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識范文
時間:2023-04-07 05:0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法治 現代法律意識 培育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
要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需要讓公民從宏觀上、整體上去把握法律的發展規律和法律的本質,而且從目前我國的發展來看,現代化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就是要構建現代的法律意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價值取向: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應強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會。從法律形成的歷史來看,現代的法律意識的形成有經濟因素、社會結構因素、觀念因素等主要因素,馬克思也指出,法律就是公民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具有普遍性,是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我國的發展軌跡與西方發展有明顯的區別,在內憂外患的復雜背景下,決定了那一時期的國民都應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集體的利益大于一切,集體意識的發展導致了目前我國的國民個人意識不強,從目前我國國民的法律意識來看,以權壓法,以言代法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由此可見要想培養我國國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強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會是重要途徑之一。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應努力實現公民意識由“權力本位”意識向“權利本位”意識的轉變。從我國的法律文明史來看,從最初的《法經》到清朝的《大清律》都是以刑罰為主的法律典籍,雖然其中也有少量關于債務、婚姻、侵權等方面的一些法律條文,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強調以刑事處罰來規范社會關系,還有我國古代,以農耕為基礎導致的一些權利觀念的先天缺乏,無不顯示著傳統的法律意識中,公民的權利意識都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在構建現代社會,提倡“依法治國”的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應由傳統的“權力本位”轉到如今的“權利本位”。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還要強調利益多元化與維護社會利益的統一。對社會中各種社會主體的正當權利的確認和維護是現代法律的基本價值取向,而人們對權利的觀念表現為,人們能夠意識到權利是自己人格和精神的生存條件,從這一點上來說,人們都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正當權利,在遇到自己權利被侵犯的情況后,應積極地與侵犯自己權利的人進行斗爭。在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環境和民主政治的條件下,公民對自己的正當權利的追求是合法的,應該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也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所以在培養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的過程中,公民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只有各種利益之間能夠互相的制衡,社會才能夠和諧發展下去。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也應該追求自由與理性自律的統一。從法律條文上的自由的涵義來說,是指公民自身的權利不受他人的干涉,即公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對某件事情作為或者不作為,在我國現在的法律中,自由也是目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權要素。但是自由作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也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的,哲學家們也說過“不影響他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由還是需要理性的自律來約束,所以說自由是指公民在享受自身權利的同時履行其應盡的義務。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也需要建立平等意識,坦然面對合理差別。平等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前提條件和價值基礎,也是人與人進行溝通的基礎,平等需要利己心的主體把他人也作為利己心的主體,所以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要求主體確立與其他主體在人格上平等的觀念,形成主體自主、自尊、自信、自愛的獨立人格,以確立主體的現代平等意識來消除主體的特權意識。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馬克思也曾經說過,社會主義并不是平等的天國,每個人的天賦、能力的不同會導致競爭結果的不平等,這樣就產生了一定的貧富差距,而這貧富差距也恰巧是市場競爭得以展開的驅動力,所以能否以正確態度來對待現代平等與差別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現代公民法律意識是否成熟的重要判斷標志。
確立現代法律意識的內容
要培育現代的法律意識,還應該確立現代法律意識的內容,筆者認為有:確立法律信仰理念,權利意識,契約意識等。
確立法律信仰理念,樹立“法律規則至上”意識。法制建設的觀念基礎和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必然要求就是法律信念,樹立“規則之上”的意識,就是指只有社會中有各種良好的社會制度,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并且破除我國封建社會中遺留下來的“權謀”意識。相反,如果社會中沒有共同遵守的制約各種不合理行為的規則,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個人的各種行為都是如履薄冰,這就很不利于社會發展。法律的出現及法律的正義和目的性無疑使得社會上的各種行為都“有規可循”,也使社會變得更加的人道、合理、公正、自由、平等、秩序和幸福。
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培育正義理念。目前社會上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行為還是屢見不鮮,如何能使這種狀態有所改善是國家、法律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古代的集權制和小農思想的特點導致公民的整體意識強,而個人權利意識薄弱,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權利比較麻木且漠不關心。所以在現代的法律建設中應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每個人都應該維護自身的權利,在自身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應該積極地與侵犯人進行斗爭,而不是得過且過逃避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權力行使者的政府必須首先樹立權利意識,政府應帶頭尊重個體的權利,鼓勵社會個體行使自由權利,倡導人人積極主動地行使自己的自由等權利,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正義理念中的權利意識和相互性才能在公眾中得到真正認同,也能對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建立合理的契約關系和公共理性精神。由于我國歷史的特殊性,使得“先國后家”、“先集體后個人”的思想在我國公民心中根深蒂固。傳統思想中認為個人是整體的一個部件,個人是附屬于國家的,而沒有西方人心中的公民的概念,這就導致了在現代的法律意識中,我國的公民的個人權利意識、自由意識、平等意識等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自由也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的,個人自由應該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自由之上。所以在培育現代法律意識中,應該建立合理的契約關系和具備公共理性的精神。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途徑與方法介紹
首先要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樹立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從法律的特點來看,法律具有規范性、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及高效率等諸多優勢。從目前我國各地公民的法律意識表現來看,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的法律意識就強,也較能符合現代經濟和政治的要求;而在市場經濟不發達地區,如廣大農村地區,人們的法律就較為淡薄和傳統。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所以在培育公民法律意識的同時應該加強經濟建設。
其次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識。自“依法治國”政策的提出,法律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有了法律而不能嚴格遵守和切實執行,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可能使人們對法律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所以在“依法治國”工作展開的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讓社會生活有法可循,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在合理的法律制度下建立和諧的社會。
再次加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青少年學生及農村人口的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意識的培養是要人們對自身權利有正確的認識,在自身的正當權利受到不正當的影響之時,可以用積極的斗爭來維護自身的權利。所以對法律執行人員及法律意識薄弱的群體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即應該加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青少年及農村人口的法律意識。從根源上整體提高我國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
篇2
【關鍵詞】技校學生;法律意識;違法犯罪;和諧社會
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需要學習法律知識,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重教育的相互整合與互動,讓學生自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有效預防犯罪,實現和諧社會的目的。
一、法律意識的涵義及其主要內容
1.法律意識的涵義
法律意識指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態度,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
法律意識既是公民自覺守法的內在動力,也是公民自覺與違法行為作斗爭的精神力量,更是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
2. 法律意識的內容
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法制觀念和法律觀點三個組成部分。
(一)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基礎
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應,任何人的意識都不可能憑空產生。法律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法律的反應。因此,法律意識的產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識的基礎之上。人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才能具有相應的法律意識。
(二)法制觀念是人們對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態度及自覺遵守的程度。
由于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不同,對法律的重視和自覺遵守的程度不同,構成不同的法制觀念。
法制觀念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要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法律觀點是法律意識的靈魂
法律觀點是人們對法律的本質、產生、發展規律、作用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由于對法律的本質、產生和發展規律和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現了不同的法律觀點。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和參加社會法律實踐活動,增強法律觀點,提高法律意識。
二、犯罪的概念、特點和預防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指觸犯了刑法,依據刑法的規定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
法罪的特征:第一:社會危害性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
2.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歲的公民,實施了危害社會且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其犯罪特點為:
第一:犯罪動機的具有偶發性、模仿性強。
第二:暴力侵害、偷盜侵財的案件居多。
第三:團伙犯罪較多,社會危害增大。
3.預防犯罪從自身做起
第一: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增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警覺性,實現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第二:自覺控制不良心理的影響,要注意對逆反心理、義氣心里、報復心理、利己心理、尋求刺激心里的調控,實現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第三:自覺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在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下,逐漸養成的一些不良行為是引發違法犯罪的重要誘因,應當預防和校正不良行為,實現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三、提高法律意識,預防違法犯罪的對策
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綜合培育,是預防技校學生違法犯罪的有效對策。
1.提高法律意識的家庭培育
家庭既是學生的誕生地,又是第一課堂,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法律素質的高低對子女的法律意識培養至關重要。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如果能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會為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法律意識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家庭教育是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場所。
2.提高法律意識的學校培育
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陣地。學校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途徑,學校堅持開展法律意識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實現法制教育的系統化,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觀念。
第一:要積極學習各種法律知識,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道某種行為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第二:通過案例教學法、聘請資深法律工作者進行課堂講法、舉辦法律意識的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辦案,激發學生學習法律意識的積極性。
第三: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重要作用。包括法律書籍、報紙、刊物等出版物的熏陶;包括法制內容的板報、校刊、校報、櫥窗等形式的熏陶。包括法律內容的電影、電視、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的熏陶。
通過我們的視覺、聽覺,形成對法律意識的滲透,達到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學習興趣目的。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律意識教育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客觀要求,是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
3.提高法律意識的社會培育
社會是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陣地,強化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加大對社會環境的整治和治理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把社會大環境真正建設成為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陣地。讓學生懂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形成良好法律意識的社會培育環境,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有力保障。
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法律意識教育綜合培育,需要教育、立法、司法部門相互配合,只有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多管齊下,方法得當,對癥下藥,采取綜合治理,才是不斷提高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動力和源泉,才是有效預防和減少技校學生違法犯罪,最終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安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法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3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中不乏精英和驕子,作為國家的棟梁與未來,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的關注與培育,將會直接影響我國法治化的進程。高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部分,培
養他們法律意識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目前高職生的法律意識基本情況
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經過十余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卻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他們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會并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在理論與實踐發生碰撞時,他們又顯得有些無所適從,甚至思想發生波動,導致價值觀念發生偏差。
通過對我校各年級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生們的法律意識呈現如下特點:
1.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法律知識是提高法律意識水平的主要途徑。雖然我國各高校均開設有法律基礎課,但大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都比較重視專業課,而對于法律基礎課,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一下,應付了事,這種學習狀態勢必決定高職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而且從課程設置來看,整個大學期間,高職生的法律基礎課只有28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包括法理、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多門法律知識的學習是不可能的。由此高職生在有限的課時里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極其有限的。
2.法律觀點偏差,對待是非清楚,但態度不夠堅決。法律觀點也是法律意識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由于當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極容易產生錯誤的法律觀點,甚至有部分學生對現有法律持懷疑、不信任態度,以偏概全。
3.法律觀念淡薄。一般而言,法律觀念往往與個人所受到的法律教育、法律知識水平以及外界的法制宣傳教育有關,即豐富的法律知識易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從而也就容易增強一個人的法律意識。雖然有相當一部分高職生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實生活中,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其有些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
4.比較關注切身相關的法律。高職生關心法律的現象也在逐年提高,尤其關注教育、經濟、勞動就業、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說明學生對法律的關注多來自自身的需求,渴望通過學習了解法律、法規,以便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一般高年級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基本上都與自己專業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有關,有打工經歷的學生更渴求了解諸多有關合同、勞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二、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從前面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分析中,我們認為,對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這兩個方面著手:
1.培養和塑造高職生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
首先,要營造對高職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環境。學習上,在講授《法律基礎》課時強調,法除了階級統治職能外,還有保護民利和調節組織的社會職能;通過講授法律與經濟、社會秩序、公民權益的密切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法律的保護功能,形成正確的現代法律觀,努力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信任感;注意把制定法律的目的、社會主義法律與黨的政策、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社會主義法制的含義和基本要求等問題,講清講透,然后結合實際進行歸納總結,正確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指導學生既要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看到法律建設不斷發展的進程,從而減少疑慮,增強信心。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應貫徹“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的理念,在校規校紀方面要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對學生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理,要照章辦理,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為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
其次,不斷加強道德教育,為增強高職生法律意識奠定基礎。法制教育一定要向高職生充分展示法律的道德合理性,獲得大學生對我國法律的道德認同和理解,實現法律他律向法律自律的轉化才有望強化其與“法治”相適應的法律意識。堅持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將極大促進對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提高高職生的道德素養,必將有利于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促使高職生自覺遵紀守法。
再次,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高職生法律知識的積累也不是朝夕可成的。而且,法律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對它的學習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所以在法律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
2.培養高職生們積極的參與意識,弘揚社會正義精神
首先,引導和鼓勵學生廣泛關注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靈通快捷的信息交流促進了社會的迅速發展。“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各類媒體對法制宣傳教育也漸趨廣泛。作為知識結構層次較高的高職生,更應該關注法制節目,閱讀一些與法律有關的報刊、雜志,來培養自身的法律修養。
其次,指導學生克服以訟為恥,以忍為貴的陳舊觀念。通過同學們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現實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實例,不僅可以強化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提高對法律現象的認識和評價能力,學會用法律調節、約束自己的行為的本領。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學生之間可經常展開討論,闡述自己對法律的觀點和看法。這些形式都可在無形中提高高職生的法律意識。
篇4
關鍵詞:醫務人員;法律意識;培養
全球化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的來臨及循證醫學的發展帶來了醫療服務觀的改變,醫療行為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轉化,使醫患雙方傳統的“被動式”醫療服務關系逐步發展為“參與式”醫療服務關系;因而在整個醫療服務過程中,醫方不再享有絕對的權利,而在類似于疾病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患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權。這就在客觀上對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醫務人員不僅要充分理解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而且要保證患者對整個醫療過程的充分知情和積極參與;不僅要改變傳統的醫患雙方不對等的權利義務觀念,而且要對現行的醫療相關法律法規保持著理性的認識,在醫患糾紛發生時,自覺地運用多種方式解決糾紛。早在2006年,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醫院管理年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明確指出,當前我國醫療服務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糾紛增加;而造成醫患糾紛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法律意識的淡薄。當前,面對醫患糾紛數量逐年上升的現實背景,客觀上對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關系到患者生命健康權的保護問題,也關系到醫務人員合法權益能否充分得到法律保護的問題。因此,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任重道遠。
一、醫務人員法律意識的現狀
“法律意識”主要是指人們對于現行法律及有關法律現象的心理態度、觀點及情感的總稱。[1]作為社會意識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法律意識主要體現在對現行法律的解釋和評價,對現行法律的法理內涵、功能、作用的理解,對權利義務的認識,對某種社會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價等。長久以來,受傳統“以疾病為中心”醫療觀念的影響,醫務人員在整個診療過程中主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解決患者的病痛問題,更多地注重診療過程中的知識與技術,而忽視了潛在的法律問題。相對于整個社會中法治氛圍的不斷濃厚、患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法律敏感性及法律意識卻顯得滯后不足,缺乏合理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的意識,對診療過程中所可能引發的醫患糾紛相關因素缺乏必要的認識,比如,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對具有法律證據意義的醫療文書存在不規范書寫或不及時完成書寫,對病程記錄存在記錄不全、不使用規范醫學術語、虛假記錄,對手術風險及患者知情的告知不詳盡、敷衍了事及“患者及家屬簽字即可”存在不規范操作、瞞報、漏報傳染病,對涉嫌傷害事件或非正常死亡不按規定及時報告,泄露患者隱私,對患者及家屬態度冷漠等等問題,這些都已成為醫療衛生行業普遍存在的法律問題。[2]
二、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思維能力不足
法律思維作為法律工作者的特定行業思維方式,一般指運用法律的邏輯、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當前,醫務人員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尚未養成,不具備運用法律思維判斷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對糾紛隱患的認識不足,在臨床工作中違反診療操作規范、病例不規范書寫、侵犯患者隱私權等現象普遍存在,直接或間接導致糾紛的發生。另一方面,表現為自身的證據意識不足,在臨床工作中面對患者及家屬的各種提問,告知病情及提醒重要細節問題時往往沒有形成完整的記錄,對病歷中關鍵信息書寫錯誤等情況時有發生,在發生糾紛時往往無法證明自己的告知行為,對后續的糾紛解決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醫學生法律教育不足
長期以來,高等醫學院校“重醫輕法”的現象一直存在,當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只注重培養醫學生的醫療技能,而忽視了醫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有課程也只單一的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且往往作為公共課開設,課時較少,對醫學課程任務繁重的醫學生來說,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甚至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過關,沒有真正意義上對法律含義及內容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造成這些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療行業從事醫療活動時,缺乏維護自身權益、防范醫患糾紛的法律意識。
(三)醫務人員法律知識考核及培訓不足
面對當前醫患糾紛的復雜形勢,醫療機構內部在注重臨床質量與科研任務之外,未將依法執業所需的相關法律知識實質性地納入醫務人員定期考核的范圍中,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活動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與法院等司法行政部門之間的法律知識學習與交流互動,嚴重阻礙了醫療質量的提升及醫患糾紛的風險防控。
三、培養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是現實的必要需求
(一)是防范醫患糾紛的需要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2009年醫改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切實提高各級人民政府通過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和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能力,加強落實醫藥衛生領域的法律普及工作,全面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營造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法制環境。當前,隨著醫患糾紛數量逐步增多,醫務人員如果沒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醫療法律法規,面對醫患糾紛時,將不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更不能通過自身法律意識的增強來防范醫患糾紛的發生。因此,為避免在醫患糾紛及處理中出現盲目性,醫務人員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樹立自身“法律至上”的觀念,十分必要。
(二)是培養高素質衛生人才的需要
2009年醫改方案提出要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和實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加強高層次科研、醫療、衛生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逐步明確規范醫療機構各級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專業化、層級化、職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團隊。因此,提高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是契合新醫改方案中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科學性、服務性很強的學科。醫務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健康,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高超的診療水平,還應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如果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法律意識淡薄,不按照診療操作規范進行診療活動,將很容易引發醫患糾紛。尤其是在當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現實情況下,醫務人員確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這樣才能依法行醫,成為技術高超、素質全面的衛生人才,以利于救死扶傷、為患者的生命健康服務。[3]
(三)是加強依法執業、保障醫療安全的需要
黨的十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當前,醫療機構經歷了制度化、標準化、科學化管理,現已經進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階段。為保障醫療安全,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建立和諧互信的醫患關系,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必須樹立法治觀念,認真學習衛生相關法律知識,提高依法執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依法執業意識。
四、培養醫務人員法律意識的幾點建議
(一)培養法律思維能力,強化證據意識
法律思維作為法律工作者的特定行業思維方式,一般指運用法律的邏輯、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有效防范醫患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醫務人員在整個診療活動過程中應當養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按照法律邏輯來分析、解決問題。一方面,強化對糾紛隱患的重點防范意識,嚴格按臨床操作規范開展診療活動,規范病歷書寫,保護患者的隱私,強化與患者的充分溝通,建立可靠的醫患信任關系。另一方面,強化自身證據意識,加強對法律中有關證據知識的學習,努力培養自身在臨床工作中識別潛在證據的能力,必要時對于患者溝通時的關鍵信息進行錄音,以保證各種記錄的完整性與真實性,為日后發生糾紛時預留證據資料。[4]
(二)加大對醫學生法律知識教育的力度
醫學院校應當針對現有醫患糾紛的特點,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時及授課人員,邀請醫患糾紛方面的法律專家定期對醫學生進行醫療法律法規講座,努力提高醫學生的法律信仰,逐步使醫學生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及實用性,從而豐富醫學生的法律知識,強化醫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醫療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為以后進入醫療行業從事診療活動奠定基礎。
(三)加強對醫務人員法律知識的考核力度
醫療機構應當在醫務人員的定期考核測評中加大對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的考核,形成級別管理,使不同級別、不同年資的醫務人員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及法律素養。結合醫療活動實際情況及醫患糾紛發生特點,積極開展衛生法律知識培訓、競賽、演講等多元化的法律知識培訓活動,并將培訓、競賽等結果納入醫務人員職業考評、晉升考評的評價范圍。同時,定期組織醫務人員進行醫患糾紛案件的庭審觀摩,提高醫務人員依法執業、防范醫患糾紛的能力。
五、結語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以及人類關于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培養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通過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達到迅速、真實的解決在醫療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與弊端的良好效果,通過加強醫學生的法制教育來努力培養高素質的醫療衛生人才,達到有效防范醫患糾紛發生的良好效果,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切實可行的維護醫務人員合法權益,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率,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博,先德強.從法律意識的層次結構看醫務人員法律意識培養[J].法制與社會,2008(1):296.
[2]王瑾.加強衛生法制教育[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5):313-315.
[3]徐玉梅,劉憲亮.加強醫務人員法制教育的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2,22(8):47-48.
篇5
關鍵詞: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大學生;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社會意識,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們對現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程度,并影響著人們法治觀念和日常行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視,因此,要求高校能夠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增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其日常行為。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法律的學理性較強,沒有一定的法律理論功底,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1]。而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來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獲得,但是很多高校在這一課程的安排上,課時相對較少,教授的知識內容也較為淺顯,再加上學生過于注重學分,對課程學習的要求不高,能夠通過考試即可,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錯誤理解的情況。例如硫酸燒熊事件中的當事人曾表明,自己學過這一課程,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燒傷動物也算違法。由此可見,現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嚴重不足,其法律知識水平已經難以支撐起自身法律意識。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單薄的情況,還需要學校能夠加強教育,創新課程,是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加快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方法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高校必須意識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從屬,應有自己的獨立地位[2]。從而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時,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轉變原有教學觀念,實現自身觀念的創新,明確認識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的過程,將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從以往教學中單純理論知識的培養,拓展到知識運用等方面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增強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傳統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單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教學。例如大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較為關注,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利用案例對學生實施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法律講堂》、《社會與法》或者《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節目獲取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支撐其法律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設計課程相關的法律課題,為學生創設辯論、法庭等情景,使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體會法律的作用,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另外,還要求教師能夠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安排教學實踐活動,例如旁聽法庭審案、擔任社區矯正志愿者等,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意識熏陶,引起其對法律的深思,實現其法律意識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創新
為有效解決學生過于重視學分的問題,實現法律意識培養有效性,高校應加強對考核制度的創新,采用多種考核方法,例如寫論文、開卷考試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考勤、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公平的評價。
三、結論
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作為培養途徑,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以實現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培養。
作者: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魏敏.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0,1(1):225-226.
篇6
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填鴨式教育一直被普遍采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法律時,通常是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將法律知識僵硬地傳給學生,對于為什么這么規定,這背后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是什么,教師不講,學生不會知道。不了解這些,學生就不懂法律的真正內涵,也就不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一旦遇到具體問題時,學生根本不會應用法律,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運用法律來思考,從而使教學與實際相脫節,學生會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法律意識培養過程缺位化現象嚴重目前,各民辦高校“基礎”課教師人數少,在面臨學生數多的客觀形勢下,根本無法保證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在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過程中全員參與的必要性。輔導員作為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隊伍,他們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他們是否具備相當的法律意識,能否起到最有效的榜樣作用,而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點。還有就是其他課程的任課教師,這部分人往往只關注自己課程內容的傳授,對于學生的規矩意識等根本不關心。再有就是我們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務隊伍,這部分人在工作中是否堅持原則,是否具備高水平的法律意識,也會不斷促使學生法律思維習慣的養成。可是我們在這些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缺位。
多角色參與模式1.學校作為一個整體,要注重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氛圍。比如,收費透明化,對學生的學習、管理、違紀處分等事項明文化,規章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堅決化。總之,學校要做到按章辦事,依法管理。2.對于學校的所有教職員工而言,每個人都應當參與其中。專業的法律教師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除了教授知識,更應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輔導員在工作中應堅持貫徹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不走樣,工作程序不斷規范,學生也會覺得輔導員辦事公平,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對于非法律專業教師而言,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做到嚴格要求,對于各種不良行為給予積極制止,同樣可以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當然,除了學校能做的,社會、家庭在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過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如能有效地做到“三位一體”,學生必能成為言行規范的有用之才。實時化培養模式1.學校應重新梳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目標到底是什么?從目前來看,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民辦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太薄弱,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培養目標太過于抽象化。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法律意識的養成是以現代生活與實踐為基礎的,而法律教育應該培養出具有一定法律知識,能夠運用法律思維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具備較強法律意識的人。也就是說,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他們第一位想到的解決手段應當是法律。我們的培養目標只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從而使其在生活的具體實際中得到切實的法律思維訓練,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2.如前所述,法律意識培養目標要貼近學生生活,這就決定了法律意識培養的內容應該是生活本身。法律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否與學生就相關問題產生法律共鳴,而想要達到這一效果,就要去傳授知識時要找準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點,這種講授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并能幫助他們解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實時化培養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能否做到培養方式、方法的隨時更新,針對不同的學生,在不同時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選取貼近講授對象實際的法律論題,力爭在實踐基礎之上使學生逐步養成法律思維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將生活化的內容進行理論分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之外發生的法律現象。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對法律問題把握的敏感度,這種敏感性來源于對生活的感悟,比如大學生結婚、校外租房、突發事件處理等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其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當然掌握了相應知識后,學生還應學會將學到的知識,養成的法律思維習慣不斷地應用于生活實際,學生應跳出課本,走進生活,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教學。
學科協調與重點突出的教學模式1.法律與道德。眾所周知,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維持的行為規范,這是一種高規格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一種制約引導行為的規范,可以說是維持社會穩定最基本的規范。“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一旦突破了道德的底線,就必然會觸及法律。如果說某人的行為觸犯了法律,那這種行為必定是不道德的,如果說某人的行為是道德的,那這種行為一定是合法的。因此,我們的法律教育應該與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經常倡導道德培養的同時,更應加強法律意識的養成。2.法律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公共課的關系。這部分課程的設置的目的為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或多或少會涉及學生的一些切身利益,如勞動合同如何簽訂,自身心理問題如何影響行為的合法性等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應當通過專業的途徑,這就要求不斷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具備這種意識,自身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積怨,后果將越來越嚴重。3.法律與專業類課程。我們現在的教育強調專業知識的有用性,但無論從事什么樣的行業,除了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良好的法律素養同樣重要。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案例,某某業務能力非常強,前途一片光明,可偏偏走上了犯罪道路,讓人大為惋惜。可見,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強調培養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行為規范的人,可見,強化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郭鋒 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篇7
關鍵詞:中職學生 法律意識 必要性
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特別注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因為大多中職學生都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和消極思想。通過社會調查可以發現,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率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在中職法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一、培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現行法律的理解和詮釋,包括對法律內容和制度的了解,也包括對法律內容和制度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以及對自己行為從法律意義上的評價和理解。中職生法律意識就是中職生在法律這一領域的思想和思維的總和。法律意識是建構法治國家的靈魂,是培養人們守法自律的精神動力和智力來源,它是人們綜合素養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對中職生而言,法律意識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
(二)中職生法律意識培養是貫徹教育方針、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知識―技能―做人”的教育。我們只有把教學和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培育中職生的法律意識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法制為基礎構造的市場經濟。職校生思想需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提高其法律素質促進其全面成才。
(三)在面對未成年人的法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像教育中學生那樣選擇很古板的教育方式,這樣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效果
每個法學教師都應有一套特別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在課下帶動學生對法律專業的興趣,雙向教育,才能達到好的法律教育,提高學生法律思維。
二、培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一)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單純地將法律知識講解給學生,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起不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為中職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單獨依靠教師的言傳,根本不能夠理解法律知識的本質,更不可能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因此,在日常的法律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不斷創新完善教學方式,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同時發揮自身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法律知識,且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逐 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創設情境模式,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
學習法律知識并不是讓學生單純了解,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合理地運用法律知識,約束自身的行為,使自己成為社會發展的人才。然而,法律知識比較抽象乏味,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導致部分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作為當代中職法律教師,我們要認識到學生的實際狀況和認知規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工具,創設恰當的情景模式,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掌握運用知識的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組織活動,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的法律意識
要想培養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可以運用一些課余時間組織相關活動,且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違法犯罪的可怕后果,以及對受害人、自身以及雙方家人造成的傷害,最終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少管所、勞教所等場所,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犯罪人員的報告會。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聆聽,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違法犯罪行為對自身、家人造成的傷害。同時,學生能夠自覺的認識到自身法律意識存在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自身的法律意識,能夠缺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束語
為了培養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不僅要從教學的方面進行創新和完善,還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平常給每個人灌輸一定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到了解法律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法律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因此,中職法律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認識,促使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孫晶華.淺談中等職業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4):153.
[2]胡鳳蓮.淺析中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技術與市場,2010(6):87-88.
[3]張榮偉.中職法律課程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J].教師,2013(5):88.
篇8
關鍵詞:農民;法律意識;權利保障;農業大省
全面建成法治社會目標的實現,不能僅著眼于法律人或者經濟基礎較好的人群的法治意識水平,全民的法律意識與權利保障意識均提高到一定層次,才可以稱之為全面建成法治社會。農民階層恰恰普遍代表著經濟基礎和法律意識相對較低的階層,尤其是農業大省中的農民。
1農業大省中農民法律意識的特殊性
農業大省是指第一產業在本省GDP產值中占據較大比例的省份,這些省份多具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地區位置相對偏遠、工業化進程相對落后的特點。在農業大省中,務農人員數量龐大,并且相對于其他工業化水平較高的省份,農民的經濟狀況也相對更差,是真正能代表社會經濟基礎最低水平的人群,是社會中相對弱勢的群體。2015年海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54.72億元,地區生產總產值為3702.76億元,第一產業占比為23.08%;而2015年江蘇省第一產業增加值3986.0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為70116.38億元,第一產業占比僅為5.68%。2014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9.20%,按照這一比例,有17個省第一產業占比超過了全國水平,占比前十名的省份分別為海南(23.10%)、黑龍江(17.68%)、新疆(15.60%)、云南(15.50%)、廣西(15.40%)、貴州(13.79%)、甘肅(13.20%)、四川(12.40%)、河南(11.90%)、河北(11.70%)。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從農業占比角度來看,海南省為名副其實的第一農業大省;即使是通過農業產值對比,海南省和江蘇省的產值也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所以農業大省中,農民的收益將遠低于經濟發達省份的農民收益。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從多方面影響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首先,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尚需為生活而打拼,自然疏于關注法律制度對其影響,只有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之時,才產生對于法律的需求,其法律意識相對于其他群體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階層則更為欠缺。其次,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多處于偏遠地區,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信息傳輸能力較低,農民與外界接觸的途徑也少,其法律意識淡薄,也就難以避免。加之海南省少數民族眾多,利用日常習慣解決矛盾糾紛的現象也十分普遍。最后,農民本身接觸法律的機會也少,同時有天然的不認同,法律基本知識的匱乏,也導致其做出不利于自身甚至是違法的舉動,卻缺少預防和救濟的途徑。對于法律,農民部分還停留在畏懼層面,甚至仍然認為法律只是刑法,只跟犯罪有關。這些都事實上產生了農民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以及農業大省農民相對于工業化程度高的省份農民,法律意識的特殊性:其法律意識相對欠缺。
2農業大省中農民認識的法律
為了了解海南省農民對法律的看法,筆者采取了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的方法,與正在務農的臨時工一起進行玉米授粉作業,通過向他們提一些問題來獲取他們對法律認識的大致情況。問題主要涉及三方面,調查人群年齡20~50歲,問卷共100份。
2.1農民與法律的距離
通過設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遇到法律問題?”來調研農民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在調研的結果中,肯定的回答占據了78%,否定性的回答占據了22%。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推進,農民與法律的距離還是拉近了很多。特別是受過一定教育的20~30歲的年輕人,對法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至少知道法律是一種規范、日常生活中的準則。通過與他們交談得知,他們比較關心的是繼承、民間借貸、土地承包等一些問題,多涉及鄉里的一些民事糾紛。農村一家多子的現象還較為普遍,對于30歲左右的子女來說,多有3~4個兄弟姐妹,所以繼承問題是他們最多關心,也最急迫地了解法律上規定的問題。令人比較驚訝的是,對于輕微的刑事犯罪,他們反而不會很在意,甚至不知道某些行為已經構成犯罪。調研中否定性回答大多是年紀較大的農民做出的,他們認為法律與他們太遙遠,基本用不到,吃飽穿暖更為重要,發生糾紛,有自己的方式解決。
2.2農民對于法律公正性的看法
通過設置問題“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執法司法大多是公正的嗎?”來獲取法律的公正性在農民認識中的情況。48%的被調研者認為基本上是公正的;25%的被調研者認為不公正的情況存在,進一步探尋,他們認為權力和金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還有27%的被調研者難以理解執法和司法是什么,不理解這個問題想問什么,也不理解政府的行政人員的權力是來自于權利機關的授權,要由法律規范。進一步詢問,他們認為談這些離生活還是比較遠,一般不會涉及,可能還是公正的。對于這個調查結果,是有一些失望的。回到第一個問題,在農民的意識中,法律,并非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時無刻不運用的東西。相對于糾紛發生后的法律救濟途徑,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不僅僅是對法律公正性存在信心不足的原因,也因為他們不熟悉司法,認為司法的成本是極高的。有一位做臨時工的“阿姐”詢問關于律師的問題,她認為律師收費應該會特別貴,大概要幾萬,而且不請律師沒法打官司。筆者的解釋是,律師收費會跟各地不同經濟收入情況不同,并非任何案件費都會很高。但是最讓筆者感到法治推進之難的是,她不知道“法院”這個名詞,據她所說“一旦有糾紛,可能還是要去‘法律所’解決的。”
2.3農民腦中守法的概念
為了探尋被調研者守法用法的情況,調查問卷設置了問題“你會選擇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嗎?如果不是,會通過什么途徑?”調查的結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法公正性調研效果不理想的原因。32%的被調研者認為,他們是愿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的,44%的人認為遇到糾紛在非訴訟不可的時候才愿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24%人認為司法途徑太過繁瑣,費用可能也不低,更何況不一定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不愿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對于如何解決糾紛,進一步追問,可以發現,農村如果發生糾紛,村委會成員,可以發揮比較大的作用,而他們則多是以調解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委會本身是村民自治機構,可以發揮協調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的作用,這也是絕對值得提倡的。村中長者的調解作用,也是發揮鄉規民約作用的一種途徑,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并且對于穩定村中和諧也有很大貢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糾紛,都可以通過協調解決來完成,在與村民交流過程中,筆者發現,其所說的協調解決糾紛不僅僅局限于簡單民事糾紛,對于故意傷害、放火等犯罪行為,竟然也可以協調解決。村民談到如果打架了,把人打傷了就要老人出來協調解決醫療費和賠償問題。甚至有人提到,有人喝醉酒放火將他人所有的倉房內物品點燃,造成倉房嚴重燒毀,若非及時發現撲滅,將產生對公共安全極大的威脅,然而,行為人本身卻并沒意識到這已經是嚴重的犯罪,而最后事情也是由村中長者協調解決。
2.4對比討論
將調查分析與之前學者的調研結果做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相應結論。1999年時,有學者對全國16個省農民法律意識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了“我國農民的法律保護意識較差”的結論。時至今日,法治社會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強調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強調人人懂法守法用法。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和信息較通暢的農村,普法工作確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如同經濟發展一樣,普法建設也存在不均衡的問題。農業大省中農民的法律意識仍然相對淡薄。通過簡單地調查,可以發現在工業化發展程度不高、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最為貧苦的農民群體的法治意識遠沒能達到我們希望的水平,其產生的危害不在于我們無法達成全面法治的目標,而是真真切切地在于當農民需要法律來保護自己之時,不懂得如何運用,在農民應當享有權利之時,卻只能任人宰割,而求救無門。法治并不是一個口號,而恰恰如所說,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需要從政府、社會和農民個人的角度來共同努力。
3農業大省中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與權利保障的完善
3.1提高農民收入,改善收入結構
增強農民法律意識,最根本的途徑是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正如調查問卷中所展現出來的,農民認為法律離生活較遠,不如工作掙錢更實在一些。所以,提高他們的經濟水平是他們能夠愿意了解法律、懂得法律的基礎。對于海南這類的農業大省來說,第一產業比重相當高,第二產業相對落后,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很大。舉例來說,海南的豇豆角產量很大,然而其價格卻根據市場需求浮動很大,高時10元/kg,低時不足2元/kg。農民難以掌握市場動向,只能任由虧損。所以政府應當發揮經濟調節的輔助作用,幫助農民尋找穩定的收購商,通過收購商的收購計劃來引導農民適當種植,以免造成供過于求而導致價格跳水的情況。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創新科技,改善產業結構,對于產量過剩的農產品可以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就需要農業大省加快工業化步伐,并且打通銷售渠道,降低運輸成本,彌補工業化大省農產品需求缺口,優勢互補,促進經濟發展。
3.2提高農民教育文化水平
在調研中發現,對于20~30歲的務農人員,他們大多對法律有相對較高的認識水平。他們大多是經歷過一定的基礎教育,也易于從信息渠道中獲得對法律的基本認識。而對于部分年紀較大的務農人員,他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也存在不識字的現象,對他們來說,法律意識則十分遙遠,基本不知道法律為何物。所以堅持提高農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也可以為法律意識的增強鋪平道路。
3.3將政府的普法活動和法治宣傳落到實處
對于普法工作而言,村民大多存在抵觸或漠然的態度,如果僅僅是做口號性的宣傳,并不能引導農民的關注,自然難以將普法的作用發揮出來。通過被調研者對筆者的一些咨詢,發現他們并不是不需要法律知識,反而十分迫切地想要弄清一些問題,維護自己的權利。對于繼承、土地、借貸等問題尤為關心,所以普法不妨真正地去想農民所想,為農民普及基本的、常用的、落到實處的法律知識,這樣,農民是樂于接受的,普法工作也可以取得實效性的進展。
4參考文獻
[1]鄭永流.農民法律意識與農村法律發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任大鵬.我國現階段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1999(3):60-65.
[3]陳詠梅.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解讀與培養機制[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61-64.
篇9
法律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通過調查結果表明,大約有 40%的人認為迫不得已才會求助于法律,約 15%的人遇到法律糾紛時會選擇托人私了,甚至有 40%左右的人認為可以鉆法律空子,有 60%左右的人利益受損時選擇自認倒霉。這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理論與實踐存在明顯反差。通過大學一年級關于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我們期望學生遇到問題、糾紛時,能采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可當調查問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能不能想到并應用法律來解決時,絕大多數同學表示,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覺得太麻煩了,不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每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糾紛時,他們往往頭腦發熱,采取過激的行為,甚至是非常愚昧的方式,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還有的同學認為,當問題發生時,想到了通過法律來解決,可是不知道運用哪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比如,學生就業時,用人單位扣押學生的身份證、學歷證或讓學生繳納抵押金,我們的學生想不到要運用《勞動合同法》來維護自己權益;在他們購買東西時,習慣性的不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自己的財物被他人非法處分時經常無所適從,不知道要應用什么法律理論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
民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問題之特殊性之所以將民辦高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加以分析,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會呈現出普通大學生不一樣的特點。高考過后,這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在與其他同學相比之后會產生極度的自卑心理。但當他們選擇了民辦高校,特別是當踏入民辦高校的大門之后,他們又會產生強烈的不認輸的心理。正是在這樣的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們一方面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然而由于沒有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在遇到問題時,通常會將責任歸結為他人或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當前大的社會環境之下,民辦高校為了獲得足夠的學生資源,往往是各種手段并用,導致其生源背景復雜,個人素質存在極大差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情況、學習習慣與能力、學習態度的不同,其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表現差距巨大,所以在學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困難。再有就是每當學生就業時,民辦高校的學生往往受到歧視,就業壓力較之普通高校學生而言則大的多。民辦高校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望,從而不思進取,為各種危機的爆發埋下了潛在的不良誘因。正是由于民辦大學生身份的特殊性和呈現的思想特點,就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社會壓力和競爭的激烈,他們很容易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部分人的法律意識會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法律知識掌握程度更低,甚至根本就不掌握;法律觀念淡薄,甚至無法律觀念,更談不上法律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社會因素1.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人治”“、禮治”,而“法治”往往被冠以惡名。經過幾千年的“人治”、“禮治”的洗禮,“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殘留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經常會有因人廢章的事情發生。與此同時,道德在我們的社會中經常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中國人的思維已經形成了以道德思維最為強勢,其次是政治,再次為社會學思維,而法律思維則處于最末尾了。2.現實法治環境的影響盡管我們大力倡導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但現實卻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出現,甚至、知法犯法、情大于法、錢大于法、權大于法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在這種不良法治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于能否依靠法律來保護自身的權益沒有信心,從而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及應用產生消極影響。學校因素民辦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注重應用能力,這就決定了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專業課,忽視或淡化法律基礎課,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各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成為學生了解法律、運用法律的重要途徑。然而該課一般被作為考查課安排,多數學生不重視,且從這門課程內容編排上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基礎僅占一小部分,課時少,對于法律的講解都是一帶而過,對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況且該課程中法律部分內容過多注重法律理論,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關注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在該課教學過程中,老師滿堂灌,老師只是機械的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將法律知識僵硬的傳給學生,效果很差。還有就是各民辦高校為了壓縮教學成本,往往是授課教師人數少,課堂班級人數多,根本無法保證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郭鋒 張麗楠 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篇10
目前醫患矛盾日益突出,醫療糾紛越來越多,護理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量大,與患者接觸最多,因而用法律規范護士的行為,提高自覺性勢在必行。我院對護理人員實行分層次培訓,以《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為主要學習培訓內容,結合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每一件差錯、缺陷進行充分討論,總結經驗,尋找不足,吸取教訓,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從而使護理人員能不斷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尊重關心愛護患者,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學會正確處理護患矛盾,將護理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2落實制度,規范護理行為
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正確執行臨床護理實踐和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認真履行護理崗位職責,嚴密觀察病情,協助診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等,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這一系列的護理工作都離不開法律的保護,因此我們要規范護理行為,確保護理安全。
2.1執行醫囑,認真細致醫囑是護士具體進行護理操作的依據,具有法律效力。醫囑包括:日期、時間、床號、姓名、護理常規、護理級別、飲食、、藥物(注明劑量、用法、時間等)、各種檢查及治療、術前準備、醫生和護士簽名。護士在轉抄和整理醫囑時必須準確,一般不得涂改;對可疑醫囑必須問清核實后方可執行,如發現醫囑違反了法律法規或診療技術規范,應及時向開具醫囑的醫生提出,必要時向所在科室的負責人或者行政主管科室的管理人員報告。如遇緊急搶救,需執行口頭醫囑,要向醫生復述一遍醫囑內容,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事后督促醫生及時補上書面醫囑。醫囑執行后,要觀察效果與不良反應,在輸液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病情及藥物作用合理調節輸液速度,預防輸液反應。有時間要求的醫囑一定要按時執行,對因各種原因所致未能及時用藥的患者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相關記錄。
2.2工作嚴謹,盡職盡責工作嚴謹、慎獨,對執業行為負責,這是護士的行為規范。有的護士責任心不強,不能全面地履行護理人員職責,忽視基礎護理工作,將護理工作簡單化,只注重執行醫囑,忽視了主動觀察患者病情、巡視病房、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康復指導以及與患者的交流溝通等,最終導致護患關系緊張,影響醫療質量,甚至引發糾紛、事故。因此,護理人員要認真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加強基礎護理,隨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定時巡視病房,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對危重患者執行床頭交接,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積極配合搶救,同時做好相關護理記錄。護理文書作為重要的法律的依據,要從法律的高度認識其重要性。護理記錄字跡一定要清楚,不能涂改,記錄不寫主觀的想法,不寫模糊不清的詞,一定要有護理措施和最終的護理結果評價。
2.3操作規程,熟練掌握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是護士執行護理操作正確與否的依據,是護理質量的重要保障。實質上其就是一種質量控制標準,是指導護理活動的基本法規,護理行為必然受這些規范的指導與約束。因此,加強護理技術操作規程的管理至關重要。我院嚴格執行《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與考核標準》,同時還制定了其他的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特殊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逐步修改、完善,形成統一規定。護士在執行具體操作前,應做好患者準備和藥品器材準備,明確目的,懂理論依據,了解病情,不盲目執行;要認真查對,嚴格無菌操作,并在操作后注意患者反應,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2.4保護患者隱私,做到知情告知在診療活動中,護士要充分認識到個人隱私權受法律保護,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保護患者隱私,實質上是對患者人格和權利的尊重,有利于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以誠相待的護患關系。在進行治療與有創操作前,要履行告知、知情同意,護患雙簽字,這些與患者的溝通方式,可規避醫療風險、保證醫療安全。
2.5宣教到位,有效溝通護士承擔著預防保健、防病治病知識宣傳、康復指導、健康教育、提供衛生咨詢等義務,繁忙的工作常會使護士顧此失彼,如對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交代不清,或者對咨詢者態度不耐煩,這樣也容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護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在進行健康宣教時要根據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職業等,說他們能理解的語言,避免生硬的醫學術語,努力使他們聽懂,不能使患者產生歧義,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時一定要注意分寸,對患者的問題要認真地解答,不能答非所問。
3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職業倫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