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5:2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案例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律案例分析論文

篇1

 

1、案例分析論文來源

案例素材必須是學生親身經歷(如通過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或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課題等)獲得;案例素材所涉及的單位,建議原則上為某一企業,對特別有現實意義的案例,也可以是針對某一行業、某一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或政府的某一經濟主管部門;案例素材應真實可靠,應取得所在單位負責人的支持與同意。應不違反有關的法律或損害所在單位的利益。必要時可對該單位的名稱、有關人物的真實身份及姓名、相關數據等進行掩飾性處理。

 

2、案例分析報告內容組成

(1)情景描述--分析給出的案例中的情景(企業介紹,案情介紹)

(2)原因分析--分析出現該問題的原因(企業現狀問題,案情形成原因)

(3)提出備選方案--分析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提出可行的備選方案

(4)評估并加以選擇--進行備選方案的評估及選擇

 

3、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案例主體部分的核心,應介紹案例的人物、組織以及事件的經過。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事情發展的邏輯順序組織案例的主要內容。盡量加入一些數字和圖表,以加深讀者對案例的理解。

(1)案例正文的敘述,要做到全面、周密、客觀,避免加人作者的主觀分析評價。同時,還要注重情節的真實感和生動性。

(2)案例正文中涉及的組織、人物和統計數據等,可以作適當的技術性處理。例如,隱去組織和人物的真實名稱而采用化名,對真實的統計數據作同比放大(或縮小)處理。

(3)案例正文中的內容也可根據編寫需要進行適當標注。

4、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在案例介紹完以后,對案例進行系統且深入的分析。

篇2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會計項目案例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體現了國家主權和國家權力。我國的流轉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非正常損失貨物的進項稅額應及時轉出”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吳利群主編的《稅收基礎》書中的“增值稅”一節,本節課以信息技術作為載體,采用項目教學法,將學習領域的全部課程具體化。

二、教學理念

1、教學方法多元化:本節課的內容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圍繞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開展項目化案例教學,整個工作任務(圖1)分為創設情境――角色分配――任務分割――分組討論――實施――驗證――總結和評價七個步驟,學生能夠在教學訓練中,完成由專業的認知到職業角色的轉變。此外,本課還結合了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角色體驗法及討論式教學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圖1會計項目教學工作任務七步法圖2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2、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到會計項目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改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學目標確立

1、知識目標:掌握增值稅的概念、特點、征收范圍、稅率;熟練掌握增值稅的計算。

2、能力目標:資料檢索、信息收集、案例閱讀分析討論、口頭表達及撰寫報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嘗試性學習能力;小組成員間具有相互討論、評價、合作及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企業生產銷售等活動中有關增值稅的計算,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細心、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及嚴謹、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樹立起正確的納稅觀,樹立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觀念。

四、教學過程設計

1. 創設仿真的職業情境,設置會計模擬實訓場景

師:通過網絡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案例,創設仿真職業情境,引發學習探索的興趣。

首先明確主體單位是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09年7月某市國稅稽查局在對該企業2008年度的稅收繳納情況進行檢查時發現,該企業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災中教育教學論文教育學論文,剛剛采購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燒毀。企業對此的賬務處理為:

借:待處理財產損益1,200,000

貸:原材料1,200,000

借:營業外支出1,200,000

貸:待處理財產損益1,200,000

經進一步核查發現,該批原材料購進時的進項稅額174,358.97元已全部申報抵扣。某市稽查局認定該企業在發生非正常損失貨物時,該貨物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額不予轉出的行為構成偷稅。

師:任務1:該服裝生產企業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請說明你的理由。

任務2:市國稅稽查局認定該企業這種行為是構成偷稅,你同意嗎?為什么?請列舉出相關的法律依據。

任務3:該服裝生產企業應該如何正確處理這樣的問題?

任務4:該服裝生產企業將受到什么樣的處理?

2.分組討論、分析案例

分小組討論。學生通過自己個人的分析、探究,獲得了個人關于案例問題的見解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四人為一個小組,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組長負責協調關系、記錄討論內容。討論中要求小組每個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討論、批評、切磋、補充,具體的做法不拘一格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為使討論充滿活力,更好激發小組成員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允許意見、見解有沖突、紛爭,無須達成共識不可。最終形成小組的案例分析報告。

3. 各小組提交案例分析報告

各小組代表就問題一、二公布各自的結論,并提出依據,結論較為一致。對問題三,學生存在爭議,教師不急于評判,讓各小組發表他們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們的討論成果。

學生代表:歸納總結兩種不同看法,一方認為該服裝生產企業及時改正,補交稅款就行了;另一方認為該服裝生產企業應該完善各項制度,從企業領導到基層員工,特別是財務部門的員工要加強法制教育,增強職業操守。雙方均認為該服裝企業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但是卻沒有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

4. 師生研究討論

老師與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之后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社會一些企業的偷稅、漏稅及抗稅等現象的思考,讓其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5.總結及評價

(1)案情分析

增值稅相關法律規定了進項稅不予抵扣的多種情形,如果企業錯誤的,在此種情形下將增值稅進項稅予以了抵扣,則依法應當作進項稅額的轉出。該企業原依法可以申報抵扣,并已實際申報抵扣的所購原材料進項稅額,應當在發生火災燒毀后,即予以轉出該部分貨物的進項稅額,但該企業卻沒有依法及時轉出,在發現當期申報增值稅時也沒有將該轉出在納稅申報表上予以反映,并據以補繳稅款,從而造成了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結果教育教學論文教育學論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該企業的行為屬于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偷稅行為。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總結性評價

評價分為三個部分,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總結評價。表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思維靈活,有獨特的見解。在案例分析討論中,學生能準確應用與增值稅相關的概念,科學地發表自己看法,可見學生對其中相關的知識有獨到的理解。同時,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如:對違規企業處罰的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引用不夠準確等。

6.教學反思

(1)本節中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認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訓練,學到了多少知識,重要的是你怎樣接受訓練,也就是你思維、行動訓練的方式和過程”。而這種思維方式正是一個會計人員所必需的。

(2)通過項目及任務的分析,學生學會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寫報告,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按要求完成了項目任務,體驗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感受到通過合理利用信息資源欣賞美創造美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宣勝瑾.對高職高專《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108~110.

篇3

關鍵詞:法學;講授法;案例分析法;逆向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173-02

法學是一門理論研究性較深和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教學者必須以深厚的法學基礎理論和嚴謹的法學邏輯思維為基礎,深入淺出并條理分明地將法學知識傳授給學習者。高校的法學教學工作是以培養法學研究型人才和法律實務工作者為首要任務,并附帶完成傳播法學知識和提高社會法律意識的次要任務。為此,教學方法的精心設計和有效運用對于提高法學課程教學質量和實現教學目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么,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法學教學任務成為法學課程教學人員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一、傳統法學教學方法利弊評析

從世界范圍來看,傳統法學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兩類,即以講授法為主要形式的大陸法教學方法和以案例分析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教學方法。[1]

1.講授法。講授法主要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問題解答、閱讀輔導和論文寫作指導,并以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作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教學方式。[2]其課堂講授內容多以系統的介紹整個法律制度結構為主線、詳細講解法律概念、性質和特征等基本法律知識,因而這種教學方法通常具有四個明顯特點。(1)講授法注重法學知識講解的系統化和體系化。系統化和體系化是大陸法系國家制定成文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其目的是避免法律規則間的沖突和保證法律體系內部邏輯性的統一。因此,教師在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系統地講解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和法律文本的具體規定。這樣的講解更有利于學生們系統地了解法律基本原則、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2)講授法注重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法律精神的傳播。法學教學是以培養法學研究型和實務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因而法律規范的學習和分析,法律價值的理解和判斷,以及法律精神的領會和傳承應成為法學教學的主要內容。而這些教學內容的實現不僅有利于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法律精神的弘揚和傳承。(3)講授法注重教學者理論功底的加深和法律素養的提高。法學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對法學理論和實務知識的講解和分析,指導學生依據法律邏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完全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理論功底的深厚和知識廣博的程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任務的完成。(4)講授法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采用。這種方式對教學環境和物質條件的要求不高,可以在教師數量不足和法律實踐場所不足的情況下開展,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3]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法學的發展,傳統的講授法已經很難單獨應對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渴望和社會對法學人才的要求,講授法的劣勢逐漸顯現。例如:講授法過于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案例分析法。為應對講授法的弊端,案例分析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講授法的不足。案例分析法是源于英美法系國家的教學方法,其逐漸受到各國高等學府的重視并應用于法學教學實踐之中。該方法是通過分析和研究現有案例,指導學生將法律規定適用于案例的解決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案例分析、邏輯推理和法律適用的技能。其具有如下四個主要特點:(1)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該方法要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案例展開,進行介紹、分析、討論和講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案與法的融合中感受和理解法學理論的含義和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并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文本解決具體案例。(2)案例分析法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引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居于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應體現在教學策劃、案例選擇、信息提供、課堂組織和討論評判等一系列活動中。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案情、評論案情、共同討論和相互辯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發地和自愿地參與其中。通過上述的引導行為和激發行為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整個案例教學活動中自主完成案情討論、案情分析、法律思考和法律適用等活動,而教師只是在這一過程中予以細心的指導,并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案例分析和得出正確的結論。(4)案例分析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際能力是案例分析法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重點培養學生理解法律、適用法律和評價法律的認知能力,分析判斷和歸納總結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陳述觀點,解釋緣由和觀點論辯的語言表達和書面寫作能力。然而,案例分析法同樣具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①案例分析法過度側重于案情分析和法律適用,忽視法學理論的研究和學習。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學會依據法律推理得出案件可能的裁判結果,但是為什么法律如此規定和法律背后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則很容易被學生所忽略。②案例分析法在實踐中還依然是講授法的輔助手段,案例只是理論知識講解后的輔解釋工具而已。對此問題,許多學者建議將講授法與案例分析法有效結合,使學生在理解法學理論的同時學會分析案例和法律適用技能,這樣做既兼顧了理論學習又兼顧了法律實踐。然而,如何很好地運用這一混合方法一直是學者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對此,逆向教學法的出現為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二、逆向案例教學方法的優勢和實踐

逆向教學法是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家Grant Wiggins和Jay MacTighe于1999年率先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是從教學目標逆向入手,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和開展教學活動,最終指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方法。換句話說,課程只是實現既定學習目標的手段,而教學則是將注意力集中于特定主題,使用特殊資源,選擇特殊學習指導方法,最終達到既定學習目標的過程。在具體教學中,逆向教學法不是由理論講解到案例分析的順向教學方式,而是先引入案例分析再進行理論講解的逆向教學方式。其教學過程由三個階段組成:(1)明確預期的教學目標;(2)確定教學目標需達到的證據;(3)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

1.逆向教學法的優勢。(2)逆向教學法首先進行的案例分析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教學法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精心地選取典型法學案例,并為之后的案例解析所需理論的學習奠定實例基礎。那么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法律學習是以了解案例具體情況為主,進行獨立的分析和思考,并形成基于理性判斷而得出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享受美好的探索樂趣,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之間迂回游走,在快樂的探索中完成理論學習的鋪墊工作。(2)逆向教學法鼓勵學生基于各自的判斷依據展開討論,相互攻辯,在激烈的交鋒中辨別是非曲直。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討論和辯論發現各自觀點的不足,在相互學習中逐步提高對案情所涉及法律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同時,相互探討和相互辯論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和渴望獲得真理的想法。(3)逆向教學法有利于教師通過啟發式和探究式的講解幫助學生解開謎團,幫助學生把對案情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理解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將分析案例所需的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予以詳細講解,使學生們能夠將自己原有的認識與這些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相比對,從而理解法學理論的含義和法律規定的合理性,最終實現法學教學的預期目標。

2.逆向教學法的運用。逆向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可借《民法學總論》課程為例加以解釋。例如:教師準備講授公序良俗原則時,可以依據這個教學目標選取一個現實的并且社會爭議較大的借腹生子案例,并將詳細的案情提供給學生,使其對案情有所了解。然后,鼓勵學生們進行思考和討論借腹生子是否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和法律規定的問題,并讓學生將形成的觀點予以表述。那么,當不同的觀點出現后,學生們自然會對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觀點進行反駁。當然,如果在對方觀點依據充分且分析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學生也會認可和接受不同觀點。這就由自行探索和學習的階段進入到相互學習的階段。最后,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認真講解借腹生子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結果。之后,順勢引出公序良俗原則,通過解釋該原則的含義明確指出借腹生子雖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予以禁止,但其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的基本要求,因而屬于違法行為。

三、結語

逆向教學法是一種與傳統教學方法在設計方式上相逆的教學方法,其強調以教學目標為起點和歸宿,視教學為目標達成的手段,致力于對教學思路的核心環節進行改進和創新。如果探究該方法的本質,逆向教學法實際上是傳統教學方法中講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結合,是一種混合教學方法。只不過這種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的順序由傳統教學的順向教學轉變為逆向教學。其由教學活動的終點起步,基于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和理論講授的過程和階段。在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自主參與和主動求知,最終全面掌握法學理論和實務技能。

參考文獻:

[1]邵俊武.法學教學方法論要[J].法學評論,2000,(6).

篇4

 

目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主要還是傳統的書本灌輸式教學模式,重視法學知識、法條講解,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和法學思維的培養。培養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很難快速融入司法實踐中,理論和實踐脫節。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有學校教學理念陳舊、教師思維轉變慢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實踐經驗不足,從學校到學校的成長模式,局限了教師自身的能力拓展。雖然各法學院校也在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課程,如開展模擬法庭、旁聽法院庭審、邀請法官律師等實務界人士進課堂、學生進法院實習等。但一般這些實務環節所占的教學比重并不大。教師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當然,現在法學教學中,教師比過去更重視引用大量案例來教學,但案例往往是為了輔助說明法律理論和法條的。有些案例是將現實問題簡單化,以便說明法學理論。案例教學往往是教學中的輔助和配角。而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往往也只是被動吸收知識,很難從個別的案例中窺探出法律事務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復雜性。

 

如何補齊實踐教學的短板?我院組建了專門的法學教學改革團隊。結合目前實務界的新動向,嘗試利用法律的互聯網大數據對海量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從問題出發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培養學生處理實務問題的能力和復雜問題的技巧。

 

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但大量的經驗往往要求時間的積累,甚至終身的學習和實踐。互聯網時代的數據為當代法學人提供了捷徑。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正式實施。該司法解釋明確,最高法在互聯網設立中國裁判文書網,統一公布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中西部地區基層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時間進度由高級人民法院決定,并報最高法備案。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生效判決截至到2016年8月24日,已經有20302860篇,每天還在以上萬的數量增長。大量的裁判文書為法律人提供大量一手實務資料,也為法學的實踐教學和研究帶來了福音。過去法學教學中依靠最高院的少量典型案例研究可轉變為從整體上對各種類型的案例進行分類整理,理論界可以通過大量案例進行真正整體性的實證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去彌補接觸實務不足的短板,也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研究案例,進行大數據分析,探討各種類型案例在實務中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研究和增強實踐能力。

 

在具體操作方面,我院引導學生在學期畢業論文環節中,撰寫法律大數據分析報告。例如有同學撰寫《遼陽市民間借貸糾紛案例大數據分析》實證分析論文。在分析了遼陽市法院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上百篇民間借貸糾紛案例裁判文書后,總結出遼陽市民間借貸糾紛案例主要的爭議焦點,大多集中在借貸關系是否成立問題、利息計算問題、擔保人責任問題等。法院認定的重點環節和不同做法。例如有關認定借貸關系是否成立。有的法官只要債權人提供借條就可認定成立,有的法官不僅要求原告提供借條還要銀行轉賬憑證。有的法官除了借條和轉賬憑證還要其他證據證明雙方的確是借貸關系而非其他法律關系。通過實務案例分析,學生能感受到實踐中的案例遠比課本中的復雜,爭議的焦點往往不是法律規定,更多的可能是法律空白和事實認定,法官審判思維和舉證規則的運用往往對案件判決起到了決定作用。同時通過某種類型案例的深入挖掘可以感受到實務判決中的難點和法律規定的模糊性和難操作性,為立法決策提供更切實際的建議。

 

雖然我國目前公開的法律相關信息不夠完備,僅有的生效裁判文書也很難完整直觀的反應案件的全貌。但通過現有的信息,我們也可收集到遠比課本知識多得多的海量信息。特別是法律空白點和法官可自由裁量的內容,以及當事人證據收集問題,本身是實務中研究重點,但因為帶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過去課堂上很難講解。但通過大量案例分析,我們可以掌握實務中當事人和法官的通行做法。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實務中微妙的細節,預測相關類型案例的裁判走向。

 

利用互聯網數據進行法律研究和教學,在法學院校還處于起步階段,我院也處于初期嘗試階段。但可以預見到,未來這種依托信息技術進行的教學和研究一定會大行其道,對當前法學教育改革發生重大影響。

篇5

關鍵詞:經濟法;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3-0046-02

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以培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為目標。懂經濟、會管理、識法律是對經管類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經濟法作為經管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其考核方式承擔著對教師授課水平與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功能,而傳統的考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重講授輕互動、重分數輕能力,存在著諸多弊端,亟待建立一種更為科學、合理、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

一、傳統經濟法考核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考核形式過于單一

傳統的經濟法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考核方式僅采用閉卷筆試,形式過于單一。目前,一些高校在考試改革中探索了論文考核的形式。這種形式雖然可以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但經管類學生法學理論基礎薄弱,撰寫專業法學論文難度較大。這種形式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抄襲,結果就是既未達到考核知識,又未達到考核能力的目標。

(二)重理論考試輕實踐操作

從學生的培養目標來看,經濟法的教學應注重應用能力和實務能力的培養。由于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課的方式,人數眾多。理論考試由于不會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而在學生成績評定中占據絕對比例。相反,實踐操作考核或無或少,不會對學生成績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重筆試輕口試

筆試對知識考核的覆蓋面廣,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較高,因此是傳統經濟法考核所慣常采用的方式。但筆試側重考查的是學生的背功,題目多是對于知識的再現。這種考核方式重知識考核輕能力考核,學生很難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口試不僅可以有效防止考試作弊現象的發生,而且有利于鍛煉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

長期以來,傳統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教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局面。卷面成績忽略了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能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整,評價結果難免有失公正。在經濟法課程的考試改革中,可以嘗試加大形成性評價力度,建立一套動態、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兼顧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評價與反饋的多重功能。

二、經濟法課程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的指標內容

(一)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Diagnostic Assessment)、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其中,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而言的,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是指“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我國對這一概念有所擴展,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1]。這種評價方式既是一種評價體系,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二)經濟法課程考核評價指標

形成性考核指標體系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察和評價,并將其結果作為評定學生課程學業成績的科學理論體系[2]。經濟法課程考核指標體系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大類指標,每一大類下又有若干項具體指標。各項相加總成績為100分,將每位同學的各項考核評分進行累加,即得出該同學本學期終結性考核成績。

1.理論考核指標。理論學習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學習態度方面(30分)包括出勤、課堂筆記、按時完成作業等;學習能力方面(20分)包括識記能力(課堂提問)、研究及分析能力(學期論文)等。

2.實踐考核指標。實踐操作的評價指標包括:分析能力(案例分析);交流能力(討論或辯論);思辨能力(論文答辯);問題解決能力(模擬情境);組織能力(模擬法庭)。以上各項分值計10分,滿分為50分。

(三)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內容

與上述評價指標相對應,考核內容也可分為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兩部分。其中,理論考核與傳統考核方式無異,本文著重論述實踐考核的形式。

1.案例分析考核。由任課教師選取典型案例分配給學生,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分配一個案例。案例的選擇根據專業的不同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每組同學在課前對分配的案例收集資料并進行討論分析。教師于每次上課前安排一組同學將其案例分析過程和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并接受同學的詢問。時間不可過長,以5―7分鐘為宜。分析后教師要有點評,并根據該組同學的表現評定分數。

2.小組辯論(討論)會。由任課教師選取經濟法領域中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學生在課前必須收集相應的資料,作充分的準備,通過小組內的討論,形成一致的意見,再與其他觀點不同的小組進行辯論。每場辯論(討論)由兩組同學完成,教師根據每位同學的表現評定分數并點評。時間以10分鐘左右為宜。

3.論文答辯。經濟法課程主要分為六部分,即總論、市場主體法、市場行為法、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師每講完一部分,選取該部分的一個前沿問題作為論題,安排全班1/6的學生以此論題撰寫論文。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論文內容提出1―2個問題,由學生進行答辯,并根據每位同學的表現評定分數并點評。每位同學以2分鐘為宜。

4.情景模擬。經濟法課程的某些章節可以嘗試進行模擬教學,由教師設計特定的場景、事件,讓學生進入相關的角色,以經濟法律規定為參照系,進行演練。例如,在給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講《公司法》這一章時,可組織學生模擬組建公司。每組每位同學都有具體分工,包括公司住所的確定、驗資、擬定公司章程、辦理營業執照、召開股東會、董事會等[3]。任課教師以流程是否合法,法律文書撰寫正確與否,有無團隊精神為標準評定分數并點評。每學期可組織情景模擬三次左右,每次以不超過1學時為宜。

5.模擬法庭。在講授“經濟仲裁與訴訟”一章時,適宜采取模擬法庭教學法。運用此法時,由于學時的限制,不能過于注重案件的實體審理,而是側重于使學生熟悉法庭審判流程。建議將前述每組同學負責的案例作為模擬法庭開庭的案例,這樣可以使實體與程序兼顧。每學期安排模擬法庭若干場,每場庭審安排10人參加,時間以不超過25分鐘為宜。任課教師根據庭審程序是否正確,準備是否充分為標準評定分數并點評。

三、本評價體系的實施條件

(一)人數不宜過多

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授課的最大困難在于上課人數過多,各校往往采取合班上課的方式,人數在100至120人左右。本評價體系的實施要求人數以80至90人為宜,并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6至7人左右。

(二)各專業教學內容的適當選擇

經濟法課程涵蓋了所有與市場經濟運行及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法律知識,涉及多個部門法。本評價體系的實施,要求實踐教學部分占總學時的1/3左右,這就需要壓縮理論教學時間。教師在講授時不可面面俱到,而應該根據學生專業有所側重。

(三)以多種教學法的使用為前提

本評價體系是為配合多種實踐教學方法的運用而制訂。因此,必須以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在課堂上的運用為前提。

(四)學生的全面參與

本評價體系在設計上即兼顧了理論與實踐,同時對于經濟法課程中所涉及的各章節均有考核,覆蓋面較廣。因此,在實施時要求每位同學必須參與上述所涉各項,不能漏項。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學時保障

同是經管類專業,在經濟法的課時安排上各學校差異較大:有的學校為68學時,有的學校為34學時,甚至還有同一學校不同專業學時不同的情況。由于本評價體系對實踐教學學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排在50學時以下很難滿足教學要求,應以51至60學時為宜。

(六)教師的綜合素質保障

在有限的學時內兼顧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這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單純具備法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已經不能適應高校經管類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經濟法教師應具備與所教學生共同的專業背景。比如,國際貿易專業的經濟法教師應熟悉國際經濟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應熟悉旅游法規等。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情景考核與案例分析考核時,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4]。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衡量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不在于傳輸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了學生多少能力,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不在于教師是否機械地“給分”,而在于能否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以及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隨時考核,隨時評價,隨時改進。同時,將學生的各項考核結果累加作為終結性考核成績,可以防止“一考定成敗”的片面性,最終實現取消形式化的經濟法課程期末考試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頻,彭六生,郭瑤.高職教育模擬法庭教學形成性評價體系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0,(5).

[2]葛梅.如何建立職業教育課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標體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9).

篇6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差錯;動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2006年2月,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由財政部,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了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同時在更正前期差錯方面做出了更嚴謹的理論規制,使差錯更正會計處理更規范和科學。這幾年,我國上市公司中有越來越頻繁地實施重大前期差錯更正的現象。其中2006年至2009年期間被證監會處罰的上市公司中,由于重大前期差錯因素導致的占15.48%。

例如2006年華新股份將商鋪銷售業務中的2199萬元確認為收入,結轉了1172.5萬元的成本,當年利潤為1026.5萬元。但是經證監會審計調查發現,改項目是由昱道實業運作(開發、銷售)的,華新股份僅根據銷售清單、銷售發票存根就進行了收入確認,然而并未取得收款憑證和銷售合同等資料,沒有根據會計準則進行正確的銷售收入處理。屬于重大前期差錯,導致利潤虛增,損害了該公司財報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導致深圳證監局對該公司的行政處罰。

重大前期差錯不僅導致嚴重的財務信息失真,對股東、債權人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造成了重大損害,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也大大受損,造成了信任危機。更可怕的是惡意差錯更正會影響證券市場的正常發展和規范秩序,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

我國資本市場上披露前期差錯更正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2001年就達到了317家。而且有的上市公司,IPO后上市第一年,就實施了前期差錯更正,有的上市公司前期差錯更正數額巨大。而且行為大言不慚,讓人懷疑其差錯更正的動因。

我國資產市場監管機構的上市配股退市等政策與上市公司的利潤掛鉤,這導致上市公司為了資本運作的目的,采用各種盈余管理方法來調節利潤。但是近幾年,證監會頒布了一系列打擊不正當盈余管理手段的法規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所以上市公司有積極尋找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內在動機。由于前期差錯更正及相關監管法規政策還不夠成熟完善,所以開始應用前期差錯更正來盈余管理調節利潤的上市公司行為越來越多。

而且前期差錯更正不僅說明上市公司財報存在虛假信息,也說明了相關的審計工作沒有發現會計差錯,上市公司前期差錯更正行為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說明了審計不盡責的現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獨立審計質量還達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發現前期差錯上力度不夠,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臨時公告形式來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錯更正的內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確等理由拒絕及時公布前期差錯更正的詳細情況,而且放在定期報告中披露,這導致投資者無法根據前期差錯更正的情況及時做投資決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錯更正的動因及表現形式,還有調節會計利潤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絕前期差錯更正的濫用,并提早察覺并防范,如何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達到監管的成熟、完善,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錯及其更正來操縱利潤,使會計信息失真,投資者利益受損,研究上市公司前期會計差錯的動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建設。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錯更有重要的意義。前期差錯更正的相關研究,在理論領域有助于改善財務處理方法,有助于擴展盈余管理內容,豐富我國會計理論內容,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和治理結構改革。

研究內容:論文首先概述了會計差錯的最新企業會計準則方面的規定,即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的內容規定,從會計制度框架下,對會計差錯及其更正的理論進行解釋和分析,然后結合盈余管理的理論,對會計差錯及其更正的不正當動機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會計差錯及其更正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主觀故意會計差錯的表現形式,在綜合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差錯進行不當盈余管理的防范對策及建議。

研究方法:論文在論述會計差錯更正的概念和會計制度規定、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內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獻閱讀法,通過對會計制度文獻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閱讀分析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在會計差錯及其更正的表現形式上,結合案例分析法,用近幾年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的利益會計差錯進行不當盈余管理的案例加以佐證,并以生動、真實的案例來分析濫用會計差錯及其更正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對投資者、債權方等利益相關方造成的經濟損失。

篇7

關鍵詞: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實踐與思考

一、法律專業設置畢業論文環節的意義

法律事務專業和其他文科專業一樣,畢業論文環節的設置是檢驗學生幾年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是指導教師悉心指導的成果體現,是學校發現和提高專業教育水平的參考要素之一。于高職法律專業而言,除了給學生講授法學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法律職業技能,完善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選題、寫作和修改過程中體現的是其寫作能力和對某一法律現象或法律問題的分析和認知能力。在高職法律專業設置畢業論文這個環節是有必要的,在具體的設置上,應將畢業論文的寫作同高職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方案緊密結合,

以期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操技能。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既是對學校、學生學風的檢驗,同時還會對學生將來的職業道德的養成產生深遠影響。

二、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現狀

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設置的現狀大致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學生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是在三年級第一個學期。之所以選擇第一個學期讓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是基于第二個學期學生會有頂崗實習的任務。其次,在具體畢業論文設置上,教研室往往會給出學生一個寫作論文的大致題目范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行選擇,并擬定自己的具體寫作目標。第三,在論文題目范圍的設定上,我們往往偏重于對具體的或有爭論性的問題進行擬題。

經過近幾年畢業論文的指導,我們發現,對學生而言,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對既有知識“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學生在形成思路的過程中既能復習到了以往所學到的知識,還能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對該問題的認識和觀點;同時,學生的專業寫作水平和文書寫作水平在這個過程也得以反饋。

三、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調查問卷

為更好地完成課題,我們在法律事務專業三個年級中進行了問卷調查。一年級發放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份;二年級發放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份;三年級發放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7份。問卷調查主要涉及12個問題。其中涵蓋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調查者對于畢業論文寫作的了解程度、如何選題、寫作中遇到的困難、是否了解寫作規范、是否有必要開展論文寫作專題講座、論文寫作是否能創新、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創新形式、是否可以與技能大賽結合、對論文答辯環節的知曉度及建議等問題。

針對有效問卷,我們做了相應的歸納總結:

四、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存在的問題

歷經十余年畢業論文的指導,我發現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既有寫作態度、寫作能力問題,也有選題陳舊和答辯中不熟悉論文內容等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

(一)選題方面,學生缺少創新性和挑戰性,選題趨于陳舊和集中

部分學生在選擇論文題目和題材時,考慮的不是熱點社會法律問題或熱點案件,而是過于保守的選擇了成熟甚至有些陳舊的話題。他們認為,成熟的題材在資料的收集上比較容易,風險小,容易進行答辯。這樣導致的是在一屆甚至連續幾屆的畢業論文中如“夫妻財產制”、“刑事責任年齡的界定”等論文的“上鏡率”很高。

(二)論文格式和內容存在不規范的問題

論文寫作不同于我們日常習作,它有著統一的規范和格式要求。畢業論文環節開始前,老師都會將標準格式和注意事項告知學生,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論文格式不規范的現象,甚至連字體、行間距等都不符合要求。部分學生喜歡在論文中引入案例說明法律問題,但往往引例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引例的概括和表述上存在一定問題。部分學生論文的內容在邏輯結構上不成體系,自己對畢業論文缺乏一個系統化和整體化的認知。部分同學參考文獻不規范。只有少數學生能在第一稿完成時格式標準,內容明確,錯誤率低。

(三)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態度不端正

部分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存在大篇幅抄襲他人作品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引用他人作品或表述缺失注釋或說明。態度不端的問題不僅僅使得畢業論文環節意義缺失,更重要的是學生誠信缺失問題。這樣低水平的復制式論文寫作完全與論文答辯的設置背道而馳。

(四)缺乏系統化的畢業論文寫作培訓

目前,沒有針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環節設置專門的培訓或講座,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完成認知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畢業論文寫作水平的良莠不濟。

(五)缺少對缺失學術規范或寫作水平不高的畢業論文的懲處措施

基于畢業、就業率等問題的考慮,對于論文完成水平不高的學生往往提出批評教育,必要懲處措施的缺失也使得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度不夠。

(六)畢業設計環節形式傳統且過于單一

十余年來,畢業論文設計缺乏更多渠道、多方式的探索和創新,傳統的論文寫作與各項比賽或文書寫作、案例分析未能很好的借鑒、融合。

五、呼職法律事務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改革探析

針對呼職法律事務專業學生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綜合調查問卷中學生的各項需求和建議,我們可以對畢業論文環節做如下改革探索:

(一)深化解析畢業論文環節存在意義,確立符合實踐需要的目標構建

職業院校的法律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技能的側重培養。因此,在畢業論文中的映射就是我們在對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設計的時候也應該偏重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在論文題目設置上,盡量突出新穎性和實用性。如果對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或各項技能大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允許他們以調研報告或法律建議書等方式完成畢業設計的考察。換言之,調查研究學生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或典型案例并形成書面材料或法律建議的這個過程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學生更愿意去寫他們感興趣或有感觸的事情,這樣可以避免說空話、說大話,更加符合畢業論文環節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二)強化學生學術道德建設,規范論文格式和內容

端正的學術態度不僅有利于學生高水平高質量的完成畢業論文的創作,也會對其誠信觀的養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的相關法律工作的要求是嚴謹的態度和踏實的行動,因此,學術道德建設的強化十分重要。

(三)開展系統化的畢業論文專題知識講座

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學生對畢業論文選題、論文規范、論文寫作、論文答辯等問題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有必要在畢業論文寫作前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專題知識講座,為學生創作畢業論文掃除障礙,更好的發揮學生的積極創造性,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完成論文寫作

(四)建立失信論文懲治機制

對于畢業論文寫作上存在嚴重有失規范并拒不改正的學生,給予延遲畢業或重新組織答辯等形式的懲治是有必要的。我們給社會培養和輸送的應該是更為優秀的人才,針對有瑕疵的環節要及時修正。換言之,優秀的學生不僅體現在技能上,還要體現在職業道德上,而職業道德又會受到在校期間的道德體系的影響。

(五)強化畢業論文答辯環節,豐富畢業設計形式

畢業論文答辯環節是學生將其論文寫作的精華展現的舞臺,傳統的一問一答形式可以朝著趣味性、多樣化的方向改革,在調查中,這樣的環節改革也是學生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畢業設計的形式上,我們可以把眼界打開,不必拘泥于論文的寫作,形式上可以做大膽的創新和豐富。調查報告、職業技能大賽的作品、法律意見、熱門典型案例的分析等形式都可以添加進來,甚至可以跨專業合作。只要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方式我們都應該去嘗試。

篇8

該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了“國際上主要金融市場的法律與監管”,在這部分介紹了美國的證券法,美國的國際銀行法,銀行與證券領域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歐洲單一金融市場,歐洲貨幣體系和匯率體系,歐洲貨幣聯盟和日本銀行與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等問題。

第二部分介紹了“國際金融工具和離岸市場業務”。在這一部分介紹了歐元存款和銀行存款,國際支付系統,跨國的資產凍結,歐洲債券和全球債券,國際資產證券化,國際股票市場的競爭,國際清算結算系統,國際期貨與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國際掉期和離岸互助基金等內容。

第三部分介紹“國際新興金融市場”。這部分著重介紹了亞洲一些國家的項目融資、新興市場國家的民營化與機構投資者、亞洲貨幣危機。

從內容來看,書中收錄了兩位教授的有關論文,選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關論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斷,還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國際條約的原文,嚴格說來,本書是作者“半寫半編”而成的。由于本書的領域涉及廣泛,內容復雜,每部分都請最好的專家來寫,請最有名的權威來支持。這種既突出重點,又體現合作的方法,使本書內容的每個部分都是最好的,全書也是最好的。

這兩位法學教授在分析國際金融法的時候,不是就有關法律條文或判例進行介紹,而是從經濟學與統計學的方法出發,用統計數字和圖表向讀者展現國際金融的現狀與發展,然后進行金融市場的各種交易分析,再轉入各國的國際金融政策分析、國際機構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實到各國的有關法律和國際金融機構的條約。這種風格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同美國法學院著重案例教學和司法技術研究不同,在曾經創立了案例教學法的美國哈佛法學院里,這兩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卻用經濟統計的數字來分析,以引起讀者對國際金融宏觀的興趣。

維侖斯教授進入法學院之前,是經濟學教授,而斯卡特教授則是歐美“30人小組”的專家之一。這個小組的主要成員幾乎都是著名的經濟專家,斯卡特教授作為法學專家參加這個小組可見他的經濟學功底之深厚。

美國的法學院近20年來有跨學科研究與教學的傾向,經濟學與法學,管理學與法學,政治學與法學,國際關系與法學等不同學科,現在越來越融合在一起。法學院聘請了經濟學博士當教授,歡迎國際政治學的教授到法學院加盟,法學家與經濟學家在一起開研討會,他們之間使用同樣的跨專業術語,使用同樣的語言,對原來屬于兩個領域的概念,現在有同樣的認識,學者們的跨學科融合導致了研究的融合,這本書就是國際金融學與法學相結合的產物。

篇9

ACCA是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TheAssociationof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的簡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會計師團體之一。

高校會計專業(ACCA方向)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會計職業教育相互融合的新型專業。公司法與商法(F4,CorporateandBusinessLaw)課程是國際注冊會計師考試新大綱基礎技能部分(FundamentalsSkillsModule)的考試科目。

該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英國的公司法、侵權法、合同法、雇傭法等法律知識,并能結合案例進行法律分析。非法學專業的中國學生缺乏英美法律基礎知識和法律英語應用能力,教師應在幫助學生構建英國法的基本理論體系的同時,針對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門課程的特殊性,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的教學。

一、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特點分析

(一)會計專業法律課程的必要性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法制經濟。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企業會計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

作為市場主體典型代表的企業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穩步發展,無法回避各種法律法規的制約。因此,實務中很多問題已不再是純粹的會計問題,而是與法律緊密相關的問題。為適應會計職業的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普通高校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夠擔負多樣化與復雜性的會計工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會計實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傳統會計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中雖然也包括法律基礎、經濟法等法律課程,但大多僅作為普通的基礎課程選擇開設,類似于普法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國際會計教育包括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會計專業(ACCA方向),重視通才教育,主要以培養熟悉國內外與財務、會計、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準則;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課程設計更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法律課程的設置。筆者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發現,澳大利亞各高校都要求會計專業本科學生必須學習包括商法、稅法、公司法等至少三門核心法律課程。美國等國家會計教育也將企業法等法律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充分體現了法律知識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二)兩大法系法學教學的差異性當今世界范圍內主要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大法系。與之相對應,高等法學教育也主要分為以案例分析為主要形式的英美式教學方法和以講授法律理論為主要形式的大陸式教學方法兩大類[1]。

在英美法系國家中,由于判例占有核心的地位,成文法相對處于輔助地位。判例通常被匯編成冊并寫入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判例的分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析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其分析問題的技能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熟悉分析案例的方法,能夠將書本知識同工作實務結合起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大陸式教學方法以集中講授法典以及假設性案例為主,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閱讀范圍都圍繞法學教材。這種方法較適合基礎法律理論的系統學習,有利于學生對于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理解和法律意識的培養。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單一的講授教學法逐漸暴露出其僵化、脫離實際等固有的一些詬病,普遍受到人們的質疑。因而,采用大陸式教學方法必須注意避免簡單地對學生“填鴨式”的灌輸和照本宣科,在授課時多形式、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2]。

公司法與商法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困難(一)教學輔助資料匱乏公司法與商法課程要使用原版全英文教材。但在教學過程中,僅采用一本教材,很難讓中國學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英美法律知識,必須借助輔助資料來補充相關背景知識。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能夠供本選擇的輔助閱讀資料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法學專業的英美法教材或外國法制史教材;另一類是法律英語專業教材。作為會計專業法律課程的輔助資料,這些教材都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過于專業的法學教材側重于介紹英美法發展的歷史沿革和背景知識,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不僅起不到幫助理解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和負擔。

第二,大多數的法律英語教材偏重于講授法律語言和語法結構,而弱化法律體系本身,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在閱讀上也有相當難度。

第三,ACCAF4課程主要涉及英國法律制度,但市面上的英美法教材則以美國法律制度為主。英國和美國雖然同屬于英美法系國家,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教學輔助資料的匱乏,給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少困難。

(二)法律英語應用能力欠缺會計專業(ACCA方向)公司法與商法的教學既非專業的英語語言教學,也不是單純的法學教學,而是法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英語與會計職業的融合體,教學中主要強調法律知識及基礎技能的掌握。法律英語作為承載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識的工具,具有高度精確性和嚴密科學性的特點,與普通英語相比無論在詞匯還是在語法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較難掌握。而且,F4課程與ACCA考試科目中其他以計算為主的科目相比,屬于純文字科目,對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英語與法律專業知識的相互交融,要求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更注重理解。對于缺乏英語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而言,平常使用英語的幾率本來就低,讓學生理解常用的英語詞匯都已經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英美法領域使用的專門性術語。

(三)教學師資力量有待擴充普通高校會計專業(ACCA方向)法律雙語教學的特點要求其專業教師應具有復合背景,既是合格的英美法律專業教師,又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但我國高校中ACCA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教師狀況來看,現有的專業教師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能夠完全勝任法律雙語教學要求的教師數量很少[3]。所以,學校應重視ACCA法律課程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本校ACCA專職教師隊伍。為教師的繼續深造創造機會,并提供必要的教學設施和條件以獲取課程發展的前沿信息,鼓勵教師參與校內外各種培訓和學術活動,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授課質量。

二、完善高校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的對策分析

(一)重視先修課,積累英美法基礎知識在高校ACCA教學計劃中,通常為《公司法與商法》課程設置了先修課程,如《英美法基礎》或《英美法概論》。

針對ACCA多數學生沒有任何關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于英美法律基礎知識的現狀,先修課的目的在于簡要介紹英美法律制度,了解英美法系特點、基本架構、法院制度,并結合判例法特征,對英美民商法律制度有一個綜合性的了解。同時為適應全英文考試的需要,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法律英語術語,提高研讀英美法律資料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語言方面,重點講解英美法當中會經常使用的法律術語;另一部分是內容方面,以考試大綱為基礎,準確劃定需要掌握的英美法律知識及教學深淺難易程度,為后期的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保證學習的效果。超級秘書網

(二)擴展閱讀,培養自我學習能力需要明確的是,ACCA課程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包含所有必要的知識,因而除教材外,還需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擴展閱讀,接觸一些課外讀物。沒有相應的課外閱讀作為補充,便很難理解教材和考試題目中出現的一些內容;而能夠有效的閱讀課外書籍的同學,知識面和思維的靈活性都會比較好。閱讀的范圍以ACCA課程為核心,其目的主要在于擴大知識面,有大致的概念和印象即可,并不需要深入細致的掌握。閱讀時要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培養和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圍繞大綱,創新教學方法英美法學語言比較生澀,在教學中應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教師一方面可用判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學理論。另一方面,圍繞考試大綱中重點、難點的提問、討論,可以鍛煉學生對英美法律的運用能力,既能有效地保證教學的效果,對學生今后從事會計職業也大有益處。但案例教學法同樣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雖然使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卻難以使學生在短期內獲得系統和完整的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律知識。同時,這種雙向的討論式教學,在中國僅適用于少部分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如果教師對案例教學法運用不當,或者缺少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環節,也仍然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4]。

考慮到目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采用原版英文教材為主,輔以中文參考資料;教師在授課中采用英語與漢語交錯,以英語講授為主的英漢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對高校ACCA法律課程比較可行,而要達到全英文教學的模式在短期內還有較大困難。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英文思考法律概念,分析律問題,并注意通俗易懂地講解考試大綱中要求的基本原理。通過比較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畏難情緒。

(四)研習考題,強化實戰能力ACCA考試課程的教學與高校普通課程的教學有著較大區別,除了課程本身的學習之外,最終目標還是學生通過全球統考。ACCA考試注重對學生思考方式與技能的考查,命題的特點是題目的靈活性和實務性。因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對教師提出了雙重的要求,一是要使學生具備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要幫助其通過ACCA考試。應試教育的鮮明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知識,更要注重對歷年相關考試題目的研習,不斷強化學生的法律寫作和法律思維的能力,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理與具體案例結合,解決法律爭議的問題,提高實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宴1英美法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研究[J]1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3).

[2]楊海坤,趙富強1英美法與中國的法學教育[J]1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

篇10

關鍵詞 法律教學 理論教育 實踐性

作者簡介:曾濤,遼寧工程職業學院。

目前,世界各國的法律教學主要有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教學兩種類型,理論教學重在法律的理論知識教學,案例分析教學一般是教師在課堂上分析實際案例,從中總結歸納法學知識,這種方法興起于美國,這不是簡單的案例分析,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法學知識,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將法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案例中,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重要作用,案例分析教學經實踐證明是一種快速又有效的教學手段。而我國法律教學還是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案例分析教學雖有涉及,但是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未擴大使用范圍。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的背景下,我國的法律教學如何有效地借鑒國外的案例教學,在此基礎上取彼之長,補已之短,值得重視和研究。

一、我國高校法律教學的現狀

目前的法律教學雖然是傾向于理論教學,但是各高校的理論教學還是有許多不一樣。我國各高校法律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目標和考核目標不明確,并且對英語的重視度不高,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在法律中存在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法律專業的教學中,教育部和司法部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師對英語沒有給與應有的重視;并且法律專業的師資力量較低,理論老師沒有解決實際案例的經歷,而實踐老師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好,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各高校法律的教材不統一,并且都力求面面俱到,但是都涉及的很淺,不能做到培養學生的能力;高校的法律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一,對媒體設備的使用程度較低,英語的練習還不夠,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總的來說,當前的法律教學系統還不夠完善,缺少趣味性,教學效果不明顯,對學生的就業有很大的影響。

二、當前法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法律教學一直受到教育部的重視,近些年,法律教學經過幾次改革,教學效果也得到提升,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些都影響著學校的教學水平。

(一) 法律實踐教學范圍的界定不夠科學

法律教學中有些內容不屬于實踐教學,例如課堂討論、物證技術實驗、社會調查和論文寫作等,實踐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法律實物的訓練中,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而所述的不屬于實踐教學的內容是由于其不具備實踐教學的特性,社會實踐中還不存在這些內容,還不屬于教學內容。而且,法律教學中本屬于實踐教學的內容沒有被實踐老師納入到實踐教學中,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二) 已開設的實踐課程形式化比較嚴重

當下法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有的高校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實踐教學,但是呼喊高于實踐行動,要想實現實踐教學目標,還必須將實踐性的課程落實到實處,真實行動起來。就像模擬法庭,學生自己分配法官、檢察官、原告、被告、證人、律師等角色,活動的內容都是事先定好的,學生只需背臺詞,演習的成分比較高,最開始的時候學生熱情高漲,但是多次之后,學生就沒有多少興趣了。畢業設計比模擬法庭真實度高,彌補一些不足,但是學生的實習時間是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比較短,而且學生的實習是在畢業設計的壓力下進行的,實習指導不及時,學生重視程度不高,形式化嚴重。

(三)法律教學的相關配套制度、措施不到位

法律教學隊伍不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就像沒有律師執照的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法庭一樣,缺少說服力,教學效果不高;學生在實踐技能學習中,教師的教育方法陳舊,缺乏創新,比如法律談判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演講與口才的基本素質,而大部分法學院系培養計劃中缺少這樣的專業訓練手段;而且學校的法律設施還要更換升級,增加資金投入等。

三、提高法律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通過專業培養方案明確實踐性教學的地位

學生培養方案是學科教學的基準,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按照該文件進行的。培養綜合型法律人才是各高校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課程安排時注重體現實踐教學這一目的,明確實踐教學在法律教學中的地位。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實踐類教學內容分為兩類,一類是教授學生的基本實踐技能,一類是實踐課程,從兩方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二)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提出實踐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但是沒有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尤其是法律理論知識的教授,都還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進行改善,增加實踐性教學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效果的展示。必須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既有深厚理論知識基礎,又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技能的法律從業者。

(三)加強法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法律專業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所需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本專業知識,同時要有豐富的行業工作經驗,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高校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律教師不但要具備教師資格證,同時還應該具備律師資格證,學校在引進法律教師時亦應該注意這一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是對學生的重視,同時是對社會負責任,因此,作為法律教師要有一定的事業心和進取心,專心鉆研本專業法律知識,并且學校應該鼓勵教師走出去深造本專業知識,定期組織一些專業培訓以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另外,學校還可以聯系一些法律專業人士到高校之中,與之進行實踐經驗交流,以豐富高校教師所欠缺的社會經驗知識,以此打造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以保證高校長期發展的動力。 (四)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的形式有多種形式, 比如課堂、辯論和社會實踐等。每種形式都有其利弊,作為現代教育,要充分發揮各種教學形式的優勢,以此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另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模擬開展一些實踐課堂,諸如模擬法庭、 學年實習、 畢業實習等實踐形式,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法律的學習興趣,當前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有兩種:診所式教學和案例教學。診斷式教學方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位著名的法律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方法,其看到了當時美國學校法律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仿效醫學院醫生指導實習生的教學方式,法律教師作為一名律師的角色教學生學會通過法律的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后來這種方式逐漸被教育者們所認同,并因此也稱之為診所式教法。 另外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法,在當代高校的各門課堂之中,案例教學法都是常用的一種方式,選擇與教學知識相關的典型案例,并將其引入到課堂之中,以更好的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應用,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制定配套的質量監控與考核評價措施

配套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措施是實踐性法律教學的規范化要求。理論教學的質量監控手段比較簡單,而實踐教學的質量考核相對復雜些。在實際教學中,先制定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細則等教學文件,使得實踐教學在各層次、各環節都能有章可循;接著學校組合實踐教學教師團隊和督導組,每學期進行一次教學評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最后,學生的學習考核中,理論知識以書面考卷的形式來考核,實踐課程考核盡量以實驗操作的形式來考核,根據學生在操作中的表現、動作是否規范等進行打分。對于考核沒有過關的的學生,要求與下一屆的學生重修,直到達到標準為止。

四、結語