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制度范文

時間:2023-03-21 07:1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信息化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信息化制度

篇1

以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層次為重點,努力推進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生產方式科學化、信息系統網絡化、商務運營電子化,樹立一批信息化運用先進、示范企業,力爭80%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到基礎信息化應用以上水平。年,全縣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1)實施市級以上企業信息化示范項目30個;(2)新增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50家;(3)新增信息化應用先進企業20家;(4)鞏固百家信息化應用樣板企業;(5)培訓企業信息化應用人員400名;(6)新增“視訓365”運用企業80家。

二、重點工作

一是加強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切實解決企業信息化人才緊缺矛盾。在前期啟動1000人次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工作的基礎上,縣中小企業局要認真組織開展信息化人才專題培訓,努力解決企業信息化工作中專業人才不足的矛盾。培訓內容致力于企業信息化基礎應用的普及和企業信息化提升應用的拓展。培訓要采取理論講解與應用演示相結合、網絡在線培訓與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增強培訓效果。對所有參培學員,進行考試考核,合格者由市中小企業局頒發合格證書。

二是加大企業信息化建設宣傳力度,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上網工程。根據“國家百萬企業上網工程”要求,加快推動企業實現基本上網功能,力爭全縣企業上網普及率超過90%。鼓勵企業嘗試無線上網等新型即時辦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引導企業不斷提高內部信息化應用能力,積極創建企業互聯網網站及新興web門戶網站,開展網絡銷售、網絡采購、網上談判、網上拍賣和租賃等電子商務活動,樹立新型營銷理念,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三是加大企業信息化應用服務平臺和社會服務機構建設力度,為企業加快信息化進程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決方案。根據省、市統一部署,積極做好省中小企業網的建設工作,力爭年底前建成投入運營。依托重點產業集群、工業集中區、優勢產業和大型市場,試點建設全縣性企業信息化應用服務平臺。推廣應用較為成熟的應用托管方式,滿足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生產控制、營銷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加快企業信息化推進聯盟建設步伐,引導社會信息化專業機構幫助企業推進信息化建設,盡可能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決方案。加大“視訊365”的應用推廣力度,引導企業運用“視訊365”自主開展企業員工培訓,不斷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競爭實力。

四是加大企業信息化建設技術指導和業務支持力度,及時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加大對信息化樣板企業、行業信息化應用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企業、基礎信息化應用企業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力度。縣電信等單位要落實專人,定期為企業開展信息化工作提供應用咨詢與技術服務,建立企業信息化應用情況跟蹤服務臺帳,及時走訪了解、收集、總結企業信息化應用情況,幫助企業及時解決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切實做好企業使用難題的信息處理反饋工作,認真總結企業信息化應用方面的成功范例。對被列入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以上層次的企業,縣電信等單位要在技術力量上提供免費全程服務,在信息產品運用上要向企業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費試用優惠。

五是加大信息化運用示范企業培育力度,不斷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整體水平。引導企業加快運用信息及網絡技術進行產品研發、生產、營銷和管理,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科技型企業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技術降本增效。大力引導企業由內部單項信息化向內部系統集成信息化、企業內外部全程供應鏈信息化跨越。為扎實開展信息化運用示范企業培育工作,縣政府決定,年在全縣規模工業企業中開展信息化應用達標升級創建活動。年初,由各鎮(區)統一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向縣中小企業局自主申報,11月底前由縣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專家依照《企業信息化應用達標升級考評計分辦法(試行)》(詳見附件二)進行考評。經考評,凡得分在95分以上的為縣級信息化應用先進企業,85—95分的為縣級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70—85分之間的為信息化基礎(達標)應用企業。

三、保障措施

一是優化政策。為切實推進企業信息化工作,縣政府決定,對在全縣企業信息化應用達標升級創建活動中榮獲“信息化應用先進企業”和“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的工業企業由縣政府授牌表彰,符合發[]6號文件第九條規定的,由縣委、縣政府給予表彰獎勵,對縣級信息化運用示范企業及以上層次的企業優先組織申報市以上信息化示范項目,優先推薦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應用先進企業”相關項目優先安排作為上級專項扶持資金項目申報。縣電信等單位要采取靈活方式,主動為企業開展信息化項目規劃、人才培訓、技術支撐提供服務,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個性化的綜合解決方案。

二是強化推進。各鎮(區)要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意識,緊緊圍繞全年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任務,強化推進舉措,確保全年信息化建設目標的完成。要進一步落實推進工作責任制,明確專人負責企業信息化工作。要制定工作計劃,軋緊序時進度,細化工作舉措,深入企業做好推進宣傳與服務工作。要切實加強引導,圍繞加快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認真組織所屬企業開展信息化應用達標升級創建申報工作,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創建活動,促進企業信息化應用層次的快速提升。

篇2

關鍵詞:管理信息;內部控制;影響與作用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一般來說面臨著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如何協調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是建立在內部協調性的基礎之上,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最基礎性的工作。完善的內部控制對提高經營效率、效果,有效實現經營目標提供合理保障。

因此,為了合理保障公司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轉,保護公司資產的安全、完整與有效性,提高經濟核算(包括會計核算、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的正確性與可靠性,推動公司各項考核政策、規定的貫徹執行,評價公司的經濟效益,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以企業相關內部管理制度為依據,結合業務費用控制、銷售合同控制、等方面著手建立一個基本的內部控制框架系統,以計算機程序為運作載體,充分利用數據庫軟件數據共享的強大功能,實現各控制模塊的信息共享,實時有效的監控企業當期經營目標的實施狀況與完成進度,從而為企業領導層提供和反饋及時有效的決策依據,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提高企業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風險。

一、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內涵

企業管理信息化雖然是將信息技術引入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但是在對其內涵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此,單純強調技術的概念會將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實踐引入誤區。企業管理信息化應該是“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企業管理信息化不僅是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采用,更是企業流程再造,人力資源潛能充分得以調動的一個過程。企業管理信息化需要相應的組織保障,并且使企業管理的內容發生變化,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內容,企業管理信息化強調“人本”理念。

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的反饋控制理論認為,管理過程就是從信息輸入到輸出、經過反饋和修正、再形成新的信息輸入的不斷循環的過程,每次循環的延續時間就是管理周期,延續時間的長短則反映了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縮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離不開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現企業目標的重要手段。管理活動做得好,內部控制有效,企業就能夠實現它的目標,企業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從而保證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如果內部控制無效,企業的目標難以實現,企業將失去競爭能力,甚至危及企業的生存。可見,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環節,企業管理者應給予高度重視。

三、信息化對財務內部控制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美國注協將內部控制確定為控制環境、風險評價、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五個方面。

1.信息化對財務控制環境的影響

控制環境是對企業財務內控系統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稱。包括員工品質與知識結構,管理哲學和經營方式,組織結構與授予權力和責任的方式,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等。

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環境將發生以下主要變化:要求財務人員樹立信息意識,更新控制觀念。

(1)財務內部控制的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實施財務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對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下臃腫的財務組織結構進行瘦身,這將使企業財務組織結構趨向扁平化,使得決策者和執行者能夠快速溝通,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在信息化環境中,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層次明顯減少,但責任更加明確,效率更高。

(2)財務內部控制的方式和管理觀念將發生改變。在信息化企業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強了財務管理的能力。信息經濟要求并引導著企業財務組織從機械式向有機式并最終向虛擬組織發展演變,要求企業的財務主管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中發現內聚力和構造組織,既要有利于創造、革新、加快速度,又能在不斷磨合中加強內部控制和向心力。

(3)人力資源政策趨向人本化。信息化社會中企業信息網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企業獲取有形資源的成本,資金和其他生產資料相對豐裕,與此相對,信息人才成為稀缺資源,相應的管理重點也由物轉向人,尤其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2.信息化對財務風險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財務管理的范圍擴大:除了完成傳統的會計業務、財務管理外,還集成了管理及財務的相關功能,如網上支付、網上催賬、網上理財、財務信息查詢等等;從而改變了傳統的風險控制內容和方法。所以我們應樹立信息意識,更新控制觀念,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為企業服務。如果我們把信息技術作為防范風險的工具,與業務活動有效結合起來,一個控制良好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具有更大的潛力來減少錯誤和舞弊的發生,保證企業活動嚴格按照商業規則進行。

3.信息化對財務控制活動的影響

控制活動是企業為了保證指令得到實施而制定并執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針對實現組織目標所涉及的風險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或減少損失的措施。

(1)財務管理由單一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在信息時代,企業的資本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物質資本的地位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的地位上升,這使得財務管理的目標需要重新定位。既要考慮股東財富,又要關注股東以外的相關利益主體,使得財務管理目標由以往的“企業價值最大化”單一目標向多目標發展。

(2)控制重點多樣性。信息技術的引用增強了財務控制手段的多樣性、靈活性、高效性,加強了財務內部控制的預防、檢查與糾正的功能。控制的重點由對人的控制為主轉變為對人、機共同控制為主,控制程序也應當與計算機處理相適應。

4.信息化對信息與溝通的影響

信息化條件下企業管理實現了會計和業務的一體化處理,使會計從事后的靜態核算轉變為事中的動態核算,財務信息需求者可以獲取實時信息。這樣,財務內部控制可以由順序化向并行化發展,使企業的財務、制造、銷售等人員并肩工作,共同控制企業的物流和信息流。同時,開放的財務信息系統為內部財務人員及外部的顧客、供應商等提供了開放的溝通管理管道,有利于內外部溝通的進行,使得企業的財務清楚了解內部控制制度的規定,各自的責任,隨時掌握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生效情況,并可以從外部信息中獲悉關于本企業內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

5.信息化對財務監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成了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結合的財務內部控制,而它的有效性取決于應用程序, 如果程序發生差錯或失效,又由于人們對計算機系統的依賴和程序運行的重復性,使得失效控制容易長期不被發現,從而使系統在特定方面發生錯誤或違規行為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在信息環境下,更應注意財務內部控制的監督,由適當的人員在適當的時候及時評估控制的設計和運作情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實質上是企業完善管理的內部問題,是企業運用控制理論,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合理性、經濟性、效率性;加強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對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管,維護資產和資源的安全和完整,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我國的企業管理必須引入或加強內部控制,完善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東北電業管理局第三工程公司)

參考文獻:

篇3

此外,沈群洪(1999)、朱敏(2000)在對知識型員工積極性的實證研究中也一致認為,薪酬是激勵知識員工的重要形式。馬立榮和肖洪鈞(2000)在其“知識工作者的激勵機制設計”的研究中更明確提出,知識員工對獲得與自己貢獻相稱的薪酬的趨向更為明顯,所以制定合適的薪酬激勵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楊春華(2004)在《中外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比較分析》中得出知識型員工需求首位因素是個人成長發展的激勵因素的結論。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激勵因素方面的研究也集中在對激勵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上,知識型員工與研發人員的激勵需求從總體上來看差別不大。知識員工把工資和個人成長的激勵因素都排在前兩位,這對后續知識型員工的薪酬體系的方案設計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薪酬的基本概念

薪酬(compensation)是指員工對企業所作的貢獻,包括他們實現的績效、付出的努力、時間、學識、技能、經驗與創造由所在企業支付的報酬勞動,表現為貨幣性報酬和非貨幣性報酬。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更加強調整體薪酬的概念,整體薪酬由經濟性報酬和非經濟性報酬兩個部分構成。經濟性報酬包含職工工資、獎金、股權、福利、帶薪休假等,其優點是非常直觀且易量化,員工感知明顯;非經濟性報酬指個人對工作乃至所在企業的心理感受,是一種預期的報酬,與員工的崗位、學歷、經歷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整體薪酬概念不但強化了經濟性報酬在薪酬分配中的重要地位,還強調了非經濟性報酬在現代薪酬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本文所研究的薪酬主要是從整體薪酬的經濟性報酬方面展開的,其組成部分包括基本工資、項目提成獎、年終效益獎、福利、股權激勵等。

H公司薪酬體系現狀分析

1、“崗位工資制”特征明顯,與H公司的企業特點匹配性不高根據繪制的崗位工資曲線得出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曲線隨著崗位層級的升高,極差逐步增加;二是每個崗位層級的幅度過小,沒有體現同一崗位上員工的能力差異;三是相鄰的崗位之間重疊較小(20%),造成員工如果要加薪只有向上調崗,在調崗有限的情況下,無法調動員工提升自身能力的積極性。根據績效標準繪制曲線圖得出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在每個崗位加上了與之對應的固定的績效工資以后,以上問題更加嚴重;二是在相鄰的崗位都出現了斷層的現象,雖然實際中可能做了一些調整,但與以技術能力為主的崗位匹配適應性較差;三是在高層與中堅層之間斷檔嚴重,反映出人才梯隊建設可能存在問題,缺乏高級技術人才。從以上分析來看,H公司的薪酬體系顯現了“崗位工資制”的特點。但就H公司目前的現狀來看,該公司主要以技術型、專業型人才為主,能力特征明顯,薪酬體系上不但要體現不同崗位在企業的價值,也要反映同一崗位、不同的能力水平之間明顯的差異。此外,在H公司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將吸納更多的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加入,在薪酬的設計上,更應體現能力特征的差異。

2、薪酬激勵重心不明顯,沒有突出對關鍵崗位的激勵傾向取H公司各崗位層級工資的中位值為基數,描繪出的薪酬曲線與IT類產業一般薪酬曲線比較分析可知:一是原來的薪酬曲線略顯平緩,從起點看,薪酬水平較低,吸引人才的力度不夠;二是在曲線中段提升過快,可能造成低端能力與技術的人才薪酬水平增長過快,這樣雖然具有了市場競爭優勢,但易使人工成本加重,不利于后面的提升激勵;三是后端激勵不足,后三分之一段的位置顯示的是企業中堅力量,更是技術的高端人才大量聚集的位置,但是現在的薪酬水平差距較小,對這部分人才激勵不夠,不具備很明顯的競爭優勢,沒有更大的空間來吸引和留住這些企業未來所需的關鍵型人才;四是高等級崗位薪酬水平的市場偏離度大,薪酬滿意度低,而低等級崗位薪酬水平的市場偏離度小,薪酬滿意度高,長期下去可能會出現通常所說的“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又不走”的現象。薪酬支付的重心需要明確地集中在高價值等級的崗位群上,即“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3、沒有體現不同崗位的業務特征工資結構包括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的構成比例,實際上應體現不同崗位的業務特征以及相應的風險特征。對于不同的管理層次如高層和基層、不同的專業屬性如銷售和技術,這種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的比例的配置應該是不同的。但在H公司實施的兩套薪資結構中,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的比例固定化,或者是確定為固定的數額,沒有體現差異。此外,H公司績效工資比例過高,造成管理者在績效考核中因為擔心評價會對員工工資總量影響過多,而無法對員工績效進行客觀評價,使績效結果的區分度較低,效果不好。

H公司薪酬體系再設計

1、解決一致性、匹配性問題存在的問題:原來執行的兩套薪酬體系,在薪酬結構、薪資標準、發放方式、浮動比例、調整辦法上,在獎金提取、發放、標準上,在福利項目、標準、使用上都存在著不一致的問題及與H公司不匹配的問題。解決策略:新的薪酬體系需要考慮H公司的發展策略、行業特點、人才結構等特性,建立一套統一的薪酬體系,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獎金、福利等,將原有的薪酬標準切換到新的薪酬體系里來。實現方法:系統考慮目前H公司的組織特性,設計統一的薪酬結構,進行統一的職位評估,采用統一的價值標準;設計一種薪酬調整機制。

2、解決平均化、公平性問題存在的問題:原有薪酬體系同一個級別,崗位職責大小有差異,但工資相同;獎金發放平均化,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標準;不同的員工因為身份差異,同工不同酬,影響士氣、公平感、認同度。解決策略:需要區分不同崗位的企業內部價值;員工的崗位價值差異、績效差異都要在價值分配上給予體現;改變過去的兩套體系,形成一套新的薪酬體系。實現方法:進行統一的職位評估,對不同的崗位價值進行區分和評價,達到內部公平;績效工資、獎金分配都與崗位價值掛鉤;工資切換實現職位分級,通過任職評價進行調整,使薪酬匹配基本合理;建立一套工資體系與工資標準,形成相同的工資調整機制,福利上趨向一致。

3、解決激勵性問題存在的問題:原有薪酬體系中存在同樣崗位的員工能力高的不一定工資高,能力低的工資不一定低的現象;工資調整機制缺乏;薪酬上沒有體現對核心人才的傾斜,獎金設計上沒有對公司業務策略傾斜。解決策略:區分相同崗位不同的能力差異在工作上的體現,與薪酬掛鉤;在調整機制上與績效因素掛鉤,實現薪酬的動態調整;工資設計、績效掛鉤、獎金激勵、福利激勵上都要拉開差距,對優秀和一般進行區分,對關鍵人才傾斜、對業務重心傾斜,解決目前存在的平均化現象和激勵不足的問題,鼓勵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實現方法:對同一崗位設置不同的任職等級;將對員工能力及績效表現的基本評價和區分體現在薪酬定級調整中;績效工資、年終獎金都要和績效考核有效掛鉤;工資薪點表設計上要逐步加大級差,加大對關鍵崗位及人才的激勵;獎金設計上可采用銷售獎金、銷售提成、積分等多種激勵形式;福利設計上要對優秀員工進行差異化激勵。

結論及展望

1、結論

在H公司薪酬體系的再設計過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建立了以崗位價值為基礎,以績效和能力為導向的薪酬管理體系,實現了公司薪酬管理的系統化、一致化。二是建立了激勵機制,通過崗位評估實現了對崗位相對價值的判定;對同一崗位不同任職等級進行劃分設置,體現個人能力的差異,也開辟了員工技術晉升的通道,解決了過去激勵性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淡化了正式員工與派遣制員工之間因身份造成的同崗同能力不同酬的差異,解決了公司內部分配上的平均化、不公平問題。三是根據崗位的不同特點,進行差異化的獎金設置,在績效與基本工資比例的設計上,也根據崗位的不同進行了調整,加大了市場及中高層的考核比例。在福利設計上,推出福利菜單式服務,并可用業績積分兌換,在激勵員工的同時,體現了人文關懷的元素。四是基于H公司所處行業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建立了市場化的薪酬觀念,設計了與市場同行業相比較有競爭力的薪酬標準,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駕護航。五是強調價值理念,個人收入的多少與對企業貢獻價值的多少正相關。六是樹立業績理念,實際收入要和公司及團隊、個人業績掛鉤。以市場為導向,只有公司在市場上獲取利潤,團隊及個人才有獎勵。

2、展望

篇4

1 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與現狀

1.1 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

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首先要盡最大努力實現這一目標。要從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平衡發展的客觀進程,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老工業基地,把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為國有企業跨世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國有企業改革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到轉換機制、制度創新的階段。大批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2012年11月,十報告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等主題作了深入闡述,受到了中央企業系統的十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方針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推行科學管理,強化基礎工作,改善經營,提高效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一指導方針對新時期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1.2 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現狀

隨著國有企業體制轉換和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企業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暴露出來。比如,現行的分配制度和政策規定不能適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要求,企業內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傾向依然嚴重,對經營者和技術骨干激勵不足的矛盾相當尖銳;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無章可循,難以充分調動企業關鍵人才的積極性;個人收入分配的貨幣化、工資化、公開化程度低,加重了收入分配秩序混亂的程度。這些問題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僅嚴重制約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還影響到社會穩定的大局。因此,必須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 公司薪酬分配體系的現狀與主要問題分析

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作為一家成立10余年的“年輕”國企,卻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學歷工齡工資為主體的薪酬分配機制,加之“多通道”的職位發展體系尚未建立,導致職工職業生涯發展通道仍然是單一的“官本位”,即行政發展通道。員工晉升的唯一途徑只能是“升官”,體現在薪酬中的就是行政級別是薪酬水平的主導因素,員工能力、職稱、學歷、績效等多種因素在薪酬上雖然也有所體現,但因為都與級別掛鉤,所以作用不大。公司當前的薪酬分配體系的主要問題分析如下:

2.1 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員工感受不到企業經營和外部環境的壓力

目前,政府對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管理主要是工資總額管控,有“兩低于”的規定,這種薪酬總量(工資總額)的管理方式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的思路,不適合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導致的薪酬剛性是很多國企都面臨的問題,會導致企業人工成本過高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且薪酬水平的“只升不降”還會增加員工的惰性。

公司成立到現在16年歷史,在克服一期工程主設備缺陷導致工程拖期的困難的基礎上,1、2號機組實現了完美的運行業績,二期工程于2012年12月開工建設。為了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公司不斷嘗試著對薪酬體系進行調整,員工的平均薪酬基本實現了持續的增長,然而,員工調查結果顯示,員工對薪酬的不滿意情緒卻在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員工普遍認為公司經營效益持續向好而員工卻沒有從薪酬待遇上享受公司的發展成果。事實上,在國資委加強央企工資總額管控,中核集團改革成員單位工資總額分配方式的框架背景下,公司的經營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由于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公司的經營壓力不能有效的傳遞給員工,從而導致了員工對薪酬增長預期的不滿意。

2.2 在處理薪酬分配公平性方面缺乏合理系統的方法

員工對于薪酬分配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內部公平性、外部競爭性和個人激勵性三個方面,主要體現在:

(1)企業沒有建立系統的付薪理念:在公司目前的薪酬分配體系中,行政職務的大小、學歷職稱高低、工齡對工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對不同崗位的價值并沒有做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容易導致平均主義“大鍋飯”或論資排輩現象,內部公平性差;

(2)主要崗位工資水平與市場價位脫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在工資水平方面存在“一高一低”的現象,即一般職位的員工工資收入水平高于勞動力市場價位,而關鍵、重要職位員工的工資水平普遍低于勞動力市場價位。這種狀況對國有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極為不利;

(3)薪酬激勵手段不足,激勵方式不合理:激勵性不足首先表現在國有企業在績效考核中仍沿用傳統的、以經驗判斷為主體的績效考核手段,職工個人的收入與貢獻大小不緊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義,不能有效地促動員工圍繞企業的戰略與目標開展工作。其次是在薪酬的表現形式和發放方式上存在激勵不及時,不到位等問題。

2.3 薪酬結構復雜,缺乏系統性

由于歷史的原因,公司形成了種類繁多的薪酬福利項目,各個項目之間缺少內在關系,整個薪酬體系的結構復雜,薪酬體系整體性差。盡管公司在策劃薪酬體系時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并力圖囊括所有能夠影響薪酬的要素,但選擇太多跟沒有選擇一樣,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哪個因素都未能強調,使企業倡導的價值分配理念不能在員工薪酬分配上得到有效體現。

2.4 晉升通道單一,管理獨木橋

這是國企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升到管理崗位,工資、獎金一般都只能維持大致固定的水平,很難得到提高。但是管理崗位畢竟有限,更多的還是專業類崗位。所以,為了提高收入,員工都緊緊盯著管理崗位,希望自己能擠過管理獨木橋。然而,管理崗位對知識、技能和經驗都有特殊的要求,在自己專業領域發揮出色的員工并不一定是更好的管理者,結果往往是企業少了一個優秀的專業人才,多了一個無能的管理者。

3 公司薪酬分配體系優化的建議

3.1 積極引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分配理念,建績效與薪酬分配的有效聯動機制

在確定人員工資時,往往要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可以簡要概括為“3P”/“1M”付薪理念:所謂“3P”付薪理念,即為員工的崗位等級高低(Position)不同付薪酬,為員工的能力高低(Potency)不同付薪酬,為員工的業績大小(Performance)不 同 付 薪酬,為員工所在崗位市場價位(Market)付薪酬。具體來講,Position是指員工所在崗位價值度越高,薪酬水平越高,通過崗位評價和劃崗歸級,打破國有企業內部傳統的行政級別觀念,引導形成以崗位價值度為核心的導向;Potency是指員工能力水平越高,薪酬水平越高,在企業內部形成促進員工加強學習與成長的機制,塑造企業核心能力,培育學習型組織;Performance是指員工業績水平越高,薪酬水平越高,最終的分配結果還要與員工業績掛鉤,在企業內部形成良性的以績效為導向的企業文化氛圍;“1M”是指員工收入水平尚需與市場價位掛鉤,保持市場競爭性。

在薪酬結構上與其相對應的,分別是職位工資、技能工資、績效工資。在更多的時候,將前兩者合并考慮,作為確定一個人基本工資的基礎。績效工資分為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短期激勵主要以月度、季度和年度獎金的方式發放。長期激勵主要以延期支付的方式和股權激勵的方式為主,一般來說,在普通員工層面涉及到需要長期激勵的情況較少,特別是在國有企業。

3.2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

企業在確定薪酬水平時,需要參考外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水平。公司可以委托比較專業的咨詢公司進行這方面的調查。薪酬調查的對象,最好是選擇與自己有競爭關系的公司或同行業的類似公司,重點考慮本公司員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來源。薪酬調查的數據,要有上年度的薪資增長狀況、不同薪酬結構對比、不同崗位和不同級別的職位薪酬數據、獎金和福利狀況、長期激勵措施以及未來薪酬走勢分析等。

崗位評價過程的最終結果是得到崗位等級,這一崗位等級反映了組織的價值觀和戰略目標。而確定薪酬外部競爭性的過程其實就是給內部崗位等級進行定價的過程,這主要是通過把崗位的內部價值(用崗位價值評價分值表示)與崗位的外部價值(用勞動力市場工資來表示)進行的系統的比較來完成。它的最終結果是得到工資結構曲線(圖示1,以某企業為例),工資結構線表達了崗位評價分值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它是開發工資結構的基礎。

在分析同行業的薪酬數據后,根據企業的薪酬策略選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在薪酬策略上,企業可以選擇領先策略、跟隨策略、滯后策略、混和策略等。現實情況下,國有企業面臨市場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可能會采取混和策略也就是以各類崗位的社會平均工資為基礎,對供過求的人員相應降低工資水平;而對社會緊缺人才采取高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政策,如在工資結構圖上,可以在市場工資結構線和國企工資結構線的交點之后使國企工資結構線上方有一個上翹(上翹幅度應視企業具體情況而定,且類型大多為上拋線)。也就是說,在保持一般員工薪酬水平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可以想辦法使核心員工的薪酬水平也高于市場水平。

而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企業會發現要獲取外部薪酬數據比較困難,或者獲取的外部薪酬數據不完整。也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國有企業對外部薪酬不是很敏感,這在市場競爭不是很充分的行業或帶有政府機構職能性質的企業表現猶為明顯。這時候我們往往需要變通的利用原有的歷史數據和外部個點數據來回歸擬合形成我們需要的工資結構線,并根據公司戰略發展所需人才和能力,適當調整工資結構線。

3.3 建立專業技術與管理并重、多種發展通道的薪酬體系

在傳統等級薪酬結構下,員工的薪酬增長往往取決于個人職務的提升而不是能力提高,因為即使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是在企業中沒有出現職位的空缺,員工仍然無法獲得較高的薪酬。而在專業技術與管理并重多種發展通道的薪酬體系設計下,員工只要注意發展企業所需要的那些專業技術和能力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樣,員工就不需要為了薪酬的增長而去斤斤計較崗位晉升等方面的問題,向員工傳遞一種以績效和能力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來引導員工們之間的合作和知識共享,以此來培育積極的團隊績效文化,從而大大地提升了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篇5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技術 企業 信息化

從20世紀90年代起,全球經濟發展逐漸加速,為了提升在市場的競爭力優勢,全球各大企業對進入市場的時間、產品的質量、提供的服務水平和營運成本的控制等方面的關注度都開始增強,力求提升企業對市場反應的靈活度。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所謂企業信息化,是指建設并發展以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主的信息智能化。因此,將計算機應用技術融于企業信息化建設中,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 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早在“十五”規劃階段,我國就已經提出了要將信息化應用于工業化中,目的就是為了提升企業運營、產品生產和財務管理的信息化發展。通過不斷引進國際先進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我國企業逐漸實現了業務、機構以及管理系統的一體化。然而,因為我國企業信息化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問題,合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有助于企業節約資源,并將生產、運營、管理等融為一體,是實現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信息化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企業在生產、運營、管理等方面均逐漸進行了信息化普及。分析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重視度不高、系統性較低、投入力度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完善。

2 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企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優勢

2.1 有助于提升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不僅為企業電商業務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礎,也促進了整個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使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得以提升。借助計算機應用技術,企業實現了遠程辦公,且其辦公模式的調控性、靈活性、自動化逐漸提升,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無紙辦公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簡化的工作流程,也使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進而又帶動了企業信息的發展。

2.2 有助于培養員工的信息化創新能力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促進了企業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明確了員工所處崗位的職責,增強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計算機應用技術所提供的工作便利,促使員工不斷培養信息化創新能力,也讓企業管理者在制定發展目標時更有依據也更有針對性,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數據、信息庫的自動化水平得以提升,也優化了員工的工作流程,各種不合理工作環節大大減少,企業的生產效率與工作質量均獲得提升。這種將員工工作經驗與生產技術相融合的內部管理模式,不斷激發著員工學習新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3 有助于企業信息化交流的調控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信息資源,同時也建立了快速、便捷的交流平臺,有效解決了企業信息交流不暢等問題。通過企業內部之間的無障礙交流,拉近了員工之間的關系,營造了和諧、互助、團結的工作氛圍,進而提升企業的凝聚力。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也讓企業各方面的資源得以快速、有效的整合,促進了企業信息化交流過程中資源的合理利用。

3 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對策

3.1 增強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人的因素在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企業信息化操作人員的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計算機應用水平、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均會對企業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整體發展。同時,企業信息化系統是一個比較繁雜的人機結合系統,其應用和維護需要有較為負載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財務知識做支持,因此認為人員素質的培養是實行企業信息化的基礎。這就要求企業要聘請一個既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又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及時解決信息化系統出現問題和漏洞等突況,進而確保系統順利運行。

3.2 建立并完善企業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對系統的管理是整個系統應用周期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因此為了確保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正常運行,必須建立并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包括數據備份制度、系統維護管理制度和數據加密制度等。數據備份應該包括數據日常備份和數據雙備份兩方面。系統維護管理的熱縈Ω冒括軟件維護管理和硬件維護管理兩方面,它涉及到系統功能的調整、擴充和完善。進行數據加密處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丟失或被盜取,可通過數據機密技術來實現。

3.3 建立企業信息化的安全機制

企業信息化安全機制的建立和管理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工作。對企業而言,風險控制和信息化安全的經驗只能慢慢積攢。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信息化應用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強化風險控制和管理,最終建立可行性的信息化安全機制,尤其是建立企業信息化的技術安全機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安全的數據通信協議,使用安全性較強的數據加密技術、使用一次一密、安全鎖定等方法,同時要完善計算機病毒的預防機制、網絡漏洞監測機制、黑客攻擊機制以及計算機安全應急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企業信息化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進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新剛.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3):134-134.

[2]李滔.分析企業信息化如何受計算機應用技術影響[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3(11):307-307.

[3]趙婷.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5(23):117-117.

[4]柴文慧.對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分析及信息化建設的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9):92-93.

[5]武珂羽.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4):357-357.

篇6

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是指制造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管理和決策、研究和開發、市場和銷售等各個方面全面應用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建設信息化系統,通過對信息和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調整或重構企業業務過程和組織結構,從整體上優化企業各項活動,服務于企業經營戰略,使企業的競爭力更強和收益更多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

由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具有以下內涵:(本文以制造行業的企業為研究背景,如沒有特殊說明,下文中“企業”專指“制造業企業”,“企業信息化”是指“制造業企業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圍涉及企業各個方面:生產和經營、管理和決策、研究和開發、市場和銷售等。信息化的內容包括三個主要方面:建設信息化系統、開發信息和知識資源、調整或重構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這三個方面主要內容可以簡稱為技術、信息和管理。其中,技術是工具和條件,信息是基礎,管理是動力和歸宿。信息化的本質是在制造企業的各個環節,通過對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設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決策質量、加快對外部變化的反應,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服務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對信息和知識的獲取、存儲、處理、傳遞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為企業各項活動服務;最終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點,表現出特有的復雜性:

1.1企業的信息資源復雜

隨著供應鏈管理、動態聯盟等理論和方法在企業的應用,制造業企業不僅要開發和利用企業內部的信息,而且要開發和利用供應鏈合作企業的信息。

1.2業務過程的組成環節眾多,過程復雜且易變性強

制造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眾多的處理環節,涉及復雜的事務。而且,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先進的制造工藝以及營銷模式都會使制造企業的業務過程發生改變。另外,企業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競爭,必然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業務過程。

1.3信息化實施阻力大

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尤其需要對企業業務過程和組織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往往涉及企業各級各類人員、信息化實施人員等眾多利益相關者及其利益的協調,實施阻力較大。

1.4信息化實施周期長

由于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復雜性使得企業實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實施周期比較長。

2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企業信息化成熟度評價的根本目的就是確定企業在信息化方面已發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業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業的現狀,得出企業信息化發展所具備的各種條件,進而判斷企業適合利用何種信息技術來建設企業信息化,構建一套企業信息化指導實施方案。因此,要對一個企業的信息化成熟度進行評價,需要一套有系統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在系統分析了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本節構建了企業信息化成熟度指標體系。

2.1指標選取原則

選取指標要做到科學性、合理性和全面性,應當遵從如下原則:

目的性——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使企業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處位置,選擇實施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向。

可行性——設計的指標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盡可能避免有重復的指標,簡化統計。

可比性——保證選擇指標口徑的一致性,便于橫向、縱向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發現方案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然后進行相應改進。

動態性——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技術、實踐的發展,企業信息化方案當然也要作出相應的改進。所以,評價指標體系要反映出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的變化,并作調整。

全面性——指標體系的設置應盡可能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比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慮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考慮企業中信息設備的擁有量及技術含量、設備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暢以及企業信息化化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2.2指標體系構建

綜上所述,在充分考慮制造業企業的內涵、特點和信息化發展的前提下,依據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含業務流程合理程度、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企業信息系統應用水平三大塊內容,這三大塊作為指標體系的三個一級指標,每一塊均有對應的二級指標。如左圖所示。

3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3.1業務流程合理程度

業務流程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業務流程的清晰化、標準化、連續化深刻影響著制造企業的發展,是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實施的基礎。業務流程合理度可以從管理制度和流程規范兩方面來衡量。管理制度描述業務流程在企業內的重視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視度、管理層合理度和考核程度來進行度量。信息化重視度反映了企業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和信息化戰略落實情況,管理層合理度反映企業在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職責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崗位承擔工作的程度。

3.2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企業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也是發揮信息資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當前進行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重要標準。本文遴選了計算機硬件及內部局域網建設、企業接入互聯網情況、網站建設水平三個方面作為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衡量指標。其中網站建設水平可由網站建設情況、主機托管情況、網站服務水平、網站更新情況四個次級指標來反映。

3.3企業信息系統應用水平

企業信息系統應用狀況是反映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信息化評價的核心內容,其考核指標為:CAD/CAM應用水平、ERP系統應用水平、電子商務應用水平、Internet應用水平、系統間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對決策的支持程度、與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企業的系統銜接能力七個方面。

篇7

本文論述了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探索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途徑:需要加強信息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制度化、標準化的企業管理規范;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信息化建設應從企業實際出發。

【關鍵詞】

企業、信息化

一、引言

我國的企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而逐漸誕生的,其誕生既有歷史的必然性,又是國家發展方向、方針政策的必然結果。我國的企業主要通過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品或服務換取收入。是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同時,企業又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并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信息化實質上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通過企業的組織管理工作,將企業的生產過程、物料移動、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互等相關企業工作過程和業務過程數字化。然后,通過各種信息系統以及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將應該提供的數據分別提供給投資人、客戶、員工及社會公眾,以方便各個角色的人們能夠及時了解企業各類業務中的信息,以利于各階層人員能夠開展各類管理活動,及時進行決策。最終能夠達到企業的各類資源有效、合理利用,使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處于不敗之地和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飛速普及,使企業生存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信息化建設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終選擇。

二、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業信息化主要包括企業產品設計的信息化、企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企業產品銷售的信息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決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都息息相關,都能夠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企業生產經營方面和國家信息化方面:

1、對于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性

能夠通過信息化提高企業辦事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又可以進一步達到人力資源成本的降低,還能夠加速信息處理的速度,以及提高信息的傳輸速度、提高其準確性和可靠性。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效益:企業信息化能夠通過各種輔助軟件及工具的運用,達到輔助管理和輔助決策的目的,進而幫助企業決策層及時把握市場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最終使得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益不斷提高。可以通過輔助管理和輔助決策,準確及時地把握市場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商機。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信息化可以大大縮短產品的設計周期,提高產品的成品率,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企業決策的正確性和預見性,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其重要性的體現方式:信息化能夠將各類數據達到海量存儲,通過信息化能夠及時準確的激勵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數據;通過設定觸發條件達到自動提醒,及時提醒相關部門完成一定任務;能夠通過信息化輕松實現復雜的數據運算,幫助企業快速及時進行相關分析,達到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信息化能夠達到快速及時溝通,并且信息準確,使得通訊費用大幅下降;信息化可以說是大腦的延伸,能夠幫助企業決策層準確判斷,但不能幫助企業進行執行,難以替代人的手和腳。

2、對于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企業信息化又是國家信息化的基礎,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企業信息化的高度發展,才促成國家信息化的逐步完善。能夠通過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進一步促成國家信息化傳輸速度的提高,促進國家統計、宏觀調控的有效決策,同時提高了國家信息化的速度及其準確性。

三、企業信息化建設途徑

1、需要加強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企業信息化說到底還是需要靠企業的廣大職工去完成的,實踐證明高效精干的組織機構和復合型IT人才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從這個角度講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建立一支專業化復合型的人才隊伍。并且,隨著信息化建設速度的加快,當前的很多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和員工素質逐漸難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要求,特別是當前企業內的一些年齡較大的員工更加難以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因為當前的信息化使用最為密切和廣泛的就是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因此,我們應該在企業內培養一支過硬計算機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并接受企業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不斷進行完善、改進和運行維護企業信息化,保證企業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要達到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原有員工的培訓工作,讓原有員工逐步接受和認同企業信息化的制度和理念,為企業信息化建設奠定思想基礎,另外還要讓員工學會應用計算機技術,為信息化的應用和推廣奠定基礎。另外一方面,注重新人才的引進工作,是確保信息化隊伍是一支具備過硬的信息技術應用和現代化管理知識的隊伍。

2、建立制度化、標準化的企業管理規范

做好信息化建設,需要建立企業管理規范,制度化、標準化。這樣信息化實施成功會有保證,企業要建設好信息化,并充分發揮信息化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重視企業信息化制度的建設。這個制度建設就是要根據企業的經營規模、經營業務的具體內容,制定符合實際的,結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對相關信息化隊伍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對信息化的建設、信息化的傳輸以及利用等專門制定相應制度,并確保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守制度。同時,在開展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關標準,比如說我們企業在統計銷售業績的時候,應規定以萬元為單位;在采購建設工程中所用到的鋼材時應以噸為單位等。這些標準應該與國家統計部門、相關行業及同企業的統計標準盡量保持一致,這樣能夠達到信息化數據的快速識別,有利于相關從業人員開發和使用計算機軟件技術。

3、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

企業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的依賴性很高,然而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日新月異,作為企業的信息化來說,我們不能盲目求新、求高。應盡量應用現有成熟技術來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為,只有使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才能夠有效規避企業風險,還能夠達到見效快,維護更新有保障。許多技術國產化水平已很高,適合國情,價格又相對便宜,效果更好。

4、信息化建設應從企業實際出發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具體的企業行為,是企業自身發展的一個階段,與企業情況千差萬別,信息化內容和模式也多種多樣。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從承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確定要干什么,先干什么,什么時候干,哪些人去干,怎樣去干等。不是技術越先進越好,也不是投資越多越好,關鍵看它是否解決了企業的實際問題。對于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專業化信息技術人才的缺乏是現實問題。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設計、開發、實施,對信息資源尤其是外部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不可能完全依賴自己。尋求外部支持不僅必要,而且往往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篇8

1企業信息化建設概述

信息技術正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我國各個產業都開始對信息技術進行運用,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管理質量與管理效率,加入了這一行列。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目的提高管理質量、提升管理效率、促進科學管理。很多企業開始建設公司網,通過網絡對自身事務進行管理,改善原有的工作方式,促進信息時代管理體制的形成,同時對眾多企業資源進行整合,提升企業在這個時代的競爭力,讓企業獲得更高的發展空間。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其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信息化建設在我國企業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行為,幾乎每一個企業都在對信息系統以及網絡設施進行建設,公司網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的標配。部分企業領導對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十分重視,在其中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設的質量,某些企業已經針對信息化建設制定了長遠的計劃,這些計劃將在2~3年之內完成。安全管理問題在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中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這一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具有較大的差距,而且自身技術手段不夠先進,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各個企業應該重視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安全管理問題,從整體上提升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質量。

2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網絡安全管理人員

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進行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因此,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素質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正在進行之中,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培養也處于初始階段,他們的工作能力與素質還達不到各個企業的要求。相比于對網絡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與引進,我國企業更熱衷于對各類殺毒軟件、安全軟件進行購買,沒有對培養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產生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將招聘網絡安全管理人員列入到自身的工作計劃之中,這就導致了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缺乏,即使有也不具備相關的能力與素質,在出現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很難將其進行解決,給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增加眾多風險。

2.2企業員工安全管理參與度較低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為了讓在企業中工作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夠使用安全、高速的公司網絡,讓企業員工了解到網絡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平時使用網絡時增加自身安全意識,但是很多企業沒有對自己的員工進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企業員工不了解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以及其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更不知道如何進行安全管理來消除這些安全隱患,在網絡安全管理方面參與程度較低,不了解與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自身網絡出現問題時無法及時進行處理,對自身管理、工作成較大的影響。

2.3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安全保障,可以保證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做出反應。但是目前,我國各個企業的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缺陷,很多關鍵性內容在體制中沒有進行規定,這樣的結果就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面臨安全隱患的威脅。內部管理較為松散是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直接體現,正因如此,很多與安全管理相關的指令不能被全面地了解、認真地執行。安全監督機制是安全管理制度最為致命的缺陷,缺乏有效的安全監督,導致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眾多行為無人監督、無人管理,相關人員在這一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操作失誤,由此而導致安全問題,部分人員甚至會進行違規操作,但是由于無人進行監督管理,一旦出現問題,企業無法找到直接責任人對其責任進行追究,并解決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3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安全管理的對策

3.1培養專業安全管理人員

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安全管理,需要有人參與其中才能夠正常進行,因此,專業安全管理人員對企業信息化建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各個企業應該對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企業應該注重對專業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培養,提升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專業素質,讓他們能夠符合時展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為企業解決眾多安全管理問題。同時,企業可以外聘專業管理人員,讓他們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在進行工作的同時要求原有的安全管理人員學習他人的工作方式與工作方法,以此對自身的技術水平進行提升。企業應該針對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制定獎懲制度,以此來提升安全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改變他們對自身工作的態度,讓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2向員工普及信息安全管理知識

企業應該在內部進行與信息化建設以及安全管理知識相關的講座,讓每一名員工對自己正在使用的公司網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曉其中的建設過程以及在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安全管理問題,認識到公司網絡信息安全對自身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識。每一名企業員工都應該積極參與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安全管理之中,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出自己作為企業主體的作用,在企業進行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企業應該培養全體員工處理安全問題的技能,讓每名員工都具備在網絡上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促進員工信息化建設的進行。

3.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個企業需要了解安全管理制度對自身信息化建設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知曉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時對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進行彌補,避免因此而遭受重大損失。在安全管理制度中需要加入監督管理、風險分析等方面的內容,讓安全管理制度可以進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工作,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制定預警方案;對安全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避免失誤操作以及違規操作的出現。減少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讓每一個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能夠使用良好的企業網絡,讓企業自身的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得到保證。

作者:李雯 單位: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術

1、企業信息化的概況

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它一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與智能化工具相適應的生產力,稱為信息化生產力。智能化生產工具與過去生產力中的生產工具不一樣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龐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這種網絡性生產工具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將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企業信息化實質上是將企業的生產過程、物料移動、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互等業務過程數字化,通過各種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們洞悉、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以使企業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信息化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手段, 是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迫切需要。 當今世界的競爭, 說穿了就是跨國公司的競爭,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 企業將直接面對跨國公司,管理落后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和跨國公司同樣質量的產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會使我們在競爭中處于被動。 因此, 信息化建設是帶動各項工作創新和升級的突破口, 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 是實現企業變革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信息化是企業管理概念、 管理過程、 管理模式的變革,是企業從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必由之路,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在競爭條件情況下,企業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已成為企業能否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企業管理落后是影響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標志是業務流程不規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統。

在全球化市場上, 競爭的不僅是產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營銷渠道、 服務質量、 市場準入等, 面對用信息技術武裝到“牙齒”的跨國公司,能否在短時間縮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條有效途徑。 信息技術與企業管理的融合, 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競爭的 “入場卷”, 因此,企業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信息化要通過科學決策,規范業務流程,優化員工行為,實現結構、知識和決策優化的有機結合, 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提高勞動生產率, 把人、 財、 物等資源結合起來, 產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同時,會出現某種 “數字化辦公 ”狀態, 體現新型企業文化。 毫無疑問,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現已成為重要資源, 其開發與利用已成為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

3、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法

1)加強企業信息化的宣傳,提高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

要讓企業領導層和員工充分認識到: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對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思維方式進行創新和變革;通過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使企業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管理現代化,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術進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網絡經濟、信息社會的到來,企業要想在世界范圍的競爭中取勝,必須實現信息化。

2)統籌規劃制定正確的企業信息化戰略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礎結構、數據標準化以及網絡的連接、使用、維護等多方面的建設。因此,必須堅持“謹慎規劃,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然后集成”的原則,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分清輕重主次,有計劃、有步驟,分秩序地規范建設,以避免盲目性。

3)強調企業領導者的參與

由于領導者擁有實現企業目標的人、財、物等方面的控制權,能夠決定投資、組織結構調整、人員配備、確定企業信息化的建設水平等。因此,只有領導者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積極倡導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才有可能實施和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說,企業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支持與參與是企業信息化起步與成功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

4)加強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加強培訓工作,提高統計人員素質,是做好統計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礎。人才是妨礙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的一大障礙。由于統計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對統計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到統計信息職能的發揮,因此應當改變觀念,不斷加大培訓力度,堅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提高培訓質量,減少統計人員頻繁變動,促進統計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5)建立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不斷連續改進的過程,有必要建立一個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來全面統籌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這個機構既是企業領導者的主要咨詢機構,又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最高決策機構,其人員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如管理專家、規劃專家、系統分析員、運籌專家、計算機專家等。在項目決策時,由該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調研、論證,細心聽取和尊重專家、建設人員、業務人員等各方面的意見,增加決策的透明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爭取開發一個,應用一個,成功一個。

篇10

關鍵詞制造企業;技術創新;信息保障體系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basic fram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was stated.then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was analyzed.furthermore,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 proposed,so as to optimi-ze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prote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senent,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manufacturer enterprise;technical innovation;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制造企業能否更快地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制造業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制造企業最終能否改變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弱勢地位。隨著信息全球化進程的發展,無論是對于技術創新,還是市場占有率,信息對于我國制造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的構建已經成為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1]。構建信息保障體系逐漸成為我國制造業實現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據調查顯示,近幾年我國制造業信息保障體系的構建雖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仍存在部分問題,阻礙著我國制造業全球化的進程,因此信息保障體系的構建對制造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的基本構架

制造業信息保障體系的構建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起著巨大作用,現如今,信息已成為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需要信息服務作為前提保障,充分的企業競爭信息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企業信息價值鏈的形成能更好的為企業基礎創新服務[2]。

1.1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的硬件基礎

制造業信息保障體系是指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對與制造業相關的環境、政策及市場需求等信息進行檢索、收集、整理、分類、建檔,從而建立的為本企業服務的保障體系。現階段網絡是信息獲取的最主要方式,以網絡為基礎的硬件設施為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1.2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的文化氛圍

1.2.1塑造信息文化。制造企業信息文化是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制造企業信息文化對制造企業具有積極的導向、凝聚、激勵、約束和輻射功能。制造企業信息文化建設的滯后會嚴重影響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制約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加強制造企業信息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制造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1.2.2培養信息人才。在員工層面,制造企業必須加大現有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力度,提高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的比例,加強制造企業的信息知識教育;在勞資層面,應制定合理的工資分配制度,在實施透明化的同時保證嚴格執行,提高員工在制造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積極性;在領導層面,應重視制造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和制造企業信息文化建設,設立制造企業首席信息官,負責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及其配套建設。在制造企業信息保障體系中增大信息部分投資以及構建信息檢索體制也是其關鍵因素。

2我國制造業信息保障體系構建的現狀

我國制造業起步較晚,主要依靠豐富的資源進行生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制造業信息保障體系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2.1制造企業信息意識逐漸增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制造企業也處在不斷發展之中,已形成相當大的生產規模,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約為美國的1/4、日本的1/2,接近德國。在面臨全球化競爭壓力時,我國制造企業多數開始認真思索出路,逐漸意識到信息在技術創新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并逐步引進信息搜索人才,進行專業信息檢索,以保證企業技術創新。據調查顯示,80%的制造企業認為開展電子商務有助于產品宣傳,7%的企業認為可以提高企業知名度。

2.2制造企業逐步建立信息保障體系

隨著信息保障在制造企業技術創新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實現企業信息化及全球化,我國制造企業開始著手建立信息保障體系[3]。據世資訊于2008年4月對全國25個省市的百余家大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大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較高,92.5%建設了企業內部網,76.3%建設了財務管理軟件,73.8%建設了企業外部網站,36.5%建設了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28.8%建設了客服中心系統。對于中小型制造企業,則因其規模小、資金不足、研發力量弱,主要通過建立聯合信息保障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來進行技術創新。據調查表明,現今多數制造企業已通過創建本公司的網站實現自身信息程度增值,并提高對外宣傳力度。

3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信息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3.1制造企業信息意識淡薄,存在信息障礙

據統計,目前國內大約有250萬家制造企業,其中有97%為中小型企業,他們對信息化的介入程度不高,信息意識淡薄,實施信息化的比例還不足10%,并且大多數量以獨立的形式部署和實施。我國現有的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主要依靠內部力量進行技術創新,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企業存在著明顯的信息障礙,即無法獲取相關信息,缺乏對新技術趨向的機會意識和把握。我國制造企業缺乏信息文化氛圍,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夠明確或僅有制度而沒有執行,更沒有在物質、制度、精神層次上形成本企業固有的信息文化氛圍。

3.2制造企業信息化投入少,信息基礎設施利用率低

盡管我國制造企業在信息保障體系構建方面已有所提高,但據對國家重點制造企業的調查顯示,一方面,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投資僅占企業總資產的0.3%,與發達國家大企業信息化投入占總資產8%的水平相比差距甚遠,而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更低。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配置了電腦,但約75%的企業電腦應用還停留在文字處理、財務和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處理方面,企業內部internet建設相對較薄弱,信息基礎設施利用率較低。

3.3制造企業信息人才缺乏,基礎管理工作薄弱

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既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資源短缺,信息化基礎管理工作薄弱,制約了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多數企業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無法對企業信息化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影響了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造成企業管理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一致性和適時性得不到保證,一些重要數據也未能實現自動采集和生成,企業管理基礎薄弱。

3.4制造企業技術創新信息分散,信息傳播體制不完善

制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然而,現今我國制造企業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大大影響了管理決策的科學性。隨著行業協作的加深,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漸增多、合作方式和伙伴類型日益復雜,這類問題顯得更為明顯,時刻束縛著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而企業的規模擴張和多元化經營也令客戶數量倍增,客戶類型多樣,信息分散導致企業失去做決策的最佳時機。

4制造業技術創新信息保障體制發展策略

4.1塑造信息文化,強化制造企業信息意識

制造企業信息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企業信息文化建設的滯后會嚴重影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制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因此,應加強企業信息文化的建設。建設企業信息文化,從物質層次上說,應提高企業信息系統軟硬件建設的水平,制造企業應配置裝備計算機、電話、傳真機、網絡、多媒體等基本現代化設備,充分開發信息資源,發揮信息的效用,實現信息的價值,并重視現代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就制度層次而言,企業應設立企業信息文化領導小組和企業信息化工組辦公室,具體負責本企業的信息工作,并由此建立信息匯報制度、電子文件管理辦法,內外協商,交流控制,企業員工信息化培訓等標準化管理措施,強化制造企業信息意識。

4.2制定政策保障,加大信息設施投資力度

首先國家應制定有利于企業融資的金融政策,盡快制訂相應的法規政策,修改已有法規中與信息時代不適應的部分,盡快同國際法規接軌[4]。同時適當削減計算機軟硬件關稅,以減少企業購置費用,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為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制造企業自身也應在信息體系構建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及資金,爭取實現外部融資,資源共享,保障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4.3培養信息人才,促進企業信息化

要實現制造企業技術創新信息保障體系的構建,制造企業必須加強對現有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強制造企業的信息知識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具備較強的信息檢索能力,樹立信息觀念,養成良好的信息意識,形成與企業信息化相適應的新的精神觀念,增強實踐企業信息文化的自覺性,使企業信息系統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企業信息價值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有機和諧統一[5]。同時制造企業應更重視信息化發展和信息文化建設,設立制造企業首席信息官,主要負責制造企業信息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及其配套建設。

4.4構建信息檢索體系,完善信息傳播機制

根據企業技術創新信息需求的特點和要求,制造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我國制造企業現有的信息體系不足以保障信息的及時供給,這就要求加快制造企業信息體系的重構,構建適合企業發展的信息檢索體系,完善企業發展的信息傳播機制[6]。要滿足企業自主創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企業自身要積極創造條件,提高企業獲取信息的能力,尋求自主創新信息需求的自我滿足。大型企業可通過建立內部信息機構來提高信息能力,逐步完善制造企業信息傳播機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其規模小、研發力量弱,企業間可以建立聯合信息保障系統,通過信息的共享達到預期目的,或經由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獲得最新的、適用的科研成果,或進入專業數據庫進行檢索,與其他圖書情報機構合作,共建企業信息系統。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級政府及信息機構加強針對企業的信息服務,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5參考文獻

[1] 吉家凡,張紅霞,張建媛,等.企業自主創新信息保障體系研究[j].情報雜志,2008,28(7):135-137.

[2] 趙文鵬.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與信息化[j].中國設備工程,2004(5):14-16.

[3] 李玲,王淼.以信息化為支撐促進制造企業轉型與創新[j].科技成果縱橫,2007(4):33-35.

[4] 常永華.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需求及支持系統研究[j].情報方法,2004,2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