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大學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9:2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大學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律大學畢業論文

篇1

10月16日10:30,安徽大學法學院三樓,全省法學本科自考論文答辯現場。

一個又一個的考生跟考官揮手告別,這場從早晨8時就開始的自考論文答辯,已經接近尾聲了。可一個特殊男子的到來,讓少數滯留現場的考生開始嗡嗡地交頭接耳。

“孟警官,孟警官!幫我傳個話,告訴朱輝(化名)莫緊張。”首次見到自己的學生,論文指導老師何俊心里卻有些酸楚。畢竟,朱輝是他見過的、第一個從監獄走出的考生。

坐在答辯桌前的這個中年男子,15日上午就從安徽宿州監獄出發了。

當天18時抵肥后,押載他的監獄警察先把他安置在了蜀山監獄,備戰第二天的全省自學論文答辯。用宿州監獄教育科警官孟曉亞的話說,朱輝是他們宿州監獄培養出來的大學生。

服刑第二年他說:我要自學法律

緊張難免總是有一點的。

畢竟,從2004年——服刑的第二年開始,朱輝就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

一連七年,每年兩次的統考,多次的自測模擬考……繁復的考試,讓38歲的他跟同一天走進考場的320多名考生一樣,心里多少還是有點緊張。

朱輝更明白,作為一個在高墻里服刑了七年的重刑犯,他是一個“非典型考生”。

2003年,因年輕氣盛,他在馬鞍山市因故意傷害罪被逮捕,不久就被判了無期,服刑于宿州監獄。

在高墻內服刑的第二年,監獄領導得知他是大專學歷后,主動找他談話,表示只要他繼續學下去,監獄會盡全力幫助他。

領導和教導員的鼓勵讓朱輝看到了新生。已32歲的他頂住了一些獄友的冷眼,決定報考法學自考專本連讀。

“7年啊,等你學出來都四十好幾的人了,有意義嗎?”

“正是因為我不懂法,人生才差點變得沒意義,我要讓后半輩子充實起來!”朱輝用決心堵住了旁人的閑話。

憑著堅持和對法律的敬仰,2006年12月,朱輝順利拿到了專科階段法學證書,他的腳步并未停下,2007年,他又報考了本科階段法學自考課程。

七年彈指一揮間,已減刑三次的朱輝想起苦學的時光,微鎖的眉頭松開了,“跟其他考生一樣,我們都會考好的。”

對他而言七年的等待就為了這一天

朱輝的論文答辯題目是《論偵查詢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何俊介紹,朱輝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主要是他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刻的實踐認識。而他答辯的過程,也的確沒讓何俊失望。

10:40,經過3分鐘的簡要闡述后,三位考官針對論文內容,依次向朱輝提了三個問題,“請你先思考一下,十分鐘后再回答。”

十分鐘里,朱輝有時在本子上記著什么,有時又翻著論文查資料,一行行輕聲默念著。

“在偵查過程中,律師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有:第一:旁聽審問權利,第二:……”朱輝有條不紊的回答,讓考官頻頻點頭。

“他的論文有深度,回答也很認真,能結合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經歷來答題。”主考官——安大法學院副院長陳潔淼如此評價。

10:50,只用了10分鐘,朱輝準確回答出考官提出的三個問題。

考場外面 教導員比他還緊張

答辯后,朱輝長舒一口氣。他笑瞇了眼。接下來,考官組將在下午集體合議他的答辯成績。

在朱輝的身后,幾名宿州監獄教育科的警察,已經朝他走來:孟曉亞上前給朱輝遞了杯水,另一位輔導員伸手接過朱輝的論文和筆袋,扶他進場的那位監獄警察則微笑著跟他說著什么……

“朱輝是我們宿州監獄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我們覺得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孟曉亞說,每年這個時候,每個答辯現場,都是這樣的一幅場景——考生心里揣著緊張,導師心里揣著緊張,他們做“家長”的,心里同樣揣著緊張,可給對方的,卻只有笑臉,只有輕松。“在這一點上,朱輝跟今天答辯的300多名考生一樣,經歷了一場典型的答辯。”尤仁祥 蔡麗麗

本報記者 吳洋 文/攝

記者對話朱輝

為背單詞徹夜不睡

記者:自考這么多專業中,為何選擇法學專業?

朱輝:7年前我犯罪就是因為我是個法盲,我想我下半輩子不能再這么糊涂下去了,我選了法學,想知法,懂法。

記者:遇到最難考的一門功課是什么?

朱輝:英語,這門課我考了三次才過。30多歲的人學英語,記憶已經不像往常一樣好使了,為了背高中和大學的單詞,我有時背一個通宵。

記者:條件有限,你如何備考?

朱輝:監獄教育科的領導幫我從網上查資料,幫我借書。家人也很支持我,給我寄書。

篇2

(一)“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法律職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屬于“精英職業”。因此,需要高等院校法學院系培養出高素質的精英式法律人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和培養過程中,重智商、輕德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與素質培養的現象始終沒有得到改變。高等院校中法學院系淪為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培訓班”,絕大多數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將本科生的司法考試通過率作為判斷高校法學專業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追求司法考試通過率的當代,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被普遍忽視。事實上,法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全面提高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法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才會提升。“法律文化節”作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展示學生才華的重要校園文化活動,對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法律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法科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可以培養法科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使他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努力成為具有過硬法律知識和技能背景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法律人才。

(二)“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形成職業價值觀

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法學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就應當形成和確立的。因此,引導法學專業學生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職業價值觀,就成為高校法學院系就業指導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作為就業指導重要載體的“法律文化節”活動,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從文化價值的導向來看,“法律文化節”是指通過舉辦一些帶有法律職業因素的節目和活動使高校法學院系的法科學生無形中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動方式、價值取向等各方面對自己將來從事法律職業產生一種認同,進而實現對法科學生的精神、心靈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構建良好的法律職業文化氛圍,對法科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就能理智地確立自己的職業價值觀。

(三)“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增強就業信心

法學專業本科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充足的就業信心則是法科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前提。作為就業指導的重要載體,“法律文化節”可以在增強學生就業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形象生動、直觀易懂等特點,能活化就業指導的內容,使就業指導的形式更加生動活潑,就業指導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為人們所接受,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通過“法律文化節”這一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讓法科學生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前就能提前體驗法律職業,讓學生感受到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魅力,從而使他們盡早做好從事法律職業的準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律文化節”讓法科學生對未來的法律職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激發了他們為這一職業奮斗的熱情,從而增強了他們從事法律職業的信心。

二“、法律文化節”的內容構建

本文認為“法律文化節”的內容構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模擬法庭審判賽

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可以讓法科學生在未進入社會從事法律職業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維來解決社會問題,使法科學生能深刻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所在。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法科學生可以較為清楚地認識到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職業的職業性質。具體而言,高校法學院系的模擬法庭審判賽可以選擇程序較為完善的刑事案件進行模擬審判。模擬法庭審判賽可以是某個法學院中幾個班級之間的模擬法庭審判比賽,也可以是多個法學院法科學生之間的模擬法庭審判比賽。

(二)法科學生演講賽

卓越的法科學生應當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講比賽是培養法科學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徑。“法律文化節”的內容中,應當包含法科學生的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比賽,可以培養和鍛煉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演講能力的法科學生,通過演講比賽,可以為法科學生畢業以后從事律師工作打下扎實基礎。法科學生演講賽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比賽形式,也可以是法學專業的學生與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學生之間的比賽。培養法科學生演講的才能,不僅應當鼓勵法科學生參加不同高校法學院系之間的演講比賽,而且應當鼓勵學生參與英語類演講比賽。因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節”演講比賽中可以設置法科學生的英語類演講比賽。

(三)法科學生辯論賽

2007年,麥可思研究院在《中國企事業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報告》中將“有效的口頭溝通”排在畢業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學生口才能力的培養關系到他們對未來的把握和職業發展。善辯是優秀律師必須具備的能力。自古以來,律師就有“訟師”名號。在現代社會,律師行業也有“鐵嘴銅牙”的職業形象。“法律文化節”中應當有辯論賽這一活動內容。一般而言,法科學生辯論賽應該以社會中的熱點法律問題為辯題。辯論賽可以采取法科學生對賽法科學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學生對賽非法科學生模式。為了促進地區高校之間法學院系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學高教園區內法學院系之間的法科學生辯論賽模式。

(四)法學論文寫作賽

篇3

關鍵詞:輔導員,創業,教育

 

課題來源:2010年常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重點立項課題(GJY1002006)

自從1999年1月,我國公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以來,已經有12年的歷程,創業教育在各個高校開展的如火如荼,創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創業教育的實施也向高校輔導員提出了新的任務。

一、創業教育在高校開展的必要性

(一)創業教育是緩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現實要求

自從1999年起全國高校擴招,大學生的人數猛增。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8%。而在江蘇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后期階段。而目前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據統計,2010屆有630萬畢業生,加上2009屆未就業的學生,今年就業人數總共有800萬人左右,而市場的整體情況依舊是供大于求,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隨著今后持續的擴招教育管理論文,畢業人數增多,就業壓力必將持續上升,畢業生也將失去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市場優勢。”另外,我國現行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已由計劃分配向在國家宏觀調控和政策指導下雙向選擇、競爭就業的方向轉變,大學畢業即失業已不屬意外。與此同時,普通高校之間競爭將更趨激烈,生源質量、就業形勢以及學校排名等必將面臨更大考驗。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轉變學生的擇業觀,將是解決普通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和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矛盾的重要舉措。

(二)創業教育是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內在要求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是關鍵。創業教育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實踐的能動的主體畢業論文格式。“創業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和實干精神,使學生掌握創業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隨機應變地進行創業活動。”1同濟大學前校長萬鋼曾指出:大學的根本任務乃是培養人才,大學應不斷開辟新途徑,形成大學與社會無阻隔、無間斷的溝通機制,通過社會反饋不斷修正培養目標,讓學生體驗和適應社會需求,鍛煉他們創造、創新、創業的能力。因此,創業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與參與原則,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從而體現了的“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符合“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2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任務。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的同時,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論文,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都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國家在十二·五教育規劃中,也再次提到加強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創新的重要源頭之一,不僅傳承、傳播科技文化知識,而且創造新技術、新文化、新知識。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不同行業的創業者己經是高等教育現實的任務,這不僅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挑戰的需要。

二、輔導員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作用

輔導員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決定的,教育部24號令和中發[2004]16號文件中規定: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可以說,輔導員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能否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關鍵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校輔導員是創業政策等信息的宣傳者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我國政府每年制定并出臺的一系列關于創業的支持、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最終是通過輔導員傳達給高校學生,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對創業者的需求變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輔導員幫助大學生們及時地了解和遵循。輔導員在促進高校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和社會形勢,把握國家政策,感受黨和政府及全社會對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關注和支持,引導學生就業創業,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素質,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輔導員是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的參謀者

大學生一進入大學,學校就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業生涯規劃指導講座,注重對學生創業夢想的啟發,制定創業規劃,明確學業生涯每一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和實現所有目標的具體措施。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例,輔導員按不同年級,實行全程化、有針對性、分層次指導。比如,大一不僅通過舉辦創新趣味大賽、金點子大賽等內容的創業教育,使新生剛踏進大學校門,就明白什么樣的學生能畢業,什么樣的學生不能畢業,以便扎扎實實學習,明明白白奮斗;而且在觀摩各種大型的招聘會體驗中教育管理論文,預先尋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開展車工、鉗工、數控大賽等以“專業”為主要內容的創業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自覺地按照市場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大三通過組織模擬應聘和CAD、UG、PLC等學習培訓以“準就業”為主要內容的創業教育,讓他們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社會職業狀況、人才市場動態、國家勞動就業政策等。大四進行“扶上馬,送一程”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等形式的“準創業”為主要內容的創業教育,讓學生在“準創業”的實踐中,體驗創業的,磨煉創業的意志。

(三)輔導員是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指導者

學生在參加或者組織各種類型的創業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建立機構、健全制度、指導隊伍、方案設計、團隊組建以及人員培訓等事前計劃中;在檢查督促、信息反饋、宣傳報導等事中控制中;在總結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設等事后反饋中都離不開輔導員的身影,甚至實踐團隊的領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輔導員擔任畢業論文格式。比如,自從2002年3月筆者所在學院成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以來,有20多件作品在省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其中國家級二等獎4項,江蘇省一等獎4項,2009年一項作品入圍第十一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競賽并獲三等獎,這些榮譽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輔導員熱心指導分不開的。

三、加強輔導員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徑

(一)輔導員自身學習是內因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輔導員要有效地發揮在創業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輔導員應積極學習了解、熟悉并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了解與創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及現行政策等創業教育課教師應該具有較為綜合、淵博的知識、扎實的理論基礎,厚重的學術造旨;其次,發揮輔導員在創業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即所謂的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作用。應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師中樹立培養學生創業理念的意識,模擬創業活動,進行創業教育體驗活動;最后,應幫助樹立學生端正的創業觀,理性地看待創業,提高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堅持從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培養他們具備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素質,能夠使他們的業務素質、創業素質與全面素質和諧統一起來。這樣,才能駕御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創業。

(二)校院領導重視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發揮輔導員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論文,跟學校、學院領導重視是分不開的。“領導就是環境,要設法給別人創造一種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環境。”3一方面,創建校園創業文化,校園創業文化是指全體師生敢于開創事業的思想意識,是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強化學生就業指導,著力實施大學生畢業創業計劃,力爭到2015年建成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學校可采取學生自主結合、師生結合、與科研和生產服務相結合以及對師生的創業行為予以資金支持和啟動資助等方式,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踐性、操作性強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定期組織輔導員去實習,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把輔導員交流到各企業參加一段實際工作或者參加全國舉辦的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拓寬他們的視野,獲取創業教育、教學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設創業實踐基地,為創業教育提供一個平臺,這是大學生創業不可缺少的物質載體。筆者所在的學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優勢,保持與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業合作關系,與企業共建產學研基地100多個。同時積極開設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等形式的創業教育類課程,把創新創業教育列入大學教學計劃,開展相關培訓,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科學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1]蔡克勇.加強創業教育———21世紀的一個重要課題[J ]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

[3]任彥申著:《后知后覺》[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頁.

篇4

論文摘要:公共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對培養符合當前社會管理需要的合格人才至關重要,應從更新教學思維方式入手,合理設置教學模塊,創新評價體系,完善基礎性保障措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進,完善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越來越重要,對應用型的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也在明顯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及教學安排上,對培養應用型技能的實踐性教學重視不夠,存在實踐教學理念滯后,實踐教學設置不合理,實驗室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缺乏力度,忽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問題,難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實踐教學,是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按照教學計劃的統一安排,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以提高實踐能力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包括專項技能訓練,辦公系統軟件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社會調查、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密不可分,是一體性的教學,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環節,在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須從實踐教學理念、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評價、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等方面認真加以研究,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

一、更新教學思維方式,確立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理念體系

1.應用型本科教育應以“能力”為中心,側重操作技能訓練。目前我國的本科院校屬于傳統型即研究型的類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學為上”,側重學術研究,無論是學校對教師的考核,還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均以發表一定數量的學校文章為標準,這使得教師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應用型本科即教學型的教育理念應為“學術并舉,崇術為上”,就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較大的提高,是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主要目的,以“能力為中心”,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有針對性地設計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努力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較高,適用面較寬,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國的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時數比例已達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案,而我國不少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時數僅占總學時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體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學科知識、學科結構強化為教學的核心內容,而應把實踐能力的提高作為主要目標。公共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有必要從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內在的因果關系等轉向實踐興趣,使教學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與整個社會,把教師和學生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體,把理論教學充分帶入到學生的實踐能力中。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培養從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為基層組織培養實用型人才,進入企業、鄉鎮、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工作。因此,在課程的開發上,不能幾十年一貫制,應根據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應根據基層組織工作的特點,開發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課程,并進行有效的訓練,使學生畢業后,就能滿足工作條件的要求,縮短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時間。

3.實踐教學應具有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而不是理論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應用型人才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而能力培養的興趣點不是首先來自于理論教學,而是豐富的社會實踐以及對實踐技能的要求。現在許多學校采取“先理論,后實踐”的順序,先確定理論教學,再安排實踐教學,這實際上是對理論內容進行驗證,這是一種教學理論和方法上的誤區,沒有把實踐教學放在應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論落后于實踐,理論不能指導實踐,不是實踐中出理論,而是先入為主,用理論框定實踐。有的學校雖然對實踐教學做了相關的規定,但隨意性很大,有利于培養應用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和實習、訓練等實踐教學偏少,對老師也沒有任何約束力,缺乏嚴格的管理體制與考核標準,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4.老師不是“教書匠”,而是精通實際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學校中從事公共管理專業的老師,多年在學校工作,有的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積累了較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但缺乏實踐操作技能。一些學校在聘用新教師時,想側重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閱歷,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條件約束,還是過分強調了學歷、職稱條件,無形中弱化了對實際工作經歷和社會工作經驗的要求。一些學校也從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及企業中聘請了一些兼職教師,但因受制的條件多,操作困難和經費制約,數量少,時間也難以保證,使得兼職教師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滿足不了實踐教學的要求。

二、重組教學模塊,構建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

根據公共管理專業的特點,在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方面,可以設計以下6個模塊。

1.基礎訓練模塊。公共管理專業具有跨學科、綜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應包括:以管理學、經濟學為主的基礎類課程模塊,以公共行政、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學為主的專業類課程模塊,以公共政策分析技術、政府部門會計技術等為主的技術類課程模塊,以應用寫作、英語、計算機操作等為主的能力類課程模塊等。應結合各自實踐教學目標的特點,提出可行的課程實踐教學要求,完善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案。

2.實驗教學模塊。根據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改變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按照實際操作能力的要求,實施實踐模塊教學。加快實驗室建設,實驗室包括: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電子政務系統、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系統、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統、社會保險管理實訓平臺、公務員考試模擬系統等。目前,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興辦的時間較短和經費等原因,實驗室的建設十分不完備,需要大力加強。

3.實習(實訓)模塊。主要是學生在校內外教師的指導下,在實習場所進行模擬或實際的工作。公共管理專業的實習模塊主要包括校外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實踐以及校內的集中實訓環節等。校內的集中實訓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的學校在正常教學周內安排出兩周的時間,確定一些專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集中性的訓練,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畢業論文模塊。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在完成學校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各門課程學習任務后,綜合運用本專業知識、技能和技術,做出解決實際問題的畢業論文(包括畢業論文和一些學年論文、調查報告等)。現在對學生寫畢業論文的不同意見較多,認為抄襲的現象多,學生對寫作論文不重視等。這要求學校和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嚴格的把關。公共管理類學生的一個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種文字材料的寫作能力,這要求在實踐環節中不斷強化學生的這種技能。教師要在平時多進行訓練,批改,及時指出問題,幫助學生寫作,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寫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寫作中,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結構,這對學生參加工作后,在處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課堂模塊。第二課堂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組織為主開展的在課堂之外的一些活動,如政務活動程序模擬賽、時事熱點事件辯論賽、即興演講賽、公文寫作賽、辦公軟件操作賽等,使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受到較全面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鍛煉,也是學生展現自我、發揮創意的平臺。

6.社會考證模塊。很多學校已開始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納入本科教育,推行“雙證書”模式,使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和高等教育結合在一起,學生畢業后可以拿到本科的畢業證,又取得了“上崗證”。推行“雙證書”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體系的建立,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考取的社會證書有:社會工作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秘書證等。鼓勵學生參加跨學科的證書考取,如會計類、國際貿易類、工商管理類、法律類等。“雙證書”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實踐,要涉及課程設置、教材研發、實驗室建設、實訓基地的等各方面,難度較大,但又是一個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應把“雙證書”教育作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三、創新考評方式,規范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

理論課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過試卷等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實踐課的考核評價應該與理論課的考核評價有明顯的區別,要通過現場考核,提交現場報告、課程設計、實踐報告等來檢查,考核的是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評價體系時,應該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

1.在評價的內容方面,應盡可能多考核多種相關能力要素,包括對理論的綜合運用,技能的熟練程度、協作和創新能力、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等。

2.在評價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時成績、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側重考核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貢獻以及創新能力等。

3.在評價的結果方面,學生撰寫的論文公開發表,或參與教師的教學科研課題,參加各類競賽的成績,考取資格證書的成績,都可以作為考核的一個方面。

4.在評價的主體方面,除了學校和專業教師外,還要側重聽取實踐單位的意見,校外指導教師的意見以及同項目組同學的評價。

5.在評價教師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備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學生的實踐成果。健全教師在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實施、實踐教學總結等方面的具體考核標準。對學生實踐成果較多,成績較為突出的教師予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學校監管部門應該及時掌握教師實踐教學的情況,對于不負責任的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對問題較多的教師,予以調整工作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

1.改革教學管理,建立實踐教學制度。在現有的教學管理體系下,多數學校是一種“虛擬的學分制”,學生必須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上課,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應逐步實行“彈性學習制”和“完全學分制”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承認學生取得學分途徑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當前,應結合實際情況,健全實踐教學工作的各項規章規范,以確保實踐教學順利開展。主要規范擔任實踐教學工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分工;實驗室、實訓室、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實施細則;實踐教學評價及獎懲方面的若干規定等。

2.開放校內實驗室,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公共管理專業教學實驗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虛擬環境,應用廣泛的信息資源進行公共管理教學的綜合性場所。對實驗室的現有條件進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實驗的時間,加大開放的力度,同時,加大經費投入的力度,力爭盡快建立資源豐富、門類齊全的實驗室系統。目前學生實習多是以自己聯系為主的分散性實習,穩定性差,實習內容與教學內容相脫節,不利于老師的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考核難度大。因此應加強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發揮學校與社會的人脈資源優勢,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研究機構等組織,建立較穩定的基地,雙贏互惠、共同發展,切實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實習場所。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韓國的應用型大學在聘請教師時,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德國頒布的實訓教師資格條例,詳細規定了師資的教育資格、知識證明和職業證書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學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師資格。因此,我們也應加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對校內教師,鼓勵他們經過實踐學習,考取相應的技術證書;要為教師創造社會調查和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定期選派教師到公共管理部門掛職鍛煉,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及操作規程。可以邀請公共管理部門的人才或聘請一批學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業務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員進入課堂和實踐教學環節,利用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使師資力量不斷得到充實、優化和加強。

4.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踐教學開展。學校應設立發展基金或實踐教學基金,加強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花大力氣培養和引進實踐教師,增加社會調查經費、增加師生的教育實習經費,支持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促進實踐教學改革,使實踐教學的質量上一個新的臺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應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或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出發,進行較多的實踐教學研究,并在實施中不斷加以總結,促進公共管理類專業教育逐步實現由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由重視理論的系統性向倡導應用的綜合性轉變,著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適應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邵麗平.我國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質培養[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鑒國外經驗 強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7,(8):54-55.

[3]朱正偉,劉東燕.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7,(1):46-48.

篇5

2012。4。21。《新聞晨報》A6版“廣告”整版是“數學速成”。現今,這類軟廣告非常普遍,有:鋼琴速成、駕駛速成、書法速成、作文速成、漢語速成、英語速成、計算機速成、英語口語速成、藝考速成、司法考速成、論文技法速成、成人教育速成、學歷(大專本科)速成、農村素質教育速成、國家公務員考試速成……凡是有應試教育的地方,都會有速成教育。這大概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速成教育究竟效果如何?爭論非常激烈。

人的一生有四個法定年齡:7周歲入學;16周歲領身份證,表示“成年”;結婚最低年齡;退休年齡。后兩者有性別差異。

自妊娠最后3個月至出生后1。5-2歲是腦發育的最快時期,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6歲左右,大腦半球的一切神經傳導通路幾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準確地由感官沿著神經通路傳到大腦皮質高級中樞;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發育在4周歲左右最重要,7-8歲兒童大腦半球繼續發育,接近成人的腦重,神經細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現許多新的神經通路。所以,2-6歲是一個人智力發育的最重要時期,也是良好習慣的最佳養成時期。從這一點講,托兒所、幼兒園不能僅僅作為雙職工減輕家務負擔的場所,而應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階段。從民族長遠和國家整體而言,把學前教育列入“義務教育”意義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這是國際通則。但是,16周歲獨立進入社會還是過早。結婚最低年齡(男22女20)是因為身體、心理上都趨于成熟,對自己所做的事能負起責任。當然,結婚最低年齡與某人實際結婚年齡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從國家、民族、社會整體考慮的。國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歲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漸進。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職校兩條線。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數青少年就業前的狀況。

速成教育中,絕大多數是“教育者”的觀摩作秀或者牟利行為,不可信。著名教育學者張文質認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也就是用“心”“做”的藝術。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花費許許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潛滋暗長。教育家劉鐵芳強調:教育是對人類發展史的“復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徑。要讓教育對象(不光是青少年)較為充分地經歷從懵懂、混沌到逐步開化、聰明起來的過程。

所謂“速成教育”,是造成現今基礎教育種種問題的最根本的癥結所在,或者說,幾乎所有的教育問題和弊病,都能在這里找到源頭。

不但速成教育有虛假作秀與牟利行為,就是基礎教育也有此癥結。例如:某地方黨報的領導干部擬任職務公示中,**47歲,17歲就大學畢業;**52歲,15歲就參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嗎?廣告上,“快樂超速學習法創始者何德耀”是13歲(1977年)考上中國科技大學。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錄取的少年,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那位17歲就大學畢業的**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那位15歲就參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當然,現今“學歷”可以速成(國內有,國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現今,什么文憑、證書都可以買到。速成教育是“學歷速成”還是“才能速成”,誰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畢業證書”有法律效果嗎?速成教育還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來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認,古今中外極少數智力超群的“神童”確實存在,駱賓王7歲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清波。”駱賓王一生文采橫溢。古時還有一個“神童”喪仲永,但是后天沒努力。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也出了許多人才,不能因為少年班極少數畢業生的“不幸”命運(“神童”寧鉑出家為僧、干政“自我封閉”、謝彥波“有心理問題”),而質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長”。但是,把特例與一般混同,就是詭辯。對一個沒有基礎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長”。當然,那些基于牟利行為的速成教育,連“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講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讀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張炘煬,13歲在北京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6歲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攻讀博士研究生,再次創造了奇跡。然而,張炘煬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采訪時顯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維。他幾次以輟學威脅他的父母為他在北京買房。由此引發了速成教育的一場爭議。其實,就一個特例去爭議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本身就不合理。一個16歲的青年學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維很正常,更何況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學術上,他的社會學思維肯定不如專業學術的邏輯思維。他的社會思維是周圍環境影響的結果,又缺乏家庭、社會在這方面的教育,顯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認為:學校應該給予他這方面的補充教育,不能苛求;也為了國家與學術的需要,在生活上應該給予他優惠照顧。

隨著信息時代到來,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越來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見影的成功。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使許多人變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樣,用事先準備好的佐料,見來要吃飯的人,每人來上一大碗,填飽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問題:一個班級中,學生參差不齊,教師既要學,又要兼顧個體。對于家長來說,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學業,不明事理的學生家長爭先恐后,對速成教育趨之若鶩,企圖借助種種速成,給孩子買上這些書,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規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認知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之間的聯系,然后在適當時候實施適當教育。教育的真正意義是給受教育者提個醒。例如:語文教育,在字、詞(包括成語等等)、句(包括語法)、修辭、邏輯的基礎上,教授作文知識;數學則是在數、運算符號的基礎上,教授各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企圖用“作文速成”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則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個作家是“速成”的?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決),題海戰術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無捷徑。數學教育中,每次擴大范圍:自然數整數(加上負整數)有理數(加上小數)實數(加上無理數)復數,學生都會受思維慣性影響,逾越困難。一旦逾越成功,思維發生飛躍,方法迎刃而解。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完成思維飛躍,不能歸入“速成”,而是改變低劣的教學方法。誰違背了這一教育規律,誰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我們的教育不是單純的智育,還有德育、體育。孩子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引導、強化、熟練、習慣的積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還與教師、家長本身的“以身作則”有關,與社會的道德風尚有關。現在許多孩子的理想是當老板,不愿當普通勞動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頭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學習有許多無法超越的規律。例如: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必須花大量精力記誦才能牢固掌握;各種能力必須依靠大量扎實的訓練才能提高。現代社會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橫代表廣博的相關知識面,下面一豎代表從事的專業有精深的知識;另外,知識與技術又有不同。一個醫學生懂得醫學知識,不等于實際操作能力。這些,都是無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國大陸第一所開設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校,畢業生進入(協和醫院)臨床實習一年,考試合格成為C級住院醫師。之所以稱為住院醫師,就是24小時在醫院。經過3年臨床實踐,考試合格成為B級住院醫師。再經過3年臨床實踐,考試合格成為A級住院醫師,才獲得5年后晉升主治醫師的資格。這樣嚴格訓練出來的醫師,加上醫院嚴厲的醫德監督,會是庸醫嗎?一個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要讀38門課程(基礎和臨床),這是能速成的嗎?臨床經驗的積累更不是能夠速成的。

同樣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人文素養也是無法速成的。沒有一定量的閱讀積累,沒有文學理論基礎,沒有對社會深入調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夠寫出高質量的文章。一個園藝師懂得:一棵花從種子到開花必然有一個漫長的培養過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靜等花開,千萬不能揠苗助長。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作祟的結果。功利導致狹隘,導致社會虛假之風。現在有許多所謂的“學校”,用廣告開路,借個例說事,只會收取高額學費,等到學生家長發現實質,為時晚也。經濟損失以外,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質量,對教育制度、師資質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平均素質較低。美國的教師,需要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才可以擔當,而我國有些地方的教師連初中也沒有畢業(黃光裕老家就如此)。一個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等都不懂的教師,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質量?現在學校中,學生為了老師而學習,學生為了家長而學習,書包沉重,學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

我孫女作了一首詩《墨趣》:“墨非‘黑土’能著書,趣豈‘走取’引人讀。從來知識‘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現在學校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中,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如何提高教育質量?

媒體上介紹美國的小學教育,與我國大相庭徑。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確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個沒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學,學生畢業論文題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們竟然交出20多頁的論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學生質量低下,源自于當時日本留學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內容非專業知識,而是普通知識;2。速成教育;3。僅是中等教育。當時,中國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國留學生的教育機構,紛紛開設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個月、六個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數月之內,甚至還有的竟在數日之內,對連日語都聽不懂的學生,通過翻譯將教學科目的大致內容講一下,就發給畢業證書。據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記載,當時留日學生的情況:“學習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學習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學輾轉無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專科學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學的僅占百分之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科學上,文憑不是主要依據,真正代表水平的是能力。可是,現今另一條“捷徑”是海歸。究竟是高內高等教育出了毛病,還是人力資源領導的思維出了毛病?

篇6

今天我們舉行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第二屆本科畢業生歡送晚會,也是幼兒師范學院分解成立后的首屆本科生畢業歡送晚會。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的出席。同時熱烈歡迎XX師范學校各位領導、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同臺獻藝。

最近,學校進行學科重組和機構改革,教育學院分解為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但是,因為干部調整還沒有到位,我們的部分活動是兩院分開進行,部分活動還在同一學院進行。按照昨天學位授予典禮的安排,今年的學生仍然以教育學院學生名義畢業。

同學們,2011年,你們從全省、全國各地來到這里學習,四年來,你們學習了身體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選修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基礎課程,學習了原理、思想概論、法律基礎、思想品德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了英語讀寫和電腦技術等現代公民素質教育課程,學習了大學語文、人體解剖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統計學等教育學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了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游戲學、教育管理學、音樂基礎、美術基礎等核心課程,學習了幼兒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教育活動指導、幼兒園班級管理等專業課程,學習了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手工等藝術技能課程,實踐了備課、說課、講課、游戲活動設計、教育活動設計等教育技能課程。通過校園藝術周和各類校外、課外學術、藝術、技術活動比賽,特別是教育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答辯,你們的教育能力和學術水平達到了本科學士學位標準。昨天你們已經接到了校長授予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作為學院院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在此,感謝學校黨委和行政的科學領導,感謝學校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感謝全院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的精心培育,向全體畢業生表達強烈的祝賀。

同學們,大學畢業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個節點,未來的路很長很長,會遇到各種機遇和挑戰、各種快樂和憂傷、各種順達和挫折,你們記著,好人比壞人多,但好人也會成為對手,好人與好人的競爭更加殘酷。可是你的老師永遠是老師,永遠是好人,他會永遠關心你的發展、你的成長。作為院長、教授,我希望你們守住底線,希望不要在監獄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聽到你的聲音,不要在單位紀律處分的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報紙的負面報道里看到你的事跡。你做不到優秀,但肯定會做到良好,至少會是合格。我們相信,幾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會更加深刻的理解幼兒教育,理解家庭教育。雖然我們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錦繡,萬事不可能如意,但我還是祝愿你們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同學們,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的分解,是學校的第三次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我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需要。我們相信,有學校黨委的領導,有學院新領導的新思路,幼兒師范學院會成為全校、全省、全國更有影響、更有特色的學院,讓成功見證信念,讓歷史見證未來。

最后,祝愿幼兒師范學院再造輝煌,祝愿文藝晚會演出成功,祝愿XX師范學校與幼兒師范學院的合作結出美麗的花朵。祝愿XX城市學院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畢業生歡送晚會致辭(二)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們舉行教育學院本部第五屆本科畢業生歡送晚會,也是教育學院與幼兒師范學院分解后的首屆本科生畢業歡送晚會。因為今天下午我在XX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參加XX省高校教師職稱高評會,難以趕回本部參加晚會,所以就近參加幼兒師范學院的歡送晚會,特委托馬XX副書記代表我在本部晚會致辭。

首先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晚會,同時感謝我們同臺獻藝的師生。最近,學校進行學科重組和機構改革,教育學院分解為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但是,因為干部調整還沒有到位,我們的部分活動是兩院分開進行,部分活動還在同一學院進行。按照昨天學位授予典禮的安排,今年的學生仍然以教育學院學生名義畢業。今天下午,學校黨委組織部召開干部教師大會,已經開展推薦調整兩個學院的領導干部,預計很快就會配備好新領導。

同學們,2011年,你們從全省、全國各地來到這里學習,四年來,你們學習了身體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選修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基礎課程,學習了原理、思想概論、法律基礎、思想品德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了英語讀寫和電腦技術等現代公民素質教育課程,你們學習了哲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生理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心理學基礎課程,學習了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統計學、教育管理學等教育學基礎課程,學習了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健康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咨詢學、心理輔導學、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康復、小學各科教學法、選修了音樂、美術等藝術技能課程,實踐了備課、說課、講課、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案制作等教育技能課程。通過各類校外、課外學術、藝術、技術活動比賽,特別是教育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答辯,你們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教學水平、學術水平達到了本科學士學位標準。昨天你們已經接到了校長授予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作為學院院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在此,感謝學校黨委和行政的科學領導,感謝學校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感謝全院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的精心培育,向全體畢業生表達強烈的祝賀。

同學們,大學畢業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個節點,未來的路很長很長,無論是攻讀研究生的學生,還是走上小學教師、幼兒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咨詢輔導師崗位的學生,都會遇到各種機遇和挑戰、各種快樂和憂傷、各種順達和挫折,你們記著,好人比壞人多,但好人也會成為對手,好人與好人的競爭更加殘酷。可是你的老師永遠是老師,永遠是好人,他會永遠關心你的發展、你的成長。作為院長、教授,我希望你們守住底線,希望不要在監獄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聽到你的聲音,不要在單位紀律處分的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報紙的負面報道里看到你的事跡。你做不到優秀,但肯定會做到良好,至少會是合格。雖然我們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錦繡,萬事不可能如意,但我還是祝愿你們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篇7

【關鍵詞】 外語專業學習;應用型;教學改革;畢業生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5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普通高等學校,尤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個重大負擔,因為不知何時起,畢業生就業率已經成為決定它們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為了保證高就業率,各高校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變出了花樣百出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模式及方法。本文從百色學院外語系畢業生就業指導模式與方法說起,談外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就業的關系,以期對以培養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為目的而進行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以及畢業生就業指導有新的啟示。

二、外語系畢業生就業指導模式與畢業生就業率

經教育部審批,廣西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200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外語系也于當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本科專業學生――英語專業本科,2010年起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尤其是本科畢業生就業就逐漸成為外語系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完成。

除了常規的就業指導課程、網絡就業宣傳的方式外,外語系先后祭出了幾件“特色”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模式與方法:一是“化整為零”,即把畢業生分到全系每個老師的人頭上,每個老師負責10人左右的就業,并制定獎懲分明的方案。二是“指導教師與畢業生談話制度”,即要求每位指導教師每個月至少跟自己指導的每一位畢業生談話一次,并按時提交談話記錄。三是“指導教師與畢業生家長談話制度”(2013年新出要求),即要求每位指導教師從(3-7月)每月至少跟自己指導的畢業生家長通電話1次,并按時提交談話記錄。

在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指導教師千方百計完成任務,讓學生“就業”,有的學生也能理解教師的難處,千方百計使自己“就業”,外語系的本專科畢業生幾年來的初次就業率(7月1日前)和一次就業率(9月1日前)基本上都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學校的標準。

三、畢業生就業與就業指導

“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且有勞動愿望的人參加社會勞動,并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我國《關于若干條文的說明》(勞辦發[1994]289號)的第十條規定:

“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本條中的“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社會活動。

由此可見,“就業”首先是公民個人的意愿,也可以理解為是公民的一種自由權,有就不就業的自由,有何時就業的自由,有就什么也的自由。其次,就業范圍非常廣泛,可在企、事業單位等部門上班,或從事個體經營;可自主創業,或者自由職業。再次,就業的方式非常靈活,只要是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社會互動均屬就業,即使回到農村幫父母種田種地也屬就業。

但是,在百色學院畢業生就業統計中,對學生就業的規定范圍和方式卻小得多(或者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和要求)。其要求畢業生就業要以能夠提交“勞動合同”、“雙方就業協議”為準,必不得已也要提交“畢業生靈活就業登記表”。換句話說,畢業生就業要以到某單位上班為準。因此,造成了畢業生就業統計的大量水分存在,“超高”的就業率必不能保證招生的錄取率和報到率。主要表現在:英語專業本科、泰語專業本科連續三年招生錄取率降低,且報到人數逐年大幅萎縮,越南語專業專科連續兩年招不到學生;學生的專業能力逐年下降,主要表現在學生參加專業英語四、八級考試的通過率和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及上線率逐年下降。這應該讓我們對這幾年的就業統計、就業指導、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進行有所反思。

首先,應該從新審視畢業生“就業”的態度。但凡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會以通過自己的勞動謀生為榮,大學畢業生也不例外。畢業后不急于就業的學生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1.家庭經濟條件厚實,不急于就業;

2.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后擇機就業;

3.專心備考來年研究生入學考試或者其他各種考試而暫不就業;

4.經結婚,成為專職太太而無需就業。

其次,學校尤其是就業行政管理部門改變對待“畢業生就業指導和就業統計”和“就業率”。

1.應該把初次就業率統計的時間推延到學生畢業當年的年底。因為,以廣西為例,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錄用考試等各種考試到8、9月份才陸續結束。學生在學校期間應該專心于專業能力的學習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因此,應該給他們一個就業期和就業準備期。最終就業率統計的時間應該在畢業生畢業兩年后進行,以是否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登記失業為標準,沒有登記“失業”的,說明該畢業生有能力以某種形式謀生,換言之,沒有登記失業,領取失業救濟金的,說明屬于就業狀態。

2.就業指導應該是以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如何提高就業能力等為目的,而不是以催學生盡快就業、提交就業證明為目的。讓教師每個月去跟畢業生及其家長談話,那簡直屬于荒唐之舉。因為這些談話及其目的不外乎就是讓學生在畢業離校前要完成就業,即強迫學生就業,從而完成系、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指標。如果以讓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為目的的就業指導其方式也應該可以是多樣的,何必千遍一律要求指導教師必須與學生談話、與學生家長談話呢?就好比去北京,可以走路去、跑步去、坐巴士、火車去等,也可以乘飛機去,何必要求必須得乘火車去才算呢?況且許多老師在分到任務之前并不認得這幾個學生,更不知道他們的家長。

3.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高校畢業生均屬于正常的成年人,否則就不能畢業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主決定自己就業、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教師過分的去關心學生就業反而不利于學生的獨立自主,因為這種關心是帶著某種功利的關心,會讓學生覺得在就業上教師比自己還著急,過分的關心就是對他們自由權的干涉。

四、教學改革與就業能力的培養

如前所述,高的就業率并不是招生錄取率的保障,那我們就應該跳出“就業決定錄取”的圈圈,思考我們的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之根本,也是學校立校之根本。有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就會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就有適應職業需要、社會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有較高的就業能力。反之,如果學生的專業基礎單薄,專業能力不強(從英語專業的角度看,就是英語的聽說讀寫譯及修辭的能力不強),學生就會害怕就業、害怕走上社會,即就業能力不強,容易被職業淘汰。用的話說就是“墻上蘆葦、山間竹筍”型人才了,這不是我們要培養的“應用型”人才。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中指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可見,國家意識到質量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各高校要進行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在此精神的指導下,百色學院也開展了教學改革,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從外語專業教學改革來看,效果如何?我們先來看這幾年來先后制定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高職高專教學計劃。

2006級和2007級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跟2008級的基本完全相同。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2006、2007和2008級英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專科教學計劃中強調專業基礎課程(即專業必修課),把他們放在首位,把專業拓展課程放在第二位。而10、11級的培養方案剛好相反,把專業拓展課程放在首位,或者說是把以前屬于專業基礎的一些課程,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學”等,劃入了專業拓展課程,這就使這些課程的課時得不到保障。第二個現象是,2009級到2011級本科總課程呈減少的趨勢,同時其中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課時卻呈增加,實踐教學周數也增加,這意味著專業課程的課時不得不減少,即專業課程教學的時間在減少。第三個現象:這些總課時貌似在8個學期(專科6個學期)中來安排,其實不然。

《百色學院2009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高職高專教學計劃的指導意見》規定:

“每學年兩學期,每學期約20周。具體教學活動安排詳見教學活動時間安排表(表二)。軍事訓練及入學教育安排在第一學期,時間共2.5周;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時間4~6周;畢業論文(設計)于第七學期末開題,第八學期末(5月底至6月初)進行答辯;專業見習(含頂崗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具體時間和方式各系(部)可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安排”。

“普通本科專業的總學分和總學時:人文社科類(不含藝術、外語類)控制在155~165學分、2500~2600學時范圍;理工、外語、體育、藝術類控制在160-170學分,2700-2800學時范圍。”

《百色學院關于修訂2011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高職高專教學計劃的指導性意見》中規定:

“四年制本科各專業總學分和總學時:人文社科類(不含藝術、體育)控制在155~165學分,總學時控制在2600范圍內。理工、體育、藝術類控制在160-170學分,總學時控制在2900范圍內。”

“原則上,新生第一學期課堂教學統一按14周安排;第2~7學期(專科第2~4學期)除考試周外課堂教學及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總周數最多按17周安排,機動1~2周。期間若安排有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則減去相應實踐周數方為該學期課堂教學周數。其中,本科第7學期(專科第5學期)若安排課堂教學,周數不宜超過10周;第8學期(專科第6學期)不安排課堂教學,統一按總計19周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其中按最多15周安排專業實踐活動,畢業教育和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各1周,機動1~2周”。

以此同時,這幾年外語系的師資隊伍不斷得到充實和加強,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充實是指招錄了一批碩士畢業生,加強是指有一批教師的職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師資隊伍逐年擴大,教學科研水平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這幾年的教學效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數據:

說明:1. 2010級本科專四只考了1次,其他年級均為兩次考的總合格人數,但從歷年情況來看,第二次的合格人數均少于第一次。2. 2006級本科上線的4人均為報考非外語類的研究生;2008級上線的5人中有3人為報考非外語類的研究生。

從此表分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這幾年我們的教學改革收效甚微,學生的專業能力不但沒有得到較大提高,反而出現滑坡的現象。我們的畢業生報考研究生的積極性不大,或者說他們不敢考、害怕考。

另外,筆者與其他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老師交流都有這樣的共識:我們畢業生的論文寫作水平在逐級下降。說明他們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下降,也是專業基礎在下滑的表現之一。

而與此同時,出現了兩種“熱”:“學工活動熱”、“學生課外兼職工作熱”。每個學期外語系的學工活動都開展得轟轟烈烈,連獲學校嘉獎;外語系的學生大學二年級開始就熱衷于課外兼職,美名曰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實相當多參加課外兼職的學生并不差錢。這兩種“熱”帶來的結果是,在教室自習的人數減少,也學習的時間減少。

四、改進教學改革與就業指導的一些建議

回顧這幾年的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導致的學生就業能力沒有提高,甚至滑坡的現象,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一)以專業基礎課程為首,切實保障它們的課堂授課時間。教學改革與就業指導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專業能力為基礎。

(二)加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現代社會中,從業人員要有專業技能、語言技能,還需要有從業資格。例如,公務員要通過公務員考試、教師要取得教師資格證、律師要取得律師資格證,外銷員有外銷員資格證等等,各行各業都需要有從業資格證。因此,在畢業年,尤其是第八學期,應該安排一些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的課程,增加學生考試的通過率,讓他們在獲取畢業證、學位證的同時,也能取得1-2種職業資格證。目前,我們的情況是第八學期學生基本處于放任自由的狀態,有的甚至在家呆著,跟學校說的去找工作,培養方案中的“專業見習”及“學生頂崗實習”并未真正得到落實。

(三)減輕專業教師的負擔,使他們更加能夠專研教學及科研,提高教學質量。現在,外語系教師,尤其是專業教師,肩上的重任有:成家/養家、教學(包括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科研、就業指導等四座“大山”。如果能夠把“就業指導”這座“大山”減掉,將能夠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

(四)狠抓學生紀律,嚴格控制學生的課外兼職。除了狠抓教師的教學質量,也要狠抓學生的學習紀律。除了學校安排的勤工儉學活動的課外實踐活動,大四以前學生不得在在校期間進行課外兼職,并加強自習節的考勤檢查。通過一些制度,把學生請回教師、請回圖書館,同時,適當減少學工活動。從而保證他們專業學習的時間。

五、結論

何為“應用型”人才?“應”就是適應,即適應職業需要、適應社會需求;“用”就是派上用場,就是讓用人單位覺得你能用,敢用你。歸根結底,就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通過回顧外語系的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闡述專業能力與就業能力的關系,筆者對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因為畢業是就業的伊始,而不是失業的開始,基礎好、能力強的畢業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參考資料

1.《關于若干條文的說明》(勞辦發[1994]289號),

2.百色學院2008級教學指導書,http://:8172/jwweb/

3.百色學院2009級教學指導書,http://:8172/jwweb/

篇8

 

關鍵詞:憲法 大學生權利 保障 救濟途徑

近幾年以來?大學生狀告母校的事件時有發生?歸納起來主要涉及到高校的學籍管理、日常管理、學歷學位的授予等三個方面。高等學校對學生的行政處分是否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對于部分學生拒絕授予學歷或學位的決定是否合法及日常管理過程中是否侵害了學生的利益等都曾經作為重要案例在法庭上受審。

一、大學生權利受到侵害的實例及其權利保護的憲法依據

實例一:2002年10月初?重慶某大學女生李某由于與其大學生男友張某在外出旅游途中同居?導致其懷孕。事發后該大學依據原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及該校《違紀學生處罰條例》中關于道德敗壞、品行惡劣、發生不正當性行為者?給予留校察看直至開除學籍處分的規定?給予兩名當事學生勒令退學的處分。兩名學生認為學校的處分沒有法律依據?故而一紙訴狀將該高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撤銷這一行政處分?恢復名譽、賠償精神損失費。2003年1月底?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法院做出一審行政裁定以此事不屬于法院受理范圍為由?駁回了當事人的起訴。

此案例直接涉及到高校大學生是否享有性自由和懷孕的權利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里說的公民指的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年滿十八周歲、不論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的中國人。高等院校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已經年滿十八周歲?除外籍學員之外?也都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所以他們應當享有憲法規定的一切公民權利。普通公民年滿十八周歲之后?即享有自由戀愛、性生活和懷孕的自由?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也應當享有這些權利。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道德敗壞、品行惡劣和不正當性行為的界定的問題。什么叫“不正當性關系”?按過去的理解?在校學生只要發生性關系就是不正當的?但也有人認為“男生漂娟、女生”才算是不正當性關系。

實例二:某高校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之中?值班員經常到各個宿舍檢查衛生和違規電器的使用情況。但是不管宿舍內是否有人在?她們都是用鑰匙直接開門?幾乎從來都不敲門?筆者在碩士研究生就讀期間就曾遇到過此類尷尬問題。

這個案例涉及到公民的住宅權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有以下含義:(1)公民的住宅不得隨意侵人;(2)公民的住宅不得隨意搜查;(3)公民的住宅不得任意查封;(4)公民的住宅不得隨意毀壞。“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是英國普通法的一項原則?也是法治社會對公民生存權的承諾。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社會安定的最基礎的條件。公民住宅有兩種?一是固定住宅?二是臨時住宅。公民住進賓館?就和賓館形成服務契約?短期居住的賓館客房就形成臨時住宅?長期包租的客房就形成固定住宅。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無權搜查。學生宿舍作為學生休息生活的場所?每學年要交相應的住宿費用?而且他們交的住宿費用一般都要高于同類房屋的同期的出租價格。所以他們的宿舍也應當視為私人的住宅。他們的住宅權也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宿舍樓的值班人員作為物業管理人員未經允許就進人學生私人的宿舍?應當視為是對公民住宅權的侵犯行為。如果值班員要進人宿舍檢查衛生?就應當先征得學生們的同意?否則就視為違法。

實例三:北京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學生田永在考過程作弊?根據該校規定?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并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是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正常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并如期繳納各項費用。田永在該校學習的4年中?成績全部合格?通過了畢業實習、設計及論文答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及畢業總成績全班第九名。但是199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學以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和派遣證?原告田永認為自己符合大學畢業生的法定條件?被告北京科技大學拒絕給其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是違法的?遂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該案例中?北京科技大學最終敗訴。北科大敗訴的原因是侵犯了原告田永的受教育權中的程序性權利。學校在做出退學決定后未以書面形式通知田永本人?學校在田永臨近畢業時通知其所在系不能授予其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和辦理正常的畢業派遣手續?也沒有給田永向學校有關部門進行申訴、申辯?以實現救濟的權利和機會?違背了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從憲法的這條規定可以看出?當自己的權利受到行使國家教育權利的高校的不法侵犯時?大學生也應當享有申訴權。

二、大學生憲法權利的保障

1.實體法的保障

也就是根據憲法制訂完備的高等教育法和相應的配套法規?明確規定大學生應當享有的權力、違法的懲罰措施和救濟途徑。這樣?在大學生的權利受到侵害時能有法可依?切實保護好大學生的合法權利。

2.程序法的保障

高校在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職權中侵害學生憲法權利時?還必須有相應的程序法的保障。學生權利的保障應當成為依法治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必須有相應的法律程序來保障。而且?這個法律程序必須有實體法來明確規定?對于違反法律程序的行為應當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三、大學生憲法權利的救濟途徑

1.行政救濟

也就是當高等學校的學生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大學生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向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的機構、學校、當地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反映、申辯和申訴?請求其對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進行復查?并要求根據復查結果重新作出新的決定和處理?學校和當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有責任對學生反映的情況和問題進行認真的調查。處理學生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必須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而且必須嚴格遵循程序法的要求。大學生在申辯或申訴時要講清理由?說明依據。學生通過向學校和當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情況反映、申辯和申訴等途徑其權利仍然得不到保護時?還可以通過訴訟的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然也可以直接通過依法提起訴訟的途徑保護自身和合法權益。

篇9

關鍵詞 課程體系 創新能力 專業特色

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出現了“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外資企業“走進來”,幾乎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外資企業開展業務急需一大批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各類企業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產品出口國外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國外進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別是在我國“走出去”戰略指導下,一大批國內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出國門直接到外國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涉外業務的增多無疑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但同時出現的一種矛盾的現象是部分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不景氣,很多該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根本沒有關系的工作,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即專業主干課方向偏專,專業選修課過窄

在專業主干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干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

過于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三)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

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

二、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一)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

(二)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干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后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于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于專業方面的“短腿”

(三)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

(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

總結:根據筆者的實踐工作和教學工作經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課程體系上未能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和更新,從而使本科生培養工作暴露出許多弊端。

參考文獻:

[1]李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商業經濟》2010年第3期

篇10

一、司法考試對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的強烈沖擊

自從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以來,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特別是與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之間一直存在矛盾。從司法考試的實踐來看,一些非法律專業出身的考生,以司法考試為中心,通過參加司考培訓班或沖刺班,經過研究司法考試歷年真題,針對重點,突破難點,追蹤熱點,可以順利通過考試,甚至還能以高分通過。然而,許多法學本科生甚至法學研究生雖然接受過正規的法學教育,經過數年系統的學習,卻不能通過司法考試。這從側面反映了一種現象:我國法學教育包括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與司法考試嚴重脫節。

二、司法考試與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關系的界定

司法考試因報考門檻高、報考人數多、試題難度大、通過率低,被人們稱作“天下第一考”。司法考試是國家統一組織的從事特定法律職業的資格考試,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通過考試就意味著取得了從事法律職業的資格,否則,就將被拒絕在相關法律職場的大門之外。教育與考試之間一直存在矛盾,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與司法考試的關系也是如此。獨立學院與普通高等院校一樣,學生的“三率”(畢業率、學位授予率、就業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標。

司法考試對法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關系到一部分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因為獨立學院大部分法學本科生都希望畢業后能夠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工作,而這一愿望的實現又以通過司法考試為前提。作為我國法律職業準入資格的考試,統一司法考試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法學教育尤其是本科法學教育[1]。

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是不是應該以司法考試作為指揮棒呢?答案是否定的。誠然,在很大程度上,司法考試是國家對各法律院校教育產品進行綜合檢測的一種基本形式,這一“質量認證體系”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但如果片面地認為通過司法考試就是法學教育的根本目的,這給法學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2]

目前,我國司法考試是典型的“應試”考試,其特點是考察范圍廣、內容細、依法條為綱。司法考試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題型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近年來,司法考試的試題呈現客觀題主觀化的趨勢,加強了對應試人員法學理論素養的考察,雖然試題盡可能把法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法條與案件事實結合起來,但答案仍限定在四個選項之內,應試人員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仍不能充分地展現。而法學本科教育,包括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不僅向學生講授法律專業知識,而且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目的是培養復合型高級實用型法學人才。如果以司法考試為中心,會使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是不是可以完全不顧司法考試的存在,關起門來教學?答案也是否定的。國家司法考試的科目包括14個:法理學、憲法、法制史、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由此可見,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的成果是予以肯定的,因為司法考試的科目與法學本科教育的16門核心課程具有高度一致性。法學教育是司法考試的基礎,司法考試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離不開法學教育的支撐。沒有法學教育,司法考試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人認為,司法考試與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共同發展。法學教育是司法考試的理論基礎,司法考試是檢驗法學教育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因此,法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法學專業的特點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時也不能無視司法考試的存在。

三、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應對司法考試作出積極的回應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在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研討會上說,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的關系正處于互動期。司法考試對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目前,針對司法考試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應積極應對。

(一)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應保持必要的獨立性

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者,而且也會對法學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曾憲義教授指出“:司法考試是一個中間環節,它是在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其制度價值在于將符合現代法治要求的法治精英選拔到法律職業隊伍中。”[3]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通過司法考試只能說明學生對法律知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是否通過司法考試并不是全面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因為高分低能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的獨立地位不能動搖,我們不能將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與司法考試直接掛鉤,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只能對司法考試做出適度的反應。

雖然允許應屆大學畢業生報考司法考試,但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使得一些實力不強的學生選擇放棄考試。即使是通過司法考試的法學專業學生,因為缺乏實踐經驗,也只有一部分在畢業之后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工作。目前,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范圍并不限于司法實務這一條途徑,還涉及社會的其他領域。作為法學教育的場所,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不能僅限于通過司法考試,我們還要為那此準備選擇其他職業的學生提供良好的、相關的訓練。本人認為,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絕不能以司法考試為導向,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合理銜接,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明確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法學畢業生就業率低,很多法學專業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擔憂。為此,獨立學院法律系應找準自己的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復合型高級實用型人才,這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而且還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本人認為,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應是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我們應以法律專業為基礎、復合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為突出特點,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培養社會認可的法律人才。

(三)優化課程設置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獨立學院法學本科教育應積極尋找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職業教育的“平衡點”。一方面,我們應當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從事法律職業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我們還應創造條件,向學生介紹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管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知識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實踐中,我們可以適當減少法學類必修課和限選課的課時,增加通識課和選修課的課時。設置必修課時,應注重加強實踐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多年來,我院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路,將實務課程、法律文書寫作、速錄技術、人民調解、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有機結合起來。其中限選課能夠體現學院的辦學特色,深化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的專業方向。在設置限選課時,要注意課程之間是否存在包容關系,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如公司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沒有必要在限選課中列出,因為它們都已在核心課程商法中涵蓋。通識課和選修課的設置應體現基礎性、前瞻性、思想性,授課內容的深度、廣度要適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主選擇。通識課打破了學科界限,能夠使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其全面發展。選修課能夠彌補學生在一些知識方面的欠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四)整合教學內容

備課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教學大綱,力求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還應當參考其他輔資料,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整合,同時教師應與時俱進,搶占前沿。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安排一些難度較小的章節讓學生自學,對教材中較深奧的理論可以適當刪除,而對教材中沒有介紹的、重要的立法背景、立法意義、相關的重要的概念和理論等可作適當的補充。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得最重要、最實用的知識,并能夠形成一個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的知識框架體系。授課時,教師應直奔主題,重點突出,切忌對概念和術語泛泛而談。教師不僅應講授法學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概念、法律條文等,而且還應向學生介紹與該課程有關的我國立法、司法的新發展、司法考試的動態、學科的前沿問題,開拓學生的視野。

(五)授課過程中穿插司法考試真題以檢驗授課效果

教師要對司法考試的命題規律和真題進行研究,以便更準確地把握考試動向。備課時,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搜集該章所涉及的司考真題。在講課時,先給學生介紹本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該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再對本章的重點、難點進行詳細的講解,然后配以司法考試真題或相關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解答,再對真題或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熟悉、掌握本章的知識點。司法考試真題引入課堂,使司考熱點、難點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可以檢驗授課效果,也能提高學生的實戰經驗。

(六)實行考試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