀,為了解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及需求,提高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進一步改進財務管理教學,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反映市場需求。

(一)調查情況概述。本次調查主要依托畢業生就業單位,配合網上問卷,不分企業類型,對廣東省內的企業財務管理崗位和人才需求進行調研。此次共發放問卷156份,回收問卷117份,其中有效問卷106份。問卷填寫人員主要為企業中級以上財務管理人員,問題內容包括企業基本情況、財會機構設置及財務管理工作開展情況、財務管理崗位設置、財務管理人員要求、如何看待高職畢業生及校企合作意愿五個方面。

(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企業基本情況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企業有60家是有限責任公司,占總數的56.6%;56家是制造業企業,占總數的52.83%;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36家,占67.92%,其中包括2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

2.企業財會部門設置及財務管理開展情況分析。部門設置方面,80家企業(占比75.47%)沒有區分財務部與會計部,但設置專人從事財務管理工作;18家企業(占比16.98%)分設財務部和會計部;8家企業(占比7.55%)財務與會計同屬一個部門,且無專設財務管理人員。

企業開展最多的財務管理工作是成本費用控制,占86.8%;最少的是投資,占26.4%。其他的財務管理工作包括:營運資金管理、財務預算、財務分析,各占81.1%;稅收籌劃,占75.5%;利潤分配決策、內部審計,各占50.9%;財務制度設計,占47.2%;籌融資,占28.3%。

我們普遍認為,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的細致程度會影響到企業財會部門的設置。為了研究二者的關聯,本文以企業開展的財務管理工作為自變量X,企業財會部門設置為因變量Y,進行交叉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當企業開展了專項、定期的籌融資工作時,分設財務部和會計部的比例是最高的,達總數的46.67%;接著便是開展投資工作的企業,分設財務部和會計部的比重也較高。其他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則對部門設置影響不明顯。

3.企業財務管理崗位設置分析。在企業的財會崗位中,從事財務管理工作較多的三個是:會計(69.81%)、會計主管(62.26%)、財務經理(62.26%)。由于企業財會部門設置不同,崗位分工也會不同。所以,在對企業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崗位進行分析時,本文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以部門設置為自變量X,崗位分工為因變量Y進行交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除財務經理、會計主管和會計外,其他人員承擔財務管理工作的程度隨著部門設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即,當企業分設財務部和會計部時,除以上三者外,承擔財務管理工作較多的是稅務會計(納稅籌劃工作)和資金主管(投融資工作)。企業只設立了單一的財會部門,但設置專人負責財務管理時,則會由會計助理承擔更多的財務管理基本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類企業中,有5家在選擇財務管理崗位時,勾選了“其他”項目,且均詳細填為“出納”崗。這是由部門設置簡單、分工籠統所造成。企業既不分設部門,也不設專人的,則基本沒有財務管理工作,企業的財會崗位基本上只集中于兩個:對內的記賬員和對外的報稅員。這一分析結果,與上面的分析結果一致,表明企業一旦開展了定期、專門的投融資工作,就容易設置專門的財務部門,并由專門的資金主管負責投融資工作。其他方面的財務管理工作則大多與會計工作融合,由會計人員兼任。

4.企業對財務管理人員要求分析。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聘用財務管理人員時,半數要求最低學歷為本科(52.83%);其次是大專(37.74%)。企業聘用財務人員,初步篩選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學歷學位、會計相關專業(86.79%);熟練使用財務軟件和辦公自動化軟件(81.13%);有會計從業資格證(79.25%)。然后是有相關工作經驗(75.47%),賬務處理能力強(69.81%),善于溝通、團隊合作能力強(69.81%),英語水平好(9.43%)。

在對企業要求從業者具備哪些財務管理知識的調查中發現(見圖1),92.45%的被訪企業認為從業者需要具備資產管理知識。除此之外,企業更重視籌資成本和財務預算分析方面的知識。只有35.85%的企業認為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具備投資預測知識。這些數據是與企業開展的財務管理工作內容相符的。

在對財務管理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方面,企業表現出統一的態度:重視數據分析能力、撰寫財務報告的能力、預測未來財務狀況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見表1)。

5.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看法及校企合作意愿統計。雖然近年錄用過高職畢業生的企業占被訪總數的64.15%,但半數以上的企業(54.72%)認為高職畢業生暫不具備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能力,還需從會計基礎工作做起。在被問到高職學生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工作能力的原因時,企業的回答是:專業知識薄弱(79.25%)和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62.26%)是最主要原因;接下來便是學歷較低的問題(35.58%)。其他原因還有:缺乏溝通協調能力(28.3%),眼高手低、責任心不強(28.3%),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差(24.53%)。

值得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企業愿意或可能接受高職學生實習或觀摩(占98.11%),同時也有88.68%的企業表達了與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但是這只能說是企業良好的態度,現實中如何深入開展財務類專業及課程的校企合作,仍是亟需解決卻十分棘手的問題。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大多數企業財務部門與會計部門是合并的。在此情況下,主要進行的財務管理工作是成本費用控制、營運資金管理、財務預算、財務分析;由會計、財務主管/經理、財務助理、出納共同承擔;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具備的知識主要是資產管理、籌資成本控制、財務預算和分析。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重點應是營運資產管理、籌資成本分析、財務分析和財務預算;而利潤分配與投資可作為發展知識講解。

三、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建議及措施

(一)將其定位于職業發展核心課,而非基礎核心課。調查顯示,大多初入職場的高職畢業生,亟需的技能仍是基本的賬務核算、稅務申報能力,用到的財務管理技能并不多。但是,不同于中職教學,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只教授學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還需要引導學生有職業發展的眼光和能力,那么財務管理就是會計學生職場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相應的,與財務會計等基礎核心課不同,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更偏向于財務理念的傳授、財務眼光的培養和財務分析能力的取得,應將其作為核心課。

(二)側重中小型企業,針對中層及以下財務人員。高職畢業生大多就業于中小企業,從事基礎的核算工作;在積累一定經驗后,會進入職業上升期,進入初中層管理崗位,從而擁有更多選擇和更大發展。面對有如此職業發展軌跡的學生,教學目標要從面向大中型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調整為中小型企業的中層及以下財務人員。同時,教學中還可結合全國會計專業技術中級職稱考試大綱的要求將一些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內容引入教學。這樣可進一步增加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幫助學生職業晉升,滿足社會對財會應用型人才知識面的要求。

(三)分析崗位工作內容,整合課程,重構教學模塊。財務管理課程之前的教學,主要按照企業財務活動邏輯順序,重點講解籌資、投資、營運、分配活動,略講財務預算和財務分析。但通過企業調查發現,大多數中小企業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具備的財務管理知識是資產管理、籌資成本控制、財務預算和分析。傳統教學中投資、利潤分配這兩個重點部分,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并未被作為工作的要點。所以,應調整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將重點向營運資產管理、籌資成本分析、財務分析和財務預算傾斜。

調查中,企業開展最多的財務管理工作是成本費用控制,而且有52.83%的企業是制造業企業。這就需要整合以往的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如變動成本法是管理會計學的知識,也是財務管理眾多決策的依據;資金需求量預測不僅是財務管理的要點,也是管理會計中預測會計的內容;而責任會計也同時出現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知識點中。

(四)課堂多講分析思路、Excel應用,少講數學公式、模型。財務管理課程本身具有數學公式多、理論模型多的特點。面對突出實踐的教學目的和數學知識薄弱的高職學生,教學過程要輕公式、重應用;輕模型、重思維。如資金時間價值,可略講或不講P、F、A的計算公式及推倒,重點講明P、F、A的概念及生活中的應用,教給學生如何使用普通計算器、科學計算器、網絡上的復利計算器解決問題。在這里必須提到,應著重培養學生利用Excel建立財務模型、解決財務計算、分析財務問題、形成財務報告的能力。財務管理模型甚多,教學時不應以教學單個模型為目的,而應以分析模型思路為主,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模型,學會用財務的思維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五)使用真實資料、真實案例。案例教學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形式。現實中都會發生企業資產管理、投融資成功或失敗案例,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企業的實踐活動。首先,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目的引入真實案例;然后,案例在課堂上由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提示、總結。筆者認為,可在財務管理課程結束后,專門安排案例分析實訓,采用完善的案例教學法,透徹分析一兩個案例,使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但需注意的是,務必要解決真實案例的復雜性與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企業真實的財務管理案例通常內容復雜,牽扯面廣;而高職學生的知識功底和分析能力有限。如何挑選典型案例,并引導學生從中挑選有效信息、利用知識分析案例、做出結論,是財務管理教師要解決的問題。

(六)深度校企合作,將企業財務人員引入課堂。教師要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學生,自身首先要符合企業需求。為此,一方面,可以通過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中長期的實踐鍛煉,提高其實踐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組織教師下企業進行短期訪談,及時將社會的需求引入教學。再一方面,可通過聘請一批社會知名度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業務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以各種形式全程參與專業改革、教學、專題講座,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形成一支過硬的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大大提高財務管理師資的實踐水平。X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中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調查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161-02

一流企業需要一流的管理人員,企業的發展關鍵靠管理人員的改革與管理創新,而改革、管理創新離不開管理人員管理技能的提升。作為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不僅要執行好上級領導安排的工作,還要很好地將工作分解到基層員工。他們是上司的左右手、下屬的領頭羊、聯結上司與下屬的紐帶、部門工作事務的直接管理者、部門管理問題的報告人和聯絡人,對企業的所有經營管理活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某公司為了了解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能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辦法,組織了關于中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的調查工作。

一、調查概況

某公司隸屬制造型企業,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快速發展,逐步由地區性的單體企業成長為擁有員工近8 000人,下屬50余家分子公司,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特大型企業。該公司不僅在企業經營效益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且更注重對企業管理的改善與提升。

為了進一步了解現有中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能情況,公司組織進行了中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現狀調查。調查主要采用的是一對一訪談法、小組座談、問卷調查和資料分析等多種方法。在調查樣本選擇上,為了保證收集信息的全面、客觀,設計了360°全方位樣本體系。包括調查對象代表、調查對象上級、調查對象下級、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等代表。

對調查對象上級采用一對一訪談方式,共有18人接受了訪談;對調查對象自身、下級及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采用小組座談方式,共進行了3場小組座談,共計106人參加座談;同時對調查對象自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64份。

二、調查結論及分析

(一)中層管理人員優勢分析

1.實踐經驗豐富。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大部分是剛參加工作就來到了公司,從基層員工一步步提拔上來,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種實踐經驗是崗位勝任能力所必須要求的。

2.專業技術水平高。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大部分是某個專業領域的技術能手,甚至有的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高超的專業技術水平為管理人員快速解決現場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自我提升愿望強烈。在調查訪談中,發現絕大部中層分管理人員都表示出有強烈的培訓愿望,他們感覺到自身的素質能力亟須提升,特別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的提升。

(二)中層管理人員管理技能不足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亟須提升的管理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1.管理意識:角色錯位。中層管理人員常常仍保留著“業務骨干”“技術能手”“排頭兵”的角色,工作重點不在統籌組織、重點管理和有效推進上,遇事喜歡“自己干”,崇尚技術本位、生產本位,還有些錯位成“傳達員”或“民意代表”,不大會當管理者、領導者。有的也抓管理但不明白規則,常常局限于具體事務,最大的問題是常“抓芝麻丟西瓜”,抓幾點不抓系統,安排多監督控制少,沒有抓更重要的管理工作,不能把精力集中于績效提升上,同時還使部門的運轉維系于個人一身,人一離開就問題百出。

2.缺失系統思維。管理人員是公司的中堅力量,公司的戰略、目標能不能真正得到落實取決于他們的系統思維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但目前管理人員常常局限于自己所負責的部門和具體的工作任務中,不能站在更高的平臺上進行全局考慮,不具備戰略思維能力,也不能把公司的戰略目標分解,傳達給每個員工。

3.溝通協調技能有待提升。目前公司的管理人員大部分不清楚如何有效地與自己的上司、同事、下(下轉173頁)(上接161頁)屬、外部客戶進行溝通,如何讓下屬愉快地接受工作任務。下屬有問題或困惑,私下里相互傳播,也不愿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管理人員也不能掌握下屬的真實想法。作為上傳下達,溝通上級領導和下級員工的中間橋梁,以及公司部門間協作的主要聯絡者,中層管理人員的溝通協調技能是其非常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人員溝通協調的能力決定了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部門內部、部門之間一旦溝通協調不暢,必然增加組織內部的內耗。溝通可以為團隊提供內外部信息,供決策參考,可以調節人際關系,還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和態度。溝通的價值就體現在減少組織內部的內耗,讓大家都充滿激情地工作,體現團隊的價值。

4.團隊建設不佳。有些部門存在團隊士氣低落,工作關系緊張,常常出現扯皮、推諉、沖突、對抗等現象,這些現象與管理人員的團隊建設能力息息相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部門成員就不會協調一致地行動,甚至會產生內耗,這樣就不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一個有高度戰斗力的團隊,必須有“團隊精神”作引領,沒有團隊精神的部門將成為一盤散沙。部門“團隊精神”的形成,則往往是靠管理人員自身影響力引領的結果,并通過多種激勵手段和有效的激勵員工技巧,調動整個團隊的工作積極性。

5.缺乏目標管理能力。很多中層管理人員都能認識到目標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管理人員還是缺乏目標管理能力,時常要去“救火”“應急”“打蛇”。如果管理人員都能對每一項工作進行有效計劃,執行過程中進行高效組織,對工作結果及時評價和考核,工作自然是高效的、有效的,可避免大量時間成本的浪費。要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作為公司中層管理人員需要有目標和任務逐級分解的能力,能使自己與公司的發展協調一致的能力。

6.不能很好培養下屬。有些中層管理人員事必躬親,只有他們在公司,工作才可以順利進行,如果他們沒有在現場,員工就會不知所措、毫無方向感;有些管理人員知道的知識很多、專業技能也很嫻熟,但不知道如何傳遞轉移給其他人。這些現象說明大部分管理人員沒有把很好地做好對下屬的培訓工作,視為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一個優秀管理者的績效不僅僅是其個人的工作績效有多非凡,更重要的是他培養出了多少個像他那樣優秀的下屬。一個好的管理者,不僅僅要展露自己的才華,更多地是成全下屬,充分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下屬的長處,最終才能實現組織的共同價值。

三、建議通過管理技能培訓來提升管理技能

每個企業的每個管理層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存在需要提升的素質能力,關鍵是對存在問題的正確認識及積極主動地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培訓,持續改善和提升績效。針對某公司中層管理者管理技能提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進行系統思考,從眾多亟須提升的素質能力中,尋找關鍵性切入點,分層次、分重點、分批次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