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6:1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創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創新論文

篇1

王朋舉等分析了創新補貼與創新失敗補償的關系。發現創新補貼和創新失敗補償既有內在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創新失敗補償因為其兼顧過去和未來而更具有科學性。根據創新補貼與創新失敗補償的內在聯系,圍繞政府補償企業科技創新失敗項目的特點,提取制約政府補償企業科技創新失敗項目的影響因素。為了研究制約政府補償企業科技創新失敗項目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的相互關系,在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小樣本問卷調查、調研訪談的方式,邀請20位研究或從事創新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士,就政府補償企業科技創新失敗項目影響因素的內容進行深入探討。20位專家人士包括政府科技部門管理者、科技創新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科技創新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

二、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

解釋結構模型(ISM)是將復雜系統問題模型化的有效方法,借助人們的經驗知識以及數學模型的幫助,將復雜系統分解為多級層次結構,有助于認識和分析多要素的復雜問題。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結果,將眾多制約政府補償科技創新失敗項目的影響因素進行層次化分類,進一步對模型的結構加以分析說明。

第一,影響政府對企業科技創新失敗項目實施補償的最基本因素(第五層級),是企業自身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企業所在地區和企業所有制。其原因在于,企業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有著直接影響,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又是支撐科技創新失敗補償實施的根本,為其提供直接的資金來源。此外,根據國家發展戰略,不同地區在相關補償政策建立實施時,存在著一定的地區傾斜,不同地區存在著顯著差異。在企業所有制方面,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特點,往往國有制企業在技術研發、稀缺資源控制方面存在較大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在科技創新失敗后有能力進行再創新。

第二,第四層級因素包括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程度,并且企業規模因素受企業所有制因素影響,反映了我國國有制企業較其他企業規模普遍較大的特點。由于大型企業在財力、人力等方面的優勢,一般在科技創新投入方面會高于規模小的企業,表現出高于中小型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市場競爭程度受到企業所在地區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經濟活躍,市場競爭程度必然比其他地區激烈,這就要求政府在實施科技創新失敗補償時,要考慮到市場競爭環境的公平性。

第三,企業創新能力與研發強度是第三層級中唯一的表現因素,并且受企業規模因素和市場競爭程度因素直接影響,表明大型企業在創新能力和企業的研發強度方面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并且市場競爭程度較高會激發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從而利用技術優勢獲得經濟利潤。因此,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研發強度是第四層級和第五層級因素的集中體現。

第四,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較之于創新能力弱的企業,創新風險程度較低,進而創新融資方面更有優勢,容易整合社會資源,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同樣的,雖然創新固有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容易導致創新失敗,但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遭受失敗損失要低于創新能力相對弱的企業,而政府更愿意對創新失敗損失小的企業進行補償,因為此類企業在再創新時會更易取得成功。

第五,政府補償預算、補償方式的選擇及企業再創新意愿,是影響政府補償科技創新失敗項目的直接因素。企業融資約束和失敗損失會嚴重影響再創新的積極性及意愿,而政府也會根據其考慮合適的補償預算及方式。政府補償財政預算多,補償政策才能順利實施;可選擇的補償方式有資金補償、政策補償、聲譽補償等,相對于資金補償,政策補償、聲譽補償會更容易實施。而再創新意愿強的企業,政府會傾向于對其進行失敗補償,鼓勵其再創新,因此補償會更容易實施。

三、結論

篇2

第一,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是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提供新服務的市場行為。通過科技創新可以不斷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改善產品功能,不斷開發新產品,使企業效能更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第二,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途徑。民營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將技術和市場、技術創新與資產運營以及投、融資活動結合起來,調整已有的組織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帶動整個企業的行業生產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從而帶動大量存量資產的重組,促進企業市場、人才、資源等的重組,同時盤活資產存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集約發展、內涵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第三,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全球化挑戰中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通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專有技術、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戰略制高點,把握企業發展的競爭機會和競爭主動權。因此,培育、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民營企業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科技創新將成為企業生存之本,為了更好地建立企業創新機制,發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科技創新,有鑒于此,本文主要從長期出發,分析不同利益主體的行為。

二、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分析

1.科技創新是一項企業、社會共同的事業,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行為,需要企業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樣需要員工和社會的支持。科技創新過程離不開眾多利益相關主體的參與。總的歸納起來,主要的利益主體涉及政府、企業、同業競爭者等利益相關主體。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體的理性經濟行為,對這些主體進行分析。政府的行為分析市場作為一種最為靈活的經濟運行機制,在理想狀態下能夠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從而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為市場的守夜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依靠政府干預,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同時,政府希望整個國家的經濟健康持續向上地發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創新,如果支持,必須要有政策的引導,配備各項資金及政策的支持,會有短期利益的受損,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證,但是長期而言,市場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體現了,政府追求持續向上的經濟得不到支持。為此,政府在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業的行為分析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創新這個問題上,企業會有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創新,對于企業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需要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業投資者犧牲部分個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業的投資者也好,相關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會有利益受損,長期而言,后續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從短期上看,企業更多地會因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放棄科技創新,然而,如果企業具有更長遠的戰略眼光,其行為就會截然不同。倘若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能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企業就會支持科技創新。至于企業支持與否,與其他因素相關,特別是同業競爭者的行為。同業競爭者的行為分析同業競爭者也是一個非常理性的經濟人,同業競爭的目的在市場競爭中希望能夠持續占上風,從而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為此,在科技創新上,如果同業競爭者支持的力度較大,企業方為了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勢必將不斷地跟進甚至趕超,如果整個行業競爭者都墨守成規,則企業方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將大大降低。

三、相關利益主體的博弈分析

1.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和消費者心理方面無法得到優勢,又面臨著眾多的同業競爭者。政府是市場守夜人的角色,為了使國家經濟持續有效發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創新,在政策上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內政府為了鼓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會支付補貼S。短期內企業為了支持科技創新,必須一次性支付經濟成本C,但此時會獲得政府的補貼S(S≤C),企業現有的經濟效益為E,但由于科技創新會占有部分現有業務的資源企業的經濟收益將會減少為aE(0<a<1)。(4)如果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由于市場對創新后的產品的需求增加,就會獲得經濟收益bE(b>1),如果企業沒有發展科技創新,那么此時,會在c第二階段喪失市場競爭力,企業的經濟收益就僅為cE(0<c<a<1)。如果企業的技術落后于同業競爭者(同業競爭者支持科技創新,而企業不支持科技創新),則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獲得企業收益,將付出額外的市場費用F。

2.本模型假設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慮利率的影響,計算的是總效益。也就是說,在同業競爭者實施科技創新的情況下,實施或者不實施科技創新的收益差距比同業競爭者沒有實施科技創新的情況下要來的大,因此,與同業競爭者無技術優勢下的營銷費用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因此,同業競爭者的行為對企業行為有較大的影響。

四、結論和建議根據上述分析結果

篇3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本將取代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這意味著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為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

一、傳統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在資本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本。以技術、品牌、商譽為代表的企業無形資本具備了資本的一般屬性,而且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的特征和運動規律與有形資本有所不同,無形資本理論是對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1、無形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個別勞動時間,一般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價格)。大多數無形資本是由勞動創造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高風險、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象特許經營權這樣的無形資本,是“權利資本化”的結果,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從均衡價格理論來看,由于無形資本對企業有很高的效用強度,使其成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較高的市場價格。無形資本的創建,具有個別性生產的特點,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可以成批重復生產,所以它的價值量應由個別生產者在個別生產中耗費的個別勞動來決定。實踐中,企業在創建無形資本中的各種耗費,很難完整準確的計量,現在通行的做法,是用無形資本可能帶來的收益,確定無形資本的價格。

2、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造成其產權容易被侵害。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表現為,它可以被一個主體反復使用和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這使得無形資本被侵害的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無形資本存在方式的非實物性,造成產權主體對無形資本的獨占能力弱化,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

3、無形資本具有強大的增值功能。無形資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新技術可以數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品牌、商譽、特許經營權等經營用無形資本,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使企業壟斷某種產品的某個細分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無形資本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本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形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并不發生有形磨損,有些無形資本反而可以自動增值。例如品牌資本,使用的次數越多,其知名度越大,價值越高。

4、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保證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實現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是無形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無,無中生有”。企業以有意識、有計劃的有形資本的投入,催生和擴張無形資本,即所謂的“有中生無”。同時,企業應發揮無形資本的強大的增值功能,以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即所謂的“無中生有”。無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復使用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用無形資本進行投資、出售、出租、特許經營,以實現其的價值或取得某種收益權。

二、無形資本理論呼喚企業制度的創新

1、無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工業化初期,以機器、設備、廠房為代表的有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于支配地位。此時,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的廣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在生產經營中處于輔助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殘酷,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開始由生產環節轉向產品開發環節和銷售環節,技術、品牌等決定企業產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無形資本,逐漸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進而取代有形資本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企業擁有無形資本的質和量,以及管理和經營無形資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它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質資源面臨的有限性的約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復制,因而資本收益遞減的法則不再成立。對無形資本的開發和使用,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空前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2、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當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有形資本的投入來實現時,企業的制度安排是以生產環節為重心的,企業的資本結構以有形資本為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以生產組織為主體,企業的產權制度以無形資本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企業的勞動力構成以工人為主體,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對有形資本的管理為核心。當無形資本超越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之后,企業的制度安排則要圍繞無形資本的開發和經營這兩個重心來進行,這給企業制度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

3、企業的制度創新,同時又促進了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活動使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無形資本從幕后走到了臺前。那些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正是那些無形資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經營者,也毫無例外的是始終進行制度創新的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些企業都經歷了大幅度的改組,特別是近年來,大公司之間的兼并聯合令人矚目,企業無形資本的規模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

4、無形資本理論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導向作用。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無形資本的發展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形資本理論為這種創新指明了方向。從前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用無形資本的能力,應該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擁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可口可樂品牌和配方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本,而且還在繼續為可口可樂公司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比爾·蓋茨創造的微軟神話更為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無形資本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有形資本無法比擬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是無形資本的時代,無形資本將把企業帶進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了操作平臺

1、制約國有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無形資本意識淡漠、認識落后,是導致無形資本理論和實踐低水平的主觀原因。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無形資本存在意識淡漠。由于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忽視無形資本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第二,無形資本的生產要素意識淡漠。在傳統的觀念里,企業的生產要素僅包括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土地和有形資本,而忽視了無形資本,更不能認識到無形資本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在企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對無形資本的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雖然企業對技術開發、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企業還認為,技術開發和廣告等的投入是企業的費用而不是投資,說明企業對無形資本的認識還有差距。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強化了這種不利影響,使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面臨重重障礙。第一,國有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普遍仍帶有明顯的“生產型”特征,還沒有質的改變,勢必會限制企業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傾向,使從事無形資本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結果導致人力資本供給的嚴重短缺。第三,國有企業人才的流動和使用,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離“市場化”的距離還很遠。在人力資本的選用和開發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公司以無形資本方式的出資,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否則工商部門將不予注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無形資本的核算范圍、入帳價值的確認方法以及費用攤銷方法等,導致無形資本帳內無價或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類似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障礙。第五,對國有無形資本監管不力。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資產重組過程中,存在不計算或低估國有無形資本價值的情況;國有企業的技術訣竅流失、專利技術被侵權、商業秘密泄露、名牌商標被假冒等現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國有無形資本大量流失。第六,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投資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資,不敢冒風險。一方面是投資效率不高。比如,前幾年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標王之爭,中標企業花費的巨額廣告費用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投資行為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沒有和企業有形資本的生產經營很好地結合,巨額投資開發出的是“泡沫”無形資本。

2、通過企業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操作平臺。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明晰權責邊界,保證產權的可交易性是實現無形資本優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條件;反映無形資本特點,保證無形資本的安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特殊條件。國有企業中建立的“法人財產制度”,為明晰國有資本的產權找到了有效的辦法。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逐步取消對包括無形資本在內的國有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改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具體來說:一,除了與企業無法分離的無形資本(如商譽)和企業無法完全控制的無形資本(如供銷網絡),應允許可交易的無形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二,對于產權可以自然人化的無形資本(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不應片面強調其國有化或法人化,應鼓勵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的結構中存在自然人產權,并賦予其與國有產權和法人產權平等的權利,這樣可以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避免非自然人產權帶來的交易費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應在法律的層次上明確國有企業在國有無形資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責任。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本產權模糊、產權主體錯位和產權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將會改變國有企業中無形資本開發無動力、經營無活力、負責無能力的狀況。

[NextPage]

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如果說有形資本的積累主要依賴于大自然的恩賜的話,那么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則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企業中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是人,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卻具有資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資本制度就是要承認他們的資本所有者地位,他們進入企業就是以人力資本對企業投資,雖然他們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是應該擁有產權。相應的,他們的收益應該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工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企業的股份構成中設立人力資本股,其產權屬于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并適當限制其轉讓或上市交易,以此作為企業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的基礎。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在企業中建立人力資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擁有該公司的250萬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這250萬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資本投資,體現的是他所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價值。我們認為,這種人力資本股制度比經營者年薪制更科學、更規范、更到位,因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納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國有企業應打破地區和部門的條條框框,打破戶籍甚至國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場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資本。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股東,當然有權力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但選擇的對象應該是市場中形成的企業家,而不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員;二,以人力資本股制度的建立為龍頭,確立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利,創造吸引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環境;三,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功能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廣闊的舞臺;四,與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應有退出制度,保證人力資本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就開發制度而言,企業對人力資本開發要舍得投資,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回避制度。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要企業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將是長遠的利益。企業可以依托院校培訓和市場實踐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本,并把人力資本的引入和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要加強企業的無形資本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企業無形資本的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好比是企業的“兩翼”,缺少任何一個會失衡,只有“兩翼”豐滿,富有力量,協調一致,企業才能展翅高飛。就技術開發而言,第一種模式是設立企業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優點是技術的可轉化性強、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第二種模式是與國內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進行聯合,把技術開發交給他們去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精簡機構,轉移開發風險,缺點是開發周期長,技術的適用性差。第三種模式是完全通過技術市場購買企業所需技術。引進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好的技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中,我們提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立足于自己開發,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以避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從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我們主張企業設立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這樣既有利于企業形成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同時,又有利于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從宏觀上講,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就企業營銷用無形資本(如品牌、商譽、供銷網絡等)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應配備具備創新能力的專門人員負責。由于這些無形資本一般存在于企業同其他市場主體的關系中,所以協調企業同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加強企業的開發組織和營銷組織,并不是否認生產組織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制造加工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同企業之間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生產水平上的差異而形成企業在競爭中絕對優勢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已。

第四,要調整無形資本的管理制度和經營制度。無形資本的管理是無形資本經營的基礎,主要涉及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價值管理而言,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而且價值量難以準確計量,給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價值評估和財務核算是無形資本價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體制度應以企業無形資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時地計量為原則。現行的無形資本核算制度和注冊制度應予以調整,解除其對企業進行無形資本價值管理和引入無形資本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同時,應特別注意對無形資本的效益進行監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設立反映無形資本效益的指標體系,并把其納入企業的效益指標體系中去,這是企業配置和使用無形資本的依據。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盜、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發生,而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權、防損害、防泄密等,其難度更大,對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對法律的依賴性更強。

無形資本經營是發揮其增值功能的關鍵。在國有無形資本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充分發揮無形資本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的特點,實現無形資本本身的價值和價值增值。充分認識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之間相互促動的關系和無形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用企業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的生產和經營,實現企業資本的迅速增值。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并聯合,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旭亮等.資本一般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識資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軍旗.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東方出版社,2000

〔4〕盧宏定.現代企業無形資產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識產權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導刊,1996(4)

篇4

1.運用一種科學創新的方式進行企業融資能夠更好的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對增加企業經濟收益及順利進行經營生產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夠利用有限的資金去獲得最大的效益。2.運用管理創新的手段進行企業融資能夠避免出現資金閑置浪費的情況,能夠對企業資金成本進行良好的控制。3.基于管理創新的角度進行企業融資,對企業融資的整體結構進行優化整合,能夠減少企業的資金成本,將企業資金的收益率進一步提升,幫助企業獲得最高的價值。

二、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

1.企業自身因素。大部分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其內部的財務管理極不規范,尚未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我國現有的大部分企業均屬于一種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雖然由于規模較小、投資成本較少等特點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但其內部依舊存在著生產缺乏特色、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等問題。另外,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及技術水平能力均尚未達到優良的標準,在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以致于出現資金利用率偏低,企業無法得到良好發展的狀況,銀行機構處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不愿意向這些企業發放貸款。

2.銀行機構因素。大多數的銀行機構已全面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因此在其經營發展過程中需對自身的盈虧狀況進行全面負責,對貸款的審批要求也相應的進行了提高,因此,出現大部分企業的自身性質使其無法滿足相應貸款要求的現象。大部分的銀行機構已建立起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因此,其貸款權進行了轉移,同時還將主要的貸款目標放置在具有國家扶持基礎的行業及大型國有企業上。銀行機構對于貸款工作多數采用一種責任人的制度,即相應的貸款風險責任需由信貸員全權承擔。風險約束機制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但是責任制實行后相關的激勵機制并不完善,信貸人員為了減少風險,對大部分一般選擇堅決不貸款的態度。

3.政策因素影響。當前社會的市場經濟依舊處于一個不成熟的階段,在各方面均需進行逐步的改進完善。政府作為國家的管理者,其根本的協調性職能在發揮時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因此限制了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融資整體能力。(1)國家對于除國有企業外的大部分企業融資活動的重視支持度欠缺。國家政府一味的將扶持目光放置在了大型企業及集團企業之上,其融資問題得到了較為妥善的解決,但大部分企業的融資之路依舊存在著阻礙。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對于大部分的金融機構以及民間的金融交往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部分企業的融資渠道嚴重不足,融資活動存在著困難。(2)一個專屬有效的企業管理機構尚未建立。從企業的自身發展及其今后的發展方向角度進行考量,政府應制定出相應的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扶持政策,其中的重點及關鍵便是盡快建立起一個專屬性質的管理機構對我國的大部分企業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為其融資活動提供最好的幫助。(3)管理不清晰,沒有形成系統政策管理。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其政府對于企業發展管理實行的最有效手段便是實行相應科學的扶持政策。但是我國現有的管理制度體系依舊是“條塊分割”的方式,與大部分企業相關管理機構在設置方面存在著重疊性問題,大部分的職能均已重復。因此,對于企業的融資工作也是一個不小的阻礙,更加不利于企業在今后的良好發展。

三、企業通過管理創新的融資對策分析

1.創新企業經營策略,轉變企業經營觀念。優化資源配置,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技術,建立以自己為主、配套企業為成員的戰略聯盟,將企業做強做大,形成市場控制能力。所謂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具體是指運用其自身的關鍵性技術以及相應的規模方面的優勢,以此達到吸引更多的客戶業務及其余企業加入進來的目的。企業市場控制力的形成主要應關注兩點:關鍵性技術以及規模特色。企業可以將自身內部的資源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集中,大力發展關鍵性的技術,盡快形成自身的獨特競爭力。同時,將自身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建立起來,并在配套企業方面進行科學的發展,形成一個專屬化的企業戰略同盟。利用價格優勢,劃分一部分的利益給予客戶及配套商戶,以此幫助增加自身的業務訂單量,從而擴大自身規模,再利用規模效益進行價格的下降,再次擴大規模。對一整個活動進行循環往復,運用一部分的經濟利潤去換取更大的發展市場。形成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對于加強其融資能力而言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主要具有這么幾點作用:第一,可以加強客戶的購買欲望以及增強其購買信心,客戶會在購買企業產品后進行主動型付款甚至是預付款進行購買,從而有效加強了企業的融資信用。另外,企業還可在產品銷售時進行客戶選擇,盡可能的選擇一些優質型客戶對其開展業務工作,從而達到減少融資需求量的目的。第二,有助于企業對產品供應商進行賒賬型采購活動,從而減少其自身的融資需求量;第三,企業將自身規模進一步擴大也能夠為增加自身資產量提供幫助,在一定程度上講企業自身的信貸度能力進行了增強并相應的減少了信貸風險,更加有利于企業在今后向銀行機構進行貸款。

2.創新投資模式,采用銷售額固定比率分紅手段方式。(1)企業相關投資人的投資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會收到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信息不對稱現象即指企業在其經營管理中對于相關業務量和稅務狀況缺少具體必要的記錄,其自身的財務狀況也無法有效的傳遞給外界,有意向的投資者也無法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了解掌握,自然無法無法進行投資,企業融資面臨著限制。針對此種狀況,企業應著重從兩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進完善:第一,企業應積極地對自身的財務信息進行處理。應注意的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完全樹立起投資人的投資信心。第二,企業應對相關投資人的分紅方式進一步簡化,盡可能地采取一種固定銷售比率分紅的方式。現代企業制度規定股東是用稅后利潤分紅,因此要求股東對企業業務進行監督和審計,但投資人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很難進行監督和審計,削弱了投資人投資的積極性。(2)固定銷售比率分紅的方式是:相關投資人和企業的法人先對利潤分紅方式進行商討明確,將企業產值量作為主體,規定每年或是每幾年依照產值量的比率進行紅利劃分,并簽訂好相關的合同。固定銷售比率分紅方式的實質是企業的投資人對相應的監督審計權進行放棄處理,投資人可以通過查看企業業務往來賬的方式更快地計算出企業的年產值,企業也無法在年產值上進行作假。另外,企業經營者對于自身經營成本的控制積極性也得到了有效激發,成本越低,其所獲取到的相應利潤也就越高,企業經營者的收益也得到了增加。通過固定銷售比率分紅的方式能夠將企業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大幅度的激發,其投資意愿加強,企業的融資活動也更易進行。

篇5

1.1技術創新是石油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石油企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技術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石油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如果缺少技術創新,石油企業不可能走的很遠,只能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在我國80年代初期,那時的石油企業技術尚未成熟,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于是根據需求研發了噴射鉆井技術,該技術的研發使當時的石油產業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僅解決了鉆井效率低的問題,更是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也使石油企業感覺到技術的重要性。當時間到達90年代時,石油企業研究開發了新的技術—水平井鉆井技術,該技術的開發使用極大的解決了老區油田開采難度大的問題,提高了開采效率。

1.2石油企業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當今社會是比拼技術能力與技術創新的社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石油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國內的競爭壓力,更有國際石油企業的競爭壓力,要想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進行技術革命,將世界一流的科技技術應用于實踐之中。在國際市場上早已經注意到技術革新的重要性,如早前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研制的“地質導向鉆頭”,該技術可以根據地下油層的變化而自動調整鉆探參數,不僅提高了鉆井效率更是降低了成本。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石油企業必須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堅持技術革命路線,加快改革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石油企業的競爭力。

2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

2.1適當的技術引進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石油企業的技術能力的確與國際石油企業有差距,尤其是一些高端核心技術,鉆井配套設備等方面,而且在鉆井效率與油氣采集率等方面也有明顯差距。所以如果我們想提高石油企業競爭力,就必須適當的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我們技術水平處于欠發達階段時,可以先進行使用與模仿,后進行自主研發。

2.2加大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

石油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的同時,更要加大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的力度,不能只是一味的引進和使用,而忽略自身的技術發展,相反更應該樹立堅持技術創新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石油企業在國際中的地位,趕上甚至超過世界的先進水平。例如早在20世紀90年代,勝利油田從美國進口過水泥攪拌技術,由于當時的固井施工過程中用的水泥需要人工攪拌,人工攪拌不僅效率低,質量差,而且浪費大量的人力資源,所以亟需引進新的技術,在引進美國水泥攪拌設備后,雖然其解決了攪拌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其自身也有一些缺陷,例如適用范圍小等缺點。所以該企業技術人員大膽的對該技術進行改造,不僅提高了其攪拌效率更是將原來只能攪拌2種物料提高到4種以上,此后該技術在許多油田被推廣使用,為油田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對我國石油企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技術創新才是企業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

3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1正確認識技術創新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很多人提到技術創新都感到離自己很遙遠,認為技術創新高不可攀,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并不是一夜之間爆發的靈感,而是在實際工作中的工作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靈感。石油企業是大型企業,從最初的地質勘探工作到最終的油田開采,其中歷經很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可以進行技術創新,所以一定要在企業內部宣傳好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使企業員工積極的進行技術創新。

3.2在企業內部建立技術創新機制

當前我們國家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技術創新的政策,鼓勵人們進行自主創新,所以石油企業一定要把握時機,在企業內部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制定和完善技術創新的相關政策,增大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重點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團隊,充分調動科研團隊的創新積極性,并增加技術創新團隊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

4結語

篇6

隨著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氣候危機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應對這些問題的首要選擇。目前,中國的名義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來自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越來越大。裝備制造企業是工業化進程的主導部分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它的高能源需求和高能源消耗極大地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裝備制造業能源消耗量占工業用能源和行業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超過一半,遠遠超過交通、民用和商業用能源的消耗量。低碳時代的到來必定會使裝備制造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環境限制,如何應對低碳經濟帶來的挑戰已成為裝備制造企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Magat最早指出技術創新是企業在解決環保問題的同時保持經濟績效的重要手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解決環境問題,還可以通過開發新產品、改進生產過程等技術創新行為來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率。技術創新行為與知識積累、信息共享等企業創新個體的行為密切相關,這些創新個體的行為正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源泉,因此,系統研究技術創新行為的影響因素對促進裝備制造企業在低碳經濟中不斷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技術創新作為一種能夠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雙贏”的戰略選擇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已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問題,主要集中于其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等方面。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發現,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產業層面上的,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較少,而且鮮有以低碳經濟為情境對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展開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大致從三個角度來界定技術創新行為。第一種角度是從組織的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定義,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整體,認為技術創新行為是由人參與并控制的,包括決策、計劃、實施、績效評價等多個階段的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種角度是從系統的角度,把企業看成是外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認為技術創新行為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系統,它是由企業內外部環境要素共同決定的,是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緊密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第三種角度是從社會網絡的角度,把企業看成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個個體,認為技術創新行為是一種存在于社會網絡結構中的技術行為和社會行為,它會受到經濟網絡和社會網絡等多個網絡的綜合影響。綜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是管理者和員工為了尋找、開發和執行新技術、新流程、新技巧或新產品等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這些活動受到企業內在本質和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結合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在低碳情境下影響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因素,提出理論假設,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為指導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提供依據。

2研究設計

2.1理論基礎

計劃行為理論(TPB)是在理理論(TRA)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在TRA的基礎上引入知覺行為控制這一概念。根據TPB,行為受到行為意愿和控制因素的影響,其中控制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如能力、情感等)和外在因素(如狀態、環境等);而行為意愿又受到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這三個因素的影響;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又受到個人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個裝備制造企業是由投資者、管理者、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生產人員等不同個體所組成的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它具有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并在溝通交流中獲取信息、積累知識、不斷改變自身行為方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企業在溝通交流、獲取知識信息和適應環境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整體行為模式,這種整體行為模式不能從個體行為推測出來,但可以用相關的人、群體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或變化程度來表示。低碳情境下的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是企業創新主體如研發人員基于環境分析而做出的各種技術創新活動的總和。因此,用計劃行為理論研究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基本遵循計劃行為理論,技術創新意愿是指在低碳情境下個體愿意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動機和愿望強度,行為態度是指創新主體對企業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所持的正面或負面評價的程度,主觀規范是指創新主體所感知的政府規范、社會環境和組織內部環境等影響力,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創新主體感知的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難易程度。

2.2研究假設

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擬對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研究,構念出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得出以下假設。

2.2.1技術創新意愿與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行為意愿是態度到行為的連接橋梁,它是行為主體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態度、準則、可控性和動機的主觀表達,反映行為主體為從事某項行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決定行為是否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創新意愿是用來衡量企業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觀因素,反映了個體對引進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和改進生產流程等技術創新行為的接受程度,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越強,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態度就越積極,就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點、新事物,技術創新活動就會越多,更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提出假設:H1:技術創新意愿對技術創新行為存在正向影響。

2.2.2技術創新態度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Bandura的觀點,態度是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行為的中介變量,具有較高的主觀性和可變性;行為主體和外界環境是態度的直接影響變量,揭示了態度產生的原因,因此,用行為主體(如企業家)和外界環境因素(如市場競爭狀況和企業間合作情況)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態度的變量。企業家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最高決策者,其認知風格會直接影響其對技術創新的態度,進而影響企業對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愿望程度。適度的競爭壓力和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是企業對技術創新產生正面評價的動因。因此,本文用企業家認知因素以及合作和競爭因素來衡量技術創新態度。Philip認為個人因素特點是決定企業家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例如具有高學歷和自信心的企業家會更愿意采取技術創新行為。JintongTang等指出企業家的敏銳程度、成功欲望和風險偏好等認知因素的不同會導致企業家具有不同的技術創新意愿。Pia等認為一些認知變量如企業家對新技術的敏銳程度、對挫折失敗的畏懼程度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企業技術創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Brust等的研究表明,企業家價值觀、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質對企業低碳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有重要影響作用。另外,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可以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意愿的形成,企業通過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獲得企業內部欠缺的、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補充作用的信息、知識等資源,促進知識轉移合作效應和新技術、新產品的產生。Li等指出競爭的不斷加劇會導致企業現有技術或者產品無法在將來為企業帶來收益,從而產生創新壓力,這種壓力的累積會使企業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和保持競爭優勢,進而轉化成創新的愿望。Maria等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企業間的適度競爭和合作關系對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提出以下假設:H2:技術創新態度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2a:企業家認知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b:合作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c:競爭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3主觀規范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Ajzen和Madden的觀點,主觀規范是個體對來自他人的“社會壓力”的認知。針對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其社會壓力主要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個體(如政府)對技術創新行為的約束和企業內部執行技術創新行為的原則(如組織文化)。本文用政府低碳約束和組織文化來衡量主觀規范。在低碳情境下,政府制定的關于低碳的政策目標和法律法規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會產生重要的影響。Porter等指出環境規制能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Lanjouw等運用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面板數據分析了環境管制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結果顯示環境管制的加強使企業產生強烈的內部驅動力,即創新意愿,從而刺激創新。許士春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在環境規制下會更加傾向于尋求創新機會,提升創新能力。組織文化同樣會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Robert指出組織文化的信念和規范對技術創新起到多方面的支撐作用,從而產生積極的創新愿望。Tesluk等認為共享的價值觀、信念和組織成員的預期行為等組織文化的基本要素對形成技術創新意愿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鄭海濤等認為創新型文化會加強企業中的創新個體(如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的認同感,形成創新意識,不斷調整自我行為,增強各技術創新部門的凝聚力,促進進行長期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愿景的形成,最終產生一股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提出以下假設:H3:主觀規范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3a:政府低碳約束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3b:組織文化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4知覺行為控制與技術創新意愿、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知覺行為控制通過影響行為意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行為。它是個體對促進或阻礙所從事行為因素的感知,由控制信念和感知強度共同決定。控制信念是個體對其所具有的能力、資源等因素的感知,感知強度是個體感知這些因素對行為的影響程度。由此可見,裝備制造企業即使有技術創新的意愿,但若缺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有關能力,則創新也只停留在動機階段,同樣會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良好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成功技術創新的基礎。本文用“技術創新能力”來度量知覺行為控制。Gerard等通過對61家生產企業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創新意愿就越強,能夠支撐其在低碳情境下進行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效果越顯著。Ernst等對美國的鋼鐵生產企業進行了考察,發現為清潔生產而采用新技術的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都較大,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3實證分析

3.1問卷設計與修訂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獲取本文的數據。經過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和問卷反饋等階段對問卷的內容、準確性等進行了多次修改,形成預測試問卷。在進行正式研究前,先取少量被試(n=50)對預測試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進一步驗證變量設計的有效性和消除問項的歧義,檢驗合格后進行正式調研。使用Cronbach’sα系數對預測試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預測試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小樣本的預測試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后,刪除沒有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的指標,最終精簡為39個指標測度,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3.2問卷發放與回收

選取裝備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通過以下四種途徑來發放調查問卷:訪問EMBA和MBA學員;走訪調研企業;參加企業中高層行業會議;發送電子郵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16份,剔除無效問卷(企業所在行業不屬于裝備制造行業、數據缺失過多等問卷)29份,共獲取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問卷率為71.75%。

3.3實證方法選擇

本文所建立的研究模型中,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意愿、企業家認知因素、合作因素、競爭因素、政府低碳約束、組織文化、投入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等多個變量均屬于無法直接觀測的變量,通過調查問卷來間接測度這些變量會產生一定誤差;另外,上述變量還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如投入能力可以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同時也可能通過技術創新意愿間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結構方程模型能夠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并且允許自變量和因變量具有測量誤差,具有測量模型更有彈性的特點,因此,可以有效解決本文中的測量誤差以及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AMOS16.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建模,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其他的數據統計分析。

4研究結論和展望

篇7

(1)管理理念

我國的各種企業則長期處于國家的計劃經濟中,并或多或少的處于一定的壟斷地位,從而使得一些大型石油企業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當將其處于市場經濟的體制中時,其已失去了競爭意識。因此只有正確樹立適應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的管理理念,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才能更好的應對世界經濟的變化,達到將前衛的管理理念同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獨特創新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而最具有競爭力的管理理念則是在人才方面的發掘。

(2)技術改革創新

技術改革創新作為企業管理創新的主要形態,是一個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生命動力及源泉,其不僅包括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管理問題。在產品研究開發及到市場推廣的整個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蘊含著管理理念。作為一個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只有在技術上不斷的革新,才能促進石油企業跟大經濟化,進而對管理模式及方法上的創新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管理制度

自石油企業重組改制后,石油企業則分為兩個主要的部門,一部分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則只保留原有的名稱,成為為存續公司。這樣一個整體企業雖被分成多個,在經濟,行政上等相對獨立,但在其他方面仍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企業必須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使石油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作為真正的獨立經濟主體開展經營活動。

(4)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對一個企業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企業要想強大,其優質的人力資本將是其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石油企業必須改革過去的以財務管理作為企業重心的體系,將人力方面的素質專業培養放在首位,將其轉變為以人為本的體制,只有在人力資本上下足功夫,充分發揮職工的聰明才智,發揮積極性,提高其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的發展,在國際中突顯出來。因此企業管理者對人力資源方面的創新活動迫在眉睫。

(5)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狀態的重要決定因素,雖然石油企業管理的主角是人,但是只有將人置于一個優良企業文化的熏陶與培養下,人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服務企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力量,企業文化代表著一個企業的時代觀念,傳遞企業比較先進的精神,凝聚著企業員工的團體意識,像外展示著企業的形象。所以,加大投入石油企業文化,是保持企業創新源泉的保障。

2結語

篇8

關鍵詞:煤炭企業市場營銷創新思路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企業的主要目標已從過去單純追求生產及銷售數量的短期增加,轉變為著眼于長久的占領市場陣地,面向用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中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實現企業可利用資源利潤最大化,這就對煤炭企業的市場營銷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于煤炭這種商品而言,市場營銷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商品的銷售,而是以實現可利用資源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一種企業活動,具體來說就是樹立用戶第一的現代營銷理念的企業活動。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行為,營銷的目的是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獲得最大利潤,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前提。煤炭企業的競爭,突出的問題是煤炭市場的競爭,自己的產品能否占領市場,就在于能否搞好市場營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舊的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等已不適應新的經濟環境與經濟條件的要求,必須根據當今經濟發展的形勢與要求,研究、完善、實施市場營銷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高素質的營銷隊伍是企業營銷制勝的條件

市場營銷不是簡單的推銷產品,而是一項專業性、業務性很強的工作,它具有了解市場消費需求、指導企業生產經營、開拓銷售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等職能。營銷隊伍的人員素質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要把那些品質好、業務精、社交能力強、具有高度責任心的優秀人員選進營銷隊伍。營銷人員既是市場的開拓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既是企業形象的代表,又是消費者的忠實伙伴。通過營銷人員的工作,可以把企業和消費者緊密地聯系起來。營銷人員首先要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尋找規律,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二是要了解本企業的發展歷史和基本生產情況,熟悉本企業各煤炭品種的性質,了解市場動態及用戶需求,協調與用戶的關系。這就要求營銷人員勤于學習煤炭商品流通、營銷等方面的知識,以便與用戶更多地交流。三是要學習有關煤炭質量方面的知識,熟知各類煤炭質量指標的概念等,以便更好地向用戶推銷本企業的產品,了解用戶對所需產品的要求,為企業的產品生產提供指導。

二、必須高度重視煤炭營銷工作

這是煤炭企業搞好煤炭營銷的前提。要始終把煤炭營銷工作作為企業頭等大事來抓,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經常研究煤炭市場的變化,指導企業生產經營,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鑒于目前煤炭企業經濟形勢嚴峻的局面,要本單位結合實際,建立市場營銷例會制度,實行天天調度,天天分析,了解每天的營銷動態,取得營銷工作的主動權;建立市場跟蹤調查制度,組織營銷人員深人各大、中型企業開展調查研究,根據他們的生產經營狀況,適時調整營銷策略,減少營銷損失。

三、創新營銷觀念,制定營銷策略

營銷觀念創新是企業營銷創新的核心和前提。營銷觀念的創新,需要企業從只注重滿足顧客需求的傳統營銷觀念、轉變為不僅滿足顧客需求,還要創造顧客需求的新的營銷觀念。這緣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產品層出不窮,由此引起社會需求的變化與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客觀上要求并驅動企業主動地去創造顧客需求,實行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營銷方式。企業必須樹立創新型營銷觀念,才能推進自身發展。

由于銷售工作具有其自身的“開放性、多變性、自主性”等特點,必須要及時建立一套適應市場需要的實施靈活務實的營銷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要改變坐門等客的現象,要走出去,按照目前的市場地銷及路運用戶應該有很大的一塊細分市場和用戶。2、要加強與各煤炭企業的信息溝通,避免互相殘殺,做到協調行動;我們既要遵循市場法則,又要最大限度地去規避市場帶來的風險。

3、銷售工作要立足于現在已經適應的營銷方式,但也要適當一些采取目前市場流行的營銷方式。比如:貨與貨交易、產品與原材料交易等等,可以根據用戶需要的規格品種,即可以銷售自己的煤炭產品,也可以轉銷別的企業生產的煤炭產品。

4、要圍繞激發銷售人員的熱情和滿足用戶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銷售政策,具體就是要體現“授予權力、界定責任、給予激勵和適度約束”的原則,對銷售人員除實行特殊的經濟分配辦法之外,還要給予記功、晉級、表彰等精神鼓勵,充分體現銷售人員的自身價值。

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從煤炭經營工作來看,煤炭銷售面對眾多用戶,而煤炭市場的主體是一些較大的生產、經營企業,如冶金、電力、化工等,在處理煤炭企業和用戶的關系時,要讓消費者或購買者更多地了解企業及其產品,以協調、溝通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而提高企業知名度,樹立企業良好的外部形象,創造良好的營銷環境。

總之,煤炭企業的市場營銷要與簡單的銷售區分開來,煤炭企業要做強做大,必須集中精力抓好煤炭市場營銷工作。建立市場營銷制度,就是要以用戶為中心,以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為著眼點,樹立一切為了用戶,一切服務于用戶的思想;另外,還要調查市場,分析市場,了解用戶需求,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占領市場,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生產、經營順利進行,使企業在為社會發展的資源供給中得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結構裂變帶來戰略性重構

結構裂變帶來的是新的組合與新的發展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結構內部的單一改變,而將這樣的改變放置在了與外部結構相互關聯的轉變之中,這將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形。縱觀企業創新的多個側面,真正的將創新演繹為內外突變,從而帶來結構性的改變,這是企業創新足以影響開放式經濟整體性格局的重要方面。這樣的裂變是戰略性的重組,是結構的整體性調整。在相關的分析中,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需要從至少兩個方面去加以理解。這種調整一方面是企業創新本身的調整,另一方面是企業調整后的相關創新所帶來的開放式經濟的整體的結構性調整,從而切實實現企業創新對于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促進。“結構”一直是經濟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作為模型論中的專有術語,“結構”表達著一種特有的組織方式。企業創新需要突破原有的技術創新、人才創新等表層的單一創新模式與結構,不再孤立的采取某特定方面的創新,而是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并舉,直面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劇的現狀。在這樣的帶有根本性的結構裂變中,企業創新需要為開放式經濟帶來的結構的深沉裂變,而這樣的結構性調整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對于戰略性的重構,這也是企業創新所需要思考的,這樣的戰略性意義上的重構,不只是針對企業,同時也是開放性經濟所應該做出的調整。企業創新只有站在戰略性調整的高度,才能夠最終影響并促進開放性經濟走向科學發展之路。

從宏觀出發,在大的指導思想上做好了定位,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的創新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將有利于整體的全面而科學的發展。這是切實有效的方法,也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科學發展所應該有的表現,是科學發展之路的先導。在這樣的新的方式中,產業演化與管理創新得以推行。產業演化需要進行創作性的改變,這是整個開放性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企業創新中所具有的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的新的技術圖景與路徑、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等為開放性經濟產業演變式的科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正是這一系列的創新式改革,促使了產業演變的實現。產業演變是一種影響重大的轉變方式,要想真正的進入到產業演變的步驟之中,需要充分借助企業創新之力,企業創新的有效途徑的探取為開放性經濟產業演變提供充足保障,而產業演變的成功與合理進行又將在極大程度上調節開放性經濟的整體格局,并最終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的向前推進。除了有利于開放性經濟的產業演變的科學發展,同時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中所需要的管理創新也得到了強有力推行。在之前的企業創新的可行性路徑的相關分析中,企業創新需要尋找新的方式,而一些新方式所帶來的正好是管理創新在開放式經濟中所獲取的重要地位,管理創新是對以往開放式經濟中過分追求技術性創新的一種修正,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新時代下人文觀念對于后工業時代技術先行所帶來相應弊端的補充性修正。

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

在企業創新中,采取新的技術路徑,即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將帶來嶄新的技術圖景的構建。漸進式創新,就是按照產品路線圖上規劃好的需求進行創新,因此我們也叫它路線圖式的創新或可預見的創新,例如Intel公司把迅馳升級到迅馳2,以及新一代Nehalem微架構,實際上都屬于漸進式創新,這類創新將產品性能不斷加強,為用戶體驗帶來漸進式的提升。真正能給企業發展和用戶體驗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創新,我們稱它為突破式創新,這種創新比較“稀有”,它雖有明確目標,但人們卻很難預測它能否獲得成功及何時成功。漸進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或者說在原有的知識構成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相應的革新,而突破式創新帶有突變與破壞的因子,是一種毀滅式的方法與手段。如何在這樣的兩種方式中進行相應的取舍,是當下需要面對的重大抉擇。在以往的企業創新要么是單一的選取漸進式的創新之路,要么就是對過去與現有的幾乎徹底式的拋棄,這樣的方式也使得開放式經濟帶有了相應的色彩,并在非此即彼的狀態之下徘徊。開放式經濟受到不科學與不穩定的發展方式的沖擊,對其科學的發展之路造成了極大影響。雖然突破式創新的意義非凡,但在開放型經濟下的企業創新戰略中,它與漸進式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認為,只有把這兩種創新結合起來,讓它們相輔相成,才能充分挖掘出它們的價值,以獲取企業發展的持續性競爭力。

繪制新的技術圖景與采取新的技術路線,是企業創新自我完善的途徑,同時也是企業促進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方式。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為新圖景的繪制帶來了切實可行的希望。這樣的結合并舉,要求在借鑒原有模式的基礎上,不僅有限創新,而且可以在較為恰當時候選取破壞性的創造手段。回到企業創新而言,如果在充分參考企業的相關規模、所處地位、行業特征等基礎上,保證了信息來源和知識密度的有效性,那么企業創新是可以采取突破性的方式進行革新。這樣的企業創新是具有適度的科學性的,而通過這樣的企業創新所影響到的開放式經濟,也可以朝向更加科學的路徑得以發展。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在創新意識研究與經濟學科的交叉研究之中,著名經濟學家漢德生曾就這一命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當然他的討論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放置在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兩者分別對企業的整體性影響之上。而我們當下倡導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并存,是對原有討論的突破,是對新的技術場景繪制的需要。漸進式與突破式創新將帶來企業的新發展,而這樣的新發展又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的開放式經濟的發展模式與格局。兩種方式的恰當的結合性使用,將會成為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的科學發展的又一有效手段。這樣的創新使得開放性經濟一體化結構得以構建與企業創新的雙贏。“一體化”是當下經濟所追求的共贏性格局,而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開放經濟中的“一體化”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在開放經濟科學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業創新,便是需要借助媒體化時代的大背景,通過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來幫助開放性經濟走向科學的發展道路。

當下的“一體化”是全球性的“一體化”,區域經濟需要在各地區、各行業的交互中獲取新的發展空間。企業創新正是在創新中選取了與傳媒化時代密切相關的創新方式,使得原本就以尋求融合為基點的開放式經濟更快的邁進了“一體化”的進程之中。當然,在推動開放式經濟一體化,并促使其健康、穩步的走向科學發展的同時,企業在自我創新中也獲取了相應的收獲,企業探尋出了一系列新的自我創新之路,同時以這樣的自我創新去改變著整個大的經濟格局。這樣的互動與演化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開放式經濟體系在這樣的演變之中確立了更加合理與健康的框架,企業作為開放式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也轉變得更加完善。創新之路在企業發展與開放式經濟發展中科學演進,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的科學發展注定是一條雙贏之路。#p#分頁標題#e#

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

企業創新實際上也一種社會交往,是通過社會交往尋找和判斷最適合于特定企業、特定運作和特定市場的新觀念。為什么必須通過社會交往呢?因為我們所說的創新是熊比特意義上的“創新”(innovation),而不是科學家關在實驗室里從事的“發明創造”。而現代傳播媒介的引入,使得企業直接單向的促進向經由媒介影響的路徑發生轉變,媒介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全面革新的必須。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近微博對企業營銷創新的巨大影響。微博的高覆蓋及高滲透是很多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而恰恰是這種天然的媒體屬性及低成本特點讓越來越多的地板企業也加入到了微博中,并開始嘗試運用這種新形式的媒體進行品牌宣傳。歷經幾年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微博已然成為企業品牌營銷的另一大戰場。正如傳播之父麥克盧漢所言,世界終將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地球村,這樣的緊密性正好切合了開放性經濟的特質,開放性經濟正是這樣的一種根生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與貨幣自由兌換全面加速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一體化與經濟生活國際化使得開放式經濟中的各個經濟實體必然關聯,而這樣的關聯正是一個傳媒世界所帶來和必然面對的。在傳播媒介大量介入、世界日益媒體化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企業創新也以自我的新變化促進著開放式經濟的科學發展,同時這樣的新變化也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式經濟發展的新的有效方式與具體表現所在。

具體而言,這樣的新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形態在于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在原有的企業創新的基礎中,不僅打破同行業之間,同時打破不同行業間的企業聯動,跨越企業組織邊界,將帶來整個開放性經濟的革新。企業組織的邊界一直是企業革新中所不愿意去觸碰的部分,因為在一般的經濟學觀念中,組織是區分開不同行業,使得整個經濟領域得以秩序化的基礎,企業的革新一般都避免去打破相關的行業邊界。但在媒介時代,媒介的密集和多元使得企業革新很多時候需要借助媒介這一載體,企業革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相互緊密依存的狀態之中。因此,現在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刊物、報紙、簡訊。通過國內和國際相應的媒體發電子文檔,傳真以外,有的企業上門去送,這些形式無非是求得媒體對各方面的需求和報道和認可。無論是何種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都是為企業,為大眾服務。例如大眾公司就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企業創新,在2011年4月21日第十四屆上海車展上,大眾汽車品牌面向中國公眾啟動了一個探索未來汽車設計與制造的對話平臺———“大眾自造”項目“,大眾自造”是一個可以由消費者自己創意、設計、分享和討論心中夢想之車的交互平臺。在這場充滿創意和激情的造車之旅中,互聯網不僅擔當了主要的傳播渠道,更擔當了消費者與大眾汽車品牌雙向溝通的創新平臺。實際上,媒體不只是對大品牌、大企業才適用,其實小型企業也需要,這可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企業的推廣工作以及企業信譽,而且幾乎每行每業都可能用到。

篇10

企業生產管理人員可在系統中查詢到投產產品品種,所有訂單的生產進度,原料耗用,產品質量等情況,可及時準確地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從而確保了產品質量和交貨期。

2生產、銷售過程的數據信息采集做到“精準選好點,滿足管理需求面”

色織企業生產管理軟件在應用過程中,對管理功能做到科學、合理的設計固然是十分重用,但對各項基本數據信息采集點及采集方式的科學設計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數據信息采集的精準選點

在企業管理數據信息采集過程中,為了使操作人員的操作最方便,實現以最小的工作量,及時、準確地完成管理數據信息的采集,以滿足管理需求,必須進行數據信息采集的精準選點。我們在編制企業管理軟件的過程中,首先充分考慮了每個管理信息的采集點和采集方式。所有管理數據的采集,均選擇以初始發生的數據為原始采集點,這些數據在后續使用的表單中完全采用關聯方式體現,即用A表連帶生成B、C、D等表,各個表單中均有相關連的信息。這樣既可節省填表人員的工作時間,又能杜絕填表人員漏填和錯填的現象。

2.2數據信息采集須滿足管理需求面

生產、銷售過程的各種數據信息的采集必須滿足管理需求,我們把產品訂單號、產品編號、生產任務單號、產品規格、投料數量等數據作為基礎信息采集到管理系統中,在生產任務單編制完成后,后續生產管理表單如需使用上述信息,均在生產任務單中關聯讀取,由此實現了同一個類型的數據,在管理系統中只需要采集一次就可以在不同的管理表單中使用,便捷無誤地滿足了管理需求。

3對所采集的數據做到“綜合分析,有效應用”

應用信息化手段來進行企業管理,要實現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必須充分利用管理軟件獲得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并加以有效應用。

3.1管理數據的綜合分析

在數據綜合分析應用中,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嘗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體會到,編制企業管理軟件時,有關數據表格的組合查詢也是關鍵所在,將產品開發、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科學的組合,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往往會得到不少很有價值的收獲。

3.2管理數據的有效應用

我們把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色紗,先分別按客戶、面料產品品種、季節進行分類統計,再進行全部色紗的匯總統計。統計后會發現不同客戶、產品類別及各季節的用色規律,并由此發現用色個性和共性的節點。在數據歸集處理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分析、預測出下季度的色紗用色范圍,并適當合并縮小不同客戶之間、不同品種之間近似的色紗顏色范圍,從而實現了降低生產難度和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