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控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18 05:1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數控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數控技術人才培養專業建設
由于數控技術迅速發展,相關數控技術的人才培養已成為各種層次學校的熱點。我校也于2002年開辦了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配備了師資力量,花巨資引進數控設備,建立了實驗室、實習場所。為了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學校的教學質量,我校組織了暑期實踐活動。實踐企業為徐州天翔鐵業有限公司,實踐時間持續一個月。內容涉及如下方面。
(一)了解企業性質、生產產品、行業地位、市場輻射、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發展戰略等。
(二)了解企業產品生產流程、技術特征、工藝方法、質量檢測等生產管理體系。
(三)了解企業生產目標計劃、協調、監督手段、考核方式。
(四)了解車間管理模式,目標計劃實現與考核,各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
(五)深入了解學生在企業中的情況,收集企業對人才品質的各種信息和對人才規格的要求。
(六)嚴格按照企業管理要求參加企業生產實踐。
根據以上要求,現筆者將實踐報告總結如下。
一、企業基本情況簡介
徐州天翔鐵業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8月,位于徐州市賈汪區工業園,占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是一家與徐州天工鑄鐵有限公司合作加工工程機械零部件的股份制企業,現有固定資產5000余萬元,其中機械設備2300多萬元,公司于2005年9月28日通過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標準質量認證。
公司現擁有各類數控車床、數控立式車床、普通車床、加工中心、坐標鏜床、銑床、鉆床等80多臺加工設備及三維坐標檢測儀等高精度檢測設備,如CK6180數控臥式車床、CKA6150DI數控臥式車床、CK516數控立式車床、VMC600加工中心、數控車床、B1-400K立式升降臺銑床、Z3050*16/1中捷搖臂鉆床、Z3050*16/1中捷搖臂鉆床、TGX4145B單柱座標鏜床,具備工程機械各類零部件的加工與檢測能力。公司產品深受山東臨工、上海龍工、美國卡特比勒的歡迎,并建立了長久密切的供求合作關系。公司工藝技術水平先進,主要產品有:卡特彼勒(CAT)徐州公司挖掘機球墨鑄鐵件,美國紐荷蘭(CNH)公司灰鑄鐵件,意大利卡拉羅(CARRARO)球墨鑄鐵件,美國漢尼斯(HENNESSY)鑄件,國內工程機械生產廠驅動橋用高韌性、高精度球墨鑄鐵件等。
二、調研實踐結果及分析
(一)企業數控人才需求層次
根據調研情況,我們可把數控技術人才分為三個層次。
1.“藍領層”
“藍領層”是指在生產崗位上承擔數控機床的具體操作及日常簡單維護工作的技術工人,在企業數控技術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數控技術人才。這類數控技術人才可通過中等職業教育來培養,企業也可依靠自身力量從普通機床操作工中培養。
2.“灰領層”
“灰領層”是指在生產崗位上承擔數控編程的工藝人員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人員,這類人員在企業數控技術崗位中占20%,其中數控編程工藝員占9%,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人員占11%。此類人員需求量相對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搶手人才,待遇較高。此類人員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較高,可能通過本科或高職教育作基礎培養后,經企業大量實際工作經驗積累不斷提高。
3.“金領層”
“金領層”人員具備并精通數控操作、數控工藝編程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所需要的綜合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知識面很廣;精通數控機床的機械結構設計和數控系統的電氣設計,掌握數控機床的機電聯調;能自行完成數控系統的選型,數控機床的安裝、調試、維修和精度優化;能獨立完成機床的數控化改造;適合于擔任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或機床廠數控機床產品開發的機電設計主管。
(二)數控技術人才的學歷狀況
調研數據表明,50%的數控技術人才為中專及以下學歷,38.2%為大專學歷,僅有10.3%為本科學歷,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5%。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數控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大有可為。
(三)數控技術人才的來源渠道
調研數據表明,在企業現有數控技術人才中,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培養提高的占16%,而直接從學校招收的學生占68.6%,從社會招聘占15.4%。
1.職業院校學歷教育培養的數控人才還很難完全滿足企業的需要。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機械和電氣基礎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動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間難以積累工藝經驗,實際動手能力差,難以滿足企業對數控人才的要求。
2.數控人才的培養并非高不可攀,企業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從普通機床操作工中培養。這就要求職業院校進一步拓展辦學功能,加強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用人“訂單”培養人才,為企業職工提供在崗、轉崗數控技術培訓。
(四)對職業素質的要求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企業往往要求畢業生能夠同時擁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實,應用能力較強,能夠團結協作,富于開拓和創新精神,要敬業愛崗,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實際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很強的社會競爭力。
(五)企業對我校畢業生的綜合評價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我校往屆數控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情況,我們利用此次實地考察的機會對往屆畢業生進行了一次回訪,并進行了企業對我校數控專業畢業生綜合評價的問卷調查。統計數據顯示,企業對我校數控專業畢業生的稱職情況的評價較好,滿意度較高。綜合評價為27%優良,63%稱職,10%不稱職。數據說明數控專業畢業生在社會中的反映良好,基本能經得起社會的檢驗,基本能夠勝任本職工作,適應相關崗位的要求。另外,調查還包括了企業對畢業生其他素質項目的評價情況。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的評價為15%好,65%較好,20%一般,0%差;企業對畢業生專業業務知識的評價為10%好,70較好,10%一般,10%差;對畢業生的基本素質的評價為24%好,56%較好,18%一般,2%差。數據說明用人單位對數控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專業業務知識和基本素質較為認可,畢業生在企業中能夠表現出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數控專業開展的職業素質教育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
1.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從總體來講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是正確的,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轉化能力較差,很難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2)學生對技能的熟練程度和企業的要求有距離。
(3)學生在學校進行的專業實訓和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有距離。
(4)學生專業面不寬,造成就業口徑過窄。
2.改進措施
為了達到教改方案的培養目標和業務規格要求,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
(1)緊扣“實用”“實訓”兩個環節。
為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專業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應用性實用型人才,學校課程設置的架構必須緊扣“實用”、“實訓”兩個環節,把崗位技能培養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充分開展項目化教學,使課程教學與技能培養充分“對接”。
(2)完善和加強數控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
我校數控專業雖擁有國家級數控實訓基地,但是在設備數量上和設備先進性上還有差距,還應該加大投入,緊跟我國數控尤其是企業數控發展水平,實現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3)堅持開放式的辦學體系,實行校企聯合,產、學、研一體化。
雖然我校在數控專業的實訓上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實訓設備條件也相對較好,但是和企業的真實環境總是有距離的,學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資金。我們可以利用校企聯合、工學結合的方式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在辦學中堅持學校走出去,老師走出去,學生走出去,課程走出去。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專家學者請進來作高層次的學術報告,也可以請有一線工作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來給學生講學,一些課程也可請外面工程師來上,甚至可以讓企業辦到學校來。
(4)推行“一專多能、一生多證”。
我校要安排學生多工種的專業實訓,培訓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同時要充分利用節假日和雙休日的時間,讓所有實訓室向學生開放。這樣不僅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場地,提高設備的利用率,而且能為學生考取多個技能證書提供條件。
通過本次調研活動,我們獲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也得到了許多啟發。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繼續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之外,更應進一步強調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注重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同時增加學校與企業的交流,為學生的就業和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走校企聯合、工學結合的辦學之路將是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林輝,漆軍.珠三角地區數控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與分析[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4).
篇2
【論文摘要】:結合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際,通過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以此做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石。依托企業實際生產需要并結合專業要求重新整合人才培養方案和制訂生產性頂崗實習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以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以職業能力、操作能力和綜合技能的培養為核心。同時,由于區域經濟要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勞動者職業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必將不斷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順應這種改變。
一、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重視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踐教學環節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校內外實訓基地是配合理論教學而設置的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保障學生掌握職業技能的資源平臺。在校企合作基礎上的職業教育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借助多種教育資源和環境,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它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方法,既注重學生的理論教育,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養成。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是生產頂崗性實習階段的前期準備,生產頂崗性實習階段則是學校學習階段的必要延伸。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校企合作的優勢非常明顯。其一,校企合作中企業直接參與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工作,對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企業對市場的了解,企業向學校提供了人才的需求計劃、職業能力要求以及技術發展情況等信息。學校根據這些信息,通過優化整合,使得人才培養方案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社會的需要,適應培養目標的需求。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學校建立與企業相近的實踐基地,企業通過一定方式為學校提供一些技術、資金、場地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內實踐基地,這對學校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也節約了學校的辦學成本,最關鍵是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技術能手。其三,校企合作讓學生深入到生產第一線,使他們在學習和工作兩種環境中成長,有計劃地使他們的“事業心、責任感、專業技能、團隊意識、人際關系、協作精神、組織紀律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養,綜合素質得以提高。最后,校企合作解決了畢業生就業問題,實行校企合作,學校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合格的人才。學生也通過到企業實習,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這樣學生畢業后,就能較快地找到合適的崗位,解決就業問題。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其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組成、培養途徑與特色、實踐教學等構成要素。同一類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養模式,但具體到某一種模式,必然有其獨特的構架。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將數控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學校進行以掌握職業崗位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培養職業素質。第二階段到企業接受職業培訓,提高職業技能。為了順利實施培養方案,我們首先進行校內教學改革,針對培養規格的要求,對原有課程進行重組,改變傳統教學理論性、體系性強,而實踐性、探索性弱的情況;針對職業崗位要求,組織模塊教學、項目教學。理論夠用為度,實際應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
沒有行業和企業的參與,必然進行不了教學改革,也辦不好職業教育,培養不了適合生產服務和管理崗位需求的一線人才。這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是相背道而馳的。在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從培養目標、規格的制定,到專業的設置、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教材的編制、教師的聘用以至畢業生就業等等。各環節,各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與企業結合,得到企業的參與和支持。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
為了順利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我們對企業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后摸清了數控應用技術專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場應用人才的需求情況。我們對數控應用技術專業定位為培養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工作能力,能在生產第一線運用數控應用技術,進行生產、技術應用、管理、服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1、校內教學設計
校內教學設計包括職業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突出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其中基礎理論課程主要以案例課程教學形式為主,職業能力目標定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技能類課程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根據崗位工作的需要,重點訓練學生完成崗位工作流程任務所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職業能力目標定位于能夠勝任于專業崗位群所必須的崗位操作技能。職業專門技能類型課程采取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學生完成項目設計開發工作。職業能力目標定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培養和提升。
2、校外教學設計
校外教學在企業進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生產性頂崗實習、部分專業課現場學習和畢業設計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生產性頂崗實習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實際操作過程為主線而確定生產性實習目標。頂崗實訓,是從崗位需求出發,以崗位的工作任務來確定實訓內容。通過真實的生產實訓、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
篇3
一、高新技術企業應用標準成本加強成本控制
標準成本是指以科學的方法預計正常工作效率下產品生產所應有的成本。通過標準成本分析,企業可以定期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以顯示成本差異,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則,就重大差異項目分析差異原因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控制成本達到成本抑減目的。我們現場調查發現,有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等用標準成本進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據企業歷史成本并結合市場狀況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資企業,外方本身就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有一套現成的標準和做法,只有少數高新技術小企業以理想標準成本為標準。大多數企業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正面臨各種新的挑戰,主要是“標準”難以準確設定。若執行中因不得已而頻繁地修訂“標準”,將會影響工作質量與效率。此外,高新技術企業面對國際競爭環境,所遇到或發生的差異因素較多,靜止地采用標準成本進行業績評估或獎懲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調查的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標準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進行差異分析,大都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議,分析成本差異原因,控制不利差異,進行成本控制業績的考核。實施、維持標準成本系統的代價是較高的。不僅投入的每項勞動、材料都必須制定價格標準和數量標準,而且隨時間推移標準必須要修訂。快速的技術進步持續推動作用會導致標準很快過時。而工人們則寧可沿用舊的標準,不愿意進一步尋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員調查成本差異所耗費時間的機會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員應只關注那些表明生產過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員采取措施的差異。調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暫時波動產生的差異可能只是浪費時間,管理人員通常只關注較大的差異。
高新技術企業調查暫時波動產生的差異也是有一定價值的。這種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企業所處環境的了解,增長了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如果管理者能夠抓住飄忽不定的盈利機會,這種專業知識在行使決策權中發揮作用,便會增加公司價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個大型多樣化電子企業,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實行了標準成本制度。那時主要生產電話和交換機。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該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種的電子產品。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不斷修訂標準成本的代價是昂貴的,每一項標準成本的壽命都大大縮短。公司仍然將標準成本系統作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實行以產品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系統。
標準成本系統應根據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將心設計。粗制濫造的標準成本系統用于業績評估可能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異,卻導致產品存貨的大量增加,產出的產品并未實現利潤最大化。
高新技術企業的最新發展對制造與標準成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保持最低庫存或采用實時系統的企業來講,沒有,必要在計算直接材料差異時區分采購單位與使用單位。在這些單位里,一個時期的采購數量幾乎與當期使用數量相等。
高新技術企業由于自動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單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異的重要性。這些企業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視工資率差異與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二、高新技術企業應用“成本企畫”思想加強成本控制
“成本企畫”又叫“目標成本計算”、“成本設計”,首先在日本企業中成功應用。其關鍵思想是,在產品設計階段,事先限定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間成本,從生產產品的上游,確定成本允許開支多少,把傳統成本控制的立足點從生產制造階段轉移到設計構思階段。
在新產品設計階段,企業設計人員首先獲得各種設計思想,經過篩選設計思想方案、技術評價、市場預測、作出設計投產決策。但這一決策必須建立在目標成本預測的基礎上,產品設計一定要與成本設計相結合,產品設計師要與成本設計師相結合成為真正的成本工程師。
“成本企畫”的實質是持續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通常先設計新產品,再計算新產品設計成本,然后估計新產品是否有市場,預測市場價格。如果成本過高,再反饋到設計,進行重新修改,以達到目標利潤,定期降低產品成本。
“成本企畫”控制的流程,是圍繞目標成本為中心的。從設計新產品的目標成本開始,到設計圖紙上實現降低成本目標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環節。在整個流程中,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構想設計;基本設計;詳細設計:工序設計。而每一個設計階段都經過目標成本的設定分解達成再設定再分解……不斷往復循環的過程。而每一階段的每一次循環都是對降低成本的一次擠壓,多次循環擠壓,使最后工序設計成本降低額達到目標成本的要求為止。
“成本企畫”這一成本控制模式說明:成本不是單純的會計產物,既然在設計制造過程中發生,就應從管理工程學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說,“成本企畫”是成本工程在新產品開發領域中的應用。
“成本企畫”從一開始就實施透徹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續制造過程大量無效作業的耗費,做到防患于未然。這種控制屬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質。“成本企畫”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謂“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費用匯集在一起裝配成完工產品,是圖紙上的有限筑入成本盡可能與實際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實際成本。這種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畫”具有以下創新特點:
第一,市場導向性。“成本企畫”是以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市場價格入手設計最受顧客歡迎的產品,制定企業應實現的目標成本。
第二,源流性。鑒于產品成本的70%-80%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已決定,產品一旦投入生產,降低成本的潛力已不大。“成本企畫”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將成本管理重心從生產階段轉移到設計、構思、開發、策劃階段,從源頭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饋性。“成本企畫”倡導的是一種前饋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點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盤分析,其特征是通過對計劃的控制作預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圖紙上就制定過程進行了一次預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時調整策略來控制產品成本,實現成本的前饋式管理。可見,“成本企畫”已將可控制的成本從傳統真實的生產現場轉移到了設計圖紙等虛擬場所,重點從業務過程的下游轉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團體性。“成本企畫”為了能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實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種包括總經理、工程師、產品項目經理、車間主任、班組長、營銷人員、財務經理及技術人員在內的跨部門超團體成本管理組織機構,并注重團體的合作協調。
第五,傳遞性。“成本企畫”降低成本的秘訣在于成本壓力的傳遞性,立足于市場制定的
目標成本,通過橫向分割進行細化,將成本壓力傳遞給各責任中心,各責任中心又將所分得的成本目標進一步縱向細化,將壓力傳遞給下級責任部門,直接將成本壓力部分傳遞給原材料或零部件供應商,從而實現了人人頭上有指標和壓力的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標更易為員工接受和實現。
三、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術產業既應當重視無形資產的形成和投資,也應當加強無形資產的管理,特別要加強無形資產的成本控制。
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的熱潮中,似乎有三個因素會拖企業發展的后腿。
第一,國內的知識產權觀念非常貧乏。雖說海外留學生是國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幾乎所有的留學生從海外帶回來的項目都不是一兩個人在家里做得出的,這些留學生本人沒有這些技術的所有權,所有權在他們的工作單位。他們根本就沒有資格來國內與企業洽談項目,除非他們得到他們單位的許可,否則這些項目的引進如果不成功也就罷了,如果項目引進成功,到時很可能會有許多麻煩。
第二,對人才和知識經濟的狂熱需求常常會導致盲目投資,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個名牌大學投巨資為某個研究瘋牛病的歸國人員專門設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傳出解決了瘋牛病成因,后來證實此兄的研究結果不是子虛烏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貽笑國際。另一個例子則是國內對從國外帶回來的基因芯片技術的狂熱。基因芯片在國外已經產業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礎技術早已被專利保護起來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體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這些技術與基因芯片的基礎技術無關,只是某些中國人特有的具體基因性能的發掘和研究。國家花幾億元人民幣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會種瓜得豆,事與愿違。
第三,崇尚安于清貧或清高是中國文人植根了幾千年的傳統,從陶淵明到朱自清,不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識分子氣節的標準之一。而恰恰是這些知識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試想一下,多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為,加上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經濟的狂熱與盲目,其結果會是什么呢?小則資源被大量浪費,大則劣幣驅逐良幣,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術,到時真的高新技術和頂尖人才找上門,卻沒有資源又沒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與愿違。
高新技術企業對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術的投資,以求利作為投資目的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筆者認為企業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資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資行為就是剛把錢投下去,就急于要回報,要從一項投資中盡早掙回錢來,再求高利潤。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不可取,搞不好還會害了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筆者認為,如果要投資于高新技術領域,必須先了解該領域的技術和市場特征,在仔細評估短期、中期和長期回報的情況下,選擇投入某一行業。如果有能力并決定要投資生物科技,就要有長期投資的打算,千萬不要跟著別人一窩蜂盲目上馬。
據統計,在美國,一個藥物從研發起到投向市場,大約需要15年時間,總花銷大約有5億美元之巨。雖說現在組合化學興旺,能一次合成許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藥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個有效藥物分子中,大約只有5個可以做到人體試驗這一步;而這5個藥物分子中,最終也只有1個能推向市場。這么大一筆花銷和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沒有一個大的藥物公司或財團在后面支持,很難想象誰能撐下去。所以,現代藥物研發的大趨勢是進行行業分工:由小公司作藥物早期研發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頭,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聯合作進一步研發工作,如人體試驗等等。而常規的商業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筆錢,買斷小公司所研發的技術。美國當今許多中小藥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運作的。
當然,如果一個藥物研究成功,其市場銷售利潤也非常可觀。一個成功的藥物,年銷售額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還是傳統的藥物科技,一旦完成了產業化過程,產品的生產成本只占銷售價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說,藥物研發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藥物的生產成本的大小。藥物研發的經費雖說高得讓人吃驚,但實際上只是日后生產成本的預支而已。如果投資者能從這個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的研發成本,那么投資人對藥物開發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對各類藥物的高價位想必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會少許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資者決定了要投資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確認該投資哪一領域的生物科技和藥物技術。一般都會選擇投資新藥。新藥上市成功后也許利潤很高,卻也有他們的內在缺陷:即藥物副作用在大規模行銷后很長時間才會顯現出來。如果發生這種事情,不但前期投資可能血本無歸,還要面對日后客戶的無休止的訴訟,讓許多藥物公司吃不消。生產胸部硅膠填充物的道康寧公司曾因此產品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后也因謠言滿天。大量隆胸美人到處告狀,公司花了幾百億美元與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產。藥物公司先發后虧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都是與法律責任息息相關的。
篇4
【關鍵詞】數控機床;電氣控制;電氣隔離;抗干擾
數控機床是集計算機控制系統、電氣控制和數控控制系統于一身的機電一體化設備,廣泛應用于機械加工領域。電氣控制部分多數處在強電電路和強電設備所形成的惡劣電磁環境中。很容易被周圍干擾源干擾而引起控制系統產生誤動作。為了讓控制系統穩定工作,在系統設計與安裝時應采取一定的抗干擾措施電氣隔離技術就是較好的抗干擾技術之一,能從電路上把干擾信號和擾的部分隔離開來,達到隔離現場干擾的目的。通過電路把傳遞干擾的路徑切斷,以抑制干擾信號。通過采用電氣隔離技術,大多數電路都能夠很好地抑制噪聲干擾,使設備符合電磁兼容性的要求。
通過對數控機床電氣控制系統工作原理以及對數控機床常見干擾的分析,為了降低數控機床電氣控制系統擾程度,提高數控機床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必須優先考慮硬件電氣隔離措施,例如各種控制信號的隔離,電源系統的隔離等。電氣隔離就是切斷干擾通道,使測控裝置與現場僅保持信號聯系,不直接發生電的聯系。脈沖變壓器隔離、光電隔離、繼電器隔離和布線隔離等是工控裝置與現場信號之間常用的隔離技術。
1.光電耦合隔離技術
光電隔離電路是以光為媒體傳送信號,對輸入和輸出電路進行隔離。因而能有效地抑制干擾信號,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擾,并且響應速度快、壽命長、體積小、耐沖擊等特點,常用在強-弱電接口電路中,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前向和后向通道中也經常采用。
光電隔離是由光電耦合器件來完成的。其輸入端配置發光源,輸出端配置受光器,輸入和輸出在電氣是完全隔離的。由于光電耦合器的輸入阻抗(100Ω~1kΩ)與一般干擾源的阻抗(105~106Ω)相比較小,因此分壓在光電耦合器的輸入端的干擾電壓較小,它所能提供的電流并不大,不易使半導體二極管發光。另外光電耦合器的隔離電阻很大(約1012Ω)、隔離電容很小(約幾個pF),所以能阻止電路耦合產生的電磁干擾,被控設備的各種干擾很難反饋到輸入系統。
光電耦合器把輸入信號與內部電路隔離開來,或者是把內部輸出信號與外部電路隔離開來。開關量輸入電路接入光電耦合器后,由于光電耦合器的隔離作用,使夾雜在輸入開關量中的各種干擾脈沖都被擋在輸入回路的一側。由于光電耦合器不是將輸入側和輸出側的電信號進行直接耦合,而是以光為媒介進行耦合,具有較高的電氣隔離和抗干擾能力。
在數控機床PLC控制系統中,由于測控系統與被測和被控設備之間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擾,導致傳輸信號發生畸變或失真;另外,在通過較遠的設備之間傳輸信號的電纜,常因設備間的地線電位差,導致地環路電流,形成差模干擾電壓。為增強傳輸的可靠性,可采用光電耦合技術進行隔離,將兩個電路的電氣連接隔開,使他們相互獨立,切斷可能形成的環路,提高電路的抗干擾性能。若傳輸線較長,現場干擾嚴重,可通過兩級光電耦合器將長線完全“浮置”起來。
2.脈沖變壓器隔離技術
脈沖變壓器的匝數較少,而且一次繞組和二次繞組分別繞于鐵氧體磁心的兩側,這種工藝使得它的分布電容很小,僅為幾個pF,所以可作為脈沖信號的隔離元件。脈沖變壓器傳遞輸入、輸出脈沖信號時,不傳遞直流分量,PLC使用的數字量信號輸入/輸出的控制設備不要求傳遞直流分量,因而在數控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繼電器隔離技術
繼電器的線圈和觸點沒有電氣上的聯系,因此,可利用繼電器的線圈接收信號,利用觸點發送和輸出控制信號,從而避免強電和弱電信號之間的直接接觸,實現了抗干擾隔離。在該電路中,通過繼電器把低壓直流與高壓交流隔離開來,使高壓交流側的干擾無法進入低壓直流側。
4.配線系統隔離
將微弱信號電路與易產生噪聲污染的電路分開布線,最基本的要求是信號線路必須和強電控制線路、電源線路分開走線,而且相互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配線時應區別分開交流線、直流穩壓電源線、數字信號線、模擬信號線、感性負載驅動線等。配線間隔越大,配線越短,則噪聲影響越小。但是,實際設備的內外空間是有限的,配線間隔不可能太大,只要能維持最低限度的間隔距離便可。如果受環境條件的限制,信號線不能與高壓線和動力線等離得足夠遠時,就得采用諸如信號線路接電容器等各種抑制電磁感應噪聲的措施。
5.供電系統的電氣隔離
大多數強干擾是通過供電系統進入數控機床電氣控制系統的,為此要對電源進行濾波、隔離和穩壓處理。在使用380V電網電壓的條件下,可在輸入端加電源濾波器;若采用線性穩壓器,除了通過電源變壓器的隔離外,通常還要在三端穩壓器的基礎上增加由磁環和高頻電容組成的π型濾波;必要時也可在控制系統的電源引腳加瞬態電壓抑制器,以減小電源噪聲的干擾。
電源變壓器是數控機床供電系統的主要元件,為了抑制電網中的干擾,一般選用隔離變壓器,且變壓器容量應比實際需要要大1.2~1.5 倍左右。在使用中應要求變壓器的屏蔽層良好接地,次級線圈連接線要使用雙絞線,以減少電源線間干擾。對于數控機床的PLC的控制器電源,如果條件許可,還可在隔離變壓器前加入濾波器,此時變壓器的初級和次級連接線均需使用雙絞線。
6.交流電源隔離技術應用
由于交流電網中存在著大量的諧波、高頻干擾等,所以對由交流電源供電的控制裝置和電子電氣設備,都應采取抑制措施。采用電源隔離變壓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竄入交流電源中的噪聲干擾。但是,普通變壓器卻不能完全起到抗干擾的作用,這是因為,即使一次繞組和二次繞組之間是絕緣的,能夠阻止一次側的噪聲電壓、電流直接傳輸到二次側,有隔離作用。然而,由于分布電容(繞組與鐵心之間、繞組之間、層匝之間和引線之間)的存在,交流電網中的噪聲會通過分布電容耦合到二次側。為了抑制噪聲,必須在繞組間加屏蔽層,這樣就能有效地抑制噪聲,消除干擾,提高設備的抗干擾性。
7.結束語
在開發數控模切燙金機、數控車(銑)床以及其它數控產品時,在電氣控制方面均根據不同電氣控制部分采用了相應的電氣隔離措施。通過驗證,絕大多數電路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抑制干擾的效果,使設備符合電磁兼容性的要求。同時在產品的研制實踐中,還要對電子電氣設備的內部干擾及外部干擾進行全面的分析,結合“接地問題”,“屏蔽問題”,選擇合理的隔離方式及其恰當的隔離部位,進行統一配置,才能設計出滿足電磁兼容性要求的合格產品。當然,除了采用硬件抗干擾措施外,還可結合軟件抗干擾技術,如指令冗余法、軟件陷阱法等,進一步提高數控系統電氣控制的抗干擾性能。
【參考文獻】
[1]熊軼娜,吳躍明,陳潔.數控機床控制系統的抗干擾分析[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9,(8):65-67.
篇5
[關鍵詞]水泥 電氣自動化 控制技術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4-0269-01
電氣自動化指的是應用微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而對電氣系統進行控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水泥生產行業的作用越發的明顯,所以,強化對水泥生產設備和水泥生產技術的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因此,將水泥自動化技術水平提升上來,才確保我國水泥生產企業跟上時展的腳步。
一、主要特征分析
首先,較高的準確度和較快的運行速度。同熱機設備進行比較,有著較少的對象和信息量存在于水泥電氣自動化可控技術中,操作頻率較低,然而,和熱機設備比較,水泥電氣化控制技術的運行速度卻比較快,有著較高的準確度。需要有較快的反應能力、抗干擾能力及可靠性存在于水泥電器自動化設備中,所以,有很多的連鎖保護設備被安裝在了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中。
其次,較高的工作效率。對于人工操作不能夠完成的工作,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能夠有效的予以彌補,在生產水泥時,一些時候有著較為惡劣的環境,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長期的工作,會較為嚴重的威脅到很多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面對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將水泥電氣自動化技術的優越性展現出來,它不但能夠完成相應環節的自動化掌控,降低對人體的傷害,還可以將水泥生產效率有效的提升上來,將人為因素帶來的種種損失降低下來,進而將水泥的生產成本降低,把水泥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出來。
二、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分析
1、將綜合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應用到生產線變電站設計中
在設計水泥生產線變電站時,一般都對綜合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了選擇,完全高壓控制系統的操作和計量等全是通過計算來實現。將綜合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應用到變電站中,不但可以有效的滿足相關的通訊需求,而且,還可以很好的結合起來整個水泥企業的監測、保護以及控制,對變電站每個回路信號狀態、開關狀態和回路電量顯示可以隨時實現。累計動作、相關數據和信號狀態數據,能夠有效的監測變電站設備主變壓器的電流、電壓和溫度。水泥生產過程中的集散控制和生產線變電站綜合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是緊密相聯的,在對集中方式進行選擇時,能夠從分的應用計算機操控系統,來完成對分閘和合閘的操作,進而能夠有效的控制回路電流。
2、PLC控制技術的應用
在水泥生產企業中,控制水泥電氣設備快關邏輯量為一件重要的工作,并且,簡單的給定和顯示為有關模擬量操作處理的主要特征,單一的單回路控制調節為回路控制的基本情況,這樣就將有力的條件為PLC產品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出來。有著靈活的結構和開關量處理能力存在于PLC集成電氣化控制系統中,在進一步擴展自動化控制技術中,其能夠將更加廣泛的空間提供出來。主要是將對等服務器的方式應用到了水泥自動化控制技術中,在選擇系統時,主要對工業性以太網進行了使用,這樣就能夠將更加靈活多變的自動化控制技術打造出來,能夠更加便利的擴展組態,所以,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就廣泛的應用了性能較好的PLC集成水泥自動化控制技術。
3、全集成控制技術
現場總線技術、網絡技術、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水泥生產的現場控制、過程控制和生產管理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為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接口部件的大量使用和結構的簡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完成了統一的數據管理、組態和信息通信。因為有著差異性的服務器,進而就會有著不同的監控內容,對應的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存在于管理系統中。這樣操作上的誤差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同時,以太網是水泥自動化控制技術網絡的主要成分,通過這個系統來是實現節點的連接、信息的流通和站點的連接,因此,所有水泥企業自動化控制技術網絡都一定要保證生產管理、生產設備控制和系統監督之間的信息數據流暢的進行。在完成了數據的添加、整理和處理工作之后,將相應的網絡信息通訊裝置設置到各個通訊管理設備中。
三、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1、不斷提升安全性
如何提升系統的安全性能為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安全化工作的主要內容。將集成化程度在水泥電氣自動化安全防范控制技術中提升上來。將安全化程度在水泥自動化控制系統中提升上來,是指當有一定的安全威脅出現在了有關的系統中后,使用者可以馬上選取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應對策略,所以,在設計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系統時,怎樣令其更加科學、實用和安全,已經為現階段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重要探究領域。在今后有關技術的發展中,應該有高級別的安全防范控制,向著低級別的安全防范控制技術發展水泥電氣自動化安全防范控制技術系統的安全級別。
2、不斷加深市場化程度
將更多的經濟利益創造出來是水泥企業的最終目的,因此,只有將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到水泥生產過程中,才能夠為實現其最終的生產目標奠定基礎。因此,也需要不斷的創新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才可以同市場經濟的發展密切的聯系起來,所以,國家、有關單位應該加大對水泥電氣自動化的投入力度,在水泥生產中,不斷提升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影響力,為了同水泥生產發展的需求能夠有效的結合起來,所以,對于水泥企業的市場需求和生產發展情況,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就應該積極的去關注。
3、努力提升統一化程度
在整體運行技術系統中將開發系統合理的分化出來,是將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統一性水平提升上來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也為研發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系統時的一個偉大的創新,它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對企業工程、監管機構、水泥生產設備有關管理數據的聯系。在逐漸的提升了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統一化程度之后,對于水泥產品的設計和水泥設備的保養維護都會帶來極大的幫助,將水泥生產的時間還能夠縮短,將生產成本降低下來,所以,在該技術發展應用中,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統一化發展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結語
綜上所述,在應用了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之后,能夠將水泥生產效率有效的提升上來。在生產水泥的時候,有關企業只有按照本身的發展情況科學、合理的應用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將更多的經驗在水泥生產實踐中積累出來,將有關的經驗作為前提,來不斷的創新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并且,將國外先進的水泥自動化控制技術積極的引入進來,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價值,為提升水泥產量提供一定的保證,進而推動水泥企業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梁鳳珍,趙慧峰.淺析電氣自動化技術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9) .
[2] 曹漢紅,陳玲.淺談現代化水泥廠電氣自動化設計中的問題[J].才智. 2011(13) .
[3] 張世法.水泥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09).
篇6
關鍵詞:煤化工企業;空分設備;工程設計方案;技術選擇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我國煤化產業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目前,我國新興的煤化工企業中所應用的煤氣化裝置、設備大都應用純氧或者富氧的氣化操作方式,由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恰當的方式獲得穩定的、優質的、高性價比的純氧空氣就成為了我國煤化工企業管理者們所研究的重點。其中空氣分離法(即空分法)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煤化工企業獲取優質的富氧、純氧空氣提供了可能,并逐漸的被我國煤化工企業所應用開來。
1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概述及其分類
1.1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概述
空分技術,大都是指針對空氣的分離技術。現階段,常見的空氣分離技術由吸附法、膜分離法以及低溫法共同組成。空氣分離技術,通過對空氣進行壓縮、凈化、加熱、制冷、溜粹等五個環節共同的相互作用,以期為該技術的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純氧或富氧空氣。目前,煤化工藝中通常應用低溫空氣分離技術進行工業用氧的萃取操作。
1.2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分類及空分技術的選擇
(1)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分類
根據研究表明,煤化工企業中常見的空分技術可以分為低溫和非低溫兩種,常見的非低溫空氣分離法包括吸附空氣分離法、膜分離空氣分離法和化學空氣分離法,但是尤其其分離空氣不符合需求、難度較大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該類型方法的推廣,由此,低溫空氣分離法是較常應用于實際的煤化工空氣分離操作中的并憑借其可以同時分離、生產工業氬(空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元素,是一種無色、無臭的優質惰性氣體)等優勢使其具備了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2)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選擇
截止到20世紀中期,變壓吸附法的順利研發使得投入較少投資獲得較大收益的空分技術應用成為了可能,變壓吸附法的開發成功,改變了傳統空分技術中設備龐大、占用了大量的企業資源的問題,使得中、小規模企業應用富氧、純氧進行日常生產成為了可能,擴大了其使用范圍的同時降低了應用空分技術的“門檻”,使得煤化工企業空分富氧技術能夠在更過的生產、經濟領域獲得較好的應用。與此同時,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于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的深入,膜分離空分技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中,它的出現標志著煤化工企業已經朝著高分子科學化的方向飛速的發展,新型的空分技術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實際生產需求。但是,再先進的空氣分離技術都需要配合優質的工程設計方案,才能夠從根本上更好、更高效的為煤化工企業所服務。
2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的選擇與工程設計的關系
就目前來說,煤化工企業空氣分離技術的工程大都由空氣分離設備的制造、工程設計以及空氣分離設備的應用、維護、管理三個部分共同的組成,其三者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其三者共同為煤化工企業的空氣分離操作提供著基礎的保障。本文認為,空氣分離設備與工程設計的關系主要由下述幾點:首先,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為空氣分離設備的工程發展提供了前期保障。近年來,隨著用液氧內壓縮方式“代替”傳統空氣分離設備中“加氫脫氧”工作,很大程度上簡化了煤化工企業廠房的占地面積情況,緊湊了整體布局,減少了不必要的建設項目、人員支出,從而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情況。其次,空氣分離設備的充分應用需要配合著優秀的工程設計支持。新型空分技術的出現為傳統的、“刻板的”空分工程設計帶來了新的生機的同時,優秀的空分技術一樣需要搭配著好的工程設計方案,才能使得其技術效能最大化,例如,在新型的空分技術情況下,工程設計方案可以一改傳統方案中主廠房必然二層的設計,可以將主廠房設置成更加美觀、實用的一層布置或露天布置,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加重對地面管線、配電等設施的注意便可,便可以獲得良好的設計、應用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煤化工企業的空氣分離技術也愈發的朝著更加專業化、高效化、實用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所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如何通過合理、恰當的方式降低企業能耗方面的支出成為了后續研究的主要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著重對這一類問題進行研究,從中探究能夠“節能減排”的重要方法,為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空氣分離技術發展作出理論貢獻,進而促進我國國家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此增強國家實力。
參考文獻:
[1]任樹強,曲順利.煤化工企業空分技術選擇與工程設計[J].氮肥技術,2009(03).
[2]張學亮.煤化工項目配套空分技術的選擇[J].煤化工,2017(01).
篇7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 創業技術風險 防范與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發展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并為其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扶持政策。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國內外很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歐美國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快速發展、70年代的高速發展、80年代的飛速發展、90年代的鼎盛時期。戴曼斯庫從具有學位的工程科研人員和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業。我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時,首次定義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從主營范圍、職工人數、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直接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等方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業是以科技人員為主體,主要依靠技術研究與開發,基于一項科技成果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實體。諸如高新技術企業,如電子企業、半導體企業、新材料企業、機器人企業、網絡企業等,它們早期的形成過程都是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創業過程。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由于新技術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面臨技術風險。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創業技術風險的防范與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中規避技術風險,將技術最終轉化為被市場接受的商品,從而創造出價值,促進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使科技型中小企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增加就業量。筆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創業技術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與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的技術經濟過程分析
1.創業與創業風險。關于創業的研究在過去二十年間成為管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什么是創業?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義是比較權威的,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經營領域,創業致力于理解創造新事物(新產品或服務、新市場、新生產過程或原材料、組織現有技術的新方法)的機會是如何出現并被特定個體發現或者創造的,這些人如何運用各種方法去利用或開發它們,然后產生各種結果。創業被定義為一個經營領域,創業者創業的過程就是建立創業企業的過程。”關于“風險”這個詞的由來眾說紛紜。據美國學者愛瓦爾(Ewald)考證,這個詞來自意大利語的Risque,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詞來自希臘語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貿易和保險業中出現的。筆者研究的是創業風險,所謂創業風險,也就是指創業中存在的風險,它是指由于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復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而導致創業活動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創業是企業整個成長過程中的孕育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可塑性強;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對企業以后的發展影響大。
2.創業的技術經濟過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作為一個技術經濟重要的動態系統,一個完整的技術經濟過程,一般由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等五個基本階段構成。
種子期是創業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也是萌芽階段,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是技術,生產工藝逐步完善,將基于某項科技成果研究開發出產品。嚴格地講,處于種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企業,因為此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還只是擁有一項新技術和美好的產品設想,還沒有組成現實的企業形式。如果技術研發失敗,初始投資將沒有任何價值。創建期通過種子期的資金投入與運作,技術基本完善,將成果、樣品和專利進行商品化,市場開始建立,依托開發的產品創建了企業,并且發展前景逐漸明確。企業順利渡過創業伊始的創建期后,創建的企業開始進入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成長期。此時,開發出的產品得到市場的初步認可,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發揮出了系統整合效應。擴張期是開發的產品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同,逐步形成經濟規模,達到市場占有率目標,建立起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進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產品已經完全獲取了市場的認可,企業開始步入相對穩定的階段,形成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這時商機和資源得到了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組織團隊,各項規章制度更加完善。
這幾個階段之間緊密聯系,后一個階段是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開展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技術經濟鏈。創業技術經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創業技術的本身特性,而創業技術本身存在一系列風險。可見,對創業技術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具有積極意義。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創業技術風險
創業技術風險是因為新技術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技術風險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在項目運作的實踐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運用的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當代科技前沿的技術,將其變為現實是產品或服務,需要經歷研發和商品化的過程,任何一個技術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新產品研發失敗,從而使創業活動前功盡棄,能否研發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在美國這樣一些科技相當發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研究計劃只有60%能在技術上獲得成功,而在技術上獲得成功的高新技術中只有30%能夠轉化為產品并推向市場。而在我國,技術上獲得成功的高新技術能夠轉化為產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產品在商業化生產過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藝和設備往往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也會使商品化過程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中關村開發區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國國際發明和技術貿易展覽會上展出了呼吸監視儀等8種傳感技術產品,各國代表在親自操作這些新產品之后對產品快速的反應、精密的顯示感到十分驚訝,稱贊“這是來自中國的真正技術”,獲得了該展覽會上唯一的一塊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產工藝條件的限制,這些系列產品要推向市場卻進展緩慢。
2.盲目追求技術領先的風險。技術領先是指企業試圖成為第一個實現新技術研發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了在本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積極追求技術領先,認為技術領先的產品帶來的附加值高,而為此企業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發經費,高素質的研發人員,高新技術設備等大量資源的投入。同時新技術帶來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是新產品,它的市場多是潛在的,有待進一步發展。越是新產品,消費者購買時越謹慎小心,持觀望態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此時,創業者對市場能否接受新產品以及需求量會是多少難以作出準確的估計,如果某一新技術投入資金多,再加上短期時間內不能被市場接受,使投資收回困難,嚴重時最終會導致企業倒閉。正如一句行話所言“快一步是先驅,快三步是先烈”。可見技術不能決定市場需求,也無法決定企業的收益。
3.技術壽命和技術效果的風險。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產品的壽命日益縮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術極易被新技術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術壽命期內迅速實現產業化,收回投資并實現利潤,會給科技型中小企業帶來極大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對所研發的技術,其可能實現的技術功能把握不準確。往往包括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所研發的技術實現不了預期產品功能,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使收益無法實現,使企業創業陷入困境。第二種情況是企業所研發的技術是為了解決某種特定的問題,而結果意外地解決了另外與先前不相關的問題。第三種情況是企業所研發的技術雖然實現了產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違背企業倫理,如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損害了社會利益。也許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產品化獲得利潤,從長遠發展來看,會遭到社會否定,其技術不能運用,這樣導致投資無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失敗。
四、科技型企業創業技術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技術風險防范是在創業風險尚未真正發生之前,事先對企業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等進行防范,以減少企業面對技術風險的概率。而技術風險控制則主要是指風險發生以后,企業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來分散或控制風險,以減少由于技術風險造成的損失。針對以上技術風險,提出了以下幾點技術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建議。
1.對每一個技術環節要嚴格把關。技術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實現商品化時,技術始終貫穿其中,也就是說每一技術環節對產品的研發都至關重要。此時要把產品研發時所需的全部技術提煉出來,考慮在現有條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環節或某幾環節技術不能實現,導致新產品研發失敗,使初始投資無法收回,這時就要停止繼續研發工作。還應充分考慮配套工藝、材料等能否實現,避免再次出現上文中呼吸監視儀的事件。
2.運用技術模仿(技術追隨)戰略。技術模仿是指企業試圖采取跟蹤戰術,對在技術領先的企業研發出新產品后,通過實物剖析或情報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術的關鍵內容,然后再進行二次開發,對技術領先者的技術進行改進和升級。這樣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用較少的投入,獲得技術領先者的技術,由于此時該技術被市場普遍接受,企業可充分吸取技術領先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所獲技術進行改進和完善,進一步開發和生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場開發初期需求和市場行為不確定性的技術風險,成功率要高。在我國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過于狹窄,籌集到的資金非常有限,技術模仿策略比較適合。同時,我國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也為我國科技企業采用技術模仿提供了有利條件。采用技術模仿的企業是市場的后進入者,面臨的市場風險要小的多。
3.加快技術不斷升級。面對技術壽命短這一特征,解決時效性成為最緊迫的任務,決定著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的成敗。要求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把技術研發活動貫穿在創業的整個成長周期。同時不斷尋找下一個技術創新點,這就要加快技術的不斷升級,在新技術壽命周期內迅速實現產業化,贏得市場,在科技企業競爭中獲勝。另外,在不確定技術功能時,不可盲目投資進行大規模生產,只有在準確把握技術功能的情況下,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投資。還應注意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商品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社會責任,這樣有助于科技企業的長足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結語
筆者從理論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中面臨的主要技術風險,針對不同的技術風險提出了相應的方法與控制策略,為更好的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中渡過高技術風險提供理論指導,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時,筆者沒有研究科技型企業創業過程中技術風險如何識別及其評價,缺乏相應的實證分析,這些問題都有待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業經營管理[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5.羅伯特.A.巴隆,斯科特.A.謝恩.創業管理基于過程的觀點[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劉國新,王光杰.創業風險管理[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7.張陸洋.風險投資導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蔣太才.創業投資企業的經營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3(10)
9.付勇.技術創業企業的技術戰略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6)
篇8
[關鍵詞]工廠企業 自動化控制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TM727.3 文獻標識碼:TM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60601
在我國社會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自動化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進步,工廠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趨勢也在大幅度的提高和創新,自動化的控制技術已經得到了不斷應用和普及,自動化控制技術在工廠中的地位更顯得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了工廠生產和發展重要技術之一。
1、當前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狀況與發展
電子信息技術對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整個發展過程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電子信息技術。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已開始越來越重視自動化控制技術,近年來更是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
1.1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實際狀況
自動化控制技術是一種運用控制理論、儀器儀表、計算機和其它信息技術,對工業生產過程實現檢測、控制、優化、調度、管理和決策,達到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確保安全等目的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工業自動化軟件、硬件和系統三大部分。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作為20世紀現代制造領域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主要解決生產效率與一致性問題。
自動化控制除了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外,還能夠強化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使生產效率得以全面發揮。在大量減少用工的基礎上,還能夠進一步降低人為操作的失誤率,這不僅節約了人員成本,還大大提升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1.2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發展
我國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發展道路,大多是在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然后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目前我國自動化控制技術、產業和應用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工業計算機系統行業已經形成。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正在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在日常維護與檢修工作中采用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能夠促使系統更加容易操作,也就是電氣自動化憑借計算機技術對系統進行控制,實現人機結合的良好操作界面,使系統控制日益靈活,同時能夠快速產生集成效果,應用Windows操作平臺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夠讓維護與檢修工作更加便利與直觀。
2、自動化控制技術在工廠企業中的重要功能
(1)提高生產過程的安全性
自動化控制可提高生產過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煤炭、化工等行業生產作業環境復雜,生產要求具有連續性,生產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現代化自控控制系統采用高度集成的電子器件、專用集成芯片及計算機,大大提高了硬件的可靠性。由于軟件的靈活性可在系統中設置各種控制、故障檢測和診斷程序,形成一個完善的自動化系統,其控制功能與狀態檢測、故障保護功能緊密結合,從而保護了自動化系統的高度可靠性。實行離機操作,對工廠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特殊意義。
(2)提高生產效率
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發展為生產數據與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給企業生產增添了智能的翅膀。自動化控制技術尤其適合于解決特別復雜和不確定的問題,在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可廣泛自動化控制技術。自動化控制系統技術可以用于工程設計、工藝過程設計、生產調度、故障診斷等,也可以將神經網絡和模糊控制技術等先進的計算機智能方法應用于產品配方、生產調度等,實現制造過程智能化。
自動化控制技術能清楚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及時正確地搜集生產線數據、更加合理的生產計劃編排與生產進度等,包括從產品開發到設計、外包、生產及交付等,生產制造的每個階段都實現高度的自動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3)提高產品質量
自動化控制技術強調系統地識別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
自動化控制的目的就是在產品中實現對諸多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進行有效地管理與控制,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并對過程控制中重點做好過程的監視與測量,從原輔材料供應、驗收,從生產組織到市場營銷的各個環節做到嚴格檢查、及時反饋、快速整改,維護工藝技術標準的嚴肅性。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針對性地分析與改進,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4)減少生產過程的原材料、能源損耗
自動化控制系統可精準的控制生產過程,將各項指標按生產過程反應要求進行精確智能調控,最大程度減少供熱或制冷等的能源消耗。原材料輸送過程自動高效,最大限度減少物料輸送設備運轉時間,提升系統整體節能降耗。
3、工廠企業中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前景與未來發展趨勢
復雜的國際形勢為全球的工業發展帶來了頗多變數,諸多工廠企業已經開始選擇在能源效率以及安全領域加大投入,同時,對于工業領域內的自動化與控制的新技術也普遍抱有積極的態度。那么,在這樣的形勢下,自動化與控制技術脫穎而出,以太網的使用將會增加,為了彌補專業人士資源的不斷縮水,遠程監控也將增長迅猛,網絡安全也成為了遠程監控領域的重要問題。
盡管當前的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仍是把微計算機作為主要核心的網絡化自動控制體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電氣控制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同,所以在此前提與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下,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前景與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會十分光明,最終邁向科學化與智能化的發展道路。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廠實施自動化控制技術不但能夠獲得顯著成效,還可以得到最大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工廠電氣設備在日常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穩定性與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為簡單快捷,大大減緩了工人勞動強度以及縮短了工人勞動時間。但近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產規模的逐步壯大,許多電氣設備的運用也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必須要對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進行合理調整與改進,以便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能夠為工廠生產提供更好的服務,最終使工廠獲得最大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羅奕.電氣工程專業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5,4
[2] 梁昌鑫,賈廷綱,陳孝祺.工業自動化現狀與發展趨勢[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8,(3).
[3] 孫振華.創新――電氣自動化改革的靈魂[J].科技與生活,2010,14
篇9
關鍵詞: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歷史沿革;培養
1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歷史沿革
測控技術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測控嘗試都是來自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對時間的測控要求使人類有了日晷這一原始的時鐘,對空間的測控要求使人類有了點、線、面的認識。現代社會對測控的要求當然不會停留在這些初級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測控技術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光、機、電一體化系統的開發研制與應用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的重視。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學者對本專業存在一個明顯的認識誤區,以為測控技術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類的儀器進行吃力勞苦的測量,其實這只是很淺顯的認識,也是很淺薄的錯誤。我們可以聽聽清華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一位同學的話,他說:“進入大學以前,我認為我將來的工作就是拿著大三角板,到處量量,呵呵,誰知開始上專業課了,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專業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納米啊,都是我們測試的手段。現有的電腦硬件和軟件,可以讓我輕松地模擬實地環境,不僅學起來輕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設計更復雜完備的系統。”可見,一個真正的測控專業學者,需要掌握更多電學方面的知識,他們要掌握基本的電路知識,具有新穎設計思路,并且能運用多種新技術、手段進行工作。
中國工業以前很長時間里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貨太多,沒有自主創新,沒有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無法與其他工業強國相爭,這與我國測控專業人才非常缺乏有關。與世界接軌,中國企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自主創新、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是關鍵,因此,測控專業的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
2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目標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的人才都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團隊協作和創新創業精神,具備無損檢測理論與工藝、計算機測試、工業過程的在線檢測與控制等方面的設計與開發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設備安全與質量控制、計量測試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工業無損檢測、計算機測試、儀器儀表設計開發和工業檢測控制系統的應用研究、科技開發、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復合型應用性應用性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并且這個專業主要以光、機、電、計算機一體化為特色,培養具有現代科學創新意識、知識面寬、基礎理論扎實、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畢業以后可從事計算機應用、電子信息、智能儀器、虛擬儀器、測量與控制等多領域的產品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及經營管理人才。同時因為他們專業知識面寬廣,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廣泛的發展空間,也可從事計量、測試、控制工程、智能儀器儀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等高新技術領域的設計、制造、開發和應用等工作,轉行比較容易。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具備精密儀器設計制造以及測量與控制方面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測量與控制領域內有關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所以學校對這個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機械設計、材料加工、控制技術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無損檢測工藝設計與檢測操作、計算機測試與儀器儀表開發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無損檢測應用、計算機測試、儀器儀表設計與開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儀器的光學、機械與電子學基礎理論,測量與控制理論和有關測控儀器的設計方法,受到現代測控技術和儀器應用的訓練,具有本專業測控技術及儀器系統的應用及設計開發能力。
相比起許多理工類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可能是比較難以望文生義的一個專業。究竟什么是“測控”?“測控”的范圍是什么?“測控”專業在社會上又能做些什么?這些問題使許多考生在報考的時候對這個專業心存疑慮。其實測控技術就是精確探測和采集各種信息的尖端技術。說白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就是去研究、去開發最先進的測量儀器。而高技術含量測量儀器不僅逐漸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們最尖端、最激動人心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篇10
1.1保證企業內部各項職能的有效實現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相關的業務數據處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改善,減少信息傳遞中的延遲事故的發生,保證信息的可靠程度,使得信息的普及范圍大幅度增加,而且在獲取方式上更加便利,有效的保證各個部門在業務職能等方面的有效溝通。有利于精簡繁瑣的人力處理部門,使相關的部門職責更加明確,提高相關工作處理的效率。在劃分各部門職能的同時,有效的提高精簡后職員的專業素質水準和工作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延伸和推廣,企業的決策層次也適當的做了一些調整,為嚴格業務素質要求的職員提供更多的相關業務的決策機會,增加其具體業務處理的實踐能力。員工需要積極響應信息技術的各項要求,全面補充自身的計算機處理手段和能力,積極掌握最新實效的信息和技術知識,了解整個業務處理過程需要的信息技術的掌握、相關工作程度的檢查與處理,以及企業運營需要的專業知識的補充。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要嚴格制定職員的招聘和培訓方面的制度,強調人機結合的具體方案手段,增強職員及時發現問題,識別相關風險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與其他部門人員職能的整體、系統的配合,全面利用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以充分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和相關的能力。同時,內部管理人員要有效的進行相關信息的監督工作,保證涉及企業長足發展的會計方面的財政等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實現計算機的統一、高效的數據處理職能,全面提高會計處理方面職能的發揮,并結合投資者合適權限的授權,通過網絡技術實現相關數據的搜羅與整理,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全面發揮企業內部跟蹤控制與管理的手段效果,促使整個內部人員隊伍的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保證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
1.2促進企業內部控制效果的提高
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企業運營模式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會給信息系統和相關業務處理流程帶來新的挑戰。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信息實時傳遞與交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其中包含大量的資金流轉和企業聯盟等重要信息,這些與市場實況緊密相連的信息都是通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整理和編輯的,以謀求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經營效果。但網絡高度發達的同時,存在著一定的開放性,這會對企業內部的重要數據信息造成一定的泄露風險,通過計算機各種故障事故等也會造成大量數據的流失,這對企業的經營的目標實現來說影響很大。因此,信息技術在發展和引進企業內部的同時,要適當處理和加強企業的風險識別的能力,加強防范措施的效能,結合企業內外環境的綜合考慮與分析,結合企業信息在流通與儲存過程中的現實因素,實現企業信息系統的高效穩固程度,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風險,促進企業在現實條件下,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處理的高效性能,保證整個運營系統能在高速的交流和溝通環境中順利進行。無論是信息技術的高端處理水準還是企業高遠目標的前瞻性能處理顯效率,以及企業內部文化的傳播等都是企業具體的業務處理流程中的重要內容。而整個業務流程系統涉及到財政管理部門與監督處理部門、具體職員等有效的系統連接效果,分析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企業各個生產、運輸、管理等具體業務處理的過程中的控制手段和方式,通過分析現實中業務相關的各個方面的因素,根據一定的業務評價標準和信息技術控制模式等,將這些相關的實際數據輸入計算機內進行科學的整理與劃分,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機合一的業務計劃制定與目標達成的控制系統。可以保證內部職員在充分掌握企業的各項業務信息的基礎上,加強各部門實際狀況的討論與分析,進行比較合理的決策和風險預防措施的制定;同時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嚴格訪問授權功能處理,保證數據資料歸咎的責任體系,同時加大計算機管理技術人員的應用,避免信息系統故障的產生,保證內部網絡信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的綜合實現。業務過程及職員表現等的監控質量逐漸上升。其中評估制度的有效制定,必要信息環境下的行動等都通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得到有效實現。在監控的內容設置和程序管理上,結合具體參數的控制手段,針對企業經營過程內部不同的環境變化情況以及具體的業務評估結果,做到企業運營中各個控制節點的良性運行,充分調整各個環節信息設置的局限性,保證整個監控信息以及相關參數的準確性,促進整個程序系統的進一步開發。
二、對于企業內部控制方面信息技術策略的實施
通過以上信息的總結,充分考慮內部控制各個要素的特點與功效,全面實現組織內外的信息系統的高效控制模式,實現企業內部各項事業的發展。其中,組織控制是建立在組織結構的高效設計,結合企業實行的各個業務流程和信息制度的完備效果貫穿整個組織結構的產出的過程;需要仔細審視組織的職能界限與具體職能的劃分,盡可能實現各部門工作環節的連接效果,形成一種系統的企業組織控制的結構系統,保障企業決策和工作執行能按照事先的預計方向發展,并結合企業組織控制的執行效能,實現信息技術處理與企業內部控制的全面結合。在信息的錄入過程和功能發揮效果中,要高度注意員工的自主的決策權和使用能力的發揮,保證信息資源能夠滿足當下職員和部門的不同的業務處理需求,促進整個企業內部結構的完整性。而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源和資金的投入,并且直接作用于企業未來的運行狀態等因素,因此針對具體的信息系統的風險處理十分重要。信息系統的開發質量與建設風險等需要在相關策略制定之前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制定。加強開發商的資格驗證,同時結合自己開發項目的經驗進行一定的總結,對涉及信息系統運行的軟件與硬件的應用等要著重考慮,同時加強網絡項目管理手段,完善信息系統實施的組織內部的責任體系,建立高效的進度和質量控制機制,保證監管信息的技術的提升,保證信息在記錄企業內部信息的同時,加強安全保護,避免重要的信息遭到泄露等事故。因此,要做好操作權限的設置,規定規范的信息處理流程,運用專業的輔助軟件,促進網絡環境安全性的改善;操作人員只能按照自己部門的具體操作權限進行專屬的業務操作,不得跨域自己的業務職能,避免信息泄露的同時,又缺乏一定的責任主體。
三、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償債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